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朝」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號
行 1: 行 1:
{{Redirect2|清|中文姓氏|清 姓}}
+
'''清'''(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10月30日-1912年2月12日{{NoteTag|1= 由於 清朝 建立的過程存在幾個重要的時間點,有關清朝的起 時間,存在不同的說法。主要有1616年說(後金建立)、1636 說(正式定 號為 清並稱帝)、1644年說(清軍入關並遷都北京){{RefTag|name=中國歷史李 |1={{Cite book |author 李國祁 |title 中國 歷史》 |location 三民出版社 |ISBN = 9787108015464 }}}}。}}),正式國号為'''大清'''({{lang-mnc| ᡩᠠᡳᠴᡳᠩ<br /> ᡤᡠᡵᡠᠨ|v = daicing gurun |a = daiqing gurun}}){{RefTag|1={{Cite book |title 《满汉 辞典》 |editor = 安双成 |publisher 辽宁民族出版社 |year = 1993年 |page = 第654页 }}}},對外自稱'''大清帝國'''或'''大清国''',又有 稱為'''中华大清国'''、'''中国'''等等名稱{{NoteTag|1= 「大清」為原本國號,並見於《[[s:南京條約| 條約]]》等;「大清国」见於《[[s: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等、「大清帝国」見於《[[s:马关条约|马关条约]] 》、《[[s: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等、「 华大清国」見於《[[s:中美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 》、《[[s:望厦条约| 望厦条约]]》等。而在條約內文,清政府通常簡稱為“[[中國]]”,如《[[s: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第二款:“[[ 英国]]国 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国国家亦应允不准他外国干涉藏境及其一切内治。”而当时西方各国亦以“China”或其它语言中的相应词汇(如[[ 法语]] 中为“Chine”)来称呼清朝。而清国灭亡后,[[ 大日本帝国| 日本]] 亦曾长期称[[中华民国]] 为“[[ 支那]] 国”,直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败后才改变。此外故宫博物院印行的《故宫信片第五集:清代宝玺》{{RefTag|{{Cite web |title = BabelStone : Seals : Precious Seals of the Qing Dynasty |url = http://www.babelstone.co.uk/Manchu/QingdaiBaoxi.html |publisher= BabelStone |accessdate= 2016-09-02}}}}中亦收录「大清帝国之玺」。}},是[[ 中国历史]] 上由[[ 滿人]] 建立的一個帝國,也是最后一个[[ 君主專制|專制王朝]] 。统治者为[[ 建州女真]] [[ 爱新觉罗]] 氏。其最早前身為1616 年[[ 努尔哈赤]] [[ 滿洲地區]] 建立的[[ 後金]] ,1636 [[皇太极]] [[ 中国皇 帝| ]], 改定 号为「大清」,1644年藉協助[[明帝國]] 軍隊平定[[民變]]的名義進軍[[ 中國本土]] ,徹底消滅 國後統治整個中國,直至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滅國。
{{Infobox 
 
|名稱 = 大清帝國<div style="clear:both; height:0.3em;"></div>{{ManchuSibeUnicode|ᡩᠠᡳᠴᡳᠩ<br />ᡤᡠᡵᡠᠨ|style=text-align: left}}
 
|開 始年 份 = 1644
 
|結束年份 = 1912
 
|前1 = 明王朝
 
|前2 =
 
|前3 =
 
|前4 =
 
|後1 = 中華民 ( 陸時期)
 
|後2 = 博克多汗
 
| 後3 = 英屬香港
 
| 後4 葡屬澳門
 
| 前1文字 = 大明
 
|前2文字 =
 
|後1文字 = 中 華民
 
| 後2文字 大蒙古國
 
| 旗幟 = Flag of the Qing Dynasty (1889-1912).svg
 
|旗幟連結 =[[黃龍旗| 国旗<br><small>(1889年—1912年)</small>]]
 
| 徽章 = Seal of Qing dynasty.svg
 
| 徽章連結 = 国章
 
|地圖 =Empire of the Great Qing (orthographic projection).svg |thumb|right
 
|地圖說明 = 大 清於1890年時的領土。
 
| 國歌 《[[頌龍旗]]》<br />《[[鞏金甌]]》<br />[[File:Gong Jin'ou.ogg|center]]
 
| 時期1-時期名 =
 
|時期1-時期開始年份 =
 
|時期1-時期結束年份 =
 
|時期1-京城1 = [[赫圖阿拉]](後 陪都[[興京]])
 
|時期1-京城1年份 = 1616-1621
 
| 時期1-京城2 = [[遼陽]]
 
| 時期1- 城2年份 = {{nowrap|1621{{RefTag|name=後金立國}}-1625}}
 
|時期1-京城3 = [[盛京]] (後為陪都,今[[ 沈阳]]
 
|時期1-京城3年份 = 1625{{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史景遷 |title = 《追尋現代 國——最後的王朝》 |chapter = 〈2 滿清的綏服〉|page = 第29頁}}}}-1644
 
|時期1-京城4 = [[ 順天府]] (今[[ 北京]])
 
| 時期1-京城4年份 = 1644-1912
 
|時期1-京城5 =
 
|時期1-京城5年份 =
 
|時期1-陪都1 =
 
|時期1-陪都1年份 =
 
|時期1-陪都2 =
 
| 時期1-陪都2年份 =
 
|時期1-陪都3 =
 
|時期1-陪都3年份 =
 
|時期1-陪都4 =
 
|時期1-陪都4年份 =
 
|時期1-陪都5 =
 
|時期1-陪都5年份 =
 
|時期1-君主數目 = 12
 
|時期1-君主1 = 清太祖[[努爾哈赤]]<br>{{small|[[後金]]開國大汗}}
 
|時期1-君主1年份 = 1616-1626
 
|時期1-君主2 = 清太宗[[皇太極]]<br>{{small|稱[[中 皇帝|帝]]}}
 
|時期1-君主2年份 = 1626-1636
 
|時期1-君主3 = 清世祖[[ 福臨]]<br>{{small|[[ 明清战争| 入關]] 首位君主}}
 
|時期1-君主3年份 = 1644-1661
 
|時期1-君主4 = 清聖祖[[玄烨]]<br>{{small|擊敗[[ 南明]] 、平息[[ 三藩之乱]] 、吞併[[明郑|台湾]]}}
 
| 時期1-君主4年份 = 1661-1722
 
| 時期1-君主5 = 宣統帝[[溥儀]]<br>{{small| 最後一位君主}}
 
| 時期1-君主5年份 = 1908-1912
 
|時期1- 國君姓氏 = [[愛新覺羅]]
 
|時期1- 事件1 = [[ 努尔哈赤]] 建立[[ 后金]]
 
|時期1-事件1年份 = 1616
 
|時期1-事件2 = [[ 皇太極]] [[ 中国的称号|国号]] “大清”并称[[ 中国皇帝|帝]]
 
|時期1-事件2 份 = 1636
 
|時期1-事件3 = [[ 明清战争|清兵入山海关]] 并迁都[[ 顺天府]]
 
|時期1-事件3年份 = 1644
 
|時期1-事件4 = [[ 第一次鸦片战争]] 爆发
 
|時期1-事件4 份 = 1839
 
|時期1-事件5 = [[宣統帝]][[ 宣統 退位詔書| 退位]], 授权[[袁世凯]]组织[[中华民 临时政府 (1912–1913)|政府]]
 
|時期1-事件5年份 = 1912年2月12日
 
|時期1-面積1 = 1315萬平方公里
 
|時期1-面積1年份 = 約1760
 
|時期1-面積2 = 1470萬平方公里{{RefTag|{{cite journal lua |last1 = Turchin |first1=Peter |last2 = Adams |first2 = Jonathan M. |last3 = Hall |first3 = Thomas D. |title = East-West Orientation of Historical Empires |journal = Journal of world-systems research |date = December 2006 |volume = 12 |issue = 2 |pages = 219–229 |url = http://jwsr.ucr.edu/archive/vol12/number2/pdf/jwsr-v12n2-tah.pdf |accessdate = 2010-08-12 |ISSN = 1076-156X}}}}(含[[羁縻政策|羁縻地]])
 
|時期1-面積2年份 = 約1790
 
|時期1-面積3 =
 
|時期1-面積3年份 =
 
|時期1-面積4 =
 
|時期1-面積4年份 =
 
|時期1-面積5 =
 
|時期1-面積5年份 =
 
|時期1-人口1 = 140,000,000
 
|時期1-人口1年份 = 約1740
 
|時期1-人口2 = 268,238,000
 
|時期1-人口2年份 = 約1776
 
|時期1-人口3 = 301,000,000
 
|時期1-人口3年份 = 約1790
 
|時期1-人口4 =
 
|時期1-人口4年份 =
 
|時期1-人口5 =
 
|時期1-人口5年份 =
 
|時期1-語言 = [[满语|清语]](满洲语,[[按照法律的|法定国语]]、[[事实上]]){{refTag|name=|1={{cite book|author=|title=《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chapter=〈上諭〉|quote=若我愛新覺羅姓之祭神,則自大內以至王公之家,皆以祝辭為重。但昔時司祝之人俱生於本處,幼習國語,凡祭神祭天背鐙獻神報祭求福,及以麫猪祭天去祟祭田苗神祭馬神,無不斟酌事體,編為吉祥之語以禱祝之。厥後司祝者,國語俱由學而能,互相授受,扵贊祝之原字原音,漸致淆舛。}}}}{{refTag|name=|1={{cite web|ur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9/23/c_117469052.htm|title=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满语濒临消失|author=新华网|date=2013-09-23|accessdate=2016-06-11}}}}<br>[[文言文|汉语文言文]](中期及后期、事实上)
 
|時期1-常用語 = [[近代汉语]]、[[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等
 
|時期1-宗教 = [[佛教]]、[[儒教]]、[[道教]]、[[中国民间信仰]]、[[萨满教]]、[[天主教]]、[[正教會|東正教]]、[[新教|基督新教]]、[[伊斯兰教]]
 
|時期1-通幣 = [[清朝货币]]([[大清宝钞]]、[[方孔钱]]等)
 
|今屬於 = {{Collapsible list |titlestyle=font-weight:normal; background:transparent; text-align:left; | title=&nbsp; | {{AFG}}<br/>{{BHU}}<br/>{{PRC}}<br/>{{IND}}<br/>{{KAZ}}<br/>{{KGZ}}<br/>{{MGL}}<br/>{{MYA}}<br/>{{PAK}}<br/>{{RUS}}<br/>{{TJK}}<br/>-{zh-tw:{{ROC}};zh-cn:{{ROC}};}-}}
 
}}
 
{{Contains Manchu text}}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10月30日-1912年2月12日{{NoteTag|1= 由於清朝建立的過程存在幾個重要的時間點,有關清朝的起始時間,存在不同的說法。主要有1616年說(後金建立)、1636年說(正式定國號為大清並稱帝)、1644年說(清軍入關並遷都北京){{RefTag|name=中國歷史李國祁|1={{Cite book |author = 李國祁 |title = 《中國歷史》 |location = 三民出版社 |ISBN = 9787108015464 }}}}。}}),正式國号為'''大清'''({{lang-mnc|ᡩᠠᡳᠴᡳᠩ<br />ᡤᡠᡵᡠᠨ|v = daicing gurun |a = daiqing gurun}}){{RefTag|1={{Cite book |title = 《满汉大辞典》 |editor = 安双成 |publisher = 辽宁民族出版社 |year = 1993年 |page = 第654页 }}}},對外自稱'''大清帝國'''或'''大清国''',又有稱為'''中华大清国'''、'''中国'''等等名稱{{NoteTag|1=「大清」為原本國號,並見於《[[s:南京條約|南京條約]]》等;「大清国」见於《[[s: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等、「大清帝国」見於《[[s:马关条约|马关条约]]》、《[[s: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等、「中华大清国」見於《[[s:中美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s:望厦条约|望厦条约]]》等。而在條約內文,清政府通常簡稱為“[[中國]]”,如《[[s: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第二款:“[[英国]]国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国国家亦应允不准他外国干涉藏境及其一切内治。”而当时西方各国亦以“China”或其它语言中的相应词汇(如[[法语]]中为“Chine”)来称呼清朝。而清国灭亡后,[[大日本帝国|日本]]亦曾长期称[[中华民国]]为“[[支那]]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才改变。此外故宫博物院印行的《故宫信片第五集:清代宝玺》{{RefTag|{{Cite web |title = BabelStone : Seals : Precious Seals of the Qing Dynasty |url = http://www.babelstone.co.uk/Manchu/QingdaiBaoxi.html |publisher= BabelStone |accessdate= 2016-09-02}}}}中亦收录「大清帝国之玺」。}},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中国朝代|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專制|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其最早前身為1616年[[努尔哈赤]]在[[滿洲地區]]建立的[[後金]] ,1636年[[皇太极]]称[[中国皇帝|帝]],改定国号为「大清」,1644年藉協助[[ 朝]]軍隊平定[[明朝民變|民變]]的名義進軍[[中 本土]],徹底消滅明朝 後統治整個中國,直至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滅國。
 
  
 
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可汗|汗]],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中国皇帝|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起兵叛明的[[李自成]]建国[[大顺 (政权)|大顺]],並於同年攻陷[[北京城]],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國本土]]的入侵行動。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軍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清朝统一战争|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帝|康熙]]、[[雍正帝|雍正]]及[[乾隆帝|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建立龐大的領土與[[朝贡体系|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RefTag|name="kqss"}}。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刘小萌 |title = 《清代八旗子弟》 |page = 第206页 |publisher = 辽宁民族出版社 |year = 2008年}}}}{{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周敏(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title = 《首崇满洲——清朝的民族本位思想》 |journal =《沧桑》 |year = 2008年 |issue = 2008年第05期}}}}而不認同[[康乾盛世]]為文化意義上的[[中国历代盛世|盛世]]{{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錢穆 |title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chapter = 〈第五講 清代〉}}}},亦有學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RefTag|name="清代學術概論"|1={{cite book |author = 梁啟超 |title = 《清代學術概論》 |publisher = [[上海古籍出版社]] |year = 2000年}}}},而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陳其泰 等 |title = 《中国学术通史》 |volume = (清代卷) |publisher = 人民出版社 |year = 2004年}}}}。
 
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可汗|汗]],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中国皇帝|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起兵叛明的[[李自成]]建国[[大顺 (政权)|大顺]],並於同年攻陷[[北京城]],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國本土]]的入侵行動。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軍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清朝统一战争|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帝|康熙]]、[[雍正帝|雍正]]及[[乾隆帝|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建立龐大的領土與[[朝贡体系|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RefTag|name="kqss"}}。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刘小萌 |title = 《清代八旗子弟》 |page = 第206页 |publisher = 辽宁民族出版社 |year = 2008年}}}}{{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周敏(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title = 《首崇满洲——清朝的民族本位思想》 |journal =《沧桑》 |year = 2008年 |issue = 2008年第05期}}}}而不認同[[康乾盛世]]為文化意義上的[[中国历代盛世|盛世]]{{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錢穆 |title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chapter = 〈第五講 清代〉}}}},亦有學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RefTag|name="清代學術概論"|1={{cite book |author = 梁啟超 |title = 《清代學術概論》 |publisher = [[上海古籍出版社]] |year = 2000年}}}},而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陳其泰 等 |title = 《中国学术通史》 |volume = (清代卷) |publisher = 人民出版社 |year = 2004年}}}}。
  
清朝[[中 国人口 史| 人口在 国历 上为最高]], 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例在 国近三千年历史上也是最高的,据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各地区历史上 国内生产总值 表 (购买力平价)|的研究]],1820年 朝GDP总量为2286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32.9%,中国人均GDP为600美元,当时经过第 次[[工业 命]] [[英国]]人均GDP为1,706美元。据他研究 即便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时代 [[宋 ]],其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宋代中国 人均GDP在450美元 略低于[[ 阿拉伯帝国]][[ 阿巴斯王朝]]的 人均GDP(621美元);这两个地区皆超过当时[[西欧]]人均GDP(427美元){{RefTag|name= 英文参考|1={{cite book |last = Maddison |first = Angus |year = 2007 |title =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30 AD. Essays in Macro-Economic History'' |publishe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 978-0-19-922721-1 |page = 379, table A.4.M}}}}。 这里仅表明[[ 购买 平价]] ,与所谓[[ 财政收入]] 是不同的概念,英国财政年收入在1830年代至[[1840年代]] 在5000万英镑以下{{RefTag|1={{cite book |last1 = Gann |first1 = Lewis H. |last2 = Duignan |first2 = Peter |title = Burden of Empire: An Appraisal of Western Colonialism in Africa South of the Sahara |year  =1967 |publisher = |location = |ISBN = 978-0817916923 |date = |accessdate = 2015-07-30 }}}};不过 ,清 朝GDP数值在1840年前凌驾于欧洲之上 说法基本得到普遍认同 ,但 国学者如刘逖仍认为麦迪森高估了中国历史上的GDP总量和人均GDP{{RefTag|1={{cite web |url = http://rushidao.qq.com/a/20131118/015792.htm |language = zh |title = 1820 年清 朝GDP第一靠谱吗 专家:源于大胆估测 |publisher = |date = |accessdate = 2015-07-30 }}}} 因此 刘逖对麦迪森1600至1840 数据做了调整 认为1820 中国人均GDP在325美元 而非麦迪森说的600美元{{RefTag|1={{cite web |url = http://strongwindhk.com/pdfs/HKFax/No_HK2011-35.pdf |language = zh |author = 刘逖 |title = 1600—1840年 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估算 |publisher = |date = 2011年6月23日 |accessdate = }}}}。
+
[[鴉片戰爭]]開啟[[中 國近代 史|中 國近代歷 史]], 使 國由[[ 東亞]] 天下秩序的中心變成歐洲國際秩序 普通一員。面對 直處於改 派與守舊派拉鋸 局面 西方文化 引入讓清 發起一連串 改革與革命 [[ 自強運動]] ,促使[[ 中國文化]]的 成長與革新{{RefTag|name= 中國通史明清史學術思想}}。 然而[[ 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 受到沉重打击,而[[維新運動]] 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 義和團]] 運動引來[[ 八國聯軍]] 干涉後 ,清 廷也推動[[清末新政]] 虽取得 些成效 ,但 部分內容讓许 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 華民國]]在[[南京府| 南京]]正式成立,同 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於2月12日退位, 朝正式滅亡 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 共經歷十二個皇帝,十三个 歷時296 年, 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關並遷都北京以來,一共十帝,歷時268年{{RefTag|name=中 國歷史李國祁}}。
  
[[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歷史]], 使中國由[[東亞]] 中心 [[ 列強]] 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 不平等條約]], 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 ,也 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 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 清朝 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 [[ 自強 運動]] 促使[[ 中國文化]] 長與革新{{RefTag|name=中國 清史 學術思想}}。 然而[[ 甲午戰爭]]的 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瓜分中國]]。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 國聯 軍]] 清廷也推動[[ 清末新政]] ,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 辛亥革命]] 爆發,1912年1月1日[[ 中華民國]] [[ 南京府|南京]] 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於2月12日退位, 清朝 正式滅亡。 朝從後金 時期 算起 共經歷十二個皇帝,十三个年号,歷時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進攻 中國 並遷都北京 一共十帝 歷時268年{{RefTag|name= 中國歷史李國祁}}。
+
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 明朝]], 然而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 授權而 動,例如[[ 軍機處]] [[ 總理衙門]] 提升行政效率 皇帝 能充分掌權 。清朝 中期[[文字獄]]興盛 若有疑似[[ 反清復明]]的 運動 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 往往會引來[[ 冤獄]] ,牽連 千上萬人受害{{RefTag|name=中國 文明 史清史 前期}}。 軍事方面原先以[[ 滿族]]的[[八 軍]] 為精銳 龐大的[[ 漢人]][[ 綠營]] 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 團練]] [[ 湘軍]] [[ 淮軍]] 為支柱。 清朝 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 時期 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 使得[[ 中國 人口]]最後突破 往的平均值 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 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RefTag|name= 清朝農業}}。
  
 政 治制度基本 沿襲[[明朝]], 然而 最高決策單位隨 權而 變動 例如[[ 軍機處]]、[[ 總理衙門]] 提升行政效率 ,皇帝 也能充分掌權 。清朝中 [[文 字獄]] 興盛,若有疑似[[ 明]]的 運動 散播被認 不利皇帝的消息 往往會引來冤獄 牽連成千上萬 受害{{RefTag|name=中國 明史清 史前期}}。 軍事方面原先 以[[ 八旗軍]] 為精銳 龐大 的[[ 綠營]]為 後來以綠營和地方軍如[[ 湘軍]] [[ 淮軍]]為 支柱 領土极 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 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 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 賦稅 制度的 改變 使得 國人口 最後 突破以往 平均值 達到四億左右。國內 國外 貿易提升 帶動經濟 業與手工業的 {{RefTag|name= 清朝農業}}。
+
== 國號 ==
 +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 權,[[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为「大清」,入关后成爲[[元朝]]以來[[中國歷史]] 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把“大”字加於正式國號之中的大一統[[ 中国朝代|皇朝]]{{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 ][[朱國禎]] |title = 《湧幢小品》 |volume = 卷二 |chapter = 「國號」條 |quote = [[國號]]上加大字,始於[[元 |大元]], 我朝因之。…… 言[[漢朝|大漢]]、[[唐朝|大唐]]、[[宋朝|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稱之詞。”除此以外,[[辽朝]]、[[金朝]]、[[大順 (政權)|大順]]、[[大西]]等亦曾在国号上加大字,但它们皆非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太極改国号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確記載。可能為掩蓋[[女真]]曾臣服於明朝的歷史,以鼓舞士氣,進攻明朝;「清」之國號,或-{云}-是金 諧音,而且滿人尚青,加水字邊以符合[[五德終始說]],用水免去朱明之「火」{{RefTag|1={{cite book |language = zh |author = 徐俊 |title =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 名號探源 |publisher =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date = 2000年11月 |location = 湖北武昌 |pages = 308-313 |url = |doi = |ISBN = 7-5622-2277-0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 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借词「{{MongolUnicode|ᠳᠠᠢᠼᠢᠨ}}」({{lang|la|Daičin}}),原意为“好战者”{{RefTag|《蒙汉词典》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所蒙古语文研究所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1122页}},故“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或“善战之国”{{RefTag|1={{cite web |language = zh |author = 张世明 |title = 传统考据与跨语际分析:对一个世纪性学术争论问题的求解私见 |publisher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date = |location = 北京 |url = 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3291 }}}}。
 +
 
 +
===對「中國」一詞的重塑===
 +
 
 +
清朝以前“中國”的詞義基本上為[[ 地理]]、[[ 民族]]和[[文化]] 意義,而國體意義上的“中國”,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界約》簽訂後才首次正式出現於外交文件上{{NoteTag|吳志良<十六世紀葡萄牙的中國觀>,《澳門研究》,第4期,1996年 第24-42頁}}。
 +
 
 +
自入主中原之后 清朝 皇帝 开始正式以“中国”({{lang-mnc|ᡩᡠᠯᡳᠮᠪᠠᡳ<br />ᡤᡠᡵᡠᠨ|v = dulimbai gurun |a = dulimbai gurun}})称其全部统治区{{RefTag|1={{Cite web |title = 满人早期对中国尊称“天朝” 入关后自称“中国” |url =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0_11/04/3000045_0.shtml }}}} [[1689年]], 清朝[[康熙帝]]在与[[俄罗斯帝国|俄国]]签订的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首次将“[[中國的稱號|中国]]”作为正式[[国号]]使用,与“俄羅斯”相对{{NoteTag|《[[ 尼布楚条约]]》满 本中亦采用“Dulimbai Gurun-i enduringge xôwangdi”(“中国的至圣皇帝”或“中国大圣皇帝”)的称谓。}}{{RefTag|1={{cite book |language = zh |author = 徐俊 |title =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publisher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date = 2000年11月 |location = 湖北武昌 |page = 27 |ISBN = 7-5622-2277-0 }}}},這裡的“中國”指包括[[蒙古]] 以及中國東北等地在內的整個清帝國。{{RefTag|1={{cite journal |url= http://mcx.sagepub.com/content/32/1/3.abstract |archivedate = 25 March 2014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25231543/https://webspace.utexas.edu/hl4958/perspectives/Zhao%20-%20reinventing%20china.pdf |jstor = 20062627 | doi = 10.1177/0097700405282349 |title= Reinventing China: Imperial Qing Ideolog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last1= Zhao|first1=Gang |last2= |first2= |volume= 32 |number=  Number 1 |date= January 2006|website= |publisher= Sage Publications |deadurl=no |accessdate=23 May 2014}}}}
 +
 
 +
== 歷史 ==
 +
{{main|清朝历史}}
 +
{{中國歷史}}
 +
=== 後金立國 ===
 +
{{See also|後金}}
 +
[[File:明末 兴.jpg|thumb|left|[[ 朝]][[後金]]對峙圖與[[關寧錦防線]](點擊可放大)]]
 +
[[15世紀]]初期,位於[[中國東北]]的[[女真族]]分成三部{{NoteTag|明朝初期的女真族分成[[建州女真]](分佈於[[牡丹江]]、[[綏芬河]]與[[長白山]]等地區)、[[野人女真]](分佈於[[松花江]]中游、[[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等流域,最遠可達[[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 [[海西女真]](分佈於[[松花江]]以東地區到[[黑龍江]]流域)三部{{RefTag|name=後金立國}}。}},其中以[[建州女真]]最為強大。[[明朝]]收建州女真 [[朝贡体系|藩屬]] 冊封[[阿哈出]]為建州都指揮使 [[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左都督。猛哥帖木兒在被[[野 女真]]所殺後,其弟[[凡察]]與子[[董山]]被迫南移,最後定居[[興京|赫圖阿拉]](今[[辽宁]][[新賓]]),併入[[建州衛]]內{{RefTag|name= 後金立國|1={{Cite book |author = 姜公韜 |title = 《 中國 通史· 》 |chapter = 〈第五章:明 之際〉 |pages = 第76-82頁}}}}。[[1442年]],明朝自建州左衛分立出右衛, 凡察領導右衛、董山領導左衛,形成[[建州三衛]]{{NoteTag|1 = [[建州三衛]]是[[建州衛]](1403年设立)、[[ 建州左衛]](永樂年間设立)和[[建州右衛]](1442年设立){{RefTag|name=後金立國}}。}}。
 +
 
 +
由於建州三衛不服明朝統治,[[1467年]]明朝聯合[[朝鮮王朝|朝鮮]] 削弱建州三衛,並且於遼東邊界興建長城。明朝萬曆初年 董山 後代[[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以建州右衛[[ 王杲]] 叛亂 由攻滅王杲與其子[[阿台]] 然而覺昌安父子也在混戰中死亡。[[1586年]] 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 努爾哈赤]]為 指揮使作為補償 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崛起,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併吞女真各部{{NoteTag|明 後期的女真族分成據守舊建州女真勢力的[[建州女真]]與[[長白山女真]];據守舊野人女真勢力的[[東海女真]];以及最強 盛, 據守舊海西女真的[[扈倫女真]],而建州的死敵[[葉赫]]就屬於扈倫女真的一部{{RefTag|name=後金立國}} }},並 [[漠南蒙古]]友好{{RefTag|name=後金立國}}。
 +
 
 +
建州女真國力日盛,[[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 制度]]後於赫圖阿拉(後稱興京)稱汗立國,即[[後金]]汗国。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努爾哈赤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 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佔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 隨後戰事集 於遼西地區。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 最後 於[[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袁崇煥 [[紅衣大炮]]擊敗 不久逝世{{NoteTag|努爾哈赤的死因 袁崇煥 紅衣大炮沒有直接關係 寧遠戰役於 曆正月戊午結束,努爾哈赤於八月逝世,期間努爾哈赤還攻打喀爾喀蒙古、冊封土謝圖汗等事{{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趙爾巽]] 等 |title = 《[[清史稿]]》 |chapter = 本紀一‧太祖本紀 |quote = 十一年丙寅春正月戊午,上起兵伐明寧遠。………城上放西洋炮,頗傷士卒,乃罷攻。………二月壬午,上還瀋陽,語諸貝勒曰:「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八月丙午,上大漸,乘舟回。庚戌,至愛雞堡,上崩,入宮 喪。}}}}}}。第八子[[皇太極]]歷經權力鬥爭後繼位{{RefTag|name= 後金立國}}。
  
== 國號 ==
+
  皇太極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这是清朝[[内阁]]的雏形。还继续完善和扩大[[ 蒙古八旗]] [[ 汉军八旗]] ,设 立[[ 理藩院]] 管辖[[ 喀尔喀蒙古|蒙古]] 等地事务。將都城[[ 瀋陽]] 易名「盛京」,更 改「 女真」族名為「[[滿洲]] 」,[[1636年]] 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 崇德]] 國號 為大清。當時明朝在關外的勢力尚有[[袁崇煥]]守備 的[[ 錦州]] [[ 寧遠]] [[ 松山]] 等三城。[[ 皇太極]] 為繞道避開此防線 首先穩定根據地。他先脅迫明 求和未果,隨後成功降伏西邊[[ 漠南蒙古| 蒙古]][[ 察哈爾部]] 和東邊[[ 朝鮮王 朝| 朝鮮]]。 接著 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 北京]] 。最後[[ 崇禎帝]] (有人他认为中了[[ 反間計]] ),处决援救北京的袁崇煥,史稱[[ 己巳之變]]。 這種藉由[[清兵入塞|繞道入侵]] 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 朝內部的[[ 流寇]] 一同消耗 明朝的 經濟力。1642年 清軍於[[松錦之戰]]擊潰明軍並收降[[洪承疇]]等人 奪取 明朝 在關外的所有堡壘 防線移至[[山海關]]{{RefTag|1={{Cite book |author = [[ 談遷]] |title =  《[[ 榷]]‧卷第九十七》 |quote 九塞之精銳, 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 以墟矣! |page 第5905頁}}}} 。[[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 ,是 為[[順治帝]] 由其叔[[多爾袞]]攝政{{RefTag|name=後金立國}}。
[[1616年]][[ 努爾哈赤]] 立[[ 后金]] 政權,[[1636年]]
 
[[ 皇太極]]改 國號为 大清 」, 入关后成爲[[ 元朝]] 以來
 
[[ 中國歷史]] 上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把“大”字加於正式 國號 之中 大一統[[ 中国朝代|皇朝]] [明][[ 朱國禎]] |title = 《湧幢小品》 |volume = 卷二 |chapter = 「國號」條 |quote = [[ 國號]] 上加大字,始於[[ 元朝|大元]], 因之。……其言[[ 漢朝| 大漢]] [[ 唐朝|大唐]] [[ 朝| 大宋]] 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稱之詞 ”除此以外 ,[[ 辽朝]] [[ 金朝]] [[ 大順 (政權)|大順]] [[ 大西]] 等亦曾在国号上加大字,但它们皆非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皇太極改国号 原因 未有史料 確記載。可能為掩蓋[[ 女真]] 曾臣服於 明朝的 歷史 以鼓舞士氣 進攻 明朝 ;「清」之國號 或-{ 云}-是金的諧音,而且滿人尚青,加水字邊以符合[[ 五德終始說]] ,用水免去朱明之「火」 徐俊 |title =  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publisher 師範大學出版 社 |date = 2000年11月 |location 湖北武昌 |pages = 308-313 |url = |doi = |ISBN = 7-5622-2277-0 }}}}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 满语中的一个蒙古借词「{{MongolUnicode|ᠳᠠᠢᠼᠢᠨ}}」 原意为“好战者”{{RefTag| 《蒙汉词典》,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所蒙古语文研究所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1122页}} ,故“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或“善战之国”
 

於 2018年11月12日 (一) 10:34 的修訂

(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10月30日-1912年2月12日[註 1]),正式國號為大清滿語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daicing gurun太清daiqing gurun[參 2],對外自稱大清帝國大清國,又有稱為中華大清國中國等等名稱[註 2],是中國歷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帝國,也是最後一個專制王朝。統治者為建州女真愛新覺羅氏。其最早前身為1616年努爾哈赤滿洲地區建立的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定國號為「大清」,1644年藉協助明帝國軍隊平定民變的名義進軍中國本土,徹底消滅明帝國後統治整個中國,直至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滅國。

1616年,女真族人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國稱,建立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又稱為興京(今遼寧新賓)。1636年,努爾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極盛京(今瀋陽)稱,定國號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起兵叛明的李自成建國大順,並於同年攻陷北京城,明朝滅亡。同年,清軍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關內,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國本土的入侵行動。從清軍入關到其後的數十年時間內,清軍陸續消滅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軍、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明鄭等勢力,統一中國全境。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建立龐大的領土與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參 4]。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滿洲」政策[參 5][參 6]而不認同康乾盛世為文化意義上的盛世[參 7],亦有學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參 8],而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參 9]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天下秩序的中心變成歐洲國際秩序的普通一員。面對列強清朝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西方文化的引入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參 10]。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擊,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運動引來八國聯軍干涉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雖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許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於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十二個皇帝,十三個年號,歷時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關並遷都北京以來,一共十帝,歷時268年[參 1]

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然而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提升行政效率,皇帝也能充分掌權。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成千上萬人受害[參 11]。軍事方面原先以滿族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漢人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極盛時可達1310萬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參 12]

國號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入關後成爲元朝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把「大」字加於正式國號之中的大一統皇朝[參 13]。皇太極改國號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確記載。可能為掩蓋女真曾臣服於明朝的歷史,以鼓舞士氣,進攻明朝;「清」之國號,或云是金的諧音,而且滿人尚青,加水字邊以符合五德終始說,用水免去朱明之「火」[參 14];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大清」這一國號並非來自漢語,而是滿語中的一個蒙古借詞「ᠳᠠᠢᠼᠢᠨ」(Daičin[[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條目]]),原意為「好戰者」[參 15],故「大清國」的意思是「上國」或「善戰之國」[參 16]

對「中國」一詞的重塑

清朝以前「中國」的詞義基本上為地理民族文化意義,而國體意義上的「中國」,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界約》簽訂後才首次正式出現於外交文件上[註 3]

自入主中原之後,清朝皇帝開始正式以「中國」(滿語ᡩᡠᠯᡳᠮᠪᠠᡳ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dulimbai gurun太清dulimbai gurun)稱其全部統治區[參 17]1689年,清朝康熙帝在與俄國簽訂的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中,首次將「中國」作為正式國號使用,與「俄羅斯」相對[註 4][參 18],這裡的「中國」指包括蒙古以及中國東北等地在內的整個清帝國。[參 19]

歷史

Template:中國歷史

後金立國

File:明末清興.jpg
明朝後金對峙圖與關寧錦防線(點擊可放大)

15世紀初期,位於中國東北女真族分成三部[註 5],其中以建州女真最為強大。明朝收建州女真為藩屬,冊封阿哈出為建州都指揮使,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左都督。猛哥帖木兒在被野人女真所殺後,其弟凡察與子董山被迫南移,最後定居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併入建州衛[參 20]1442年,明朝自建州左衛分立出右衛,以凡察領導右衛、董山領導左衛,形成建州三衛[註 6]

由於建州三衛不服明朝統治,1467年明朝聯合朝鮮削弱建州三衛,並且於遼東邊界興建長城。明朝萬曆初年,董山的後代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以建州右衛王杲叛亂為由攻滅王杲與其子阿台,然而覺昌安父子也在混戰中死亡。1586年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為指揮使作為補償。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崛起,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併吞女真各部[註 7],並與漠南蒙古友好[參 20]

建州女真國力日盛,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後稱興京)稱汗立國,即後金汗國。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努爾哈赤在1619年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佔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隨後戰事集中於遼西地區。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最後於1626年寧遠戰役中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敗,不久逝世[註 8]。第八子皇太極歷經權力鬥爭後繼位[參 20]

皇太極即位之後,針對努爾哈赤時期的社會矛盾進行一系列改革,史稱「天聰新政」。皇太極改文館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這是清朝內閣的雛形。還繼續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設立理藩院管轄蒙古等地事務。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年號為崇德,國號為大清。當時明朝在關外的勢力尚有袁崇煥守備的錦州寧遠松山等三城。皇太極為繞道避開此防線,首先穩定根據地。他先脅迫明朝求和未果,隨後成功降伏西邊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後崇禎帝(有人他認為中了反間計),處決援救北京的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這種藉由繞道入侵的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經濟力。1642年,清軍於松錦之戰擊潰明軍並收降洪承疇等人,奪取明朝在關外的所有堡壘,防線移至山海關[參 22]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參 20]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參"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參"/>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註"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註"/>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