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澎湖列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澎湖群岛
图片来自齐柏林‘从空中看台湾’

澎湖群岛,亦称澎湖列岛,位置大致在北纬23度9分至23度47分,东经119度18分至119度42分之间。澎湖群岛的最北端是目斗屿,而最南端是七美屿,最东的是查某屿,最西端则是花屿。澎湖群岛分布在南北长约60多公里,东西宽约40多公里的海域,内部湖泊环绕,外部则是辽阔的海域。64个岛屿的总面积大约为127平方公里,但是有人居住的只有20个,其中以澎湖本岛的面积最大。行政区则分为一市(马公市)五乡(湖西、白沙、西屿、望安、七美等乡),其中以马公市的面积33.99平方公里为最大,而以七美乡的面积6.98平方公里为最小了。 [1]

历史

澎湖群岛位于台湾与中国之间,由于具有先天地理与港湾的优越特殊条件,自古即为军事要冲及重要的移民中继站,是台湾开发最早的地区。

  • 史前: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澎湖在五千年前即有以粗绳文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存在,证明澎湖至少在五千年前已有先住民生活的足迹。

  • 开拓:

澎连雅堂台湾通史称:“澎湖之有居人,尤远在秦和汉之际,或曰楚灭越,越之子孙迁于闽,流落海上,或居于澎湖”。宋朝时“澎湖”一名正式见于野史及方志,而史书上有汉人居住澎湖的确实记载始自南宋,在南宋理宗宝庆元年(西元1225年)宗室赵汝适著“诸蕃志”中明确的指出“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 元代: 元世祖至元18年(西元1281年)11月澎湖正式设巡检司,隶属福建同安,使澎湖收入中国版图早于台湾403年。至明太祖洪武21年(西元1388 年),因东南沿海长年海盗倭寇为患,朝廷追剿无功,澎湖反成盗寇巢穴,遂依部将汤和所请,行徙民墟地政策,废巡检司,将原有居民迁至泉、漳二州安置。 盗寇据乱时期: 明朝废巡检司后,澎湖更沦为海盗、倭寇剽掠沿海的根据地,造成无穷的后患。嘉靖末叶之后巨盗林道干、林凤、曾一本等都曾利用澎湖为基地以窜扰沿海,天启六年至永历12年(西元1626-1658年)郑芝龙亦占据统制澎湖。明朝廷为追剿盗寇数度追击至澎湖,嘉靖42年(西元1563年)俞大猷痛击占澎海贼与倭寇,驻偏师于澎湖,朝廷依其所奏复设澎湖巡检司,唯俞大猷去职后巡检司也被废止。明自洪武21年废巡检司至永历15年郑成功收澎湖(西元 1388-1661年),经251年近三世纪之盗寇据乱,使澎湖回溯荒芜。

  • 荷兰人据澎:

明朝废巡检司后近三世纪之盗寇据乱时期,亦予荷兰人有机可趁。明万历32年(西元1604年)7月12日荷兰人韦麻郎率大船三艘开入澎湖,是时澎湖无兵驻守,即登陆,半商半军,在娘妈宫(现今马公)开洋货摊,万历32年(西元1604年)10月25日明廷派浯屿都司沈有容谕退韦麻郎,有石碑记录之,现存于天后宫内。万历37年(西元1609年)荷兰商船至澎湖,适逢澎湖汛兵戍守期,无法登陆而离去。明熹宗天启2年(西元1622年)7月1日晨荷将雷尔生率舰12艘、兵1024人侵入妈宫港,当时澎湖汛兵已撤离,即在风柜尾登陆,居民数千人抵抗,被杀3馀人,荷军占据澎湖后为长期防备,役民搬石筑城,除建造红毛城,并在风柜尾、金龟头(金龙头)、嵵里、四角屿、渔翁岛建筑炮台以守海道,其后荷舰出入海洋,对南北海运商旅影响至钜。天启4年(西元1624年)福建巡抚南居益奏准攻澎湖荷兰人,擒高文律12人,驱荷大胜后南居益于暗澳(今文澳)筑天启城,设游击一,把总二,统兵三千,建炮台以守。

  • 明郑氏守备澎湖:

明崇祯17年(西元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沦于满清,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与清兵周旋,努力抗清复国。永历8年(西元1654年)郑成功在金门势力巩固,奉宗室于金门。永历15年(西元1661年)决东征台湾,2月初三率舰数百艘、兵二万五千人从金门料罗湾出发,初四早晨望见澎湖八罩岛,黄昏抵达妈宫驻扎,初六郑成功祭祷海岳,巡视附近诸岛,初八早晨由澎湖出发东征鹿耳门,至12月初三战胜荷兰人,设承天府一府及天兴、万年二县,在澎湖设安抚司,屯戍重兵,以为台湾门户。永历16年(西元1662年)5月初八郑成功病逝,郑经嗣位,改东都为东宁。永历18年(西元1664年)3月初七郑经自铜山退守东宁而至澎湖。永历19年(西元1665年)2月郑经闻报施琅要攻澎湖,与部将会商对策部署防御,唯施琅攻澎因遇风失败而还,北调内大臣,裁福建水师提督。永历35年(西元1681年)郑经逝去,郑克塽继位,施琅得再治兵厦门领水师提督征台湾,5月施琅谋伐台湾,10月郑克塽派刘国轩率二万馀人、战船二百馀艘守澎湖,永历37年(西元1683年)6月14日施琅率师由铜山出发,15日到花屿攻澎湖,22日刘国轩战败逃回台湾,7月16日郑克塽正式投降,8月13日施琅入台,澎湖一战失利,明代终告覆亡。郑氏守备澎湖自永历15年至永历37年(西元1661- 1683年)计23年。

  • 清治澎湖:

康熙23年(西元1684年)清正式将台澎纳入版图,置戍兵守台澎,澎湖仿元代设巡检司,附属台湾县,分兵驻守澎湖,设水师副将一员,兵二千,下设游击、都司、守备千把总等,武备衙门林立。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复议澎湖巡检不足治澎,拟升为厅,殆至雍正5年(西元1727年)升澎湖巡检为海防同知,添置防兵。雍正6年(西元1728年)改台厦兵备道为台湾道,设澎湖海防粮捕厅,置通判。澎湖早于台湾403年即自元代入版图起算至清正式将台湾纳入版图。清治澎湖212年,仅有赈恤、文事与造城筑炮台,并无其他重大民生发展建设,较重要史实事件有:乾隆31年(西元1766年)通判胡建伟呈请创建文石书院,次年夏文石书院落成;乾隆32年(西元1767年)胡建伟编成“澎湖纪略”为澎湖首创完整志书;乾隆43年(西元1778年 )建西屿外垵灯塔,次年完成,为台湾灯塔之滥觞,厦门航行台湾船只以此为标识;道光9年通判蒋镛完成“澎湖纪略续编”;光绪9年(西元1883年)通判李嘉棠奉令筑炮台于西屿内外堑;光绪11年(西元1885年)2月13日法将孤拔率舰攻澎,清方失利,孤拔入澎,时疫大流行,孤拔病死,葬于妈宫城,3月清法议和,6月24日法军撤退;光绪13年(西元1887年)海坛镇总兵吴宏洛任澎湖水师总兵接管澎湖,督造澎湖城(妈宫城);光绪20年(西元1894 年)清日甲午战争开始,21年(西元1895年)3月20日本伊东中将率联合舰队到达澎湖将军澳,23日由良文港(龙门)里正角登陆,24日攻陷拱北炮台,再进逼妈宫城,25日占领全澎湖。

  • 日治时期:

光绪21年(西元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正式割让台湾澎湖与日本,台澎自此被日本统治51年。光绪21年(西元1895 年)3月25日日本占领澎湖后,任命海军少将田中纲常为“澎湖列岛行政厅长官”施行军政,6月28日全台置三县一厅,澎湖称为“澎湖岛厅”。明治29年(西元1896年)5月废止军政。明治31年(西元1898年)6月改称“澎湖厅”直属于台湾总督府。明治36年(西元1903年)设澎湖要塞司令部,整理测天岛海军军区巩固殖民地防务。大正9年(西元1920年)“澎湖厅”改为“澎湖郡”改隶属高雄州;12年(西元1923年)日皇太子裕仁亲王来台并专程视察澎湖;15年(西元1926年)澎湖复改为厅,仍隶属于台湾总督府。 日治时代日本在澎湖的主要建设为:明治30年(西元1902年)建立北岛灯塔于目斗屿;大正2年(西元1913年)设立电灯株式会社,首开澎湖电化先声,大正2至9年(西元1913-1920年)建设邮电交、通鼓励日商来澎经营各种 商业;大正15年(西元1926年)创“澎湖水产会”;昭和2年(西元1927年)于马公湖西开办公共汽车、组织地方自治、6月开建马公自来水厂,昭和5年(西元 1930年)自来水厂竣工输水;昭和12年(西元1937年)完成弥荣、万岁桥(中正、永安桥)改建,使本岛连结白沙岛可通行车辆;昭和16年(西元1941年)儿童初等教育之公学改为国民学校;昭和18年(西元1943年)设立马公高等女学校等。

  • 二战后设澎湖县:

西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民国34年12月25日澎湖改为“澎湖县”;35年(西元1946年)1月22日正式成立澎湖县政府,首任官派县长傅纬武。39年(西元1950年)首届议会(民选)成立,郑大洽当选议长。40年(西元1951年)1月7日李玉林当选首届民选县长。[2]

地理环境

地形特征

澎湖群岛的岩石是由玄武岩流组成的熔岩台地,经过千百万年海水的侵蚀与岩盘的升降,才形成今日的地貌景观。在地形上主要有以下的特征:

  • 方山地形:所谓“方山”(mesa-来自西班牙文,表示像桌状的地形)是指顶面平坦而四周有陡峭崖壁围绕的桌状地形。澎湖群岛的各岛屿由海上眺望,顶面都显得十分的平坦,岛面的岩石受风化和侵蚀影响而略呈平缓起伏。
  • 地势南北倾斜,南高北低:从最南面大猫屿的最高点79公尺 (据澎湖县志所载) 一直到最北面的大硗礁、二硗礁渐次潜伏水中,地势呈现显著的向北倾斜。
  • 海岸线复杂:澎湖大小岛屿及岩礁很多,海岸线长达320公里(单位面积长度是台湾的120倍),海岸凹凸曲折与错综复杂。除了有由海崖或碎石崖锥构成的海岸之外,也有沙滩或砾石滩构成的。此外,还有最特殊的海蚀台或珊瑚礁所形成的海岸。

岛屿构成

澎湖群岛由90个大小岛屿所组成,以下列出主要有人居住的岛屿

气候

澎湖群岛的地形低且平,加上位于台湾海峡中央,因此,气候深受雨量与季风的影响。澎湖群岛平均年雨量约有1000毫米左右,80%集中在夏季。在阳光照射与东北季风强烈吹袭之下,雨量的蒸发量每年高达1800毫米。因此,群岛上的植物自然的演化出较抗风、耐旱的生态系。又,由于澎湖缺乏高山的屏障,冬天的风速较大,每年强风日数高达约100天。根据统计,10月至翌年1月,风速都维持在每秒6公尺以上;但是当结构完整的大陆冷气团南下时,风速有时会达到8级以上,瞬间阵风则会达到12级左右。

寺庙文化

澎湖因为是个海岛,居民多半从事渔业生活,面对著变化无常的海域及澎湖自然环境影响,只好依靠神明寄托心灵,故澎湖地区民间信仰兴盛,寺庙林立,除无人岛外,几乎各村社都有寺庙,其中佛、道、释的寺庙均有,更多的是拜一般民间信仰神明的宫庙。而不少寺庙是属村中公庙的性质,不单是村民信仰的中心,更负担诸多的社会、经济暨文化功能。也因此,村民对寺庙建筑相当的重视,生活条件不好时,需神明扶持,祭典活动、翻修寺庙的费用不能省;若生活改善,则是神明庇佑,盛大的祭典、华丽的修缮更不可免,是以各村社的寺庙都装点的美伦美奂,金碧辉煌。

寺庙建筑特色

澎湖寺庙不但是村民信仰中心,更具有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功能。因此澎湖居民对寺庙的建筑相当重视,甚至不惜巨额兴建,要求美仑美奂,以代表对神明的尊敬。

  • 建筑材料:就材料来看,传统寺庙建筑是以木料作为建筑的主体,澎湖本身并无森林,故木材主要是进口而来,以民宅而言因木料昂贵,除必要的结构,都改采澎湖本地的素材,至于寺庙为求雕塑精美,还是大量采用木料。至于石材方面,为防止石雕风化,主要以泉州的花岗石为主,不过本地的黑色玄武石还是广泛使用于墙身。另外在20世纪初期相当流行的彩色瓷砖贴面,民宅或寺庙都有使用。而受潮州建筑的影响,寺庙屋顶的瓦当滴水瓦常用琉璃瓦。
  • 空间隔局:澎湖寺庙基本上是以合院建筑为主,而其空间的组合形式,是受中庭、天井与轩亭等空间的出现与否,而呈现多样衍化的类型。至于庙宇立面,以硬山屋顶及其衍生的形式为主,一般而言屋顶脊背较大,可能系从防风来考量。另外三殿式屋顶前后连接成连续的规带,如前殿与正殿作燕尾,但夹在中间的拜殿则作八角规,相连的屋顶使庙内光线较暗,但防风功能较好,三连式的山墙也是澎湖寺庙的特征,形成的天际线相当特别,像马公天后宫的天际线即属之。
  • 石雕与木雕:传统的石雕造型之外,澎湖石雕在20世纪之初,可看到来自西洋建筑艺术的影响。澎湖自古为台海间移民的中继站,且位居中国、日本往南洋的要冲,西洋建筑形式,可能由厦门或南洋华侨辗转传入,如希腊式的柱头,而柱珠的线脚也趋于繁复。澎湖木雕师,擅长精细之镂空雕法,不论是吊篮、狮座、斗栱等雕刻的异常繁复。
  • 泥塑:泥塑是以三合土掺入棉花,再塑出人物花鸟及走兽形象之艺术,有时再嵌上瓷片,匠界称之为剪花或剪黏。澎湖的泥塑不只是用于门窗,还有使用灰泥塑出梁及瓜筒的例子,有如浮雕。至于寺庙屋角的小狮子也以泥塑而成,另外有些剪黏加入贝壳,颇具澎湖在地的特色。
  • 花窗:寺庙正面花窗,如同一般寺庙多用花鸟或螭虎图案等吉祥图案为主,不过澎湖常以洗石子技法为之,或加色灰泥塑而成,有地域的特色。
  • 梁柱:澎湖寺庙石柱喜用梭柱(上下细而中央粗),有圆形,也六角柱及八角柱,形式多样,有的柱身有凹槽,不少柱头有西洋建筑装饰。柱子下的石珠,在澎湖也流行一种多线脚且细腰的形式,外观有如花瓶或花篮,柱珠的形状颇多,经常与柱子的形状相配。
  • 大木结构:多用矩形断面的梁枋,用金瓜形的瓜筒,中脊梁下增加一支辅助梁,成为双梁;门楣上的排楼斗栱,以木雕作斗垫,层层上叠,多作斜面弯枋,雕以书卷形,有如匾额一样;斗栱喜用张翅的飞鸟装饰,狮座、束木、员光及托木皆施以繁琐之精细雕刻。
  • 彩绘:澎湖寺庙中王爷庙、大道公、妈祖庙与道教庙居多,这类寺庙受阴阳五行、五色及阴阳理论的影响,特重彩绘。像王爷庙内部较暗,开窗较少,柱子多施以黑色,但梁柱与斗栱却普遍安金,形成金碧辉煌的殿宇气氛。不少寺庙的梁枋上均施彩画,有时连柱子也有彩画,澎湖天后宫及北极殿均有保存古老的柱身彩画,弥足珍贵。另外在马公天后宫的正厅寿梁与格扇,可见到所谓的“擂金画”。“擂金画”主要是将金箔磨成粉末状,趁黑底漆将干未干之际以笔沾金箔粉敷上之画法,主要用在木雕上,颜色丰富。[3]

自然生态

动物生态

澎湖虽然面积仅约127平方公里,但岛屿罗列、四面环海,因此海洋动物资源丰富。除了经济性海洋鱼介贝类外,同时也有不少列为保育类的动物生态资源,例如海豚、绿蠵龟、燕鸥类鸟类等,都让澎湖动物资源显得珍贵。

海洋生态

澎湖海域的海龟有绿蠵龟、赤蠵龟、玳瑁,另有少见的革龟、榄蠵龟等。由于澎湖望安是目前台湾地区,绿蠵龟上岸产卵最稳定的地区,所以在望安公告有六处绿蠵龟产卵栖息保护区保护绿蠵龟的产卵栖地,澎湖国家风景区管理处在望安岛上建置“绿蠵龟观光保育中心” ,提供海洋生态资源谘询服务。

观光特色

自然景观

玄武岩

古迹庙宇

公园

  • 奎壁山地质公园
  • 中屯绿能源公园
  • 岐头亲水公园
  • 赤崁亲水公园
  • 望安花宅公园
  • 火烧坪公园

公共设施

地景景观

海滩

  • 山水沙滩
  • 莳里海水浴场
  • 青湾情人海沙滩
  • 风柜无名港沙滩
  • 隘门沙滩
  • 林投沙滩
  • 尖山海滩
  • 乌泥沙滩
  • 里正角沙滩
  • 龙门后湾沙滩
  • 菓叶沙滩
  • 奎壁山游憩区
  • 青螺海滩
  • 城前沙滩
  • 讲美沙滩
  • 镇海沙滩
  • 吉贝沙尾
  • 后寮沙滩
  • 后螺海滩
  • 横礁沙滩
  • 后湾沙滩
  • 网垵海滩(大池角海滩)
  • 池西沙滩
  • 赤马沙滩
  • 内垵游憩区
  • 户头角沙滩
  • 网垵口沙滩
  • 大濑仔沙滩
  • 长濑仔沙滩
  • 西安水库沙滩
  • 天台山沙滩

澎湖特产

植物

海产

特色美食

甜点类
海产类

交通

澎湖群岛往来台湾的交通情形

澎湖群岛与台湾岛由于被台湾海峡所相隔,因此往来台湾都必须依赖航空、海运,其中以航空运输最为频繁。航空运输一天最多可达到108班次(以来回算);海上运输一天最多可达到25班次(以来回算)。

航空交通

台湾地区往澎湖群岛的航空站有台北松山机场台中清泉岗机场台南机场嘉义机场高雄国际机场金门机场;而澎湖群岛往其他地方的航空站有澎湖机场七美机场望安机场。有航行台湾往来澎湖群岛航线的航空公司有远东、立荣、华信、德安。
下表总和了目前航空的情形

航线 航空公司 航行时间 往返班次
澎湖至台北 立荣、远东、华信 50分钟 44班
澎湖至高雄 立荣、远东、华信 30分钟 34班
澎湖至台中 立荣、华信、远东 40分钟 24班
澎湖至嘉义 立荣 30分钟 2班
澎湖至台南 立荣 30分钟 8班
七美至高雄 德安 35分钟 4班
望安至高雄 德安 40分钟 2班

海运交通

澎湖群岛往来台湾的船只有台华轮、远翔公主号、南海之星、今一之星、满天星、凯旋3号、今日之星、金星3号,其航线有马公至高雄、七美至高雄、马公至嘉义(布袋)、马公至台南(安平)。
下表总和了目前海运的情形

航线 轮船 航行时间 往返班次 承载人数
马公至高雄 台华轮 日航:4小时30分
夜航:6小时30分
3班 1150人
七美至高雄 南海之星 2小时40分 1班 197人
马公至嘉义 今一之星 1小时20分 2班 317人
马公至嘉义 满天星 1小时20分 4班 355人
马公至台南 凯旋3号 2小时 3班 346人
马公至台南 今日之星 2小时 2班 699人
马公至台南 金星3号 2小时 6班 302人

澎湖本岛往来澎湖离岛的交通情形

前往澎湖离岛主要分为:

(有些离岛是生态保护区或无人岛,因此无法前往。)
除了马公本岛至望安岛和马公本岛至七美屿有德安航空往返外,其他岛屿都必须依赖轮船才能往返,而去东海离岛必须前往岐头港口搭船;去南海离岛必须前往南海游客中心搭船;去北海离岛必须前往赤崁游客中心搭船或后寮游客中心搭船;去内海离岛必须前往重光港口搭船。前往搭船处均有定期的交通船及不定期的民间快艇可搭乘前往。

澎湖群岛岛上的交通情形

岛屿 岛上主要的交通工具
澎湖本岛(澎湖岛、白沙岛、渔翁岛)、望安岛、七美屿 公车、汽机车计程车脚踏车、徒步
大仓屿、员贝屿、鸟屿、吉贝屿、桶盘屿、虎井屿、将军澳屿 机车、脚踏车、徒步

参考文献

  1. 澎湖概述,澎湖的玄武岩
  2. 历史沿革,澎湖县政府
  3. 宫庙艺术概论,澎湖知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