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竹北莲华寺

竹北莲华寺
图片来自pixnet

竹北莲华寺,是位于台湾新竹县竹北市十兴里观音寺,被列为县定古迹,轮祀圈包含新埔镇的文山里,及竹北市的鹿场、东平、中兴、隘口、东海、十兴等7里。

目录

历史沿革

光绪四年(1878年),林希贤等乡绅发起创建此观音庙。1895年,毁于兵燹,迨1904年由乡绅杨庆云、林荣和、林祺富等发起重建。

战后因栋宇倾颓、墙垣崩毁而重建,于1952年完工。1959年,修慧法师接任住持,整修大殿及房舍等处,恢复原有样貌,又举办佛学讲座,礼聘僧人前来任教,并创设莲华安养院、洁人幼稚园。佛教宗派属净土宗

1980年1月,成立财团法人台湾省新竹县犁头山莲华寺,首届董事长为杨林芳。杨林芳亦为建立竹北天后宫的发起人之一。1984年,林炳晃捐地,让修慧法师成立竹北菩提讲堂。第十一届董事长则是林黄成声,聘林章椿接掌总干事。

宗教祭祀

莲华寺属当地客家人的信仰,为东平、中兴、隘口、东海、十兴、鹿场等里的信仰中心。农历七月的中元普渡,由竹北市的鹿场、东平、中兴、隘口、东海、十兴及新埔镇文山等7里轮流举办中元。

此寺与竹林山观音寺甘泉寺等观音寺一样皆会举办神猪比赛,因此曾受抗议。新竹客家庄每年农历七月开始举行神猪比赛,十一日从关西金锦山义民庙为首,接著十二日的关西玉山太元宫、十三日的波罗汶三元宫,十四日的北埔慈天宫、十七日的芎林广福宫、二十日就为新埔义民庙,接下来为八月十四的竹北莲华寺、十六日的新埔与天宫,当然规模以新埔义民庙最大。

过去村落因负责莲华寺的祭祀宴客耗费颇大,因此新竹县政府曾会同国民党县党部,在1952年劝导在八月十四轮值的隘口村要减少浪费。

景观环境

莲华寺坐落于犁头山坡下,前俯六家地区头前溪新竹科学园区,远望十八尖山。里区属于十兴里。后方庭园原种植上百棵相思树,后因树根衰老死去,庙方以向观音菩萨请示为由,改种约两百多株樱花。

莲华寺建筑保留清末、日治、战后初期特色,格局为与北埔慈天宫相仿的二殿二廊二横屋,左右两廊开有八卦门,以过水廊连接横屋,横屋中央有厅堂,内供奉建庙功德主,横屋空间则是会议室及储藏空间。2006年5月20日,新竹县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将此庙列为县定古迹。

风水传说

关于莲华寺的建庙起因,相传李慎彝在光绪三年(1877年)经过此地,停舆远望竹堑城,深赞地灵,乃授意乡绅建庙。风水传说是犁头山的龙脉系属“网”穴,客家人便于在此建庙,来针对新竹平原的“鱼”穴。新竹市区的风水之说,是以新竹关帝庙为鱼头、新竹都城隍庙在鱼脐、新竹长和宫作鱼尾,长和宫两边的爱文街、城北街是鱼尾双叉。

2004年3月,新竹县议会效仿新竹市议会石狮,耗资新台币50万,购买一对中国大陆制的石狮,由时任议长的黄永和与副议长张幸源和全体县议员狮开光安座。之后,黄永和因官司失去议长,上次选举新任议长黄秀辉与副议长张幸源在下届选举皆落选,整个议会有将近10位议员未能连任成功,便怪罪此对石狮。因此在2006年中,议会以民众反映议会不是庙宇或官府为由,将石狮搬到竹北莲华寺。副议长张志弘解释,是要放在庙里“驯服”,之后会接回来。

因竹北莲华寺之前已有四对石狮,寺方将议会的石狮摆在牌楼与莲华寺中间的庭院,其中一只面对居民陈宗禧的金香店。放置第二天,陈宗禧上班骑车一经过牌楼,即被轿车撞断腿,直到该年7月7日才出院。于是,家住附近的李兆进等居民,望寺方暂时把张口面对民宅的石狮子用布盖住,等法师做法改方位后再开张。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