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国历代君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魏国历代君王

魏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

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齐国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亦称梁国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齐威王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历代君主

魏文侯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子。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45年即位。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

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人物生平

魏文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后来的秦国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在战国时代,魏国西有,南有,北有,东有,地处中央,易攻难守。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李悝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掠中山国秦国楚国;以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二百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文侯在位50年,选贤任能,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 公元前403年,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为政举措

农业

魏文侯重用卫人李悝,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推广农副业成功经验,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为了平衡粮价,李悝还实行了平籴法。在丰年的时候,国家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在灾年的时候,政府把国家粮仓储存的粮食以适当的价格卖给市民,使市民不致买不起粮食而流离失所。这样,魏国很好地平衡了农民与市民的利益,国家储备的粮食也越来越多,国家抵抗灾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稳定,国民安居乐业。

法律

李悝著《法经》六篇,来规范魏人的行为。晋国是一个有着法治传统的国家,国民对依法办事都很拥护。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成文法在魏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君、贵族和官员在实行政事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家的法律。由于魏文侯的带头遵守,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地实施。这套法律后来也被秦国献公孝公商鞅所采用,《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地主阶级的法典,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基础。

贸易

魏国的周边国家中,各有各的特产。秦国家畜皮革玉石赵国布帛枣栗家畜皮革楚国鸟兽橘柚茅竹丝绸在当时都很有名,魏文侯鼓励魏国百姓从商,参与各国土特产贸易,魏国获得了大量的商业税,国库充实了。

魏武侯

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击,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文侯之子,战国初期魏国国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记》、《资治通鉴》误载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为魏武侯元年。据《竹书纪年》则为前396年即位,前395年为武侯元年)。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


早年经历

魏击晋国魏氏大宗的宗子,也就是魏文侯的继承人。魏氏本是晋国六卿之一,魏氏的先辈们在残酷的卿族斗争中,深刻体会到继承人的重要性。魏文侯也不例外,希望子孙有能力继承自己的伟业。作为魏文侯的嫡长子,魏击自然成了魏文侯的重点关注对象。

大约在小魏击还没有成年时,就安排田子方儒家名流做他的老师,教育他如何理家、治国、平天下。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与栽培下,魏击逐渐成长为一名知书达礼、颇有才干的政坛新人。

年轻的魏击很快成为了父亲争衡天下的得力助手。前412年(魏文侯34年),魏击受命率军攻打二地(约在今陕西韩城东南),将当地百姓迁入魏国境内。这是史料中所发现的魏击最早的出征记录。这一年,魏击大约二十余岁。

前408年,魏文侯谋图中山国。魏臣翟璜推荐中山国乐羊魏文侯马上启用乐羊乐羊成为魏军元帅,攻打中山国。可乐羊毕竟是中山国人,而且羊之子乐舒还是中山武公麾下的大将。再派遣一个宿将前去,反而显得魏文侯用人疑神疑鬼,颇伤士人之心。于是魏文侯决定派儿子魏击随军出征。

这次出征难度较大,中山国虽不属于主流强国,但也民风彪悍,军事强大。而且魏氏(这个时候三家尚未分晋)的封地与中山国相隔千里,中间夹着盟友赵氏的封地。远征必然要劳师动众,也就没有什么突袭可言。这可是对魏击的艰巨考验。

这次出兵耗时两年之久,于前407年,魏军攻占中山国国都顾城(今河北定县),吞并中山国全境,在赵氏封地的中央建立起根据地。乐羊因战功封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而太子魏击被封为中山君,由赵仓唐辅佐,则坐镇中山,独当一面。

南征北战

前393年(武侯3年),魏国两线作战,同时攻打郑国秦国,并在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筑城,扼制郑国。名将吴起大败秦军于注城(今河南临汝县西)。

前391年(武侯5年),魏武侯号召韩国赵国,即位以来第一次结成三晋同盟,三晋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三晋攻占楚国的军事重镇大梁,轻取襄陵(今河南雎县),并顺势对残余楚军进行清剿,向楚国腹地挺进。楚国朝堂一片震恐,楚悼王派遣使臣向三晋求和,三晋拒不退兵。楚悼王无奈,一面派人带着财物、珍宝赴秦,贿赂秦惠公,请求秦国出面与三晋谋和。秦惠公收下贿赂,并派兵攻打三晋之中最弱的韩国,攻取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六座城池。三晋迫于秦国的背后偷袭,放松了对楚国紧逼。另一面楚悼王派使臣入齐国,希望齐国能够插手中原战事,协助楚国共谋三晋,减轻自己的正面压力。

前390年(武侯6年),魏武侯见到后院失火,便协助韩军直扑秦军主力,与秦军大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不分胜负。吴起设置陕县(今河南三门峡西旧陕县),密切注视着秦军的动向。在三晋楚国争斗进入尾声时,齐国陈和率军攻打驻襄陵的魏军,并乘机占领襄陵城

前389年(武侯7年),秦国进攻秦军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镇--阴晋(今陕西华阴东),秦军在阴晋城外排兵布阵,一场大战一触即发。魏武侯亲自到前线犒劳将士,魏军上下士气高昂。吴起率领五万魏军,包括战车500乘、骑兵3000反击秦军。魏军作战勇猛,更兼有吴起为将,个个以一当十,大败秦军于阴晋城外,取得了辉煌的决定性战果,史称"阴晋之战"。此战过后,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进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

前387年(武侯9年),吴起率军攻打秦军,再次大败秦军仓促间集结的残余部队于武下(今陕西华县东),并向秦国腹地推进。魏武侯中公叔痤离间之计,疑吴起,导致吴起投楚。这一年,秦惠公死去,年仅两岁的公子昌继位,是为秦出公,其母亲小主夫人当政,秦国进一步沦落。

前386年(武侯10年),魏武侯自认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田和欲取代姜氏成为诸侯,通过魏武侯周安王讨封,魏武侯周天子施压,周天子不得不册封于田和齐侯,史称"田氏代齐",田和就是田齐太公。这一年,赵敬侯迁都邯郸赵武公之子赵朝作乱,不服从赵敬侯调令,投奔魏国魏武侯阴谋操纵赵国朝政,竟然接纳赵朝,并帮助赵朝攻打邯郸不克。魏赵关系破裂。同年,秦公子师隰回国,出公被弑,师隰成为了秦君,是为秦献公

前383年(武侯13年),赵敬侯涉足中原,攻打魏国的附属国--卫国卫慎公不能抵挡,急忙向魏武侯求救,魏武侯出兵大败赵军于兔台(今河南清丰西南)。这是自晋阳之战后魏氏与赵氏的首次火拚,标志着三晋联盟的瓦解。

前382年(武侯14年),赵敬侯不满魏武侯插手赵国卫国的扩张,修筑刚平城(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决定对卫国再次出手。魏武侯联合齐侯剡共同抵挡赵军,卫慎公仗着有魏国齐国撑腰,甚至出兵攻取赵国刚平,一直打到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夺取了赵国河东的大片土地,赵国魏国齐国卫国的矛盾升级。

前381年(武侯15年),赵国出兵攻击侵略到本土的卫军,魏武侯派军队大举攻打赵国赵敬侯遣使臣向楚国求救,楚悼王派军协助赵军,攻打魏国后方,使魏国首尾难顾。赵敬侯乘机反攻,夺取魏国棘蒲邑(今河北魏县南),不久又占领了黄城(今河南内黄西)。魏武侯鉴于多线作战的困乏,等大国的日益崛起,不得不向赵敬侯求和,希望着重温三晋同盟的旧梦。赵敬侯也期望着能以和平的方式与强大的魏国瓜分战利品,三晋再次联合。

前380年(武侯16年),陈侯剡攻打燕国,攻占桑丘(今河北徐水西南)。燕简公赵敬侯求救,赵敬侯立刻将军机要务告知魏武侯韩文侯三晋之君各自率领军队,兵合一处救燕国,大败齐军。

前378年(武侯17年),田齐不服三晋,再次出兵攻打燕国燕简公依然像赵国求救,赵敬侯率军攻打齐国魏武侯韩文侯赵敬侯的拉拢下,很快被卷入战争。三晋再次联合,大败齐军。齐军惧三晋之威,不断后撤,三晋攻入田齐本土,直至兵临灵丘(今山东高唐南),方才退兵,中山复国。

前377年(武侯18年),与中山桓公战于浍水,大败。

前375年(武侯20年),魏武侯决定先发制人,与楚军大战于榆关

前373年(武侯22年),魏武侯乘陈侯剡被弑,陈侯午(即齐桓公田午)初立,国势不稳,联合燕国鲁国卫国大举讨伐田齐。燕军败齐于林狐;鲁军攻齐至阳关,魏军伐齐至博陵(今山东荏平西北)。

前372年(武侯23年),由于卫国卫慎公薨逝,卫国暂停了相应魏武侯的军事行动。这年卫声公即位,攻取田齐薛陵(今山东阳谷东北)。赵成侯窥视着中原诸侯的一举一动,盯着魏国鲁国都出兵攻齐,而临近自己的卫国也随之相应,国中空虚,急忙闪击卫国,连下卫国73邑卫声公魏武侯评理。赵成侯的行动点明了要与魏国为首的中原诸侯为敌,魏武侯率军攻打赵军,败赵军于(今山西离石)。

前370年(武侯25年),魏武侯魏击崩逝,二子魏缓魏罃争位,赵国韩国都参与魏国废立之事。后魏罃击败魏缓,成为了魏武侯的继承人,是为魏惠王

前403年,周威烈王慑于三晋联盟的强势,不得不同意册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三家瓜分晋国

魏惠王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称梁惠王,《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魏惠王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 但在以后的战争中,“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他死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齐威王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当时的徐州在今山东滕州)。

人物生平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后称梁

惠王姬姓,魏氏,名罃(《战国策》作“婴”)。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69一公元前319年在位 。

魏武侯死后,魏罃公子缓魏缓)争立君位成功。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要他“清心寡欲”,公叔痤去世前,劝惠王商鞅,不要让他逃走,惠王不听。

在位期间重用庞涓,军事实力大增,然而庞涓陷害同学孙膑,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导致孙膑逃脱后入齐。

惠王称王

襄陵之战之后,魏国还保持着强盛的声势,准备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许多小国举行会盟,图谋攻秦。就是苏秦说齐闵(湣)王:“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战国策·齐策五》)所谓“从十二诸侯”,具有合纵的性质,也就是《韩非子·说林上篇》所说“魏惠王为臼里之盟,将复立天子。”因而秦孝公很是担心,加强防守。卫鞅分析了形势,认为“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建议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改变魏惠王的意图。秦孝公接受了这个主意,于公元前三四四年,卫鞅去向魏惠王游说,谓“从十二诸侯”“不足以王天下”,劝说他除了号令等小国外,北面争取燕国,西面争取秦国,“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惠王果然听从了,便“身广公宫,制丹衣,建旌九斿,从七星之旟”(《战国策·齐策五》,“旌”原作“柱”,从王念孙《读书杂志》改正),“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秦策四》),俨然摆出天子的场面来。本来,在君主制度下,王是最高的等级称号,如今由于魏的“功大而令行于天下”(《齐策五》苏秦述卫鞅语),居然自称为王了。魏惠王因而召集逢泽之会(逢泽在今河南开封南),由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来参加会盟。卫鞅这个计谋,使得魏进攻的矛头,从秦转变为齐楚,“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策五》)。

惠王问宝

公元前355年,齐威王魏惠王一起打猎,魏惠王齐威王:“大王有何宝物?”齐威王心里明白,这是魏惠王要向自己夸耀国力了,于是便以退为进地说:”我没有。”于是魏惠王不无自豪地说:“中国虽小,尚有能照亮十二辆车子、径长一寸的夜明珠一颗。像齐国这样地大、人多、光兵车就有一万辆的大国,难道连这样的宝贝也没有吗?”威王听了惠王的话,很不以为然地说:“我的珍宝与你的大不一样。你的宝是死的,我的宝是活的;你的宝会引出乱子我的宝能卫国安民;你的宝有价,而我的宝无价。”魏惠王一听,大惑不解地问:“是何宝物如此厉害!”威王说:“我有大臣檀子,镇守下陲,强楚不敢犯境,泗上诸小国来朝。我有能臣肦子,镇守高唐,赵人不敢东到黄河捕鱼。我有贤臣黔夫,镇守徐州,吓得燕人北门祈祷,赵西门祈祷,祈求神灵保佑,并且有千余户归顺了齐国。我有良吏种首,负责国内治安,人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有这四位能臣贤相,他们就是我的宝物,岂止照亮十二辆车子!”一席话使魏惠王惭羞难容,自认失败。

魏惠王认错

有人向魏惠王推荐淳于髡,说此人学识渊博,记忆超人。惠王想见识见识。淳于髡被领去见魏惠王,他却坐在一旁一句话也不说。惠王感到很奇怪,就问推荐的那个人“:你说淳于(复姓)先生才艺出众,超过管仲晏婴,可为什么见到我连一句话也不说,难道是我不值得和他谈话吗?”那个人把惠王的意见转达给淳于髡淳于髡说“:这里有原因。我已经来过两次,第一次来拜见时,惠王想着别人献给他的马;第二次来时,惠王想着进献给他的歌唱艺人,无心与我谈话,既然惠王的志趣不在我这里,我还有什么话要说呢?”

魏惠王听了淳于髡的话,抱歉地说:“确实如此,是我的不对,淳于先生不愧为圣人。他前次来,正好有人献马,第二次来,又有人献歌唱艺人。当时我虽然让左右的人退下,表示对他的尊敬,但精神还是集中在马和歌唱艺人身上。”魏惠王表示了歉意,淳于髡认为惠王态度很诚恳,有知错就改的精神,当时就和惠王谈得很投机,谈古论今,一连谈了几天。

魏襄王

魏襄王(?―公元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惠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任国君,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6年在位。

公元前318年,五国合纵攻秦,不克而返。惠施为魏出使楚国。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其子魏昭王即位。

人物生平

魏襄王元年(公元前318年),五国联合攻秦,没有胜利就撤兵了。

魏襄王二年(公元前317年),齐军在关津打败魏军。

魏襄王五年(公元前314年),秦派樗里子攻取魏国的曲沃,并在案门赶跑犀首公孙衍)。

魏襄王六年(公元前313年),秦派人来魏国魏公子遬为太子,魏襄王秦王在临晋相会。

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魏军进攻齐国。与秦国一起征讨燕国

魏襄王八年(公元前311年),魏军进攻卫国,攻下两座城。卫国国君非常忧虑。

魏襄王九年(公元前310年),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张仪、魏章相魏。

魏襄王十一年(公元前308年),魏襄王秦武王赢荡应城相会。

魏襄王十二年(公元前307年),魏太子秦国朝拜。秦国来进攻魏国的皮氏,没有攻克就撤兵了。

魏襄王十四年(公元前305年),秦国秦武王王后送回魏国

魏襄王十六年(公元前303年),秦军攻下魏国城池

魏襄王十七年(公元前302年),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秦国把城池还给魏国

魏襄王十八年(公元前301年),魏国秦国联合攻打楚国

魏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96年),秦国归还魏国地,与魏讲和。同年,魏襄王去世,太子即位,是为魏昭王

魏昭王

魏昭王(?─前277年),汉族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魏惠王之孙。东周魏国第5代国君。前295年—前277年在位。孟尝君奔魏,魏昭王以为相,与诸侯共伐破齐。魏昭王十二年,燕昭王悉起燕国之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直取齐国七十余城。公子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也就是所谓战国四公子中的信陵君,以养士出名。

人物生平

魏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96年),魏哀王去世,魏昭王继位。

魏昭王元年(公元前295年),秦国攻打魏国,夺取魏国襄城(今河南许昌境内)。

魏昭王二年(公元前294年),魏国秦国再次开战,魏国作战失利。

魏昭王三年(公元前293年),魏国帮助韩国攻打秦国秦国将领白起率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打败魏国二十四万大军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伊阙之战”。

魏昭王六年(公元前290年),魏国开始向秦国割地求和,将魏国河东四百里土地全部割让给秦国。当时有个名叫芒卯的人,会耍一些小手段,用一些诡计,因此受到魏昭王的重用。

魏昭王七年(公元前289年),秦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国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魏昭王九年(公元前287年),秦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国新垣曲阳(今河北保定西南)。

魏昭王十年(公元前286年),齐国灭亡宋国宋国国君宋王偃死在魏国温邑(今河南温县)。

魏昭王十二年(公元前284年),魏国联合五国一起攻打齐国,在济西打败齐军,齐国国君齐湣王出外逃亡。燕国军队单独进入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同年,魏昭王秦昭襄王西周相会。

魏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83年),秦国夺取魏国安城,秦军到达魏都大梁后离开。

魏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其子魏圉继位,是为魏安釐王

魏安釐王

魏安釐(xī)王(?─公元前243年),姬姓,魏氏,名圉,魏昭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六任国君,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43年在位。昭王去世后,安釐王即位,为牵制孟尝君田文,封弟公子无忌信陵君(今河南宁陵)。前273年,白起进攻魏国孟尝君田文举荐芒卯为主帅,白起华阳大败魏军,芒卯战败而逃,田文失势后,他的许多门客投奔魏无忌门下。

人物生平

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郸,赵国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请求魏国救援,魏安釐王惧怕秦国,不敢进军。魏无忌请求如姬魏安釐王的卧室内窃出晋鄙的兵符,晋鄙见了兵符,表示怀疑,随行的朱亥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以精兵八万开赴前线,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魏安釐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魏无忌同年病死。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秦、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

窃符救赵

前260年,赵孝成王在和秦国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1]。 ,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赵国的大败,40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安厘王魏无忌送信,请求魏国救援,魏安厘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得到消息后,派使者威胁魏安厘王魏安厘王惧怕,就派人通知晋鄙停止进军,留在邺扎营驻防,名义上为救赵,实际在观望形势的发展。

平原君不断派使者前去魏国催促,并责备魏无忌不顾赵国魏无忌姐姐的危亡。魏无忌为此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安厘王出兵,门客也用尽各种办法劝说,但魏安厘王惧怕强大的秦国,始终不肯听魏无忌的意见。魏无忌估计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赵,又不想看着赵国灭亡,于是凑齐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门客前去赵国和秦军死拼。

魏无忌带着车队路过夷门时遇见侯赢,于是把情况告诉了侯赢侯赢劝阻魏无忌说,这样去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一点作用都没有。并向魏无忌秘密献策,让魏无忌去找魏安厘王的宠妃如姬帮忙,让如姬魏安厘王的卧室内窃出晋鄙的兵符,因为魏无忌曾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是肯定会为魏无忌效命的。魏无忌听从了侯赢的计策,前去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兵符交给了魏无忌魏无忌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侯赢又让魏无忌把屠夫朱亥带上,以便晋鄙在看到兵符仍不交出兵权的情况下让大力士朱亥击杀他。

魏无忌到了邺,拿出兵符假传魏安厘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表示怀疑,不想交出兵权。此时的魏无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让朱亥动手,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

魏无忌统领晋鄙的军队后,精选士兵八万开拔前线。与此同时,楚国也派出春申君黄歇救援赵国,在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魏景湣王

魏景湣王(?―公元前228年),姬姓,魏氏,名增,一名午,魏安釐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公元前242年—公元前228年在位。

魏景湣王元年(前242年),秦拔魏二十城,以为秦东郡魏景湣王遣人出使赵国,与其结盟,并提出抗秦合纵。组成联军,共推赵将庞暖为帅。魏景湣王十五年(前228年),魏景湣王去世,其子魏王假即位。

人物生平

魏景湣王姬姓,魏氏,名增,一名午 ,是魏安釐王之子。魏安釐王在位时,将儿子魏增立为太子。

魏安釐王三十年信陵君回到赵国,率领五国的军队在河外大败秦国[[[蒙骜]]的军队(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当时魏太子增秦国做人质,秦王欲囚禁太子增,后来有人劝谏秦王秦王便没有迁怒于太子增

魏安釐王三十四年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去世,太子魏增即位,是为魏景湣王。同年,魏景湣王的叔父魏无忌去世。

魏景湣王元年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秦国国君秦王政派将军蒙骜率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国酸枣燕邑虚邑长平雍丘山阳城等二十座城池,将其设置为东郡

魏景湣王二年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五国联合攻打秦国,夺取秦国寿陵秦王政派出军队抵御,于是五国撤军。同年,秦军夺取魏国朝歌

魏景湣王三年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秦军夺取魏国汲地

魏景湣王五年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军夺取魏国垣邑蒲阳衍邑

魏景湣王十二年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秦国献地,秦国设置丽邑

魏景湣王十五年(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魏景湣王去世,其子魏假即位,史称魏王假

魏王假(前227年——前225年)

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魏景湣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国君,公元前227—公元前225年在位。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2]

视频

战国七雄中齐国最富有、魏国人才最多, 为何最后秦国能统一天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