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通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佛通寺
圖片來自matcha

佛通寺(日語:ぶっつうじ)是位於日本廣島縣三原市的佛寺,是臨濟宗佛通寺派的本山,山號是御許山,祭祀的本尊是釋迦牟尼佛。屬於中國三十三觀音靈場第十二番禮所、山陽花之寺二十四之第二十一番禮所。

楓葉時期的景觀十分驚豔,是廣島縣內著名的賞楓名所,而有許多參拜者和觀光客到訪。

佛寺的御詠歌日文原文如下:「わがつみを お許しうけて 今日よりは 仏にかよう こころうれしき」

歴史

佛通寺是1397年應永4年)由小早川春平開基、愚中周及開山所創建。春平曾為奉公衆為京都的足利將軍家工作,與同事那珂宗泰十分親近。春平從宗泰那裡聽聞了那珂氏所屬的天寧寺愚中的名聲,召喚愚中來為自己建立氏寺,試圖展現團結一族的自立性,結束在南北朝時代的動亂。佛通寺的名稱是愚中周及的老師即休契了勸請開山時,所得到的諡號「佛通禪師」中所得到靈感,並選擇了良好山水之場所而建立。1409年(應永16年),從後小松天皇獲得代表高貴意味的紫衣著用的許可;同年愚中示寂,以後弟子們便形成了臨濟中一派的愚中派。1441年嘉吉元年)成為足利將軍家的祈願所,接受小早川氏和毛利氏的保護和供奉,最盛時期曾有88個塔頭,在西日本有末寺高達約3000座。但是,應仁之亂以後,寺勢衰退,儘管在小早川隆景時代曾稍微重返榮盛況,但仍流逝於之後的權力者流轉變化之中。進入明治時期時曾因法燈而復興,在1876年(明治9年)曾屬於天龍寺派,但在1905年(明治38年)從天龍寺獨立,改稱為臨濟宗佛通寺派,成為其本山。

文化財

重要文化財(國家指定)

  • 佛通寺含暉院地藏堂 附:須彌壇 - 應永13年(1406年)建立。依附於含暉院的佛殿建立。樣式為折衷樣式,桁行3間、梁行3間,為一層攢尖頂、瓦葺屋頂(原本為茅葺)。
  • 絹本著色大通禪師像 附:紙本墨書大通禪師墨蹟(1407年(應永14年))、紙本墨書大通禪師消息(1408年(應永15年)) - 大通禪師像是14-15世紀的作品。有愚中周及自身的賛,因「前作州太守天心順公居士」被小早川春平扣留。圖像是右手撫摸自己的頭頂,描繪了十分特異罕見的「頂相」。姿勢和著黑衣、披著褐色袈裟,並坐在很多節點自然木投曲彔(椅子)上,令人聯想到肖像主角素樸的生活。墨書是愚中在示寂2年前所寫,還有其他同樣的內容的作品。這封消息是寄給寺的政所,表達如果離開京都,有一天會回到佛通寺,接受足利義持意見的小早川則平(春平之子)其策略不可能會實現,寺院的事情可以和覺隱真知商量討論諸事相談等等敘述。義持極力將愚中留在京都近郊,愚中此後無法重返佛通寺。

廣島縣重要文化財

  • 木造佛通禪師坐像
  • 木造大通禪師坐像
  • 紺紙金泥細字法華經 附:木製漆塗六角經幢
  • 佛通寺文書
  • 佛通寺正法院文書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版木
  • 延命地藏菩薩經版木

登錄有形文化財

  • 多寶塔 - 位於開山堂旁。昭和初期的建築,屋簷周圍的材料有反折曲線,整體的塔姿特徴是近代的多寶塔。

廣島縣天然記念物

佛通寺羅漢松是廣島縣指定自然記念物(1961年11月1日指定)。位於參道正面左側,在縣道50號線和架在佛通寺川上的巨橋之間。是樹高約20,胸高幹為3.52m的羅漢松(日文:犬槇,學名:Podocarpus macrophyllus)巨木,為雌株。相傳是佛通寺開山愚中周及禪師親手栽植。

所在地

廣島縣三原市高坂町許山22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後、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