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美麗中國
圖片來自wildchina

美麗中國》是一部有關中國自然主題的6集自然紀錄片,由英國廣播公司自然歷史部、中視傳媒Travel Channel合作拍攝完成,整部影片採用高清格式製作。

2008年5月11日在英國廣播公司第二台首播[1]英國廣播公司持有本片在英國著作權,其他地區著作權由中視傳媒持有[2]

該片以新穎的視角、獨特的敘事結構和出色的拍攝,展示了中國山河風光日益秀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英文標題名可直譯為「野性/野外中國」(英文版的片頭標題畫面另有標識「錦繡中華」),但中國大陸方面將中文名定作「美麗中國」。

該片在香港無線電視於2008年8月26日播出,譯名為《Sharp 發現新大陸》,粵語音軌由陳志雲廖碧兒旁白。在首播兩年有餘之後,該片於2011年1月1日作為中國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的開台節目播出[3]

該片是BBC自然歷史部「野性」系列紀錄片的一部。

目錄

劇情概述

第一集《龍之心》

第一集將目光投向中國南方——濕潤的氣候孕育了稻米文化。元陽縣紅河河谷綿延2000多米的水稻梯田是中國最為古老的人工地形。貴州省苗族村落,金腰燕的歸來預示着春耕時刻的到來。另一些生物如白鷺池鷺也受惠於水稻單種栽培。

貴州喀斯特地形區的上百個岩洞隱匿於石灰岩山中,只有少數被探索過。在其中的一個洞中,形成了一個獨立社區。一所學校在其中修建;同時也棲居着雨燕大足鼠耳蝠(在黑暗中捕魚第一次被拍攝到),淡水生物是中國南方居民的重要資源。灕江的漁民今天也只為遊客表演傳統捕魚方法——用鸕鶿捕魚。在草海,蜻蜓成為一項獨特且脆弱的收穫。

一些脆弱的生物,如淡水龜已經在野外難覓蹤影。揚子鱷也僅在安徽保護區內活動。在黃山生活的一群藏獼猴,當發現百步蛇時紛紛逃到樹頂。當每年秋收後,大批鳥類小天鵝白鶴等齊聚鄱陽湖越冬。

第二集《香格裡拉》

第二集來到中國的雲南省,此地也是中國西南生物多樣性最為突出的區域,頭枕着遙遠的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的末端,橫斷山脈構成了滇北的邊界並與西藏相交。怒江在群山深谷中穿過,成為該地區地形塑造的重要因素。

夏天,從印度洋而來的季風將大量水汽帶入山谷之中,創造出別樣氣候——從北回歸線到更高緯度的物種在該區域都有呈現。雲南18,000種植物中,有3,000多種為獨有,曾吸引過西方植物學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前來。卡瓦格博峰(6740m)白雪皚皚的山頂在雪線下的蔥鬱中顯得非常突出,拍攝到稀有的滇金絲猴正在食用地衣

高黎貢山中,熱帶植物和高山植物鱗次櫛比,形成壯觀景象。此地鳥類的生活也被攝入鏡頭——太陽鳥科正在著生植物中覓食,紅腹角雉正在求偶,果樹也吸引了短尾獼猴和大黑松鼠,這裡得天獨厚的飲食條件足以媲美熱帶雨林。隱秘的雲南南部熱帶的小型低地叢林裡居住着中國最神秘的野生動物之一——野生亞洲象(中國境內僅存250餘頭)。

扁顱蝠的棲息地——一顆毛竹的內腔也被攝像機紀錄下來。滇南魔芋的巨大花冠散發的氣味吸引來腐屍甲蟲為它傳授花粉。偏遠的無量山中居住着中國的珍稀動物——黑長臂猿,雲南的少數民族傣族哈尼族基諾族以及雲南的叢林所面臨的壓力都在逐漸加大,經濟和旅遊的發展都給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的挑戰。

第三集《西藏禁地》

第三前往廣袤的青藏高原。西藏高原的陸地面積約占中國領土的四分之一,但其中的大部分極度偏遠且荒無人煙,只有250萬人的人口,其中絕大多數為藏傳佛教徒。這種古老的宗教是佛教與曾經在此地廣為流傳的苯教的獨特的混合體。這種信仰要求人們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黑頸鶴藏馬雞這樣的稀有物種都受益於此,與這裡的人和諧相處。來自青藏高原35,000座冰川的冰雪融水匯聚形成了青海湖瑪旁雍錯湖等大大小小的高原湖泊。在此築巢的鳥類有鳳頭鸊鷉斑頭雁等。儘管高原冷風捲起沙塵,席捲大片土地,但依然成為中國最大的大型動物聚居地。盤羊在沙坡上出沒,羌塘草原成為發情期藏羚羊的活動場所。

野氂牛也只出沒於偏遠荒涼之地。雪豹藏狐西藏棕熊食肉動物也被拍攝下來,一隻藏狐在藏熊捕食鼠兔的過程中也分得一杯羹。草原上的生命受制於極端的自然條件,但在珠穆朗瑪峰海拔4,500米的山坡上依然發現了跳蛛,同時溫泉蛇也借地熱溫泉得以存活。來自不同信仰的朝聖者們齊聚岡底斯山下慶祝衛塞節,並祭祀岡仁波齊峰。西藏脆弱的環境是世界生態環境的晴雨表。這裡的冰川正在逐年消融,並將在未來,對上億人產生影響。

第四集《塞北之地》

第四集將目光投向長城以北的大片土地,不同民族的遊牧部落依然存在,但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改變,不少人已經搬入現代城市。在中國東北,最後的赫哲族漁民依然在黑龍江冰封的河面上鑽孔捕魚。興安嶺的森林庇護着野豬,它們食用林間散落的胡桃過冬,同時僅存的東北虎也在此地出沒。

數百年前,上百鄂溫克族馴鹿人從西伯利亞遷徙而來,今天,只剩下30位傳統鄂溫克人。蒙古草原遙遠的西部,巴音布魯克的蒙古族牧民,驅趕着牲畜逐水草而棲。他們和蓑羽鶴以及大天鵝分享着同一片天地。繼續向西,大地變得乾燥而炎熱,鵝喉羚在戈壁上出沒。

更遠的地方是塔克拉瑪干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流動性沙漠。古絲綢之路的諸多遺蹟便埋藏於此,以及諸多雅丹地貌和砂蝕地貌。吐魯番綠洲的地下灌溉渠坎兒井給養着這裡的葡萄種植業,紅尾沙鼠也從中受益不淺。哈薩克牧民在天山下渡過夏天,入秋後遷至戈壁邊緣的準噶爾盆地越冬。在此,他們的家畜與最後一批野馬共享同一片草場。一位哈薩克牧民演示了有6000年歷史的御鷹狩獵技術。鏡頭回到東北,在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的氛圍中落下帷幕。

第五集《熊貓故里》

第五集轉向中國中心地帶,漢族發源地。使用漢語漢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族群。該集將着眼點放在人類和自然關係的變遷上。古代中國人相信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是尤為重要的。但到了近期中國經濟騰飛時,人們開始將古老信念淡忘。

毛澤東執政時期的中國,大量急功近利的開發和竭澤而漁式的運動,廣泛並且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環境。揚子鱷朱䴉在搶救下得以避免滅絕之災。另一些物種受益於人類的古老信仰和傳統:北京的黃鼬鴛鴦便是其中典型。但依然有不少野生動物受到傳統飲食習慣和中國傳統醫學帶來的盜獵行為的威脅。北京以西是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黃河從這裡經過,被染成黃色。

持續增長的水源需求,改變了河流徑流,水土流失帶來了沙塵暴。在中國中心地帶的遠端,秦嶺,成為了中國諸多稀有物種的樂土,羚牛金絲猴大熊貓享受着秦嶺的庇護。其中野外大熊貓的求偶和交配場景,是第一次被攝像機所記錄。九寨溝的五色海,獨特的魚類在其間暢遊。

第六集《潮湧海岸》)

最後一集展現了中國1.45×107米長的海岸線,在此,生活了近7億人口。儘管經歷了數十年城市化的急速發展,但依然是候鳥遷徙重要的必經之路。瀕危的丹頂鶴離開東北,前往鹽城濕地保護區(中國面積最大的海岸濕地)越冬。蛇島是候鳥遷徙線路中的一處重要停留地,但6000年前由於上升的海面而被困在這裡的蝮蛇卻暗藏在林木中,靜候獵物的到來。

鏡頭捕捉到了其中一條襲擊鳴禽的瞬間,以及另外一條正在吞咽翠鳥的蝮蛇。沿着海岸線,在傳統勞作模式下,人類和野生動物相鄰而棲。從北方到遙遠的南方,人們收穫着海苔、蚌殼和明蝦,同時也與大天鵝黑臉琵鷺一同分享。客家種植烏龍茶的農夫們和收穫着牡蠣的惠安婦女們都得以在鏡頭前展現。中國的江河和近海都受到嚴重的水污染侵害,進入渤海灣的污水化學肥料造成了浮游生物的大量滋生,吸引了水母前來。

長江入海口,洄游性生物中華鱘中華絨螯蟹都受到了上游水壩的阻隔。在熱帶的南海珊瑚礁面臨危機,鯨鯊也難覓蹤跡。另外一些被拍攝紀錄的瀕危動物有:麋鹿中華白海豚。在海南島,一隻獼猴跳入賓館的游泳池中,成為人類和野生動物日益緊張關係的集中體現。而未來中國,傳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信念依然面臨巨大挑戰。

製作細節

2008年北京奧運會給BBC自然歷史部提供了一次機會去製作首部關於中國自然歷史的系列片。同時隨着奧運會的舉辦,中國官方也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遊客。2005年BBC製作組得到官方許可,與中視傳媒聯合拍攝。這也是CCTV首度與BBC自然歷史頻道進行合作。

該系列拍攝持續超過16個月,奔波50多萬公里,深入中國腹地地進行57次獨立拍攝。製作團隊在中國26個省拍攝下超過500小時的HD腳本。

儘管得到了前往中國許多偏遠保護區的拍攝許可,攝製組依然要面臨能否捕捉到野生動物的頭號難題。雖然保護區占到了15%的中國領土,但這並不足以確保野生動物的安全,保護區也經常缺少設備和人員。攝製組拍攝野生生物的嘗試也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中英團隊之間也存在矛盾和互不信任,拍攝理念有時也並不一致。

每一集都力圖展現中國不同區域獨特的人文特色和生態景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