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顧毓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顧毓琇

顧毓琇 (1902年12月24日-2002年9月9日),一樵,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教育家科學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禪學家。顧毓琇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着作等身。

1923年自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畢業後赴美留學,1928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是該校第一位獲得科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他是清華大學工學院以及國立音樂院(中央音樂學院前身)、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上海戲劇學院前身)的創始人。曾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終身教授和榮譽退休教授。他也是錢偉長吳健雄曹禺江澤民等人的老師。

人物生平

1902年12月,顧毓琇出生於江蘇無錫

1915年,考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1923年畢業。

1923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學習電機工程,1925年獲得學士學位。

1926年,發表《四次方程通解法》,同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科學碩士學位。

1928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成為該校第一位獲得科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1929年起,擔任國立浙江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兼主任。

1931年起,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

1932年起,歷任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主任、無線電研究所所長、航空研究所所長、工學院院長。

1937年起,擔任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首任工學院院長。

1938年起,擔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非黨派人士)。

1939年起,兼任戰時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主導了當時許多著名大學(如西南聯大)的南遷。

1940年起,兼任國立音樂院(中央音樂學院前身)首任院長和國立交響樂團首任團長。

1944年起,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45年起,擔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長,併兼任交通大學教授,是江澤民主席就讀交通大學時的老師。

1945年,抗戰勝利後,顧毓琇被任命為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中將參議,出席1945年9月9日南京日本投降受降典禮。

1947年起,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1950年,顧毓琇移居美國,歷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終身教授、榮休教授。

1973年8月顧毓琇夫婦與女兒返回中國大陸訪問,與周恩來長談,並爲時在獄中的表兄王崑崙求情。

1979年,因其五弟顧毓瑞將赴大陸講學,便託人主動向中華民國國民大會辭去代表職務,但因種種誤解,最終被中華民國政府註銷國大代表資格及中研院院士,一度無法進入台灣。

1990年5月,顧毓琇主動寫信請求他過去學生、時任副總統的李元簇,希望恢復他中研院院士身分,得願。後於1992年7月來到了闊別了十四年的台灣,顧自謂「不勝感慨」,並赴慈湖、頭寮向蔣氏父子靈位行禮。

2002年顧毓琇病重後與夫人王婉靖遷離費城俄克拉何馬州的女兒顧慰民處居住。2002年9月9日,顧毓琇於美國俄克拉何馬市寓所病逝,享年100歲。

2002年9月15日,於費城海城大酒樓舉行追悼大會。2002年10月3日,賓夕法尼亞大學工學院假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舉辦追思會(Celebration of Life)。2006年4月,顧氏夫婦的骨灰送回無錫,2006年4月3日,中共無錫市委統戰部於顧氏故居誦芬堂舉行顧老夫婦骨灰安葬儀式(墓位於太湖畔湖景公墓)。

教育家

顧毓琇是中國電機、無線電和航空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擔任過民國時期大部分中國最著名大學的教授、系主任或院長,包括浙江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大的前身長沙臨大、交通大學等,還曾任教育部政務次長、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他是清華大學工學院以及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的主要奠基者。1950年後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終身教授。

科學家

顧氏以專研「非線性自動控制」,創立顧氏變數顧氏圖解法顧氏定則而聞名於世界。

顧氏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學士(1923.6.17),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學士(1925.6),碩士,博士(1928.6.5)。發表《四次方程通解法》(1926.2)。擔任過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工程師(1928.8-1929.1),回國出任國立浙江大學工學院電機科主任(1929.6-1931.1),中大工學院]]長(1931.1-1932.8),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主任(1932.8-1933)、工學院長(1933-1937.1)。創立國立清華大學南昌航空研究所兼任所長(1936.11),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大前身)工學院長(1937.9-),交通大學兼任教授(1945.9.12-),麻省理工學院客座教授(1950秋),通用電氣公司顧問(1951夏)及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電機工程教授(1952.9-1971.12.24)等。

此外,他還獲選中華民國第二屆中研院數理院士(1954.7.1)【紀錄應標示為第三屆(數理科學組)院士,1954年選舉的是第三屆院士,第二屆院士選舉年為1958年[1]。,國際無線電工程學會會士(1961.1),獲頒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蘭姆獎章(1972.3.22),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金質獎章(1972 秋),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終身榮譽會員(1994),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電路及系統協會金禧獎章(1999.12.10)及千禧獎章(200.1.24)等殊榮。

詩人

顧毓琇一生創作詩詞歌賦七千多首,出版詩歌詞曲集達34部之巨,是中國歷史上僅次於陸游的多產詩人。他被海外學術界和出版物評為20世紀中華民族的大詩人之一,1975年巴西人文學術院授予金質獎章 (Pro Mundi Beneficio Medal),1976年被世界詩人大會授予「國際桂冠詩人」稱號。

顧毓琇自小在祖母和父母的薰陶下就喜愛我國古典詩詞,讀書期間和工作後對我國歷代知名詩人詞家的作品幾乎都有涉獵、探研、評述和唱和,並提出「重、大、拙」的詩詞評判標準。

錢鍾書對顧毓琇的詩歌評價很高,認為顧毓琇的詩文功力與古人匹敵。他稱顧毓琇的《和唐新刻》:「稍一吟諷,往往與原什功力悉敵。其少陵所謂『不覺前賢畏後生』者。公此句『竊意新年多』,亦壽徵也。」

著名學者、國民黨中宣部部長、「教育部」部長張其昀評價顧毓琇道:「一樵兄精研樂律,其作品均可譜入管弦,故能膾炙人口,深入人心......一樵兄是中國的君子人,也是一位愛國詩人,忠愛之忱,時時流露於楮墨間。他的詩歌,最有貢獻、最了不起的,也就在歌詠中華。美國艾默生曾說:『詩人有兩種,一種經過教育與訓練,百錘千煉而來的,他們使人敬;一種是天才洋溢,如行雲流水,明白易曉,他們使人愛。』一樵兄的造詣,天才功力兼而有之,相信國人都會敬他愛他。」

北京大學教授許淵沖稱:「顧毓琇把科學和詩融於一爐...... 科學不但和工程共飛馳,而且和詩比翼齊飛了。因此,顧毓琇被譽為20世紀惟一的文理大師,只在文藝復興時期才有的全才。」

台灣大學教授、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闞家蓂認為:「顧毓琇的題畫詩,詩中有畫,詩中有禪,讀後令人悠然神住,充滿靈性。其隨筆和感懷一類的詩詞亦是如此,不但有靈氣,而且有靈境。其性靈之表達已至圓融之境。」

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總統府」國策顧問、「國史館」顧問梁敬錞評價稱:「一樵先生之詩詞,或雋逸,或豪壯,或抽美人香草之思,或寄故國山河之慕,誠可各備欣賞。但凡所做,皆講聲韻,一唱哦成,輒嘗自譜音階,試以歌拍,始為定稿。則其洞見詩學之本原,鈎尋詞學之宗緒,乃不同於凡俗。

夫專才代可並出,而通才則並世不能數覯。西人嘗謂愛因斯坦於物理科學為天才家,於音樂為業餘員,於政治則童稚,通才之不易得如此!今一樵先生通電工,通政治,通詩詞,復通聲韻,是其通才之器,能補愛因斯坦之所弗及。吾不暇以並世遇此通才幸,抑尤以貞下起元之會,覯此不世出之通才,為國家民族社會慶也。」

戲劇家

顧毓琇是中國現代話劇的發軔人之一,曾創辦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他在新文化運動初始便開始了翻譯和創作活動,自編自導話劇,梁實秋、冰心等曾扮演過他劇中的角色。他是「國劇運動」的發起者和積極推動者之一,一生共創作話劇十二部。他的歷史劇和抗戰劇曾風靡抗戰後方,並被改編成京劇、漢劇和其他地方戲公演。

他1922年在《小說月報》發表現代話劇劇本《孤鴻》。1923年編導《張約翰》在北平公演,梁實秋曾擔任劇中角色。1923年,顧毓琇從清華畢業,被公派到美國MIT學習電機工程,成為了從該校取得科學博士學位的第一位中國人。驕人的專業成績之外,他的話劇創作也碩果纍纍,其間完成了《荊軻》、《項羽》、《蘇武》、《西施》和《琵琶記》五部歷史劇,以及《國手》、《國殤》、《天鵝》等現代劇。

《琵琶記》在美國波士頓美術劇院的隆重公演,是中國「國劇」運動的里程碑事件,它聚集了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最強的陣容之一:顧毓琇擔任編劇、導演並扮演劇中宰相,冰心扮演宰相之女,梁實秋扮演蔡中郎。聞一多和趙太侔專程從紐約趕來相助,聞一多負責布景和舞美,趙太侔則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舞檯燈光效果。《琵琶記》的演出得到了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基督教箴言報》、《波士頓新聞報》等都以醒目位置配上大幅照片予以報道。

抗日戰爭時期,作為抗戰聯合政府的教育部政務次長,顧毓琇雖公務繁重,但仍創作不綴,他以其抗戰劇和歷史劇聞名劇壇。特別是他的《古城烽火》、《岳飛》等話劇,富有愛國熱情,鼓舞中國人民的抗日鬥志,除在重慶連續演出外,還被移植成京劇、漢劇等多種地方戲在各地巡迴公演,並由外交協會招待英、美、法、蘇大使和其他外交使節。

1945年,顧毓琇與李健吾等人創立了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顧毓琇親自起草、修改學校章程,推薦戲劇名流到校任教。解放後,該校發展成為上海戲劇學院。

為紀念顧毓琇對我國話劇開拓性的貢獻,1990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顧毓琇戲劇選》,該書由江澤民主席題詞,著名戲劇家曹禺作序。同年12月,上海戲劇學院公演了顧毓琇的劇作《白娘娘》,他的另一劇作《古城烽火》曾是該院建立後演出的第一個劇目,此後《白娘娘》也曾在新加坡公演。

音樂家

顧毓琇曾任國立音樂院(今中央音樂學院的前身)的首任院長、國立交響樂團團長、國立禮樂館館長。日本音樂界稱之為「中國古典音樂泰斗」。

1940年,國立交響樂團排演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時,國內尚無中文版,兼任團長的顧毓琇憑藉着自身紮實的文學功底和嫻熟的德文基礎,將席勒的原作翻譯成中文,成為把《歡樂頌》完整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中國歷代均以黃鐘音為古樂的「標準音」,但由於歷代度量衡不統一,致使黃鐘「定律」音高差異很大。時任國立音樂院院長的顧毓琇以一位科學家的執着和鑽研精神,運用功底深厚的數學、物理知識,經過細密的計算和與西洋音律的比較,得出了黃鐘標準音為348頻率的結論,並獲中國音樂學會的一致表決通過,對於進一步研究開發中華古樂以至於「重新奠定國樂之基礎」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1941年4月5日音樂節期間,顧毓琇在《國風》上發表了《黃鐘定音記》一文,對黃鐘音是我國古代的基本音律進行了論述和對黃鐘定音的過程進行了介紹,與此同時,國立音樂院演奏了為顧毓琇《荊柯》題詞譜曲的詞曲。

1943年顧毓琇兼任國民政府禮樂館館長。1950年顧毓琇移居美國以後,潛心於我國古曲音樂的探研,1955年完成了我國明代刻印古詩詞樂譜的整理,將明末「工尺譜」翻譯成簡譜及五線譜,將姜白石的自度曲翻譯成五線譜,後來台灣音樂研究所根據他整理的《魏皓氏明刻詩詞樂譜》中的《清平樂》、《陽關曲》、《秋風辭》、《關山月》、《青玉案》、《玉蝴蝶》等12調進行演唱,在音樂界引起了較大反響。顧毓琇接着又整理了《唐宋譜廿十五調》,其中歌15首,詞10首,並配以英文譯本,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68年顧毓琇又出版了《宋詞歌譜五十四調》。1972年,出版了《樵舍詞曲五百首》,1973年,出版了樵舍詞《樵舍詩歌一千首》。兩本書中均收有顧毓琇自譜歌曲和譯歌。台灣研究院曾將他的《樵歌十首》收入《中華大典》。1991年,中央音樂學院為慶祝顧毓琇90華誕,特地舉辦了「顧毓琇作品音樂會」。2001年,中央音樂學院及歐美同學會在人民大會堂再次舉辦顧毓琇作品音樂會,時任國家主席、總理等出席。2012年,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協辦,舉行了「顧毓琇教授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

禪學家

顧氏精研禪學尤其禪宗史。出版有《禪宗師承記》,《日本禪宗師承記》及英文《禪史》等。

著作

顧氏著作甚多。除有關控制(51篇)、電機(34篇)、電氣網路(9篇)及相關議題(6篇)等的科學論文外,尚有1922年-2000年出版之戲劇、小說、詩詞等(留學期間6篇;教學期間25篇;退休後28篇) 。還包括2000年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之《顧毓琇全集》16卷。

文理相融的稀世天才

顧毓琇堪稱曠世奇才,一生馳騁科學、文學、戲曲、音樂、教育、佛學等六個領域,在每個領域都成就斐然,他涉及領域之廣、見識之深,無不讓人稱奇。 1902年顧毓琇生於江蘇無錫的一個書香世家,他是明代思想家顧憲成的後代,母親是「書聖」王羲之的後裔,祖母是北宋文學家秦觀的後人。

他是第一位獲得麻省理工博士的中國人,在求學期間,他先後發明了「四次方程通解法」和「顧氏變數」。他還獲得在電機電子領域有「諾貝爾獎」之稱的蘭姆金獎。

他是把交響樂引進中國的第一人,也是第一個把崑曲的工尺譜翻譯成五線譜的戲曲家;他是中國現代話劇的發軔人、「國劇運動」的發起者和推動者;是中國黃鐘標準音的制定者,中國古樂的研究權威;他的詩歌詞曲集達34部之巨;他的英文巨著《禪史》和多部佛學專著深受國際佛學界的重視。

世人稱他「左手嫻熟於人文,右手精通於數理」,是文理相融的稀世天才和橫跨六界的世紀全才,是實至名歸的「人間驚鴻客」!

顧毓琇紀念館

顧毓琇紀念館座落於江蘇省無錫市學前街3號,乃將顧氏祖居擴建成,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批准成立。2004年12月13日,時任國家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為該館題書。2006年7月5日,該舘對外開放。2006年8月11日,舉行開館儀式。該舘計有六廳(中英文詳細註解說明):

  • 第一廳-生平簡介
  • 第二廳-科教泰斗:[顧氏變數 名揚世界][控制理論 蜚聲科壇][教書育人 師表立身]
  • 第三廳-文壇大家:[話劇前驅 能編能導能演][桂冠詩人 雋逸豪壯兼備][小說散文 蕭蕭盡顯文采]
  • 第四廳-家學淵博:[厚德重文 人才輩出][一門五博 毓琇稱翹楚][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 第五廳-愛國情深:[關注西部 報效祖國][愛我邦家 衛我中華][身在海外 心繫祖國]
  • 第六廳-魂歸故鄉

交遊

顧毓秀一生結識了不少中外名流,各行各業都有。其中梁實秋吳文藻謝冰心許地山等和顧氏於1923年8月17日同搭傑克遜總統號西雅圖,顧毓琇乃去麻省理工學院江澤民為他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長兼教交通大學運算微積分時的學生(1946年)。李元簇從政治大學畢業時他任校長(1948年)。朱鎔基乃他在清華大學時的學生。他自與陳立夫於教育部共事(陳任部長)以後,迄陳立夫去世前,與陳立夫時相來往。

顧氏生前周遊列國,結識不少中外名流,其中不乏深交。大部份合照相片可於無錫顧毓琇紀念館見到名人來信、手笈、墨寶、贈畫等:

(以上注「*」者為清華同學,注「#」者為門生)

家庭

顧毓琇父親名為顧賡明(晦農),母親名為王鏡蘇。其祖母秦太夫人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秦觀的四十二世孫女。其母王鏡蘇則是王羲之的六十六世孫女。顧毓琇父母育有六子一女,他排行第二。兄弟姐妹分別為:[2][3]

顧毓琇之妻王婉靖(1901年-2006年)是一位畫家,為其母王鏡蘇的侄女。他們夫妻二人育有五子二女:[2]

參考資料

  1. 顧毓琇 逝世院士一覽表 中央研究院
  2. 2.0 2.1 萬國雄. 《顧毓琇傳》.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3. 馮澤君. 《名人沉浮錄》. 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