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本草纲目》」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撤销Jacob讨论)的版本563924)
(1 個標籤撤銷)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9 次修訂)
行 1: 行 1:
'''本草纲目'''  中医典籍
+
[[File:Timgzzzz.jpg|缩略图|400px|《本草纲目》[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3%80%8A%E6%9C%AC%E8%8D%89%E7%BA%B2%E7%9B%AE%E3%80%8B&step_word=&hs=0&pn=17&spn=0&di=15664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3947112357%2C3317826282&os=1102464754%2C1444298652&simid=0%2C0&adpicid=0&lpn=0&ln=1708&fr=&fmq=1576557404804_R&fm=result&ic=0&s=undefined&hd=&latest=&copyright=&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70901%2Ff6c3a468c8904cad9f7cd94862ef890f.pn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f5i7_z%26e3Bv54AzdH3FwAzdH3F8mblnl0na_c0dnnn&gsm=&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68939730_572333 图片来源于搜狐]]]
 +
''' 本草纲目 ''' 中医典籍  
 +
 
 +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提供内容 。
 +
 
 +
'''声明:''' 本词条内容仅为传承中医药文化,不做用药和治疗参考。部分濒危动植物有保护等级,请遵守法律,保护野生动植物。
 
==简介==
 
==简介==
[[File:U=1405677781,2626985743&fm=26&gp=0.jpg|缩略图|400px|《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
 
  
  以[[ 证类 本草》]] 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 卷1、2) 相当 总论 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
 《本草 纲目 ,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 东璧)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 稿凡三易。
 +
 
 +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
  
  卷1“历代诸家 本草 ”,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 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 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
  以[[《证类 本草 》]]为蓝 变革
  
  卷3~4为“百病主治药” 沿用[[《证类 本草 》]]“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 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 手册
+
  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 本草要 籍与 性理论
  
  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其总例为 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其中以部为“纲 ”,以 类为“目”,计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0类
+
  卷1 历代诸家本草 ”, 介绍明 前主要本草41种
  
 各 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既便检索 ,又 体现出生物进化发展思想。部 下为60类,各类中常将许 同科属生物排列在一起。各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一药名下列8个项目(即“事”)
+
  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 种用药[[禁忌]]等论述 其中 以金元诸家 论居 多。
  
 其中“释名”列举别名,解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药物出产、形态、采收等;“辨疑”(或“正误”),类集诸家之说,辨析纠正药物疑误;“修治”,述炮炙方法;“气味”、“主治”、“发明”,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其下每多作者个人见解;“附方”,以病为题,附列相关方剂。
+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其总例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其中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0类。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既便检索,又体现出生物进化发展思想。部之下为60类,各类中常将许多同科属生物排列在一起。各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一药名下列8个项目(即“事”)。 其中“释名”列举别名,解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药物出产、形态、采收等;“辨疑”(或“正误”),类集诸家之说,辨析纠正药物疑误;“修治”,述炮炙方法;“气味”、“主治”、“发明”,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其下每多作者个人见解;“附方”,以病为题,附列相关方剂。
|-
 
|书名(异名)|| 《本草纲目》|| 作    者||李时珍
 
|-
 
|成书年代 ||明 ||归属类别 ||中医典籍
 
|}
 
  
 
==成书背景==
 
==成书背景==
[[ 李时珍]] 念本草一书历代注解者谬误亦多,遂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博收群书,在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编成此书。
+
李时珍念本草一书历代注解者谬误亦多,遂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博收群书,在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编成此书。
 
 
 
==流传版本==
 
==流传版本==
 
 《本草纲目》版本颇多,除国外各种全译或节译本外,国内现存约七十二种,大致可分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摄元堂本)及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系统。
 
 《本草纲目》版本颇多,除国外各种全译或节译本外,国内现存约七十二种,大致可分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摄元堂本)及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系统。
  
 江西本系统,主要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夏良心、张鼎思刻本等;钱本系统,主要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钱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并改绘药图,以及清顺治十二年(1655)吴毓昌太和堂本,乾隆间《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抄录;
+
 江西本系统,主要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夏良心、张鼎思刻本等;
 +
 
 +
钱本系统,主要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钱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并改绘药图,以及清顺治十二年(1655)吴毓昌太和堂本,乾隆间《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抄录;
  
 
 张本系统,主要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张绍棠南京味古斋刻本,文字参校江西本、钱本,药图改绘后增加十余幅,并附《本草纲目拾遗》。
 
 张本系统,主要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张绍棠南京味古斋刻本,文字参校江西本、钱本,药图改绘后增加十余幅,并附《本草纲目拾遗》。
  
 
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本即据张本影印,晚近通行本为197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衡如校点本,199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金陵本影印本。
 
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本即据张本影印,晚近通行本为197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衡如校点本,199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金陵本影印本。
 
 
==校注、整理==
 
==校注、整理==
 
 《本草纲目》现有[[刘衡如]]、[[刘山永]]校注本。
 
 《本草纲目》现有[[刘衡如]]、[[刘山永]]校注本。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时珍(约1518~1593)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业医,父言闻,有医名。幼习儒,三次应乡试不中。师事顾日岩,读书十年。受家庭熏陶,兼好医书,遂精医药。千里就医于门,立活不取值。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治之即甦。经推荐,赴京师太医院供职一年,或云尝授太医院院判之职。晚年因子建中为官,遂进封文林郎、四川省蓬溪知县。念本草一书历代注解者谬误亦多,遂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博收群书,奋发编修。
+
[[File:Timg (1)zzzz.jpg|缩略图|400px| 李时珍[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D%8E%E6%97%B6%E7%8F%8D&step_word=&hs=0&pn=18&spn=0&di=1529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2391800152%2C2959930775&os=975637942%2C3464097860&simid=0%2C0&adpicid=0&lpn=0&ln=1717&fr=&fmq=1576557898260_R&fm=result&ic=0&s=undefined&hd=&latest=&copyright=&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www.pmume.com%2Fd%2Ffile%2Fo%2F2017-07%2F1c5a8509263ee02e38f8584be2318435.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r474j_z%26e3Bv54AzdH3F5AzdH3Fgyxnz_z%26e3Bfip4s&gsm=&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
 
+
[https://www.pmume.com/o/nyx3z.shtml  片来源于百科故事]]]
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历时二十七载,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初刊于金陵。子[[建中]]、[[建元]]、[[建木]]及诸孙皆参与绘制药 ,孙[[树宗]]、[[树声]]为之校对。甫及刻成,时珍即逝。对脉学亦深有研究,所撰[[《濒湖脉学》]](1564年)能融会先贤脉学之精华,删繁去芜,讲求实用,论述较为通俗简要,以韵体文写成,便于记诵。此书归纳脉象为二十七种,各撰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
 
  
 另著有[[《奇经八脉考》]](1572年),于奇经循行路线及证治规律阐发尤多。已佚医著有[[《三焦客难》]]、[[《命门考》]](或以为实系一书)、[[《五脏图论》]][[《濒湖医案》]][[《濒湖集简方》]]等。次子建元,从父业医,有医名。父卒,献《本草纲目》于朝廷。四子建方,精医,中年入选太医院医士。弟子[[庞鹿门]],传其医学;[[瞿九思]],传其儒学。
+
  李时珍(约1518~1593)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ref>[http://www.iqiyi.com/a_19rrh6m8ip.html?vfm=2008_aldbd 爱奇艺 大明医圣李时珍]</ref>世业医,父言闻,有医名。幼习儒,三次应乡试不中。师事顾日岩,读书十年。受家庭熏陶,兼好医书,遂精医药。千里就医于门,立活不取值。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治之即甦。经推荐,赴京师太医院供职一年,或云尝授太医院院判之职。晚年因子建中为官,遂进封文林郎、四川省蓬溪知县。念本草一书历代注解者谬误亦多,遂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博收群书,奋发编修。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历时二十七载,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初刊于金陵。子建中、建元、建木及诸孙皆参与绘制药图,孙树宗、树声为之校对。甫及刻成,时珍即逝。对脉学亦深有研究,所撰[[《濒湖脉学》]](1564年)能融会先贤脉学之精华,删繁去芜,讲求实用,论述较为通俗简要,以韵体文写成,便于记诵。此书归纳脉象为二十七种,各撰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 另著有[[《奇经八脉考》]](1572年),于奇经循行路线及证治规律阐发尤多。已佚医著有[[《三焦客难》]]、[[《命门考》]](或以为实系一书)、[[《五脏图论》]][[《濒湖医案》]][[《濒湖集简方》]]等。次子建元,从父业医,有医名。父卒,献《本草纲目》于朝廷。四子建方,精医,中年入选太医院医士。弟子[[庞鹿门]],传其医学;[[瞿九思]],传其儒学。<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8231312339001016&wfr=spider&for=pc 历史名人:李时珍传奇的一生……],百度,2018-04-20</ref>
  
 
==书评、序言==
 
==书评、序言==
 
===《本草纲目》原序===
 
===《本草纲目》原序===
 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厥后博物称华,辨字称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晨星耳。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 山园谒予,留饮数有《本草纲目》数十卷。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着数言。
+
 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厥后博物称华,辨字称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晨星耳。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 山园谒予,留饮数有《本草纲目》数十卷。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着数言。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着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愿乞一言,以托不朽。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着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 ,臣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噫,碔玉莫剖,朱紫相倾,弊也久矣。故辨专车之骨,必俟鲁儒;博支机之石,必访卖卜。予方着《 州卮言》,恚博古如《丹铅卮言》后乏人也,何幸睹兹集哉!兹集也,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着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愿乞一言,以托不朽。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着其体用也。
 
 
 
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 ,臣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噫,碔玉莫剖,朱紫相倾,弊也久矣。故辨专车之骨,必俟鲁儒;博支机之石,必访卖卜。予方着《 州卮言》,恚博古如《丹铅卮言》后乏人也,何幸睹兹集哉!兹集也,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时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凤洲王世贞拜撰。
 
 时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凤洲王世贞拜撰。
行 56: 行 51:
 
 湖广黄州府儒学增广生员李建元谨奏,为遵奉明例访书,进献《本草》以备采择事。臣伏读礼部仪制司勘合一款,恭请圣明敕儒臣开书局纂修正史,移文中外。凡名家着述,有关国家典章,及纪君臣事迹,他如天文、乐律、医术、方技诸书,但成一家名言,可以垂于方来者,即访求解送,以备采入《艺文志》。如已刻行者,即刷印一部送部。或其家自欲进献者,听任奉此。臣故父李时珍,原任楚府奉祠,奉敕进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生平笃学,刻意纂修。曾着《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数尽,撰有遗表,令臣代献。臣切思之:父有遗命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有遗书而子不献,何以应朝命。矧今修史之时,又值取书之会,臣不揣谫陋,不避斧钺,谨述故父遗表。臣父时珍,幼多羸疾,长成钝椎,耽嗜典籍,若啖蔗饴。考古证今,奋发编摩,苦志辨疑订误,留心纂述诸书。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注解群氏,谬误亦多。行年三十,力肆校雠;历岁七旬,功始成就。野人炙背食芹,尚欲献之天子;微臣采珠聚玉,敢不上之明君。昔炎黄辨百谷,尝百草,而分别气味之良毒;轩辕师岐伯,遵伯高,而剖析经络之本标。遂有《神农本草》三卷,《艺文》录为医家一经。
 
 湖广黄州府儒学增广生员李建元谨奏,为遵奉明例访书,进献《本草》以备采择事。臣伏读礼部仪制司勘合一款,恭请圣明敕儒臣开书局纂修正史,移文中外。凡名家着述,有关国家典章,及纪君臣事迹,他如天文、乐律、医术、方技诸书,但成一家名言,可以垂于方来者,即访求解送,以备采入《艺文志》。如已刻行者,即刷印一部送部。或其家自欲进献者,听任奉此。臣故父李时珍,原任楚府奉祠,奉敕进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生平笃学,刻意纂修。曾着《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数尽,撰有遗表,令臣代献。臣切思之:父有遗命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有遗书而子不献,何以应朝命。矧今修史之时,又值取书之会,臣不揣谫陋,不避斧钺,谨述故父遗表。臣父时珍,幼多羸疾,长成钝椎,耽嗜典籍,若啖蔗饴。考古证今,奋发编摩,苦志辨疑订误,留心纂述诸书。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注解群氏,谬误亦多。行年三十,力肆校雠;历岁七旬,功始成就。野人炙背食芹,尚欲献之天子;微臣采珠聚玉,敢不上之明君。昔炎黄辨百谷,尝百草,而分别气味之良毒;轩辕师岐伯,遵伯高,而剖析经络之本标。遂有《神农本草》三卷,《艺文》录为医家一经。
  
 及汉末而李当之始加校修,至梁末而陶弘景益以注释,古药三百六十五种,以应重卦。唐高宗命司空李 重修,长史苏恭表请伏定,增药一百一十四种。宋太祖命医官刘翰详校,宋仁宗再诏补注,增药一百种。召医唐慎微合为《证类》,修补众本草五百种。自是人皆指为全书,医则目为奥典。夷考其间, 瑕不少。有当析而混者,如葳蕤、女葳,二物而并入一条;有当并而析者,如南星、虎掌,一物而分为二种。生姜、薯蓣,菜也,而列草品;[[槟榔]]、[[ 龙眼]] ,果也,而列木部。八谷,生民之天也,不能明辨其种类;三菘,日用之蔬也,罔克的别其名称。黑豆、[[ 赤菽]] ,大小同条;[[硝石]]、[[芒硝]],水火混注。以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此寇氏《衍义》之舛谬;谓黄精即钩吻,旋花即山姜,乃陶氏《别录》之差讹。酸浆、苦耽,草菜重出,掌氏之不审;天花、栝蒌,两处图形,苏氏之欠明。[[ 五倍子]] ,构虫窠也,而认为木实;大 草,田字草也,而指为浮萍。似兹之类,不可枚陈,略摘一二,以见错误。若不类分品列,何以印定群疑?臣不揣猥愚,僭肆删述,重复者芟之,遗缺者补之。如磨刀水、潦水、桑柴火、艾火、锁阳、山柰、[[土茯苓]]、番木鳖、金柑、樟脑、[[ 蝎虎]] 、狗蝇、白蜡、水蛇、狗宝、秋虫之类,并今方所用,而古本则无;三七、地罗、九仙子、蜘蛛香、猪腰子、勾金皮之类,皆方物土苴,而稗官不载。今增新药,凡三百七十四种,类析旧本,分为一十六部。虽非集成,实亦粗备。有数名或散见各部,总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着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我太祖高皇帝首设医院,重设医学,沛仁心仁术于九有之中;世宗肃皇帝既刻《医方选要》,又刻《卫生易简》,蔼仁政仁声于率土之远。伏愿皇帝陛下体道守成,遵祖继志;当离明之正位,司考文之大权。留情民瘼,再修司命之书;特诏良臣,着成昭代之典。治身以治天下,书当与日月争光;寿国以寿万民,臣不与草木同朽。臣不胜冀望屏营之至。臣建元为此一得之愚,上干九重之览,或准行礼部转发史馆采择,或行医院重修,父子衔恩,存殁均戴。臣无任瞻天仰圣之至。
+
 及汉末而李当之始加校修,至梁末而[[ 陶弘景]] 益以注释,古药三百六十五种,以应重卦。唐高宗命司空[[ 李 重修]] ,长史[[ 苏恭表]] 请伏定,增药一百一十四种。宋太祖命医官[[ 刘翰]] 详校,宋仁宗再诏补注,增药一百种。召医唐慎微合为《证类》,修补众本草五百种。自是人皆指为全书,医则目为奥典。夷考其间, 瑕不少。有当析而混者,如[[ 葳蕤]] [[ 女葳]] ,二物而并入一条;有当并而析者,如[[ 南星]] [[ 虎掌]] ,一物而分为二种。生姜、薯蓣,菜也,而列草品;[[槟榔]]、龙眼,果也,而列木部。八谷,生民之天也,不能明辨其种类;三菘,日用之蔬也,罔克的别其名称。黑豆、赤菽,大小同条;[[硝石]]、[[芒硝]],水火混注。以兰花为兰草,[[ 卷丹]] 为百合,此寇氏《衍义》之舛谬;谓[[ 黄精]] [[ 钩吻]] [[ 旋花]] [[ 山姜]] ,乃陶氏《别录》之差讹。酸浆、苦耽,草菜重出,掌氏之不审;天花、栝蒌,两处图形,苏氏之欠明。五倍子,构虫窠也,而认为木实;大 草,田字草也,而指为浮萍。似兹之类,不可枚陈,略摘一二,以见错误。若不类分品列,何以印定群疑?臣不揣猥愚,僭肆删述,重复者芟之,遗缺者补之。如磨刀水、潦水、桑柴火、艾火、锁阳、[[ 山柰]] 、[[土茯苓]]、番木鳖、金柑、樟脑、蝎虎、狗蝇、白蜡、水蛇、[[ 狗宝]] 、秋虫之类,并今方所用,而古本则无;三七、地罗、九仙子、蜘蛛香、猪腰子、勾金皮之类,皆方物土苴,而稗官不载。今增新药,凡三百七十四种,类析旧本,分为一十六部。虽非集成,实亦粗备。有数名或散见各部,总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着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我太祖高皇帝首设医院,重设医学,沛仁心仁术于九有之中;世宗肃皇帝既刻《医方选要》,又刻《卫生易简》,蔼仁政仁声于率土之远。伏愿皇帝陛下体道守成,遵祖继志;当离明之正位,司考文之大权。留情民瘼,再修司命之书;特诏良臣,着成昭代之典。治身以治天下,书当与日月争光;寿国以寿万民,臣不与草木同朽。臣不胜冀望屏营之至。臣建元为此一得之愚,上干九重之览,或准行礼部转发史馆采择,或行医院重修,父子衔恩,存殁均戴。臣无任瞻天仰圣之至。
==章节目录==
 
  
第一卷 序例
+
==内容简介==
 
+
  全书首列总目、凡 、附图。
第二卷
 
 
 
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第五卷 水部
 
 
 
第六卷 火部
 
 
 
第七卷 土部
 
 
 
第八卷 金石部
 
 
 
第九卷 金石部
 
 
 
第十卷 金石部
 
 
 
第十一卷 金石部
 
 
 
第十二卷 草部
 
 
 
第十三卷 草部
 
 
 
第十四卷 草部
 
 
 
第十五卷 草部
 
 
 
第十六卷 草部
 
 
 
第十七卷 草部
 
 
 
第十八卷 草部
 
 
 
第十九卷 草部
 
 
 
第二十卷 草部
 
 
 
第二十一卷 草部
 
 
 
第二十二卷 谷部
 
 
 
第二十三卷 谷部
 
 
 
第二十四卷 谷部
 
 
 
第二十五卷 谷部
 
 
 
第二十六卷 菜部
 
 
 
第二十七卷 菜部
 
 
 
第二十八卷 菜部
 
 
 
第二十九卷 果部
 
 
 
第三十卷 果部
 
 
 
第三十一卷 果部
 
 
 
第三十二卷 果部
 
 
 
第三十三卷 果部
 
 
 
第三十四卷 木部
 
 
 
第三十五卷 木部
 
 
 
第三十六卷 木部
 
 
 
第三十七卷 木部
 
 
 
第三十八卷 服器部
 
 
 
第三十九卷 虫部
 
  
  四十 卷 虫部
+
  卷一卷二为序例,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首先列举[[《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唐本草》]]等 四十 一种本草著作,并加简要评介,基本反映出明代以前本草学发展概况;另又附列引用医书二百七十七种,经史百家书籍四百四十种,共计七百十七种。通过引述前人专论如神农本经名例、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方剂法则、采药分六气岁物、七方十剂、五味宜忌、五味偏胜、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引经报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相反诸药、服药食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张子和]]汗吐下之法、[[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等,使中药理论获得系统整理。
  
  四十 一卷 虫
+
  卷三卷 为百病主治,大致沿袭宋以前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诸风等一百 三种病证为纲,分列主治药物,或于病证下再分若干证,类列药物用法,复设草部、菜 、果木等为小纲,并详其主治,编次有序,便于临证参考。
  
  第四 十二 卷  虫部
+
  卷五至卷五十二为药物各论,总目原称载药一千八百九 十二 种,经实核为一千八百九十七种。各论均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分类,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 、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每部之前均有简要论述。各部之下再分若干类,如草 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等十一类,凡六十类。
  
  第四十三卷 鳞部
+
  每药均标注首载文献出处,若有归类变更或并入某药者,则以校正说明;下设释名、集解、辨题或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栏目解说。
  
  第四十四卷 鳞部
+
  “释名”下列举别名,并释命名意义;
  
  第四十五卷 
+
  “集解” 绍产地、品种、形态、采收等;
  
  第四十六卷 介部
+
  “辨疑正误”对历代本草有疑误者予以辨正;
  
  第四十七卷 禽部
+
  “修治”阐述炮制方法;
  
  第四十八卷 禽部
+
  “气味”阐述药物性味及有毒无毒;
  
  第四十九卷 禽部
+
  “主治”包括功效;
  
  第五十卷 兽部
+
  “发明”侧重阐述药性理论、用药要点及李氏学术见解;
  
  第五十一卷 兽部
+
  “附方”广录以该药为主的主治各科病证的有效方剂。
  
  第五 二卷 
+
  本书在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进行大量整理、补充,并载述李氏发明与学术见解。其主要成就包括:集我国16世纪前中药学之大成,该书首先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又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 四种,如三七、半边莲、醉鱼草、大风子等,并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显示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除列“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外,还包括每药之中“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每一药物下列释名、集解等项,如“标龙为纲,而齿、角、骨、脑、胎、涎皆列为目”;又有以一物为纲,而不同部位为目。特别是在分类方面,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全面阐述所载药物知识,对各种药物设立若干专项,分别介绍药物名称、历史、形态、鉴别、采集、加工,以及药性、功效、主治、组方应用等;同时引述自《本经》迄元明时期各家学说,内容丰富而有系统。对中医药理论有所发明,书中强调对中药应该辨证应用,如藜芦条下称“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者也”。其中亦有前 所未论及之名言和精辟理论,如辛夷条下有“脑为元神之府”之论,橘皮条下称“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等。
  
==内容简介==
+
书中对过去本草书籍中将两药误为一物者,如[[葳蕤]]与女萎;一物而误为两药者,如[[天南星]]与虎掌;品种混淆不清者,如百合与卷丹;药用部位失真者,如五倍子误认为果实;药物归类不当者,如将薯蓣列为草类等,均予以澄清更正。
  
  首列总目、凡例、附 。卷一卷二为序例 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首先列举《神农本草经》、《名医别
+
 书 中对妄 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 对[[黄连]] 、[[ 泽泻]]服之 成仙 ,草 子可 变鱼 亦作了驳斥
录》 、[[ 《雷公炮炙论》]] 、《唐本草》等四十一种本草著作,并加简要评介,基本反映出明代以前本草学发展概况;另又附列引用医书二百七十七种,经史百家书籍四百四十种,共计七百十七种。通过引述前人专论如神农本经名例、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方剂法则、采药分六气岁物、七方十剂、五味宜忌、五味偏胜、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引经报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相反诸药、 药食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张子和汗吐下 法、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等,使中药理论获得系统整理。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大致沿袭宋 前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诸风等一百十三种病证为纲,分列主治药物,或于病证下再分若干证,类列药物用法 复设 部、菜部、果木等为小纲,并详其主治,编次有序,便于临证参考。卷五至卷五十二为药物各论,总目原称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经实核为一千八百九十七种。各论均 “部”为纲,以“类”为目分类,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 十六部 每部之前均有简要论述。各部之下再分若干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等十一类,凡六十类
 
  
  均标注首载文献出处 若有归类变更或并入某药者 则以校正说明;下设释名 集解 辨题或正误 修治 气味 主治、发明、附方 栏目解说 “释名”下列举别名,并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 产地、 品种、形态、采收等 “辨疑正误”对历代本草有疑误者予以辨正;“修治” 阐述 炮制 方法; “气味”阐述药 性味及有毒无毒;“主治”包括功效;“发明”侧重阐述药性 论、用药要点及李氏 术见解;“附 ”广录以该药为主 主治各科病证的有效方剂。本书在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 进行大 整理、补充,并载述李氏发明与学术见解。其主要成就包括:集我国16世纪前中药学之大成,该书首先介绍历代本草 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又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如三七、半边莲、醉鱼草、 风子等,并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显示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除列“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外,还包括每药之中“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每一药物下列释名、集解等项,如“标龙为纲,而齿、角、骨、脑、胎、涎皆列为目” 又有以一物为纲,而不同部位为目。特别是 分类 方面, 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全面 阐述 所载药物知识,对各种药物设立若干专项,分别介绍药物名称、历史、形态、鉴别、 集、加工,以及药性、功效、主治、组方应用等;同时引述自《本经》迄元明时期各家学说,内容丰富而有系统。对中医药理论有所发明,书中强调对中药应该辨证应 ,如藜芦条下称“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 莱菔子]] 吐气痰 藜芦则吐风痰者也”。其中亦有前人所未论及之名言和精辟理论,如辛夷条下有“脑为元神之府”之论,橘皮条下称“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 等。
+
  本书虽为中 学专书 但涉及范围广泛 对植物学 动物学 矿物学 物理学 化学 农学 内容亦有很多记载 如在矿物学方面对石油的 产地、 性状作了详细记述 在化学方面, 阐述 了检验[[石胆]]真伪的 方法; 物理学方 面,从空气中 湿度变化 以推测雨 量的大 ;在 农学 方面,阐述采用[[ 嫁接技术]], 以改良果树品种的方法 等。
  
 书 过去本草书籍中将两 误为一物者 如葳蕤与女萎 ;一 物而误为两 者,如[[ 天南星]]与[[虎掌]] ;品种混淆不清者,如百合与卷丹;药 部位失真者,如五倍子误认为果实;药物归类不当者,如将薯蓣列为草类等,均予以澄清更正。书中对妄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 泽泻服之可以成仙 草子可以变鱼 亦作了驳斥。本书虽为中药学专书,但涉及范围广泛,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等 容亦有很多记载。如在矿物学方面对石油的产地、性状作了详细记述;在化学方面,阐述了检验石胆真伪的方法;在物理学方面,从空气中的湿度变化,以推测雨量的大小;在农学方面,阐述采用嫁接技术,以改良果树品种的 方法等。
+
  通过 对药 名的探索与考证 阐明某些汉字的字形、读音 也载述 些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 名的读音和含义。还记载[[ 契丹族]]用 羊皮 羊骨占卜和写字 吐番人用燕脂化妆 习俗 蒙古族裹于牛皮 治疗外伤 方法等。
  
  本书通过对药名的探索与考证,阐明某些汉字的字形、读音;也载述一些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药名的读音和含义。还记载契丹族用羊皮、羊骨占卜和写字,吐番人用燕脂化妆等习俗,蒙古族裹于牛皮内治疗外伤方法等。 本书保存了16世纪以前大量文献资料,其中有的原书已佚失,有关资料可从本书得以窥见。
+
 本书保存了16世纪以前大量文献资料,其中有的原书已佚失,有关资料可从本书得以窥见。<ref>[https://yuedu.baidu.com/ebook/865b0c4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21?fr=aladdin&key=%E6%9C%AC%E8%8D%89%E7%BA%B2%E7%9B%AE  本草纲目 电子书]</ref>
 
==影响评价==
 
==影响评价==
 
 本书刊行后,促进了本草学的进一步发展,[[倪朱谟]]的[[《本草汇言》]]、[[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等,均是在其学说启示下而著成的本草典籍。
 
 本书刊行后,促进了本草学的进一步发展,[[倪朱谟]]的[[《本草汇言》]]、[[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等,均是在其学说启示下而著成的本草典籍。
  
[[达尔文]](Chrles Robert Darwin)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引用本书的资料,并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
+
[[达尔文]](Chrles Robert Darwin)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引用本书的资料,并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英国[[李约瑟]]( Joseph Needham)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本书为本草学集大成之作。刊行后,很快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后又先后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
 
+
==视频==
英国[[李约瑟]]( Joseph Needham)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
+
<center>
 
+
{{#iDisplay:c00268fc0i0|640|400|qq}}
本书为本草学集大成之作。刊行后,很快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后又先后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
 
== 相关 视频==
 
马教授讲述《本草纲目》其中科学无法解释的秘密!
 
 
 
{{#ev:youku|XMzA3ODYxNTk5Mg|640|center|<big>马教授讲述《本草纲目》其中科学无法解释的秘密!生于70年代</big>|frame}}  
 
 
 
== 外部連結 ==
 
*[http://www.ee99.net/a/zhongyiguji/bencaogangmu/  本草纲目【完全版】在线阅读]
 
 
 
 
 
  
 +
大明医圣李时珍
 +
</center>
 +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中医典籍]]
+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於 2019年12月17日 (二) 12:57 的最新修訂

《本草綱目》 中醫典籍

本詞條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名詞術語成果轉化與規範推廣項目 提供內容 。

聲明: 本詞條內容僅為傳承中醫藥文化,不做用藥和治療參考。部分瀕危動植物有保護等級,請遵守法律,保護野生動植物。

簡介

《本草綱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東璧)撰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

《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

序例(卷1、2)相當於總論,述本草要籍與藥性理論。

卷1「歷代諸家本草」,介紹明以前主要本草41種。

次輯錄明代以前有關藥物氣味陰陽五味宜忌、標本陰陽、升降浮沉補瀉引經報使、各種用藥禁忌等論述,其中又以金元諸家之論居多。

卷3~4為「百病主治藥」,沿用《證類本草》「諸病通用藥」舊例,以病原為綱羅列主治藥名及主要功效,相當於一部臨證用藥手冊。

卷5~52為各論,收藥1892種,附圖1109種。其總例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類從,目隨綱舉。」其中以部為「綱」,以類為「目」,計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60類。各部按「從微至巨」、「從賤至貴」,既便檢索,又體現出生物進化發展思想。部之下為60類,各類中常將許多同科屬生物排列在一起。各藥「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即一藥名下列8個項目(即「事」)。其中「釋名」列舉別名,解釋命名意義;「集解」,介紹藥物出產、形態、採收等;「辨疑」(或「正誤」),類集諸家之說,辨析糾正藥物疑誤;「修治」,述炮炙方法;「氣味」、「主治」、「發明」,闡述藥性理論,提示用藥要點,其下每多作者個人見解;「附方」,以病為題,附列相關方劑。

成書背景

李時珍念本草一書歷代註解者謬誤亦多,遂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采博收群書,在宋代唐慎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基礎上編成此書。

流傳版本

《本草綱目》版本頗多,除國外各種全譯或節譯本外,國內現存約七十二種,大致可分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攝元堂本)及江西本、錢本、張本三個系統。

江西本系統,主要為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夏良心、張鼎思刻本等;

錢本系統,主要為明崇禎十三年(1640)錢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並改繪藥圖,以及清順治十二年(1655)吳毓昌太和堂本,乾隆間《四庫全書》本即據此本抄錄;

張本系統,主要為清光緒十一年(1885)張紹棠南京味古齋刻本,文字參校江西本、錢本,藥圖改繪後增加十餘幅,並附《本草綱目拾遺》。

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本即據張本影印,晚近通行本為197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劉衡如校點本,1993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金陵本影印本。

校注、整理

《本草綱目》現有劉衡如劉山永校注本。

作者簡介

李時珍(約1518~1593)明代傑出醫藥學家。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人。[1]世業醫,父言聞,有醫名。幼習儒,三次應鄉試不中。師事顧日岩,讀書十年。受家庭薰陶,兼好醫書,遂精醫藥。千里就醫於門,立活不取值。楚王聞之,聘為奉祠,掌良醫所事。世子暴厥,治之即甦。經推薦,赴京師太醫院供職一年,或雲嘗授太醫院院判之職。晚年因子建中為官,遂進封文林郎、四川省蓬溪知縣。念本草一書歷代註解者謬誤亦多,遂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采博收群書,奮發編修。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歷時二十七載,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綱目》五十二卷,初刊於金陵。子建中、建元、建木及諸孫皆參與繪製藥圖,孫樹宗、樹聲為之校對。甫及刻成,時珍即逝。對脈學亦深有研究,所撰《瀕湖脈學》(1564年)能融會先賢脈學之精華,刪繁去蕪,講求實用,論述較為通俗簡要,以韻體文寫成,便於記誦。此書歸納脈象為二十七種,各撰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另著有《奇經八脈考》(1572年),於奇經循行路線及證治規律闡發尤多。已佚醫著有《三焦客難》《命門考》(或以為實系一書)、《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瀕湖集簡方》等。次子建元,從父業醫,有醫名。父卒,獻《本草綱目》於朝廷。四子建方,精醫,中年入選太醫院醫士。弟子龐鹿門,傳其醫學;瞿九思,傳其儒學。[2]

書評、序言

《本草綱目》原序

紀稱:望龍光,知古劍;覘寶氣,辨明珠。故萍實商羊,非天明莫洞。厥後博物稱華,辨字稱康,析寶玉稱倚頓,亦僅僅晨星耳。楚蘄陽李君東璧,一日過予 山園謁予,留飲數有《本草綱目》數十卷。謂予曰∶時珍,荊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質成鈍椎;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着數言。古有《本草》一書,自炎黃及漢、梁、唐、宋,下迨國朝,註解群氏舊矣。第其中舛謬差訛遺漏,不可枚數。乃敢奮編摩之志,僭纂述之權。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復者芟之,闕者緝之,訛者繩之。舊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種,今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分為一十六部,着成五十二卷。雖非集成,亦粗大備,僭名曰《本草綱目》。願乞一言,以托不朽。予開卷細玩,每藥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誤,詳其土產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着其體用也。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奪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鑒,毛髮可指數也。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核究竟,直窺淵海。茲豈僅以醫書覯哉?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 ,臣民之重寶也。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噫,碔玉莫剖,朱紫相傾,弊也久矣。故辨專車之骨,必俟魯儒;博支機之石,必訪賣卜。予方着《 州卮言》,恚博古如《丹鉛卮言》後乏人也,何幸睹茲集哉!茲集也,藏之深山石室無當,盍鍥之,以共天下後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時萬曆歲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鳳洲王世貞拜撰。

進《本草綱目》疏

湖廣黃州府儒學增廣生員李建元謹奏,為遵奉明例訪書,進獻《本草》以備採擇事。臣伏讀禮部儀制司勘合一款,恭請聖明敕儒臣開書局纂修正史,移文中外。凡名家着述,有關國家典章,及紀君臣事跡,他如天文、樂律、醫術、方技諸書,但成一家名言,可以垂於方來者,即訪求解送,以備采入《藝文志》。如已刻行者,即刷印一部送部。或其家自欲進獻者,聽任奉此。臣故父李時珍,原任楚府奉祠,奉敕進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縣。生平篤學,刻意纂修。曾着《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數盡,撰有遺表,令臣代獻。臣切思之:父有遺命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有遺書而子不獻,何以應朝命。矧今修史之時,又值取書之會,臣不揣譾陋,不避斧鉞,謹述故父遺表。臣父時珍,幼多羸疾,長成鈍椎,耽嗜典籍,若啖蔗飴。考古證今,奮發編摩,苦志辨疑訂誤,留心纂述諸書。伏念《本草》一書,關係頗重,註解群氏,謬誤亦多。行年三十,力肆校讎;歷歲七旬,功始成就。野人炙背食芹,尚欲獻之天子;微臣採珠聚玉,敢不上之明君。昔炎黃辨百穀,嘗百草,而分彆氣味之良毒;軒轅師岐伯,遵伯高,而剖析經絡之本標。遂有《神農本草》三卷,《藝文》錄為醫家一經。

及漢末而李當之始加校修,至梁末而陶弘景益以注釋,古藥三百六十五種,以應重卦。唐高宗命司空李 重修,長史蘇恭表請伏定,增藥一百一十四種。宋太祖命醫官劉翰詳校,宋仁宗再詔補註,增藥一百種。召醫唐慎微合為《證類》,修補眾本草五百種。自是人皆指為全書,醫則目為奧典。夷考其間, 瑕不少。有當析而混者,如葳蕤女葳,二物而併入一條;有當並而析者,如南星虎掌,一物而分為二種。生薑、薯蕷,菜也,而列草品;檳榔、龍眼,果也,而列木部。八谷,生民之天也,不能明辨其種類;三菘,日用之蔬也,罔克的別其名稱。黑豆、赤菽,大小同條;硝石芒硝,水火混注。以蘭花為蘭草,卷丹為百合,此寇氏《衍義》之舛謬;謂黃精鈎吻旋花山姜,乃陶氏《別錄》之差訛。酸漿、苦耽,草菜重出,掌氏之不審;天花、栝蔞,兩處圖形,蘇氏之欠明。五倍子,構蟲窠也,而認為木實;大 草,田字草也,而指為浮萍。似茲之類,不可枚陳,略摘一二,以見錯誤。若不類分品列,何以印定群疑?臣不揣猥愚,僭肆刪述,重複者芟之,遺缺者補之。如磨刀水、潦水、桑柴火、艾火、鎖陽、山柰土茯苓、番木鱉、金柑、樟腦、蝎虎、狗蠅、白蠟、水蛇、狗寶、秋蟲之類,並今方所用,而古本則無;三七、地羅、九仙子、蜘蛛香、豬腰子、勾金皮之類,皆方物土苴,而稗官不載。今增新藥,凡三百七十四種,類析舊本,分為一十六部。雖非集成,實亦粗備。有數名或散見各部,總標正名為綱,余各附釋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誤,詳其出產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着其體用也。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采,雖命醫書,實該物理。我太祖高皇帝首設醫院,重設醫學,沛仁心仁術於九有之中;世宗肅皇帝既刻《醫方選要》,又刻《衛生易簡》,藹仁政仁聲於率土之遠。伏願皇帝陛下體道守成,遵祖繼志;當離明之正位,司考文之大權。留情民瘼,再修司命之書;特詔良臣,着成昭代之典。治身以治天下,書當與日月爭光;壽國以壽萬民,臣不與草木同朽。臣不勝冀望屏營之至。臣建元為此一得之愚,上干九重之覽,或准行禮部轉發史館採擇,或行醫院重修,父子銜恩,存歿均戴。臣無任瞻天仰聖之至。

內容簡介

全書首列總目、凡例、附圖。

卷一卷二為序例,主要介紹歷代諸家本草及中藥基本理論等內容。首先列舉《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雷公炮炙論》《唐本草》等四十一種本草著作,並加簡要評介,基本反映出明代以前本草學發展概況;另又附列引用醫書二百七十七種,經史百家書籍四百四十種,共計七百十七種。通過引述前人專論如神農本經名例、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方劑法則、採藥分六氣歲物、七方十劑、五味宜忌、五味偏勝、標本陰陽、升降浮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引經報使、相須相使相畏相惡諸藥、相反諸藥、服藥食忌、妊娠禁忌、飲食禁忌、李東垣隨證用藥凡例、張子和汗吐下之法、陳藏器諸虛用藥凡例等,使中藥理論獲得系統整理。

卷三卷四為百病主治,大致沿襲宋以前本草「諸病通用藥」舊例,以諸風等一百十三種病證為綱,分列主治藥物,或於病證下再分若干證,類列藥物用法,復設草部、菜部、果木等為小綱,並詳其主治,編次有序,便於臨證參考。

卷五至卷五十二為藥物各論,總目原稱載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經實核為一千八百九十七種。各論均以「部」為綱,以「類」為目分類,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每部之前均有簡要論述。各部之下再分若干類,如草部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類、雜草等十一類,凡六十類。

每藥均標註首載文獻出處,若有歸類變更或併入某藥者,則以校正說明;下設釋名、集解、辨題或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欄目解說。

「釋名」下列舉別名,並釋命名意義;

「集解」介紹產地、品種、形態、採收等;

「辨疑正誤」對歷代本草有疑誤者予以辨正;

「修治」闡述炮製方法;

「氣味」闡述藥物性味及有毒無毒;

「主治」包括功效;

「發明」側重闡述藥性理論、用藥要點及李氏學術見解;

「附方」廣錄以該藥為主的主治各科病證的有效方劑。

本書在唐慎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基礎上,進行大量整理、補充,並載述李氏發明與學術見解。其主要成就包括:集我國16世紀前中藥學之大成,該書首先介紹歷代本草的中藥理論和所載藥物,又首次載入民間和外用藥三百七十四種,如三七、半邊蓮、醉魚草、大風子等,並附方一萬一千零九十六則。顯示當時最先進的藥物分類法,除列「一十六部為綱,六十類為目」外,還包括每藥之中「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即每一藥物下列釋名、集解等項,如「標龍為綱,而齒、角、骨、腦、胎、涎皆列為目」;又有以一物為綱,而不同部位為目。特別是在分類方面,從無機到有機,從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進化論觀點。全面闡述所載藥物知識,對各種藥物設立若干專項,分別介紹藥物名稱、歷史、形態、鑑別、採集、加工,以及藥性、功效、主治、組方應用等;同時引述自《本經》迄元明時期各家學說,內容豐富而有系統。對中醫藥理論有所發明,書中強調對中藥應該辨證應用,如藜蘆條下稱「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丁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者也」。其中亦有前人所未論及之名言和精闢理論,如辛夷條下有「腦為元神之府」之論,橘皮條下稱「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龠」等。

書中對過去本草書籍中將兩藥誤為一物者,如葳蕤與女萎;一物而誤為兩藥者,如天南星與虎掌;品種混淆不清者,如百合與卷丹;藥用部位失真者,如五倍子誤認為果實;藥物歸類不當者,如將薯蕷列為草類等,均予以澄清更正。

書中對妄圖長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風現象進行了批判,對黃連澤瀉服之可以成仙,草子可以變魚等說,亦作了駁斥。

本書雖為中藥學專書,但涉及範圍廣泛,對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物理學、化學、農學等內容亦有很多記載。如在礦物學方面對石油的產地、性狀作了詳細記述;在化學方面,闡述了檢驗石膽真偽的方法;在物理學方面,從空氣中的濕度變化,以推測雨量的大小;在農學方面,闡述採用嫁接技術,以改良果樹品種的方法等。

本書通過對藥名的探索與考證,闡明某些漢字的字形、讀音;也載述一些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藥名的讀音和含義。還記載契丹族用羊皮、羊骨占卜和寫字,吐番人用燕脂化妝等習俗,蒙古族裹於牛皮內治療外傷方法等。

本書保存了16世紀以前大量文獻資料,其中有的原書已佚失,有關資料可從本書得以窺見。[3]

影響評價

本書刊行後,促進了本草學的進一步發展,倪朱謨《本草匯言》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黃宮繡《本草求真》等,均是在其學說啟示下而著成的本草典籍。

達爾文(Chrles Robert Darwin)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引用本書的資料,並稱之為「古代中國百科全書」。英國李約瑟( Joseph Needham)稱讚李時珍為「藥物學界中之王子」。本書為本草學集大成之作。刊行後,很快流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後又先後被譯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

視頻

大明醫聖李時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