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荀攸

於 2019年6月14日 (五) 02:39 由 Bear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ed Category:三國人物 using HotCat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達豫州潁川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三國時曹魏著名的軍事家。荀彧的堂侄,荀攸祖父荀曇,官至廣陵太守。荀攸被曹操徵為汝南太守,入為尚書,以功封陵樹亭侯。建安十二年,轉為中軍師。魏國初建,又被封為尚書令;244年,追諡曰

荀攸
荀攸
中軍師
國家 魏國
時代 東漢末年
主君 曹操
公達
封爵 陵樹亭侯
籍貫 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
出生 157年
逝世 214年
曹魏
諡號 敬侯
東漢漢獻帝時的汝南郡太守
尚書
陵樹亭侯
中軍師
曹魏尚書令
《魏官儀》

目錄

生平

內藏英知

荀攸出身於士族家庭,父親荀彝,任州從事之職。從小失去父母。荀攸十三歲的時候,他的祖父荀曇去世,過去荀曇手下一個叫張權的官吏,主動找來要求為荀曇守墓。荀攸對叔父荀衢說:「這個人臉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麼奸猾的事情!」荀衢趁着晚上睡覺的時候趁機盤問,果然張權是因殺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隱藏自身。184年,何進秉政,徵海內名士荀攸等二十餘人。荀攸到,拜黃門侍郎。

刺殺董卓

189年,董卓之亂,關東兵起,董卓遷都長安。荀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人商議說:「董卓無道,天下人都怨恨他,雖然他聚集了不少精兵,但實際上不過是一個勇夫而已。我們應該刺殺他以謝百姓,然後借皇帝的詔令來號令天下,這是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霸王之舉。」事未成就被人發覺,收何顒、荀攸入獄,顒憂懼自殺,荀攸言語飲食自若,董卓見之免其死罪。荀攸棄官回,請官府去任城當官,不成。荀攸以蜀漢險固,人民殷盛,求為蜀郡太守,由於路太難走,在荊州居住。

志同契若

196年,曹操迎天子至許昌,曹操素聞荀攸之名,做書招荀攸,於是升荀攸為汝南太守,入為尚書。曹操初見荀攸,與語大悅,對荀彧鍾繇說:「公達不是平常的人,我能夠和他一同商議大事,怎麼還會憂慮得不到天下呢?」

經達權變

198年,荀攸隨曹操征討張繡。荀攸看出當時的形勢對曹操很不利,就對曹操說:「張繡劉表聯合,互為犄角之勢,但是張繡人馬靠劉表供給,時間一久,劉表力不能支,必然與張繡分裂。我不如緩兵以待其變;若急切進攻,劉表必拚死相救,我軍不易取到。那時就會形成進退維谷之勢。」曹操沒聽勸告,出兵對張繡作戰,劉表果然發兵相救,曹軍失利,曹操幾乎死在那裡。198年,曹操自宛征呂布,至下邳,呂布敗退固守,攻之不勝,連戰,士卒疲勞,曹操欲回。荀攸與郭嘉說曰:「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敗,其銳氣已無。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戰意。就算陳宮有計謀也太遲了,現在呂布士氣尚未恢復,陳宮的計謀尚未定奪,乘此機會奮進急攻,就可以擊破呂布了。」乃引沂、泗之水灌城,城潰,生擒呂布。

妙計百出

200年二月,袁紹首先派大將顏良圍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四月,曹操親自率軍北上救白馬之圍。當部隊正向前開進時,荀攸認為不能與實力懸殊的強大敵人正面對抗,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聲東擊西、解救白馬的作戰方略。他認為袁紹兵多,應設法分散其兵力,於是勸曹操引兵先到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應戰,然後再派輕騎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一定可以打敗顏良。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就依計而行,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乘機率輕騎襲擊白馬顏良不及防備,被關羽斬殺。曹操解白馬之圍後,率六百騎兵押送糧草輜重沿河西退。軍行不久,與袁紹五六千追兵相遇。諸將見敵眾我寡,都感到很害怕,勸曹操退守大營,荀攸知道敵人的弱點,就說:「這正是殲敵的好時機,為何要退呢?」曹操與荀攸對視而笑,心意相通,於是命令士兵解鞍放馬,丟棄輜重,引誘袁軍;待袁軍逼近,爭搶輜重的時候,曹操突然命令上馬,迅猛發起攻擊,大破袁軍。到袁紹烏巢糧草被燒,軍心大亂之後,荀攸向曹操獻計說:「現在乘勝追擊,可以傳假情報說我軍將調撥人馬,一路做出攻取鄴郡的樣子;另一路做出攻打黎陽的樣子,斷袁兵歸路。袁紹如果聽說了這個傳聞,以他的多疑性格,必定會信以為真,就會分出兵力阻擊我軍。我方可乘他調兵拔寨之時,急攻袁寨,袁紹的軍隊本來就沒有什麼鬥志,定能一攻而破。」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有道理,立即採用荀攸的計謀,出動三路人馬,四處揚言,散佈迷惑袁紹的消息。袁軍聽到消息急忙報告袁紹:「曹操分兵兩路:一路取鄴郡,一路去黎陽了。」袁紹信以為真,急忙派兵十萬人,分別去援救鄴郡和黎陽,連夜急行軍走了。曹操立即集中大隊兵馬,乘虛而入,沖向袁紹營寨。袁軍本來已無鬥志,官兵四處逃散,抵抗不了。袁紹連盔甲都來不及披上,帶著幼子袁尚逃奔而走,曹軍在後緊迫不舍。袁紹為了渡河逃命,把金銀財寶、圖書車輛全都丟棄,只有隨身騎兵八百多人一同逃往黎陽,曹軍獲得全勝。

算無遺策

202年,跟從曹操討袁譚袁尚於黎陽。203年,曹操剛剛征討劉表,袁譚、袁尚爭冀州。袁譚遣辛毗請降求救,曹操許之,問部將。部將多認為劉表強,應先攻之,袁譚、袁尚不足為慮。荀攸說:「天下大亂,劉表坐領江、漢之間,可以看出他沒有吞併四方的志向。袁氏佔據四州之地,帶甲十萬,袁紹以寬厚得眾心,想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業,如今他們兄弟交惡,勢不兩立。如果這兩人聯合起來,就難以擊敗他們了。現在趁他們內亂時攻打他們,河北就可以平定了,這個好機會不能失去。」曹操說:「好。」就答應袁譚請和,回去擊破袁尚。而後袁譚兵叛,荀攸跟從曹操斬譚於南皮。冀州平,曹操表奏天子曰:「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於是封荀攸陵樹亭侯(屬陳留郡尉氏縣)[1][2]

207年,曹操下令論功行賞,說:「為人忠誠正直而善於密謀,為我安撫內外的人是文若,公達則次於他。」增邑四百,並前七百戶,轉為中軍師。曹操被封魏公建立魏公國時,荀攸為尚書令。

遺憾離去

214年,荀攸跟從曹操孫權,在路上去世。曹操每次說起就想哭。荀攸曾病,世子曹丕問病,獨拜床下,其見尊異如此。荀攸與鍾繇交厚,鍾繇說:「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謂無以易;以諮公達,輒複過人意。」荀攸前後設奇策共十二計,只有鍾繇知道。鍾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後世不得而知,所以「世不得盡聞也」。

正始五年冬十一月癸卯(245年1月6日),曹芳詔祀故尚書令荀攸於太祖廟庭。

逸聞

荀攸於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歲。荀攸與朱建平鍾繇結交好友。荀攸早死,兒子尚幼。鍾繇幫助打理荀家,欲讓荀攸的妾改嫁。在寫給別人的信上說:「我和公達都曾讓建平相過面。建平說:『雖然荀君比較年輕,但是後事卻要託付給鍾君。』我當時說了句玩笑話:『那時我可要把你的阿騖嫁掉。』想不到他真的早逝了,戲言就要成真了!現在我要讓阿騖改嫁,使她能有個好歸宿。回想建平的妙語,不在唐舉、許負以下。」

  • 荀彝,荀攸父,可惜荀攸年少時就逝世了 。

叔父

荀攸還比所有的堂叔父年長。

  • 荀彧,字文若,荀攸堂叔,曹操以吾之子房評價。
  • 荀衍,字休若,荀彧三兄。以監軍校尉守鄴,都督河北諸軍事。太祖征袁尚,高幹密遣兵襲鄴,衍逆覺,盡誅之。以功封列侯。
  • 荀諶,字友若,荀彧四兄。袁紹部下,與高幹一起勸說冀州刺史韓馥投降。官渡之戰敗後,不知去向。
  • 荀衢,荀攸叔父,因為攸推斷殺人兇手,被其稱贊。

特徵

  • 荀攸深密有智防,自為曹操籌謀獻策,而且有為人師表的特質。一生中曾籌劃十二道奇策,是曹操手下重要的謀臣。

評價

  • 陳壽:「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之亞歟!」「是時荀攸常為謀主。」
  • 曹操表封荀攸:「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嘉許荀攸:「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常稱:「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甯武不能過也。」又向身為世子的曹丕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魏書》載曹操令:「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又說:「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稱『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 陳群:「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並無對。」
  • 《魏志》載:「太祖素聞攸名,與語大悅,謂彧曰:『公達非常人,吾得與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 傅玄:「或問近世大賢君子,答曰:『荀令君之仁,荀軍師之智,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矣。』」又載曹操言:「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 鍾繇:「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謂無以易;以咨公達,輒復過人意。」
  • 袁宏《三國名臣頌》:「董卓之亂,神器遷逼,公達慨然,志在致命。由斯而譚,故以大存名節。至如身為漢隸而跡入魏幕,源流趣舍,抑亦文若之謂。所以存亡殊致,始終不同,將以文若既明且哲,名教有寄乎!夫仁義不可不明,則時宗舉其致;生理不可不全,故達識攝其契。相與弘道,豈不遠哉!」又詩贊:「公達潛朗,思同蓍蔡。運用無方,動攝羣會。爰初發跡,遘此顛沛。神情玄定,處之彌泰。愔愔幕裏,算無不經。亹亹通韻,跡不暫停。雖懷尺璧,顧哂連城。智能極物,愚足全生。」
  • 王儉:「子房之遇漢後,公達之逢魏君,史籍以為美談,君子稱其高義。」
  • 朱敬則:「神人無功,達人無跡。張子房元機孤映,清識獨流。踐若發機,應同急箭;優遊澹泊,神交太虛,非諸人所及也。至若陳平、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田豐、沮授、崔浩、張賓等,可謂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權合變,因敗為功,爰自秦漢,訖於周隋。」
  • 楊炯:「孝通神明,忠定社稷。馬伏波來游二帝,晏平仲能事百君。在魏則賈詡、荀攸,在周則太顛閎夭。」、「攻城野戰,張飛關羽;奇策密謀,荀攸、賈詡。」
  • 嚴從:「公達慷慨,總角耀奇,惡奸臣之擅命,想桓文之高舉,群雄競起,漢歷寢微,翻然回慮,吐詞魏幕。原其所以然者,豈不以桑榆之暉,非魯陽可止;溝瀆之節,豈仲尼所嘉?是以攝管仲之高蹤,攀魏武之遐轍,全生之理,其亦遠乎!」
  • 武三思:「志同魚水,契若鹽梅,如魏武之得荀攸,似漢光之逢鄧禹。」
  • 鄭藝:「運籌決勝,荀攸可比於良平。仗鉞祓威,謝艾足同於方召。」
  • 司馬光:「攸深密有智防,自從魏公操攻討,常謀謨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 章如愚:「至於三國,各自據其土而成鼎峙之勢,亦諸人之力也。故在魏,則荀攸、賈詡之算無遺策,郭嘉、劉曄之才策謀畧,管寧之淵雅高尚,毛玠之典選清正;在吳,則周瑜、魯肅之儔入為腹心,出為股肱,甘寧、凌統之徒奮其威,黃蓋、蔣欽之屬宣其力;在蜀,則諸葛孔明之長於治國,費禕、董允之志慮忠純,向寵之性行均淑,皆一時之人傑也。」
  • 洪邁:「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謀臣,共濟大事,無待贊說。其餘智效一官,權分一郡, 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
  • 陳亮:「攸隱於智者也,可以為智矣。攸不能安董卓之禍,漢魏之際,豈其心哉?以文若之力,因事以導之,而卒不能正也。攸於是以智隱矣。」
  • 范浚:「漢高祖以陳平為腹心,或計秘,世莫得聞。荀攸從魏武攻討,常謀謨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古之君臣,於機事慎密;如此其至,是以決策舉亊,鮮不有成。今廟堂之上,沈機秘畫,必如漢髙之與陳平,魏武之與荀攸;則何攻之不克?何戰之不勝?何敵之不摧?何宼之不滅哉!」
  • 劉祁:「已而諸豪割據,士大夫各欲擇主立功名,如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諸葛亮、龐統、魯肅、周瑜之徒,爭以智能自效。」
  • 郝經:「攸亦智計之士,彧之次也。……鍾繇稱彧為顏子,操稱攸為顏子。夫顏子,與禹稷未易地爾,豈以譎計教人簒竊者邪?故二荀之顏子,曹操之周文,曹丕之舜禹,皆以盜賊自名聖賢,欺天下之甚者也。」「公達貢籌,保身之哲。」「當是之時,魏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司馬懿為之謀,吳有張昭、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運其籌。」
  • 王義山:「某仰惟某官學通六藝,忠貫三精,其謀略則荀攸、賈詡之密,其經濟則周瑜、魯肅之英,其吟嘯則謝安、庾亮之雅,其牧御則羊祜、陸遜之仁。」
  • 朱元璋:「王保保以鐵騎勁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謀臣如攸、彧,猛將如遼、郃,予兩人能高枕無憂乎。」
  • 王夫之:「曹孟德推心以待智謀之士,而士之長於略者,相踵而興。孟德智有所窮,則荀彧、郭嘉、荀攸、高柔之徒左右之,以算無遺策。」
  • 羅貫中:「漢末荀公達,當時號大賢。知能過寧武,德可配顏淵。功振三分國,才成二十篇。曹丕曾下拜,聲跡尚昭然!」

民間藝術

動漫遊戲

演義傳記

初仕大將軍何進,後棄官還鄉。曹操在兗州時,荀攸和從叔荀彧共投曹操,為曹操重用。後曹操迎天子都許,拜為軍師,隨討呂布,定河北,及官渡赤壁之戰,屢出奇謀。及魏建,以攸為尚書令。曹操進魏王,荀攸不贊同曹操叛漢,曹操憤怒,荀攸憂憤成疾,隨後死去。

電視劇及電影

著作

《魏官儀》一卷,已佚。

參考資料

  • 三國志·卷十·卷十·荀彧荀攸賈詡傳》,陳壽
  • 《三國志·卷二十九·卷二十九·方技傳》,陳壽著

  1. 水經註·渠沙水》扶溝縣條:又有陵樹亭,漢建安中,封尚書荀攸爲陵樹鄉侯。故《陳留風俗傳》曰:陵樹鄉,故平陸縣也。
    《註疏》:趙云:按《漢志》陳留郡無平陸縣也。劉昭《續志》注於尉氏縣下,引《陳留志》有陵樹鄉,則東京廢省之說,有如酈言,抑或班固之失記耳。會貞按:全氏《漢志稽疑》又以陳留無平陸,謂或是莽所置縣,而東京省之,不可以證《漢表》。
  2. 《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二 開封府》:縣東北三十五里。亦曰陵樹鄉。漢建安中,荀攸封陵樹侯,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