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宰相」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沿革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 行 1:
宰相 ,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诸侯、帝 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称而非法制上的名称。在各朝代的官制中其实是没有这官名的,宰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视约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ref>[http://js.ifeng.com/a/20180809/6793709_0.shtml 上下五千年,常熟十宰相] ,凤凰网,2018-8-9</ref>。中国古代政权建立中央集权后正式称谓有丞相、相国等。今日时常称君主立宪国家之内阁总理大臣为首相,即得 “宰相”之名。
+
[[File:宰相2.jpg|350px|缩略图|右|<big>北宋 宰相王 安石</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19/5fa3b05433084adbaa6db6c7e67876f5.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327958031_717027 来 搜狐网 的图片]]]
  
商朝时为贵族家中的管家 ,是 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 国政的 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 家宰、掌管一邑 邑宰,亦管烹杀祭祀, 已为 官的 通称。因古时祭祀 头等大 事, 贵族当王 ,变成王 首席副手 。宰相 联称 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 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 而且名目繁多。唐朝 宰相 人数与名目最多 有: 书令、侍 中、 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 等。 汉代丞相以一或二人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合议制 为相, 还有许多军人节度使获 得宰相 的头衔,是为使相,但无实权
+
'''宰相''' ,是 古代中 辅助君主(含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 官员 非正式通称而非法制上 名称。在各朝代 官制中其 是没有这 ,宰原 “罪人在屋下执 者” ,后 引申为宰制 意思 ”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视约 故相又 “交接扶助”之意<ref>[http://js.ifeng.com/a/20180809/6793709_0.shtml 上下五千年 常熟十 宰相] 凤凰网,2018-8-9</ref>。 国古代政权建立 央集权后正式称谓有丞相 相国 等。 今日时常称君主立宪国家之内阁总理大臣 [[首 ]] 自“ 宰相 ”之名
  
些朝代会设立左 右丞 (根据皇帝的方向) ,其 地位根据 不同朝 代对“ 尊”或“ 尊”而不 同。 例如先秦时 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汉时期,以右 丞相为 、左丞 相为 相, 到隋唐两宋随周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 习俗也以右丞相高于左丞 相, 到明初则恢复以左丞相 正职、右丞 为副职
+
[[商朝]]时为贵族家中的管家,是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 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 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杀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时祭祀为头等大事,贵族当王后,变成王的首席副手。宰 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 ,其 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 不同 ,而且名目繁多。[[唐 ]]宰相人数与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 仆射、尚书 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 掌机密等等 代丞相 以一或二人 为相 ,唐代的宰 以多人合议制 为相, 还有许多军 节度使获得宰 的头衔 使 ,但无实权
  
== 沿革 ==
+
有些朝代会设立左、右丞相(根据[[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据不同朝代对“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时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汉时期,以右丞相为主相、左丞相为副相,到隋唐两宋随周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习俗也以右丞相高于左丞相,到明初则恢复以左丞相为正职、右丞相为副职。
 +
 
 +
==沿革==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行 17: 行 19:
 
[[隋文帝|隋朝]]時,[[隋文帝]]楊堅創立[[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合稱為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不置尚书令,除中书令、侍中外,以他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者才是宰相;[[玄宗]][[开元]]后,加衔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隋文帝|隋朝]]時,[[隋文帝]]楊堅創立[[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合稱為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不置尚书令,除中书令、侍中外,以他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者才是宰相;[[玄宗]][[开元]]后,加衔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宋朝]]以[[同平章事]]、[[侍中]]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兩者同議政事,輪流知印、押班、奏事,合稱「宰執」。从[[汉朝]]至[[唐朝]],[[天子]]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站立答話,其地位大降。同。[[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 尚书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靖康]]间复改为[[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 尚书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
[[宋朝]]以[[同平章事]]、[[侍中]]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兩者同議政事,輪流知印、押班、奏事,合稱「宰執」。从[[汉朝]]至[[唐朝]],[[天子]]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站立答話,其地位大降。同。[[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靖康]]间复改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書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中书[[丞相|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各地設有[[行中書省]]作為朝廷的派出機構。
 
[[元朝]]以[[中書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中书[[丞相|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各地設有[[行中書省]]作為朝廷的派出機構。
行 26: 行 28: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明清以后的大学士及军机大臣虽有宰相职责,辅助皇帝,但实际上只是皇权的执行者,没有独立决策权力。虽有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专权的情况发生,但他们的权力只是来自君主的信任,而非制度本身,相对下地位并不稳固。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明清以后的大学士及军机大臣虽有宰相职责,辅助皇帝,但实际上只是皇权的执行者,没有独立决策权力。虽有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专权的情况发生,但他们的权力只是来自君主的信任,而非制度本身,相对下地位并不稳固。
 +
 +
==视频==
 +
===<center> 宰相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古代的宰相和丞相,究竟有什么区别?今天可算知道了</center>
 +
<center>{{#iDisplay:t0697j5rstl|560|390|qq}}</center>
 +
<center>民间故事——宰相肚里能撑船</center>
 +
<center>{{#iDisplay:y0889bztu35|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
 +
[[Category:530 禮俗總論]]

於 2020年2月24日 (一) 18:18 的最新修訂

宰相,是古代中國輔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員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在各朝代的官制中其實是沒有這官名的,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1]。中國古代政權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時為貴族家中的管家,是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實已為官的通稱。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后,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與(議、豫)朝政、參知政事、同掌機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或二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合議制為相,還有許多軍人節度使獲得宰相的頭銜,是為使相,但無實權。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沿革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最早見於《韓非子·顯學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2]漢朝與秦朝相仿,一般稱為丞相(金印緺綬,綬紫青色),只是如果稱為「相國」(金印綟綬,綬似綠似紫)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台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司徒司空太尉,號稱三公,共同執政,權臣則多稱「大司馬」。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除了朝廷的宰相之外,由於漢朝採用封建郡縣並行制(也稱作郡國制),因此在地方層級上有許多封國(諸如中山國北海國趙國等),行政區地位相當於。雖然封國的君主為各諸侯,但只是傀儡,實質的長官,是皇帝派遣的「國相」,因此王國的國相,實際上相當於太守。此外,各郡國內還有許多縣侯的封國,侯國的國相,在品級上則相當於縣令縣長

魏晉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時,隋文帝楊堅創立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內史令門下省納言尚書省尚書令合稱為宰相。唐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侍中唐高宗後,不置尚書令,除中書令、侍中外,以他官加「同中書門下三品」者才是宰相;玄宗開元後,加銜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

宋朝同平章事侍中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兩者同議政事,輪流知印、押班、奏事,合稱「宰執」。從漢朝唐朝天子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站立答話,其地位大降。同。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僕射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靖康間復改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元朝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中書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及參知政事,各地設有行中書省作為朝廷的派出機構。

[3]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藉由胡惟庸案,罷中書省,廢丞相,由天子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後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正五品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內閣職位漸重,但大學士有宰相之實,卻無宰相之名,權力受到一定限制,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沒有品階軍機大臣行宰相職責。、清習慣上都稱授正一品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清朝末年,清政府仿效日本改革政治制度,成立以總理大臣為首的責任內閣,取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明清以後的大學士及軍機大臣雖有宰相職責,輔助皇帝,但實際上只是皇權的執行者,沒有獨立決策權力。雖有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專權的情況發生,但他們的權力只是來自君主的信任,而非制度本身,相對下地位並不穩固。

視頻

宰相 相關視頻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究竟有什麼區別?今天可算知道了
民間故事——宰相肚裡能撐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