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屈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屈原
凌沧画
芈姓
屈氏
别字 灵均
时代 战国时代
国家 楚国
官位 左徒三闾大夫
出生日期 前340年左右
出生地点 湖北秭归
逝世日期 约前278年
逝世地点 汨罗江
伯庸
著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大招》《远游》《卜居》《渔夫

屈原(约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人(今湖北秭归)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其自作词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1],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为氏,名平。屈,昭,景为楚国大姓[2],官拜左徒,左徒多以贵族近臣任之,左徒任务有四 “议国事”、“出号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3] 民间广泛流传楚南公的谶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4]一说三姓是屈昭景三姓,一说是楚还有三口人也要反秦。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且有楚国第一诗人的美称,任三闾大夫,常于楚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上官大夫与屈原共定宪法,嫉妒屈原进谗言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楚怀王)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5]主张楚国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忧虑齐、楚两国已经缔结了合纵联盟,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许商于一带六百里的土地以换取楚齐断交宣战。屈原与陈轸力劝无果。前312年,楚怀王发现被骗,出兵秦国蓝田一战大败,楚军亡八万人,遂于齐国复合。前311年,张仪再使楚国,贿赂靳尚郑袖。屈原再坚决反对,被流放与汉北地区,楚齐再断交宣战。秦国攻取召陵,楚三战皆败。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秦与韩赵卫共攻楚[重丘而去;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秦复攻楚,斩楚军2万;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秦复伐楚,取八城。楚怀王十分害怕并希望和平,秦昭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俩儿子楚顷襄王和子兰鼓动怀王赴秦之约。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楚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结果被秦国扣留于武关,楚人立(郑袖之子)太子横为楚顷襄王[6]楚顷襄王元年(前299年)秦大破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7]

楚顷襄王三年(前296年)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虽然楚怀王反复抛弃屈原,但屈原仍然纪念思念楚怀王。[8]

楚顷襄王六年(前293年)楚顷襄王谋划再与秦国讲和。屈原斥责楚顷襄王和子兰,楚顷襄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被驱除出郢都,被流放于更偏远的江南地区。历时十八年。然而,正是因为流放,使得屈原广泛地接触了底层的人民群众,也接触了丰富生动的楚国民间文化,留下来留下千古不朽绝唱《离骚》。[9]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破了楚国都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屈原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而十分痛苦和悲伤[10]从行至长江边,作《怀沙》一赋。怀抱一石,投入汨罗江而死。[11]

早在春秋时期,粽子便已成为端午的应节食物,[12]后人感念这些英雄,赋予了这些古老的习俗-----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以纪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意义。

家世

屈原出自楚国公族屈氏,屈氏与昭氏景氏并称王族三姓,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昭、屈、景三的事务。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的父亲叫伯庸。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为高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匄。屈原楚辞九章》中的《惜诵》曾说道:[13]“忽忘身之贱贫”。很可能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

生平

生年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

屈原的出生日期,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的结果[14],大概不出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间。屈原在《离骚》中说: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这句是说太岁星逢寅。[15]

取名

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4句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16],字名叫做“原”[16]。而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

“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17]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征;“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18],就是地的象征,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19]的天地人三统。这在今天看来,只是个巧合,原无所谓,可在当时却认为是一个好兆头。

初任左徒

屈原是楚国贵族 。精通历史文学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口才好。司马迁史记》说他是“博闻强志”,“娴于辞令”。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国的宰相令尹,只低一级。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齐抗秦。足见屈原曾是楚国兼管内政外交的重要官员。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反对者的代表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儿子子兰上官大夫靳尚。这批人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而忽略了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批人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

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银钱到楚国活动。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多里土地。[20]”利令智昏的楚怀王听信了张仪的话,就把相印授予张仪,封张仪为相;贪图六百里的商、於之地,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还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长宽六里。[21]”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70馀人被秦军俘虏,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

这时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秦两次大败楚军之后,也怕齐、楚复交,于是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怀王恨透了张仪,提出不要汉中地,只要张仪头。秦惠王本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以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22]”张仪到楚以后,贿赂了郑袖、靳尚之流,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糊涂透顶的楚怀王居然又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等到屈原使齐回来,说明利害,怀王想追回张仪,张仪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这样楚国对齐国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怀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第二年,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当时屈原虽竭力反对,结果不但无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

前303年,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攻楚,声讨楚违背纵约。楚向秦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第二年,楚太子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前301年,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杀楚将唐昧,占领了重丘 (今河南泌阳县东北)。第二年又攻楚,消灭楚军2万,又杀楚将景缺。这时,昏庸的怀王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让太子质于齐以求齐楚联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这形势,秦昭王“邀请”怀王在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东)相会。

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前296年,顷襄王三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楚国人都怜悯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断绝交往。

第二次流放(江南地区)

前293年,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24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楚顷襄王很忧虑,就谋划再与秦国讲和。屈原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和楚国人民一样,一方面责怪子兰不该劝怀王入秦,以至使怀王死在秦国,又责怪他不该怂恿顷襄王向秦国屈膝投降。他写诗抒情,表达了他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这对子兰形成了威胁,于是子兰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进谗,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按《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

写作

从顷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国基本上被秦国掌握,俯首听命,不敢动弹。屈原对此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眼看著国势日弱,民生多艰,只好以诗歌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

秦国对楚王的妥协退让,并不满足。楚顷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西陵;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哀郢》所说: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就是描述这一片仓惶混乱的状况。屈原在这前后,曾沿江西上,还想看一看这满身疮痍的祖国和他终身辅佐的楚王。结果只看到强秦的步步进逼、楚国朝廷的腐败和昏庸。想为楚王“奔走以先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眼看著祖国一步步走向灭亡,自己却不能有一点作为,就埋下了以身殉国的思想,他过鄂渚湖北武昌),入洞庭,溯沅水,经枉陼湖南常德武陵县)至辰阳湖南辰溪),又折向东南,入于溆浦,暂时停留下来。不久又下沅江,入洞庭,渡湘水,到了长沙附近的汨罗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了。这一年大概是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当时62岁左右(生于前340年,死于前278年)。此后,楚国日衰,于前223年,为秦所灭。

屈原作《渔父》表明自己不与世沉浮的决心: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𫗦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23]

作品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24]”。他留下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录共25篇。虽然有的篇章是否为屈原所作,还有疑议,但可以确定是屈原作品的还是占多数。如《离骚》,就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描写楚国的特殊名物。

主题思想

屈原作品富于忠君爱国思想,斥责小人祸国,怨恨君主昏庸,具有振兴楚国的抱负,热切追求理想,甘愿以身殉国。屈原作品表现出个人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执著理想,独善其身,坚贞不屈,态度毫不妥协。

《离骚》

离骚》诉说屈原的政治理想,批评群小的诽谤打击与楚王的妄信谗言,理想虽遭破坏,但自己决不妥协。《离骚》设想上天下地,上叩帝阍,但天门不开,屈原陈志无路,于是有去国远逝之想,又望见自己的故乡,最后决定以身殉国。

离骚》是屈原在流放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诗篇。全篇三百七十三行,共二千四百九十个字,屈原将他的思想、感情、想像、人格融合为一,通过绮丽绚烂的文采和高度的艺术手法,倾吐自己的历史、远大的政治理想,表达对于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愤恨,也表达了不与权贵妥协的意志,流露爱国家爱人民的深厚感情。《离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后半篇表现得更加浓烈。它采用了“比兴”手法,以生动的比喻,营造出一种幽远的意境。诗人还大量利用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流沙等,构成一幅异常雄奇壮丽的图画。《离骚》文采绚烂,结构宏伟,形式多变,把叙事、抒怀和幻想交织在一起,对后世文学的艺术技巧启发甚多。

九章

即《怀沙》,《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其中《惜往日》一篇,宋魏了翁、清曾国藩吴汝纶等都怀疑不是屈原所作。[25]

《哀郢》

《哀郢》倾诉他对国都沦陷和国家前途的无限哀伤,对人民的颠沛流离则寄予深厚的同情,并指出国破家亡的原因。本篇作于秦将白起破郢,楚王迁陈之年,叙述他春天离开郢都,经过夏首洞庭而至夏浦。路程日远,悲痛日深。篇中有百姓震愆,人民离散,大夏为丘,东门荒芜的话,确实有国破家亡之痛。篇中强烈地表示出他甘愿死于故乡,和伤悼乡土故国的深厚情感。因此在《哀郢》中所表现的感情,最为忧郁,最为哀苦。

《怀沙》

本篇是叙述屈原从西南的溆浦到东北的汨跃罗的作品,是屈原绝命前不久之作。表现情感极为沉痛。

《抽思》

写放逐异域,孤苦伶仃的情怀。屈原一面追念北上的君王,一面又怀恋南方的故都。因为心中积压国家乡愁和种种痛苦的感情,所以产生一股难以排遣的哀怨。

《思美人》

亦为思念怀王之作。作《抽思》时怀王未死,故有“惸独不群,无媒在侧”之叹;到了《思美人》,怀王可能已死,故有“媒绝路阻”之语。想抒发哀情,只好寄言于浮云,致辞于归鸟了。

《橘颂》

通过描写橘子的形态,以岁寒不凋的坚贞品格,来比拟自己秉承天赋美好的本质,坚守清高的立场,而不会随波逐流。

天问

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古代史事,提出一百多个问题。屈原放逐以后,忧郁徬徨,精神上起了剧烈的动摇,旧信仰完全崩溃,对于自然界现象,古代的历史政绩,宗教信仰,以及自己的人生观,都起了怀疑,因而发出种种问题。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苦极呼天、人穷反本的意思。在篇中,屈原提出了百多个关于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古代史事的问题。在古史和神话学的研究上极有价值。

本篇无论内容形式与情调,都与屈原其他的作品不同。故顾颉刚等怀疑不是屈原的作品。[26]

九歌

是一套祭祀神鬼的舞曲。它的原始材料,大部份是楚国民间的祭神歌曲,是南方各地流行的巫歌,再编成歌、乐、舞合一的祭祀鬼神的舞曲,极富浪漫色彩,是中国歌舞的雏形。内容包括《东皇太一》(尊贵的天神)、《云中君》(云神,一说为雷神[27])、《湘君》和《湘夫人》(爱神)、《大司命》和《少司命》(命神)、《东君》(日神)、《河伯》(河神)、《山鬼》、《国殇》、《礼魂》(歌剧的尾声)。

山鬼》全篇是山间女神的独白,诉说自己思慕恋人之苦和对爱情的忠贞专注。《国殇》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写战争场面的惨烈,与战士的勇敢杀敌,悲壮成仁。

风格

屈原作品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与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吸收神话传说素材,感情激越,热烈奔放,多写个人情志与想像,想像丰富,善用比兴与夸张手法。 语言运用上,屈原作品突破诗经格式,运用“兮”、“些”、“只”等虚助词,加强节奏感和音乐感,并常见双声叠韵、对仗与叠字。

弄臣之疑

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1944年9月在成都中国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兼答屈原崇拜者)》,声称屈原是楚王弄臣,当时在文坛引起一片哗然,并遭到多人围攻。[28]

后来他又再撰文《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作家朱自清同意孙次舟的观点,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主持公道。闻一多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神话与诗: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椿历史事实”。闻一多还进一步阐明了“断袖”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在科举尚未施行的战国时代,文学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他们只有依附于当时的国君与贵族才能生存,即成为“文学弄臣”。[28]

地位与评价

司马光认为屈原自沉汨罗江是奇节,因此《资治通鉴》里并没有记载屈原的事迹。[29]

清道光年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汤鹏:“是故燕惠王乐毅而不能用,楚怀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项羽范增而不能用,汉文贾谊而不能用,唐德宗陆贽而不能用,宋神宗苏轼而不能用,此左右谮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1906年廖平作《楚辞新解》认为“《渔父》《卜居》,乃为屈子自作”,其他则为“屈子所传”,而“《楚辞》为孔子天学,《诗》之传记,与道家别为一派”。1918年廖平又作《五变记》称《楚辞》“辞意重复,非一人之著述,乃七十博士为始皇所作仙真人诗,采风雅之微言,以应时君命”。

1922年胡适在《读楚辞》中宣称︰“《九歌》与屈原的传说绝无关系,细看内容,这九篇大概是最古之作,是当时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屈原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发过问的。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30]

1923年4月8日陆侃如发表《屈原评传》,逐条驳斥了胡适《史记·屈原列传》是“伪作”说,又说:“屈原这人是有的。他是战国时人。”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为了呼应世界和平理事会、争取国际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31]

高丽文人李奎报在《东国李相国集》中作“屈原不宜死论”以评价:“古有杀身以成仁。若比干者是已。有杀身以成节者。若伯夷叔齐是已。比干当纣时。其恶不可不谏。谏而被其诛。是死得其所而成其仁也。虎王伐纣。犹有惭德。凡在义士。不可忍视。故孤竹二子。扣马而谏。谏而不见听。耻食其粟而死。是亦死得其所而成其节也。若楚之屈原。举异于是。死不得其所。祇以显君之恶耳。夫谗说之蔽明。邪谄之害正。自古而然。非楚国君臣而已。原以方正端直之志。为王宠遇。专任国政。宜乎见同列之妒嫉也。故为上官大夫所谮。见疏于王。此固常理而不足以为恨者也。原于此时。宜度王之不寤。灭迹远遁。混于常流。庶使其王之恶。渐久而稍灭也。原不然。复欲见容于襄王。反为令尹子兰所谗。放逐江潭。作湘之累囚。至是虽欲遁去。其可得乎。是故。憔悴其容。行吟泽畔。作为离骚。多有怨旷讥刺之辞。则是亦足以显君之恶。而乃复投水而死。使天下之人。深咎其君。乃至楚俗为竞渡之曲。以慰其溺。贾谊作投水之文。以吊其冤。益使王之恶。大暴于万世矣。湘水有尽。此恶何灭。且纣之恶。久已浮于天下。虽比干不死。未免为独夫而取刺于万世矣。虎王举大义忘小嫌。卒王天下。功业施于万世矣。则其德不以二子之死大损也。况二子非虎王之臣也。乃纣之臣。谏伐其君而死。以成其节也。何与于虎王哉。若怀王则听谗疏贤而已。当时此事。无国无之。原若不死。则王之恶。想不至大甚。吾故曰。原死非其所。以显其君之恶耳。予之此论。乃所以雪原之冤。而益贬其君之恶。庶以讽后之信谗斥贤耳。非固讥原也。惜也其死之非其所宜也。呜戏。”


注释

  1. 屈原《离骚》
  2. 《屈姓起源》2011/10
  3. 林鹏《屈原所任的左徒到底是什么官?》2006/11
  4. 解惠全/张德萍《史记-项羽本纪》
  5.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史记-屈原列传》
  7. 《史记-本纪-楚世家》
  8. 刘向《楚辞-招魂》
  9. 郝永娟《史记-太史公自序》
  10. 《楚辞-九歌-哀郢》
  11. 《楚辞-怀沙》
  12. 周处《风土记》晋
  13. 周建中/鸟瞰楚辞研究的百年盛况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8-16.
  14. 屈原生于楚宣王乙卯年(即前366年)夏历正月。(清代刘梦鹏《屈子纪略》)
    屈原生于楚宣王十四年丙寅(即前355年)夏历正月。(清代刘耀湘《屈子编年》)
    屈原生于楚宣王戊寅年(即前343年)夏历正月二十一日庚寅的。(清代邹汉勋《屈子生卒年月日考》、刘师培《古历管窥》及今人游国恩《楚辞概论》、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和张汝舟《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等)
    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六年戊寅(即前343年)夏历正月二十二日庚寅的。(清代陈玚《屈子生卒年月考》)
    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己卯年(即前342年)夏历正月二十六日庚寅的。 (汤炳正)
    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九年辛巳(即前340年)夏历正月初七庚寅的。(郭沫若《屈原研究》)
    屈原生于楚威王壬午年(即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庚寅的。(浦江清《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
    屈原生于楚威王丙戌年(即前335年)夏历正月初七日庚寅的。(林庚《屈原生年卒今考》)
    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八年(即前341年)“周正”正月庚寅日。(陈久金《屈原生年考》)
    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八年(即前341年)“周正”正月初二,亦即“夏正”前342年十二月初二。(潘啸龙《论“岁星纪年”及屈原生年之研究》)
    屈原生于前352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日庚寅。(高正《屈原生卒年考证》)
    屈原生于前353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庚寅。(胡念贻《屈原生年新考》)
  15. (即摄提格,离骚中简称“摄提”)
  16. 16.0 16.1 平(正则)、原(灵均),请参考“正则”与“灵均”是屈原的名和字吗?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07-09-01
  17. 《楚辞补注》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5-05.
  18. “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19.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八/卫灵公第十五》
  20.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21. 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
  22.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23. 《楚辞补注》卷七〈渔父〉
  24. 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中所说:"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誉屈原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25.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
  26. 顾颉刚《中国上古史讲义》。
  27. 傅锡壬注译. 新译楚辞读本. 台北市:三民书局,第九版,1992年:59. ISBN 957-14-0739-9
  28. 28.0 28.1 屈原"断袖"说遭网友炮轰 朱自清闻一多或曾力挺. 中国新闻网. 
  29.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评《通鉴》说: “是书大抵不采俊伟卓异之事,如屈原怀沙自沈,四皓羽翼嗣君,严光足加帝腹,姚崇十事开说之类,皆削去不录。”
  30. 《努力周报》《读书杂志》1922年第1期。
  31. 【文化人物】文怀沙:“振奇越世”一“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