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迎澤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迎澤區

 中 文 名 稱 : 迎澤區

 外 文 名 稱 : Yingze District

行政區類別 : 市轄區[1]

 所 屬 地 區中國華北 山西省 太原市

 下 轄 地 區 : 6個街道、1個鎮

 政 府 駐 地 : 太原市迎澤區柳巷街道

 郵 政 區 碼 : 30000

 電 話 區 號 : 351

面            積 : 117平方公里

 地 理 位 置 :  太原市汾河之東、城區中部

人            口 : 59萬

方            言 :   晉語~并州片~太原話

 氣 候 條 件 : 溫帶季風氣候

 著 名 景 點 : 文廟, 崇善寺
                          純陽宮, 開化寺, 永祚寺等

機            場太原武宿國際機場

  火   車   站太原站

 車 牌 代 碼 : 晉A

 行 政 代 碼 : 140106

迎澤區山西省太原市市轄區,地處太原市汾河之東、城區中部,南連小店區,北接杏花嶺區,東與榆次區壽陽縣相鄰,西隔汾河與萬柏林區相望。地理位置坐標為東經112°41′,北緯37°51′,屬溫帶季風氣候。全區總面積117平方公里,轄6個街道、1個鎮,共89個社區、22個行政村,總人口59萬。

明洪武九年太原城擴建時所建。民國十六年太原設市之前,南城地區分屬陽曲縣太原縣。1954年,太原市各城區以地區方位命名,遂將第一區命名為太原市南城區。1997年,設立太原市迎澤區。

歷史沿革

太原市是一座歷史名城,古稱晉陽,大約創建於公元前497年,為早期的趙國都城。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初置太原郡,從此始有太原之稱。之後,北朝、隋、唐時期,太原一直為歷代重鎮。到了五代,晉陽曾先後為後晉、後漢、北漢之都城。

公元960年,趙匡胤推翻後周,建立北宋後,派其弟趙光義於公元979年攻克晉陽,火燒全城,一代名城化為灰燼。

公元982年,趙光義又委派部將潘美重建太原城。這樣一直到民國初期的軍閥閻錫山統治山西,以太原為首府,上下兩千多年,古城太原,歷經戰亂,迭遭更替。

民國十六年(1927年)太原設市之前,南城地區分屬陽曲縣、太原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太原以城池為界,劃為內八區、外八區,區境為內一、二、三、八區及外一區、外二區管轄地。

1949年4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太原,才最終使這座古城回到人民手中,從此獲得了新生。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太原曾以其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聞名遐邇。早在唐、宋時期,太原就已成為一個手工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宋代太原陶瓷中的「木理紋瓷」在全國獨樹一幟。元代以後,太原是全國武器製造中心。唐、宋以來,太原的商業發展迅速。特別是到了明代,當時的太原大南關作坊、商店星羅棋布,盛況空前,古人曾有「蔽天光、發地脈」之贊。

1954年6月4日,太原市各城區以地區方位命名,遂將第一區命名為太原市南城區,轄13個行政街,區政府駐活牛市12號(今解放路中段東側23號樓址處)。

1956年,區政府改稱區人民委員會。

1958年,將郊區的狄村街道轄地劃歸南城區管轄。同年11月12日區機關遷至柳巷南路19號。

1960年6月20日,撤銷南城區人民委員會,改置柳巷雙塔兩個城市人民公社。

1961年5月18日,撤銷城市人民公社,恢復南城區人民委員會建置。

1969年9月7日,成立南城區革命委員會,同時南城區人民委員會停止行使職權。

1980年9月1日,經區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南城區人民政府,終止南城區革命委員會職權。

1994年12月,區政府遷至棉花巷15號。

1996年,轄柳巷、文廟、廟前、迎澤、橋東、雙塔、塢城、北營、老軍營9個街道,334個社區。

1997年5月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年]33號)撤銷太原市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南郊區、北郊區,設立太原市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迎澤區轄原南城區的迎澤橋東文廟、柳巷、老軍營廟前6個街道,原南郊區的孟家井郝莊(不含狄村)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棉花巷。

迎澤區得名於「迎澤門」(俗稱大南門,為明洪武九年太原城擴建時所建)。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迎澤區地處在太原市中南部汾河以東的河谷平原,地面平坦,微向西南傾斜,地勢北高南低,屬晉中盆地(即太原盆地)的北端,由沖積平原組成,地面海拔高度為800米左右。

氣候特點:迎澤區深處大陸內部,屬四季分明的大陸性氣候中的季風暖溫帶氣候區。年平均氣溫9.5℃~10.3℃,極端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6月上旬至7月底,為36.10℃~39.4℃之間。

社會事業

迎澤區內有山西省晉劇院、省京劇院、省話劇院等省城主要文藝團體,省圖書館、山西圖書大廈、太原工人文化宮、市少年宮、太原影都等文化娛樂場所,中科院煤化所、省日化所等國家和省級科研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太原師範學院等高等院校,山西醫科大第一附屬醫院、省人民醫院、省中醫研究院、二六四醫院等醫療單位均匯集該區。

迎澤區歷史底蘊深厚,是宋建太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上溯千年以前的唐明古鎮,西南有聞名遐邇的天龍山旅遊區、晉祠旅遊區;區內有雙塔永祚寺崇善寺古清真寺等名勝古蹟和省博物館、萬壽宮迎澤公園、兒童公園等省城著名旅遊景點;此外,以雙塔寺為中心的「佛」文化旅遊區、以王家峰千畝梨園為主要內容的「農」文化旅遊區和以北齊壁畫墓為代表的「古」文化旅遊區正在逐步形成雙塔景區新的旅遊品牌,與城區內的傑特曼國際娛樂城、名流國際俱樂部等現代化休閒場所交相呼應,已成為我區乃至我市城市文化、旅遊建設的新亮點。區內有各類正規旅遊服務機構 20 多家,可為四方來賓提供周到的旅遊娛樂服務。

截至2009年,迎澤區財政對科技、教育、衛生的投入分別達892萬元、2.2億元和5933萬元,同比增長了15.3%、20.6%和7%。

教育投資

2009年,迎澤區投入3900萬元,對學區進行了科學劃分,實行了學籍電子化管理,新增了三晉小學等3所學校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指定學校。拆除違章建築1.4萬餘平方米,新建校舍2萬餘平方米,增加綠化面積2萬餘平方米[2]

醫療衛生

2009年,迎澤區在30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推行了網上預約掛號、雙向轉診和健康檔案管理,37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被評為省、市示範和星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新建了4個村衛生室。

文化活動

2009年,迎澤區圍繞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太原解放60周年,舉辦了系列群眾性文體活動。新建了一批文化活動廣場、便民超市、農家書屋等,創建了寧化府等9個清潔宜居社區。

2011年,迎澤區財政累計投入民生保障資金5.1億元。截至2012年,迎澤區新增城鎮就業36736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7313人,創業帶動就業8657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4151人,迎澤區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城鎮登記失業率由「十一五」末的4%下降到3%。職工養老、居民養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參保人數由 「十一五」末的39718人增加到64624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由236元提高到269元,參合人數達22708人,參合率達98.38%,較「十一五」末提高了2.29%。2011年至2012年期間,迎澤區累計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4346套,年底前可再開工建設1000套。

基礎設施

2011年,迎澤區區財政在城鄉建設方面累計投入4.1億元,先後對迎澤區9個片區,75條街巷,420個居民小區(院落)進行了環境綜合整治,整治面積達680餘萬平方米,轄區1006個無物業院落實現了清掃保潔全覆蓋。新建、改造縣鄉道路、街巷100.8公里,解決了農村1.1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提前一年實現了農村五個全覆蓋。兩年來,迎澤區累計造林4.08萬畝,實施村莊綠化60畝,街道綠化9353平方米,新建提升花卉街15條、小遊園4個,迎澤區新增綠化面積4.055萬平方米。

旅遊景區

文廟

文廟即孔廟。位於上官巷東端,是太原規模最大的廟宇,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由當時的山西巡撫張之洞倡議,在原崇善寺廢墟上重建,坐北朝南,前後三重院落,在中樞線上依次建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及廂房等。四周紅牆高聳,整座建築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巍峨壯觀。1919年(民國八年)闢為省圖書博物館,後改稱民眾教育館。新中國建立後,1953年改為省博物館至今。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崇善寺

崇善寺位於上馬街中部南側。初名白馬寺,創建於唐,後改稱延壽寺、宗善寺,明朝時定名崇善寺。現存寺宇為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晉恭王朱棡所建。崇善寺的建築包括山門、鐘樓、東西廂房和大悲殿。殿內神台供有千手千眼十一面觀音、千缽文殊和普賢三尊巨像,像高8.5米比例適度,衣紋流暢,完好無損。寺內還保存有宋、元、明版藏經和珍貴的壁畫摹本,是研究我國古代宗教、歷史、繪畫、文學、書法藝術、印刷技術的寶貴資料。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純陽宮

純陽宮位於五一廣場西北隅。建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年~1619年),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增築巍閣。純陽宮是太原古代建築群和園林建築中的一顆明珠,從古雅端莊的大門開始,一連四進院落,延中軸線自南而北展開四柱三樓的「道德坊」,單檐歇山的「呂祖殿」,上樓下窯的「瀛州洞」,九窯十八洞的「八卦院」,飛閣棧橋的「八卦樓」,以及面闊三間的巍閣「祖師殿」,拾極登樓,盡覽古城風貌,總體設計,獨具匠心。新中國成立後,又增建關公亭及碑廊20楹。現純陽宮為省博物館二部,辟有大小21個陳列室,陳列着兩千多件文物珍品,供遊人參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真古寺

清真古寺位於解放路南端東側,駐解放路31號。始建於唐貞元年(785年),宋代重修,現存建築為明代遺構。門前牌樓一座,橫匾「清真古寺」。寺主體大殿為磚木混合結構,檐柱砌入牆內,殿內為阿拉伯式裝飾,圓柱挖槽迭楞,彩繪施瀝粉貼金,富麗堂皇。周圍木壁上刻有阿拉伯文《古蘭經》第二十九、三十本中經文數段,雕刻精細工整,院中央有明代建築省心樓,左右碑亭對峙,亭內碑刻為北宋黃庭堅草書,元趙孟頫清傅山觀後題銘,還有明方孝孺等人榜題和清劉石庵書「心修忠孝、志義齊仁」八個大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雲寺

南十方院又稱白雲寺,位於城南紅土溝,舊名淨業庵,又名清涼寺。觀音堂始建於唐,明時增修,清康熙二年(1663年)天澤和尚擴建遂更名為白雲寺。雍正九年(1731年)僧瞭然重修建毗盧閣。寺坐北朝南兩重院落,中樞線上依次有山門、過殿、正殿、藏經樓,兩側有鐘鼓樓及東西配殿、廂房等。此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寺內所有的木雕泥塑,全部被砸毀,唯坐像韋馱倖免。十方,佛教用語,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向,此寺招待十方游僧,故此寺又名十方寺院,簡稱十方院。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狀元橋

狀元橋位於兒童公園南北兩湖之間,早年是石板橋,傳說唐朝的狄人傑過此橋後高中了狀元。實因此橋距明清兩代貢院頗近,故名狀元橋。1952年重建,漢白玉石砌築,拱形,跨度為4米,兩端各有台階17級,兩側橋欄杆上各雕有10隻石獅子,整座橋設計簡練,造型優美。

風華樓

藏經樓又名風華樓,位於迎澤公園中心廣場[4]。原是太谷縣資福寺的建築之一,稱藏經閣,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為仿明建築,資福寺早毀,唯藏經閣獨存。新中國建立後,為規劃迎澤公園,1958年把藏驚閣由太谷縣遷來,1960年全部安裝完工。閣樓高約17米,外看三層實為二層,全木結構,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頂,雕梁畫柱,巍峨壯麗。工程完工後,由鄭林副省長書寫毛主席詩詞對聯「江山如此多嬌,風景這邊獨好」。1979年崔生茂書寫「藏經樓」懸掛樓中央。爾後數次彩繪,擴建廣場,形成今天的規模。

大鐘寺

大鐘寺位於鐘樓街西段,原為壽寧寺,始建於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重建。明永樂八年(1410年)寺內建起一座鐘樓,故名打鐘寺。辛亥革命時,清守軍火焚寺院,打鐘寺除佛殿外全部燒毀。1913年(民國2年),陽曲商人劉占元集資蓋樓,闢為市場,從此打鐘寺就叫大鐘寺了。1982年南城區人民政府正式命名為大中市

《崇德廬帖》石刻

《崇德廬帖》石刻立於太原市兒童公園。是清代陽曲縣回民鑑藏家李希搜集鍾繇褚遂良蘇東坡黃庭堅傅山等歷代著名書法家真跡,於清咸豐二年(1852年)刻之於石的。抗日戰爭時期遺失了一部分。新中國建立後,李希的玄孫李玉成先生於1958年將家藏《崇德廬帖》石刻30方捐贈給國家。同年,省文管會將其鑲嵌入兒童公園長廊內,供書法愛好者鑑賞。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傅山書法》碑刻

《傅山書法》碑刻立於勁松路南端碑林公園。在公園中軸位置主要建築內摹勒着傅山先生書法真跡碑石178塊,其中根據李宗仁先生歸國時帶回的傅山12張條幅製成的碑刻雕屏,渾厚蒼古,若出天成,概括了傅山書法的精華。

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

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兒童公園內。 1950年3月5日,山西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在園內修建一座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3月25日,首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程子華在北湖區陳列館前為其破土奠基。1951年3月7日舉行了落成典禮。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坐落在兒童公園北端的二層樓閣,初建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是文瀛公園的一個小建築。後為國貨陳列所,取名勸業樓。勸業樓前是太原公眾集會的地方。1912年(民國元年)9月18日,孫中山先生來到太原,19日下午,太原各界在勸業樓前召開盛大的歡迎會,孫中山先生在樓上憑欄發表了民主革命的講演。1986年5月17日太原市人民政府決定,該勸業樓為孫中山紀念館;同年11月,市政府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館內陳列有孫中山先生生平和辛亥革命山西鬥爭活動資料圖書等。

山西大學堂

山西大學堂舊址位於侯家巷太原師專內,是一座仿英中世紀教堂式磚木結構建築。創建於清光緒28年(1902年)。義和團起義失敗後,英帝國主義以所謂「庚子賠款」,勒索山西人民白銀50萬兩。為施行文化侵略及思想滲透,英籍傳教士李提摩太擬定《上李傅相辦理山西教案章程七條》,提出以這批賠款,在山西設立學堂,經李鴻章批准,山西巡撫岑春煊與李提摩太議定,創辦了山西大學堂,校址初占貢院(海子邊),光緒30年(1904)九月,移於侯家巷。山西大學堂,是山西現代教育的發祥地,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槐公園

狄村北道西有一槐樹,相傳為唐代傑出政治家狄仁傑之母手植,樹前有清康熙年間太原知縣戴夢熊立的狄梁公故里碑,歷經1300餘年,是太原地區最老的古槐之一。1985年,原南城區(現迎澤區)人民政府在此建唐槐公園,重立狄梁公故里碑、唐槐碑[5]

視頻

迎澤區相關視頻

太原迎澤區旅遊宣傳片震撼來襲


迎澤區形象展示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