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辽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Blackberry讨论 | 贡献2018年12月6日 (四) 10:28的版本 參考書目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辽
首都 上京临潢府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共9位
耶律阿保机
耶律延禧
成立 916年
耶律阿保机建国契丹
灭亡 1125年
天祚帝被金兵俘掳
上方紫色部份为辽朝疆域
 紫色部份为1111年辽朝疆域。

辽朝916年1125年),又称大契丹国(契丹国,契丹大字60px[注 1],是东亚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个王朝。辽朝国祚从西元907年1218年长达311年之久,与南宋、北宋国祚相当,在北境抵抗外族最为长久。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907年2月27日称“天皇帝”,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大圣大明天皇帝”,国号“契丹”。918年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36年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后改国号为“大辽”[注 2]983年改为“契丹”,1066年改为“大辽”[2]:225,直到1125年3月26日金朝所灭为止。除了辽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关国家。早在1122年时,因为辽朝天祚帝北逃夹山耶律淳于辽南京被立为帝,史称北辽[2]:225。辽朝灭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于1132年建立西辽1211年西辽被屈出律篡位,最后于1218年大蒙古国所灭。

史学界对“契丹”的含义最广为接受的说法是镔铁或刀剑之意[注 3]。而后来改国名为“辽”也是“铁”的意思,同时“辽”也是契丹人发祥地辽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契丹与南方的中原诸政权长期对峙,而自称“北朝”,而称中原王朝为“南朝”[3]

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皇帝使农牧业共同发展繁荣,各得其所,建立独特的、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扬地,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治,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成效地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4]:3

政治体制

由于辽朝属于多民族国家,其政治体制融合契丹体制与唐宋体制而形成南北院制。南北院制分成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借此保护契丹固有文化与政治体制[5]:48。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6]:85

北面官制中,北南枢密院是辽朝最高官制,北枢密院掌管全国军政,类似唐朝的兵部;南枢密院掌管铨选、丁赋等政。枢密院下还设北南宰相府,北、南宰相都由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所把持。此外还有管理契丹或汉族军民之事的北南大王院、管理北南院御前祗应之的北南宣徽院、管理皇室教育的大内惕隐司、管理刑狱的夷离毕院、管理文翰之事的大林牙院与管理礼仪的敌烈麻都司[7]。南面官制的官名及职掌沿袭唐朝制度,并参照五代宋朝的官制。设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大理寺[4]:34。官有实授、遥授之分。职事官与散官及阶、勋、宪衔、封爵、食邑户数等配套。辽代官名多有契丹语官名,如林牙即翰林惕隐掌管皇族政教,夷离毕掌管刑狱,乙里免为诰命夫人[4]:35

辽朝的法律因俗而治,故各地使用不同法律。早期有民族岐视,至圣宗时契丹人法也用汉律来断。这反映汉人地位的提升。一般来讲辽代刑罚较重,而且皇帝往往随意杀人,无法无天,辽穆宗尤甚[4]:43

捺钵制度

捺钵,汉语译为“行营”、“行在”、“营盘”。辽朝虽以辽上京作为首都,但是其政治核心不在首都,而在捺钵(契丹语“行在所”、“行宫”的音译[8])。这是因为辽朝的主要民族契丹族游牧民族。由于契丹族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特性,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每年又“四时巡守”,“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皇帝在游猎地区设的行帐,以区别于皇都的宫帐。因气候、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4]:14

辽太宗时,取燕云十六州后,其国土包括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为保持契丹族的骑射善战传统的经济生活,仍然过著“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生活。正如《辽史》中记载的“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在这种特殊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在契丹的管理体制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县有鲜明游牧契丹民族独特特点的四时捺钵制度。契丹皇帝四时巡行的宫帐(也称牙帐),即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4]:14

外交

File:Wooden Pagoda Shanxi.jpg
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建于1056年,是目前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多层木结构建筑

契丹族原臣服唐朝,被唐朝设立为松漠都督府。于晚唐五代时建立契丹国独立,并且屡次入侵河北地区。五代后唐末年,辽太宗接受石敬瑭的请求,协助他建立后晋取代后唐,以获得燕云十六州后晋的臣服。不久又南征中原,灭后晋以建立辽朝。至此辽朝与中原的外交关系首度转为辽朝居上,中原臣服的状态[5]:46。之后辽朝衰退,后周北宋为了燕云十六州又相继北伐,双方恢复对峙的局面。辽朝采取防御策略,并且扶持北汉对抗中原的北伐,屡次抵御中原的进攻。直到辽圣宗时,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再度发动南征,率辽军直逼北宋的澶州。最后双方订立澶渊之盟,辽朝与北宋建立大致上平等的外交关系,长达120年,双方并且加强经济和贸易往来[9]1042年辽兴宗宋夏战争北宋内外交困之际,率重兵陈列辽宋边界,并派萧特末(汉名萧英)和刘六符去宋朝索要瓦桥关南十县地。宋朝派富弼与辽方使节谈判,双方于九月达成协议,此即重熙增币。最后增加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辽兴宗还派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再次使宋争得一个“纳”字,即岁币是宋方纳给辽方的,不是赠送的。宋臣富弼建议宋仁宗答应要求,并且要求辽朝约束西夏作为条件以破坏辽与西夏的关系,最后使辽兴宗两次亲征西夏,劳民伤灾[5]:36。辽朝晚期因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入侵,加上朝廷内部分裂与内斗,使辽朝有意与北宋和谈。但是北宋已经与金朝建立海上之盟而共同伐辽,所以拒绝和谈,最后辽朝亡于金朝[4]:12

辽朝于926年渤海国后与高丽接触。942年送给高丽50匹骆驼,但遭高丽太祖拒绝。辽使被放逐到孤岛,所送骆驼也都被饿死(万夫桥事件)。至此辽朝多次袭扰高丽边界,993年辽圣宗率大军越过鸭绿江入侵高丽。最后双方和谈,在高丽同意断绝与宋的联盟后,辽圣宗率军北返,双方建立友好的睦邻关系。1009年高丽发生军变。辽圣宗趁机入侵高丽,最后在攻下开城后北返。1018年,辽朝率大军再度东征高丽。但不敌高丽军队。双方之后谈和,以后辽朝再也没有入侵高丽[10]

辽朝与西北诸国保持著较为友好和睦的往来。辽朝西境的主要邻国西夏,长期以来,一直与辽朝保有朝贡和联姻关系。一度为辽藩属,被称为甥舅之邦。辽朝与西域诸国的关系也源远流长。早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就曾经率军西征,使西域诸国相继臣服[11]。统和年间,王太妃出师西域,1003年建可敦城[注 4],作为西北的边防重镇,经过多年的经营,使辽朝的势力范围涵盖漠南、漠北与西域之地。辽朝政府对这些降附的部落属国,均采取“因迁种落,内置三部”的羁縻政策[12],使的这些国家互相监督,皆不愿背叛辽朝[13]。这些都使葱岭以东的甘州回鹘西州回鹘与葱岭以西的喀喇汗国,基本上都是亲附辽朝,其与北宋的关系较疏。此外,西亚的波斯大食在辽初也相继道使来通好。天赞二年,波斯使来,其明年大食使来。大食国王遣使为王子请婚,未允。次年,复遣使请婚,辽圣宗以宗室之女嫁之[14]

因此,在唐朝灭亡之后,西域、西亚与东欧地区皆将辽朝(契丹)作为中国的代表称谓。中亚和西亚的伊斯兰兵书中,还将中国传过去的火药与火器称为“契丹花”、“契丹火箭”等。直到今日,俄罗斯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当中,也依旧以契丹作为中国的称呼[6]:1

经济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畋以食、皮毛以衣、马逐水草、人仰湩酩”。游牧民族经济上的弱点,在契丹立国之前大致上解决。以人为方式在游牧地区内营造绿洲,再将农耕民族移居其中。契丹人从事农业手工业,都是由辽太祖的祖父、父亲以及伯父等传入契丹,又传授纺织。辽在各地均设群牧使司以管理官有的牲畜。辽朝皇帝使农牧业共同发展繁荣,各得其所,建立独特的、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4]:64

手工业

File:SancaiPlateLiaoX-XII.JPG
12世纪辽朝的瓷盘

辽代的冶铁业发达[15][16],发掘出土铁制的农业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辽东是辽朝产铁要地,促进辽朝冶铁业的发展。初期,曾以横帐和大族奴隶置曷术石烈,从事冶炼。“曷术”,即契丹语“铁”。曷术石烈在圣宗时因户口繁息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改编为部,仍以铁为赋。辽在手山、三黜古斯和柳湿河分置三冶。其中手山为今辽宁省鞍山市的首山,这里的矿冶史最晚当起自辽代[4]:69

辽代陶艺受唐代影响,墓葬出土文物则显示部分宋代器皿及其他器皿自国外输入,但金、银器制作亦采用唐、宋的金属打制和镀金技术。[17]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瓷器的造型可分为中原式和契丹式两类,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风格烧造,有、盂、等,契丹式则仿造本族习惯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器类有瓶、壶、盘、碟,造型独具一格[18]。缸瓦窑村窑是一处目前所知辽代最大的古瓷窑遗址,可生产白釉、单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宫廷所用的官窑器物[18]。辽代的鎏金、鎏银、染织、造马具、制瓷以及造纸等手工业门类齐全,工艺精湛[18]契丹鞍端砚蜀锦定瓷更被北宋人评比为“天下第一”[19]陈国公主与驸马墓耶律羽之墓等贵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银器都反映出契丹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艺技术水准[18]。如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广德公乡辽墓出土的双猴绿釉鸡冠壶和龙首绿釉鸡冠壶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壶体侧边作出仿皮革缝制的痕迹,此类壶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18]。目前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馆,并作为博物馆规模标志的,高达两米的大罗汉瓷像,就是辽代产品,是从河北省易县附近山洞中被外国人盗走的[20]

商业

随著农、牧、手工业的发展,交换逐渐频繁,商业活动也日益活跃。早期,辽太祖在炭山北建羊城,“起榷务以通诸道市易”。后版图扩大,建置完善,经济成分增加,范围扩大,商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辽五京相继建成后,都成了辽朝的重要商业城市[4]:75。辽朝与周边各政权、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往来多以朝贡和互市的方式进行。由于商业的发展,辽朝境内也出现了富有的商人阶层,他们或经商于五京、州县,或来往于辽、五代诸国或宋朝,有的甚至成为代表辽朝办理交涉的使臣,如辽太宗时的回图使乔荣经商于后晋,又为辽朝商业贸易的代表,并可作为使臣与后晋交涉政务。西京归化州的韩师训也是富甲一方的商人[4]:76

辽代物价甚低,虽有盐酒之税,但各地税率并不一致。商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据文献记载,耶律阿保机之父撒剌的时,已开始铸造货币。然而货币使用量不多,辽世宗时,上京还处在交易无钱而用布的状态。各地都用不同货币,如圣宗以前所铸的辽钱极少,圣宗之后稍微多了一些,但在流通货币中,所占数量仍甚少,不及百分之二,主要的是宋钱,其次是唐及五代及其他朝代的钱;在对外交易方面,辽主要与西夏等通过边境上的榷场进行互补性的交易。另外与日本高丽阿拔斯王朝基辅公国喀喇汗国也有贸易往来[21]:150

文化

辽朝吸收许多汉文化与渤海国文化。灭渤海后,渤海遗民大量聚居于辽上京辽东京一带的州县,较先进的渤海文化对辽文化有较为广泛的影响。据汉地幽云十六州到后来和宋朝的频繁交往,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时期的榷场贸易,汉文化对于辽朝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由于大量汉文书籍的翻译,将中原人民的科学技术、文学、史学成就等介绍到了草原地区,带动和促进了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发展。辽朝皇室和契丹贵族多仰慕汉文化,如辽的开国皇帝辽太祖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国子监,府、州、县设学,以传授儒家学说,又建立孔子庙;辽圣宗常阅读《贞观政要》、道宗爱看《论语》等;辽道宗时,契丹以“诸夏”自称,道宗又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22]教育方面实行设学养士和科举取士[4]:104

宗教

辽朝的宗教佛教萨满教为主,此外也崇拜契丹祖先和民间信仰[4]:131。民族信仰有木叶山崇拜、天地崇拜[4]:129与拜日神[23]、拜山神[24]等。木叶山崇拜源自契丹始祖出现与契丹八部兴起的传说,带有萨满教的文化背景[25]。契丹族于木叶山兴建契丹祖庙以祭拜始祖[注 5],最后发展成辽朝皇室的柴册仪

辽朝佛教基本上继承盛唐的教学佛教[5]:75。早在唐朝唐武宗发动灭佛事件时因为河北诸藩镇不听从,大量僧侣与佛教文物流向河北地区,使得当地佛教文化蓬逢发展[4]:132902年龙化州建开教寺,为佛教北传契丹的起始点。918年辽上京又建佛寺,佛教逐渐为契丹人所信仰和崇尚。926年辽朝灭渤海国后,俘渤海僧人崇文等57人至上京,又建天雄寺。此后,诸京和各州县也相继修建寺庙。938年辽朝领有燕云十六州后,此地逐渐发展成佛教文化重心,到辽朝晚期“僧侣、佛寺之数冠北方”。辽太宗等辽朝皇帝也采取保护佛教政策,等都尊崇佛教,佛教大盛。辽兴宗时觉华岛海云寺僧人海山(郎思孝)与辽兴宗关系甚好[26]。辽道宗曾以诗赞誉法均:“行高峰顶松千尺,戒净天心月一轮。”随著佛教的传播,由皇帝下令,寺庙校勘、雕印佛经和个人写经,集资刻经、印经等活动十分活跃。从山西应县木塔佛像中发现的丹藏、佛经及佛画,河北丰润天宝寺塔发现的佛经,内蒙古巴林右旗释迦佛舍利塔中发现的佛经,堪称佛教艺术瑰宝[4]:137。辽朝完成以《大般若经》为首的主要佛教石刻,于辽兴宗时期出版的《契丹大藏经》,其地位仅次于宋朝宋太祖时期开版《蜀版大藏经》,在佛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5]:74

File:Niujie Mosques02.jpg
辽朝伊斯兰教的重心,牛街礼拜寺

道教和道家思想对契丹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辽初,以各种方式进入草原的汉人中,就有一些道教信仰者。如上京有天长观,中京有通天观,一些州城也多有道士和道观。某些契丹上层和契丹部民也信仰道教。辽圣宗对“道释二教,皆洞其旨”[27],其弟耶律隆裕更是个虔诚的道教信徒[28]。某些上层道士同佛教上层一样受到皇帝的礼遇。辽圣宗曾予道士冯若谷加官太子中允。道教的传播也带动了道家经典的研究,辽初道士刘海蝉著有《还丹破迷歌》和《还金篇》,耶律倍译有《阴符经》,辽圣宗於阗张文宝曾进《内丹书》,寺公大师的《醉义歌》中也杂有道教思想[4]:138

辽朝也有通行伊斯兰教,主要经由位于西域、已经伊斯兰化的喀喇汗国东传而来。996年入仕辽廷的阿拉伯学者纳苏鲁丁即在辽南京(今北京市)兴建牛街礼拜寺[29]。后来的西辽辽帝对伊斯兰教采取的宽容伏待政策,使伊斯兰教持续在西域发展。

艺术

辽朝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契丹人善画草原风光和骑射人物,辽朝涌现出不少卓有成就的画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耶律倍和著名画家胡瑰胡虔父子所画多入北宋内府,被誉为“神品”。耶律倍画的《射骑图》、胡环的《卓歇图》、无名氏的《秋林群鹿图》、《丹枫呦鹿图》等名画,均为旷世珍宝。此外比较有名的尚有:耶律防曾两次使宋,见宋仁宗,“陛辞,仅一见,”即临摹如真容。萧瀜据《绘事备考》云:“好读书,亲翰墨,尤善丹青……”。虞仲文据《图绘宝鉴》记载他善画人马,墨竹学文湖州(文同)。其它还有契丹族耶律题子、秦晋国妃萧氏,以及汉族陈升常思言吴九州等人也皆以善画称[4]:166

雕塑作品刀法遒劲,栩栩如生。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塔和佛寺。山西省灵丘觉山寺西塔院中的觉山寺塔北京市天宁寺塔辽宁省辽阳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美观,是辽代最流行的密檐塔中的杰出代表作品。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兼唐代和宋朝之长处,雄健壮丽[4]:第92页

辽朝用契丹文字刻制的石刻。契丹文石刻用契丹大字和小字刻制,一般分为纪功碑、建庙记、哀册文、墓志铭、题记等类。契丹大字石刻如:《辽太祖纪功碑》(残)、《大辽大横帐兰陵郡夫人建静安寺碑》、《耶律延宁墓志》、《萧孝忠墓志铭》、《故太师铭石记》与《北大王墓志》等。其中《北大王墓志》(又作《耶律万辛墓志》)是契丹大字石刻中字体最工整的一件,讲述耶律万辛的事迹,本墓志使用辽代契丹大字、汉字刻印。由于刻字工整,字数较多,有利于契丹大字的解读[4]:169

辽朝散乐受唐朝五代后晋影响极深,在此基础上与契丹族民间艺术相融合,建立起的一种类似宫廷音乐的形式。《辽史》中有记载,其演奏乐器有:觱篥琵琶五弦箜篌方响枝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拍板等。散乐由12人组成,是一支完整的表演队伍。乐队呈两排,前排第三人下,有一低矮的舞蹈者,随著节拍翩翩起舞[4]:157

科技

辽朝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一些成就。辽朝的医药久负盛名,辽朝医生直鲁古(915年-1005年) 撰有《脉诀》与《针灸书》,其中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当时具有尸体防腐保存的技术,文惟简所著的《虏廷事实》、《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等文献都记载契丹人用香药、盐、矾等保存尸体的方法。1981年内蒙古察右前旗豪欠营辽墓中发现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干尸[4]:84

辽朝的天文历法继承五代历法,并略有改进。辽朝原使用后晋马重元调元历995年行用辽刺史贾俊大明历。辽朝皇帝十分重视天象观测,时人并将天象与政事相连系。1971年河北省宣化辽墓发现的彩绘星图绘有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1989年在宣化辽墓又发现两幅星图,除与前图略同外,并有十二生肖,均作人形,从中可以得知辽朝天文学已达到很高的水准[4]:83

社会

File:Jaijus.jpg
辽代家俱,出土于北京天开塔地宫

契丹民族的社会与风俗,本不同于汉人。辽朝在统治汉人的燕云十六州地区,则同于中原;在北方的契丹人,则依旧俗生活;介于混杂地区,就呈现两种混合型态。契丹人的仪俗很多,如拜日仪、柴册仪、再生仪、祭山、射鬼箭等。特别的生活方式就是四时的“捺钵”,辽朝皇帝带领百官的中央政权,随著一年四时,到各地巡狩,其宫帐的所在地就是“捺钵”。其他还有“头鱼宴”、“头鹅宴”等生活习惯。契丹饮食文化因地制宜,有蜜饯、果脯等,是用蜜蜡浸渍水果而成,以利保存。清朝东北仍有以欧李(野果)“渍以饧蜜”之俗,今日北京特产果脯,也是与契丹人的“蜜渍山果”“蜜晒山果”之类一脉相承[30]:161

在日常生活上,契丹人具有北亚民族传统,以羊狐皮裘居多。而贵族官吏则以貂裘为主,并且穿丝绢服饰,所配戴的装饰也比较多。饮酒食肉为普遍现象,居住以帐幕为主,也有居住在宫室。摔跤击鞠(踢球)、射柳射兔节、下围棋双陆等均是辽人的业馀活动。关于节令风俗,辽汉皆有,仍以契丹旧俗为主。例如元旦日,以弱米和白羊髓为饼。正月七日为人日,食煎饼,称为“薰天饼”。其他尚有中和、上巳、端午、夏至、中元、中秋、重九、冬至等,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原传入的,节日风俗大体相同。然而也有一些节令,名称虽同,却保留了契丹固有的风俗和仪式。[30]:162

帝王年表

契丹与辽 916年1125年
庙号 谥号 汉名 契丹名 常用名称 在位时间 年号
肃祖
(辽太祖追谥)
昭烈皇帝
(辽太祖追谥)
耨里思 耶律耨里思
懿祖
(辽太祖追谥)
庄敬皇帝
(辽太祖追谥)
萨剌德 耶律萨剌德
玄祖
(辽太祖追谥)
简献皇帝
(辽太祖追谥)
匀德实 耶律匀德实
德祖
(辽太祖追谥)
宣简皇帝
(辽太祖追谥)
撒剌的 耶律撒剌的
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亿 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 916年926年 神册 916年十二月-922年正月

天赞 922年二月-926年二月
天显 926年二月-926年七月

义宗
(辽世宗追谥)
让国皇帝
(辽世宗追谥)
文献钦义皇帝
(辽世宗追谥)
图欲 耶律倍
淳钦皇后 月里朵 述律平 926年9月6日927年12月11日 天显 926年927年
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德光 尧骨 耶律德光 927年12月11日947年5月15日 天显 927年938年十一月

会同 938年947年正月
大同 947年二月-九月

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 兀欲 耶律阮 947年5月16日951年10月7日 天禄 947年九月-951年九月
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 璟/明 述律 耶律璟 951年10月11日969年3月12日 应历 951年九月-969年二月
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 明扆 耶律贤 969年3月13日982年10月13日 保宁 969年二月-979年十一月

乾亨 979年十一月-983年六月

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 隆绪 文殊奴 耶律隆绪 982年10月14日1031年6月25日 统和 983年六月-1012年闰十月

开泰 1012年十一月-1021年十一月
太平 1021年十一月-1031年六月

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 宗真 只骨 耶律宗真 1031年6月25日1055年8月28日 景福 1031年六月-1032年十一月

重熙 1032年十一月-1055年八月

道宗 孝文皇帝 洪基/弘基 查剌 耶律洪基 1055年8月28日1101年2月12日 清宁 1055年八月-1064年

咸雍 1065年1074年
大康 1075年1084年
大安 1085年1095年
寿昌 1095年1101年正月

延禧 阿果 耶律延禧 1101年2月12日1125年3月26日 乾统 1101年二月-1110年

天庆 1111年1120年
保大 1121年1125年

北辽 1122年1123年
庙号 谥号 汉名 契丹名 常用名称 在位时间 年号
宣宗 孝章皇帝 涅里 耶律淳 1122年三月-六月 建福 1122年三月-六月
普贤女 萧普贤女 1122年六月-十二月 德兴 1122年六月-十二月
雅里 耶律雅里 1123年五月-十月 神历 1123年五月-十月
术烈 耶律术烈 1123年十月-十一月 神历 1123年十月-十一月
西辽 1132年1218年
庙号 谥号 汉名 契丹名 常用名称 在位时间 年号
嗣元皇帝
德宗 天祐皇帝 大石 耶律大石 1132年二月-1143年 延庆 1132年二月-1134年

康国 1134年1143年

感天皇后 塔不烟 萧塔不烟 1144年1150年 咸清 1144年1150年
仁宗 夷列 耶律夷列 1151年1163年 绍兴 1151年1163年
承天皇后 普速完 耶律普速完 1164年1178年 崇福 1164年1178年
直鲁古 耶律直鲁古 1179年1211年 天禧 1179年1211年
屈出律 1211年1218年

参见

注释

  1. 关于辽朝国号,现代学者研究契丹大字与小字的墓碑,并且发现有多种组合:
    ①大多在前面加上“大”或“大中央”。
    ②有“胡里只”、“契丹”与“国”等三组语词混合组合,例如“胡里只契丹国”、“胡里只国”、“契丹胡里只国”与“契丹国”等等....,其中“胡里只”意指人众,“契丹”意指天族。
    而“哈剌契丹”一词是波斯人与蒙古人对西辽的称呼,非契丹人的自称[1]
  2. 契丹首次改国号为大辽的时间各史书记载不一。《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为天显十一年(936年);《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记为晋天福二年(937年),《契丹国志》从之;《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三记为天福三年(938年);《辽史•太宗纪》记为大同元年(947年)。
  3. 另外也有“领地”、“酋名”、“大中”、“奚东”、“水草丰美”等诸种说法,参见契丹#词源
  4. 可敦城的位置,根据《辽史•地理志》有三种说法:(1)云内州“有古可敦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北阴山北麓。(2)镇州“本古可敦城”,今蒙古国布林干省青托罗盖古城。(3)“河董城,本回鹘可敦城,语讹为河董城”,今蒙古国乔巴山市西。
  5. 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4]
  1. 爱新覚罗乌拉熙春〈辽朝国号非“哈喇契丹(辽契丹)”考〉. 载《爱新覚罗乌拉熙春女真契丹学研究》. 京都松香堂出版社. 2009年2月.
  2. 2.0 2.1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契丹史略的引用提供文字
  3.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徐俊的引用提供文字
  4.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中國文明史的引用提供文字
  5. 5.0 5.1 5.2 5.3 5.4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竺沙雅章的引用提供文字
  6. 6.0 6.1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楊若薇的引用提供文字
  7. 《辽史 卷四十五 百官志一》. “凡辽朝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师,朝廷之上。事简职专,此辽所以兴也。” 
  8. 捺钵. 汉典. [2010-09-21]. 
  9. 黄仁宇.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0. 宋辽时期辽与高丽的战争, 中国 线上. 2007年6月28日
  11. 《辽史 卷一百零三 文学上 萧韩家奴李澣》. “及太祖西征,至于流沙,阻卜望风悉降,西域诸国皆愿入贡。” 
  12. 《辽史 卷一百零三 文学上 萧韩家奴李澣》. “因迁种落,内置三部,以益吾国,不营城邑,不置戎兵。” 
  13. 《辽史 卷一百零三 文学上 萧韩家奴李澣》. “自后一部或叛,邻部讨之,使同力相制,正得驭远人之道。” 
  14. 《辽史 卷十六 圣宗七》. “是月,大食国王复遣使请婚,封王子班郎君胡思里女可老为公主,嫁之。” 
  15. 《契丹国志 卷24 《王沂公行程录》》. “七十里至柳河馆,河在馆旁,西北有铁冶,多渤海人所居,就河漉沙石,炼得成铁。” 
  16. 《全辽文 卷11 》. “旋出为景州龙池冶监。其冶铁货岁出数不供课。比来为殿罚者殆且十数人。皆谓公性疏放,况能庀于是耶。身族为累,其兆于此。公泊至,督役勉工,亲时铸炼,所收倍于常绩。复更征商榷酒等务。烦剧皆办,所莅称最。” 
  17.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辽 于2011 年4 月1 日查阅
  18. 18.0 18.1 18.2 18.3 18.4 外语中的“中国”来自契丹. 中华博物. [2010-12-10] (Chinese (China)). 
  19. 契丹文化. 中国文化研究院. [2010-12-10] (Chinese (China)). 
  20. 王京. 中央电视台 追踪大罗汉(五). 央视国际. 2007年05月05日 [2010-12-10] (Chinese (China)). 
  21.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復旦大學的引用提供文字
  22. 洪皓. 《松漠纪闻》卷上. “大辽道宗朝,有汉人讲《论语》,……至‘夷狄之有君’,疾读不敢讲。则曰:‘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卒令讲之。” 
  23. 《文献通考 卷345 《契丹》》. “契丹人好鬼而贵日,每月朔日,向东而拜日,其会聚、视国事,皆以东向为尊。四楼门屋,皆向东……。” 
  24. 《辽史•礼志》. “冬至日,国俗屠白羊、白马、白雁,各取血合酒。天子拜望黑山,黑山在境北。俗谓国人魂魄,其神司之,犹如中国岱宗云。每岁是日,五京进人马纸万馀事,祭山而焚之。俗甚严,非祭不敢进山”。 
  25. 《契丹礼俗考论》. “行柴册礼时还要祭日,祭河神,山神和祖神,实际上,这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祭祀活动”。 
  26. 《辽东行部志》. “辽兴宗每万机之暇,与师对榻,以师不肯作诗,以诗挑之” 
  27. 《契丹国志‧卷七》. 
  28. 《契丹国志‧卷十四‧齐国王隆裕》. “自少时慕道,见道士则喜。后为东京留守,崇建宫观,备极辉丽……又别置道院,延接道流,诵经宣醮,用素馔荐献,中京往往化之” 
  29. 韩毅. 〈略述两宋时期伊斯兰教在西北的传播与发展〉.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2001年2月: 62页. 
  30. 30.0 30.1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中國通史的引用提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