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士族 (中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LBT0930讨论 | 贡献2019年12月25日 (三) 05:30的版本 (removed Category:士族; added Category:610 中國通史 using HotCat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士族,是中国历史上自东汉唐代,世代为高官的士大夫阶层,是一种贵族化的官僚家族宋代及以后,“士族”一词含义有所改变,士人取得官位后就是士族、士大夫,已没有世袭的意思。[1]

名称

士族名称甚多,据考证还有世族世门高门门户门阀门地门第门胄门望华侪华腴膏腴膏粱甲族贵游贵势贵族望族势族势家世家世胄金张世族大姓甲姓著姓右姓阀阅名族高族高门大族士流鼎族盛族冠族华族右族权族[2][3][4]

权力基础

士族往往拥有大量土地,宗族位于广大农村,在地方上拥有势力,进而参与国家政事,拥有中央权力。地方有事时,士族借助其中央权力,维护其宗族势力。中央有政变时,士族在地方的宗族与地主身份仍延续不绝。[5]南北朝时的世家大族,还往往供养大量奴隶部曲和荫附民。[6]

演变

汉代

士族阶级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西汉一度十分的平民化,出现布衣将相之局,但此后新一轮世家的因素逐渐积累,出现了官僚世家、豪强世家和文化世家三种世家。

官僚世家:秦汉实行选贤任能,但也保障官僚特权,二千石一级的官员可以任子一人为郎官。尽管有些家族做官上延续两三代就衰落了,但是总有一些家族延续的更长,因为世代为官,逐渐建立了族望,形成官族,“家世二千石”。

豪强世家:在乡里,拥有大田庄、大宗族和大量依附民的豪强世家,在东汉不断发展,其子弟往往在本地做官。

文化世家:东汉以来,经学主要通过家族来传承,不断涌现经学世家,东汉末年又出现了名士家族。

乡里豪族因为有经历实力,可以让子弟去读书,学习经书后有了文化进入士林,可以通过明经做官的道路进入官场,政治权势的获得,又反过来加强他们在乡里的权势。东汉的官场官族、乡里豪族、士林学门不断的互相转化,逐渐合一,三位一体发展而成为中古的士族门阀,把经济、政治、文化融为一体。

弘农杨氏世传欧阳《尚书》,号称“四世三公”,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经》,四代人有五人位居三公之位,号称“四世五公”。

三国

董卓乱后,地方割据。虽然曹操因自己父亲曹嵩宦官养子,出身宦官家族的他,因唯才是举的政略需要,曾试图大大削弱门第的影响力,不以人才的出身决定其职务;但曹操之子曹丕继位后,接受了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的提议,反而大大加强了士族对于官职的垄断。而东吴之所以能够与曹魏长期抗衡,亦与获得江东地区的士族的合作有关。相反蜀汉的统治阶级为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的外来政权,以至于得不到巴蜀地区士族的支援。

汉末以来的社会动荡,使人才流徙,无法进行察举,所以曹丕采用陈群等的建议,创制九品中正制,以选拔官吏,扩大政权基础。其办法是,在朝廷选择贤能与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本的中正官,由中正官负责查访散居各地的同籍贯的人事。

中正官主要依据人的德行与才能评定优劣,定为九品,据以作任官的标准。九品中正制初行时,尚能秉持当年曹操用人“唯才是举”的原则,不分门第高卑。但逐渐因中正官多由高门子弟担任,他们在评选时不免偏私,只看族谱家世,所以制度到后来,中正官被门阀把持,只推选门阀子弟,加速士族阶级发展,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遂形成严格的姓氏等级制度,许多世家大族因而产生。

两晋南北朝

西晋沿用九品中正制,加速士族阶级发展,门阀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司马懿家族出身世族河内司马氏,故重视士族利益,门第愈高,官职愈高。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后,东晋金陵立足,有赖门阀支持,更受朝廷重视,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南方

大体来说,吴姓地位被侨姓压抑,略次一等,且两者之间的芥蒂甚深。即使同为侨姓士族又有渡江早晚之分。例如:东晋之初,吴郡的人以上国自居,常称南下的北方人为“荒伧”、“伧父”等,意为出于边鄙地区的粗野之人。而刘宋以后,渡江较早的北人反而以“荒伧”来称呼晚到的北人。

梁武帝末年,侯景曾请婚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两家遭辱而生怨隙,当侯景南下攻陷金陵之后,旋即大肆杀掠门阀士族。侨姓士族除兰陵萧氏以外,在侯景之乱后,已经不再兴盛。

北方

虏姓: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命令鲜卑人说汉语、改汉姓,以洛阳所在河南郡为郡望,河南元氏河南长孙氏河南宇文氏河南于氏河南陆氏河南源氏河南窦氏等贵族为首,号称“虏姓”,由鲜卑贵族,摇身一变为汉姓士族。

郡姓:随著北魏政权的分裂,郡姓分裂成两支:一支为经东魏北齐,仍然保持汉代经学、重儒术的传统,叫做山东郡姓,以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为大姓。在唐朝,此七族合称七姓十家。另一支是经西魏北周,再由,在宇文氏的以关中文化为本位政策下,渐趋胡人化的士族,就是所谓关中郡姓,以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为大姓。

宇文泰在西魏,为了与高欢东魏抗衡,在苏绰等协助下,将西迁地区的山东士族籍贯更改为关内郡望,以府兵制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带有胡风的,相容鲜卑贵族汉人士族的统治集团,即是陈寅恪提出的关陇集团

隋唐

唐代世家大族的特征是注重郡望,世官世禄世婚。[7]自魏晋以来的中国政权,几乎都为士族所操控。由于隋唐政权有赖关中士族支持拥戴,且山东士族仍保有数百年的重阀阅、讲经学之传统,所以依旧享有优越政治及社会地位。

隋唐以来都有君主致力于削弱门阀,这些长存数百年的山东士族的社会经济地位仍十分优越。但是他们对朝代的建立有功劳,所以君主是用温和的政策改革削弱士族,将其逐渐排除。

隋文帝任内,废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举取士,目的是择取人才,削弱门阀任官系统。可惜隋朝国祚甚短,到唐初,科举并不发达。唐太宗指示以当时大臣品位高低订定等级,重新判定《氏族志》。结果改定唐朝皇族李氏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长孙氏,山东士族博陵崔氏被降为第三等。

武后为对抗掌握政权的唐宗室、大臣,在科举制度中提升进士科的地位,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备。因进士科难考,而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所以进士科逐渐受到重视。这意味著士族在历代所享有的优势,也就是对于经学的优渥学识,随著科举制度进士科的流行,受到挑战,而主攻明经科的士族影响逐渐衰微。所以唐代出现了由明经科的李党,也就是山东士族官员,与牛党进士科新锐形成的牛李党争

北方门阀,在经过了长期的门第观念影响下,民间仍存有“门当户对”这种不同门第,不互相通婚的风气,有些世家大族甚至连李唐皇室也看不上眼,唐文宗为庄恪太子李永选妃时,朝廷大臣的女儿们都进入了挑选名单之中,朝廷内外因此动荡不安。唐文宗得知后对宰相郑覃说:“我希望为太子求娶你们荥阳郑氏有礼数的女子为妻,听说在外的大臣们都不愿与我做亲戚,我也是数百年的士族,这是为什么?”唐文宗于是放弃了选妃的计画[8][9]。不久郑覃把孙女嫁给了仅为九品卫佐的崔皋[10],唐文宗无可奈何地说:“民间缔结婚姻,不计较官品却崇尚门第。我家已做了二百年的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和卢氏吗[11]?”这种风气一直持续整个唐朝,到了黄巢之乱才因破坏而快速消灭。

消亡

从晚唐到北宋,名族贵胄为官者,由七成多降至一成多;寒族为官,则由约一成增至近六成。北宋士族尽是新兴,唐代大族几尽消亡。[12]

在唐末的黄巢之乱中,由于黄巢本人出自社会底层,仇视士族,造成大量士族的伤亡。再者,唐哀帝末年朱温投当朝公卿三十馀人于黄河中,当时武夫李振在朱温侧,说道:“此辈自称清流,今投入黄河,永为浊流!”而朱温竟笑著点头,史称白马之祸黄巢朱温柳璨之流,不仅觊觎皇位,也满腹牢骚,对既有的社会阶级怀有强烈恨意,大肆杀害、丑化士族。唐朝覆灭后,五代十国仍为唐末政治及藩镇割据的延续,各政权的统治者多重武轻文,这使得社会上不再尊敬唐代的那些门阀,也不渴望与士族联姻,对于所谓的世家大族普遍产生反感。士族富饶的家园与产业遭到破坏,引以为傲的贯册族谱也流失,重要人物死亡,其馀族人逃亡各地。百年间士族便彻底衰亡,与庶民再无区别,其地位由乡绅地主阶级取代。

唐末五代的战乱,亦可说是一场“阶级战争”,彻底摧毁中国自东汉晚期以来长达约七百年、以门阀为主的政治、社会型态。几代之后,那些散居各地的族人已各自化成不同家庭,忘记共有的传承。[13]

五代时,旧有统治阶层毁灭,为一批新人所取代,传统士族崩溃。宋代的望族,即使附会是某个唐代士族的后人,可信的世系都只由北宋时开始。[14]北宋王清明《挥麈前录》,记录了当时最显赫的36个望族,是全新的名士集团,和唐代的社会中坚没有关系,已没有一个望族可以追溯到唐及五代。[15]

参考文献

引用

  1. 陶晋生:《北宋士族》,页26。
  2. 毛汉光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141页
  3. 何启民 《世族与门阀》
  4. 中古世家大族的剖析
  5. 陈启云:〈中国中古“士族政治”的问题〉,页325-326。
  6. Johnson, David:〈世家大族的没落〉,页291。
  7. 柳立言:〈宋代明州士人家族的形态〉,页331。
  8. 《唐语林•卷四•企羡》:文宗为庄恪太子选妃,朝臣家子女悉令进名,中外为之不安。上知之,谓宰臣曰:“朕欲为太子求汝郑门衣冠子女为新妇,扶出来田舍齁齁地,如闻朝臣皆不愿与朕作亲情,何也?朕是数百年衣冠,无何神尧打朕家事罗诃去。”遂罢其选。
  9. 《太平广记•卷一八四•贡举七》:文宗为庄恪选妃,朝臣家子女者悉被进名,士庶为之不安。帝知之,召宰臣曰:“朕欲为太子婚娶,本求汝郑门衣冠子女为新妇,闻在外朝臣,皆不愿共朕作亲情,何也?朕是数百年衣冠,无何神尧打家罗诃去。”因遂罢其选。
  10.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九十》: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
  11.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九十七》:开成初,文宗欲以真源、临真二公主降士族,谓宰相曰:“民间脩昏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12. 陶晋生:《北宋士族》,页3-4。
  13. Johnson, David:〈世家大族的没落〉,页303-305。
  14. Johnson, David:〈世家大族的没落〉,页232、285。
  15. Johnson, David:〈世家大族的没落〉,页264-267。

来源

  • 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中国中古“士族政治”的问题〉,页318-348。
  • 柳立言:〈宋代明州士人家族的形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81.2 (2010),页289-364。
  • Johnson, David 著,耿立群 译:〈世家大族的没落——唐末宋初的赵郡李氏〉,载 陶晋生 等 译:《唐史论文选集》(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0),页231-339。
  • 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央硏究院历史语言硏究所,2001)。
  •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
  •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
  •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
  • Template:Link-jp 著,李济沧 等 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Template:Link-jp 著,徐谷梵 等 译:《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 宫崎市定 著,韩昇 等 译:《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
  • Patricia B. Ebrey 著,范兆飞 译:《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 李济沧:〈魏晋贵族体制的形成与乡论〉。
  • 李济沧:〈六朝贵族的自律性问题——以九品官人法中乡品与官品、官职的对应关系为中心〉。
  • 李济沧:〈六朝门阀贵族制度与地方政治〉。

参见

相关制度

相关事件

著名士族

其他士族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