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乐大典」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4 次修訂)
行 1: 行 1:
[[File:永乐大典1.jpg| 有框|500px| |[https://ss1.baidu.com/6ONXsjip0QIZ8tyhnq/it/u=3719418019,1266386304&fm=173&app=25&f=JPEG?w=640&h=434&s=951AA37FB9DFD3DE8508706D03007068 原图链接][https://www.360kuai.com/pc/951b9a705df90b88f?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来自 快资讯 的图片]]]
+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px 10px 20px;">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永乐大典</big> '''
 +
|-
 +
| [[File:永乐大典1.jpg| 缩略图|350px| 居中|[https://ss1.baidu.com/6ONXsjip0QIZ8tyhnq/it/u=3719418019,1266386304&fm=173&app=25&f=JPEG?w=640&h=434&s=951AA37FB9DFD3DE8508706D03007068 原图链接][https://www.360kuai.com/pc/951b9a705df90b88f?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来自 快资讯 的图片]]]
 +
|-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
| align= light|
 +
'''书&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名'''  : 《永乐大典》
  
''' 《永乐大典》''' 是编撰于明[[永乐]]年间的一部类书,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ref>[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514776-1.shtml 明代本土原创科技文化成就(转载)],天涯社区网,2012-07-22</ref>。皇帝[[朱棣]]先后命[[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纂的,初名 《文献大成 》,后[[永乐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合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按韵目分列单字,依单字辑入各项内容。元以前佚文秘籍多赖以保存。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
''' 又&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名'''  :  《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正本毁于明亡之时,副本毁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现遗存约800卷
 
基本信息
 
书名《永乐大典
 
  
  又名《文献大成》
+
'''作&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者'''  : 姚广孝,解缙等人主编
  
  作者姚广孝,解缙等人主编
+
'''原版名称'''  : 《永乐大典》
  
  原版名称《 永乐 大典》
+
'''出版时间''' :明朝 永乐 五年(公元1407年)
  
  出版时间明朝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
+
'''装&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帧''' : 装帧包背装手抄
  
  装帧包背装手抄
+
|}
 +
</div>
 +
'''《永乐大典》'''是编撰于明[[永乐]]年间的一部类书,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皇帝[[朱棣]]先后命[[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纂的,初名《文献大成》,后[[永乐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合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按韵目分列单字,依单字辑入各项内容。元以前佚文秘籍多赖以保存。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ref>[https://www.d1xz.net/wenhua/minzu/art147333.aspx 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传说中的永乐大典],第一星座网 , 2016-7-16 </ref>。
  
  字数3.7亿字
+
  永乐 典正本毁于明亡之时, 副本毁于1900年[[八 联军]]入侵[[北 ]]时,现遗存约800卷。
 
 
历史地位世界历史最 的百科全书
 
 
 
规模全书:22,877卷,共11,095册
 
 
 
出版地金陵(今中 )
 
  
 
==历史地位==
 
==历史地位==
  
永乐元年(1403年)雄才伟略的永乐皇帝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发现此书多为儒学一家之言,甚为不满,于是钦点精通儒、释、道等各家之学的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终于在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大悦,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
[[ 永乐]] 元年(1403年)雄才伟略的永乐皇帝[[ 朱棣]] 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最初令[[ 解缙]] 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发现此书多为儒学一家之言,甚为不满,于是钦点精通儒、释、道等各家之学的[[ 姚广孝]] 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终于在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大悦,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不列颠百科全书]] 》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修书过程==
 
==修书过程==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过程召集一百四十七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姚广孝、[[郑赐]]、[[刘季篪]]、解缙等人重修,这次动用编写人员朝野上下共二千一百六十九人,启用了[[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
+
[[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过程召集一百四十七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 姚广孝]] 、[[郑赐]]、[[刘季篪]]、[[ 解缙]] 等人重修,这次动用编写人员朝野上下共二千一百六十九人,启用了[[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
  
 
 大典由解缙、太子少傅姚广孝和礼部尚书郑赐监修,组织上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监修:解缙、姚广孝、郑赐;总裁、副总裁:[[蒋用文]]、[[赵同友]];都总裁:[[陈济]]<ref>[http://www.sohu.com/a/287435895_120011226 此人因身怀一项特长,以平民的身份成为《永乐大典》都总裁] ,搜狐网,2019-01-08</ref>。
 
 大典由解缙、太子少傅姚广孝和礼部尚书郑赐监修,组织上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监修:解缙、姚广孝、郑赐;总裁、副总裁:[[蒋用文]]、[[赵同友]];都总裁:[[陈济]]<ref>[http://www.sohu.com/a/287435895_120011226 此人因身怀一项特长,以平民的身份成为《永乐大典》都总裁] ,搜狐网,2019-01-08</ref>。
行 38: 行 41:
 
 《永乐大典》修书过程对所收录的书籍没有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的方式,保持了书籍原始的内容。
 
 《永乐大典》修书过程对所收录的书籍没有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的方式,保持了书籍原始的内容。
  
 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都是[[嘉靖]]年间的抄本。[[明世宗]]十分喜欢《永乐大典》,经常随身携带,翻阅查找验方。嘉靖年间他下令抄写了一部。这套书到[[乾隆]]年间存有8000册,因此有人怀疑当时并未抄完。对于原书的去向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对于它的流向历史学界有多种猜测。其中被许多人所认同的一个猜测是,原书已给嘉靖皇帝殉葬。嘉靖驾崩后没有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当时抄本正在进行中,有人认为是在等抄写工作结束。而最后嘉靖的抄本只有8000册,让人怀疑可能是急于下葬而没有抄完。果真如此,目前嘉靖入葬的永陵经遥感探测已证实内部全部积水,那么《永乐大典》的原书已经无法再让后人看到了。
+
 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都是[[嘉靖]]年间的抄本。[[明世宗]]十分喜欢《永乐大典》,经常随身携带,翻阅查找验方。嘉靖年间他下令抄写了一部。这套书到[[乾隆]]年间存有8000册,因此有人怀疑当时并未抄完。对于原书的去向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对于它的流向历史学界有多种猜测。其中被许多人所认同的一个猜测是,原书已给嘉靖皇帝殉葬。嘉靖驾崩后没有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当时抄本正在进行中,有人认为是在等抄写工作结束。而最后嘉靖的抄本只有8000册,让人怀疑可能是急于下葬而没有抄完。果真如此,目前嘉靖入葬的[[ 永陵]] 经遥感探测已证实内部全部积水,那么《永乐大典》的原书已经无法再让后人看到了。
  
 现今《永乐大典》尚存约400册,近八百卷,不到原书的4%。[[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近221册,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1册,[[英国]]各地包括[[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 、英国[[剑桥大学]]存有51册,[[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 、[[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 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 存有5册,[[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 日本 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 、[[日本三理图书馆]]、[[ 日本静培堂文库]] [[ 日本斯道文训]] [[ 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 、[[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 日本小川广己]] 和[[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 ,[[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存有62册亦有收集。
+
 现今《永乐大典》尚存约400册,近八百卷,不到原书的4%。[[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近221册,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1册,[[英国]]各地包括[[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 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存有51册,[[德国]][[汉堡大学]] 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存有5册,[[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日本[[京都大学]] 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和[[韩国]] 旧京李王职文库,[[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存有62册亦有收集。
  
 
==内容==
 
==内容==
  
明成祖编纂《永乐大典》,代表“盛世修书”的传统,如[[宋代]]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清代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是为一个时代“文治”之象征。《永乐大典》收录中国明代之前的图书文献近八千种,内容包括十三经、史书、子书、集部、释藏、道经、农艺、戏剧、工技等各类典籍文章,采掇搜罗,浩繁渊博。全书以《洪武正韵》为纲,“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按韵列单字,先注明每一字的音义,次录各韵字的反切与解说,再行记录楷篆隶各书写体,汇辑与此字有关的各种资料,乃至于抄录整本书、整篇内容,全文录入,一字不改。书名和作者名称,用红字写出。[[明世宗]]命人照永乐原本摹写两部,正本存放文渊阁,副本存于[[皇史宬]]。正本于明亡之时全毁。
+
[[ 明成祖]] 编纂《永乐大典》,代表“盛世修书”的传统,如[[宋代]]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 清代]][[ 乾隆]] 时修《[[ 四库全书]] 》,是为一个时代“文治”之象征。《永乐大典》收录中国明代之前的图书文献近八千种,内容包括十三经、史书、子书、集部、释藏、道经、农艺、戏剧、工技等各类典籍文章,采掇搜罗,浩繁渊博。全书以《洪武正韵》为纲,“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按韵列单字,先注明每一字的音义,次录各韵字的反切与解说,再行记录楷篆隶各书写体,汇辑与此字有关的各种资料,乃至于抄录整本书、整篇内容,全文录入,一字不改。书名和作者名称,用红字写出。[[明世宗]]命人照永乐原本摹写两部,正本存放文渊阁,副本存于[[皇史宬]]。正本于明亡之时全毁。
  
 乾隆元年[[全祖望]]住[[李绂]]家中,通过李绂借阅《大典》,辑出[[王安石]]《周官新义》60卷、高氏《春秋义宗》150卷等。[[ 清代]] 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512种书,均见于《四库全书总目》,包括已失佚的[[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薛居正]]《旧五代史》、[[林宝]]《元和姓纂》、[[胡瑷]]《洪范口义》、[[赵善湘]]《洪范统一》、《两朝纲目备要》(佚名)、[[周巽]]《性情集》、[[钱宰]]《临安集》、[[路振]]《九国志》、《东南纪闻》(佚名)等巨篇,皆由[[邵晋涵]]自《永乐大典》辑出。嘉庆中叶修《全唐文》,从中辑出大量唐文,学者[[徐松]]又辑出《宋会要》500卷、《宋中兴礼书》300卷、《中兴礼书续编》80卷;至清代[[戴震]]在四库馆发现《永乐大典》几乎保存了完整的《水经注》(卷11127至卷11141),[[郦道元]]《水经注序》原已失佚,也由《永乐大典》保存。其他的辑文还有《析津志》等。
+
 乾隆元年[[全祖望]]住[[李绂]]家中,通过李绂借阅《大典》,辑出[[王安石]]《周官新义》60卷、高氏《春秋义宗》150卷等。清代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512种书,均见于《四库全书总目》,包括已失佚的[[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薛居正]]《旧五代史》、[[林宝]]《元和姓纂》、[[胡瑷]]《洪范口义》、[[赵善湘]]《洪范统一》、《两朝纲目备要》(佚名)、[[周巽]]《性情集》、[[钱宰]]《临安集》、[[路振]]《九国志》、《东南纪闻》(佚名)等巨篇,皆由[[邵晋涵]]自《永乐大典》辑出。嘉庆中叶修《[[ 全唐文]] 》,从中辑出大量唐文,学者[[徐松]]又辑出《宋会要》500卷、《宋中兴礼书》300卷、《中兴礼书续编》80卷;至清代[[戴震]]在四库馆发现《永乐大典》几乎保存了完整的《水经注》(卷11127至卷11141),[[郦道元]]《水经注序》原已失佚,也由《永乐大典》保存。其他的辑文还有《[ 析津志》等
 +
 
 +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
 
 +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
 
 +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
 
 +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在书的前面,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一个“门”字,端庄的楷书、狂放的草书、秀美的隶书,尽显汉字的魅力。这册书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不同等级的门,如白虎门、玄武门等,以及门的结构、类别、式样和奇闻逸事,丰富多彩。
 +
 
 +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
 
 
 
在书的前面,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一个“门”字,端庄的楷书、狂放的草书、秀美的隶书,尽显汉字的魅力。这册书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不同等级的门,如白虎门、玄武门等,以及门的结构、类别、式样和奇闻逸事,丰富多彩。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行 65: 行 66:
  
 
===包装===
 
===包装===
 +
 +
[[File:《永乐大典》.jpg|有框|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166874560&di=b61b74c5d254a4ddd22260028f63c2c2&imgtype=0&src=http%3A%2F%2Fimage2.suning.cn%2Fb2c%2Fcatentries%2F000000000102594947_1_800x800.jpg 原图链接][http://product.suning.com/0000000000/102594947.html 来自苏宁购物网 图片 ]]]
  
 
 完整的《永乐大典》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用明代营造尺来量,高一尺五寸六分,宽九寸三分。开本宏大,具有皇家的威仪和气魄<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HIFM0L405508UER.html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仿真影印出版《永乐大典》概况],网易网,2019-06-13</ref>。
 
 完整的《永乐大典》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用明代营造尺来量,高一尺五寸六分,宽九寸三分。开本宏大,具有皇家的威仪和气魄<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HIFM0L405508UER.html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仿真影印出版《永乐大典》概况],网易网,2019-06-13</ref>。
  
 每册《大典》约有50叶( ) 左右,主要都是二卷一册,一卷一册或三卷一册。书叶采用雪白、厚实的树皮纸,翻开书发出淡淡书香,十分讲究和美观。
+
 每册《大典》约有50叶 左右,主要都是二卷一册,一卷一册或三卷一册。书叶采用雪白、厚实的树皮纸,翻开书发出淡淡书香,十分讲究和美观。
  
 古籍的书衣就是现代书籍的封面,因为像人穿的衣服一样包裹在书的外面,就有了" 书衣" 这个形象的称呼。《永乐大典》的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最外面有一层黄绢连脑包过,格外庄重。这种很像现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叫做" 包背装" ,是[[元朝]]和明朝前期书籍装帧普遍采用的方式。包背装书籍应该是立着插在书架上,不像后来的线装书是躺在架子上的。可以想象,一万多册开本宏阔的《永乐大典》摆在架上,如同一个小型图书馆,可谓煌煌巨制。
+
 古籍的书衣就是现代书籍的封面,因为像人穿的衣服一样包裹在书的外面,就有了 书衣 这个形象的称呼。《永乐大典》的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最外面有一层黄绢连脑包过,格外庄重。这种很像现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叫做 包背装 ,是[[元朝]]和[[ 明朝]] 前期书籍装帧普遍采用的方式。包背装书籍应该是立着插在书架上,不像后来的线装书是躺在架子上的。可以想象,一万多册开本宏阔的《永乐大典》摆在架上,如同一个小型图书馆,可谓煌煌巨制。
  
 书衣正面的左上方黏有一个长方形的书签,框内题" 永乐大典" 四字,字下方还有双行小字,说明这册书的卷数。书衣正面的右上方还黏有一个框,里面用墨笔题写这一册所属的韵目,又低一字注明这一册是该韵目的第几册。如果手里有一部当时通用的《洪武正韵》的话,按图索骥,就能十分方便地从一万多册《大典》中检索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
 书衣正面的左上方黏有一个长方形的书签,框内题 永乐大典 四字,字下方还有双行小字,说明这册书的卷数。书衣正面的右上方还黏有一个框,里面用墨笔题写这一册所属的韵目,又低一字注明这一册是该韵目的第几册。如果手里有一部当时通用的《[[ 洪武正韵]] 》的话,按图索骥,就能十分方便地从一万多册《大典》中检索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行格===
 
===行格===
 
翻开《永乐大典》书衣,就是卷端,也就是正文的第一叶(页)。可以看到,整部大典都是用朱、墨笔写成的。朱笔主要用来绘制边栏界行,书写引用书籍的著者和书名;墨笔用来书写题名、卷数、韵目、书籍正文并绘制图画;圈点则是用内空外圆的芦、竹、骨或玉制笔管蘸上朱砂印泥戳上的。整体看起来端庄美观,朱墨灿然。
 
  
 
 《永乐大典》每一叶朱色的边栏界行都是用手绘制、而不是印刷出来的。大典的边栏四周都绘成双边,“朱丝栏”把每半叶隔成八行,版心间上、下各有一条粗粗的“象鼻”,中间还有一个“鱼尾”,“鱼尾”上方记载书名和卷数,下方记载叶数。行格的笔画粗细均匀,画得一丝不苟。如果仔细看看,还会发现朱丝栏线上、下都有针眼,根据这个针眼,你就能猜出为什么栏线能画得间距相等了吧。
 
 《永乐大典》每一叶朱色的边栏界行都是用手绘制、而不是印刷出来的。大典的边栏四周都绘成双边,“朱丝栏”把每半叶隔成八行,版心间上、下各有一条粗粗的“象鼻”,中间还有一个“鱼尾”,“鱼尾”上方记载书名和卷数,下方记载叶数。行格的笔画粗细均匀,画得一丝不苟。如果仔细看看,还会发现朱丝栏线上、下都有针眼,根据这个针眼,你就能猜出为什么栏线能画得间距相等了吧。
  
 《永乐大典》的3亿7千万字,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大典中所绘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丽工致。这3亿多字在编纂时应该至少抄过一遍,两千多人连编带抄用了5年时间;定稿后清抄,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万字之多。清抄的书手中有许多是各地有名的书法家。由于现存的《永乐大典》是嘉靖年间重录的,永乐年间原本的书法不得而知。嘉靖年间负责重录工作的[[徐阶]]见到永乐本后,曾经赞叹说,旧本缮写得太好了,很难再找到这样的书手了。从嘉靖重录本看,《大典》的书法较为瘦长,类似欧书,看起来流畅挺拨,相比较,清代的馆阁体则显得更圆润一些。当然,《大典》的书法也有匠气较浓的,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过于挑剔。
+
 《永乐大典》的3亿7千万字,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大典中所绘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丽工致。这3亿多字在编纂时应该至少抄过一遍,两千多人连编带抄用了5年时间;定稿后清抄,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万字之多。清抄的书手中有许多是各地有名的书法家。由于现存的《永乐大典》是嘉靖年间重录的,永乐年间原本的书法不得而知。嘉靖年间负责重录工作的[[徐阶]]见到永乐本后,曾经赞叹说,旧本缮写得太好了,很难再找到这样的书手了。从[[ 嘉靖]] 重录本看,《大典》的书法较为瘦长,类似欧书,看起来流畅挺拨,相比较,清代的馆阁体则显得更圆润一些。当然,《大典》的书法也有匠气较浓的,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过于挑剔。
  
 
 从《永乐大典》的残本上,还可以看到其中的插图,这些图画全部采用白描手法,描绘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态逼真,十分精致,是古代书籍插图中的精品。
 
 从《永乐大典》的残本上,还可以看到其中的插图,这些图画全部采用白描手法,描绘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态逼真,十分精致,是古代书籍插图中的精品。
  
  《永乐大典》完整的时候,插图的式样和种类一定非常多,如果单独编一本《永乐大典》插图集的话,那简直就是古代文明的一次大展示。 清代大学者[[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曾经说到他编纂《四库全书》时,有一次翻到《永乐大典》上宋代兵器“神臂弓”的图画,很是惊讶。按照《永乐大典》上的记载,“神臂弓”可以立在地上,扣动扳机,箭飞出去可以穿透300步以外的铁甲,宋朝的军队用“神臂弓”来对付金兵很有效果。宋军对这一利器的使用有严格的军法要求,绝对不能遗失或被金兵得去。“神臂弓”在[[元世祖]]的时候失传了。结果“神臂弓”最终随着《永乐大典》而消亡了。
+
 清代大学者[[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曾经说到他编纂《[[ 四库全书]] 》时,有一次翻到《永乐大典》上宋代兵器“神臂弓”的图画,很是惊讶。按照《永乐大典》上的记载,“神臂弓”可以立在地上,扣动扳机,箭飞出去可以穿透300步以外的铁甲,宋朝的军队用“神臂弓”来对付金兵很有效果。宋军对这一利器的使用有严格的军法要求,绝对不能遗失或被金兵得去。“神臂弓”在[[元世祖]]的时候失传了。结果“神臂弓”最终随着《永乐大典》而消亡了。
  
 
===编排===
 
===编排===
行 90: 行 91:
 
 一部《大英百科全书》,它的辞条是用英文26个字母的顺序来编排的,那么在中国古代,如何把规模宏大的《永乐大典》组织成一个整体,让人很快能检索到要找的内容呢?《永乐大典》的编纂者们采用了“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幅《永乐大典》图版中,卷端第一行下方“四霁”就是韵目的顺序和名称,第二行的“寄”字就是属于霁韵的一个韵字。别看只有三个字,作用可是很大的呢!
 
 一部《大英百科全书》,它的辞条是用英文26个字母的顺序来编排的,那么在中国古代,如何把规模宏大的《永乐大典》组织成一个整体,让人很快能检索到要找的内容呢?《永乐大典》的编纂者们采用了“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幅《永乐大典》图版中,卷端第一行下方“四霁”就是韵目的顺序和名称,第二行的“寄”字就是属于霁韵的一个韵字。别看只有三个字,作用可是很大的呢!
  
 当代专家学者要编纂一部百科全书 ,往往要先确定条目,再根据大量的资料逐条撰写。像《大英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都是这样。《永乐大典》的编纂者们也要根据文献中的语词来确定条目,不过他们并不撰写什么文字,而是把各种典籍中凡出现过这个条目的一段记载,甚至整部书籍全都抄录下来,还要点明采自什么文章、书籍,是何人撰写的,让人明晰出处,可以查考。这种做法,有点类似[[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
+
 当代专家学者要编纂一部百科全书 ,往往要先确定条目,再根据大量的资料逐条撰写。像《大英百科全书》和《[[ 中国大百科全书]] 》都是这样。《永乐大典》的编纂者们也要根据文献中的语词来确定条目,不过他们并不撰写什么文字,而是把各种典籍中凡出现过这个条目的一段记载,甚至整部书籍全都抄录下来,还要点明采自什么文章、书籍,是何人撰写的,让人明晰出处,可以查考。这种做法,有点类似[[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
  
 《永乐大典》 记载内容通行 规则是用 行的大字墨书 辞目, 用双行小 朱笔记载作者和书名 墨笔 记载 书中的篇名和内容 ,就 像这幅图版看到的样子
+
  韵字下面也有文章: 《永乐大典》 裁选 典籍或文章 般都列在 辞目 下面。但根据具体情况 有些也列在标目字的下面。比如图版中的标目 “昭”的下面 就把《[[左传]]》中关于[[鲁昭公]]一节的 记载 全部列在下面 而且一列 是好几卷
  
  下面也有文章 :《永乐大典》 裁选 典籍或文章一般都列在辞目 下面 。但根据具体情况 有些也列在 的下面 比如图版中的 标目字“ 下面 把《左传》中关于鲁昭公一节 记载全部列在下面 而且 列就是好几卷
+
  古音古 汇于书中 :《永乐大典》 在检索字 的下面 首先要注明该字在《[[洪武正韵]]》中的音韵和最早的出处、训释 还要 明[[篆]]、[[隶]]、[[行]]、[[草]]、[[楷]]等各种书体和异体 ,内容十分丰富 你看这个 标目字“ 下面就 列举了“冀”各式各样 写法 真像书法字典
  
古音古字汇于书中:《永乐大典》在检索字的下面首先要注明该字在《洪武正韵》中的音韵和最早的出处、训释,还要标明篆、隶、行、草、楷等各种书体和异体字,内容十分丰富。你看这个标目字“冀”字下面就列举了“冀”各式各样的写法,真像书法字典一样。
+
 《永乐大典》前后编纂过两次,第一次编纂开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 (1403 ,由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人负责,召集了147人,于次年完成了编纂工作。名《文献大成》,当时的明成祖朱棣阅读后非常不满,命令重新编纂。
 
 
 《永乐大典》前后编纂过两次,第一次编纂开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 ) ,由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人负责,召集了147人,于次年完成了编纂工作。名《文献大成》,当时的明成祖朱棣阅读后非常不满,命令重新编纂。
 
  
 
===重纂===
 
===重纂===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再命解缙、姚广孝、郑赐等人重纂,这次因为采选的书籍众多(集齐了全国所有的书目),参与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万人。
+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再命[[ 解缙]] [[ 姚广孝]] [[ 郑赐]] 等人重纂,这次因为采选的书籍众多(集齐了全国所有的书目),参与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万人。
  
 
 《永乐大典》完成后,[[明廷]]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由于人员数量过多,已经无法统计了。
 
 《永乐大典》完成后,[[明廷]]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由于人员数量过多,已经无法统计了。
行 110: 行 109:
 
 《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余册。《永乐大典》从编纂到毁灭的600年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千古之谜。
 
 《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余册。《永乐大典》从编纂到毁灭的600年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千古之谜。
  
 《永乐大典》纂成后,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移都北京,挑选了一部分藏书带到[[新都]],《永乐大典》在正统年间正式被放置在[[文楼中]]。永乐和万历年间,虽然都曾有人提议过刊刻,都因“工费浩繁”未能实现。
+
 《永乐大典》纂成后,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移都[[ 北京]] ,挑选了一部分藏书带到[[新都]],《永乐大典》在正统年间正式被放置在[[文楼中]]。永乐和万历年间,虽然都曾有人提议过刊刻,都因“工费浩繁”未能实现。
  
 在明朝皇帝中,[[明世宗]]( 嘉靖皇帝) 最喜爱《永乐大典》,平时在案头上常备几册大典以供随时翻阅。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发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烧毁。火势蔓延,很快便危及文楼中的大典。明世宗连夜下了三道金牌,令人把大典及时抢救出来。为防止今后再遭受类似祸患,明世宗萌生了重录大典的想法,并同大臣徐阶反复商议此事。
+
 在明朝皇帝中,[[明世宗]] 嘉靖皇帝 最喜爱《永乐大典》,平时在案头上常备几册大典以供随时翻阅。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发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烧毁。火势蔓延,很快便危及文楼中的大典。明世宗连夜下了三道金牌,令人把大典及时抢救出来。为防止今后再遭受类似祸患,明世宗萌生了重录大典的想法,并同大臣徐阶反复商议此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的工作。吏部和礼部主持了“糊名考试”,选拔出109位善书人。内府调拨了画匠、砑光匠、纸匠等。惜薪司、光禄寺和[[翰林院]]也分别负责木炭、酒饭和"月米"的供应。重录工作正式开始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的工作。吏部和礼部主持了“糊名考试”,选拔出109位善书人。内府调拨了画匠、砑光匠、纸匠等。惜薪司、光禄寺和[[翰林院]]也分别负责木炭、酒饭和"月米"的供应。重录工作正式开始了。
行 118: 行 117:
 
 重录之初,大臣徐阶认为抄录上万册大典,工程浩大,不必拘泥原来的式样和书法。后来他翻检《大典》,发现如果版式一变,上面的大小字和图形都要发生变化,不如照原样摹写方便,最后决定重录全仿永乐正本,不加任何改变。
 
 重录之初,大臣徐阶认为抄录上万册大典,工程浩大,不必拘泥原来的式样和书法。后来他翻检《大典》,发现如果版式一变,上面的大小字和图形都要发生变化,不如照原样摹写方便,最后决定重录全仿永乐正本,不加任何改变。
  
 重录《永乐大典》的缮写者被规定每人每日抄写三 叶( ) ,这样重录工作整整花了6年时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后完成。从此《大典》有了两个抄本:永乐抄本( 正本) 和嘉靖抄本( 副本) ,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
+
 重录《永乐大典》的缮写者被规定每人每日抄写三页,这样重录工作整整花了6年时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后完成。从此《大典》有了两个抄本:永乐抄本 正本 和嘉靖抄本 副本 ,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
  
 
===意义===
 
===意义===
  
永乐大典 由于卷帙浩繁,参加纂修人员众多,因此前后体例不一,前后错互舛误之处,亦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巨大价值。 《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在这方面,清代一些学者对《永乐大典》所作辑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 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 ,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 设立了《四库全书》馆" 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 ,先后参加者共三十九人,其中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辑出书籍: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零三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总计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四十六卷。其中重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
[[File: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jpg|有框|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全八册)[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167424360&di=3a0ec9bb4bb026c164df33034849904b&imgtype=0&src=http%3A%2F%2Fimg31.ddimg.cn%2F93%2F25%2F23452401-1_u_1.jpg 原图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3452401.html?ddclick_reco_reco_alsoview 来自当当网 图片 ]]]
 +
 
 +
《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在这方面,清代一些学者对《永乐大典》所作辑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 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 ,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 设立了《四库全书》馆 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 ,先后参加者共三十九人,其中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 ),共辑出书籍: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零三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总计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四十六卷。其中重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为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古代典籍是承载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郑和宝船",它的形态、语言和内容是一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能激起人们探秘寻宝的强烈冲动。
 
 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为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古代典籍是承载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郑和宝船",它的形态、语言和内容是一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能激起人们探秘寻宝的强烈冲动。
  
 《永乐大典》就是这样的一个“宝船”,它曾经如此庞大和华丽,把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它的仓中。道教在元朝经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元朝的统治者几乎烧毁了所有关于道教的书。到了明代,流传于世的道家经典不足宋元时候的三分之一。而《永乐大典》则最大限度的记载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经典。可如今,人们只能通过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来猜测这艘沉没宝船的一切了。历史上的《永乐大典》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赞叹,它的毁灭也带来了同样强烈的悲伤和遗憾,留给后世许多有待探寻的谜。当代许多人不知道《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书,还有许多对《永乐大典》耳熟能详的人恐怕一生也无缘见到《永乐大典》的原貌。
+
 《永乐大典》就是这样的一个“宝船”,它曾经如此庞大和华丽,把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它的仓中。道教在[[ 元朝]] 经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元朝的统治者几乎烧毁了所有关于道教的书。到了明代,流传于世的道家经典不足宋元时候的三分之一。而《永乐大典》则最大限度的记载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经典。可如今,人们只能通过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来猜测这艘沉没宝船的一切了。[[ 历史]] 上的《永乐大典》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赞叹,它的毁灭也带来了同样强烈的悲伤和遗憾,留给后世许多有待探寻的谜。当代许多人不知道《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书,还有许多对《永乐大典》耳熟能详的人恐怕一生也无缘见到《永乐大典》的原貌。
  
 
 《永乐大典》所载之书以宋元时期的著作为多,到明代编辑《文渊阁书目》时,这些著述已经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还在流传。加上《永乐大典》收录的典籍除比较正规的儒家典籍、史传百家、历代文集等,还收录了大量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历代学者都把《永乐大典》看作辑佚之渊薮,他们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汇总起来,使许多佚书得以重现人世。
 
 《永乐大典》所载之书以宋元时期的著作为多,到明代编辑《文渊阁书目》时,这些著述已经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还在流传。加上《永乐大典》收录的典籍除比较正规的儒家典籍、史传百家、历代文集等,还收录了大量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历代学者都把《永乐大典》看作辑佚之渊薮,他们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汇总起来,使许多佚书得以重现人世。
行 134: 行 135:
 
===总纂修===
 
===总纂修===
  
[[解缙]](xi è jìn ,1369-1415) ,著名学者,明朝著名才子之一,永乐大典总纂修。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汉族,[[江西]][[吉水]]人,[[解纶]]之弟。洪武十二年进士。历官御史、翰林待诏,成祖即位,擢侍读,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与编《永乐大典》,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被杀。
+
[[解缙]] (xi è jìn ,1369 ~1415) ,著名学者,[[ 明朝]] 著名才子之一,永乐大典总纂修。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汉族,[[江西]][[吉水]]人,[[解纶]]之弟。洪武十二年进士。历官御史、翰林待诏,成祖即位,擢侍读,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与编《永乐大典》,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被杀。
  
 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 年12月6日) 他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1345) 进士,授安[[福州]]判宫,迁太史院校书郎,除承务部、东莞县尹,在元末战乱中死于乱兵;父亲[[解开]],二魁胃监,五知贡举,以父死节赠官参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从事著述、办学,培养人才;母亲[[高妙莹]],不但贤良淑慧,而且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解缙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传说他自幼颖敏绝伦,有“神童”之称。其母画地为字,于腿盖中教之,一见不忘。5岁时,父教之书,应口成诵;7岁能述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数诵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
+
 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 (1369 年12月6日 他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 (1345) 进士,授安[[福州]]判宫,迁太史院校书郎,除承务部、东莞县尹,在元末战乱中死于乱兵;父亲[[解开]],二魁胃监,五知贡举,以父死节赠官参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从事著述、办学,培养人才;母亲[[高妙莹]],不但贤良淑慧,而且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解缙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传说他自幼颖敏绝伦,有“神童”之称。其母画地为字,于腿盖中教之,一见不忘。5岁时,父教之书,应口成诵;7岁能述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数诵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
  
 
==收藏单位==
 
==收藏单位==
  
 《永乐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7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大约400册,800余卷。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 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 、[[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 日本三理图书馆]] 、[[日本静培堂文库]]、[[ 日本斯道文训]] 、[[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 日本武田长兵卫]] [[ 日本石黑传六]] [[ 日本小川广己]] 、[[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 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 、[[英国剑桥大学]]、[[ 英国马登]] 、[[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 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 美国康奈大学]] 、[[美国波士顿图书馆]]、[[ 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 、[[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 中国国家图书馆]] 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永乐大典》加起来,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
+
 《永乐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7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大约400册,800余卷。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永乐大典》加起来,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
  
 
==重要事件年表==
 
==重要事件年表==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渊阁大火, 永乐 所据 稿付之一炬。
+
[[File: 《大 清一统志 .jpg|有框|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168259700&di=dc9a938798ac9a8666d57bf69b206d46&imgtype=0&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80729%2Fc086795d7ee841c19d84b8ddfb23afe3.jpeg  图链接][http://www.gywb.cn/content/2017-05/05/content_5510384.htm 来自搜狐网 图片 ]]]
  
  嘉靖三 (1557 )四月,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收藏在 南京文渊阁 《永乐大典》 正本差点毁于大火
+
  正统 (1449 )[[ 南京]] 文渊阁 大火, 《永乐大典》 所据原稿付之一炬
  
 嘉靖四十一年(1562 ) :明世宗令人抄写一本副本,召选书写、绘画生员109人,正式抄绘,耗时六年。隆庆元年(1567 ) 四月完工。
+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正本差点毁于大火。
 +
 
 +
 嘉靖四十一年 (1562 [[ 明世宗]] 令人抄写一本副本,召选书写、绘画生员109人,正式抄绘,耗时六年。隆庆元年 (1567 四月完工。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毁于此时的战火。亦有可能藏于永陵。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毁于此时的战火。亦有可能藏于永陵。
行 154: 行 157:
 
[[雍正]]年间: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雍正]]年间: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三十八年(1772 ) :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缺失2422卷,有千余册不知所终。
+
 乾隆三十八年 (772 :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缺失2422卷,有千余册不知所终。
  
乾隆三十九年(1774 ) ,四库全书纂修官[[黄寿龄]]私自将《永乐大典》六册,带回家中,途中失窃。乾隆帝指责说:“《永乐大典》,为世间未有之书!本不应该听纂修等携带外出!”下令严查,全城戒严。不久六册书在御河桥边被发现,失而复得。
+
[[ 乾隆]] 三十九年 (1774 ,四库全书纂修官[[黄寿龄]]私自将《永乐大典》六册,带回家中,途中失窃。乾隆帝指责说:“《永乐大典》,为世间未有之书!本不应该听纂修等携带外出!”下令严查,全城戒严。不久六册书在御河桥边被发现,失而复得。
  
[[嘉庆]]十三年(1808 ) 纂修《全唐文》,大臣奉旨入阁参考《永乐大典》。
+
[[嘉庆]]十三年 (1808 纂修《全唐文》,大臣奉旨入阁参考《永乐大典》。
  
 
[[道光]]年间纂修《大清一统志》,多参考《永乐大典》。
 
[[道光]]年间纂修《大清一统志》,多参考《永乐大典》。
  
[[光绪]]元年(1875 ) :不足五千册。
+
[[光绪]]元年 (1875 :不足五千册。
  
 光绪二十年(1894 ) :[[翁同和]]入翰林院查点,仅存八百余册。
+
 光绪二十年 (1894 :[[翁同和]]入翰林院查点,仅存八百余册。
  
 光绪二十六年(1900 ) :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外国使馆,6月23日,位于[[英国使馆]]北邻的翰林院遭纵火,《永乐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所余无几。翰林院内仅存六十四册被陆润庠运回府中。(有说永乐大典为[[八国联军]]烧毁,但此时八国联军刚刚登陆大沽,尚未进入北京)
+
 光绪二十六年 (1900 :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外国使馆,6月23日,位于[[英国使馆]]北邻的翰林院遭纵火,《永乐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所余无几。翰林院内仅存六十四册被陆润庠运回府中。(有说永乐大典为[[八国联军]]烧毁,但此时八国联军刚刚登陆大沽,尚未进入北京)
  
 光绪二十七年(1901 ) 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三百三十册大典。
+
 光绪二十七年 (1901 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三百三十册大典。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国务院批准将翰林院所存《大典》残本送归教育部,60册置于京师图书馆,4册置于教育部图书室展览。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国务院批准将翰林院所存《大典》残本送归教育部,60册置于京师图书馆,4册置于教育部图书室展览。
行 176: 行 179:
 
1934年,馆藏《永乐大典》达93册。
 
1934年,馆藏《永乐大典》达93册。
  
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将11册《永乐大典》归还中国。[[上海商务印书馆]] 董事会将原藏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的二十一册捐献出来。[[顾子刚]]捐赠三册,系北洋军阀[[徐世昌]]所有,[[周叔弢]]、[[赵元方]]、[[张季芗]]、[[郑广权]]、[[王富晋]]、[[陈李蔼如]]、[[赵玉林]]等先后各捐一册。
+
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将11册《永乐大典》归还中国。[[上海]] 商务印书馆董事会将原藏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的二十一册捐献出来。[[顾子刚]]捐赠三册,系北洋军阀[[徐世昌]]所有,[[周叔弢]]、[[赵元方]]、[[张季芗]]、[[郑广权]]、[[王富晋]]、[[陈李蔼如]]、[[赵玉林]]等先后各捐一册。
  
 
1954年:[[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赠还原藏[[日本满铁图书馆]]的《永乐大典》52册。
 
1954年:[[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赠还原藏[[日本满铁图书馆]]的《永乐大典》52册。
  
1955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赠还中国3册。苏联科学院通过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移赠1册。
+
1955年:[[ 德国]] 莱比锡大学图书馆赠还中国3册。苏联科学院通过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移赠1册。
  
 
1959年:收集《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副本、微缩胶片等,共七百三十卷,约占全书总卷数的3%。
 
1959年:收集《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副本、微缩胶片等,共七百三十卷,约占全书总卷数的3%。
行 198: 行 201:
 
===毁于嘉庆乾清宫大火说===
 
===毁于嘉庆乾清宫大火说===
  
 清朝康熙年间,学者[[徐乾学]]和[[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中发现了《永乐大典》副本,已有残缺。雍正间,这部副本被运到翰林院保存了起来。学者[[全祖望]]猜测永乐正本应该还在[[乾清宫]]中,希望能用正本来配补遗失的副本。清末的[[缪荃孙]]也执相同看法,并且明确说,正本是在嘉庆年间乾清宫大火中被焚毁了。可是乾隆间编纂《天禄琳琅书目》时并没有记载正本的存在。而且乾隆皇帝在编纂《四库全书》时,还寻找过丢失的副本,负责辑佚《永乐大典》的馆臣们也没有见过正本。所以正本毁于乾清宫大火的说法应该是靠不住的。
+
 清朝康熙年间,学者[[徐乾学]]和[[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中发现了《永乐大典》副本,已有残缺。雍正间,这部副本被运到翰林院保存了起来。学者[[全祖望]]猜测永乐正本应该还在[[乾清宫]]中,希望能用正本来配补遗失的副本。清末的[[缪荃孙]]也执相同看法,并且明确说,正本是在嘉庆年间乾清宫大火中被焚毁了。可是乾隆间编纂《天禄琳琅书目》时并没有记载正本的存在。而且乾隆皇帝在编纂《[[ 四库全书]] 》时,还寻找过丢失的副本,负责辑佚《永乐大典》的馆臣们也没有见过正本。所以正本毁于乾清宫大火的说法应该是靠不住的。
  
 
===殉葬说===
 
===殉葬说===
  
20世纪60年代,位于[[北京十三陵]]的[[ 明神宗]](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的大门被缓缓打开。定陵的挖掘是当时考古界和史学界的一件大事,报刊一时纷纷报道。但定陵的挖掘还有着一层不为人所知的背景,就是以[[郭沫若]]为首的一些史学家论证《永乐大典》的 正本被殉葬在定陵中 ,结果当然让人大失所望。
+
[[File: 正本被殉葬在定陵中.jpg|有框|右|此书陪葬于永陵[http://n.sinaimg.cn/sinacn20/195/w500h495/20180326/d2cc-fysqfnh0374604.jpg 原图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6411041904_17e20bc7000100cyef.html 来自新浪网 图片 ]]]
  
 可是《永乐大典》殉葬说却被很多学者所采纳,他们从最喜爱《永乐大典》的明世宗的下葬时间和《永乐大典》录副的进度来比较,以及从《永乐大典》正本突然失踪的情况来判断,猜测《永乐大典》的正本极有可能是殉葬在明世宗的陵墓——永陵中去了。殉葬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尚可以找到完整无损的《永乐大典》正本,可是这部资料价值极高而又历经磨难的类书的命运又一次牵动了人们的神经,而被广泛地关注和报道 。《永乐大典》的命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结,让每个中华儿女都为之绷紧了神经,这种心情就像一位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孩童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
+
20世纪60年代,位于[[北京十三陵]]的[[明神宗]](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的大门被缓缓打开。定陵的挖掘是当时考古界和史学界的一件大事,报刊一时纷纷报道。但定陵的挖掘还有着一层不为人所知的背景,就是以[[郭沫若]]为首的一些史学家论证《永乐大典》的正本被殉葬在定陵中,结果当然让人大失所望。
 +
 
 +
 可是《永乐大典》殉葬说却被很多学者所采纳,他们从最喜爱《永乐大典》的[[ 明世宗]] 的下葬时间和《永乐大典》录副的进度来比较,以及从《永乐大典》正本突然失踪的情况来判断,猜测《永乐大典》的正本极有可能是殉葬在明世宗的陵墓——[[ 永陵]] 中去了。殉葬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尚可以找到完整无损的《永乐大典》正本,可是这部资料价值极高而又历经磨难的类书的命运又一次牵动了人们的神经,而被广泛地关注和报道。
  
 
==副本命运==
 
==副本命运==
  
 副本流传至清代,并没有受到重视。到雍正年间,《大典》才由[[皇史宬]]移藏到翰林院,一些学士和编修官才得有借阅机会。乾隆初年清代学者全祖望考中进士后,被分到庶常馆学习,曾有机会见到这部书,大加称赞,并抄出《宋元图经》等海内孤本若干种,并且写了一篇《抄永乐大典记》,详记其事。乾隆三十八年(1773) ,清政府纂修《四库全书》,此时《大典》已缺佚两千余卷,但仍从其中辑出佚书五百余种,其保存文献资料的巨大价值,可见一斑。[[道光]]以后,清室日趋衰败,官吏乘机盗窃,《大典》逐渐流失损坏。但《永乐大典》最大的厄运,还在此后。[[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两次侵入北京,侵略者大肆焚烧劫掠,许多宝贵的文物丧失殆尽,《永乐大典》也同样遭到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所余寥寥无几,言之令人痛心。剩下的约400册零本被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机构收藏。即使是这样,《永乐大典》这部奇书在今天仍然以其巨大的资料和文物价值而受到学者们的青睐。
+
 副本流传至清代,并没有受到重视。到雍正年间,《大典》才由[[皇史宬]]移藏到翰林院,一些学士和编修官才得有借阅机会。乾隆初年清代学者全祖望考中进士后,被分到庶常馆学习,曾有机会见到这部书,大加称赞,并抄出《宋元图经》等海内孤本若干种,并且写了一篇《抄永乐大典记》,详记其事。乾隆三十八年 (1773) ,清政府纂修《四库全书》,此时《大典》已缺佚两千余卷,但仍从其中辑出佚书五百余种,其保存文献资料的巨大价值,可见一斑。[[道光]]以后,清室日趋衰败,官吏乘机盗窃,《大典》逐渐流失损坏。但《永乐大典》最大的厄运,还在此后。[[咸丰]]十年 (1860)[[英法联军]]和[[ 光绪]] 二十六年 (1900)[[八国联军]]两次侵入北京,侵略者大肆焚烧劫掠,许多宝贵的文物丧失殆尽,《永乐大典》也同样遭到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所余寥寥无几,言之令人痛心。剩下的约400册零本被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机构收藏。即使是这样,《永乐大典》这部奇书在今天仍然以其巨大的资料和文物价值而受到学者们的青睐。
  
 
==寻找失去的大典==
 
==寻找失去的大典==
  
" 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 这首七言绝句出自乾隆皇帝之手,诗中赞赏永乐皇帝编纂《永乐大典》的良苦用心,对《永乐大典》收集佛、道典籍进行了批评,感叹历尽沧桑的大典流传下来已经不完整了。短短四句话,昭示了乾隆皇帝对《永乐大典》的认识。乾隆朝对《永乐大典》的挖掘和利用也都由这四句话看出端倪。
+
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 这首七言绝句出自乾隆皇帝之手,诗中赞赏永乐皇帝编纂《永乐大典》的良苦用心,对《永乐大典》收集佛、道典籍进行了批评,感叹历尽沧桑的大典流传下来已经不完整了。短短四句话,昭示了[[ 乾隆]] 皇帝对《永乐大典》的认识。乾隆朝对《永乐大典》的挖掘和利用也都由这四句话看出端倪。
  
 经过明代的战乱,《永乐大典》副本已经有所散失了。在皇史宬发现大典的徐干学说过,大典" 鼎革时亦有佚失" 。可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 ) 开四库全书馆时,《永乐大典》的缺失还是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视。当时因要从大典中辑佚失传的典籍,进行了一次清查,发现大典缺失了2422卷。乾隆皇帝深为叹息,下令在全国寻找丢失的《大典》,特别要在书贾坊林间" 留心体访" 。有人猜测,最早发现大典的徐干学、高士奇、王鸿绪等人经常利用此书,可能把一部分带回浙江老家去了。乾隆皇帝就给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下了密令,要他们去徐、高等人家中宣示,大典是官物,即使当年拿回家,也是无意收藏,只要交出,概不追究。可是徐、高后人坚持说没有见过大典,最后只得无功而返。这时却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有个四库全书馆的纂修官黄寿龄私自把六册大典带回家中阅读,被人盗去。事发之后,乾隆皇帝闻讯十分恼火,严令缉捕、找回大典。最后盗人丧胆,趁夜悄悄将大典放到御河桥边,终被追回。而黄寿龄也被处罚俸3年。
+
 经过明代的战乱,《永乐大典》副本已经有所散失了。在皇史宬发现大典的[[ 徐干学]] 说过,大典 鼎革时亦有佚失 。可是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开四库全书馆时,《永乐大典》的缺失还是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视。当时因要从大典中辑佚失传的典籍,进行了一次清查,发现大典缺失了2422卷。乾隆皇帝深为叹息,下令在全国寻找丢失的《大典》,特别要在书贾坊林间 留心体访 。有人猜测,最早发现大典的徐干学、[[ 高士奇]] [[ 王鸿绪]] 等人经常利用此书,可能把一部分带回[[ 浙江]] 老家去了。乾隆皇帝就给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下了密令,要他们去徐、高等人家中宣示,大典是官物,即使当年拿回家,也是无意收藏,只要交出,概不追究。可是徐、高后人坚持说没有见过大典,最后只得无功而返。这时却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有个四库全书馆的纂修官黄寿龄私自把六册大典带回家中阅读,被人盗去。事发之后,乾隆皇帝闻讯十分恼火,严令缉捕、找回大典。最后盗人丧胆,趁夜悄悄将大典放到御河桥边,终被追回。而[[ 黄寿龄]] 也被处罚俸3年。
  
 
===清朝官员的盗窃===
 
===清朝官员的盗窃===
  
 乾隆三十八年(1773 ) ,四库全书馆设立了" 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书处" ,辑校《永乐大典》中的古书,共得经、史、子、集四部书385种,4946卷。取得的成绩固然很大,但也有很多古籍未能辑出。事后,馆臣们认为"菁华已尽,糟粕可捐",草草收场。道光后,《永乐大典》被弃置在翰林院,无人过问。一些官员趁机大行偷盗之事。根据清末缪荃孙的记载,当时翰林院的官员早晨进翰林院办公时随身携带一件棉袍,打成包袱的样子背在肩上;下午离开翰林院时把棉袍穿在身上,包一册《永乐大典》出来,看守人员毫无觉察。像文廷式这样的学者也通过这样的手法偷盗《永乐大典》,数量达到100多册。《永乐大典》流出宫后,有的被洋人高价收购,更加剧了它的流散。光绪元年重修翰林院衙门时,清点《永乐大典》,只剩5000多册。20年后再清点,竟然只存800册。一部大书,几乎被偷光了。
+
 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四库全书馆设立了 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书处 ,辑校《永乐大典》中的古书,共得经、史、子、集四部书385种,4946卷。取得的成绩固然很大,但也有很多古籍未能辑出。事后,馆臣们认为"菁华已尽,糟粕可捐",草草收场。[[ 道光]] 后,《永乐大典》被弃置在翰林院,无人过问。一些官员趁机大行偷盗之事。根据清末[[ 缪荃孙]] 的记载,当时[[ 翰林院]] 的官员早晨进翰林院办公时随身携带一件棉袍,打成包袱的样子背在肩上;下午离开翰林院时把棉袍穿在身上,包一册《永乐大典》出来,看守人员毫无觉察。像文廷式这样的学者也通过这样的手法偷盗《永乐大典》,数量达到100多册。《永乐大典》流出宫后,有的被洋人高价收购,更加剧了它的流散。[[ 光绪]] 元年重修翰林院衙门时,清点《永乐大典》,只剩5000多册。20年后再清点,竟然只存800册。一部大书,几乎被偷光了。
  
 
===外国侵略者的掠夺===
 
===外国侵略者的掠夺===
  
1900年6月,《永乐大典》副本最后的劫难到了──当时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与围攻英国使馆的义和团发生冲突。英国使馆毗邻翰林院,在冲突中成为战场。据英国人威尔的《庚子使馆被围记》记载,冲突中有人将火把抛进翰林院中,翰林院顿时着起大火,排积成行、一望无尽的藏书遭受空前浩劫。贮存《永乐大典》的敬一亭也被烧毁。" 龙式池及井中,均书函狼籍,为人所抛弃。有绸面华丽之书,皆手订者;又有善书人所书之字,皆被人随意搬移。" 《永乐大典》的大部分在这次浩劫中被焚,剩下的有的被修了工事,有的被垫了马槽。译学馆的刘可毅一人就在洋人的马槽下拣到数十册《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副本被毁殆尽。
+
1900年6月,《永乐大典》副本最后的劫难到了──当时[[ 八国联军]] 进攻[[ 北京]] ,与围攻英国使馆的义和团发生冲突。英国使馆毗邻翰林院,在冲突中成为战场。据[[ 英国]] [[ 威尔]] 的《庚子使馆被围记》记载,冲突中有人将火把抛进翰林院中,翰林院顿时着起大火,排积成行、一望无尽的藏书遭受空前浩劫。贮存《永乐大典》的敬一亭也被烧毁。 龙式池及井中,均书函狼籍,为人所抛弃。有绸面华丽之书,皆手订者;又有善书人所书之字,皆被人随意搬移。 《永乐大典》的大部分在这次浩劫中被焚,剩下的有的被修了工事,有的被垫了马槽。译学馆的[[ 刘可毅]] 一人就在洋人的马槽下拣到数十册《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副本被毁殆尽 。物件
  
  英国人从这次焚毁 《永乐大典》的 事件 得益 最多。 使馆有个叫翟里斯 官员从翰林院 废墟 一些 《永乐大典》 ,其中的卷13345还被当做战利品赠送给他的父亲 威尔记载,英国使馆中研究中国 学者见到如此宝贵之 书, 是平时绝对见不到 ,都想拣选,"在火光中觅 抱之而奔"。 ,《永乐大典》 流散到民间和国外 成为各藏书单位争相收藏的物件
+
  在收藏 《永乐大典》的 外国当 ,日本的收藏是 最多 [[日本]]的东洋文库号称世界五大[[亚洲]]学研究中心之一,它的许多藏书都来源于中国。东洋文库是接收英国人[[莫利逊]] 藏书起家 ,在莫利逊文库中就有他在庚子事变 的5册 《永乐大典》。 东洋 库还委托北京等地 坊代购《永乐大典》。1943年 大连满铁图书馆 松冈洋右与东洋文库 ,从 湖州刘承乾嘉业堂处购得49册《永乐大典》 这些 《永乐大典》 一直放在满铁图书馆,直到1945年大连被苏联红军占领后 被当作战利品运往[[苏联]]
  
  在收藏《永乐大典》的 外国 当中,日本 收藏是最多的。日本的东洋文库号称世界五大亚洲学研究中心之一,它的许多藏 都来源于中国。东洋文库是接 英国人莫利逊的 书起家 ,在莫利逊文库中就有他在庚子事变中得来的5册 《永乐大典》。 东洋文库还委托北京等地书坊代购 《永乐大典》 。1943年 大连满铁图书馆的松冈洋右与东洋文库一起,从湖州刘承乾嘉业堂处购得49册《永乐大典》 ,这些 《永乐大典》一直放 满铁图书馆 直到1945年大连被苏联红军占领后 被当作战利品运往苏联
+
  ,[[美 ]]、[[德国]]、[[越南]]、[[韩国]]等国家 馆也 收藏 了少量 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 零本在国外 特别是在英国还不断有所发现 ,这些 零本远涉重洋出现 异邦 虽然历经坎坷 但有幸保存下来了
  
此外,美国、德国、越南、韩国等国家的图书馆也收藏了少量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零 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还不断有所发现,这些零本远涉重洋出现在异邦,虽然历经坎坷,但有幸保存下来了。
+
===嘉靖抄 ===
  
=== 嘉靖抄本===
+
[[File:亨廷顿图书馆.jpg|有框|右|亨廷顿图书馆[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190970229&di=f512e3b52966004657f4d72e0dd68d8f&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1.imgtn.bdimg.com%2Fit%2Fu%3D456884216%2C3752228614%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http://zx.zmgov.com/detail/id/cbb347bdea4191a8b3271338f348ccd9 来自山西信息港网 图片 ]]]
  
2014年11月7日,在美国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参观者在一次小范围展出上拍摄《永乐大典》。位于洛杉矶的亨廷顿图书馆在馆藏书籍中偶然发现一册《永乐大典》嘉靖手抄本<ref>[http://www.docin.com/p-947555145.html 靖手抄本《永乐大典》存一叶 传在废纸中找到],豆丁网,2014-11-01</ref>。这册《永乐大典》包括两卷:第10270卷《教世子》及102071卷《文王世子篇》,主要讲述了皇室家族应当怎样教育皇子,其中大量引用了《礼记》等12部文献,包括4部现已完全失传的文献。该卷由曾经在中国传教的怀挺传教士于1900年带回美国,并传给子女,他的女儿在1968年将它赠与亨廷顿图书馆。亨廷顿图书馆于2014年12月13日起为《永乐大典》举行特别展出,将这部封尘已久的古书呈现给参观者。
+
2014年11月7日,在[[ 美国]][[ 洛杉矶]] 亨廷顿图书馆,参观者在一次小范围展出上拍摄《永乐大典》。位于洛杉矶的亨廷顿图书馆在馆藏书籍中偶然发现一册《永乐大典》嘉靖手抄本<ref>[http://www.docin.com/p-947555145.html 靖手抄本《永乐大典》存一叶 传在废纸中找到],豆丁网,2014-11-01</ref>。这册《永乐大典》包括两卷:第10270卷《教世子》及102071卷《文王世子篇》,主要讲述了皇室家族应当怎样教育皇子,其中大量引用了《[[ 礼记]] 》等12部文献,包括4部现已完全失传的文献。该卷由曾经在中国传教的怀挺传教士于1900年带回美国,并传给子女,他的女儿在1968年将它赠与亨廷顿图书馆。[[ 亨廷顿图书馆]] 于2014年12月13日起为《永乐大典》举行特别展出,将这部封尘已久的古书呈现给参观者。
  
 
==重聚经历==
 
==重聚经历==
行 238: 行 243:
 
===官私辑佚===
 
===官私辑佚===
  
全祖望和李绂都是清代的大学者。雍正年间开三礼馆,全、李二人供职翰林院,得以接触《永乐大典》。他们在《永乐大典》中看到许多世上未见之书,惊呼为" 宇宙之鸿宝" 。两人一商量,觉得应该先把想见而不可得的书籍辑录出来。全祖望写了《抄永乐大典记》,认为最需要辑录的有五类书,就是经、史、志乘、氏族、艺文。从此,两人每天看20卷,把想辑录的书名签出,再由另外四人抄写。就这样每天爬梳,整理出王安石《周官新义》、高氏《春秋义宗》等十多种书籍。可是卷帙浩繁的《永乐大典》两个人怎么能看过一遍呢?长期的辑佚工作让两人感到身心疲惫。第二年全祖望罢官回乡,辑佚工作只好作罢。但全、李二人的辑佚成果却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为以后《四库全书》馆臣系统辑佚《永乐大典》奠定了基础。
+
[[ 全祖望]] [[ 李绂]] 都是清代的大学者。雍正年间开三礼馆,全、李二人供职翰林院,得以接触《永乐大典》。他们在《永乐大典》中看到许多世上未见之书,惊呼为 宇宙之鸿宝 。两人一商量,觉得应该先把想见而不可得的书籍辑录出来。全祖望写了《抄永乐大典记》,认为最需要辑录的有五类书,就是经、史、志乘、氏族、艺文。从此,两人每天看20卷,把想辑录的书名签出,再由另外四人抄写。就这样每天爬梳,整理出[[ 王安石]] 《周官新义》、[[ 高氏]] 《春秋义宗》等十多种书籍。可是卷帙浩繁的《永乐大典》两个人怎么能看过一遍呢?长期的辑佚工作让两人感到身心疲惫。第二年全祖望罢官回乡,辑佚工作只好作罢。但全、李二人的辑佚成果却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为以后《四库全书》馆臣系统辑佚《永乐大典》奠定了基础。
  
 清代乾隆皇帝很想比肩中原皇帝,想做一番大事。康熙、雍正朝曾纂修过一部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乾隆皇帝对这种类书的体例很不以为然,他说,类书虽然能够兼收并录,极方策大观,但" 因类取裁" 的方法使得人们无法看到书籍的全貌,溯其源流,征其来处。他要做前人未做之事,修纂一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以补类书的缺失。还把藏《四库全书》的阁名用渊、源、津、溯来命名,凸显他的这部书才真正能够" 溯其源流" 。这时,安徽学政朱筠和四库总裁于敏中都建议乾隆皇帝辑佚《永乐大典》中的大量散佚古籍,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视。在开四库全书馆之初,他连颁两道圣旨,下令辑佚、汇订《永乐大典》中的古书善本。
+
 清代乾隆皇帝很想比肩中原皇帝,想做一番大事。[[ 康熙]] [[ 雍正]] 朝曾纂修过一部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乾隆]] 皇帝对这种类书的体例很不以为然,他说,类书虽然能够兼收并录,极方策大观,但 因类取裁 的方法使得人们无法看到书籍的全貌,溯其源流,征其来处。他要做前人未做之事,修纂一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以补类书的缺失。还把藏《四库全书》的阁名用渊、源、津、溯来命名,凸显他的这部书才真正能够 溯其源流 。这时,安徽学政[[ 朱筠]] 和四库总裁[[ 于敏中]] 都建议乾隆皇帝辑佚《永乐大典》中的大量散佚古籍,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视。在开四库全书馆之初,他连颁两道圣旨,下令辑佚、汇订《永乐大典》中的古书善本。
  
 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参加辑佚的有当时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共39人。其中,周永年在宋、元人诗文集上用力最勤。邵晋涵辑《旧五代史》、《九国志》,戴震辑《算经》,也各有所成。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 ) ,辑出经、史、子、集四部书共385种、4946卷。著名的有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史的《旧五代史》、记载南宋初年史实的重要著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查考唐人世系的《元和姓纂》、目录学名著《直斋书录解题》和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等。至于宋元人的诗文集更达到了175种,许多失传的重要典籍都通过这次辑佚恢复了原貌。
+
 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参加辑佚的有当时著名学者[[ 戴震]] [[ 邵晋涵]] [[ 周永年]] 等共39人。其中,周永年在宋、元人诗文集上用力最勤。邵晋涵辑《旧五代史》、《九国志》,[[ 戴震]] 辑《[[ 算经]] 》,也各有所成。到乾隆四十六年 (1781 “) ,辑出经、史、子、集四部书共385种、4946卷。著名的有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史的《旧五代史》、记载南宋初年史实的重要著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查考唐人世系的《元和姓纂》、目录学名著《直斋书录解题》和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等。至于宋元人的诗文集更达到了175种,许多失传的重要典籍都通过这次辑佚恢复了原貌。
  
 但乾隆皇帝与永乐皇帝不同,没有兼收并蓄的胸怀,加之满清定鼎中原刚刚百年,对宋、明人指斥谩骂北方少数民族的言辞十分忌讳。所以在辑佚中坚持儒家正统观念,认为" 菁华已尽,糟粕可弃" ,凡佛道、戏曲、小说等概不辑录,对于牵涉违碍的言辞也毫不留情面,一概删去。有些科技方面的著作,如邓御夫的《农历》200卷详细程度超过《齐民要术》,还有些军事方面的发明为怕洋人学去,也都丢掉,不加采录。甚至已经辑佚出的散片如《兼金合璧》、《晋史挥尘》等,或签出的典籍《元一统志》等重要的方志类书籍,都弃置不顾,所以,这次系统辑佚古书工作留下了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
 但乾隆皇帝与永乐皇帝不同,没有兼收并蓄的胸怀,加之满清定鼎中原刚刚百年,对宋、明人指斥谩骂北方少数民族的言辞十分忌讳。所以在辑佚中坚持儒家正统观念,认为 菁华已尽,糟粕可弃 ,凡佛道、戏曲、小说等概不辑录,对于牵涉违碍的言辞也毫不留情面,一概删去。有些科技方面的著作,如[[ 邓御夫]] 的《农历》200卷详细程度超过《齐民要术》,还有些军事方面的发明为怕洋人学去,也都丢掉,不加采录。甚至已经辑佚出的散片如《兼金合璧》、《晋史挥尘》等,或签出的典籍《元一统志》等重要的方志类书籍,都弃置不顾,所以,这次系统辑佚古书工作留下了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据文津阁藏本,所谓的《四库全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但是,凡是被满清统治者认为不符合他们观点的著作,均不能抄入《四库全书》,均被删减掉了,可惜,这类著作共有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因此常常被人诟病为明为修书实为毁书,为了控制民间反对异族统治的言论,而实行毁书达到以愚黔首的目的。
 
 据文津阁藏本,所谓的《四库全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但是,凡是被满清统治者认为不符合他们观点的著作,均不能抄入《四库全书》,均被删减掉了,可惜,这类著作共有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因此常常被人诟病为明为修书实为毁书,为了控制民间反对异族统治的言论,而实行毁书达到以愚黔首的目的。
  
 四库馆对《永乐大典》进行系统辑佚后,嘉庆间纂修《全唐文》和《大清一统志》时都曾用过《大典》中的史料。不过贡献最大的是徐松的辑佚工作,他辑佚的《宋会要》500卷、《宋中兴礼书》、《续中兴礼书》、《元河南志》等都是超过100卷的大书。以后文廷式辑录过《元高丽记事》、《宋状元及第图》等,缪荃孙辑录过《明泸州志》、《明永乐顺天府志》,董康辑录过《宪台通记》,不过规模都要小多了。
+
 四库馆对《永乐大典》进行系统辑佚后,嘉庆间纂修《全唐文》和《大清一统志》时都曾用过《大典》中的史料。不过贡献最大的是徐松的辑佚工作,他辑佚的《宋会要》500卷、《宋中兴礼书》、《续中兴礼书》、《元河南志》等都是超过100卷的大书。以后文廷式辑录过《元高丽记事》、《宋状元及第图》等,[[ 缪荃孙]] 辑录过《明泸州志》、《明永乐顺天府志》,[[ 董康辑]] 录过《宪台通记》,不过规模都要小多了。
  
 
===近代收集===
 
===近代收集===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清学部所辖京师图书馆,民国间改称国立北平图书馆,1949年后称北京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诞生之初就担负起国家图书馆职责,保存并收集《永乐大典》等珍贵文献。经过90年的努力采集、国家调拨和各界捐赠,收藏的《永乐大典》原本达到221册,现存《大典》的胶卷也基本收集齐全。国内的《大典》除上海图书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各有一册外,其他都集中存放在国家图书馆的善本书库中。
+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清学部所辖京师图书馆,[[ 民国]] 间改称国立北平图书馆,1949年后称[[ 北京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诞生之初就担负起国家图书馆职责,保存并收集《永乐大典》等珍贵文献。经过90年的努力采集、国家调拨和各界捐赠,收藏的《永乐大典》原本达到221册,现存《大典》的胶卷也基本收集齐全。国内的《大典》除上海图书馆和[[ 四川大学]] 图书馆各有一册外,其他都集中存放在国家图书馆的善本书库中。
  
 京师图书馆筹建之初,经学部提议将翰林院残存的《永乐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庋藏。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周树人建议和努力下,教育部咨请国务院,将翰林院所存《永乐大典》残本64册送归教育部,其中60册交由京师图书馆储藏,这是国家图书馆入藏的第一批《永乐大典》。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后,对《永乐大典》的收集更是不遗余力。副馆长袁同礼和考订组组长赵万里等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到1934年,馆藏《大典》已达93册。
+
 京师图书馆筹建之初,经学部提议将翰林院残存的《永乐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庋藏。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周树人]] 建议和努力下,教育部咨请[[ 国务院]] ,将[[ 翰林院]] 所存《永乐大典》残本64册送归教育部,其中60册交由京师图书馆储藏,这是国家图书馆入藏的第一批《永乐大典》。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后,对《永乐大典》的收集更是不遗余力。副馆长[[ 袁同礼]] 和考订组组长[[ 赵万里]] 等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到1934年,馆藏《大典》已达93册。
  
 
===运美运台===
 
===运美运台===
  
1931年" 九.一八" 事变以后,华北局势动荡不安。为防不测,国民政府下令古物南迁。1933年5月,教育部电令北平图书馆将宋元精本、《永乐大典》、明代实录等古籍南迁,以防不虞。接电后,北平图书馆即将《永乐大典》等善本典籍运往上海,存放在公共租界仓库。1937年" 八.一三" 事变后,上海沦陷,局势进一步恶化,存放上海图籍的安全遭到威胁。代理馆长袁同礼和上海办事处钱存训通过驻美国使馆与美国联系,决定将这批善本再做挑选之后运往美国寄存。选取的3,000种书中有60册《永乐大典》。于太平洋战争发生之前运抵美国,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1965年这批善本转运台湾,暂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放在上海的另外25册《永乐大典》后来运回了北平( 今北京)
+
1931年 九.一八 事变以后,[[ 华北]] 局势动荡不安。为防不测,国民政府下令古物南迁。1933年5月,教育部电令北平图书馆将宋元精本、《永乐大典》、明代实录等古籍南迁,以防不虞。接电后,北平图书馆即将《永乐大典》等善本典籍运往[[ 上海]] ,存放在公共租界仓库。1937年 八.一三 事变后,上海沦陷,局势进一步恶化,存放上海图籍的安全遭到威胁。代理馆长袁同礼和上海办事处钱存训通过驻美国使馆与美国联系,决定将这批善本再做挑选之后运往美国寄存。选取的3,000种书中有60册《永乐大典》。于[[ 太平洋]] 战争发生之前运抵美国,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1965年这批善本转运台湾,暂存[[ 台北故宫博物院]] 。放在上海的另外25册《永乐大典》后来运回了北平 [[ 北京]])
  
 
===名家赠送===
 
===名家赠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当时与中国友好的苏联把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收藏的11册《大典》赠还中国政府。文化部接受后即拨交北京图书馆收藏,并和北图联合举办了一次展览,宣传《大典》的价值及其惨遭劫掠的遭遇。展览极大地激发了各界群众的爱国热情。一些爱国人士和藏书单位纷纷向国家捐献了自己收藏的《永乐大典》。
+
[[File:著名藏书家周叔弢.jpg|有框|右|著名藏书家周叔弢[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191356831&di=9eba4ab6a21be157b8263845f98a158a&imgtype=jpg&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70913%2Fb11d8b1d416444a483c4c1b4bd02b86a.jpeg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03c96a0101exzu.html 来自新浪网 图片 ]]]
 +
 
 +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1951年,当时与中国友好的苏联把[[ 列宁格勒大学]] 东方系收藏的11册《大典》赠还中国政府。文化部接受后即拨交北京图书馆收藏,并和北图联合举办了一次展览,宣传《大典》的价值及其惨遭劫掠的遭遇。展览极大地激发了各界群众的爱国热情。一些爱国人士和藏书单位纷纷向国家捐献了自己收藏的《永乐大典》。
  
1951年8月20日,著名藏书家周叔弢率先将家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无偿捐献给国家并致信北图:" 珠还合浦,化私为公,此亦中国人民应尽之天责也。" 随后赵元方也将家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捐赠出来。更令人感动的是在张元济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一致通过将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所藏21册《永乐大典》赠送北图。此后,北京大学、广东文管会,以及张季芗、金梁、徐伯郊、陈李蔼如等纷纷捐献了自己收藏的共11册《永乐大典》。
+
1951年8月20日,著名藏书家[[ 周叔弢]] 率先将家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无偿捐献给国家并致信北图: 珠还合浦,化私为公,此亦中国人民应尽之天责也。 随后[[ 赵元方]] 也将家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捐赠出来。更令人感动的是在[[ 张元济]] 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一致通过将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所藏21册《永乐大典》赠送北图。此后,[[ 北京大学]] [[ 广东文管会]] ,以及[[ 张季芗]] [[ 金梁]] [[ 徐伯郊]] [[ 陈李蔼如]] 等纷纷捐献了自己收藏的共11册《永乐大典》。
  
 值得一提的是,在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对文物收藏极为关注,特批专款从香港藏书家陈清华手中购回一批珍贵古籍,其中就有4册《永乐大典》<ref>[http://www.docin.com/p-2061089166.html 《永乐大典》的价值、流传与利用],豆丁网,2017-12-18</ref>。
+
 值得一提的是,在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 周恩来]] 总理对文物收藏极为关注,特批专款从[[ 香港]] 藏书家[[ 陈清华]] 手中购回一批珍贵古籍,其中就有4册《永乐大典》<ref>[http://www.docin.com/p-2061089166.html 《永乐大典》的价值、流传与利用],豆丁网,2017-12-18</ref>。
  
 
===外国归还===
 
===外国归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之初就和当时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交涉归还《永乐大典》的事宜,得到了苏联政府的支援。1951年,苏联把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收藏的11册《大典》赠还中国政府。文化部接受后即拨交北京图书馆收藏。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因为这些《永乐大典》过去是被当作战利品从大连的满铁图书馆运到苏联去的。如今苏联政府无偿归还这些珍贵文物,对百年来饱受外国侵略和战争蹂躏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件非常振奋的事,也为国家间的平等交往树立了典范。中国和苏联的各大报纸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之初就和当时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交涉归还《永乐大典》的事宜,得到了[[ 苏联]] 政府的支援。1951年,苏联把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收藏的11册《大典》赠还中国政府。文化部接受后即拨交北京图书馆收藏。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因为这些《永乐大典》过去是被当作战利品从大连的满铁图书馆运到苏联去的。如今苏联政府无偿归还这些珍贵文物,对百年来饱受外国侵略和战争蹂躏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件非常振奋的事,也为国家间的平等交往树立了典范。中国和苏联的各大报纸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
  
 继这次赠还《永乐大典》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藏书机构也纷纷赠还藏书;此外,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赠还3册,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赠还52册,苏联科学院也通过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移赠1册。这样67册远离故国的《永乐大典》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ref>[http://www.wenming.cn/specials/xzg70s/hd/201909/t20190918_5258094.shtml 四海归心 国宝归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背后的故事],中国文明网,2019-09-18 </ref>。
+
 继这次赠还《永乐大典》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藏书机构也纷纷赠还藏书;此外,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赠还3册,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赠还52册<ref>[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6-05/04/content_38377520.htm 中苏历史文献公开出版 永乐大典回归内情首披露],中国网 , 2016-5-4</ref> [[ 苏联科学院]] 也通过[[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移赠1册。这样67册远离故国的《永乐大典》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ref>[http://www.wenming.cn/specials/xzg70s/hd/201909/t20190918_5258094.shtml 四海归心 国宝归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背后的故事],中国文明网,2019-09-18 </ref>。
  
 
===鲁民捐赠===
 
===鲁民捐赠===
  
 《永乐大典》在收集过程中还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1983年,山东掖县农民孙洪林在偶然看一幅挂历上印的珍贵古籍图片时,发现过去自己家中有一册与《永乐大典》很相似的书,因为不知道是书名,家中就用它来夹鞋样和剪纸,而且剪掉了书中天头地脚没有字的部分。由于有从祖上因袭的敬惜字纸的传统,有字的地方都保存下来了。孙洪林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掖县文化馆,并要求北京图书馆派人来鉴定。经过专家鉴定,这册书无疑就是《永乐大典》的" " 字韵。孙家将这部幸运的《永乐大典》捐赠给国家。北图在收到此书后即由专业修复人员做了复原。这册流落在外多年的典籍终于与其他《大典》聚合了。
+
 《永乐大典》在收集过程中还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1983年,[[ 山东]][[ 掖县]] 农民[[ 孙洪林]] 在偶然看一幅挂历上印的珍贵古籍图片时,发现过去自己家中有一册与《永乐大典》很相似的书,因为不知道是书名,家中就用它来夹鞋样和剪纸,而且剪掉了书中天头地脚没有字的部分。由于有从祖上因袭的敬惜字纸的传统,有字的地方都保存下来了。孙洪林把这个情况告诉了[[ 掖县文化馆]] ,并要求北京图书馆派人来鉴定。经过专家鉴定,这册书无疑就是《永乐大典》的 字韵。孙家将这部幸运的《永乐大典》捐赠给国家。北图在收到此书后即由专业修复人员做了复原。这册流落在外多年的典籍终于与其他《大典》聚合了。
  
 
===近现代辑===
 
===近现代辑===
  
 近现代因为《永乐大典》的散失,能够利用的只有区区400册,但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民国间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赵万里在1928年到国立北平图书馆工作后,就开始了对《永乐大典》的辑录工作,辑录了《陈了翁年谱》,还以多年功力,从各种载籍中搜求逸佚,编纂成《校辑宋金元人词》73卷,其中采用《永乐大典》佚文颇多。赵万里和陈恩惠等人,在日据时期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辑录工作,他们发现《四库全书》中的若干种《永乐大典》辑本与现存《永乐大典》原本文字有出入,根据当时陈恩惠建议,把《永乐大典》辑佚工作列入工作计划中。陈恩惠具体负责核对《四库全书》。由赵万里将佚文确定后,雇请两位抄写人员进行抄写,辑佚工作进行了6年,辑出史部、子部、集部,特别是方志、文集等总数达213种。其中的《元一统志》、《析津志辑校》、《薛仁贵征辽事略》等后来都经过再辑得以出版。这时期的辑佚还有郭沫若的《大德南海志》、钱南扬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栾贵明的《四库辑本别集拾遗》等。
+
 近现代因为《永乐大典》的散失,能够利用的只有区区400册,但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民国间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赵万里在1928年到国立北平图书馆工作后,就开始了对《永乐大典》的辑录工作,辑录了《陈了翁年谱》,还以多年功力,从各种载籍中搜求逸佚,编纂成《校辑宋金元人词》73卷,其中采用《永乐大典》佚文颇多。[[ 赵万里]] [[ 陈恩惠]] 等人,在日据时期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辑录工作,他们发现《四库全书》中的若干种《永乐大典》辑本与现存《永乐大典》原本文字有出入,根据当时[[ 陈恩惠]] 建议,把《永乐大典》辑佚工作列入工作计划中。陈恩惠具体负责核对《四库全书》。由赵万里将佚文确定后,雇请两位抄写人员进行抄写,辑佚工作进行了6年,辑出史部、子部、集部,特别是方志、文集等总数达213种。其中的《元一统志》、《[[ 析津志辑校]] 》、《[[ 薛仁贵征辽事略]] 》等后来都经过再辑得以出版。这时期的辑佚还有[[ 郭沫若]] 的《大德南海志》、[[ 钱南扬]] 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 栾贵明]] 的《四库辑本别集拾遗》等。
  
 
===《元一统志》===
 
===《元一统志》===
  
 元代地理总志《元一统志》原书近800卷,记载元代地理疆域沿革、山川、湖泽、物产、土贡等,是研究元史的重要资料。赵万里从1944年开始,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元一统志》佚文,又从元至正刻本残帙辑出传录的《元一统志》2册,从常熟瞿氏藏抄本辑出传录的《元一统志》2册,从吴县袁廷梼家抄本《元一统志》辑出残帙1册。由于其他原因,《元一统志》的辑佚工作停滞了20年。1965年,赵万里辑出明《寰宇通志》、《明一统志》等书所引用《元一统志》资料,经反覆校勘,合为一体,该辑本终于在196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
 元代地理总志《元一统志》原书近800卷,记载元代地理疆域沿革、山川、湖泽、物产、土贡等,是研究元史的重要资料。赵万里从1944年开始,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元一统志》佚文,又从元至正刻本残帙辑出传录的《元一统志》2册,从[[ 常熟]] 瞿氏藏抄本辑出传录的《元一统志》2册,从[[ 吴县]][[ 袁廷梼]] 家抄本《元一统志》辑出残帙1册。由于其他原因,《元一统志》的辑佚工作停滞了20年。1965年,赵万里辑出明《寰宇通志》、《明一统志》等书所引用《元一统志》资料,经反覆校勘,合为一体,该辑本终于在196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析津志》===
 
===《析津志》===
  
 《析津志》是元末熊梦祥所撰、记述元大都的书,为现存最早记述北京地方史地的专著,其中可以得见元大都和金中都的官署、水道、仿巷、庙宇、风俗等。现时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辑《析津志》是在赵万里等先生辑佚的基础上,由善本部集体汇集整理,最后完成的。《析津志辑佚》的版本有四个来源:一是《永乐大典》原本;二是《日下旧闻考》所载;三是徐维则铸学斋所藏抄本,即所谓《宪台通记》中所载;四是北大图书馆所藏缪荃孙从《永乐大典》辑《顺天府志》残卷和来自孙殿起的本馆所藏明初辑抄《永乐大典》的《顺天府志》残卷。可以说是百年来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析津志辑佚》一书后经首都博物馆赵其昌校订,1983年9月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
+
 《[[ 析津志]] 》是元末[[ 熊梦祥]] 所撰、记述元大都的书,为现存最早记述[[ 北京]] 地方史地的专著,其中可以得见元大都和金中都的官署、水道、仿巷、庙宇、风俗等。现时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辑《析津志》是在赵万里等先生辑佚的基础上,由善本部集体汇集整理,最后完成的。《析津志辑佚》的版本有四个来源:一是《永乐大典》原本;二是《日下旧闻考》所载;三是[[ 徐维则]] 铸学斋所藏抄本,即所谓《宪台通记》中所载;四是北大图书馆所藏[[ 缪荃孙]] 从《永乐大典》辑《[[ 顺天府志]] 》残卷和来自[[ 孙殿起]] 的本馆所藏明初辑抄《永乐大典》的《顺天府志》残卷。可以说是百年来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析津志辑佚》一书后经首都博物馆[[ 赵其昌]] 校订,1983年9月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
  
 
===《大典戏文三种校注》===
 
===《大典戏文三种校注》===
  
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辑录《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三出戏曲。
+
[[ 钱南扬]]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辑录《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三出戏曲。
  
 戏曲在大典," " 字韵下为戏文(南词)," " 字韵下为杂剧,十之六七没有传本。《四库》馆臣以戏曲鄙俗,未加辑录。大典收录" 戏文" 有33种、" 杂剧"90 种,较古的宋元南戏除《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诸本外,明初尚存《破窑》、《跃鲤》、《金印》、《牧羊》等记,而《小孙屠》一本以北曲诸牌与南曲" 风入松" 合套,开南北合套风气之先。其他如《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等保持了许多失传古剧的资料,都十分生动。大典所存南戏残本,是南戏研究的重要资料。赵万里之外,谭正璧也较早关注过大典中的戏文,著有《永乐大典所收宋元戏文三十三种考》( 话本与古剧) ,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一书,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胡竹安、郝朴宁、赵日和等在对南戏体制的研究、三种戏文校补、沈等方面也做出了成绩。
+
 戏曲在大典, 字韵下为戏文(南词), 字韵下为杂剧,十之六七没有传本。《四库》馆臣以戏曲鄙俗,未加辑录。大典收录 戏文 有33种、 杂剧 ”90 种,较古的宋元南戏除《[[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记]] 》、《杀狗记》、《[[ 琵琶记]] 》诸本外,明初尚存《破窑》、《跃鲤》、《金印》、《牧羊》等记,而《小孙屠》一本以北曲诸牌与南曲 风入松 合套,开南北合套风气之先。其他如《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等保持了许多失传古剧的资料,都十分生动。大典所存南戏残本,是南戏研究的重要资料。赵万里之外,[[ 谭正璧]] 也较早关注过大典中的戏文,著有《永乐大典所收宋元戏文三十三种考》 话本与古剧 ,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钱南扬《[[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 》一书,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 胡竹安]] [[ 郝朴宁]] [[ 赵日]] 和等在对南戏体制的研究、三种戏文校补、沈等方面也做出了成绩。
  
 
==视频==
 
==视频==
  
===<center> 关于 永乐大典</center>===
+
===<center>永乐大典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国宝迷踪:《永乐大典》之谜</center>
 
<center>国宝迷踪:《永乐大典》之谜</center>
  
<center>{{#iDisplay:c0830swxalq|650|480|qq}}</center>
+
<center>{{#iDisplay:c0830swxalq|560|390|qq}}</center>
  
  
 
<center>《永乐大典》的悲欢离合</center>
 
<center>《永乐大典》的悲欢离合</center>
  
<center>{{#iDisplay:a0172mymj09|650|480|qq}}</center>
+
<center>{{#iDisplay:a0172mymj09|560|390|qq}}</center>
  
 
<center>洛杉矶发现第419本《永乐大典》</center>
 
<center>洛杉矶发现第419本《永乐大典》</center>
  
<center>{{#iDisplay:i0015sw2m3q|650|480|qq}}</center>
+
<center>{{#iDisplay:i0015sw2m3q|560|390|qq}}</center>
 +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於 2020年1月13日 (一) 05:39 的最新修訂

永樂大典

書        名 : 《永樂大典》

又        名 : 《文獻大成》

作        者 : 姚廣孝,解縉等人主編

原版名稱 : 《永樂大典》

出版時間 :明朝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

裝        幀 : 裝幀包背裝手抄

《永樂大典》是編撰於明永樂年間的一部類書,是中國的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皇帝朱棣先後命解縉姚廣孝主持編纂的,初名《文獻大成》,後永樂帝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這是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獻合集,全書22,937卷(目錄占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按韻目分列單字,依單字輯入各項內容。元以前佚文秘籍多賴以保存。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1]

永樂大典正本毀於明亡之時,副本毀於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現遺存約800卷。

歷史地位

永樂元年(1403年)雄才偉略的永樂皇帝朱棣決心修一部巨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最初令解縉主持編纂(規模147人),一年後修成《文獻大成》,但朱棣親閱後,發現此書多為儒學一家之言,甚為不滿,於是欽點精通儒、釋、道等各家之學的姚廣孝擔任監修 ,同時編纂隊伍擴大到了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終於在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大悅,親自作序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於永樂六年(1408年)才抄寫完畢。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永樂大典》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毀於火災和戰亂,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後人以修書之名竊走,現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修書過程

明成祖即位後,為整理知識,令解縉等人修書。編撰宗旨:「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過程召集一百四十七人,首次成書於永樂二年(1404年),初名《文獻集成》;明成祖過目後認為「所纂尚多未備」,不甚滿意。永樂三年(1405年)再命姚廣孝鄭賜劉季篪解縉等人重修,這次動用編寫人員朝野上下共二千一百六十九人,啟用了南京文淵閣的全部藏書,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進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親自為序,並命名為《永樂大典》,清抄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書。

大典由解縉、太子少傅姚廣孝和禮部尚書鄭賜監修,組織上設監修、總裁、副總裁、都總裁等職,負責各方面工作。監修:解縉、姚廣孝、鄭賜;總裁、副總裁:蔣用文趙同友;都總裁:陳濟[2]

《永樂大典》修書過程對所收錄的書籍沒有做任何修改,採用兼收並取的方式,保持了書籍原始的內容。

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原書只有一部,現今存世的都是嘉靖年間的抄本。明世宗十分喜歡《永樂大典》,經常隨身攜帶,翻閱查找驗方。嘉靖年間他下令抄寫了一部。這套書到乾隆年間存有8000冊,因此有人懷疑當時並未抄完。對於原書的去向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對於它的流向歷史學界有多種猜測。其中被許多人所認同的一個猜測是,原書已給嘉靖皇帝殉葬。嘉靖駕崩後沒有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當時抄本正在進行中,有人認為是在等抄寫工作結束。而最後嘉靖的抄本只有8000冊,讓人懷疑可能是急於下葬而沒有抄完。果真如此,目前嘉靖入葬的永陵經遙感探測已證實內部全部積水,那麼《永樂大典》的原書已經無法再讓後人看到了。

現今《永樂大典》尚存約400冊,近八百卷,不到原書的4%。中國國家圖書館珍藏近221冊,另外美國國會圖書館還藏有41冊,英國各地包括英國圖書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英國劍橋大學存有51冊,德國漢堡大學圖書館、德國科隆大學圖書館、德國柏林人種博物館存有5冊,日本國會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日本三理圖書館、日本靜培堂文庫、日本斯道文訓、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日本武田長兵衛日本石黑傳六、日本小川廣己和韓國舊京李王職文庫,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存有62冊亦有收集。

內容

明成祖編纂《永樂大典》,代表「盛世修書」的傳統,如宋代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文苑英華》,清代乾隆時修《四庫全書》,是為一個時代「文治」之象徵。《永樂大典》收錄中國明代之前的圖書文獻近八千種,內容包括十三經、史書、子書、集部、釋藏、道經、農藝、戲劇、工技等各類典籍文章,采掇搜羅,浩繁淵博。全書以《洪武正韻》為綱,「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按韻列單字,先註明每一字的音義,次錄各韻字的反切與解說,再行記錄楷篆隸各書寫體,彙輯與此字有關的各種資料,乃至於抄錄整本書、整篇內容,全文錄入,一字不改。書名和作者名稱,用紅字寫出。明世宗命人照永樂原本摹寫兩部,正本存放文淵閣,副本存於皇史宬。正本於明亡之時全毀。

乾隆元年全祖望李紱家中,通過李紱借閱《大典》,輯出王安石《周官新義》60卷、高氏《春秋義宗》150卷等。清代修《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出512種書,均見於《四庫全書總目》,包括已失佚的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薛居正《舊五代史》、林寶《元和姓纂》、胡璦《洪範口義》、趙善湘《洪範統一》、《兩朝綱目備要》(佚名)、周巽《性情集》、錢宰《臨安集》、路振《九國志》、《東南紀聞》(佚名)等巨篇,皆由邵晉涵自《永樂大典》輯出。嘉慶中葉修《全唐文》,從中輯出大量唐文,學者徐松又輯出《宋會要》500卷、《宋中興禮書》300卷、《中興禮書續編》80卷;至清代戴震在四庫館發現《永樂大典》幾乎保存了完整的《水經注》(卷11127至卷11141),酈道元《水經注序》原已失佚,也由《永樂大典》保存。其他的輯文還有《[析津志》等。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該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謄寫副本一部,從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皇史宬兩處。全書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永樂大典》匯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典籍,除了著名的經史子集,還有哲學、文學、歷史、地理、宗教、醫卜等各類著作,包羅萬象,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它比著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詩文、戲曲、僧、道、醫藥、工藝等方方面面,其中,《永樂大典》還收錄了許多後世已經殘缺或佚失的珍貴書籍,如《薛仁貴征遼事略》、宋本《水經注》等,其所徵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錄原文,因而許多寶貴的文獻能保存其原貌,人們稱《永樂大典》為「輯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寶庫」。

《永樂大典》的編排方式非常科學,有點類似於今天字典的拼音檢字法,只是當時依據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韻》。其體例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說,每個韻目下有很多單字,每個單字下分列與之相關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詩文詞曲等各方面的內容。在書的前面,用不同的字體演繹一個「門」字,端莊的楷書、狂放的草書、秀美的隸書,盡顯漢字的魅力。這冊書引用古書66種,插圖46幅,它記載了中國古代不同等級的門,如白虎門、玄武門等,以及門的結構、類別、式樣和奇聞逸事,豐富多彩。

《永樂大典》於永樂六年編修完成,被收藏於南京的文淵閣。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也將《永樂大典》帶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宮內的文淵閣。

《永樂大典》不僅篇幅巨大,收集廣泛,而且繕寫工整,書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筆以楷書寫成,每半頁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雙行,每行28個字;《永樂大典》中還有許多精緻的插圖,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繪製圖形,形態逼真,書為硬裱書面,由粗黃布包着,典雅莊重,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有史以來世界上罕見的珍品。

詳細介紹

包裝

完整的《永樂大典》單冊,高50.3厘米,寬30厘米,用明代營造尺來量,高一尺五寸六分,寬九寸三分。開本宏大,具有皇家的威儀和氣魄[3]

每冊《大典》約有50葉(頁)左右,主要都是二卷一冊,一卷一冊或三卷一冊。書葉採用雪白、厚實的樹皮紙,翻開書發出淡淡書香,十分講究和美觀。

古籍的書衣就是現代書籍的封面,因為像人穿的衣服一樣包裹在書的外面,就有了「書衣」這個形象的稱呼。《永樂大典》的書衣用多層宣紙硬裱,最外面有一層黃絹連腦包過,格外莊重。這種很像現代書籍的裝幀形式叫做「包背裝」,是元朝明朝前期書籍裝幀普遍採用的方式。包背裝書籍應該是立着插在書架上,不像後來的線裝書是躺在架子上的。可以想象,一萬多冊開本宏闊的《永樂大典》擺在架上,如同一個小型圖書館,可謂煌煌巨製。

書衣正面的左上方黏有一個長方形的書籤,框內題「永樂大典」四字,字下方還有雙行小字,說明這冊書的卷數。書衣正面的右上方還黏有一個框,裡面用墨筆題寫這一冊所屬的韻目,又低一字註明這一冊是該韻目的第幾冊。如果手裡有一部當時通用的《洪武正韻》的話,按圖索驥,就能十分方便地從一萬多冊《大典》中檢索到自己需要的內容。

行格

《永樂大典》每一葉朱色的邊欄界行都是用手繪製、而不是印刷出來的。大典的邊欄四周都繪成雙邊,「朱絲欄」把每半葉隔成八行,版心間上、下各有一條粗粗的「象鼻」,中間還有一個「魚尾」,「魚尾」上方記載書名和卷數,下方記載葉數。行格的筆畫粗細均勻,畫得一絲不苟。如果仔細看看,還會發現朱絲欄線上、下都有針眼,根據這個針眼,你就能猜出為什麼欄線能畫得間距相等了吧。

《永樂大典》的3億7千萬字,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的楷書: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大典中所繪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麗工致。這3億多字在編纂時應該至少抄過一遍,兩千多人連編帶抄用了5年時間;定稿後清抄,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萬字之多。清抄的書手中有許多是各地有名的書法家。由於現存的《永樂大典》是嘉靖年間重錄的,永樂年間原本的書法不得而知。嘉靖年間負責重錄工作的徐階見到永樂本後,曾經讚嘆說,舊本繕寫得太好了,很難再找到這樣的書手了。從嘉靖重錄本看,《大典》的書法較為瘦長,類似歐書,看起來流暢挺撥,相比較,清代的館閣體則顯得更圓潤一些。當然,《大典》的書法也有匠氣較濃的,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過於挑剔。

從《永樂大典》的殘本上,還可以看到其中的插圖,這些圖畫全部採用白描手法,描繪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態逼真,十分精緻,是古代書籍插圖中的精品。

清代大學者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曾經說到他編纂《四庫全書》時,有一次翻到《永樂大典》上宋代兵器「神臂弓」的圖畫,很是驚訝。按照《永樂大典》上的記載,「神臂弓」可以立在地上,扣動扳機,箭飛出去可以穿透300步以外的鐵甲,宋朝的軍隊用「神臂弓」來對付金兵很有效果。宋軍對這一利器的使用有嚴格的軍法要求,絕對不能遺失或被金兵得去。「神臂弓」在元世祖的時候失傳了。結果「神臂弓」最終隨着《永樂大典》而消亡了。

編排

一部《大英百科全書》,它的辭條是用英文26個字母的順序來編排的,那麼在中國古代,如何把規模宏大的《永樂大典》組織成一個整體,讓人很快能檢索到要找的內容呢?《永樂大典》的編纂者們採用了「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這幅《永樂大典》圖版中,卷端第一行下方「四霽」就是韻目的順序和名稱,第二行的「寄」字就是屬於霽韻的一個韻字。別看只有三個字,作用可是很大的呢!

當代專家學者要編纂一部百科全書 ,往往要先確定條目,再根據大量的資料逐條撰寫。像《大英百科全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都是這樣。《永樂大典》的編纂者們也要根據文獻中的語詞來確定條目,不過他們並不撰寫什麼文字,而是把各種典籍中凡出現過這個條目的一段記載,甚至整部書籍全都抄錄下來,還要點明采自什麼文章、書籍,是何人撰寫的,讓人明晰出處,可以查考。這種做法,有點類似孔子所說的「述而不作」。

韻字下面也有文章:《永樂大典》裁選的典籍或文章一般都列在辭目下面。但根據具體情況,有些也列在標目字的下面。比如圖版中的標目字「昭」的下面,就把《左傳》中關於魯昭公一節的記載全部列在下面,而且一列就是好幾卷。

古音古字彙於書中:《永樂大典》在檢索字的下面首先要註明該字在《洪武正韻》中的音韻和最早的出處、訓釋,還要標明等各種書體和異體字,內容十分豐富。你看這個標目字「冀」字下面就列舉了「冀」各式各樣的寫法,真像書法字典一樣。

《永樂大典》前後編纂過兩次,第一次編纂開始於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由解縉、胡廣胡儼楊士奇等人負責,召集了147人,於次年完成了編纂工作。名《文獻大成》,當時的明成祖朱棣閱讀後非常不滿,命令重新編纂。

重纂

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再命解縉姚廣孝鄭賜等人重纂,這次因為採選的書籍眾多(集齊了全國所有的書目),參與的朝臣文士、宿學老儒達到2.16萬人。

《永樂大典》完成後,明廷又在各地徵召了大批繕書人進行描欄、清抄、繪圖和圈點工作,由於人員數量過多,已經無法統計了。

參與編修《永樂大典》人員的生活條件優裕,他們居住在離皇家藏書處文淵閣不遠的崇里坊等地,由光祿寺早晚供給酒肴、茗果,還發給膏火費,官員參與編修的可以免朝,待遇十分優厚。當時有人就以「天下文藝之英,濟濟乎咸集於京師」來形容《永樂大典》編纂的盛況。

《永樂大典》在永樂年間纂修完成後,只抄錄了一部,叫做「永樂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損,又重錄了一部,稱為「嘉靖副本」。因為兩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宮中,沒有刊印,流傳稀少,在朝代更迭、內憂外患中被偷盜、搶掠、焚燒,「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餘冊。《永樂大典》從編纂到毀滅的600年間,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和千古之謎。

《永樂大典》纂成後,被放置在南京文淵閣的東閣。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移都北京,挑選了一部分藏書帶到新都,《永樂大典》在正統年間正式被放置在文樓中。永樂和萬曆年間,雖然都曾有人提議過刊刻,都因「工費浩繁」未能實現。

在明朝皇帝中,明世宗(嘉靖皇帝)最喜愛《永樂大典》,平時在案頭上常備幾冊大典以供隨時翻閱。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宮中發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燒毀。火勢蔓延,很快便危及文樓中的大典。明世宗連夜下了三道金牌,令人把大典及時搶救出來。為防止今後再遭受類似禍患,明世宗萌生了重錄大典的想法,並同大臣徐階反覆商議此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人負責重錄《永樂大典》的工作。吏部和禮部主持了「糊名考試」,選拔出109位善書人。內府調撥了畫匠、砑光匠、紙匠等。惜薪司、光祿寺和翰林院也分別負責木炭、酒飯和"月米"的供應。重錄工作正式開始了。

重錄之初,大臣徐階認為抄錄上萬冊大典,工程浩大,不必拘泥原來的式樣和書法。後來他翻檢《大典》,發現如果版式一變,上面的大小字和圖形都要發生變化,不如照原樣摹寫方便,最後決定重錄全仿永樂正本,不加任何改變。

重錄《永樂大典》的繕寫者被規定每人每日抄寫三頁,這樣重錄工作整整花了6年時間,到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後完成。從此《大典》有了兩個抄本:永樂抄本(正本)和嘉靖抄本(副本),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宬兩處。

意義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全八冊)原圖鏈接來自當當網 圖片

《永樂大典》的最大貢獻在於保存了我國明初以前各種學科的大量文獻資料。在這方面,清代一些學者對《永樂大典》所作輯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績的。乾隆年間開《四庫全書》館時,安徽學政朱筠奏請「校《永樂大典》,擇其中人不常見之書輯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設立了《四庫全書》館「校勘《永樂大典》散篇辦事處」,先後參加者共三十九人,其中有著名學者戴震邵晉涵周永年等。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共輯出書籍:經部六十六種,史部四十一種,子部一百零三種,集部一百七十五種,總計三百八十五種,四千九百四十六卷。其中重要的文獻如西晉杜預的《春秋釋例》、唐林寶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代醫學名著《蘇沈良方》、《博濟方》、《傷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賴《永樂大典》才得保存下來。

中國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傳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為自然或人為的破壞,最終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了。古代典籍是承載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鄭和寶船",它的形態、語言和內容是一個時代歷史的真實寫照,能激起人們探秘尋寶的強烈衝動。

《永樂大典》就是這樣的一個「寶船」,它曾經如此龐大和華麗,把中國14世紀以前的文化統統裝入它的倉中。道教在元朝經歷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元朝的統治者幾乎燒毀了所有關於道教的書。到了明代,流傳於世的道家經典不足宋元時候的三分之一。而《永樂大典》則最大限度的記載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經典。可如今,人們只能通過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來猜測這艘沉沒寶船的一切了。歷史上的《永樂大典》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奇和讚嘆,它的毀滅也帶來了同樣強烈的悲傷和遺憾,留給後世許多有待探尋的謎。當代許多人不知道《永樂大典》是一部什麼書,還有許多對《永樂大典》耳熟能詳的人恐怕一生也無緣見到《永樂大典》的原貌。

《永樂大典》所載之書以宋元時期的著作為多,到明代編輯《文淵閣書目》時,這些著述已經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還在流傳。加上《永樂大典》收錄的典籍除比較正規的儒家典籍、史傳百家、歷代文集等,還收錄了大量的方輿志乘、小說戲曲、醫學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歷代學者都把《永樂大典》看作輯佚之淵藪,他們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匯總起來,使許多佚書得以重現人世。

清代學者輯錄宋、元文人的詩歌文集和宋、元兩朝的史料最為豐富。近現代以來,戲曲、地方志、科技書籍和醫學著作開始被人們重視和輯錄。大典中的佛教、道教資料也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一下歷代輯佚的過程和成果。

總纂修

解縉(xiè jìn ,1369~1415),著名學者,明朝著名才子之一,永樂大典總纂修。字大紳,縉紳,號春雨、喜易,諡文毅,漢族,江西吉水人,解綸之弟。洪武十二年進士。歷官御史、翰林待詔,成祖即位,擢侍讀,直文淵閣,參預機務,與編《永樂大典》,累進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下獄被殺。

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他出生在吉水鑑湖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1345)進士,授安福州判宮,遷太史院校書郎,除承務部、東莞縣尹,在元末戰亂中死於亂兵;父親解開,二魁胃監,五知貢舉,以父死節贈官參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從事著述、辦學,培養人才;母親高妙瑩,不但賢良淑慧,而且通書史、善小楷、曉音律。解縉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傳說他自幼穎敏絕倫,有「神童」之稱。其母畫地為字,於腿蓋中教之,一見不忘。5歲時,父教之書,應口成誦;7歲能述文,賦詩有老成語;10歲,日數誦千言,終身不忘;12歲,盡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

收藏單位

《永樂大典》殘本星散於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7個國家的30多個單位和個人手中,大約400冊,800餘卷。單位有: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台灣中央圖書館、台灣歷史語言研究所、日本國會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日本三理圖書館、日本靜培堂文庫、日本斯道文訓、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日本武田長兵衛、日本石黑傳六、日本小川廣己、英國圖書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英國劍橋大學、英國馬登、德國漢堡大學圖書館德國科隆大學圖書館、德國柏林人種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美國康奈大學、美國波士頓圖書館、越南河內法國遠東學院、韓國舊京李王職文庫等。中國國家圖書館擁有221冊(包括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的60冊)。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永樂大典》加起來,不到原書的百分之四!

重要事件年表

正統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淵閣大火,《永樂大典》所據原稿付之一炬。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宮中失火,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毀,收藏在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正本差點毀於大火。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令人抄寫一本副本,召選書寫、繪畫生員109人,正式抄繪,耗時六年。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完工。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毀於此時的戰火。亦有可能藏於永陵。

雍正年間: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三十八年(772年):修《四庫全書》,發現《永樂大典》缺失2422卷,有千餘冊不知所終。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庫全書纂修官黃壽齡私自將《永樂大典》六冊,帶回家中,途中失竊。乾隆帝指責說:「《永樂大典》,為世間未有之書!本不應該聽纂修等攜帶外出!」下令嚴查,全城戒嚴。不久六冊書在御河橋邊被發現,失而復得。

嘉慶十三年(1808年)纂修《全唐文》,大臣奉旨入閣參考《永樂大典》。

道光年間纂修《大清一統志》,多參考《永樂大典》。

光緒元年(1875年):不足五千冊。

光緒二十年(1894年):翁同和入翰林院查點,僅存八百餘冊。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外國使館,6月23日,位於英國使館北鄰的翰林院遭縱火,《永樂大典》幾乎全部遭到焚毀,所余無幾。翰林院內僅存六十四冊被陸潤庠運回府中。(有說永樂大典為八國聯軍燒毀,但此時八國聯軍剛剛登陸大沽,尚未進入北京)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十一日英使館交回三百三十冊大典。

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國務院批准將翰林院所存《大典》殘本送歸教育部,60冊置於京師圖書館,4冊置於教育部圖書室展覽。

1920年,葉恭綽歐洲考察實業,在倫敦一間小古董鋪里意外發現併購回《大典》卷一三九九一殘本。

1934年,館藏《永樂大典》達93冊。

1951年: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將11冊《永樂大典》歸還中國。上海商務印書館董事會將原藏商務印書館所屬東方圖書館的二十一冊捐獻出來。顧子剛捐贈三冊,系北洋軍閥徐世昌所有,周叔弢趙元方張季薌鄭廣權王富晉陳李藹如趙玉林等先後各捐一冊。

1954年: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贈還原藏日本滿鐵圖書館的《永樂大典》52冊。

1955年:德國萊比錫大學圖書館贈還中國3冊。蘇聯科學院通過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移贈1冊。

1959年:收集《永樂大典》原本兩百一十五冊,加上副本、微縮膠片等,共七百三十卷,約占全書總卷數的3%。

1965年,趙萬里捐出所藏2冊《永樂大典》。

1983年:中國國家圖書館從山東入藏1冊。

正本命運

明朝嘉靖年間重錄《永樂大典》後,有關大典的記載就很少見了,特別是永樂正本的下落更是撲朔迷離。有人認為大典正本毀於戰亂或火災,早已蕩然無存。怎有人卻認定大典應該是被殉葬了,還有重現於世的希望,要不然怎麼會突然間杳無音訊的呢?以歷史記載詳實而著稱的中國,實在匪夷所思!正本究竟遭受了何等命運?如何亡佚的?至今還是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毀於明末說

根據史書記載,永樂年間曾經考慮過將新編就的《永樂大典》付梓,但因工費浩繁而罷。嘉靖副本重錄30年後,又有南京國子祭酒陸可教曾上書建議刊刻大典,因為同樣的原因未被採納。更有太史令李維楨批評《大典》「冗濫可厭,殊不足觀」,說明在明朝萬曆年間,《永樂大典》仍然存世。可到了明末,學者談遷顧炎武卻認為大典在萬曆末年間就毀於大火了。熟悉明末宮闈舊事的宦官劉若愚寫的《酌中志》也說:「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真是一點線索也沒有。所以《四庫全書總目》就下了個結論,說「明祚既傾,南京原本和皇史宬副本並毀」,還說嘉靖錄副時,實際上是抄了正、副二本,錄副後,永樂原本歸還南京去了,一併毀於明末戰亂。這些說法看來並沒有明確的歷史依據。

毀於嘉慶乾清宮大火說

清朝康熙年間,學者徐乾學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中發現了《永樂大典》副本,已有殘缺。雍正間,這部副本被運到翰林院保存了起來。學者全祖望猜測永樂正本應該還在乾清宮中,希望能用正本來配補遺失的副本。清末的繆荃孫也執相同看法,並且明確說,正本是在嘉慶年間乾清宮大火中被焚毀了。可是乾隆間編纂《天祿琳琅書目》時並沒有記載正本的存在。而且乾隆皇帝在編纂《四庫全書》時,還尋找過丟失的副本,負責輯佚《永樂大典》的館臣們也沒有見過正本。所以正本毀於乾清宮大火的說法應該是靠不住的。

殉葬說

20世紀60年代,位於北京十三陵明神宗(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的大門被緩緩打開。定陵的挖掘是當時考古界和史學界的一件大事,報刊一時紛紛報道。但定陵的挖掘還有着一層不為人所知的背景,就是以郭沫若為首的一些史學家論證《永樂大典》的正本被殉葬在定陵中,結果當然讓人大失所望。

可是《永樂大典》殉葬說卻被很多學者所採納,他們從最喜愛《永樂大典》的明世宗的下葬時間和《永樂大典》錄副的進度來比較,以及從《永樂大典》正本突然失蹤的情況來判斷,猜測《永樂大典》的正本極有可能是殉葬在明世宗的陵墓——永陵中去了。殉葬說並不意味着我們尚可以找到完整無損的《永樂大典》正本,可是這部資料價值極高而又歷經磨難的類書的命運又一次牽動了人們的神經,而被廣泛地關注和報道。

副本命運

副本流傳至清代,並沒有受到重視。到雍正年間,《大典》才由皇史宬移藏到翰林院,一些學士和編修官才得有借閱機會。乾隆初年清代學者全祖望考中進士後,被分到庶常館學習,曾有機會見到這部書,大加稱讚,並抄出《宋元圖經》等海內孤本若干種,並且寫了一篇《抄永樂大典記》,詳記其事。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政府纂修《四庫全書》,此時《大典》已缺佚兩千餘卷,但仍從其中輯出佚書五百餘種,其保存文獻資料的巨大價值,可見一斑。道光以後,清室日趨衰敗,官吏乘機盜竊,《大典》逐漸流失損壞。但《永樂大典》最大的厄運,還在此後。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兩次侵入北京,侵略者大肆焚燒劫掠,許多寶貴的文物喪失殆盡,《永樂大典》也同樣遭到浩劫,部分被燒毀,部分被搶走,所余寥寥無幾,言之令人痛心。剩下的約400冊零本被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個機構收藏。即使是這樣,《永樂大典》這部奇書在今天仍然以其巨大的資料和文物價值而受到學者們的青睞。

尋找失去的大典

「大典猶看永樂傳,搜羅頗見費心堅。兼及釋道欠精覆,久閱滄桑惜弗全。」這首七言絕句出自乾隆皇帝之手,詩中讚賞永樂皇帝編纂《永樂大典》的良苦用心,對《永樂大典》收集佛、道典籍進行了批評,感嘆歷盡滄桑的大典流傳下來已經不完整了。短短四句話,昭示了乾隆皇帝對《永樂大典》的認識。乾隆朝對《永樂大典》的挖掘和利用也都由這四句話看出端倪。

經過明代的戰亂,《永樂大典》副本已經有所散失了。在皇史宬發現大典的徐幹學說過,大典「鼎革時亦有佚失」。可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四庫全書館時,《永樂大典》的缺失還是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視。當時因要從大典中輯佚失傳的典籍,進行了一次清查,發現大典缺失了2422卷。乾隆皇帝深為嘆息,下令在全國尋找丟失的《大典》,特別要在書賈坊林間「留心體訪」。有人猜測,最早發現大典的徐幹學、高士奇王鴻緒等人經常利用此書,可能把一部分帶回浙江老家去了。乾隆皇帝就給兩江總督高晉、浙江巡撫三寶下了密令,要他們去徐、高等人家中宣示,大典是官物,即使當年拿回家,也是無意收藏,只要交出,概不追究。可是徐、高后人堅持說沒有見過大典,最後只得無功而返。這時卻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有個四庫全書館的纂修官黃壽齡私自把六冊大典帶回家中閱讀,被人盜去。事發之後,乾隆皇帝聞訊十分惱火,嚴令緝捕、找回大典。最後盜人喪膽,趁夜悄悄將大典放到御河橋邊,終被追回。而黃壽齡也被處罰俸3年。

清朝官員的盜竊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全書館設立了「校勘《永樂大典》散篇辦書處」,輯校《永樂大典》中的古書,共得經、史、子、集四部書385種,4946卷。取得的成績固然很大,但也有很多古籍未能輯出。事後,館臣們認為"菁華已盡,糟粕可捐",草草收場。道光後,《永樂大典》被棄置在翰林院,無人過問。一些官員趁機大行偷盜之事。根據清末繆荃孫的記載,當時翰林院的官員早晨進翰林院辦公時隨身攜帶一件棉袍,打成包袱的樣子背在肩上;下午離開翰林院時把棉袍穿在身上,包一冊《永樂大典》出來,看守人員毫無覺察。像文廷式這樣的學者也通過這樣的手法偷盜《永樂大典》,數量達到100多冊。《永樂大典》流出宮後,有的被洋人高價收購,更加劇了它的流散。光緒元年重修翰林院衙門時,清點《永樂大典》,只剩5000多冊。20年後再清點,竟然只存800冊。一部大書,幾乎被偷光了。

外國侵略者的掠奪

1900年6月,《永樂大典》副本最後的劫難到了──當時八國聯軍進攻北京,與圍攻英國使館的義和團發生衝突。英國使館毗鄰翰林院,在衝突中成為戰場。據英國威爾的《庚子使館被圍記》記載,衝突中有人將火把拋進翰林院中,翰林院頓時着起大火,排積成行、一望無盡的藏書遭受空前浩劫。貯存《永樂大典》的敬一亭也被燒毀。「龍式池及井中,均書函狼籍,為人所拋棄。有綢面華麗之書,皆手訂者;又有善書人所書之字,皆被人隨意搬移。」《永樂大典》的大部分在這次浩劫中被焚,剩下的有的被修了工事,有的被墊了馬槽。譯學館的劉可毅一人就在洋人的馬槽下揀到數十冊《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副本被毀殆盡。物件。

在收藏《永樂大典》的外國當中,日本的收藏是最多的。日本的東洋文庫號稱世界五大亞洲學研究中心之一,它的許多藏書都來源於中國。東洋文庫是接收英國人莫利遜的藏書起家的,在莫利遜文庫中就有他在庚子事變中得來的5冊《永樂大典》。東洋文庫還委託北京等地書坊代購《永樂大典》。1943年,大連滿鐵圖書館的松岡洋右與東洋文庫一起,從湖州劉承乾嘉業堂處購得49冊《永樂大典》,這些《永樂大典》一直放在滿鐵圖書館,直到1945年大連被蘇聯紅軍占領後,被當作戰利品運往蘇聯

此外,美國德國越南韓國等國家的圖書館也收藏了少量的《永樂大典》。《永樂大典》零本在國外,特別是在英國還不斷有所發現,這些零本遠涉重洋出現在異邦,雖然歷經坎坷,但有幸保存下來了。

嘉靖抄本

2014年11月7日,在美國洛杉磯亨廷頓圖書館,參觀者在一次小範圍展出上拍攝《永樂大典》。位於洛杉磯的亨廷頓圖書館在館藏書籍中偶然發現一冊《永樂大典》嘉靖手抄本[4]。這冊《永樂大典》包括兩卷:第10270卷《教世子》及102071卷《文王世子篇》,主要講述了皇室家族應當怎樣教育皇子,其中大量引用了《禮記》等12部文獻,包括4部現已完全失傳的文獻。該卷由曾經在中國傳教的懷挺傳教士於1900年帶回美國,並傳給子女,他的女兒在1968年將它贈與亨廷頓圖書館。亨廷頓圖書館於2014年12月13日起為《永樂大典》舉行特別展出,將這部封塵已久的古書呈現給參觀者。

重聚經歷

官私輯佚

全祖望李紱都是清代的大學者。雍正年間開三禮館,全、李二人供職翰林院,得以接觸《永樂大典》。他們在《永樂大典》中看到許多世上未見之書,驚呼為「宇宙之鴻寶」。兩人一商量,覺得應該先把想見而不可得的書籍輯錄出來。全祖望寫了《抄永樂大典記》,認為最需要輯錄的有五類書,就是經、史、志乘、氏族、藝文。從此,兩人每天看20卷,把想輯錄的書名簽出,再由另外四人抄寫。就這樣每天爬梳,整理出王安石《周官新義》、高氏《春秋義宗》等十多種書籍。可是卷帙浩繁的《永樂大典》兩個人怎麼能看過一遍呢?長期的輯佚工作讓兩人感到身心疲憊。第二年全祖望罷官回鄉,輯佚工作只好作罷。但全、李二人的輯佚成果卻引起了學者們的普遍關注,為以後《四庫全書》館臣系統輯佚《永樂大典》奠定了基礎。

清代乾隆皇帝很想比肩中原皇帝,想做一番大事。康熙雍正朝曾纂修過一部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乾隆皇帝對這種類書的體例很不以為然,他說,類書雖然能夠兼收並錄,極方策大觀,但「因類取裁」的方法使得人們無法看到書籍的全貌,溯其源流,征其來處。他要做前人未做之事,修纂一部大型叢書──《四庫全書》,以補類書的缺失。還把藏《四庫全書》的閣名用淵、源、津、溯來命名,凸顯他的這部書才真正能夠「溯其源流」。這時,安徽學政朱筠和四庫總裁于敏中都建議乾隆皇帝輯佚《永樂大典》中的大量散佚古籍,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視。在開四庫全書館之初,他連頒兩道聖旨,下令輯佚、匯訂《永樂大典》中的古書善本。

乾隆三十八年,四庫全書館校勘《永樂大典》,參加輯佚的有當時著名學者戴震邵晉涵周永年等共39人。其中,周永年在宋、元人詩文集上用力最勤。邵晉涵輯《舊五代史》、《九國志》,戴震輯《算經》,也各有所成。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輯出經、史、子、集四部書共385種、4946卷。著名的有後來被列入二十四史的《舊五代史》、記載南宋初年史實的重要著作《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查考唐人世系的《元和姓纂》、目錄學名著《直齋書錄解題》和西晉杜預的《春秋釋例》等。至於宋元人的詩文集更達到了175種,許多失傳的重要典籍都通過這次輯佚恢復了原貌。

但乾隆皇帝與永樂皇帝不同,沒有兼收並蓄的胸懷,加之滿清定鼎中原剛剛百年,對宋、明人指斥謾罵北方少數民族的言辭十分忌諱。所以在輯佚中堅持儒家正統觀念,認為「菁華已盡,糟粕可棄」,凡佛道、戲曲、小說等概不輯錄,對於牽涉違礙的言辭也毫不留情面,一概刪去。有些科技方面的著作,如鄧御夫的《農曆》200卷詳細程度超過《齊民要術》,還有些軍事方面的發明為怕洋人學去,也都丟掉,不加採錄。甚至已經輯佚出的散片如《兼金合璧》、《晉史揮塵》等,或簽出的典籍《元一統志》等重要的方志類書籍,都棄置不顧,所以,這次系統輯佚古書工作留下了永遠不可彌補的遺憾。

據文津閣藏本,所謂的《四庫全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但是,凡是被滿清統治者認為不符合他們觀點的著作,均不能抄入《四庫全書》,均被刪減掉了,可惜,這類著作共有6793種、93551卷,比收入《四庫全書》的著作多出將近一倍。因此常常被人詬病為明為修書實為毀書,為了控制民間反對異族統治的言論,而實行毀書達到以愚黔首的目的。

四庫館對《永樂大典》進行系統輯佚後,嘉慶間纂修《全唐文》和《大清一統志》時都曾用過《大典》中的史料。不過貢獻最大的是徐松的輯佚工作,他輯佚的《宋會要》500卷、《宋中興禮書》、《續中興禮書》、《元河南志》等都是超過100卷的大書。以後文廷式輯錄過《元高麗記事》、《宋狀元及第圖》等,繆荃孫輯錄過《明瀘州志》、《明永樂順天府志》,董康輯錄過《憲台通記》,不過規模都要小多了。

近代收集

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前身是清學部所轄京師圖書館,民國間改稱國立北平圖書館,1949年後稱北京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誕生之初就擔負起國家圖書館職責,保存並收集《永樂大典》等珍貴文獻。經過90年的努力採集、國家調撥和各界捐贈,收藏的《永樂大典》原本達到221冊,現存《大典》的膠捲也基本收集齊全。國內的《大典》除上海圖書館和四川大學圖書館各有一冊外,其他都集中存放在國家圖書館的善本書庫中。

京師圖書館籌建之初,經學部提議將翰林院殘存的《永樂大典》移交京師圖書館庋藏。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在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周樹人建議和努力下,教育部咨請國務院,將翰林院所存《永樂大典》殘本64冊送歸教育部,其中60冊交由京師圖書館儲藏,這是國家圖書館入藏的第一批《永樂大典》。京師圖書館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後,對《永樂大典》的收集更是不遺餘力。副館長袁同禮和考訂組組長趙萬里等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到1934年,館藏《大典》已達93冊。

運美運台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華北局勢動盪不安。為防不測,國民政府下令古物南遷。1933年5月,教育部電令北平圖書館將宋元精本、《永樂大典》、明代實錄等古籍南遷,以防不虞。接電後,北平圖書館即將《永樂大典》等善本典籍運往上海,存放在公共租界倉庫。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上海淪陷,局勢進一步惡化,存放上海圖籍的安全遭到威脅。代理館長袁同禮和上海辦事處錢存訓通過駐美國使館與美國聯繫,決定將這批善本再做挑選之後運往美國寄存。選取的3,000種書中有60冊《永樂大典》。於太平洋戰爭發生之前運抵美國,由美國國會圖書館代為保管。1965年這批善本轉運台灣,暫存台北故宮博物院。放在上海的另外25冊《永樂大典》後來運回了北平(今北京)。

名家贈送

著名藏書家周叔弢原圖鏈接來自新浪網 圖片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1年,當時與中國友好的蘇聯把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收藏的11冊《大典》贈還中國政府。文化部接受後即撥交北京圖書館收藏,並和北圖聯合舉辦了一次展覽,宣傳《大典》的價值及其慘遭劫掠的遭遇。展覽極大地激發了各界群眾的愛國熱情。一些愛國人士和藏書單位紛紛向國家捐獻了自己收藏的《永樂大典》。

1951年8月20日,著名藏書家周叔弢率先將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無償捐獻給國家並致信北圖:「珠還合浦,化私為公,此亦中國人民應盡之天責也。」隨後趙元方也將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捐贈出來。更令人感動的是在張元濟的倡議下,商務印書館董事會一致通過將商務印書館所屬東方圖書館所藏21冊《永樂大典》贈送北圖。此後,北京大學廣東文管會,以及張季薌金梁徐伯郊陳李藹如等紛紛捐獻了自己收藏的共11冊《永樂大典》。

值得一提的是,在五、六十年代國家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周恩來總理對文物收藏極為關注,特批專款從香港藏書家陳清華手中購回一批珍貴古籍,其中就有4冊《永樂大典》[5]

外國歸還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之初就和當時同屬於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交涉歸還《永樂大典》的事宜,得到了蘇聯政府的支援。1951年,蘇聯把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收藏的11冊《大典》贈還中國政府。文化部接受後即撥交北京圖書館收藏。這在當時是一件大事,因為這些《永樂大典》過去是被當作戰利品從大連的滿鐵圖書館運到蘇聯去的。如今蘇聯政府無償歸還這些珍貴文物,對百年來飽受外國侵略和戰爭蹂躪的中國人民來說是一件非常振奮的事,也為國家間的平等交往樹立了典範。中國和蘇聯的各大報紙對此事進行了大量報道。

繼這次贈還《永樂大典》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藏書機構也紛紛贈還藏書;此外,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贈還3冊,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贈還52冊[6]蘇聯科學院也通過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移贈1冊。這樣67冊遠離故國的《永樂大典》終於回到了祖國懷抱[7]

魯民捐贈

《永樂大典》在收集過程中還有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1983年,山東掖縣農民孫洪林在偶然看一幅掛曆上印的珍貴古籍圖片時,發現過去自己家中有一冊與《永樂大典》很相似的書,因為不知道是書名,家中就用它來夾鞋樣和剪紙,而且剪掉了書中天頭地腳沒有字的部分。由於有從祖上因襲的敬惜字紙的傳統,有字的地方都保存下來了。孫洪林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掖縣文化館,並要求北京圖書館派人來鑑定。經過專家鑑定,這冊書無疑就是《永樂大典》的「門」字韻。孫家將這部幸運的《永樂大典》捐贈給國家。北圖在收到此書後即由專業修復人員做了復原。這冊流落在外多年的典籍終於與其他《大典》聚合了。

近現代輯

近現代因為《永樂大典》的散失,能夠利用的只有區區400冊,但仍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特別是民國間國立北平圖書館的趙萬里在1928年到國立北平圖書館工作後,就開始了對《永樂大典》的輯錄工作,輯錄了《陳了翁年譜》,還以多年功力,從各種載籍中搜求逸佚,編纂成《校輯宋金元人詞》73卷,其中採用《永樂大典》佚文頗多。趙萬里陳恩惠等人,在日據時期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堅持輯錄工作,他們發現《四庫全書》中的若干種《永樂大典》輯本與現存《永樂大典》原本文字有出入,根據當時陳恩惠建議,把《永樂大典》輯佚工作列入工作計劃中。陳恩惠具體負責核對《四庫全書》。由趙萬里將佚文確定後,僱請兩位抄寫人員進行抄寫,輯佚工作進行了6年,輯出史部、子部、集部,特別是方志、文集等總數達213種。其中的《元一統志》、《析津志輯校》、《薛仁貴征遼事略》等後來都經過再輯得以出版。這時期的輯佚還有郭沫若的《大德南海志》、錢南揚的《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欒貴明的《四庫輯本別集拾遺》等。

《元一統志》

元代地理總志《元一統志》原書近800卷,記載元代地理疆域沿革、山川、湖澤、物產、土貢等,是研究元史的重要資料。趙萬里從1944年開始,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元一統志》佚文,又從元至正刻本殘帙輯出傳錄的《元一統志》2冊,從常熟瞿氏藏抄本輯出傳錄的《元一統志》2冊,從吳縣袁廷檮家抄本《元一統志》輯出殘帙1冊。由於其他原因,《元一統志》的輯佚工作停滯了20年。1965年,趙萬里輯出明《寰宇通志》、《明一統志》等書所引用《元一統志》資料,經反覆校勘,合為一體,該輯本終於在1966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析津志》

析津志》是元末熊夢祥所撰、記述元大都的書,為現存最早記述北京地方史地的專著,其中可以得見元大都和金中都的官署、水道、仿巷、廟宇、風俗等。現時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輯《析津志》是在趙萬里等先生輯佚的基礎上,由善本部集體匯集整理,最後完成的。《析津志輯佚》的版本有四個來源:一是《永樂大典》原本;二是《日下舊聞考》所載;三是徐維則鑄學齋所藏抄本,即所謂《憲台通記》中所載;四是北大圖書館所藏繆荃孫從《永樂大典》輯《順天府志》殘卷和來自孫殿起的本館所藏明初輯抄《永樂大典》的《順天府志》殘卷。可以說是百年來許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析津志輯佚》一書後經首都博物館趙其昌校訂,1983年9月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

《大典戲文三種校注》

錢南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輯錄《小孫屠》、《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三齣戲曲。

戲曲在大典,「戲」字韻下為戲文(南詞),「劇」字韻下為雜劇,十之六七沒有傳本。《四庫》館臣以戲曲鄙俗,未加輯錄。大典收錄「戲文」有33種、「雜劇」90種,較古的宋元南戲除《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琵琶記》諸本外,明初尚存《破窯》、《躍鯉》、《金印》、《牧羊》等記,而《小孫屠》一本以北曲諸牌與南曲「風入松」合套,開南北合套風氣之先。其他如《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等保持了許多失傳古劇的資料,都十分生動。大典所存南戲殘本,是南戲研究的重要資料。趙萬里之外,譚正璧也較早關注過大典中的戲文,著有《永樂大典所收宋元戲文三十三種考》(話本與古劇),197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錢南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一書,引起了學術界的研究熱潮,胡竹安郝朴寧趙日和等在對南戲體制的研究、三種戲文校補、沈等方面也做出了成績。

視頻

永樂大典相關視頻

國寶迷蹤:《永樂大典》之謎


《永樂大典》的悲歡離合
洛杉磯發現第419本《永樂大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