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达悟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达悟族
Tao

原图链结图片来自台客生活网
总人口
约4,635人(2019年1月)
分布地区
语言
相关民族


达悟族(Tao),旧称雅美族耶眉族(Yami),源于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在1897年的调查报告,他在报告中将兰屿称为雅美(Yami),是台湾南岛语系唯一分布在台湾离岛的一支民族,分布于台湾本岛东南外海的兰屿上,人口约四千馀人,是海洋民族,以捕鱼为主要产业,并有飞鱼祭等岁时祭仪,兰屿在1877年起进入清代有效控制范围内,但在1903年日治时期时方有国家机构的建制[1]。1998年,主管台湾原住民事务的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在雅美族人的呼声下将兰屿原住民的族群名称改为达悟族(Tao)。

达悟族社会没有氏族贵族制度,而是由各家族的长老为意见领袖的父系社会,这些家族也构成达悟族最重要的社会单位:渔团组织。达悟族是中华民国原住民族中唯一以渔业为主的民族,但也会种植小米芋头等作物。一般来说,渔业是男性的任务,而农业则由女性负责,并划有渔团组织、粟作组织、灌溉组织等经济工作单位。每年的3-6月是达悟族的重要祭典:飞鱼祭。达悟人视飞鱼为神赐予的礼物,在飞鱼季期间,各渔船船员需住在共宿屋内,在这期间只捕飞鱼,不捕其它鱼种,而所有的渔获皆与部落共享,因为达悟族人相信若在飞鱼祭结束前将渔获分食完毕,来年就会有源源不绝的收获。

2005年6月,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为了保护达悟人的飞鱼文化,规定每年3-6月兰屿外海6海里内的海域禁止10吨以上渔船捕鱼,也禁止使用流刺网追逐网,或毒鱼、炸鱼等手段。[2]

血缘和语言

根据考古与语言学的理论,认为台湾南岛语族的故乡,南岛语族的扩散是由台湾经兰屿巴丹岛,到达菲律宾,再由东南亚岛屿迁往大洋洲。达悟族人与巴丹岛人虽然在语言与文化上要较达悟族人与台湾原住民相似,但在遗传上,达悟族人却与台湾原住民相近。[3]

日本学者移川子之藏于19世纪考据,兰屿和巴丹两边居民的礼仪、穿著、藤帽、发型等特征,及主食、烹饪方法与民俗语汇,都极相似,研判属同一族群。美国人类学者Dezso Benedek更从两地墓葬都采“瓮棺葬”,认为两地应有共同起源,只因后来兰屿与巴丹被划为两个国家而被迫分隔。兰屿第一位博士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所博士生董恩慈说16世纪以来,巴丹岛历经西班牙、美国、菲律宾等国治理,西化程度较高,兰屿则相对位处台湾外海边陲,保留较多传统文化。[4]

人文地理

达悟族人口在2009年时约为3,638人,主要分布于台湾本岛东南方82公里处的兰屿上,从北依顺时钟方向为朗岛(Iraralay/Iraraley)、东清(Iranmeilek)、野银(Ivalinu)、红头(Imorod)、渔人(Iratay/Iratey)和椰油(Yayo)六个部落。其中以东清村的人口数最多,约有1,184人,其次是红头村956人、朗岛村750人、椰油村748人,但椰油村是兰屿最现代化的部落,乡公所、中学等设施均设于此,另外也邻近机场和港口;红头部落与渔人部落在行政划分上同属红头村,但仍维持部落的主体性。各部落均为集村形态,在海岸线上的平坦缓坡处建传统地下屋聚居[5]

兰屿属于高温多雨的热带性气候,面积约45.7平方公里,年雨量可达2,600公釐。兰屿全岛皆山,是因火山作用而形成的火山岛,属于绿岛-巴浦耶海脊的一部份,向南、北、西边分别可达巴丹群岛绿岛和台湾。由于兰屿高温、潮湿、风强,又有黑潮带来大批回游鱼类,达悟族的经济活动因此采渔农并行制,除了种植甘薯小米外,也建造拼板舟出海捕鱼,是台湾原住民族中唯一有海洋文化者。

最早记载兰屿的是明朝万历年间张燮的《东西洋考》,称兰屿为“红头屿”[6]。1644年,热兰遮城派遣3艘帆船到兰屿,岛上达悟族人均迅速走避躲藏,荷兰人仅捉回3人,在热兰遮城教他们说荷兰语,当时文献已称兰屿为“红头屿”(Botel)[7]。“红头屿”一词在中国文献上最早出现在清朝黄叔璥的《台海使槎录》,以远望兰屿岛呈赤红色命名之,并为之后的历代文献如《海国闻见录》、《台湾志略》等袭用。

“兰屿”此称则是在1947年的一场国际花卉展中,兰屿当地特产的五叶蝴蝶兰获得首奖,台东县政府以红头之名“极易引人以红虫毒害之感”,又“兹查该乡有五叶蝴蝶兰……俾可憎为可爱”,兰屿才正式在1947年1月29日成为岛屿的名字[8]。而达悟族人对自己岛屿的称呼则是“Ponso no Tao”,意为“人之岛”[9]

兰屿在1877年被恒春知县周有基划进恒春县,但未设官治理。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但兰屿则直到1903年,达悟族人与遇难的美国船员发生争斗后,日本才派驻警察于此,是兰屿设官之始。日治时期被划为人类学研究区,受到台湾总督府刻意的隔离保护,由台东厅管辖,任以进出者处以25日拘役或25圆以内罚金,岛上的达悟族因此得以保存自身文化[1]

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在岛上建立“农场”,专门收容重刑犯或需管制收容的退伍老兵。这些农场除了对当地居民造成极大困扰外,国民政府开放兰屿观光也带来观光冲击,尤其是生态物种的破坏,从珠光凤蝶到海底的红珊瑚都被盗采或走私,直到1980年才被台东县政府阻止。1974年,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通过“兰屿计划”,意将核废料置放于兰屿。1982年5月19日,设于岛南龙门地区的国家放射性废料第一储存场接收10,008桶放射性核废料,引发达悟族人的抗议行动[10]

神话

达悟族的创世神话可分为“兰屿的形成”和“达悟族的起源”两种,在创世之后,其它的神话也就跟著出现。这些神话皆以口传方式代代流传,也因此岛上各部落保存的神话故事皆略有不同。

兰屿的形成

在达悟族的创世神话中,兰屿是由一位自南方来的神人所造,先造出小兰屿,再造兰屿。在不同的文献或不同部落的记载中,皆特别提及神人是由“南方”而来,这显示达悟族人对特定方位有特殊的情感。在日本人类学者鸟居龙藏的调查报告中,将兰屿原住民称为“Yami”,意为“北方之人”,但此名并不代表达悟族以北为尊,因为这个北方指的是相对于南方菲律宾的巴丹群岛而言,兰屿在北方。“南方”这个方位在达悟神话中,具由独特的神圣地位,根据传说,兰屿南方的海域与其垂直向上的天空可以到达天神居所[11]。达悟族人对南方这个方位的敬意也可从他们赖以维生的渔业活动中看出端倪,例如达悟10人座大船船首常饰有称为“Minamoron”的星座图案,这是一个每当夜晚自兰屿向南方眺望时,会在小兰屿升起的星座[12]。此外对达悟族人最重要的鱼种飞鱼,就是一种每年3月自南方抵达兰屿海域,7-8月才又回游南方的鱼类。南方在达悟族人心中的地位由此可知,同时也可以看出海洋对达悟族人的重要性[13]

除了“神人自南方来,先造小兰屿,再造兰屿”的神话外,兰屿的创世神话尚有数种版本,一种是台湾岛、兰屿、绿岛小兰屿巴丹岛和菲律宾等地原本是相连结的一个大岛,但岛上居民互相残杀,其中达悟人遭到台湾人与菲律宾人的欺压,天神怜悯达悟人的处境,才用地震将大岛分开;另一种则是“人造说”,从前有一个会造出陆地的达悟族人,刻划出兰屿的地貌,当他正要用草原将兰屿和小兰屿连成一片时,台湾人却用巧计骗取达悟人的怜悯心,成功让造陆者离开兰屿,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14]。这两种神话都显示达悟族人的弱势族群观念,也在神话的代代相传中发挥教育子孙应谨慎应对外来族群的功能,例如造陆者的故事显然作于达悟族与汉人的接触之后,当时汉人组成“辫子军”,不但将兰屿人逼出作为放牧地的绿岛,甚至还入侵兰屿本岛,幸而在椰油部落勇士的率领下,才得以驱逐辫子军,与故事中不怀好意的台湾人不谋而合。

达悟族的起源

达悟族各部落对自身的起源有不同的创世神话,包括“石生与竹生说”、“神造说”等。

石生与竹生说

在“石生与竹生说”中,天神将一块石头扔到一座叫“Jipaptok”的山上,从石头中迸出一个男婴,喝露水长大。当他下山到“Jimaggigit”时,遇到另一个从竹子迸出来的男孩,这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其他人的存在。两个男孩从此便生活在一起,直到有一天,两人的膝盖都肿了起来。从石生男孩的右膝中生出了一个男婴,竹生男孩的左膝则生出一个女婴,两个婴儿长大后便结为夫妇,在生下4个瞎眼的孩子后,第5个孩子才与别部落的女孩结婚,逐渐繁衍出达悟一族。

石生与竹生说神话的版本,在诸部落中皆略有差异,从石生与竹生人的性别、生子方式到结尾皆有所不同,例如红头部落的版本里,两名男孩是用阳具摩擦膝盖生子的,然而事实上男性的生殖器几无可能碰触到自己的膝盖,因此可以看出初民的生殖崇拜。在部份结尾中“互换伴侣生子”可解释成是告诫子孙需避免近亲繁殖,以免生下畸型的孩子。至于石、竹生人,则是取其永恒、坚硬之意,寄托对种族繁衍生生不息的愿望。

受神话影响,达悟族人尊敬石头和竹子,但并不崇拜。石竹是达悟建筑的重要象征物,例如在屋外或飞鱼祭仪式时放几块椭圆形独石,被认为可带来好运(Bannaligan),而这样的习俗已被证实是由巴丹群岛传过来的,更说明达悟族与巴丹群岛的紧密联结[15]

神造说

在“神造说”中,传说,兰屿和小兰屿一样原本都是无人岛,但有一天,从海上漂来一只密封木箱,搁浅在海岸上。从木箱里走出天神创造的人,他们就是达悟人的祖先[16]。神造说来自椰油、渔人、朗岛等部落,属于海岸起源说的一种。

社会的形成

语言

在达悟族的神话中,语言是石竹人创造的。当石竹人的孩子们长大后,他们就将任何捡到的东西带回家,祖父则一一告诉他们每样事物的名称和是否可以使用,但不幸的是,祖父在讲完“Ji Cakavat”(毁坏)后便去世了[17]。祖父在这里象征的是智慧,孩子们则是智慧的传承。借由对事物的命名,得以为事物标上标签。这样即使手边没有那样事物,也能让事物存在于语言之中[18]

事物的价值

传说,石人与竹人生下的两个孩子在不同的方向分别获得,并将它们做成伐木的刀。竹人的金刀自然砍不断木头,于是便和石人交换铁。石人说,虽然我们应交换等重的金和铁,但金比铁来得贵重,所以我需要拿更多的铁来换金。竹人同意[14]

用火与造船

在达悟神话中,的起源是这样的:红头部落祖先的两名孙子被派往西南方寻找食物,走到五孔洞时,他们发现地下的人不但会网鱼,也会织布和造船,还用夜光贝照明。他们在那里受到很好的款待,临行时,地下人将火种放在夜光贝里送给他们,让他们的部落也能用火[14]。这则神话象征初民文化走向文明的第一步,地下人象征祖先,而子孙则从祖先那里获得智慧[17]。除了用火外,石生人的后代也向地下人学习造船,他们把横木附于船的内侧,让船能顺利航行;竹生人的后代则向石生人学造船,却把横木放在船的外侧,因此触礁沉没。这则神话确立石生人的正统地位,竹生人因此不再复见于达悟社会中。

飞鱼的传说

石人昌盛后,却罹患皮肤病,于是天神托梦给老祖父,要他到青青草原的海岸接受指示。一只黑翅飞鱼在那里等著老祖父和跟来的孙子,它指引祖父举行仪式,捕食飞鱼。祖父遵从飞鱼的指示在“Ji Maramay”举行招鱼祭,从此在吃过飞鱼后便不再有皮肤病。石人一族也因此歌唱:“我们在Ji Minanoit和Ji Calcawalanan造船,让船在海上试航,学会捕鱼,捕捉天神的礼物[14]。”神话与传统祭仪因这个故事而找到联结点,每年举行的招鱼祭无异代表著人与天神的修好,飞鱼则是天神的使者,在付出生命后终能透过仪式重返天国。石人一族也能有充足的粮食,繁衍生生不息[17]

日月的传说

在达悟族的神话里,原本,世界的天空由两个太阳主宰,只要将食物曝晒在阳光下就会熟。但有一天,一对夫妇背著孩子在烈日下工作,回家时发现孩子因此被晒死了。孩子的母亲悲愤地指著天空道:“夺走我女儿的太阳,我诅咒祢像翻过来的石头一样。”于是其中一个太阳的光芒就减弱了,成为月亮,天空因此只剩下一颗太阳。这则神话隐涵著生命的存续需要仰赖自然的供给,一旦灾难(两颗烈日)发生,生命的存续(孩子)就会遭受威胁。

经济

林业

兰屿位在台湾东南海域,与菲律宾隔巴士海峡相望。此一地理位置除了造就兰屿达悟族人和巴丹群岛的密切联结外,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兰屿属于生物地理学上的“东洋区”和“澳大拉西亚区”间的过渡带,所以有丰富的物种组成[19][20]

达悟族人的林业使用可分为果树栽培和建材用林两种,主要是用在食用与建材、造船上。达悟族建材用木的使用包括房屋建设、造船、薪木和渔架等。这些建材用林多分布于溪谷或山腰上,因为该处相对湿润,林木可以长得又快、又大,而且坚硬。而树种则包括榄仁舅Guettarda speciosa[[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条目]])、绿岛榕榄仁Terminalia catappa L.[[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条目]])、赛赤楠Acmena acuminatissima[[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条目]])等,培育以天然生长为主,但也会为它们除草、修枝,并砍除周边的非目标树种。如果有天然幼苗的长成,则会受到悉心照料,以确保树种的繁衍优势[21]

达悟族的果树通常种植在聚落附近,树种以当地原生物种为主,例如番龙眼Pometia pinnata[[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条目]])、异色柿Diospyros discolor[[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条目]])、大叶山榄等,但也有引进椰子槟榔蒌叶等植物栽培[22]。这些果树通常种植在高大乔木下的树荫,等到果树长大后才砍伐乔木,避免妨碍果树生长。为了维护果林,达悟族人会为其除草、修枝。除非果树已经自然死亡,果树林不会轻易采伐,而为了缩短老树枯死、新树尚未长成间的空白,这些果树在长成后,幼苗就会立刻种下,这样当老树需要代谢时,新树已经长到可以取代老树的年龄[21]

达悟族的林业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复育是有益的,因为这样利用方式可以使土地或山坡地长期保持在拥有植被的情况下,而不会因为林地裸露导致侵蚀或土石流[21]。在现代文明的改变下,兰屿的木材使用量大幅减少,房屋建材也改为钢筋水泥,传统林业依赖拼板舟的建造继续维持,虽未过量,但也应注意树林更新的问题。

文化

饮食

达悟族一天吃两餐,分别是出门工作前的早餐(Zomiag)和傍晚回家时的晚餐,午餐(Magza)只在节庆、招待宾客或生病时,因为有留在家中才吃。对达悟族人而言,饮食由主食(Kanen)和副食(Yakan)组成,其它佐料还有帮助吞咽的汤水,餐后则享用槟榔和纸烟。主食和副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有主食或副食,则只能称为点心,而非正餐。

主食的种类一般包括水芋(Soli)、甘薯(Wakay)、旱芋(keytan)、山药(Ovi)和一种叫“Patan”的块根植物,小米(Kadai)则是祭仪上相互馈赠的礼物。随著现代文明进入兰屿,稻米(Mogis)也成为达悟族人的主食之一,被部份家庭接受。副食的种类多样,以各类海鲜为主,但也会食用藻类、人工栽培的水果或山野狩猎采集来的野味和野菜,例如陆蟹白鼻心山苏等。只在祭仪时享用,一般人家则以鸡为主;水果则包括番龙眼(Ciai)、毛柿(Kamala)、香蕉(Vineveh)、甘蔗(Onas)、香瓜凤梨等,但都是作为孩童的零食,而不会出现在餐桌上。

然而达悟族的副食还是以鱼类为主,分成“春天鱼”(Among no rayon)和“近栖鱼”(Among no karawangan)两种,春天鱼是飞鱼、鬼头刀洄游鱼类,在达悟族人心中是神圣的鱼种,因为他们相信这些鱼来自天界;近栖鱼在是在春天鱼的季节以外的时间捕到的鱼,也包含一些生长在礁岩上的鱼种。这些鱼种又有“好鱼”(Oyod)、“坏鱼”(Zahet)、“老人鱼”(Kakanen no raraker)之分,好鱼无论性别都可以食用,坏鱼只有男性可以食用,老人鱼则只有年长男性可以食用。但日常生活中,因为好鱼难以捕捉,一旦捉到就会优先给女性食用,一个家中负责捕鱼的男性如果无法抓到好鱼给家里的女性食用,妻子甚至可以拒绝行房,因为丈夫没有尽到提供食物的责任。如果餐桌上出现坏鱼时,男性需要以竹签(Tatazi)享用,以免污染到主食。此外,孕妇(Manili so kanen,意思即“慎选食物”)对食品种类的选择需要特别谨慎,只要海鲜的长相怪异、名字不吉利就不应食用,否则一旦生下有胎记的孩子,就会被视为是吃下了不洁的食物所致。

达悟族人不会让彼此陷入饥饿,例如当负责供应食物的男主人和女主人生病或生产,或对年长者已无法自行取得食物时,亲友会主动赠送食品给这些家庭。当主人有能力回馈时,会主动帮忙亲友建造房屋、开辟田地或造船等劳务性工作。这种相互馈赠可以被视为是经济型态的一种,例如有些鱼特别难捕捉,就可以透过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

历法

工艺

拥有冶金工艺技术,银盔的制作便是代表。根据研究,制作银盔的原料来源主要是触礁沉没商船上的银币或透过交易所取得的银元。鸟居龙藏在1897年(明治30年)调查纪录中写道“当船靠岸的时候,岛上的‘蕃人’争先恐后似的驾著独木舟(Canoe)过来,每一个人都喊著:Peark!Peark!(银)…为什么喜欢银币呢?拿银币作什么用途呢?结果我查出了原因。‘土人’一旦有了银币,就放进陶瓮里烧热,然后拿出来用石头打成薄片,以制造男子的头盔、女子的头饰、颈饰、臂饰等”[23]

禁忌

达悟族禁忌非常多且繁复,举例如下:

  • 棋盘脚:被达悟族视为禁忌物、魔鬼树,绝不能带入房舍。又例如达悟族人捕获一船飞鱼,但有人在旁说了达悟族语棋盘脚这个字,那整船的飞鱼便被视为不祥,可能会被整船丢弃。
  • 飞鱼季时不得触摸拼板舟,女性更是一概不准,认为会影响渔获。
  • 飞鱼季期间,部落滩头禁止从事任何水上活动。
  • 女性严格禁止登小兰屿。
  • 桔子不可带至海边,尤其是飞鱼季时。

学术研究

对兰屿最早的学术研究始于1897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对兰屿(当时称红头屿)原住民进行田野调查,在著作《人类学写真集-台湾红头屿支部》中首次称呼岛上居民为“yami kami”,此词是根据达悟人对自己的称呼而来。“kami”在达悟语中的意思是“我们”,而“yami”则是来自于早期菲律宾巴丹群岛人对兰屿原住民的称呼。达悟族无论在语言或是文化皆与菲律宾巴丹群岛相近,日本学者鹿野忠雄便曾在著作中提及此事:

知名人士

参见“台湾原住民人物列表

  • 郭建平:社会运动者,致力于兰屿文化保存、兰屿自治与反核运动。
  • 夏曼·蓝波安:作家。
  • 夏本·奇伯爱雅:汉名:周宗经,作家。
  • 董玛女:在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任职,文史工作者。
  • 周莉文,超级星光大道七踢馆者。
  • 夏本·嘎那恩,中华民国总统府资政

统计

县市别达悟族人口 (2000年)[25]
县市 达悟族人口 总人口 比率
台东县 2,266 204,919 1.11%
台北县 399 3,722,082 0.01%
桃园县 212 1,808,833 0.01%
台中县 119 1,510,480 0.01%
花莲县 111 327,064 0.03%
高雄县 110 1,262,969 0.01%
高雄市 92 1,493,806 0.01%
台北市 91 2,624,257 0.00%
屏东县 88 872,902 0.01%
新竹县 63 451,316 0.01%
台中市 52 989,047 0.01%
宜兰县 49 444,950 0.01%
南投县 39 487,398 0.01%
彰化县 38 1,255,332 0.00%
基隆市 24 387,504 0.01%
台南县 18 1,120,394 0.00%
苗栗县 18 534,366 0.00%
云林县 15 705,440 0.00%
嘉义县 15 552,749 0.00%
新竹市 15 395,746 0.00%
台南市 13 725,985 0.00%
澎湖县 10 83,214 0.01%
嘉义市 9 266,126 0.00%
金门县 5 56,275 0.01%
连江县 1 17,775 0.01%
总计 3,872 22,300,929 0.02%
乡镇市区别达悟族人口 (2000年)[25]
乡镇市区 达悟族人口 总人口 比率
台东县兰屿乡 2,133 2,437 87.53%
台东县台东市 87 98,276 0.09%

参见

参考文献

  1. 1.0 1.1 许木柱. 重修台湾省通志. 南投: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5: 839. ISBN 9570203900 (Chinese (Taiwan)). 
  2. 达悟族: 飞鱼之神. 新自然主义出版. 2007-01-01 (中文). 
  3. 雅美族启示录 自由时报, 2011-2-28
  4. 兰屿准博士 吁族人航向巴丹 , 自由时报, 2008年1月13日
  5. 台东县兰屿乡现况分析 (pdf). 台东县离岛综合建设实施方案 (台东县政府). [2010-10-30] (Chinese (Taiwan)). 
  6. 东西洋考》(卷9):“远望红豆屿拜浮甲山,进入为大港。”
  7. 瓦历斯·诺干. 兰屿记事年表. 台东市: 台东县文化中心. 1993 (Chinese (Taiwan)). 
  8. 夏曼·贾巴度. 兰屿部落地景地名空间文化之调查. 台东市: 台东县市文化中心. 1997 (Chinese (Taiwan)). 
  9. 洪敏麟. 光绪二十三年台东厅吏之兰屿探查史料. 台湾文献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78年10月, 29: 1 (Chinese (Taiwan)). 
  10. 黄晋芳. 达悟族的“驱逐兰屿恶灵”运动. 国立空中大学. [2010-10-30] (Chinese (Taiwan)). 
  11. 关华山. 雅美族的生活实质环境与宗教理念.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中央研究院). 1989年12月, 67: 143 (Chinese (Taiwan)). 
  12. 尹建中. 台湾山胞各族传统传说故事与传说文献编纂研究. 台北: 台湾大学. 1994: 357 (Chinese (Taiwan)). 
  13. 董森永. 雅美族渔人部落岁时祭仪. 南投: 台湾省政府. 1997: 10-14 (Chinese (Taiwan)). 
  14. 14.0 14.1 14.2 14.3 余光弘、董森永. 台湾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 台北: 国史馆. 1997: 15-63 (Chinese (Taiwan)). 
  15. 刘其伟. 兰屿部落文化艺术. 台北: 艺术家出版社. 2002年5月: 93. ISBN 9867957229 (Chinese (Taiwan)). 
  16. 林道生. 原住民神话故事全集. 台北: 汉艺色研出版社. 2001年5月: 180. ISBN 9576224284 (Chinese (Taiwan)). 
  17. 17.0 17.1 17.2 郑汉文. 兰屿雅美大船文化的盘绕——大船文化的社会现象探究 (pdf). 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 (国立东华大学). 2004年6月, 8: 62 [2010-10-24] (Chinese (Taiwan)). 
  18. 马丁·海德格尔. 走向语言之途. 台北: 时报出版. 1993年8月: 11. ISBN 957130767X (Chinese (Taiwan)). 
  19. 刘棠瑞、林则桐. 台湾天然林之群落生态研究(四):兰屿植群与植相之研究. 省立博物馆科学年刊 (台湾省立博物馆). 1978, 21: 1–79 (Chinese (Taiwan)). 
  20. 刘汉文、吕胜由. 兰屿岛雅美族民族植物. 台北: 地景企业. 2000年8月: 268. ISBN 9578976984 (Chinese (Taiwan)). 
  21. 21.0 21.1 21.2 王相华、张励婉、高瑞卿. 兰屿达悟族之森林作业方式对林分结构、组成之影响 (PDF). 国家公园学报 (内政部营建署). 2003, 13: 75–94 [2010-10-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5) (Chinese (Taiwan)). 
  22. 魏惠林、刘斌雄. 兰屿雅美族之社会组织.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专刊 (中央研究院). 1962: 284 (Chinese (Taiwan)). 
  23.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斯土斯民-台湾的故事:兰屿达悟族银盔. 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 斯土斯民-台湾的故事.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24. 鹿野忠雄. 东南亜细亜の民族学先史学研究. 东京: 矢岛书房. 1946 (日语). 
  25. 25.0 25.1 行政院主计处编. 中华民国89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 台北市: 行政院主计处. 2002. 

外部连结

阅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