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倒卵葉野木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倒卵葉野木瓜

圖片來自plantjdx

科學分類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目:   毛茛目 Ranunculales

科:   木通科 Lardizabalaceae

屬:   野木瓜屬 Stauntonia

種:   倒卵葉野木瓜 S. obovata

倒卵葉野木瓜學名Stauntonia obovata)為木通科[1](Lardizabalaceae)野木瓜屬(Stauntonia)的一種木質藤本植物。分布於台灣本島以及中國大陸廣東四川福建廣西江西香港湖南等地,生長於海拔300米至800米的地區,多生于山地山谷疏林或密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形態特徵

倒卵葉野木瓜是木質藤本,全體無毛。莖和枝纖細,有線紋。掌狀複葉有小葉3-5(6)片;葉柄纖細,長2-6(8)厘米;小葉薄革質,形狀和大小變化很大,通常倒卵形,有時為長圓形、闊橢圓形或倒披針形,側生小葉有時略偏斜,長3.5-6(11)厘米,寬1.5-3(6)厘米,先端圓,有時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至闊楔形,邊緣略背卷,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麵粉白綠色;側脈每邊4-7條,基部一對側脈斜上舉,葉脈在兩面不明顯或在上面微凹入,下面略凸起;小葉柄長8-20(30)毫米。

總狀花序2-3個簇生於葉腋,比葉短,長約4-5厘米,少花;總花梗和花梗均纖細;小苞片小,早落;花雌雄同株,白帶淡黃色。雄花:外輪萼片卵狀披針形,長9-10毫米,寬3.5-4毫米,先端漸尖,邊緣稍內卷,內輪萼片線狀披針形,寬不及1毫米;無花瓣;雄蕊長3.5-4毫米,花絲合生幾達頂部成為長約2毫米的花絲管,花葯分離,藥隔稍突出成微小的凸頭;退化心皮極小,藏於花絲管內。雌花:萼片和雄花的相似;心皮3;柱頭小,頭狀;退化雄蕊6枚,鱗片狀,長不及0.5毫米。

果橢圓形或卵形,長4-5厘米,干時褐黑色,果皮外面密布小疣點;種子卵形腎形至近三角形,略扁平,長8-10毫米,寬5-6毫米,種皮褐黑色,有光澤。花期2-4月,果期9-11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00米至800米的地區,多生于山地山谷疏林或密林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台灣本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四川、福建、廣西、江西、香港、湖南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繁殖方法

野木瓜育苗一般用扦插。在冬末春初選擇土壤肥沃、土層疏鬆深厚、向陽、灌溉和排水條件方便的地塊做苗床,做成1.5-2×3-5米的標準廂。在扦插前10天左右,按每標準廂施入10公斤腐熟平整細。在實生幼樹上選擇長勢健壯、高產的野木瓜樹枝為插條。按15厘米×15厘米株行距進行扦插。扦插枝長33-66厘米。插後澆足水,用稻草覆蓋於行間。

栽培技術

選地定植

野木瓜適應性強,對土壤不苛求,在一般土壤上都能生長。但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徽酸性至中性沙壤土和壤土上栽培最好。也適合於荒山和庭院種植,喜生陽光充足、溫暖濕潤的土壤環境。在初春氣候轉暖後進行栽植。一般畝栽80-110株,株行距2米×3-4米。0.7米×0.7米×0.7的穴窩,每窩施入有機肥10-15公斤填一層土,再施入野木瓜專用復混肥1-2公斤再回填土。經半月左右後按每窩一株進行移栽或扦插,栽後澆透水。

田間管理

施肥

(1)施肥量:移栽第一年根據苗情每株淋糞水0.5-1.5公斤。成年樹每年施農家肥10-15公斤/株,木瓜專用肥2-5公斤。

(2)施肥時期:一般分三次。第一次基肥占年總施有量的50%於秋末冬初施下。第二次於開花前施用,占年總施肥時的30%,第三次於果實生長後期施用,占年總施肥量的20%。

(3)施肥方法:一般在離果樹33-66厘米開環形溝把肥料施入溝內,覆土。也可在開花後期和果實膨大期葉面噴施葉面肥,如硼肥、葉面寶、尿素等。

整形修剪

野木瓜如果不進行整形修剪,樹高可達10米並長成灌叢形,不利管理和果實採收。

(1)整形:主杆高40-80厘米,留中心干。分直立和彎曲兩種類型。在中心幹上直接培養大、中、小枝組。樹高可控制在2.5米左右,冠徑2米左右。

(2)修剪:從幼樹結果開始,應適當重剪去基部萌薜、枯枝、病蟲枝、中心枝、纖弱枝、衰老枝、生長內堂橫穿枝、徒長枝。為了保證每年有一定的生長量,以保持健壯的生長,應掌握未衰先更新的原則。利用健壯的發育枝更新樹冠,穩定骨架,維持骨幹枝的生長優勢。

中耕除草

野木瓜栽培地可以間作矮稈作物,如蔬菜、綠肥、薯類等。結合種植作物和施肥進行除草翻地,每年翻地1-2次。

病蟲防治

野木瓜抗病蟲害能力極強,只要加強整枝修剪和合理施肥,一般不易發生。常見的病害有葉枯病、皮枯病、干腐病等。葉枯病、干腐病可用1:2:200波爾多液噴霧;皮枯病用力刮去病部熏以硫磺或塗上石硫合劑。早害有天牛蚜蟲,用氧化樂果等殺蟲劑均能防治。

附註

陳謙海(貴州植物志2: 150. 1985)記載:A. Rehder於1936年重新審定Akebia cavaleriei l. evl.的模式標本(J. Cavalerie 955),認為它應屬於倒卵葉野木瓜S. obovata Hemal.,但據陳解剖在Akebia cavaleriei Levl. 模式產地平伐所采的標本,觀察到雄花的6條雄蕊花絲僅在基部合生,上部分離。這與S. obovata Hemsl. 的原始描述「雄蕊花絲幾完全合生」不相符。吳印禪於1936年根據廣西標本(羅香,古陳,辛樹幟8948)發表S. leucantha Diels ex Y. C. Wu,其雄蕊花絲正是上部分離,下部合生,而且在外形上,它與S. obovata Hemsl.頗為近似。此外,S. leucantha分布於黔東南和東北的叢江、榕江、江口、印江等地,與平伐相距不遠,由此我們推想A. Rehder是否可能將應為S. leucantha的標本誤認為S. obovatao由於未見到Akebia cavaleriei Levl. 的模式標本J. Cavalerie 955,只能將以上情況暫志於此,供進一步研究參考。

參考文獻

  1. 木通科的特徵,認識植物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