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群岛( Penghu Islands ),亦称澎湖列岛,是位于台湾海峡上的一组群岛,东距台湾本岛约50公里,西离欧亚大陆约140公里,由90个大小岛屿组成,总面积约为128平方公里,全境均隶属中华民国台湾省澎湖县管辖,为中华民国实际管辖区域第一大离岛群。16世纪时葡萄牙殖民者来到东方,发现澎湖海域鱼产丰富,在岛上住著许多渔民,因此称呼澎湖为渔翁岛(Pescadores)。澎湖群岛多渔港,夜间万点渔火流动,忽明忽灭,与水中映射之星斗互相煇映,1953年台湾省政府将“澎湖渔火”选定作为台湾八景之一。[1]观光游憩是现今澎湖群岛的重要产业之一,中华民国交通部观光局也在1995年于澎湖群岛设立“澎湖国家风景区”。
目录
历史
史前
澎湖古名“岛夷”、“方壶”、“西瀛”、“亶州”、“平湖”[2]。最早在四千五百年前即有人居,当时可能是前往澎湖一带从事渔捞活动的短期居民。
九到十世纪时(约在唐朝中期以后),汉族开始长期定居澎湖[3]。
宋代
这个时期,根据文献记载,澎湖列岛又称彭湖、平湖屿。
中国文献对澎湖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南宋,楼钥《攻鬼集》卷八十八泉州知府〈汪大猷行状〉:乾道七年(1171年)四月,起知泉州,到郡……郡实临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文中并描述汪大猷为保护在平湖的汉人不被毗舍邪国人(传说是今菲律宾米沙鄢群岛上的原住民)所劫掠,乃在平湖造屋二百间遣将驻守。平湖与澎湖在闽南语中发音相近,台湾学界便普遍同意平湖即澎湖。由此可知中国最晚在南宋时已派兵驻守,将澎湖收为版图[4]。
一直到1278年,元朝把泉州升格为泉州路,历史走进新的时代。
元代
1278年,大元政府入主泉州后。到了1281年,始置澎湖寨巡检司。
根据相关史书记载,驻于澎湖马公的巡检官职,是元朝最基层的官员,而在1366年在任的澎湖寨巡检司主官陈信惠是有文献记载的首位汉人官员。
明代
1370年(洪武三年),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1374年(洪武七年),明政府再下令撤销自唐以来即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此后每隔一两年即将该海禁政策再次昭示天下[5]。1384年(洪武十七年),澎湖寨巡检司亦废。
15世纪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时留下的郑和航海图中的平湖屿就是澎湖群岛。
16世纪时葡萄牙人来到东方,发现澎湖海域鱼产丰富,岛上住著许多渔民,因此称呼澎湖为渔翁岛(Pescadores)。
1563年,考量沿海安全因素,复置澎湖寨巡检司。
1567年(隆庆元年),史称隆庆开关。
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司令官韦麻郎(Wijbrant Van Waerwijck)率两艘船抵达澎湖,并派员往福建请求贸易。福建当局立即严禁人民出海接济,并派都司沉有容率兵船五十艘前往澎湖,要求荷兰人撤退。韦麻郎见求通商无望,又缺乏补给,于是在当年底离开澎湖。明朝政府于岛上立有沉有容谕退红毛番碑。
1622年(天启二年),由于与葡萄牙人争夺澳门的军事攻击行动失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舰队(包括七艘军舰、战士九百人)最后占领了澎湖并且在马公风柜尾蛇头山顶设立了基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军队强迫当地的居民建设碉堡,并使得奴役工作的1500个工人的其中1300人死亡[6][7]。又封锁了漳州出海口,明朝海军无法出动。
1623年(天启三年)11月,南居益故意邀请荷兰人前往厦门谈判,在宴会上囚禁荷兰代表团,并乘机袭击烧毁了入侵明朝沿海的荷兰战舰。
天启四年(1624年)2月,福建巡抚南居益亲自乘船到金门,下令明军(总兵力达1万人、兵船2百艘)渡海出击收复澎湖。福建总兵俞咨皋、守备王梦熊,率领兵船至澎湖,登陆白沙岛,与荷军接战。但荷兰军队依仗坚固的工事与战舰顽抗,澎湖久攻不下。‘澎湖厅志’记载道:红木埕城要塞“抱楼坚致如铁,巡抚南宫益,遣兵攻之,贼首高文律拒守不下,官军以药轰之,楼倾下海。”
天启四年(1624年)7月,南居益又派出火铳部队支援,明军发动总攻,一直打到风柜仔的红毛城下,然后双方又形成僵持的局面。
天启四年(1624年)8月,明军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兰人势穷力孤,不得不撤离占领了两年的澎湖。明朝政府警告驻扎的荷兰舰队澎湖为其领土,并建议他们移往并非明朝领土的台湾设立基地。
天启四年(1624年)9月,福建巡抚南居益、总兵俞咨早统率三军与荷军苦战七个月,炸毁红毛城,终于收复澎湖,荷将高文律(Kobenloet)等十二人被补。此一战役,明军共动用兵船二百只,兵力一万人,交战七月,耗军费达十七万七千馀两,明军生擒荷军守将高文律,其馀荷兰残兵败将仓皇逃往台湾南部,建立热兰遮城,开启了台湾史上近四十年的荷兰统治时期。荷将高文律等人被被解送北京,明熹宗并‘祭告郊庙,御门受俘,刑高文律等于西市,传首各边,以昭示天下’。
然而此战之后,明朝虽再次取得澎湖,却未复设澎湖巡检司之职。
明郑
1661年郑成功自鹿耳门登陆台湾之后,在澎湖设置安抚司。
清代
1682年,康熙排除朝廷中反对意见,决定攻台,命福建总督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同提督施琅,进取澎湖、台湾”,授万正色为步兵提督领军12万进驻福建,接应水师提督大将军施琅,俱受姚启圣节制。
1683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明郑水师获得大胜。
1727年(雍正5年),雍正应闽浙总督高其倬之请,原附属于台湾县之澎湖设立澎湖厅,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管辖。
1885年3月14日,法国政府停止增援鸡笼战事,并命孤拔攻占澎湖。3月29日,孤拔率领远东舰队8艘战舰进攻妈宫城(今澎湖县马公市),清军将领梁景夫死守四角仔要塞,与以抱轰还击,但法军火力强大,至3月31日时几乎夷平整座要塞,镇守清军死伤惨重、完全瓦解,法军得以顺利占领澎湖[8]。
1885年4月3日,孤拔将鸡笼法军撤至澎湖,准备调往越南增援。4月14日双方开始谈和,令孤拔解除对台封锁。4月15日,法军正式解除封锁。但于和约订下为止都仍占领澎湖。
1885年5月至6月间,澎湖发生瘟疫,法军病死若干,甚至司令孤拔也罹患赤痢,并快速恶化成贫血。
1885年6月9日,在英国的调停下,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Patenotre)在天津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6月11日,孤拔病殁于澎湖马公。
1885年6月13日,法国远东舰队接获和谈通知,6月16日由李士卑斯代理舰队司令一职,前往鸡笼交换俘虏,并于6月21日撤离鸡笼,8月4日完全撤离澎湖。
1885年(光绪11年),台湾建省,澎湖改隶于台湾省。
日本
1895年,依据《马关条约》第二条明文规定“澎湖群岛”与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一同被割让给日本,设澎湖岛厅,1897年改称澎湖厅。
1900年4月,澎湖岛开始建造名为大山堡垒的要塞。1901年3月,第一期的要塞工事完工。
1902年5月,日军在澎湖岛设置要塞司令部。
1913年,岛上的电气会社开始供应电力。
1920年,整备邮递制度,政策促进日本企业的投资。
1926年,澎湖水产会成立。
1927年,马公巴士公司整备中。
1928年(昭和3年)11月8日,澎湖神社启用,二次大战后被拆毁,改为忠烈祠。
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写明“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由日本归还中华民国。
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日本放弃台湾、澎湖群岛的主权,但未写明主权转移的对象。
中华民国
1945年,二次大战终战,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就原辖地区设立了澎湖县,隶台湾省管辖。
1991年,中华民国交通部观光局设立“澎湖风景特定区筹备处”。
1995年,正式成立澎湖国家风景区,目标和宗旨为建设澎湖成为“国际级海上观光休闲渡假中心”。
地理
位置范围
澎湖群岛南海的虎井屿与望安岛之间海域有北回归线通过,绝对位置由北纬23°12至23°47,经度与百慕达相差约一百八十度,由东经119°19至119°43间,因此澎湖群岛又被称为东方的百慕达。[9]{{Verify credibility}
岛屿构成
澎湖群岛由90个大小岛屿所组成,以下列出主要有人居住的岛屿
地质地貌
90个大小不等的岛屿里面,除了最西边的花屿是由安山岩组成之外,其他都是由玄武岩组成。群岛的熔岩是于约 1740 万年前至 800 万年前,由许多小的裂隙孔洞喷出。各岛屿的地貌和夹层沉积岩皆十分平缓。所以澎湖的平坦面是真正的熔岩流台地面,而不是差异侵蚀造成的侵蚀面。
面向太平洋的亚洲大陆边缘地带在大地构造上是一连串的断层盆地,断层盆地是因为地壳受到张力拉开造成的,会形成一系列的地堑和地垒,而澎湖正好位于南海盆地的北端,因此也有类似的地形构造。
群岛地表平坦,缺少地形的高低变化。
植物与气候
植物只有矮草和灌木,跟台湾本岛的树木苍郁有很大的差别,主因是气候的关系。台湾年雨量约两千五百公厘,但澎湖只有约一千公厘左右,降雨季也分布不均,强劲的东北季风是最主要的气候特征,当通过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管状地形风力便会加速,让澎湖笼罩在冷冽的季风下,每年约有三分之一时间处于大风下,尤其是十月到三月之间,平均风速约每秒八公尺;最大风速每秒可达每秒二十公尺以上。季风不止影响农林植物的生长,也对土壤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本地的树木高不过附近的建筑物,是因为风切压住它的高度。另因岛屿位于海上,土壤盐份偏高,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潮汐
海水每天都有两次规律性的涨退潮称为潮汐,外海潮差约一公尺;但内海因受地形影响,潮差可达三公尺左右,因时因地潮差也不一样。潮汐侵蚀地形能力并不大,可是却可以日积月累搬运漂砂。因此潮汐对于海埔新生地、沙洲、海滩跟沙嘴等海岸地形有很大的影响力。
澎湖寺庙
澎湖因为是个海岛,居民多半从事渔业生活,面对著变化无常的海域及澎湖自然环境影响,只好依靠神明寄托心灵,于是澎湖民间宗教开始蓬勃发展。
统计分析
下表是根据民政局2007年澎湖寺庙教堂数统计
宗教 | 佛教 | 道教 | 天主教 | 基督新教 | 一贯道 | 合计 |
寺庙教堂数(座) | 38 | 140 | 5 | 13 | 2 | 198 |
县政府统计马公市面积为33.99平方公里、共计34个里、人口54951人、有65座庙宇,平均每公里约有2座寺庙、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27座。跟台北市相比,台北市面积271.8平方公里、有208座庙,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1座庙。由此可看出澎湖的庙宇密度是台北市庙宇密度的20几倍,更可说澎湖庙宇密度是全台之冠。
下表是澎湖民间信仰主神统计,由于民间信仰主神种类繁多,故以庙数前十名作为代表。
神明 名称 |
王爷 | 观音菩萨 | 文衡圣帝 | 福德正神 | 关圣帝君 | 玄天上帝 | 保生大帝 | 天上圣母 | 中坛元帅 | 合计 |
小计 | 32 | 13 | 11 | 10 | 6 | 6 | 6 | 7 | 4 | 95 |
澎湖将近200间寺庙,其中奉祀王爷神共32座,其次是观音菩萨、文衡圣帝(关圣帝君的儒家称谓)等;福德正神(土地公)、玄天上帝、保生大帝、天上圣母(妈祖)、中坛元帅各具信众。若与其它主神相比下,王爷庙数约为其它主神的2到3倍之多,比海神妈祖的庙宇多10几倍,从中可知澎湖王爷神是本地的重要信仰之一。主神为王爷的庙宇每年都会有“请王”、“送王”的祭典,不仅是代台湾具有特色的王船祭,也成为澎湖独特民间宗教特色之一。
建筑特色
澎湖寺庙不但是村民信仰中心,更具有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功能。因此澎湖居民对寺庙的建筑相当重视,甚至不惜巨额兴建,要求美仑美奂,以代表对神明的尊敬。
- 建筑材料:寺庙建筑材料大致上可分为二种,一种是木料,用来作建筑的主体,但由于澎湖本身并无森林,所以木材主要是进口而来。第二种是石材,主要是以花岗石为主,目的是防止石雕风化、侵蚀,也有部分寺庙用于墙身,对抗强烈的澎湖季风。另有当地石材-硓𥑮石(澎湖的珊瑚礁所形成的石材,一说应为𥑮硓石[10])。
- 空间隔局:澎湖寺庙是以合院建筑为主,庙宇屋脊背较大,是以防风来考量。
- 泥塑:泥塑是将三合土掺入棉花,再塑出各种形象的艺术,也会加入贝壳,再嵌上瓷片称之为剪花或剪黏。
- 花窗:寺庙正面花窗,一般寺庙多用花鸟或螭虎图案等吉祥图案为主,不过澎湖常以洗石子技法为之,或加色灰泥塑而成,有地域的特色。
- 彩绘:澎湖寺庙深受阴阳五行的影响,特别重视彩绘。不少寺庙梁柱和柱子都有使用“擂金画”。“擂金画”主要是将金箔磨成粉末状,趁底漆未干时用笔沾金箔粉敷上之画法,主要用在木雕上,颜色丰富。
- 柱子:功能是用来支撑整座庙,有圆柱、方柱、六角柱和八角柱,大多都有雕龙在柱身,身体盘绕柱子一圈,并用爪子捉珠,有的柱身更有豊富的虾兵蟹将、和封神榜或八仙神话人物配置。
自然生态
澎湖群岛中设有澎湖南方四岛国家公园及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区;另外还设有猫屿海鸟保护区与望安岛绿蠵龟产卵栖地保护区等两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另外,交通部也设置澎湖国家风景区,范围涵盖澎湖群岛陆地和向海洋延伸20公尺等深线的海域。最北的岛屿为目斗屿,最南为七美屿,极东为查母屿,最西为花屿。
旅游
寂寞星球出版社推荐2011年全球十大最佳世外桃源岛屿时将澎湖群岛列名其中[11][12]。
自然景观
玄武岩 |
古迹庙宇
公园
|
公共设施
|
地景景观
海滩
|
|
澎湖特产
植物 |
海产 |
特色美食
|
交通
澎湖群岛往来台湾的交通情形
澎湖群岛与台湾岛由于被台湾海峡所相隔,因此往来台湾都必须依赖航空、海运,其中以航空运输最为频繁。航空运输一天最多可达到108班次(以来回算);海上运输一天最多可达到25班次(以来回算)。
航空交通
台湾地区往澎湖群岛的航空站有台北松山机场、台中清泉岗机场、台南机场、嘉义机场、高雄国际机场、金门机场;而澎湖群岛往其他地方的航空站有澎湖机场、七美机场、望安机场。有航行台湾往来澎湖群岛航线的航空公司有远东、立荣、华信、德安。
下表总和了目前航空的情形
航线 | 航空公司 | 航行时间 | 往返班次 |
澎湖至台北 | 立荣、远东、华信 | 50分钟 | 44班 |
澎湖至高雄 | 立荣、远东、华信 | 30分钟 | 34班 |
澎湖至台中 | 立荣、华信、远东 | 40分钟 | 24班 |
澎湖至嘉义 | 立荣 | 30分钟 | 2班 |
澎湖至台南 | 立荣 | 30分钟 | 8班 |
七美至高雄 | 德安 | 35分钟 | 4班 |
望安至高雄 | 德安 | 40分钟 | 2班 |
海运交通
澎湖群岛往来台湾的船只有台华轮、远翔公主号、南海之星、今一之星、满天星、凯旋3号、今日之星、金星3号,其航线有马公至高雄、七美至高雄、马公至嘉义(布袋)、马公至台南(安平)。
下表总和了目前海运的情形
航线 | 轮船 | 航行时间 | 往返班次 | 承载人数 |
马公至高雄 | 台华轮 | 日航:4小时30分 夜航:6小时30分 |
3班 | 1150人 |
七美至高雄 | 南海之星 | 2小时40分 | 1班 | 197人 |
马公至嘉义 | 今一之星 | 1小时20分 | 2班 | 317人 |
马公至嘉义 | 满天星 | 1小时20分 | 4班 | 355人 |
马公至台南 | 凯旋3号 | 2小时 | 3班 | 346人 |
马公至台南 | 今日之星 | 2小时 | 2班 | 699人 |
马公至台南 | 金星3号 | 2小时 | 6班 | 302人 |
澎湖本岛往来澎湖离岛的交通情形
前往澎湖离岛主要分为:
(有些离岛是生态保护区或无人岛,因此无法前往。)
除了马公本岛至望安岛和马公本岛至七美屿有德安航空往返外,其他岛屿都必须依赖轮船才能往返,而去东海离岛必须前往岐头港口搭船;去南海离岛必须前往南海游客中心搭船;去北海离岛必须前往赤崁游客中心搭船或后寮游客中心搭船;去内海离岛必须前往重光港口搭船。前往搭船处均有定期的交通船及不定期的民间快艇可搭乘前往。
澎湖群岛岛上的交通情形
岛屿 | 岛上主要的交通工具 |
澎湖本岛(澎湖岛、白沙岛、渔翁岛)、望安岛、七美屿 | 公车、汽机车、计程车、脚踏车、徒步 |
大仓屿、员贝屿、鸟屿、吉贝屿、桶盘屿、虎井屿、将军澳屿 | 机车、脚踏车、徒步 |
相关条目
相关影片
参考资料
- ↑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二土地志胜迹篇,第十五至十六页
- ↑ 国家文化总会,2009,《走读台湾:澎湖县》,页10,台北市。网路版:走读台湾-澎湖县,2016年2月8日检索
- ↑ 臧振华,1989,〈地下出土的澎湖古史〉,《澎湖开拓史:西台古堡建堡暨妈宫城建城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实录》,页63-102,澎湖:澎湖县立文化中心。
- ↑ 方豪,1994,《台湾早期史纲》,页33-34,台北:学生书局。ISBN:957-15-0631-1
- ↑ 《明史 朱纨传》:初,明祖定制,片板不许入海
- ↑ Blussé, Leonard (1994). "Retribution and Remors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rotestant Mission in Early Colonial Formosa". In Prakash, Gyan. After Colonialism: Imperial Histories and Postcolonial Displace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91037424.
- ↑ 村上直次郎著,许贤瑶译,2001,〈澎湖岛上的荷兰人〉,《荷兰时代台湾史论文集》,页14。宜兰县宜兰市:佛光人文社会学院。
- ↑ Garnot, L'expédition française de Formose, 1884–1885 (Paris, 1894) P193
- ↑ 夏日追踪!东方的百慕达
- ↑ 珊瑚礁是(石古)硓石还是硓(石古)石. [2012-04-12]. 余树桢教授写了一篇《 从硓𥑮石到𥑮硓石》,文中提出珊瑚礁应该称为𥑮硓石。他认为𥑮硓石的语源可能来自于英语 coral
- ↑ 全球10大秘密岛屿 澎湖入选第7
- ↑ The world’s best secret islands, 寂寞星球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