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馬鈴薯”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食用
(added Category:430 農業總論 using HotCat
 
(未显示2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center>''' 圖片名稱'''</center><img src=" 影像網址" width="250"><br> <small>[ 影像網址 原圖鏈結] [ 來源網站網址 圖片來自]</small>  
+
|<center>''' 馬鈴薯'''</center><img src="http://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17/08/potato-600x400.jpg" width="250"><br> <small>[http://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17/08/potato-600x400.jpg 原圖鏈結] [http://www.epochtimes.com/b5/17/8/22/n9553789.htm 圖片來自 大紀元]</small>  
 
|}
 
|}
 
</div>
 
</div>
第15行: 第15行:
 
 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两季栽培。地下块茎呈圆、卵、椭圆等形,有芽眼,皮红、黄、白或紫色。地上茎呈棱形,有毛。奇数羽状[[复叶]]。聚伞[[花序]]顶生,花白、红或紫色。[[浆果]]球形,绿或紫褐色。种子肾形,黄色。
 
 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两季栽培。地下块茎呈圆、卵、椭圆等形,有芽眼,皮红、黄、白或紫色。地上茎呈棱形,有毛。奇数羽状[[复叶]]。聚伞[[花序]]顶生,花白、红或紫色。[[浆果]]球形,绿或紫褐色。种子肾形,黄色。
  
==基因==
 
馬鈴薯在全世界广泛种植。为纪念馬鈴薯种植起源於秘鲁,1971年,[[利马]]市成立{{Link-en|国际馬鈴薯中心|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中心拥有一个[[ISO]]认证的馬鈴薯{{Link-en|胚质|Germplasm}}收藏库。<ref>{{cite web |title=ISO accreditation a world-first for CIP genebank |publisher={{Link-en|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year=2008 |url=http://www.cipotato.org/pressroom/press_releases_detail.asp?cod=55 |accessdate=19 November 2008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908122706/http://www.cipotato.org/pressroom/press_releases_detail.asp?cod=55 |archivedate=8 九月 2008 }}</ref>在那里收藏5000种馬鈴薯,其中有3000多种都是在秘鲁发现的。<ref name=history/>
 
 
2006年,由[[荷兰]][[瓦赫宁恩大学]]发起和筹划国际馬鈴薯基因组测序协作组。研究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份馬鈴薯的物理图谱和获得完整确切的馬鈴薯[[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序列将帮助科学家们从分子水平上了解馬鈴薯是如何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从而有助于继续提高馬鈴薯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还可加速新品种的培育。这个计划获得了来自14个国家的29个研究机构的支持。2009年,馬鈴薯基因组序列框架图的完成。确定了馬鈴薯的基因组有12条[[染色体]],0.84亿个[[碱基对]]。该框架图覆盖了95%以上的基因。<ref name=history/><ref name=nature>{{cite web |title=Potato Genome Sequence is the cover story in the journal Nature |url=http://www.potatogenome.net/images/2/2c/PGSC_Press_Release_0711.pdf |publisher=Potato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 |date=2011-07-10 |accessdate=2013-10-15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11085526/http://www.potatogenome.net/images/2/2c/PGSC_Press_Release_0711.pdf |archivedate=2012-01-11 }}</ref><ref name=PGSC2009>{{cite web |title=馬鈴薯基因组序列框架图全球发布 中国参与绘制 |url=http://discovery.163.com/09/0924/11/5JVKQRNJ000125LI.html |publisher=[[网易]] |date=2009-09-24 |accessdate=2013-10-15}}</ref>2011年,《[[自然 (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该调查的结果。<ref name=history/><ref name=nature/><ref name=PGSC>{{cite journal |author=The Potato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 |title=Genome sequence and analysis of the tuber crop potato |journal=[[自然 (期刊)|Nature]]  |year=201 1|volume=475|issue=7355 |pages=189–195 |url=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75/n7355/full/nature10158.html |accessdate=2013-10-15}}</ref>
 
 
== 歷史 ==
 
{{main|馬鈴薯的历史}}
 
 
馬鈴薯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发起的研究,通过在350種不同的馬鈴薯上使用遗传标记,最终确定全世界的馬鈴薯都起源于今天的秘鲁南部所在区域种植的馬鈴薯,从那里逐渐向南美的北部和南部传播出来。<ref name=spooner/>随着[[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馬鈴薯在16世纪下半叶被西班牙人带回到欧洲传播开来。然后再被欧洲的探险者和殖民者带到全世界各地。在馬鈴薯被传入欧洲的早期,它的消耗量并不是很大。馬鈴薯引到英國愛爾蘭時,甚至很長階段都作為奇花異草觀賞。到了19世纪欧洲人口膨胀时期,馬鈴薯已经成为重要的食物和农作物。<ref name="John Michael Francis 2005">{{cite book | author = John Michael Francis|title = Iberia and the Americas | publisher = {{link-en|ABC-CLIO}}|year = 2005|url = http://books.google.com/?id=OMNoS-g1h8cC&pg=PA867&dq=artistic+potato | isbn = 1-85109-426-1 }}</ref>根据保守估计,馬鈴薯的引进在1700年至1900年间至少造成[[旧大陆]]四分之一的人口增长以及促进了欧洲的城市化过程。<ref>{{cite journal |last1= Nunn |first1= Nathan |last2= Qian |first2= Nancy |year= 2011 |title= The Potato's Contribution to Pop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Evidence from a Historical Experiment |url= http://www.economics.harvard.edu/faculty/nunn/files/Potato_QJE.pdf |journal= {{link-e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ume= 126 |issue= 2 |pages= 593–650 |doi= 10.1093/qje/qjr009 |accessdate= 7 July 2012 |deadurl= yes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05043431/http://www.economics.harvard.edu/faculty/nunn/files/Potato_QJE.pdf |archivedate= 5 七月 2011 }}</ref>在1845年至1848年之间,一场名为“{{link-en|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late blight)的瘟疫袭击了欧洲的馬鈴薯种植业,严重破坏馬鈴薯种植。[[爱尔兰]]受灾最重,导致[[爱尔兰大饥荒|大饥荒]]([[馬鈴薯饥荒]]),至少有100万人因此死亡,超过200万的爱尔兰人出逃,其中大约4分之3移民到[[美国]]。<ref name=mann>{{cite web|author=Charles C. Mann|title=How the Potato Changed the World|url=http://www.smithsonianmag.com/history-archaeology/How-the-Potato-Changed-the-World.html?c=y&story=fullstory|publisher=Smithsonian magazine|date=2011-11 |accessdate=2013-10-15}}</ref>
 
 
馬鈴薯從何时、何地传入中国,目前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和1700年修的[[福建省]][[松溪县]]县志的记载,16世紀至19世纪时已分别由西北和华南通过多種途径传入中国。<ref name=li>{{cite encyclopedia|author=李景华|title=馬鈴薯|encyclopedia=[[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year=1990|publisher=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url=http://dbk2.chinabaike.org/indexengine/entry_browse.cbs?db=book1&value=%C2%ED%C1%E5%CA%ED&jm=&flaghref=1}}{{dead link|date=十一月 2017 |bot=InternetArchiveBot }}</ref>根據明朝的記載和著述,也有学者认为早在16世纪的明朝[[萬曆]]年間,馬鈴薯就传入中国。<ref name=cui/><ref>邱仲麟。皇帝的餐桌:明代的宮膳制度及其相關問題。《[[酌中志]]》在談到正月宮中飲食好尚時,曾提到北京附近生產的土藥與土荳,這裡的土荳或許就是北方俗稱的「土豆」(potato)。如果這個推測無誤的話,那馬鈴薯在萬曆年間已經傳到北方,而且已成為宮中飲食的一部分。</ref>
 
<ref>明朝北京指揮史蔣一葵所撰寫的《長安客話》中有記載。見卷二《皇都雜記》</ref>
 
馬鈴薯在17世紀由荷蘭人傳入臺灣,馬鈴薯在臺灣的專業栽培約於1914年開始。<ref name="馬鈴薯栽培管理技術"/>
 
 
== 產量分布 ==
 
在2013年,馬鈴薯的世界产量已经达到了3亿6800万吨,中華人民共和國产量是世界第一,将近8890万吨。<ref name=history/><ref>
 
{{cite web
 
|url=http://faostat.fao.org/site/567/DesktopDefault.aspx?PageID=567#ancor
 
|title=FAOSTAT
 
|publisher=faostat.fao.org
 
|accessdate=22 August 2012
 
}}
 
</ref>中国馬鈴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馬鈴薯种植基地。<ref name=li/>
 
 
2005年11月,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上,秘魯常駐代表提出一項尋求將世界關注重點轉移到馬鈴薯對糧食安全以及增強發展中國家對于馬鈴薯種植的重要性的提議,此提議在當年獲得通過,聯合國宣布認定2008年為[[国际馬鈴薯年]]。<ref>[http://www.undemocracy.com/A-RES-60-191/page_1/rect_230,647_688,680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217093839/http://www.undemocracy.com/A-RES-60-191/page_1/rect_230,647_688,680 |date=2007-12-17 }}</ref>
 
  
 
== 营养 ==
 
== 营养 ==
 
 馬鈴薯是目前[[世界]]上除了[[谷物]]以外,用作[[人类]][[主食]]的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主要食用其地下块茎。
 
 馬鈴薯是目前[[世界]]上除了[[谷物]]以外,用作[[人类]][[主食]]的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主要食用其地下块茎。
  
 馬鈴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它富含大量[[碳水化合物]],能供给人体大量的[[热能]]。馬鈴薯的营养成分也非常全面,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磷]]、[[钙]]等)、[[维生素]]等多种成分,营养结构也较合理,有“地下苹果”之称<ref name=li/> 。其所含的维生素C是苹果的10倍,B族维生素是苹果的4倍,各种矿物质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不等,食用后有很好的饱腹感。
+
 馬鈴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它富含大量[[碳水化合物]],能供给人体大量的[[热能]]。馬鈴薯的营养成分也非常全面,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磷]]、[[钙]]等)、[[维生素]]等多种成分,营养结构也较合理,有“地下苹果”之称。其所含的维生素C是苹果的10倍,B族维生素是苹果的4倍,各种矿物质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不等,食用后有很好的饱腹感。
 馬鈴薯的皮富含綠原酸和硫辛酸。綠原酸有抗氧化和抗癌的功效,硫辛酸可淡斑、防止皮膚老化。馬鈴薯还含有能够帮助预防老年疾病的膳食抗氧化剂以及有利于健康的膳食纤维。<ref name=potato2008>{{cite web |author=Sylvana Prokop and Janice Albert |title=馬鈴薯、营养和膳食 |url=http://www.fao.org/potato-2008/zh/potato/factsheets.html |publisher=[[联合国粮农组织]] |accessdate=2013-10-15}}</ref>
+
 馬鈴薯的皮富含綠原酸和硫辛酸。綠原酸有抗氧化和抗癌的功效,硫辛酸可淡斑、防止皮膚老化。馬鈴薯还含有能够帮助预防老年疾病的膳食抗氧化剂以及有利于健康的膳食纤维。
 
+
 同时,马铃薯是天然无麸质饮食。建议患有乳糜泻疾病或非乳糜性面筋过敏的人应该将马铃薯作为餐桌上的必备菜之一。
 同时,马铃薯是天然无麸质饮食。建议患有乳糜泻疾病或非乳糜性面筋过敏的人应该将马铃薯作为餐桌上的必备菜之一。<ref>{{Cite web|url=https://webmd.cn/benefits-of-potatoes/|title=土豆营养价值及功效,土豆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土豆的减肥吃法|accessdate=2018-11-11|work=WebMD|language=zh-CN}}</ref>
 
  
== 毒性 ==
 
馬鈴薯含有一些有毒的[[生物碱]],主要是[[茄碱]]和{{Citation needed|[[毛壳霉碱]]|time=2019-01-11T14:25:15+00:00}}。馬鈴薯中茄碱含量一般为每[[公斤]]30至100[[毫克]],通常认为每[[公斤]]200毫克以内食用是安全的,但发芽馬鈴薯芽眼四周和见光变绿部位,茄碱含量可高达每公斤5[[克]],而茄鹼不會因烹煮加熱而分解,因此食用可能[[中毒]]。
 
  
 
== 生长和种植 ==
 
== 生长和种植 ==
第87行: 第59行:
  
 
==其它==
 
==其它==
* 《[[吃馬鈴薯的人]]》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创作于1885年的一幅油画<ref name="vgg">{{cite web|url=http://www.vggallery.com/visitors/004.htm|title=The Potato Eaters by Vincent van Gogh|last=van Tilborgh|first=Louis |year=2009|work=The Vincent van Gogh Gallery|accessdate=2009-09-11}}</ref>。
+
* 《[[吃馬鈴薯的人]]》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创作于1885年的一幅油画
* 在[[瑞典]][[哥德堡]]市中心的一个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青铜塑像,俗称吃馬鈴薯者的塑像。他就是约拿斯·阿尔斯特鲁玛——著名的吃馬鈴薯者<ref name=sina>{{cite web|title=19土豆——十全十美的食物 |url=http://vip.book.sina.com.cn/chapter/163013/108693 |publisher=新浪网 |date=2011-04-01 |accessdate=2013-10-15}}</ref>。
+
* 在[[瑞典]][[哥德堡]]市中心的一个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青铜塑像,俗称吃馬鈴薯者的塑像。他就是约拿斯·阿尔斯特鲁玛——著名的吃馬鈴薯者
* 国际馬鈴薯中心的秘鲁研究员{{tsl|en|Carlos M. Ochoa|卡洛斯·奥丘阿}},他用其一生检索了多个馬鈴薯的品种,甚至因为这个工作遇到恐怖分子、黑社会及火山喷发使自己的生命处于危险,因此而获得“馬鈴薯的印第安纳·琼斯”的称号<ref name=history/>
+
* 国际馬鈴薯中心的秘鲁研究员{{tsl|en|Carlos M. Ochoa|卡洛斯·奥丘阿}},他用其一生检索了多个馬鈴薯的品种,甚至因为这个工作遇到恐怖分子、黑社会及火山喷发使自己的生命处于危险,因此而获得“馬鈴薯的印第安纳·琼斯”的称号。
* 联合国大会:秘鲁的倡议,2008年被定为“国际馬鈴薯年”。那一年举办了各种不同的活动来提升对这种源自安第斯的产物带来的利益的认识,可促进食品安全发展和努力在千年发展目标地区根除贫困<ref name=history/>
+
* 联合国大会:秘鲁的倡议,2008年被定为“国际馬鈴薯年”。那一年举办了各种不同的活动来提升对这种源自安第斯的产物带来的利益的认识,可促进食品安全发展和努力在千年发展目标地区根除贫困。
  
 
== 参见 ==
 
== 参见 ==
第105行: 第77行: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
[[Category:430 農業總論]]

2020年9月17日 (四) 21:00的最新版本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属茄科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稻米玉米小麦。原产于南美洲秘鲁波利维亚境内的安地斯山脉[1]马铃薯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2][3]大航海时代马铃薯被装船带回欧亚大陆的菜单当中,现在是欧美地区许多国家的主食,为世界第四大主食作物。

名称

马铃薯一名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县志》。[4]中国东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中国西北云南等地称洋芋,天津称塞豆,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洋山芋、洋芋艿(宁波)或芋艿(慈城),广东香港称之为薯仔,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称为马铃薯(汉语、客语、台语)或荷兰薯(台语)。其它还有过的称呼有爪哇薯、白薯、土芋、地豆、土蛋、土生、香芋、洋山药、山药豆、阳(洋、杨)芋、荷兰薯等等。马铃薯的名称由来是长相如古代用的马铃。

英语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称,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Taíno languagebatata(红薯)和克丘亚语papa(马铃薯)混合而来的[5]。在拉丁美洲,“马铃薯”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

特性

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两季栽培。地下块茎呈圆、卵、椭圆等形,有芽眼,皮红、黄、白或紫色。地上茎呈棱形,有毛。奇数羽状复叶。聚伞花序顶生,花白、红或紫色。浆果球形,绿或紫褐色。种子肾形,黄色。


营养

马铃薯是目前世界上除了谷物以外,用作人类主食的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主要食用其地下块茎。

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它富含大量碳水化合物,能供给人体大量的热能。马铃薯的营养成分也非常全面,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等)、维生素等多种成分,营养结构也较合理,有“地下苹果”之称。其所含的维生素C是苹果的10倍,B族维生素是苹果的4倍,各种矿物质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不等,食用后有很好的饱腹感。 马铃薯的皮富含绿原酸和硫辛酸。绿原酸有抗氧化和抗癌的功效,硫辛酸可淡斑、防止皮肤老化。马铃薯还含有能够帮助预防老年疾病的膳食抗氧化剂以及有利于健康的膳食纤维。 同时,马铃薯是天然无麸质饮食。建议患有乳糜泻疾病或非乳糜性面筋过敏的人应该将马铃薯作为餐桌上的必备菜之一。


生长和种植

马铃薯多用块茎繁殖。性喜冷凉高燥。对土壤的适应力很强,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土为佳,但对气候要求凉、冷、燥,在湿热地区虽然也能生长,不过一代以后品质就会退化,需要经常从寒冷地区引进新的种。

贮存

马铃薯收获后可以贮存到第二年秋天,一般要避光、阴冷、干燥条件贮存,冬季要防冻,春季要避免发芽。

品种

马铃薯在原产地就有几百个品种,在世界各地又不断地培养新品种,目前全世界有几千个品种,有含淀粉比例较高,适合作为主食的,也有适合作为蔬菜食用的。人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培养出很多新品种,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等品种,地下块茎有圆形、卵形和椭圆形,其皮色有红色黄色白色和紫色的不同品种。一般用块茎上的“芽眼”切下播种,如果用种子种植,很快就会产生变异,因此非常容易出现新品种。

病害或虫害

病害

  • 霉菌
    种植时如太过潮湿,可能导致红曲霉菌感染。患处会出现红铁銹般的菌丝,整株都无法生长。
  • 真菌

害虫

食用

马铃薯鲜薯可供烧煮作粮食或蔬菜。但鲜薯块茎体积大,含水量高,运输和长期贮藏有困难。为此,世界各国十分注意生产马铃薯的加工食品,如法式冻炸条、炸片、速溶全粉、淀粉以及花样繁多的糕点、蛋卷等,为数达100多种,在马铃薯国际贸易量已占主要比重。

食物

其它

  • 吃马铃薯的人》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创作于1885年的一幅油画
  • 瑞典哥德堡市中心的一个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青铜塑像,俗称吃马铃薯者的塑像。他就是约拿斯·阿尔斯特鲁玛——著名的吃马铃薯者
  • 国际马铃薯中心的秘鲁研究员卡洛斯·奥丘阿Carlos M. Ochoa,他用其一生检索了多个马铃薯的品种,甚至因为这个工作遇到恐怖分子、黑社会及火山喷发使自己的生命处于危险,因此而获得“马铃薯的印第安纳·琼斯”的称号。
  • 联合国大会:秘鲁的倡议,2008年被定为“国际马铃薯年”。那一年举办了各种不同的活动来提升对这种源自安第斯的产物带来的利益的认识,可促进食品安全发展和努力在千年发展目标地区根除贫困。

参见

参考资料和注释

  1. 王瑞章等人.马铃薯栽培管理技术.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台南区农业改良场,台南
  2. Spooner, DM; et al. A single domestication for potato based on multi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genotyping. PNAS. 2005, 102 (41): 14694–99. PMC 1253605. PMID 16203994. doi:10.1073/pnas.0507400102. 
  3.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Lost Crops of the Incas: Little-Known Plants of the Andes with Promise for Worldwide Cultivation (1989) online
  4. 翟干祥. 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  . 中国科技史料. 2004  , 25   (1): 49–53. doi:10.3969/j.issn.1673-1441.2004.01.005. 
  5. Real Academia Española. Diccionario Usual. Buscon.rae.es. [16 July 2010] (西班牙语).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