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清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Blackberry讨论 | 贡献2018年11月13日 (二) 10:02的版本 清末改革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清
国旗 清朝国旗
国歌 巩金瓯
首都

1.赫图阿拉(后为陪都兴京(1616年-1621年)
2.辽阳(1621年Template:参考-1625年)
3.盛京(后为陪都,今沈阳
(1625年Template:参考-1644年)
4.京师顺天府(今北京(1644年-1912年)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12位
努尔哈赤(奠基者) / 皇太极(称帝) / 福临(入关统一)
溥仪
成立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大清
1644年
清兵入关并迁都北京
灭亡 1912年
辛亥革命使宣统帝宣布退位
红色的部分为1896年清朝晚期的领土范围
 红色的部分为1896年清朝晚期的领土范围。

清朝满语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daicing gurun[参 1]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1644年10月30日1912年2月12日[注 1]),又号大清帝国大清国中华大清国、中国等等[注 2],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征服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爱新觉罗氏。1616年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即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皇太极盛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清”。

1644年李自成建国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入关打败李自成,随后多尔衮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入主中原。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了农民军、南明明郑等势力,统一了全国。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清朝的综合国力及经济文化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建立庞大的领土与藩属国,史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Template:参考。然而清廷推行文字狱与“首崇满洲”政策Template:参考Template:参考,让部分学者不认同此为文化意义上的盛世Template:参考,亦有学者认为清代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价值极大Template:参考

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历史,使中国由东亚的中心变成列强环伺的国家。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在华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与内忧的同时,也一直处于改革派与守旧派拉锯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学与文化亦引入中国,让清朝发起一连串的改革与革命,如自强运动,促使中国文化的成长与革新Template:参考。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强瓜分中国。而维新运动随守旧派的抵制而告终。在义和团排外失败、引来八国联军后,清廷也推动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内容让许多知识分子失望,转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同年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于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十三个年号,历时296年,又有满清十三皇朝之称,自入关并迁都北京以来,共历十帝,历时268年Template:参考

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然而其最高决策单位随皇帝的授权而变动,例如军机处总理衙门等,提升行政效率,皇帝也能充分掌权。清朝中期文字狱兴盛,若有疑似反清复明的运动与散播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会引来冤狱,牵连成千上万人受害Template:参考。军事方面原先以八旗军为精锐,庞大的绿营为辅,后来以绿营和地方军如湘军淮军为支柱。清朝领土极盛时可达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时期也维持1107万平方公里。政治稳定、广泛种植新作物与赋税制度的改变,使得中国人口最后突破以往的平均值,达到四亿左右。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带动经济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然因重农思维,商业仍未发展出资本主义Template:参考。亦有记载指出在清朝国内贸易的极盛时期,整个欧洲的总贸易量也不能与中国抗衡Template:参考

国号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后成为元朝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王朝Template:参考。皇太极改国号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确记载。可能为掩盖女真曾臣服于明朝的历史,以鼓舞士气,进攻明朝;“清”之国号,或云是金的谐音,而且满人尚青,加水字边以符合五德终始说,用水免去朱明之“火”Template:参考;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而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借词“ᠳᠠᠢᠼᠢᠨ”(Daičin[[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条目]]),原意为“好战者”,[参 2]故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或“善战之国”Template:参考

另外,自入主中原之后,清朝皇帝开始正式以“中国”(满语ᡩᡠᠯᡳᠮᠪᠠᡳ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dulimbai gurun)自称其全部统治区。Template:参考1689年康熙帝在与俄国签订的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中,首次将“中国”作为正式国号使用,与“俄罗斯”相对。Template:参考

历史

Template:中国历史

后金立国

15世纪初期,位于中国东北的女真族分成三部[注 3],其中以建州女真最为强大。明朝收建州女真为藩属,册封阿哈出为建州都指挥使,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左都督。猛哥帖木儿在被野人女真所杀后,其弟凡察与子董山被迫南移,最后定居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并入建州卫Template:参考1442年明朝自建州左卫分立出右卫,以凡察领导右卫、董山领导左卫,形成建州三卫[注 4]

由于建州三卫不服明朝统治,1467年明朝联合朝鲜削弱建州三卫,并且于辽东边界兴建长城。明朝万历初年,董山的后代觉昌安与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以建州右卫王杲叛乱为由攻灭王杲与其子阿台,然而觉昌安父子也在混战中死亡。1586年明廷袭封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为指挥使作为补偿。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的十三副遗甲崛起,统一建州女真后陆续并吞女真各部[注 5],并与漠南蒙古友好Template:参考

File:明末清兴.jpg
明朝后金对峙图与关宁锦防线 (点击可放大)。

建州女真国力日盛,1616年努尔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后于赫图阿拉(后称兴京)称汗立国,即后金汗国。两年后他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努尔哈赤在1619年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杨镐指挥的明军、朝鲜与叶赫联军;接连占领沈阳辽阳抚顺等辽东城市,随后战事集中于辽西地区。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最后于1626年宁远战役中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击败,不久逝世[注 6]。第八子皇太极历经权力斗争后继位Template:参考

皇太极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这是清朝内阁的雏形。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蒙古等地事务。将都城沈阳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国号为大清。当时明朝在关外的势力尚有袁崇焕守备的锦州宁远松山等三城。皇太极为绕道避开此防线,首先稳定根据地。他先胁迫明朝求和未果,随后成功降伏西边蒙古察哈尔部和东边朝鲜。接著,皇太极经察哈尔绕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后崇祯帝中了反间计,杀害援救北京的袁崇焕,史称己巳之变。这种借由绕道入侵的作法后来又执行五次,与明朝内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经济力。1642年,清军于松锦之战击溃明军并收降洪承畴等人,夺取明朝在关外的所有堡垒,防线移至山海关Template:参考1643年皇太极病死,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Template:参考

盛极趋衰

雍正年间亦废除部分历史遗留下来的弊政,例如除豁贱民政策,令世代受到奴役且地位低贱的贱户被解放Template:参考

乾隆帝继位后获得张廷玉鄂尔泰的协助,稳定初期政治。他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介于康熙帝的仁厚与雍正帝的严苛之间。人口不断增加使乾隆末年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江南广东等地的丝织业与棉织业都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与此同时,银号亦开始在山西出现。中国的国库库存亦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34,530,485银两上升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73,905,610银两Template:参考。然而乾隆晚期多从宽厚,宠信贪官和珅,官员腐化使政治大坏Template:参考六次下江南所至供张过盛,扰民有馀Template:参考

乾隆帝鸿讲学术,然而他的开博学鸿词科不过粉饰太平,由于限制过多,所得人才不如康熙词科。此时期有许多书籍出版,例如《续三通》、《皇朝三通》与《大清会典》等史书;著名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1773年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类书,这些都成为盛世的文化标志。然而为维护统治却严厉控制思想,编书期间借机割裂焚毁大量不符其思想的书籍。此外大兴文字狱使如戴名世等人被株连杀害或者流放。这些都让文人思想受到严厉阻碍,迟滞文化的发展Template:参考同时进一步泯灭了中国人的精神Template:注Template:参考。也有人认为清朝二百多年,对文化发展有相当程度的贡献,被认为是“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清朝盛行的辑佚学亦救亡了不少大量早已失传的中国古籍Template:参考

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中国风的热潮Template:参考Template:参考。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Template:参考,在1769年更有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Template:参考。到18世纪末,康雍乾盛世进入尾声,欧洲人出现负面评价Template:参考佩雷菲特笔下与乾隆帝不欢而散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已经衰落[注 7],然而马戛尔尼在其日记著作中写道:“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和权力是如此的有组织和高效,有条件能够迅即排除万难,创造任何成就”Template:参考,跟随马戛尔尼访华团的成员之一爱尼斯·安德逊亦对当时期的清朝有相当的正面评价Template:参考

File:800px-Qing.PNG
18世纪乾隆时期清朝疆域与藩属国 Template:参考

对外方面,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去世,国内诸子争位。乾隆十七年(1752年)冬,达瓦齐袭夺准噶尔汗国汗位,阿睦尔撒纳在随后的内斗中被击败,不得不归附清廷。乾隆帝乘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其为引导,以定北将军班第率军平定准噶尔,攻下伊犁。而后阿睦尔撒纳想要成为新一代准噶尔之主,由于没有获得乾隆帝支持而叛变。乾隆帝派兆惠西征,阿睦尔撒纳战败逃亡哈萨克,后因为哈萨克汗归降于乾隆,又逃亡沙俄,乾隆以《尼布楚条约》规定之中俄引渡逃人的条款要求俄方引渡,而阿睦尔撒纳本人已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出天花病死在托波尔斯克附近的库杜斯克酒厂。随着阿睦尔撒纳的死去,天山北路遂告平定,准噶尔亡,其族在乾隆的屠杀令下惨遭灭绝。然而在天山南路,脱离准噶尔统治的回部领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史称大小和卓之乱。其领袖布拉尼敦(大和卓)与霍集占(小和卓)占据喀什噶尔叶尔羌,意图自立。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轻军渡沙漠围攻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反被包围于黑水营。隔年清将富德率军解围,兆惠与富德最终攻灭大小和卓,并让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各国成为藩属国[注 8]。乾隆末年,尼泊尔的廓尔喀王国两次入侵西藏。1793年清廷派福康安海兰察领兵入藏,平定廓尔喀不丹哲孟雄(今锡金)亦为藩属国,加强驻藏大臣的权力Template:参考

西南方面,乾隆初年派张广泗平定贵州苗民之乱,随后清军前往平定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今四川金川县小金县)动乱,史称大小金川之役1747年1749年期间发生大金川之战,清军于此吃尽苦头[注 9]1771年第二次金川之战爆发,大小金川的诺木僧桑格均叛,清将温福战死,阿桂历经多次作战,直到1776年方平定。期间缅甸贡榜王朝与清朝爆发清缅战争,清军四次进攻皆失败。1769年乾隆帝派傅恒阿桂入缅未果,双方最后停战。1784年暹罗却克里王朝派使朝贡,1788年缅甸为应付暹罗威胁,也派使朝贡。1789年安南发生西山朝统一后黎朝郑主广南国。清军击败西山朝,护送黎帝黎愍宗复位,途中遭西山军的伏击而败,史称清越战争。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谢罪,清廷封为安南王Template:参考

乾隆期间清朝疆域达1300万馀平方公里,东方的朝鲜琉球国也早就成为藩属国之一[注 10]。只有德川幕府统治的日本处于锁国时期,与清朝来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誉,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然而其馀战事皆小题大作使国库严重损耗,让清朝国力衰退Template:参考。乾隆时期的户部存银最高达8,000万两,常年保持在6,000-7,000万两左右,足以应付政府的各项日常开支、重大工程、战争,而虽然清朝的赋税较为轻,且于康乾时期多次对外用兵、大兴各项工程,但每年国家财政都会有馀,国库储备逐年上升Template:参考Template:参考。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贪官和珅等官员腐败,于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陆续爆发民变。白莲教于1770年代举兵,后来又于1796年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王三槐被处死。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1787年发动林爽文事件,历时一年多。在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之乱、消灭准噶尔汗国等各威胁,将新疆正式重新纳入中国版图,并且颁布被视为西藏属于中国领土的最有力的证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治,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Template:参考

1795年乾隆帝因为誓言[注 11]禅位于子颙琰,即嘉庆帝。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至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退Template:参考


外部链接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Template:中国朝代

Template:清朝行政区划 Template:清朝历史事件

Template:Link GA Template:Link GA Template:Link GA


引用错误:组名为“参”的<ref>标签存在,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參"/>标签,或结尾的</ref>标签丢失
引用错误:组名为“注”的<ref>标签存在,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标签,或结尾的</ref>标签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