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雍正皇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月17日 (四) 10:20 由 Dym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增加图片,增加链接)
前往: 導覽搜尋
雍正皇帝

清朝第5位皇帝

在位時期: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12年285天)
雍正皇帝1.jpg
清世宗憲皇帝朝服全身像
前任 清聖祖玄燁(康熙帝)
繼任 清高宗弘曆(乾隆帝)
首都 順天府京師
皇宮 紫禁城
愛新覺羅氏
胤禛
封爵 和碩雍親王
出生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
(1678-12-13)1678年12月13日
出生地 22x20px 大清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立儲 創始清朝秘密立儲制度
皇四子弘曆
逝世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10月8日(57歲)
逝世地 22x20px 大清北京圓明園九洲清晏殿
廟號 世宗
陵墓 清泰陵
父親 聖祖仁皇帝玄燁
母親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Template:清朝皇帝信息框/子女
雍正皇帝
漢語名稱
漢語 雍正帝
蒙古語名稱
蒙古字母 ᠨᠢᠶᠢᠷᠠᠯᠲᠤ
ᠲᠥᠪ
ᠬᠠᠭᠠᠨ
西里爾字母 Найралт Төв хаан
滿語名稱
滿文 ᡥᡡᠸᠠᠯᡳᠶᠠᠰᡠᠨ
ᡨᠣᠪ
ᡥᡡᠸᠠᠩᡩᡳ
穆麟德轉寫 Hūwaliyasun Tob hūwangdi
太清轉寫 Hvwaliyasun Tob hvwangdi

清世宗胤禛滿語ᡳᠨ
ᠵᡝᠨ
轉寫In Je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又稱雍正帝愛新覺羅氏,諱胤禛,法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1]年號雍正」,廟號世宗滿語ᡧᡳᡯ᠊ᡠ᠊ᠩ穆麟德šidzung),益號簡作憲皇帝滿語ᡨᡝᠮᡤᡝᡨᡠᠯᡝᡥᡝ
ᡥᡡᠸᠠᠩᡩᡳ
穆麟德temgetulehe hūwangdi)。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於西元1722年12月27日登基(農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是清朝入關以來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時置軍機處加強皇權,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和打擊貪腐王公官吏等一系列政策,對康雍乾盛世的延續具有重大作用。

人物生平

出生與早年

胤禛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1678年12月13日)寅時出生於故宮永和宮。由於其生母烏雅氏出身低微,沒有撫育的資格,此外,清初時後宮也不允許生母撫育自己的兒子,因此胤禛滿月後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視其為養母康熙帝曾評價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後經胤禛請求,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語。因胤禛性情急躁剛烈,父皇康熙用「戒急用忍」訓喻他。胤禛早年隨康熙巡歷四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多羅貝勒

雍正皇帝少年時期--胤禛

儲位鬥爭中的角色

{{Main|九子奪嫡}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賜皇家園林圓明園給貝勒胤禛,十一月,胤禛恭請康熙幸(圓明園)進宴用膳(康熙四十六至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總共去圓明園12次)[2][3]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罷黜廢了皇太子胤礽。在推選新皇太子的過程中,貝勒胤禛支持復立前皇太子胤礽,同時與八皇子胤禩也保持好的關係。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復立胤礽為太子。同年也升多羅貝勒胤禛爵位和碩雍親王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胤禛妾室典儀之女藩邸格格鈕祜祿氏(熹妃)生下雍親王胤禛第四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再次廢黜胤礽,自此不再立皇太子。爭奪儲位鬥爭由明轉暗,更加激烈。胤禩因爭位意圖過於明顯,被康熙斥責、疏遠。胤禛崇信釋教,時時在王府中講解《金剛經》,有時沉迷道教,到諸宮觀禮拜天尊真君圖像,與道士們研究金丹之學,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自稱「天下第一閒人」,暗中與隆科多年羹堯交往,加強自己的勢力集團。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弘曆虛12歲時,初見康熙於圓明園,康熙因弘曆之故幸圓明園進宴用膳。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駕崩前宣詔繼承嗣位和遺命囑託胤禛,封長孫弘皙和碩親王。胤禛二哥允礽次子弘皙是胤禛上位後第一位晉升王爵多羅郡王的侄輩[4]。(清史朝鮮國歷史裡記載,雍正登基之初,弘皙是第一位封王爵的[5][6]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胤禛登基後於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密封遺詔,不立皇太子,親書諭旨加以秘藏康熙主要中意人選,收藏於乾清宮最高之處。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給大學士鄂爾泰御筆朱批中有提道:『朕之關心(你),勝朕頑劣之子』。雍正八年(1730年)又說:『皇子皆中庸之資,朕弟侄輩亦乏卓越之才』。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遵照康熙遺命,封已薨逝理密親王允礽次子弘皙承襲其爵位:和碩理親王[7][8]

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七日,雍正九子四女只剩下兩位皇子[9][10][11],已年過二十歲:皇四子弘曆封和碩寶親王、皇五子弘晝封和碩和親王。封康熙鍾愛二十四子胤祕和碩誠親王[12]。(弘曆最受康熙鍾愛[13],但多羅郡王、貝勒爵位皆未授封)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皇帝於圓明園病重,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朝夕侍側。晚上八點後,大學士鄂爾泰、大學士張廷玉至雍正帝寢室,恭捧上御筆親書曰:『命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為皇太子即皇帝位』。半夜子時雍正帝在圓明園駕崩,時年五十八歲,匾額下宣讀密封遺詔,喻旨:「寶親王皇四子(弘曆),……聖祖康熙帝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於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旨,加以密封,收藏於乾清宮最高之處,即立弘曆為皇太子之旨也。其後仍封(爵位和碩寶親王者(饋贈大寶給弘曆),蓋令備位藩封,諳習政事,以增廣識見[14]……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俾皇太子弘曆成一代之令主……,與和親王(弘晝)同氣至親,實為一體……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皇太子弘曆登基,是為乾隆帝。乾隆弘曆以雍正駕崩前遺命囑託封乾隆皇帝生母熹妃鈕鈷祿氏(欠缺冊封熹貴妃裕妃的金冊或金印,《清世宗憲皇帝實錄》亦未載冊文)為崇慶皇太后。封和親王弘晝之母裕妃耿氏皇貴太妃[15]。兩位撫育乾隆為皇子時的慈母(愨惠皇貴妃)佟佳氏及(惇怡皇貴妃)瓜爾佳氏,雍正本不封她們太妃,乾隆最後晉封她們皇貴太妃[16][17]

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乾隆叔父果親王允禮薨,乾隆帝命六弟弘曕過繼允禮子嗣,且協助弘曕襲果親王爵位。(乾隆三哥弘時,雍正過繼允禩子嗣)[18]

所以,雍正的子女只剩下兩位:乾隆弘曆與弘晝。

君臨天下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十一月初七(12月14日),康熙聖祖駕崩前宣詔嗣位於暢春園,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繼皇帝位,是為雍正帝。康熙帝死時,多人包括多位阿哥都知道康熙傳位雍正然後隆科多一人傳遺詔由雍正繼位[19]。治喪期間,隆科多提督九門、衛戍京師。隆科多是皇貴妃佟佳氏的弟弟。雍正繼位,任命康熙皇八子皇十三子馬齊隆科多總理事務[20]

去世

正史記載:雍正七年五月,曾靜供稱因讀呂留良書而有謀反;十年十二月,治呂留良罪,與兒子呂葆中、門人嚴鴻逵一同戮屍,斬另一兒子呂毅中與門生沉在寬[20]乾隆帝登位後將雍正帝赦免的呂留良門人曾靜張熙等人滅族。 民間傳說:雍正於半夜三更其實是被屠殺呂留良家族的後人呂四娘血滴子斬頭刺殺的,無頭屍被發現在圓明園[21]。 但依據正史記載,雍正於半夜三更是因工作過勞累暴卒,在批閱奏章時去逝的[註 1][註 2]。也一說是雍正帝因病服了有毒的金丹(一般都含有水銀)後駕崩,如外國傳教士也記載雍正帝每次上朝要服用含有興奮劑的道教丹藥,使讓人看到皇帝氣色紅潤,而歷史上許多皇帝以及達官貴人都是經常服用道教丹藥才突然死亡。

為政舉措

雍正帝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勤於政務的皇帝之一,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政治

加強專治

  • 軍機處:雍正八年,為了應對西北軍情,成立軍機處,協助他處理對淮噶爾部用兵的軍務。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主要是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以及皇親國戚中指定擔任。而軍機處的主要職責是,根據皇帝的旨意,草擬文書。上諭形成後,不經過內閣,由軍機處直接發給有關官員。之後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20]
  • 密摺制:雍正還在中央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

The Yongzheng Emperor Offering Sacrifices at the Altar of the God of Agriculture.|雍正帝祭祀神農

  • 清除兄弟:雍正二年四月,明詔訓飭康熙帝皇八子,令王公大臣察其善惡;削康熙帝皇十子爵永遠拘禁之;十二月,康熙帝前廢太子死[20]。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狀;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滿語罵人的話,意義眾說紛紜,有「馱負罪過」、「驅趕犬隻」、「冷凍的魚」等眾說),九月死[20]。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狀,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為「顫抖」,也有人說是「刺傷人的野豬」),八月死[20]。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皇十子胤誐罪狀[20]。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諭示其罪狀,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錮[20]。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復親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之喪時「遲到早散,面無戚容」而削爵拘禁[20]

整頓吏治

康熙帝在位晚年,對下屬過度寬縱,導致大清吏治腐敗,官風鬆懈。雍正登基後第一項任務就是整頓吏治。在給總督的上諭中說:「今之居官者,釣譽以為名,肥家以為實,而曰『名實兼收』,不知所謂名實者果何謂也」[22],登極一周年時又說到:「朕纘承丕基,時刻以吏治兵民為念」[23]

在整飭吏治的同時又打擊朋黨勢力,他看到朋黨之間各抒政見,妄議朝政,擾亂君父視聽,妨礙堅持既定的政策,認為「朋黨最為惡習」[24],因此宣稱「將唐宋元明積染之習盡行洗滌」[25],「務期振數百年頹風,以端治化之本」[26]

秘密立儲

改善祕密立儲制度,即皇帝在位時不公開宣布太子,而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這樣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

用人方法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堯隆科多。隆科多為吏部尚書步軍統領,兼理藩院,賜太子太保銜,被雍正尊稱為「舅舅」。顯赫異常,但未過幾年,即被雍正整肅。雍正三年七月削隆科多太保銜;四年正月削職;五年十月廷臣上四十二罪款,下獄,永遠禁錮;七年六月,死于禁所[20]。其較為寵信的四位臣工:李衛江蘇人)、田文鏡福建人)、張廷玉安徽人)、鄂爾泰;李衛和張廷玉為漢人,田文鏡為漢軍旗人,以民族分,漢族佔了四分之三,足見雍正確實了解也重用漢人。雍正四年十二月,河南、陝西、四川均攤丁銀入地併徵;謝濟世核田文鏡,被褫職,發赴阿爾泰軍前效力,陸生柟亦以黨援同時遭遣[20]

軍事

年羹堯先後被任命為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赴青海征討厄魯特羅卜藏丹津叛亂。

雍正元年三月,封年羹堯三等公;四月命康熙皇十四子留護康熙帝遺體;五月,生母仁壽皇太后死;八月,密封立四子弘曆之上諭於正大光明匾後;十月授年羹堯撫遠大將軍[20]。雍正二年三月,平定青海,進年羹堯為一等公[20]。成為實際的西北王。雍正三年三月,下詔斥責年羹堯,四月調為杭州將軍,六月削太保銜,七月黜為閒散旗員,十二月廷臣上九十二罪款,賜死,斬其子年富[20]

經濟

在稅制上推動「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

文化

雍正興起文字獄以打擊年羹堯隆科多兩人勢力(汪景祺案和錢名世案)。雍正三年十一月,年貴妃死;十二月斬《西征隨筆》作者汪景祺[20]。雍正四年三月,錢名世以曾投詩年羹堯獲罪,雍正親書「名教罪人」懸其家門,又命文臣作詩文刺惡他[20]。對於隆、年的死因,有人指出是由於年、隆位重之後過於驕奢、行為不檢,加上結黨營私,觸犯了皇權的大忌,為雍正所不容。但雍正早年過於寵信放縱,隨後又殘酷打擊,被史學家所批評。另有人與雍正得位傳說聯繫起來,認為隆、年參與此事,知道太多而被「兔死狗烹」。雍正四年九月,查嗣庭以謗訕下獄,五年五月死,戮屍[20]

民族

{大義覺迷錄} 廢除西南少數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用朝廷分發的流官,史稱「改土歸流」,派遣官吏統治,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及同化。雍正七年九月,頒行《大義覺迷錄[20]。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中批判「徒謂本朝以滿洲之君,入為中國之主」的說法,嚴防漢族士大夫階層離心。

雍正五年,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控制。

外交

  • 嚴厲禁止天主教傳教
  • 俄國訂定《恰克圖條約
  • 海禁問題上,開始嚴格執行海禁,後來考慮到閩地百姓生計困難,同意適當開禁;雍正二年降旨淮廣東人移民台灣,但對外洋回來的人民仍有戒心。雍正嚴禁中國商人出海經商,海設置各種障礙,並說道"海禁寧嚴毋寬,余無善策"。在沿海各省的要求下,雖放寬海禁,但仍加以限制盤剝。尤其對久住外國的華僑商販和勞工,「逾期不歸,甘心流移外方,無可憫惜,不許其復回內地」[27]

社會

雍正帝在位期間還實施「廢除賤籍」一項改革。

陵墓

努爾哈赤皇太極的陵墓位於沉陽盛京三陵。清入關後,從順治帝康熙帝都安葬到北京東邊的遵化縣馬蘭峪皇家陵園,即清東陵。雍正帝另選北京西邊的易縣開闢自己的陵墓,即清西陵

家族

后妃

雍親王胤禛的妻和妾室皆一起活至雍正皇帝登基即位後。嫡福晉烏拉那拉·多棋木裡封為皇后,側福晉年氏封為貴妃, 側福晉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鈕祜祿氏封為熹妃, 格格宋氏封為懋嬪,格格耿氏封為裕嬪。

封號、諡號 備註
皇后
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多棋木裡 本名多棋木裡,正宮皇后,侍衛內大臣費揚古的女兒。雍正九年九月,崩。生一子,弘暉八歲殤。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原為熹妃,後升熹貴妃(雍正封貴妃冊文在史書中未找到),四品典儀凌柱的女兒,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乾隆帝弘曆。乾隆四十二年,年八十六崩。
皇貴妃
敦肅皇貴妃年氏 巡撫年遐齡的女兒,年羹堯的妹妹,雍正三年十一月,薨。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皆殤。
純愨皇貴妃耿氏 管領耿德金女。雍正間,封裕嬪,進裕妃(雍正封裕妃冊文在史書中未找到)。乾隆時,初尊為皇考裕貴妃,孝聖憲皇后崩,尊為皇考裕皇貴太妃。乾隆四十九年薨。一子,弘晝。
齊妃李氏 知府李文輝女。三子,弘盼、弘昀、弘時,僅弘時活至成年至雍正登基,其他兩位皆殤;一女,下嫁星德。
謙妃劉氏 管領劉滿女,生於康熙五十三年。雍正年間入宮,初為答應,雍正十一年六月生皇六子,翌日晉為謙嬪。乾隆時尊為皇考謙妃。一子,果恭郡王弘曕。
寧妃武氏 知州武柱國女,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四薨,追封為寧妃。死後葬於清西陵泰陵妃園寢。
懋嬪宋氏 主事金柱女。生二女,皆殤。
貴人
郭貴人 雍正初年封郭常在,雍正七年正月已晉郭貴人。乾隆元年正月未受晉封。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初七日辰時,彩棺奉移泰陵妃園寢,三月十三日葬入地宮。
李貴人 雍正七年封貴人。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卒。
安貴人 雍正時為貴人,從未晉位。家世沒有仼何記載,如雍正帝的其他低位后妃那般。雍正七年四月之後,入宮。因檔案缺失,僅知其約卒於乾隆十四年正月至乾隆十五年底,其彩棺安放于田村殯宮。
海貴人 雍正三年為常在,乾隆元年正月已晉海貴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
張貴人 雍正七年四月後入宮,初為常在。雍正十三年四月晉張貴人,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卒。
老貴人 照看懿親王、和恭親王之嬤嬤,雍正帝賞其貴人之位,「老」字為稱呼。在滿文檔案中曾稱其為薩克達(音譯)貴人,疑其為薩克達氏。雍正三年已為貴人,與康熙帝后妃同居寧壽宮。乾隆元年正月未受晉封,四月在景山病死。乾隆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葬清東陵附近之蘇麻喇姑園寢,因其非為后妃,故不入葬泰陵妃園寢。
常在
那常在 雍正七年四月後入宮。雍正十三年前卒。葬泰陵妃園寢。
李常在 雍正八年已入宮,稱李答應;雍正十年閏五月晉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後卒。葬泰陵妃園寢。
馬常在 康熙四十四年馬氏已入宮,為宮女,雍正八年晉為答應;雍正九年晉常在。雍正十二年秋卒。乾隆四十年十月葬泰陵妃園寢。
馬常在 雍正七年四月後入宮,位號不詳。乾隆元年正月出現於《食肉底賬》,為馬常在。乾隆十四年正月後卒。
春常在 雍正十三年十月,乾隆帝已將儲秀宮女子一名封為春常在。乾隆二十六年後卒。葬泰陵妃園寢。
高常在 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宮,稱高答應。雍正八年十一月,稱高常在。約卒於雍正十年七月到雍正十二年底之間。葬泰陵妃園寢。
常常在 雍正七年正月已入宮,為常在。雍正十年八月卒。
顧常在 雍正七年四月後入宮,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
吉常在 雍正七年正月已入宮,稱為「吉官」,為永安亭女學生。乾隆元年正月晉為吉常在。乾隆十四年正月仍在《食肉底賬》中出現。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答應
蘇答應 雍正四年已入宮,封蘇答應。雍正七年八月後卒。葬泰陵妃園寢。
蘭答應 疑與蘭英為同一人。乾隆元年晉為蘭答應。[28]
汪答應 生卒年不詳。 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德答應 乾隆元年正月未見於《食肉底賬》,僅知在乾隆十三年正月才出現,為隨常加封。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常答應 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格格
伊格格 奉安於泰陵妃園寢。格格為親王妾室的稱號,可能是雍正帝為親王時的妾室。
張格格 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格格為親王妾室的稱號,可能是雍正帝為親王時的妾室。
永安亭女學生
蘭英 疑與蘭答應為同一人。雍正七年正月已入宮,《宮內等處女子嬤嬤媽媽裡食肉底賬》稱其為「蘭英」,為永安亭女學生。蘭英未葬泰陵妃園寢,待考。
雲惠 雍正七年正月已入宮,為永安亭女學生[29]。雍正九年六月卒。雲惠未葬泰陵妃園寢,待考。

後代

雍正帝胤禛即位後,8子4女只剩下四位皇子,其中只有三名皇子活至成年:皇三子弘時(因雍正四年弘時突然獲罪,雍正命把皇三子過繼給阿其那允禩)、皇四子(乾隆弘曆、皇五子弘晝

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雍正皇帝只追贈已逝世皇次女和碩懷恪公主爵位(所有皇子在雍正早中期均不封爵位)。

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雍正皇子皇女只剩下兩位時:皇四子(乾隆弘曆封和碩寶親王爵位、皇五子弘晝封和碩和親王爵位

雍正即使擁有眾多妃嬪,但在位十三年之間僅誕育兩名皇子:福沛(夭折)、皇六子弘曕。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乾隆帝弘曆弘曕過繼給已過逝的果親王允禮,然於二十八年後宣判弘曕謀民霸佔財物,弘曕獲罪降封多羅貝勒爵位,永遠停俸。

皇女

出生年 封號、諡號 生母
長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夭折 懋嬪宋氏(時為侍妾格格)
次女(1695年-1717年)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生 和碩懷恪公主 齊妃李氏(時為側福晉)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夭折 懋嬪宋氏(時為侍妾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夭折 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為側福晉)

皇子

皇子
姓名 生母 備註
弘暉 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時為嫡福晉) 長子,生於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康熙四十三年8歲殤。乾隆時追封為端親王。
弘盼 齊妃李氏(時為側福晉) 實際上的第二子,但因早殤而未序齒,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二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九日2歲殤(1697年7月19日~1699年3月30日)。弘盼是胤禛府內第一位早夭之子。
弘昀 齊妃李氏(時為側福晉) 二子,康熙三十九年八月初七日生,康熙四十九年十月二十日10歲殤。
弘時 齊妃李氏(時為側福晉) 三子,雍正命弘時過繼康熙皇八子胤禩,雍正四年二月除宗籍,五年八月暴斃。生於康熙四十三年二月十三日,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23歲卒。
弘曆 孝聖憲皇后鈕沽祿氏(時為侍妾格格) 四子,清高宗,乾隆帝。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89歲卒。
弘晝 純懿皇貴妃耿氏(時為侍妾格格) 五子,和恭親王。生於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廿七日,58歲卒。
福宜 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為側福晉) 康熙五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生,康熙六十年正月十三日1歲殤。
福惠(弘晟) 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為側福晉) 康熙六十年十月初九日生,雍正六年九月初九日8歲殤。乾隆時追封為懷親王。
福沛 敦肅皇貴妃年氏 雍正元年五月初十日生,即日殤。
弘曕 謙妃劉氏 六子(果恭郡王),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一日生,乾隆初年出嗣過繼果毅親王允禮,乾隆三十年三月十一日32歲卒。

養子

封號、諡號 生父 生母
養子理郡王弘㬙 理親王允礽第十子 側福晉程佳氏
養子輔國公弘晥 理親王允礽第十二子 側福晉程佳氏
養子永璥 理親王允礽孫子 嫡福晉兆佳氏

養女

封號、諡號 生父 生母
養女和碩淑慎公主 理親王允礽第六女 側福晉唐氏
養女和碩和惠公主 怡親王允祥第四女 福晉兆佳氏
養女和碩端柔公主 莊親王允祿長女 福晉郭絡羅氏

雍正帝在宮中撫養廢太子允礽諸多子孫,雍正的養子養女初估計有:和碩理親王弘皙(後被乾隆帝永遠圈禁、弘㬙弘皖永璥和碩淑慎公主

評價

英國歷史學者史景遷認為:雍正的父親康熙為政寬鬆,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滿清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準惡化的危機;由於雍正即位時正處於政治歷練、精神與人格上的成熟階段(45歲),因此得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有魄力的作出應對。他的改革同時包含力行整頓與和現實的妥協(如火耗歸公養廉銀)。雖然史學家黃仁宇認為雍正未能瞭解與解決明清兩代作為內歛式王朝的根本問題,但滿清得以建立起一套繼續運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統治體制,而未淪為「立國百年而亡」的異族王朝,此當歸功於雍正一朝的改革。

中國學者錢穆認為:雍正帝是有名的專制,他私派的特務人員監視全國各地地方長官一切活動,許多地方官的私生活,連家裡的瑣事都瞞不過他,雖然雍正帝精明,但仍是獨裁的本質[30]。此外,雍正帝在平定外患之後,唯恐國內發生政變,於是使計把功高權重的大臣統統清除。他把過去與其爭位的兩個兄弟——胤禩、胤禟以種種罪名逮捕拘禁,並將為他策劃取得帝位的人處死,比如年羹堯和隆科多[31]

雍正八案

九子奪嫡、胤禔軟禁、年羹堯案、曾靜呂留良案、隆科多案、謝濟世案、陸生楠案、屈大均案。

即位之謎

雍正即位經過至今也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從雍正年間時,對雍正繼位的談論便不絕於耳。歷史記載雍正在康熙駕崩當晚連續覲見兩次之多,後康熙便身亡。主張篡位說的學者中,有的認為康熙去世過於突然,未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詔,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占了先機;有的認為康熙生前兩立兩廢太子,對立儲君一事勞心傷神,直到臨終前才屬意皇十四子為儲君。按照正統繼位說學者觀點,如果沒有實在的證據證明其他皇子為康熙所屬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

康熙帝傳位雍正帝之徵兆
  • 徵兆一:「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十二子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極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康熙登基一甲子六十年之重大祭告先祖非同一般,派遣雍親王胤禛主持,豈能不具備重大意義?為何不是派遣支持皇十四子胤禵的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或是皇三子胤祉?
  • 徵兆二:康熙御極六十年派雍親王胤禛祭祖此舉,讓廢太子胤礽之師王掞看出端倪,故於三月「大學士王掞密奏請建儲,至是監察御史陶彝、任坪、范長發等人曾疏請建儲,帝不悅,並掞切責之。諸王、大臣奏請治大學士王掞罪,帝赦不治。」這亦可視為康熙安排接班人的佈署跡象之一,畢竟皇十四子胤禵尚且領兵在西北,一旦提早公佈,易生事端。
  • 徵兆三:「五月壬戌,命撫遠大將軍胤禵移駐甘州。以年羹堯總督四川陝西,色爾圖署四川巡撫。」康熙以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之親信年羹堯箝制皇十四子胤禵的軍後補給已然成形。
  • 徵兆四: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命撫遠大將軍胤禵復往軍前。十月,命雍親王胤禛率弘昇、延信、孫渣齊、隆科多、查弼納、吳爾台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康熙指示由雍親王胤禛親率隆科多、查弼納等眾多京師王公重臣,竟然只為「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已有不尋常跡象。
  • 徵兆五:「十一月帝不豫,駐蹕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康熙駕崩前祀天仍然未派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代祀,更未召皇十四子胤禵返京,此時康熙意欲傳位於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已然十分明顯。

雍正元年三月,封年羹堯三等公;四月命康熙皇十四子留護康熙帝遺體;五月,生母仁壽皇太后死;八月,密封立四子弘曆之上諭於正大光明匾後,遺詔:『寶親王皇四子(弘曆),……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俾皇太子弘曆成一代之令主。』;十月授年羹堯撫遠大將軍[20]。雍正帝繼位後,對其兄弟手段頗為毒辣,用各種方式進行迫害。雍正二年四月,明詔訓飭康熙帝皇八子,令王公大臣察其善惡;削康熙帝皇十子爵永遠拘禁之;十二月,康熙帝前廢太子胤礽[20]

康熙帝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撫封為廉親王。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狀;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滿語罵人的話,意義眾說紛紜,有「馱負罪過」、「驅趕犬隻」、「冷凍的魚」等眾說),九月死[20]。康熙帝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狀,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32](意為「顫抖」,也有人說是「刺傷人的野豬」),八月死[20]。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皇十子胤誐罪狀[20];後被圈禁。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諭示其罪狀,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錮[20]。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復親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之喪時「遲到早散,面無戚容」而削爵拘禁[20]。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

然而「手段毒辣」之說,有人反對,並舉出了皇五子胤祺封至恆親王、皇七子胤右封至淳親王、皇十二子胤祹封為履郡王、皇十三子胤祥封至和碩怡親王、皇十五子胤禑封多羅愉郡王、皇十六子胤祿承襲莊親王、皇十七子胤禮果親王、皇二十子胤禕封多羅貝勒、皇二十一子胤喜封貝勒、皇二十二子胤祜封固山貝子、皇二十三子胤祁封鎮國公等,諸多無利害關係的兄弟,得到封賞。

個人信仰

雍正帝篤信佛教,熱衷藏傳佛教漢傳佛教,與密宗章嘉活佛交往密切;雍正也研究禪宗,精通《金剛經》,並著作佛學書籍數部,為章嘉活佛認可其參透三關,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位自認為已覺悟的皇帝。雍正帝也喜歡道教,常常服食道士金丹。雍正元年重申禁止天主教,史稱雍正禁教

{{Commons category|Yongzheng Emperor}

影視作品

大內群英》、《後宮甄嬛傳》、《步步驚心》、《雍正王朝》、《 宮 》、《九五至尊

注釋

  1. 張廷玉在《自訂年譜》稱八月二十日,雍正就感覺有點不舒服,但「猶聽政如常」。二十二日晚上漏將二鼓,宮裡宦官,急宣張廷玉火速進宮。
  2. 《雍正朝起居註冊》記載:「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仍辦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不豫,子寶親王、和親王朝夕侍側。戌時,上疾大漸,召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至寢宮,授受遺詔。二十三日子時龍馭上賓。大學士宣讀朱筆諭旨,寶親王即位。二十三日晨奉大行皇帝黃輿返大內,申刻大殮。」

參考文獻

引用

  1. 陳捷先《雍正寫真》遠流出版 ISBN 9573245051
  2. 康熙《聖祖仁皇帝實錄》: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707年12月4日)皇四子多羅貝勒胤禛恭請(康熙)幸(圓明園)進宴。
  3. 康熙《聖祖仁皇帝實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丁酉。皇四子和碩雍親王胤禛恭請(康熙)幸(圓明園)進宴。
  4. 《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1998) 雍正二年八有二十三日 據理郡王弘晳旗分佐領均未奏稱,仰蒙皇父之恩授封為王,因臣子弟眾多,皇父又思慮周詳,賞賜一年給養。臣弘晳全仰賴皇父養育之恩而生存。時至今年九月,可滿一年養育之恩,懇乞皇父格外施恩,再賞賜一、二年養育之恩。等因,具折前來,雍正二年七年二十一日,奏事雙全傳諭旨:著交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議奏。欽此欽遵。伏思,皇上施以殊恩,封弘晳為理郡王,分別賞賜俸祿、米石、藍披甲、村莊、商人,並一應諸物,又賞賜供養一年之諸樣物品。今一年期滿,理應裁減,皇上又敕令臣等議奏,此實為皇上之殊恩矣。為理郡王弘晳,現已供給俸祿、米石、藍披甲錢糧、材莊,且再給一年供養之物,似為過多,故將供給理郡王一年之物,臣等根據需用酌減,以供給一年。俟一年期滿,擬停供給。其應供給,應裁減之物件,開列於後,謹具奏覧。請旨。 賞物,如:肉,蔬菜,水果,茶葉,酒,綢緞,毛皮,筆墨紙硯,桌子凳子,..........(原檔殘缺) 已給三十四件物,方有一年。不致損壞,故擬不給。 雍正硃批:知道了,按議再賞給三年。
  5. 朝鮮李朝實錄》記載, 朝鮮使臣回國向國王匯報:「皇長孫(弘皙)頗賢,難於廢立(允礽)。」「或太子允礽之子(弘皙)甚賢,故不忍立他子,而尚爾貶處(允礽)矣。」
  6. 朝鮮李朝實錄》中景宗二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有這樣的記載:遠接使金演迎勅而歸,以聞於譯舌者言於戶曹判書李台佐曰:「康熙皇帝在暢春苑病劇,知其不能起,召閣老馬齊言曰:"(康熙)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或養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仍以為君不易之道,平治天下之要,訓誡胤禛。解脫其頭項所掛念珠與胤禛曰:"此乃順治皇帝臨終時贈朕之物,今我贈爾,有意存焉,爾其知之"。又曰:"廢太子(允礽)性行不順,依前拘囚,豐其衣食,以終其身"。"廢太子第二子(弘皙)所鍾愛,其特封為親王"。言訖而逝」。
  7. 弘皙與其家人移居紫禁城外藏身於宮外鄭家莊王府;允礽病逝於咸安宮
  8. 《欽定古今儲貳金鑑》 (四庫全書本)   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三十日奉   上諭:「……皇祖時理密親王亦嘗立為皇太子且特選公正大臣如湯斌者為之輔導乃既立之後情性乖張即湯斌亦不能有所匡救群小復從而蠱惑遂致屢生事端上煩皇祖聖慮終至廢黜且即理密親王幸而無過竟承大統亦不過享國二年其長子弘晳縱慾敗度不克幹蠱年亦不永使相繼嗣立不數年間連遭變故豈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是以皇祖有鑑於茲自理密親王既廢不復建儲迨我皇祖龍馭上賓傳位皇考紹登大寶十三年勵精圖治中外肅清皇考敬法前徽雖不預立儲位而於宗祏大計實早為籌定雍正元年即親書朕名緘藏干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內又另書密封匣常以隨身至雍正十三年八月皇考升遐朕同爾時大臣等敬謹啓視傳位於朕之御筆復取出內府緘盒密記核對脗合人心翕然此天下臣民所共知者也朕登極之初恪遵家法以皇次子乃……皇考之例曽書其名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乃稟命不融未幾薨逝遂命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將其名撤出追諡為端慧皇太子是未嘗不立也」。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初六日上召見諸皇子大學士軍機大臣諭曰昨和珅……朕近閲皇祖《聖祖仁皇帝實録》康熙三十六年八月上諭內務府總管海喇孫等膳房人花喇額楚哈哈珠子德住茶房人雅頭伊等私在皇太子處行走甚屬悖亂著將花喇德住雅頭處死額楚交與伊父英赫紫圈禁家中一事其時理密親王尚在年㓜皇祖何等英明而膳房人花喇等卽敢心存彼此依附覬覦皇祖洞燭先幾將花喇等正法以示懲創厥後群小復從而蠱惑遂致屢生事端上煩皇祖聖慮終至廢黜自理密親王即廢不復建儲迨我皇祖傳位皇考十三年勵精圖治中外肅清及朕纘承洪業五十年間日理萬幾朝乾夕惕重熙累洽海宇昇平使理密親王及弘晳父子繼踐尊位不數年間屢遭事故豈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乾隆五十一年四月初六日奉上諭恭錄聖祖諭㫖一道載入《古今儲貳金鑑》欽此。
  9. 天花瘟疫聞之色變——干擾清朝王儲誕育的「瘟疫病毒」。
  10. 自清廷入關後,死於天花瘟疫傳染病毒的皇帝與諸王兒女不計其數
  11. 清宮與「惡性傳染病毒天花」人們聞之色變
  12. 雍正《清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十一年。癸丑。春正月○諭宗人府。朕幼弟胤秘,秉心忠厚賦性和平,素為皇考(康熙)之所鍾愛,數年以來在宮中讀書學識亦漸增長,心嘉悅著封親王。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年歲俱已二十外,亦著封為親王,所有一切典禮著照例舉行。
  13. 乾隆《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十一年。癸丑、春正月。世宗雍正諭閣臣曰、皇四子(乾隆)弘曆素為皇考(康熙)鍾愛。今年歲巳二十外。學識增長。朕心嘉悅。其集禮官、撰吉稽典。錫授藩封。欽定為和碩寶親王。爾時睿慮淵深。冊立不名。而為天下得人。貽(贈)以大寶(饋贈大寶給弘曆)
  14. 乾隆《清高宗純皇帝實錄》: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諱弘曆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第四子也。母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敬天光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之女。仁慈淑慎。恭儉寬和。事世宗憲皇帝。肅范彤闈。勤襄內職。儲祥毓厘。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上生而神靈。天挺奇表。珠庭方廣。隆淮頎身。發音鏗洪。舉步岳重。規度恢遠。嶷然拔萃。自六齡就學。受書於庶吉士福敏。過目成誦。課必兼治。進業日勤。動契夙悟。咱康熙壬寅、年十二、祗謁聖祖(康熙)於(圓明園)之鏤月開雲。見即驚愛。命宮中養育。撫視周摯。備荷飴顧恩慈。親授書課。教牖有加。偶舉愛蓮說以試。誦解融徹。獎悅彌至。命學射於貝勒允喜。學火器於莊親王允祿。肄輒擅能。精傳家法。每呈彀宮門。習圍南苑。闓體審機。迭發奇中。垂髫英武。觀者莫不欽為天授。而神槍寶韘。淮的具存。貽誨有深焉者。其年秋、隨侍聖祖巡避暑山莊。賜居萬壑松風、讀書其中。一日望見御舟泊晴碧亭畔。聞。聖祖呼名。即趨岩壁而下。顧謂勿疾行、恐致蹉跌。愛護殊常。獅子嶺之北、為世宗藩邸扈蹕時賜(圓明園)。聖祖(康熙)幸(圓明園)中進膳。特命孝敬憲皇后率孝聖憲皇后、問安拜覲。天顏喜溢。連稱有福之人。以上豫信也。木蘭從獮。入永安莽喀圍場。命侍衛引射熊。取初圍獲熊兆。甫上馬、熊突起。控轡自若。聖祖御槍殪之。事畢、入武帳。顧語(惇怡皇貴妃)曰、是命貴重。福將過予。恩鑒之神。灼然知聖母聖子允能膺受多福。引貺方來。深信不爽者如此。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後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心殿。賜食一臠。意巳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秋八月。御乾清宮。密書上名緘固。召諭諸王大臣。俾敬藏世祖章皇帝所書正大光明扁額上。使咸喻慎簡元良之本懷。冬至月。屆聖祖仁皇帝周忌大祭。命代謁景陵。隱然以主鬯欽承眷命所鍾。勿忘自始五年丁未年十七賜成大婚禮於西二所、踐阼後賜名重華宮者是也。爰偕孝賢純皇后、竭奉歡養。盡孝殫誠。問視滋謹。退居之暇。典學時懋。惟以恬靜沖和、內葆明德。八年。庚戌、匯書闈所制詩文為樂善堂集告成。十一年。癸丑、春正月。世宗雍正諭閣臣曰、皇四子(乾隆)弘曆素為皇考(康熙)鍾愛。今年歲巳二十外。學識增長。朕心嘉悅。其集禮官、撰吉稽典。錫授藩封。欽定為和碩寶親王。爾時睿慮淵深。冊立不名。而為天下得人。貽(贈)以大寶(饋贈大寶給弘曆)。聿彰於此。每歲命代祀北郊。肅將告虔。甘澤徯應。廟薦壇祈。罔弗歆格。淮噶爾之役。兩朝未竟。陳師西北兩路。上實親聆運籌。黔苗不靖。繼有兵事。世宗命綜理軍機。咨決大計。藉燭遠謀。所為上下感孚。天人歸與。殷懷厚望之所系屬。惟上敬承斖勉。仰憶篤思者、閱數十年。蓋上之福祚久長。良由聖祖深愛神知、默定於前。世宗垂裕谷詒、周注於後。用以繼繩一體。錫天下臣庶無疆之庥。嘗於召皇子皇孫大臣入見、宣諭再三。終身之慕、不啻目前。依溯景緬。倦倦罔斁。謹就聰聽示述所及、暨仰讀御集詩文所舉臨御以前之實事。敬陳簡端
  15. 除了當朝紀錄的《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對於後人事後才編撰的諸多史籍如:《清皇室四譜》、《清史稿》中關於熹妃晉封熹貴妃的記錄,不少人存有質疑。從現行史料看,熹貴妃僅在雍正八年和碩端柔公主(莊親王允祿長女)下嫁時,內務府有關筵宴的請旨中有貴妃鈕祜祿氏字樣。也缺乏皇帝冊封貴妃的金冊或金印。
  16. 雍正二年六月,雍正帝封一批聖祖仁皇帝的先朝妃嬪。雍正遣官冊封皇考:皇貴妃(雍正養母孝懿仁皇后之妹)、貴妃(瓜爾佳氏)、密妃(王氏)、定妃(萬琉哈氏)、通嬪(納喇氏)、有一常在年已七旬封為貴人…………。(雍正不尊封先朝妃嬪太妃之位)。
  17. 乾隆《清高宗純皇帝實錄》:乾隆二年丁巳。五月。○諭總理事務王大臣、朕自幼齡。仰蒙皇祖(康熙)慈愛。撫育宮中。又命太妃皇貴妃(愨惠皇貴妃)。太妃貴妃(惇怡皇貴妃)。提攜看視。兩太妃仰體皇祖聖心。恩勤備極周至。朕心感念不忘。意欲為兩太妃千秋之後。另建園寢。令王大臣稽查舊例。王大臣奏稱古有另建園寢之制。今若舉行。於典禮允協。朕奏聞皇太后。欽奉懿旨允行。可傳諭該部、於景陵稍後附近之處。敬謹相度。擇地營造。其規制稍加展拓。以昭朕敬禮之意。
  18.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十三日,乾隆同一日下令恢復曾經悖逆謀逆皇帝的三名皇室成員:允禩允禟弘晳,及伊子孫一併收入皇室玉牒,復其宗室和原名,但三人原爵位皆不復原。
  19. 林耿賢. 康熙遺詔曝光 雍正篡位屬虛構. TVBS新聞. 2014-02-10 [2014-02-10]. 
  2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潘國森. 〈古今觀照〉. 《明報》. 1998-08-17. 
  21. 《清朝野史大觀》卷一
  22. 《清世宗實錄》卷3
  23. 《清世宗實錄》卷13
  24. 《清世宗實錄》卷6
  25. 《雍正起居注》,雍正五年二月初三日條
  26. 《雍正起居注》,雍正五年正月十三日條
  27. 《清文獻通考》
  28. 《宮內等處女子嬤嬤媽媽裡食肉底賬》皇太后官女子十二人、貴妃官女子四人、齊妃官女子六人、……安貴人官女子四人、李貴人官女子四人、海貴人官女子一人、李常在官女子三人、馬常在官女子二人、吉常在官女子二人、蘭答應官女子二人、春常在官女子一人。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29. 《食肉底賬》皇后下官女子三十二人、皇貴妃下官女子十二人、齊妃下官女子五人、熹妃下官女子八人、裕妃下官女子八人、懋嬪下官女子七人、老貴人下官女子五人、郭貴人下官女子四人、常常在下官女子四人、海常在下官女子四人、蘇答應下官女子三人、啟祥宮官女子二人、雲惠下官女子一人、蘭英下官女子一人、吉官下官女子一人。
  30.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2012年,ISBN:9787510812675,第146頁。
  31. 任之.《新編中華歷史五千年—清朝》.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730頁
  32. 熹貴妃乾隆弘曆登基後。乾隆皇帝下達口諭:「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存心悖亂不孝不忠,獲罪於還有皇祖康熙皇帝。我父皇考(雍正帝)即位之後。這兩人更心懷怨望思亂我宗社。所以我父皇雍正特降諭旨:削籍離宗。究阿其那、賽思黑之罪。不止於此,此我父皇雍正至仁至厚之寬典也。但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孽由自作,萬無可矜,……」(節錄自:《清(乾隆)高宗朝實錄卷四》官方文獻記載)

來源

書籍
  • 馮爾康 著:《雍正傳》,上海三聯書店。ISBN 978-7-5426-1275-5
  • 楊啟樵 著:《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3年出版;台灣金蘭出版社 1982年出版。
  • 莊吉發 著:《清代奏摺制度研究》
  • 新清史》,卷九 本紀九 聖祖四;卷十 本紀十 世宗一;卷十一 本紀十一 世宗二。

研究書目

  • 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5)。
  • 楊啟樵:《揭開雍正皇帝隱秘的面紗》(上海:上海書店出社,2002)。

外部鏈接

參見

雍正皇帝
清朝
出生於:1678年12月13日逝世於:1735年10月8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
清聖祖玄燁
(父)

年號:康熙
大清皇帝
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雍正十三年八月廿三
繼任:
清高宗弘曆
(子)

年號:乾隆
西藏文殊皇帝
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
前任:
恩赫阿木古朗汗
(康熙帝)
蒙古大汗
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
繼任:
騰格里特古格奇汗
(乾隆帝)

Template:清朝歷史事件 Template:清朝宗室親王

{{中國基督教史|清}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