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日本帝国」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1: 行 1:
 +
[[File:日本1.jpg|缩略图|大日本帝国: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间所使用的[[国号]],在[[日本法律|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现于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在1936年后才成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国号。现在「大日本帝国」一词主要是指日本在1868年[[江户时代]]结束至1947年[[日本国宪法|新宪法]]施行之间的[[日本历史|历史时期]]。]]
 +
'''大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hg=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だいにほんていこく大日本帝国dainippon teikoku, dainihon teikoku;中文又译为'''日本帝国''')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间所使用的[[国号]],在[[日本法律|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现于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在1936年后才成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国号。现在「大日本帝国」一词主要是指日本在1868年[[江户时代]]结束至1947年[[日本国宪法|新宪法]]施行之间的[[日本历史|历史时期]]。统治期间,[[日本皇室]]成员均以[[农曆]]而并非[[新曆]]来计算生日。
 +
==简介==
 +
日本经过[[王政复古]]大号令及[[戊辰战争]]后,[[政治权力]]从[[德川幕府]][[武家]]重回天皇手中,开始了[[明治维新]][[文明开化|现代化]]进程。《[[大日本帝国宪法]]》于1889年发布,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国议会 (日本)|帝国议会]]。
 +
 +
由明治时代开始,日本积极向外扩展[[势力范围]],国力逐渐壮大,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位于[[东方世界]]的[[列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曾经在[[中国]]的五个城市中开辟过专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和[[汉口日租界]]。
 +
 +
1902年1月30日,日本与[[大英帝国|英国]]结成同盟,双方的友好关系一直延续到1923年盟约失效。
  
'''大 本帝 '''( 大日 本帝国|hg=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だいにほんていこく大 日本 帝国dainippon teikoku, dainihon teikoku;中文又译为''' 日本 帝国''')是[[ 日本]] 在1936年至1947年间所使用 的[[ 国号]] ,在[[日本法 |法 ]] 使用 最早出 于1889年公佈 的《[[ 大日本帝 宪法]]》, 在1936 后才成为 日本 官方文件上 通用国号 现在「 大日本 帝国」 词主要是 指日本 在1868年[[ 江户时代]] 结束至1947年[[ 日本 宪法|新宪法]] 施行之间 的[[日本 历史| 历史时期]] 。统治期间 ,[[日本 皇室]]成员 均以[[ 农曆]] 而并非[[ 新曆]] 来计算生 日。
+
二十世纪初,[[加藤高明]]内阁于1925年3月公佈《普通选举法》,同年4月22 为抑制 内[[共产主义]]运动,公佈了《治安维持法》,于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选举法》在1928年2月20日举行的第16回众议院议员总选举得到实行,自加藤高明以后的六代内阁皆为[[众议院]]多数党交替组成的政党内阁,由[[立宪政友会]]及[[立宪民政党]]两 政党轮替执政,开始了「宪政之常道」的惯例。
 +
[[File: 本3.png|缩略图|左|日本 日本 在二战时所统治及占领的地区 。]]
 +
 
 +
1930年代中期后,自1912年[[ 护宪运动|第一次护宪运动]] 以来 的[[ 政党政治]] 日渐衰落。早年军部兴起[[日本法 西斯主义|法 西斯主义]],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军部便乘机制造了一连串政变。
 +
 
 +
1936年,日本爆发[[二二六事件|二二六政变事件]],事后军部扶植了傀儡[[广田弘毅]] 内阁掌政,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政府,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 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 傀儡。日本自始确立了其军国体制,[[统制派]]与[[大政翼赞会]]掌控了[[政治权力]]。1936年11月与[[纳粹德国]]签定 《[[ 反共产 际协定]]》, [[意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加入。
 +
[[File:昭和1.jpg|缩略图|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名裕仁,号迪宫,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在位),是 日本 最长寿以及在位时间最长 天皇,执政长达62年零13天
 +
大正十五年(1926)[[ 正天皇]]因病逝世,裕仁登基成为 日本 任天皇。在位期间,他策划和 日本 相继发动[[ 侵华战争]] [[ 太平洋战争]],侵略和践踏了中 和[[东南亚]] 以及太平洋十几个国家,导致了数千万无辜人民 死亡。]]
 +
 
 +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后, 日本 与中国[[中国抗日战争| 全面爆发战争]] 。1940年9月27日 大政翼赞会促成了《[[ 三国同盟条约]]》的签定, 日本 成为[[轴心国]]成员 之一。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至此完全涉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 日本投降|投降]] ,成为二战[[ 轴心国]] 阵营最后一个投降的国家,这也意味着大 本帝国已名存实亡
  
 日本 经过[[ 王政复古]]大号令及[[戊辰战争]] ,[[政治 权力]] 从[[德川幕府]][[武家]]重回天皇手中,开始了[[明治维新]][[文明开化|现代化]]进程。 《[[ 日本 国宪法]]》 于1889年发 布, 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国议会 ( 日本)|帝 议会]]。由明治时代开始, 本积极向外扩展[[势力范围]] 国力逐渐壮大,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位于[[ 东方世界]]的[[列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曾经在[[中国]]的五个城 中开辟过专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 [[汉口日租界]] 。1902年1月30日 ,日本 与[[大英帝国|英国]] 成同盟,双方 友好关系一直延续到1923年 约失效。二十世纪初 [[加藤高明]]内阁于1925年3月公佈《普通选举法》,同年4月22日为抑制 内[[共产主义]]运动,公佈了《治安维持法》,于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选举法》在1928年2月20日举行的第16回众议院议员总选举得到实行,自加藤高明以后的六代内阁皆为[[众议院]]多数党交替组成的政党内阁,由[[立宪政友会]]及[[立宪民政党]]两大政党轮替执政,开始了「宪政之常道」的惯例
+
  随后同盟国对 日本 实施[[ 同盟国军事佔领日本|军事占领]], 同时修改宪法与改造[[政治 制度]] 。1947年 《[[日本国宪法]]》 ,日本 官方不再以此为正式 号。1951年9月8 日, [[ 三藩 市和 ]] 》签定 ,日本 束长达七年 的盟 军占领时期 并恢复正常 家地位
  
1930年代中期后,自1912年[[护宪运动|第一次护宪运动]]以来的[[政党政治]] 渐衰落。早年军部兴起[[日本 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 ,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军部便乘机制造了一连串政变。1936年,日本爆发[[二二六事件|二二六政变事件]],事后军部扶植了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政府,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 上的 现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 日本自始确立了其军国体制,[[统制派]]与[[大政翼赞会]]掌控了[[政 权力]]。1936年11月与[[纳粹德国]]签定 《[[ 反共产国际协定]]》, [[意大利王 (1861 –1946年)|意大利]]加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与中国[[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争]]。1940年9月27日 ,大 政翼赞会促成了《[[三国同盟条约]]》 签定 日本成为[[轴心国]]成员之一。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至此完全涉入[[第二次世界 战]]。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国 (第二次 世界 大战)|同盟国]][[日本投降|投降]],成为二战[[轴心国]]阵营最后一个投降 国家 这也意味着 大日本帝国 已名存实亡。随后同盟国对日本实施[[同盟国 军事 佔领日本|军事占领]] 同时修改宪法与改造[[ 制度]] 。1947年《[[ 日本国宪法]] 》颁布后 ,日本 官方不再以此为正式国号。1951年9月8日,《[[ 三藩市和约]]》签定,日本才结束长 七年的盟军占领时期,并恢复正常 国家 地位
+
本帝国是[[日本 历史]]上的 一个重要时期 自1868年明 天皇发表 《[[ 五条御誓文]]》 至1947年修改宪法为止 存在79 ,帝 的疆域在1942 达到最盛 控制着 约7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亿多 人口 约相当于当时 世界 总人口 百分之六。期间 ,大日本帝国 在经济、文化、政治和 军事 上的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 维新]] 主张脱离[[ 亚洲]] 开始的国力提昇 使 日本 很早就进入[[ 已发展国家|发 达国家]]行列
  
  大日本帝国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自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五条御誓文]]》至1947年修改宪法为止,存在79年,帝国的疆域在1942年达到最盛,控制着大约7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亿多的人口,这大约相当于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六。期间,大日本帝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自[[明治维新]]主张脱离[[亚洲]]开始的国力提昇,使日本很早就进入[[已发展国家|发达国家]]行列。 大日本帝国时期的日本经历迅速现代化,出现空前的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对后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段时期的日本积极进行军事扩张,先后经历[[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塑造了近现代[[东亚]]的政治局势,战争同时为世界各国遗留不少历史争端,至今仍未能平息。
+
 大日本帝国时期的日本经历迅速现代化,出现空前的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对后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段时期的日本积极进行军事扩张,先后经历[[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塑造了近现代[[东亚]]的政治局势,战争同时为世界各国遗留不少历史争端,至今仍未能平息。
  
== 名称 ==
+
=== 名称 ===
  
 
1867年11月9日([[庆应]]3年10月14日),[[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向登基不久的[[明治天皇|天皇]]归还政权,称为[[大政奉还]]。1868年1月3日(庆应3年12月9日),日本改元[[明治]],[[朝廷]]同时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根据大号令,以讨幕派的[[萨摩藩]]和[[长州藩]]的领导班子为中心组成了新的政府,[[天皇]]正式重新掌握政治实权。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国宪法]]》生效,天皇定为[[国家元首]],政体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的分支),[[日本内阁|内阁]]及[[日本国会|国会]]也渐次设置。
 
1867年11月9日([[庆应]]3年10月14日),[[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向登基不久的[[明治天皇|天皇]]归还政权,称为[[大政奉还]]。1868年1月3日(庆应3年12月9日),日本改元[[明治]],[[朝廷]]同时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根据大号令,以讨幕派的[[萨摩藩]]和[[长州藩]]的领导班子为中心组成了新的政府,[[天皇]]正式重新掌握政治实权。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国宪法]]》生效,天皇定为[[国家元首]],政体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的分支),[[日本内阁|内阁]]及[[日本国会|国会]]也渐次设置。
 +
 
 之后的时间裡,“日本”、“日本国”、“大日本”、“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名称都曾经被[[日本政府]]使用过。受到西方影响崩溃的藩幕体制,自明治维新以来藉由再造天皇制的方式,试图创造日本人现代的国家认同。直到1934年发表:「国体明徵声名」,日本为由天皇统治的国家,首度确立现代国体意义的“日本”主干。<ref>甘怀真,东亚政治秩序与生命意义的安顿:以近代日本的国家转换为例,法鼓人文学报第二期
 
 之后的时间裡,“日本”、“日本国”、“大日本”、“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名称都曾经被[[日本政府]]使用过。受到西方影响崩溃的藩幕体制,自明治维新以来藉由再造天皇制的方式,试图创造日本人现代的国家认同。直到1934年发表:「国体明徵声名」,日本为由天皇统治的国家,首度确立现代国体意义的“日本”主干。<ref>甘怀真,东亚政治秩序与生命意义的安顿:以近代日本的国家转换为例,法鼓人文学报第二期
2005 12 月,页 203 '"'-'215</ref><ref>安丸良夫(著)、刘金才(译)(2010) 。近代天皇观的形成。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ref>。1936年([[昭和]]11年),[[国号]]正式统一为「大日本帝国」,但根据[[外务省]]的通知,不是法定名称。通称“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败战的日本在[[驻日盟军总司令|盟军占领当局]]的指导下形成新的国家体系;1947年(昭和22年),《[[日本国宪法]]》颁布施行以取代《大日本帝国宪法》,官方文件也改用「日本国」国号,「大日本帝国」一词走入历史
+
2005 12 月,页 203 '"'-'215</ref><ref>安丸良夫(著)、刘金才(译)(2010)。
  
== 君主 ==
+
近代天皇观的形成。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ref>。1936年([[昭和]]11年),[[国号]]正式统一为「大日本帝国」,但根据[[外务省]]的通知,不是法定名称。通称“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败战的日本在[[驻日盟军总司令|盟军占领当局]]的指导下形成新的国家体系;1947年(昭和22年),《[[日本国宪法]]》颁布施行以取代《大日本帝国宪法》,官方文件也改用「日本国」国号,「大日本帝国」一词走入历史。
 +
 
 +
=== 君主 ===
  
 
*[[明治天皇]](1867年1月30日-1912年7月30日)
 
*[[明治天皇]](1867年1月30日-1912年7月30日)
行 23: 行 43:
 
=== 早期历史 ===
 
=== 早期历史 ===
  
 幕末时日本诸藩当中,以[[萨摩藩]]和[[长州藩]]最具政治上的影响力高喊高举「攘夷」大旗,两藩对于「开国」的幕府不满,与朝廷联手逼迫幕府转向「攘夷」,继而不惜主动挑起与西洋诸国的事端。萨摩与幕府对长州作战,种下传统武士的不满加深日后武力讨伐幕府的种子。1866年1月21日,在[[坂本龙马]]的中介下,萨摩藩与长州藩[[萨长同盟|缔结同盟]],决定在倒幕上合作 。1867 年11月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眼见[[萨长同盟]]的威胁,决定先行上奏明治天皇,提出[[大政奉还]],翌日获得敕许,将260年来由德川幕府掌握的政权交还天皇,并创设以德川家为中心的新政府,德川家将作为政治中枢继续掌握实权。[[公家]]的[[岩仓具视]]和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等讨幕派见此,策划政变以阻止亲德川派建立以德川家为中心的新政府。在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召开的最后一次朝议后,萨摩等五个藩的军队封锁了京都御所的九门,禁止亲德川派的摄政[[二条齐敬]]和贺阳宫朝彦亲王进宫。随后,明治天皇在[[京都御所]]内学问所发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并在当天进行的小御所会议上,决定了要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向天皇交还内大臣官职和领地。<ref> 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59187 |title=大政奉还与王政复古 |publisher=[[中华民国教育部]]| accessdate=2013-12-09</ref>此事刺激了德川庆喜,更激化了德川庆喜与讨幕派的对立。1868年1月中,亲德川派的[[会津藩]]、桑名藩以谒见天皇为名,从[[大坂]]向[[京都]]进军。同时,以萨摩和长州两藩军队为主力的讨幕军亦在京都重兵集结,双方在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爆发武装冲突,即[[鸟羽伏见之战]],内战[[戊辰战争]]爆发。讨幕派的萨长军获得鸟羽伏见之战的胜利。德川庆喜战后于庆应4年1月6日放弃大坂城,并由海路逃往江户。1月31日,天皇发布讨伐德川庆喜的命令,并在2月3日剥夺了德川的官职。以萨摩、长州等藩兵为主力的讨幕军,相继从[[京都]]出发。3月12至13日,讨幕军队到达江户城外。经过一连场谈判后,讨幕军统帅[[西乡隆盛]]成功劝服德川庆喜投降,于4月21日[[江户开城|和平接收江户]]。事后德川庆喜遭到软禁,[[江户时代]]结束。
+
 幕末时日本诸藩当中,以[[萨摩藩]]和[[长州藩]]最具政治上的影响力高喊高举「攘夷」大旗,两藩对于「开国」的幕府不满,与朝廷联手逼迫幕府转向「攘夷」,继而不惜主动挑起与西洋诸国的事端。萨摩与幕府对长州作战,种下传统武士的不满加深日后武力讨伐幕府的种子。1866年1月21日,在[[坂本龙马]]的中介下,萨摩藩与长州藩[[萨长同盟|缔结同盟]],决定在倒幕上合作
 +
 
 +
1867 年11月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眼见[[萨长同盟]]的威胁,决定先行上奏明治天皇,提出[[大政奉还]],翌日获得敕许,将260年来由德川幕府掌握的政权交还天皇,并创设以德川家为中心的新政府,德川家将作为政治中枢继续掌握实权。[[公家]]的[[岩仓具视]]和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等讨幕派见此,策划政变以阻止亲德川派建立以德川家为中心的新政府。在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召开的最后一次朝议后,萨摩等五个藩的军队封锁了京都御所的九门,禁止亲德川派的摄政[[二条齐敬]]和贺阳宫朝彦亲王进宫。
 +
 
 +
随后,明治天皇在[[京都御所]]内学问所发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并在当天进行的小御所会议上,决定了要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向天皇交还内大臣官职和领地。<ref> 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59187 |title=大政奉还与王政复古 |publisher=[[中华民国教育部]]| accessdate=2013-12-09</ref>此事刺激了德川庆喜,更激化了德川庆喜与讨幕派的对立。1868年1月中,亲德川派的[[会津藩]]、桑名藩以谒见天皇为名,从[[大坂]]向[[京都]]进军。同时,以萨摩和长州两藩军队为主力的讨幕军亦在京都重兵集结,双方在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爆发武装冲突,即[[鸟羽伏见之战]],内战[[戊辰战争]]爆发。讨幕派的萨长军获得鸟羽伏见之战的胜利。
 +
 
 +
德川庆喜战后于庆应4年1月6日放弃大坂城,并由海路逃往江户。1月31日,天皇发布讨伐德川庆喜的命令,并在2月3日剥夺了德川的官职。以萨摩、长州等藩兵为主力的讨幕军,相继从[[京都]]出发。3月12至13日,讨幕军队到达江户城外。经过一连场谈判后,讨幕军统帅[[西乡隆盛]]成功劝服德川庆喜投降,于4月21日[[江户开城|和平接收江户]]。事后德川庆喜遭到软禁,[[江户时代]]结束。
  
 
1869年5月的箱馆湾海战是日本内战[[戊辰战争]]的最后阶段,帝国海军猛烈扫荡[[德川幕府]]的残馀军力。
 
1869年5月的箱馆湾海战是日本内战[[戊辰战争]]的最后阶段,帝国海军猛烈扫荡[[德川幕府]]的残馀军力。
行 31: 行 57:
 
 在德川庆喜被迫使交还权力后,讨幕军征讨由[[仙台藩]]的[[伊达氏]]作为盟主的[[奥羽越列藩同盟]]等残馀幕府势力。幕府军在接连败仗后,在1869年1月北上佔领[[五稜郭]],将领[[榎本武扬]]宣布成立[[虾夷共和国]],并和讨幕军之间爆发[[箱馆战争]]<ref> http://www.city.hakodate.hokkaido.jp/docs/2014011700789/ |script-title=ja:五稜郭の歴史 箱馆戦争~现在 |accessdate=2014-09-06 |publisher=函馆市 </ref>。1869年6月27日,[[榎本武扬]]宣佈投降,随着幕府势力的抵抗消失,日本全境统一。
 
 在德川庆喜被迫使交还权力后,讨幕军征讨由[[仙台藩]]的[[伊达氏]]作为盟主的[[奥羽越列藩同盟]]等残馀幕府势力。幕府军在接连败仗后,在1869年1月北上佔领[[五稜郭]],将领[[榎本武扬]]宣布成立[[虾夷共和国]],并和讨幕军之间爆发[[箱馆战争]]<ref> http://www.city.hakodate.hokkaido.jp/docs/2014011700789/ |script-title=ja:五稜郭の歴史 箱馆戦争~现在 |accessdate=2014-09-06 |publisher=函馆市 </ref>。1869年6月27日,[[榎本武扬]]宣佈投降,随着幕府势力的抵抗消失,日本全境统一。
  
 在幕府军投降之后,新政府[[废藩置县]]及废除[[大名 (称谓)|大名]],并宣布在[[北海道]]全境设11国86郡。1869年天皇和新政府[[迁都东京|迁都]],从[[京都]]移驻[[江户]],并把[[江户]]改称为[[东京]]。同年,新政府创建了[[开拓使]],北海道开始进入大规模开发时代。除了政府动员的移民之外,亦有自发性的大规模移民,其代表例为[[带广市|带广]]的晩成社<ref> http://www.city.obihiro.hokkaido.jp/seisakusuisinbu/kouhoukouchouka/shishi_03.html |script-title=ja:第三章 开拓使・札幌県时代(明治2年〜19年) |accessdate=2014-09-06 |publisher=帯广市 |language=ja</ref>。为了加强国防,还设置了屯田兵制度<ref>cite web http://www1.hokkaido-jin.jp/zukan/story/02/15.html |script-title=ja:开拓时代 |accessdate=2014-09-06 北海道デジタ儿図鑑 |language=ja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13155617/ http://www1.hokkaido-jin.jp/zukan/story/02/15.html |archivedate=2015年3月13日 </ref>。1882年,开拓使被废止,政府改设[[函馆县]]、[[札幌县]]、[[根室县]]三个县来管理北海道<ref> "100 years">cite book |author=大庭幸生・永井秀夫|script-title=ja:《北海道の百年》 |year=1999 |publisher=山川出版社 |location=东京都 |isbn=4-634-27010-2 |language=ja</ref>rp|28-30。1886年,政府决定废除三县,改设北海道厅 (1886-1947)|北海道庁 (1886-1947)|北海道厅。
+
 在幕府军投降之后,新政府[[废藩置县]]及废除[[大名 (称谓)|大名]],并宣布在[[北海道]]全境设11国86郡。1869年天皇和新政府[[迁都东京|迁都]],从[[京都]]移驻[[江户]],并把[[江户]]改称为[[东京]]。同年,新政府创建了[[开拓使]],北海道开始进入大规模开发时代。除了政府动员的移民之外,亦有自发性的大规模移民,其代表例为[[带广市|带广]]的晩成社<ref> http://www.city.obihiro.hokkaido.jp/seisakusuisinbu/kouhoukouchouka/shishi_03.html |script-title=ja:第三章 开拓使・札幌県时代(明治2年〜19年) |accessdate=2014-09-06 |publisher=帯广市 |language=ja</ref>。
 +
 
 +
为了加强国防,还设置了屯田兵制度<ref>cite web http://www1.hokkaido-jin.jp/zukan/story/02/15.html |script-title=ja:开拓时代 |accessdate=2014-09-06 北海道デジタ儿図鑑 |language=ja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13155617/ http://www1.hokkaido-jin.jp/zukan/story/02/15.html |archivedate=2015年3月13日 </ref>。1882年,开拓使被废止,政府改设[[函馆县]]、[[札幌县]]、[[根室县]]三个县来管理北海道<ref> "100 years">cite book |author=大庭幸生・永井秀夫|script-title=ja:《北海道の百年》 |year=1999 |publisher=山川出版社 |location=东京都 |isbn=4-634-27010-2 |language=ja</ref>rp|28-30。1886年,政府决定废除三县,改设北海道厅 (1886-1947)|北海道庁 (1886-1947)|北海道厅
 +
 
 +
日本后来有出兵台湾之议<ref>cite book |author=林明德 |year=1986 |title=日本史 |publisher=三民书局|pages=248 | isbn=957-14-0710-0</ref><ref>cite book |author=Donard King,著、角地幸男译 |year=2001 |title=《明治天皇(上)》 |publisher=新潮社|pages=431-447 | isbn=4-10-331704-3</ref>。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国]]船隻于[[颱风]]后漂流至[[台湾]]东南部<ref> "征台记事p.26"cite book |author=Edward H. House (译/陈政三) |year=2003 |title=征台记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 |publisher=原民文化事业有限公司|pages=26-30 | isbn=957-8491-95-6</ref>,其中54名登岛乘客被原住民[[出草]]杀害,史称[[八瑶湾事件]]<ref> "真相">cite book |author=林呈蓉 |year=2006 |title=牡丹社事件的真相 |publisher=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isbn=957-0463-76-7</ref>。
 +
 
 +
由于当时琉球国同时向日本和[[清朝]]朝贡,而清廷表示将事件交由日本处理<ref> 日本在1872年3月派遣外务卿[[副岛种臣]]前往中国,询问清朝为何不惩办台番,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大臣吏部尚书[[毛昶熙]]及户部尚书[[董恂]]当时以「生番」(不顺服清廷的台湾原住民)不服王化为理由推搪。原文:「副岛:「生番害人,贵国置之不理,我国有必要问罪岛人,因与贵国盟好,特先来奉告。」毛、董:「生番系我化外之民,问罪与否,听凭贵国办理。」</ref>,日本因而在1874年5月攻打台湾南部[[排湾族]]部落,是为「[[牡丹社事件]]」<ref>cite |url= 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16/ch16_sec02.htm |title= 牡丹社事件|publisher=[[世新大学]]|accessdate=2014-03-14</ref>
  
  日本后来有出兵台湾之议<ref>cite book |author=林明德 |year=1986 |title=日本史 |publisher=三民书局|pages=248 | isbn=957-14-0710-0</ref><ref>cite book |author=Donard King,著、角地幸男译 |year=2001 |title=《明治天皇(上)》 |publisher=新潮社|pages=431-447 | isbn=4-10-331704-3</ref>。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国]]船隻于[[颱风]]后漂流至[[台湾]]东南部<ref> "征台记事p.26"cite book |author=Edward H. House (译/陈政三) |year=2003 |title=征台记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 |publisher=原民文化事业有限公司|pages=26-30 | isbn=957-8491-95-6</ref>,其中54名登岛乘客被原住民[[出草]]杀害,史称[[八瑶湾事件]]<ref> "真相">cite book |author=林呈蓉 |year=2006 |title=牡丹社事件的真相 |publisher=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isbn=957-0463-76-7</ref>。由于当时琉球国同时向日本和[[清朝]]朝贡,而清廷表示将事件交由日本处理<ref> 日本在1872年3月派遣外务卿[[副岛种臣]]前往中国,询问清朝为何不惩办台番,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大臣吏部尚书[[毛昶熙]]及户部尚书[[董恂]]当时以「生番」(不顺服清廷的台湾原住民)不服王化为理由推搪。原文:「副岛:「生番害人,贵国置之不理,我国有必要问罪岛人,因与贵国盟好,特先来奉告。」毛、董:「生番系我化外之民,问罪与否,听凭贵国办理。」</ref>,日本因而在1874年5月攻打台湾南部[[排湾族]]部落,是为「[[牡丹社事件]]」<ref>cite |url= 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16/ch16_sec02.htm |title= 牡丹社事件|publisher=[[世新大学]]|accessdate=2014-03-14</ref>。 在驻华英国公使调停下,日清两国签订《[[北京专约]]》。1871年12月23日,[[岩仓使节团]]出使外国。1873年,日本政府取消了自[[丰臣秀吉]]起,基督教传教士在日本国内传教的禁令。
+
 在驻华英国公使调停下,日清两国签订《[[北京专约]]》。1871年12月23日,[[岩仓使节团]]出使外国。1873年,日本政府取消了自[[丰臣秀吉]]起,基督教传教士在日本国内传教的禁令。
  
 
=== 君主宪政的形成 ===
 
=== 君主宪政的形成 ===
  
 明治初期,政府内长州与萨摩两派摩擦越来越烈,不久政治家[[板垣退助]]提出的[[征韩论]]引致明治政府的内部冲突,于1873年10月爆发[[明治六年政变]],事件中[[大久保利通]]等人成功说服明治天皇搁置征韩。事后[[征韩论]]领导者[[板垣退助]]、[[西乡隆盛]]、[[江藤新平]]等人均宣布下野,连同六百多名军人及官员离开政府。直至1874年,已经下野的[[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等人撰写[[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向明治政府表达开设民选议会的期望,是一份肇始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文书。由于大量士族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失业,旧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西乡隆盛]]、[[江藤新平]]等人转投士族抗争,最终引发1877年的内战[[西南战争]]。<ref>cite |url=http://big5.huaxia.com/thjq/jsgoucheng/2008/06/1010934_3.html |title=日本最后的内战:日本武士覆灭的西南战争 | publisher=华夏经纬网 |date=2008-06-26 |accessdate=2014-01-22</ref><ref> 小岛庆三 |year=1996 |title=《戊辰戦争から西南戦争へ》 |publisher=中央公论新社|pages=186-191 | isbn=4-12-101316-6|language=ja</ref>
+
 明治初期,政府内长州与萨摩两派摩擦越来越烈,不久政治家[[板垣退助]]提出的[[征韩论]]引致明治政府的内部冲突,于1873年10月爆发[[明治六年政变]],事件中[[大久保利通]]等人成功说服明治天皇搁置征韩。事后[[征韩论]]领导者[[板垣退助]]、[[西乡隆盛]]、[[江藤新平]]等人均宣布下野,连同六百多名军人及官员离开政府。
 +
 
 +
直至1874年,已经下野的[[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等人撰写[[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向明治政府表达开设民选议会的期望,是一份肇始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文书。由于大量士族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失业,旧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西乡隆盛]]、[[江藤新平]]等人转投士族抗争,最终引发1877年的内战[[西南战争]]。<ref>cite |url=http://big5.huaxia.com/thjq/jsgoucheng/2008/06/1010934_3.html |title=日本最后的内战:日本武士覆灭的西南战争 | publisher=华夏经纬网 |date=2008-06-26 |accessdate=2014-01-22</ref><ref> 小岛庆三 |year=1996 |title=《戊辰戦争から西南戦争へ》 |publisher=中央公论新社|pages=186-191 | isbn=4-12-101316-6|language=ja</ref>
  
1875年,与俄国签订《[[桦太千岛交换条约]]》,日本获得[[堪察加半岛]]以南的整个[[千岛群岛]]的主权、[[鄂霍次克海]]的捕鱼权和其周边俄国港口十年的免费使用权,条件为让出整个[[桦太]]的主权予俄国。板垣退助虽然于[[明治六年政变]]失败,但是征韩论始终未有失势 。1875年9月,发生了[[江华岛事件]],最终使日朝双方签订[[江华条约]],日本最终透过条约打开朝鲜国门,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并承认朝鲜为独立国。1877年,[[西乡隆盛]]以「清君侧」为名,发起西南战争讨伐明治政府,最终萨摩兵败
+
1875年,与俄国签订《[[桦太千岛交换条约]]》,日本获得[[堪察加半岛]]以南的整个[[千岛群岛]]的主权、[[鄂霍次克海]]的捕鱼权和其周边俄国港口十年的免费使用权,条件为让出整个[[桦太]]的主权予俄国。板垣退助虽然于[[明治六年政变]]失败,但是征韩论始终未有失势。
  
1878年,实行地方三新法。引发各地不安,1878年5月14日,明治维新元勋[[大久保利通]]在东京的纪尾井钉清水谷遭到[[纪尾井坂之变|暗杀]]。1878年8月23日,发生[[竹桥事件]],驻扎在竹桥附近的帝国陆军近卫军发起武装叛乱。1879年,日本政府将《[[北京专约]]》中的「[[琉球族|琉球人]]」诠释为「日本国属民」,[[琉球处分|染指]]中国自明清两朝以来的朝贡国[[琉球国]],藉此机会在1879年8月31日吞并了琉球,琉球王国灭亡<ref name="琉球王国的灭亡 (三)">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I0002/112357/web/#02 |title= 琉球王国的灭亡 (三)|publisher=历史月刊|author=赤岭守|accessdate=2014-03-14</ref>,并改设为[[冲绳县]] 。1880 年,[[国会期成同盟]]结成,是自爱国社等组织改称发展而成的组织。借着这个组织,国会开设运动得以发展成全国性的运动。1881年,发生[[自由民权运动]],自1874年[[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递交以来,该运动的分子就向明治政府表达一系列开设议会、保障自由等期望。1880年,[[元老院]]按明治天皇的要求制定了《日本国国宪按》,并将此作为草案提交。此外,时任大藏卿的[[大隈重信]]与自由民权运动组织互相呼应,也提出了自己的《宪法意见》,这使得他与伊藤博文不和。而《日本国国宪按》规定了天皇需遵守宪法,并给予议会很大权力,亦遭到了伊藤博文、岩仓具视等人的反对,与大隈的意见一样,未能获得最终通过。在明治十四年政变中,岩仓具视最终以财政政策失政为由褫夺大隈重信参议一职。大隈被罢免后,天皇随即颁布开设国会的敕谕。大隈垮台后,[[松方正义]]接任大藏大臣和内务大臣,上任后推行松方通货紧缩,削减政府开支,改革地税改革、设置有权发行可兑换钞票的央行[[日本银行]]和兑换制度。三年后,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好转。
+
1875年9月,发生了[[江华岛事件]],最终使日朝双方签订[[江华条约]],日本最终透过条约打开朝鲜国门,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并承认朝鲜为独立国。1877年,[[西乡隆盛]]以「清君侧」为名,发起西南战争讨伐明治政府,最终萨摩兵败。
 +
 
 +
1878年,实行地方三新法。引发各地不安,1878年5月14日,明治维新元勋[[大久保利通]]在东京的纪尾井钉清水谷遭到[[纪尾井坂之变|暗杀]]。1878年8月23日,发生[[竹桥事件]],驻扎在竹桥附近的帝国陆军近卫军发起武装叛乱。1879年,日本政府将《[[北京专约]]》中的「[[琉球族|琉球人]]」诠释为「日本国属民」,[[琉球处分|染指]]中国自明清两朝以来的朝贡国[[琉球国]],藉此机会在1879年8月31日吞并了琉球,琉球王国灭亡<ref name="琉球王国的灭亡 (三)">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I0002/112357/web/#02 |title= 琉球王国的灭亡 (三)|publisher=历史月刊|author=赤岭守|accessdate=2014-03-14</ref>,并改设为[[冲绳县]]
 +
 
 +
1880 年,[[国会期成同盟]]结成,是自爱国社等组织改称发展而成的组织。借着这个组织,国会开设运动得以发展成全国性的运动。1881年,发生[[自由民权运动]],自1874年[[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递交以来,该运动的分子就向明治政府表达一系列开设议会、保障自由等期望。1880年,[[元老院]]按明治天皇的要求制定了《日本国国宪按》,并将此作为草案提交。此外,时任大藏卿的[[大隈重信]]与自由民权运动组织互相呼应,也提出了自己的《宪法意见》,这使得他与伊藤博文不和。而《日本国国宪按》规定了天皇需遵守宪法,并给予议会很大权力,亦遭到了伊藤博文、岩仓具视等人的反对,与大隈的意见一样,未能获得最终通过。
 +
 
 +
在明治十四年政变中,岩仓具视最终以财政政策失政为由褫夺大隈重信参议一职。大隈被罢免后,天皇随即颁布开设国会的敕谕。大隈垮台后,[[松方正义]]接任大藏大臣和内务大臣,上任后推行松方通货紧缩,削减政府开支,改革地税改革、设置有权发行可兑换钞票的央行[[日本银行]]和兑换制度。三年后,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好转。
  
 
 建于1883年的[[鹿鸣馆 (明治时代)|东京鹿鸣馆]],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脱离亚洲、全面西化的象徵。俄国在十七世纪末进行的[[彼得大帝改革|西化改革]],成为日本西化的参照。值得注意的是,西化并不等同[[罗马化]],而事实上在日本实行完整的[[罗马化]]是一样不可能的事,当年日本西化的对象是更具匈人色彩的[[普鲁士]](德国)。
 
 建于1883年的[[鹿鸣馆 (明治时代)|东京鹿鸣馆]],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脱离亚洲、全面西化的象徵。俄国在十七世纪末进行的[[彼得大帝改革|西化改革]],成为日本西化的参照。值得注意的是,西化并不等同[[罗马化]],而事实上在日本实行完整的[[罗马化]]是一样不可能的事,当年日本西化的对象是更具匈人色彩的[[普鲁士]](德国)。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事变]],[[云岘君]](兴宣大院君)兵变成功掌握政权后不久,即被清朝朝鲜事务大臣[[吴长庆]]、帮办大臣[[袁世凯]]平定,清方将云岘君监禁于直隶[[保定]]。事件中,当地日本公使馆被焚,多名日本侨民遇害,日本公使花房义质亦经[[仁川|济物浦]]乘船返回日本求援。同年8月12日,花房义质带着日军一千五百人和四艘军舰回到[[汉城]],要求朝鲜政府赔偿损失,以及同意日军驻扎朝鲜 。8 月30日,日朝双方就上述内容签订了《[[济物浦条约]]》,日本获得了在朝鲜的驻兵权。1884年12月4日,朝鲜发生[[甲申政变]],[[开化党]]人挟持国王[[李熙]],[[矫诏]]称清军作乱,请求日方派兵支援,日军藉此占领朝鲜王宫。至12月6日清军入宫,击败开化党人和日军。政变失败后,日方于1885年派[[井上馨]]与载着军队的兵舰六艘登陆朝鲜[[济物浦]],要求朝鲜赔偿损失,朝鲜在日本威脋下签署了《[[汉城条约]]》,同意日本在汉城增置戍兵 。1885 年4月,日本与清方签订《[[朝鲜撤兵条约]]》,双方皆从[[朝鲜半岛]]撤军。日本虽然撤走了驻朝军队,但保留随时派兵到朝鲜半岛的权利,为以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埋下伏笔。
+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事变]],[[云岘君]](兴宣大院君)兵变成功掌握政权后不久,即被清朝朝鲜事务大臣[[吴长庆]]、帮办大臣[[袁世凯]]平定,清方将云岘君监禁于直隶[[保定]]。事件中,当地日本公使馆被焚,多名日本侨民遇害,日本公使花房义质亦经[[仁川|济物浦]]乘船返回日本求援。同年8月12日,花房义质带着日军一千五百人和四艘军舰回到[[汉城]],要求朝鲜政府赔偿损失,以及同意日军驻扎朝鲜
 +
 
 +
8 月30日,日朝双方就上述内容签订了《[[济物浦条约]]》,日本获得了在朝鲜的驻兵权。1884年12月4日,朝鲜发生[[甲申政变]],[[开化党]]人挟持国王[[李熙]],[[矫诏]]称清军作乱,请求日方派兵支援,日军藉此占领朝鲜王宫。至12月6日清军入宫,击败开化党人和日军。政变失败后,日方于1885年派[[井上馨]]与载着军队的兵舰六艘登陆朝鲜[[济物浦]],要求朝鲜赔偿损失,朝鲜在日本威脋下签署了《[[汉城条约]]》,同意日本在汉城增置戍兵
 +
 
 +
1885 年4月,日本与清方签订《[[朝鲜撤兵条约]]》,双方皆从[[朝鲜半岛]]撤军。日本虽然撤走了驻朝军队,但保留随时派兵到朝鲜半岛的权利,为以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埋下伏笔。
  
 
 曾任大日本帝国[[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阁揆]]的[[山县有朋]],在任内颁布的《[[教育敕语]]》,其宗旨成为该时期日本教育的主轴。
 
 曾任大日本帝国[[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阁揆]]的[[山县有朋]],在任内颁布的《[[教育敕语]]》,其宗旨成为该时期日本教育的主轴。
行 54: 行 98:
 
=== 帝国的扩张 ===
 
=== 帝国的扩张 ===
  
1894年1月11日至1895年3月29日,[[李氏朝鲜|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东学党起义]]中,日清按1885年《[[朝鲜撤兵条约]]》同时出兵朝鲜半岛,起义平息后日本要求继续驻兵被拒,其后扣留[[朝鲜高宗]][[李熙]],任命[[大院君]][[李昰应]]主理朝鲜国事。1894年7月16日,日本与英国签署《[[日英通商航海条约]]》,条约由日方代表青木周藏与英方代表约翰·伍德霍斯在[[伦敦]]签署。促成条约签订的官员,包括日方的[[陆奥宗光]],英方的休·弗雷泽 、约翰·哈林顿·歌宾斯。条约规定由1899年7月17日开始,在日本的英国国民会受到日本法律的限制,而非英国法律与领事法庭。以往根据[[德川幕府]]与外国人的相关协定,在条约港居住的外国人,由该人的所属国家制定的法例管制。该条约的签订促成了1902年缔结的[[日英同盟]]。1893年,化学家长井长义自[[麻黄碱]]合成出[[甲基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后来被广泛作军事用途。
+
1894年1月11日至1895年3月29日,[[李氏朝鲜|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东学党起义]]中,日清按1885年《[[朝鲜撤兵条约]]》同时出兵朝鲜半岛,起义平息后日本要求继续驻兵被拒,其后扣留[[朝鲜高宗]][[李熙]],任命[[大院君]][[李昰应]]主理朝鲜国事。1894年7月16日,日本与英国签署《[[日英通商航海条约]]》,条约由日方代表青木周藏与英方代表约翰·伍德霍斯在[[伦敦]]签署。促成条约签订的官员,包括日方的[[陆奥宗光]],英方的休·弗雷泽 、约翰·哈林顿·歌宾斯。
 +
 
 +
条约规定由1899年7月17日开始,在日本的英国国民会受到日本法律的限制,而非英国法律与领事法庭。以往根据[[德川幕府]]与外国人的相关协定,在条约港居住的外国人,由该人的所属国家制定的法例管制。该条约的签订促成了1902年缔结的[[日英同盟]]。1893年,化学家长井长义自[[麻黄碱]]合成出[[甲基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后来被广泛作军事用途。
  
 
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ref> http://www.21ccom.net/lsjd/ssjt/2012/0801/64881.html | title=1894年8月1日清朝和日本政府互相向对方宣战 |date=2012-08-01| accessdate=2014-01-23|publisher=[[共识网]]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11746/http://www.21ccom.net/lsjd/ssjt/2012/0801/64881.html|archivedate=2016-03-05|deadurl=yes</ref>。1895年2月,清军战败后,派[[李鸿章]]代表清廷在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在此条约中获得了[[台湾]]和[[澎湖群岛]]的主权以及二[[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ref> http://www.millionbook.net/lsxs/d/dingzhongjiang/byjf/008.htm | title=北洋军阀史话:六、甲午战争与马关和约 |author=丁中江| accessdate=2014-01-23</ref>。台湾住民因不满《马关条约》的签订,于1895年5月29日[[乙未战争|爆发起义]]。至1895年11月18日,日军平定了台湾原住民暴乱。1900年5月10日,[[皇太子]][[嘉仁|嘉仁亲王]]([[大正天皇]])与[[贞明皇后|九条节子]]结婚。
 
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ref> http://www.21ccom.net/lsjd/ssjt/2012/0801/64881.html | title=1894年8月1日清朝和日本政府互相向对方宣战 |date=2012-08-01| accessdate=2014-01-23|publisher=[[共识网]]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11746/http://www.21ccom.net/lsjd/ssjt/2012/0801/64881.html|archivedate=2016-03-05|deadurl=yes</ref>。1895年2月,清军战败后,派[[李鸿章]]代表清廷在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在此条约中获得了[[台湾]]和[[澎湖群岛]]的主权以及二[[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ref> http://www.millionbook.net/lsxs/d/dingzhongjiang/byjf/008.htm | title=北洋军阀史话:六、甲午战争与马关和约 |author=丁中江| accessdate=2014-01-23</ref>。台湾住民因不满《马关条约》的签订,于1895年5月29日[[乙未战争|爆发起义]]。至1895年11月18日,日军平定了台湾原住民暴乱。1900年5月10日,[[皇太子]][[嘉仁|嘉仁亲王]]([[大正天皇]])与[[贞明皇后|九条节子]]结婚。
行 68: 行 114: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以[[协约国]]成员身份在1914年8月23日向同盟国宣战。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军需激增,日本的经济从中获益很多。重工业在日本经济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当时日本开始出现自江户时代起的首次贸易顺差。早年,[[高峰让吉]]就提出日本应该建立「国民科学研究所」的构想,这一构想后来得到了资本家[[涩泽荣一]]的响应,于1917由日本政府补助经费,加上民间的捐款,成立了[[理化学研究所]],其[[原子物理]]研究促进了日本后来在二战时期的[[核武器]]研制。同年,俄共推翻了[[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夺取了[[彼得格勒]]的政权。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单独议和,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此,协约国决定武装干涉苏俄革命,[[俄国白军]]得到日本等协约国成员支援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派遣军队在西伯利亚东面海岸登陆,直接武装支援[[俄国白军]]推翻在西伯利亚的[[布尔什维克]]政权。事件最后失败告终,苏联共产政府确立。1920年协约国撤出俄国,日本军队鑑于1920年2月至3月发生[[庙街事件]]后与莫斯科布尔什维克政府交涉不果,一直驻守西伯利亚至1922年,并佔领库页岛北部,直至1925年与苏联建交后才撤出该地。
+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以[[协约国]]成员身份在1914年8月23日向同盟国宣战。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军需激增,日本的经济从中获益很多。重工业在日本经济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当时日本开始出现自江户时代起的首次贸易顺差。早年,[[高峰让吉]]就提出日本应该建立「国民科学研究所」的构想,这一构想后来得到了资本家[[涩泽荣一]]的响应,于1917由日本政府补助经费,加上民间的捐款,成立了[[理化学研究所]],其[[原子物理]]研究促进了日本后来在二战时期的[[核武器]]研制。
 +
 
 +
同年,俄共推翻了[[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夺取了[[彼得格勒]]的政权。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单独议和,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此,协约国决定武装干涉苏俄革命,[[俄国白军]]得到日本等协约国成员支援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派遣军队在西伯利亚东面海岸登陆,直接武装支援[[俄国白军]]推翻在西伯利亚的[[布尔什维克]]政权。事件最后失败告终,苏联共产政府确立。1920年协约国撤出俄国,日本军队鑑于1920年2月至3月发生[[庙街事件]]后与莫斯科布尔什维克政府交涉不果,一直驻守西伯利亚至1922年,并佔领库页岛北部,直至1925年与苏联建交后才撤出该地。
  
 
 一战协约国胜利后,根据在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权益转交日本,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国际联盟托管地]]亦委任日本统治。1922年,日本在其委任统治的[[南洋群岛]]上设置的[[南洋厅]],行政首府位于[[帕劳群岛]]的[[科罗尔岛]]。数学家[[高木贞治]]在一战期间完成了[[类域论]]中的高木存在性定理的证明,并于1920年提交到[[国际数学家大会]],导致1920年代[[类域论]]古典理论的发展。战后日本政局出现不稳,权贵与政党不断抗争,发生第二次护宪运动。1925年实行全民[[普选权|普选]],由唯一的元老[[西园寺公望]]推荐首相,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期。日本为1920年建立之[[国际联盟]]的[[国际联盟会员国列表|创始会员国]]及常任理事国。
 
 一战协约国胜利后,根据在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权益转交日本,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国际联盟托管地]]亦委任日本统治。1922年,日本在其委任统治的[[南洋群岛]]上设置的[[南洋厅]],行政首府位于[[帕劳群岛]]的[[科罗尔岛]]。数学家[[高木贞治]]在一战期间完成了[[类域论]]中的高木存在性定理的证明,并于1920年提交到[[国际数学家大会]],导致1920年代[[类域论]]古典理论的发展。战后日本政局出现不稳,权贵与政党不断抗争,发生第二次护宪运动。1925年实行全民[[普选权|普选]],由唯一的元老[[西园寺公望]]推荐首相,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期。日本为1920年建立之[[国际联盟]]的[[国际联盟会员国列表|创始会员国]]及常任理事国。
  
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摄政]]。1923年9月,日本[[关东大地震]]<ref> http://www.tanken.com/sinsai.html |title=关东大震灾の惨状  |publisher =探検コム | accessdate=2008-01-12|language=ja</ref>,死亡人数达十三万人。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驾崩,皇太子[[裕仁]]继位,是为昭和时代。翌年,[[台湾总督府]]宣布,开始[[台湾日治时期]]极重要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ref> http://wcis.pcc.gov.tw/files/15-1004-1886,c121-1.php |title=嘉南大圳 |publisher=中华民国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 |accessdate=2014-01-22 |deadurl=yes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27030857/http://wcis.pcc.gov.tw/files/15-1004-1886,c121-1.php |archivedate=2014-04-27 </ref>,并于1930年竣工<ref> 台湾的古圳道 王万邦/著 ISBN 978-957-28561-0-9 2003年4月出版</ref>。1927年4月,由于日本政府救济[[台湾银行]]失败,陷全国金融于险地,史称「[[昭和金融恐慌]]」<ref> http://news.sina.com.tw/books/history/barticle/9504-4.html | title=昭和初期金融恐慌的台银危机(之三)台湾总督府在1927年昭和金融恐慌期的应对 |publisher=远流出版 | via=新浪新闻 | accessdate=2014-03-14 | author=黄绍恒</ref>。1928年,八木秀次和宇田新太郎两人发明了[[引向天线]],后来被应用在[[无线电测向]]和长距离[[无线电通信]] 。1930 年,世界经济陷入严重[[经济衰退|衰退]],日本未能倖免。在此期间,[[滨口雄幸|滨口]]、[[犬养毅|犬养]]和[[冈田启介|冈田]]内阁为挽救经济,主张削减军费,使军部和右翼组织不满,三人亦先后被暗杀<ref> http://www.simplyarticle.com/article/63591498004/ | title=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五)|publisher=中华网 2015-06-11</ref>。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在1933年3月27日,日本因扶植[[傀儡国家]][[满洲国]]而引发国际危机,于1935年3月27日退出[[国际联盟]]。1935年,[[汤川秀树]]以核作用力的理论基础预言[[介子]]的存在。
+
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摄政]]。1923年9月,日本[[关东大地震]]<ref> http://www.tanken.com/sinsai.html |title=关东大震灾の惨状  |publisher =探検コム | accessdate=2008-01-12|language=ja</ref>,死亡人数达十三万人。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驾崩,皇太子[[裕仁]]继位,是为昭和时代。翌年,[[台湾总督府]]宣布,开始[[台湾日治时期]]极重要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ref> http://wcis.pcc.gov.tw/files/15-1004-1886,c121-1.php |title=嘉南大圳 |publisher=中华民国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 |accessdate=2014-01-22 |deadurl=yes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27030857/http://wcis.pcc.gov.tw/files/15-1004-1886,c121-1.php |archivedate=2014-04-27 </ref>,并于1930年竣工<ref> 台湾的古圳道 王万邦/著 ISBN 978-957-28561-0-9 2003年4月出版</ref>。1927年4月,由于日本政府救济[[台湾银行]]失败,陷全国金融于险地,史称「[[昭和金融恐慌]]」<ref> http://news.sina.com.tw/books/history/barticle/9504-4.html | title=昭和初期金融恐慌的台银危机(之三)台湾总督府在1927年昭和金融恐慌期的应对 |publisher=远流出版 | via=新浪新闻 | accessdate=2014-03-14 | author=黄绍恒</ref>。1928年,八木秀次和宇田新太郎两人发明了[[引向天线]],后来被应用在[[无线电测向]]和长距离[[无线电通信]]
 +
 
 +
1930 年,世界经济陷入严重[[经济衰退|衰退]],日本未能倖免。在此期间,[[滨口雄幸|滨口]]、[[犬养毅|犬养]]和[[冈田启介|冈田]]内阁为挽救经济,主张削减军费,使军部和右翼组织不满,三人亦先后被暗杀<ref> http://www.simplyarticle.com/article/63591498004/ | title=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五)|publisher=中华网 2015-06-11</ref>。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在1933年3月27日,日本因扶植[[傀儡国家]][[满洲国]]而引发国际危机,于1935年3月27日退出[[国际联盟]]。1935年,[[汤川秀树]]以核作用力的理论基础预言[[介子]]的存在。
  
 
=== 军国体制的确立 ===
 
=== 军国体制的确立 ===
行 80: 行 130:
 
[[政党政治]]日渐衰落(例如[[田中义一]]主张惩罚杀害[[张作霖]]的凶手而被迫下台),首相甚至会被军人政变刺杀(如[[五一五事件]]与[[二二六事件]])或任意废立(首相意见或政策若与军部不同调,便会遭到军方倒阁撤废,换上亲军部的人马),二二六事件之后,[[统制派]]首脑[[东条英机]]等军人集团渐渐掌握内阁与议会的控制权。1936年2月26日,发生了[[二二六事件]]<ref> http://www.tanken.com/226.html |title=写真で见る二・二六事件、証言で缀る226事件 |author= | publisher = 探検コム </ref>,[[广田弘毅]]组阁,建立以[[天皇]]及军部为本的[[法西斯]]体制<ref>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6/08/content_3057728.htm | title=甲级战犯中被绞死的惟一文官:广田弘毅|publisher=中国青年报|via=新华网 | date=2005-06-08 | accessdate=2013-12-09</ref>。
 
[[政党政治]]日渐衰落(例如[[田中义一]]主张惩罚杀害[[张作霖]]的凶手而被迫下台),首相甚至会被军人政变刺杀(如[[五一五事件]]与[[二二六事件]])或任意废立(首相意见或政策若与军部不同调,便会遭到军方倒阁撤废,换上亲军部的人马),二二六事件之后,[[统制派]]首脑[[东条英机]]等军人集团渐渐掌握内阁与议会的控制权。1936年2月26日,发生了[[二二六事件]]<ref> http://www.tanken.com/226.html |title=写真で见る二・二六事件、証言で缀る226事件 |author= | publisher = 探検コム </ref>,[[广田弘毅]]组阁,建立以[[天皇]]及军部为本的[[法西斯]]体制<ref>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6/08/content_3057728.htm | title=甲级战犯中被绞死的惟一文官:广田弘毅|publisher=中国青年报|via=新华网 | date=2005-06-08 | accessdate=2013-12-09</ref>。
  
 统制派军人[[东条英机]]掌权后,日本对[[中国]]开展[[中国抗日战争|大规模侵略]]。1937年,武见太郎建造了世界第一台便携式心电图仪,并在1939年发明了心向量图机。1937年7月7日,日军策动[[卢沟桥事变]],正式入侵中国,引发[[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战争]]。战时[[日本皇军|日军]]佔领华东平原,包括首都[[南京]],杀害中国军民,史称[[南京大屠杀]]<ref>cite ur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4/24/content_6022978.htm |title=日本政府承认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有杀害非战斗人员行为 |publisher=新华网| accessdate=2015-03-21</ref>,估计被杀人数约三十万人<ref> http://jds.cass.cn/UploadFiles/2010/11/201011041014223781.pdf|title=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演变|publisher=江海学刊|author=孙宅巍|year=2001|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22091900/ http://jds.cass.cn/UploadFiles/2010/11/201011041014223781.pdf|archivedate=2014-03-22</ref><ref group="注">数字有争议,详见[[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以及[[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ref>,[[蒋中正]]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祇能退守中国西南一带<ref>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gb299/page032.asp |title=中国命运‧关键十年 - 美国与国共谈判真相(1937~1947) | publisher=天下文化 |date=2010-07-07 |accessdate=2014-03-25</ref>。但其后战情僵持不下,令日军陷入[[消耗战]];旷日持久,消耗日军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ref>cite  | http://hk.crntt.com/doc/1010/0/5/6/101005686.html |title=险象环生的日本二战投降内幕:主战派爆兵变|publisher=中国评论新闻网|date=2009-06-26 |accessdate=2013-12-09</ref>
+
 统制派军人[[东条英机]]掌权后,日本对[[中国]]开展[[中国抗日战争|大规模侵略]]。1937年,武见太郎建造了世界第一台便携式心电图仪,并在1939年发明了心向量图机。1937年7月7日,日军策动[[卢沟桥事变]],正式入侵中国,引发[[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战争]]。战时[[日本皇军|日军]]佔领华东平原,包括首都[[南京]],杀害中国军民,史称[[南京大屠杀]]<ref>cite ur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4/24/content_6022978.htm |title=日本政府承认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有杀害非战斗人员行为 |publisher=新华网| accessdate=2015-03-21</ref>,估计被杀人数约三十万人<ref> http://jds.cass.cn/UploadFiles/2010/11/201011041014223781.pdf|title=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演变|publisher=江海学刊|author=孙宅巍|year=2001|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22091900/ http://jds.cass.cn/UploadFiles/2010/11/201011041014223781.pdf|archivedate=2014-03-22</ref><ref group="注">数字有争议,详见[[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以及[[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ref>,[[蒋中正]]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祇能退守中国西南一带<ref>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gb299/page032.asp |title=中国命运‧关键十年 - 美国与国共谈判真相(1937~1947) | publisher=天下文化 |date=2010-07-07 |accessdate=2014-03-25</ref>。
 +
 
 +
但其后战情僵持不下,令日军陷入[[消耗战]];旷日持久,消耗日军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ref>cite  | http://hk.crntt.com/doc/1010/0/5/6/101005686.html |title=险象环生的日本二战投降内幕:主战派爆兵变|publisher=中国评论新闻网|date=2009-06-26 |accessdate=2013-12-09</ref>
  
 
 为了取得对华战争的胜利,日本认为必须封锁中国取得同盟国支援的途径,于1940年9月派军进驻[[维希法国]]所控制的[[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那|越南北部]],切断了中国赖以取得同盟国军火的[[中越铁路]]。1941年4月,日本派遣外交官前往华盛顿特区谈判,但谈判破裂告终。日本遂于7月2日决定增派部队至越南。而美国则于7月25日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8月1日对「所有侵略国」实施石油禁运与经济制裁,英国与荷兰亦同时实施对日经济制裁。对于石油、钢铁、工具母机有70%从美国进口的日本来说,这政策极为致命,除非日本将军队撤出中南半岛,否则日本国内储存的石油资源将会耗尽。日本不接受此条件,并称这三国和中国为[[ABCD包围网]]。
 
 为了取得对华战争的胜利,日本认为必须封锁中国取得同盟国支援的途径,于1940年9月派军进驻[[维希法国]]所控制的[[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那|越南北部]],切断了中国赖以取得同盟国军火的[[中越铁路]]。1941年4月,日本派遣外交官前往华盛顿特区谈判,但谈判破裂告终。日本遂于7月2日决定增派部队至越南。而美国则于7月25日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8月1日对「所有侵略国」实施石油禁运与经济制裁,英国与荷兰亦同时实施对日经济制裁。对于石油、钢铁、工具母机有70%从美国进口的日本来说,这政策极为致命,除非日本将军队撤出中南半岛,否则日本国内储存的石油资源将会耗尽。日本不接受此条件,并称这三国和中国为[[ABCD包围网]]。
行 93: 行 145:
 
==== 开战、日军攻势 ====
 
==== 开战、日军攻势 ====
  
 战争的第一枪在马来亚打响。日本时间1941年12月8日凌晨00:30,日军发动[[马来亚战役]],首先在马来半岛北端吉兰丹哥打峇鲁海岸开始炮轰岸面登陆作战,当时距离珍珠港事件发生前还有约48分钟。这场战役中,日军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攻破英军防线,使得英军只能一退再退最终撤退到[[新加坡]],最后以日军的胜利告终。日军以少许代价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以及新加坡,远比大本营预计占领时间还要短上许多,因此该战役被称为马来亚闪击战。马来亚战役爆发后不足一小时,日军于东岸时间1941年12月7日,偷袭[[夏威夷]]的美军基地[[珍珠港事件|珍珠港]],并正式向[[美国]]、[[英国]]和[[荷兰]]宣战。[[珍珠港事件]]后日本迅速进攻太平洋区内美国、英国、荷兰的殖民地,包括[[马来亚]]、[[荷属东印度]]、[[菲律宾]]、[[新畿内亚]]、[[所罗门群岛]]等地,扶植多个傀儡政权,大批[[同盟国]]士官被日军俘虏,[[泰国]]亦在日本压力之下加入了轴心国阵营。
+
 战争的第一枪在马来亚打响。日本时间1941年12月8日凌晨00:30,日军发动[[马来亚战役]],首先在马来半岛北端吉兰丹哥打峇鲁海岸开始炮轰岸面登陆作战,当时距离珍珠港事件发生前还有约48分钟。这场战役中,日军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攻破英军防线,使得英军只能一退再退最终撤退到[[新加坡]],最后以日军的胜利告终。日军以少许代价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以及新加坡,远比大本营预计占领时间还要短上许多,因此该战役被称为马来亚闪击战。
 +
 
 +
马来亚战役爆发后不足一小时,日军于东岸时间1941年12月7日,偷袭[[夏威夷]]的美军基地[[珍珠港事件|珍珠港]],并正式向[[美国]]、[[英国]]和[[荷兰]]宣战。[[珍珠港事件]]后日本迅速进攻太平洋区内美国、英国、荷兰的殖民地,包括[[马来亚]]、[[荷属东印度]]、[[菲律宾]]、[[新畿内亚]]、[[所罗门群岛]]等地,扶植多个傀儡政权,大批[[同盟国]]士官被日军俘虏,[[泰国]]亦在日本压力之下加入了轴心国阵营
 +
 
 +
这段时间裡,日本势力向西达至[[英属印度]]、以东至[[新几内亚]]群岛,形成「绝对国防圈」,能掩护日本的海上战略资源运输。除了对东南亚英美荷殖民地的攻佔外,日本接连佔领太平洋的各个岛屿,由于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中被摧毁,无法援助其战区,且日军大规模进攻,岛屿纷纷被日军所佔领。日军在各岛上修筑各个不同的防御工事和机场,使得日本的「绝对国防圈」范围不断扩增,但兵力大量分散
  
  这段时间裡,日本势力向西达至[[英属印度]]、以东至[[新几内亚]]群岛,形成「绝对国防圈」,能掩护日本的海上战略资源运输。除了对东南亚英美荷殖民地的攻佔外,日本接连佔领太平洋的各个岛屿,由于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中被摧毁,无法援助其战区,且日军大规模进攻,岛屿纷纷被日军所佔领。日军在各岛上修筑各个不同的防御工事和机场,使得日本的「绝对国防圈」范围不断扩增,但兵力大量分散。 此外日军还有试过对[[澳洲]]的[[达尔文空袭|达尔文展开空袭]],并在澳洲的东部海域攻击沿岸与来往的商船,但在空袭与攻击沿岸后未即时登陆,且在不久后盟军开始反攻,失去进攻澳洲的机会。在海上,日本海军局部巡弋陆续消灭盟国海军,其中最大的战果是在[[印度洋空袭]]中将[[英国皇家海军]]彻底逐出太平洋。日本海军攻击美国西海岸。
+
 此外日军还有试过对[[澳洲]]的[[达尔文空袭|达尔文展开空袭]],并在澳洲的东部海域攻击沿岸与来往的商船,但在空袭与攻击沿岸后未即时登陆,且在不久后盟军开始反攻,失去进攻澳洲的机会。在海上,日本海军局部巡弋陆续消灭盟国海军,其中最大的战果是在[[印度洋空袭]]中将[[英国皇家海军]]彻底逐出太平洋。日本海军攻击美国西海岸。
  
 
==== 战争转捩点:中途岛海战 ====
 
==== 战争转捩点:中途岛海战 ====
行 112: 行 168:
 
==== 最后阶段 ====
 
==== 最后阶段 ====
  
 战争后期,美国海军陆战队接连攻下[[硫磺岛]]和[[冲绳岛]],美军[[B-29轰炸机]]随即密集轰炸日本本土,许多城市遇袭,市民伤亡惨重、工业设施尽毁,并重创日本的飞机工厂和机场<ref>cite web | http://wenhui.news365.com.cn/xsz/201307/t20130710_1310055.html | title=1945,攻佔冲绳岛 | date=2013-07-10 | accessdate=2013-12-09 </ref>。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依次在[[广岛市]]和[[长崎市]]投下两枚[[原子弹]];同时[[苏联]]亦于8月8日对日本宣战,[[八月风暴行动|佔领满洲]]。8月15日,[[裕仁天皇]]以[[玉音放送|电台广播宣佈向同盟国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签署[[降伏文书]],接受[[波茨坦宣言]],并将领土范围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以及其他指定岛屿<ref>cite web | http://www.ndl.go.jp/constitution/e/etc/c06.html | title=Potsdam Declaration|Birth of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 | accessdate=2013-12-11</ref>。[[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ref>cite web http://library.educationworld.net/txt15/surrend1.html |title=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publisher=educationworld.net |accessdate=2006-12-28</ref>,大日本帝国也已名存实亡,但日本政府直到1947年才放弃大日本帝国的称号,改称日本国。原属日本的位于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领土在战后被[[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收回,[[琉球群岛]]和[[硫磺岛]]被美国军事占领,后美国陆续将这些地区归还日本,但美国并未归还原属日本的[[关岛]]和[[北马里亚纳群岛]],而[[北方四岛]]则被[[苏联]]和继承国[[俄罗斯联邦]]占领至今。
+
 战争后期,美国海军陆战队接连攻下[[硫磺岛]]和[[冲绳岛]],美军[[B-29轰炸机]]随即密集轰炸日本本土,许多城市遇袭,市民伤亡惨重、工业设施尽毁,并重创日本的飞机工厂和机场<ref>cite web | http://wenhui.news365.com.cn/xsz/201307/t20130710_1310055.html | title=1945,攻佔冲绳岛 | date=2013-07-10 | accessdate=2013-12-09 </ref>。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依次在[[广岛市]]和[[长崎市]]投下两枚[[原子弹]];同时[[苏联]]亦于8月8日对日本宣战,[[八月风暴行动|佔领满洲]]。8月15日,[[裕仁天皇]]以[[玉音放送|电台广播宣佈向同盟国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签署[[降伏文书]],接受[[波茨坦宣言]],并将领土范围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以及其他指定岛屿<ref>cite web | http://www.ndl.go.jp/constitution/e/etc/c06.html | title=Potsdam Declaration|Birth of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 | accessdate=2013-12-11</ref>。
 +
 
 +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ref>cite web http://library.educationworld.net/txt15/surrend1.html |title=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publisher=educationworld.net |accessdate=2006-12-28</ref>,大日本帝国也已名存实亡,但日本政府直到1947年才放弃大日本帝国的称号,改称日本国。原属日本的位于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领土在战后被[[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收回,[[琉球群岛]]和[[硫磺岛]]被美国军事占领,后美国陆续将这些地区归还日本,但美国并未归还原属日本的[[关岛]]和[[北马里亚纳群岛]],而[[北方四岛]]则被[[苏联]]和继承国[[俄罗斯联邦]]占领至今。
  
 
==== 战争损失 ====
 
==== 战争损失 ====
行 123: 行 181:
 
1883年,[[伊藤博文]]授意[[井上毅]]着手宪法草案的起草,并设立宪法取调局,次年改称制度取调局,正式开始了制定宪法、设立国会的进程。1885年,随着[[太政官|太政官制]]的废止和[[内阁]]制度的创立,伊藤博文被任命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井上毅于1887年5月初步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以该初稿为基础,伊藤博文、井上、伊东巳代治、金子坚太郎等人聚集在位于夏岛([[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伊藤别墅中,进行再次修改,写成了「夏岛草案」。此后,在夏岛草案的基础上再做修改,于1888年4月基本完成了定稿。随后不久,伊藤博文设置[[枢密院 (日本)|枢密院]],并自任议长,对宪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审议过程持续到1889年1月方告终结。1889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国宪法》正式向全体国民公布。宪法通过[[天皇]]向[[黑田清隆]]首相亲手递交的方式发布,即「钦定宪法」。同时制定的法典还有作为皇室家族法的[[皇室典范]]、议院法、贵族院令、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会计法等重要法令。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第一届[[帝国议会]]召开当天的1890年11月29日施行。
 
1883年,[[伊藤博文]]授意[[井上毅]]着手宪法草案的起草,并设立宪法取调局,次年改称制度取调局,正式开始了制定宪法、设立国会的进程。1885年,随着[[太政官|太政官制]]的废止和[[内阁]]制度的创立,伊藤博文被任命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井上毅于1887年5月初步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以该初稿为基础,伊藤博文、井上、伊东巳代治、金子坚太郎等人聚集在位于夏岛([[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伊藤别墅中,进行再次修改,写成了「夏岛草案」。此后,在夏岛草案的基础上再做修改,于1888年4月基本完成了定稿。随后不久,伊藤博文设置[[枢密院 (日本)|枢密院]],并自任议长,对宪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审议过程持续到1889年1月方告终结。1889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国宪法》正式向全体国民公布。宪法通过[[天皇]]向[[黑田清隆]]首相亲手递交的方式发布,即「钦定宪法」。同时制定的法典还有作为皇室家族法的[[皇室典范]]、议院法、贵族院令、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会计法等重要法令。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第一届[[帝国议会]]召开当天的1890年11月29日施行。
  
1885年12月22日,第一代[[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基于内阁职权组成第一任内阁。四年后[[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后,第五十五条规定[[国务大臣]]辅弼[[天皇]]。而宪法内文并没有「内阁总理大臣」及「内阁」名词。内阁当时依据内阁官制之法律运作,「内阁总理大臣为(国务大臣)同辈中之首席」,实际上职权并不明确,内阁总理并没有阁臣的任免权,由于任免权在天皇手上,所以当内阁意见不一时只能总辞。内阁总理大臣的任命,由天皇向总理「大命降下」授命组阁。[[明治]]后期至[[昭和]]中期,总理的人选由曾当过总理,被称为「[[元老]]」、「重臣」向天皇推荐。[[大正]]后期至昭和初期的政党内阁时代,是基于「宪政之常道」,由[[众议院]]的[[政党]]构成而任免政党[[党魁]]组阁(例如[[政友会]]为最大党,则任命其组阁。当政友会下台后,则任免另一个大党[[宪政会]]组阁,由大党轮流执政。)[[陆军大臣]]及[[海军大臣]]在大部份时间採用「[[现役武官制]]」,必须由现役武官出任,人选必须由[[陆军]]及[[海军]]推荐。而两大臣亦有直接向天皇上奏的权利。所以两大臣如果直接向天皇辞职,而所属军部拒绝推荐后继者则内阁倒台。而且军令方面属于天皇的[[统帅权]],所以一般文人内阁较难干预军事政策。
+
1885年12月22日,第一代[[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基于内阁职权组成第一任内阁。四年后[[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后,第五十五条规定[[国务大臣]]辅弼[[天皇]]。而宪法内文并没有「内阁总理大臣」及「内阁」名词。内阁当时依据内阁官制之法律运作,「内阁总理大臣为(国务大臣)同辈中之首席」,实际上职权并不明确,内阁总理并没有阁臣的任免权,由于任免权在天皇手上,所以当内阁意见不一时只能总辞。内阁总理大臣的任命,由天皇向总理「大命降下」授命组阁。[[明治]]后期至[[昭和]]中期,总理的人选由曾当过总理,被称为「[[元老]]」、「重臣」向天皇推荐。
 +
 
 +
[[大正]]后期至昭和初期的政党内阁时代,是基于「宪政之常道」,由[[众议院]]的[[政党]]构成而任免政党[[党魁]]组阁(例如[[政友会]]为最大党,则任命其组阁。当政友会下台后,则任免另一个大党[[宪政会]]组阁,由大党轮流执政。)[[陆军大臣]]及[[海军大臣]]在大部份时间採用「[[现役武官制]]」,必须由现役武官出任,人选必须由[[陆军]]及[[海军]]推荐。而两大臣亦有直接向天皇上奏的权利。所以两大臣如果直接向天皇辞职,而所属军部拒绝推荐后继者则内阁倒台。而且军令方面属于天皇的[[统帅权]],所以一般文人内阁较难干预军事政策。
  
 
[[加藤高明]]是第二十四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护宪运动|第二次护宪运动]]后出任护宪三派联合内阁首相,任内制定《普通选举法》及改革[[贵族院]]。
 
[[加藤高明]]是第二十四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护宪运动|第二次护宪运动]]后出任护宪三派联合内阁首相,任内制定《普通选举法》及改革[[贵族院]]。
行 131: 行 191:
 
[[大日本帝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帝国议会,是日本国会从1890年发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到1947年发布《日本国宪法》期间的正式名称。帝国议会的历史从1890年11月29日的第1回议会开始,直至1947年3月31日的第92回帝国议会。1890年11月29日,第1届众议院、贵族院开议。直至1947年3月31日,第92届众议院解散、贵族院停会。帝国议会由[[日本众议院|众议院]]和[[贵族院]]构成,众议院议员由国民选出,贵族院议员则由不经选举的[[日本皇室|皇族]]、[[华族 (日本)|华族]]、勅任议员构成。贵族院不解散,所以多数议员是终身任期。两院权限对等,但是众议院拥有预算先议权。
 
[[大日本帝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帝国议会,是日本国会从1890年发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到1947年发布《日本国宪法》期间的正式名称。帝国议会的历史从1890年11月29日的第1回议会开始,直至1947年3月31日的第92回帝国议会。1890年11月29日,第1届众议院、贵族院开议。直至1947年3月31日,第92届众议院解散、贵族院停会。帝国议会由[[日本众议院|众议院]]和[[贵族院]]构成,众议院议员由国民选出,贵族院议员则由不经选举的[[日本皇室|皇族]]、[[华族 (日本)|华族]]、勅任议员构成。贵族院不解散,所以多数议员是终身任期。两院权限对等,但是众议院拥有预算先议权。
  
 日本二战时主导政府的大政翼赞会,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政治团体,于1940年10月12日宣告成立,1945年6月13日解散。其以推动[[政治权力]]集中的「新体制运动」作为主要目标,将既有的[[政党]]解散成一个全国性的政治组织,以[[一党专政]]的模式统治日本。由于当时任何形式的[[结社自由]]均被管制,大政翼赞会因而自称是一种为了公共目的而成立的「公事结社」。虽然自身认为是一个超越党派的组织,但战后被广泛被认为是与同时代之[[纳粹党]]、[[法西斯党]]相似的[[独裁]]政党,较不同之处是大政翼赞会採取[[多数决]],与上述政党多为个人独裁相异。除了位于首都[[东京]]的中央本部外,在全国各地设有道府县支部、大都市支部、市区钉村支部、钉内会、部落会等分支机构。大政翼赞会成立后,曾与许多功能类似的团体合併、也成立许多[[外围团体]],例如1942年5月26日成立的「日本文学报国会」、1942年12月23日成立的「大日本言论报国会」等。在当时[[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情势下,以大政翼赞会为中心、对[[军部]]的方针给予支持的政治体制,被称为「翼赞体制」,无论是政府运作、[[公共政策]]、产业发展、文化教育等各种国政事务,均在这种体系下被大政翼赞会及其外围团体紧密掌握。1945年3月30日,其旗下肩负[[议会]]政党职责的{{link-ja|翼赞政治会|翼賛政治会}}改组为「[[大日本政治会]]」,大政翼赞会本身则在同年6月被解散併入因应[[本土决战]]而成立的「[[国民义勇队]]」。
+
 日本二战时主导政府的大政翼赞会,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政治团体,于1940年10月12日宣告成立,1945年6月13日解散。其以推动[[政治权力]]集中的「新体制运动」作为主要目标,将既有的[[政党]]解散成一个全国性的政治组织,以[[一党专政]]的模式统治日本。由于当时任何形式的[[结社自由]]均被管制,大政翼赞会因而自称是一种为了公共目的而成立的「公事结社」。虽然自身认为是一个超越党派的组织,但战后被广泛被认为是与同时代之[[纳粹党]]、[[法西斯党]]相似的[[独裁]]政党,较不同之处是大政翼赞会採取[[多数决]],与上述政党多为个人独裁相异。
 +
 
 +
除了位于首都[[东京]]的中央本部外,在全国各地设有道府县支部、大都市支部、市区钉村支部、钉内会、部落会等分支机构。大政翼赞会成立后,曾与许多功能类似的团体合併、也成立许多[[外围团体]],例如1942年5月26日成立的「日本文学报国会」、1942年12月23日成立的「大日本言论报国会」等。在当时[[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情势下,以大政翼赞会为中心、对[[军部]]的方针给予支持的政治体制,被称为「翼赞体制」,无论是政府运作、[[公共政策]]、产业发展、文化教育等各种国政事务,均在这种体系下被大政翼赞会及其外围团体紧密掌握。1945年3月30日,其旗下肩负[[议会]]政党职责的{{link-ja|翼赞政治会|翼賛政治会}}改组为「[[大日本政治会]]」,大政翼赞会本身则在同年6月被解散併入因应[[本土决战]]而成立的「[[国民义勇队]]」。
  
 
=== 意识形态 ===
 
=== 意识形态 ===
[[明治]]中期以前的日本,出现以[[兴亚会]]为代表的「兴亚论」,其内容包括新日本的[[现代化]]、国家协同合作、国家合併、构筑新秩序等。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在其著作《脱亚论》中,认为日本、中国之间如同近邻。而日本已经成功现代化,但中国仍然是落后地方,所以福泽认为应该想方法改善中国,不然落后的中国将会牵连日本,使日本也受到损害。为了日本的福址,日本应该不惜强佔落后的中国、朝鲜,帮助其建设。而且事实上,福泽甚至还通过出资购买武器来资助过当时朝鲜的政变。这种意识形态成为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根源。最初亚洲主义主张日本和大陆国家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但是后来亚洲主义得到修正,一改过往建立平等关系的主张,提倡日本成为亚洲国家发展的导师,日本应当参与东亚的政局,积极左右大陆国家的发展。根据昭和研究会的「东亚协同体论」,二战时成为构筑「[[大东亚共荣圈]]」的根基。
+
[[明治]]中期以前的日本,出现以[[兴亚会]]为代表的「兴亚论」,其内容包括新日本的[[现代化]]、国家协同合作、国家合併、构筑新秩序等。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在其著作《脱亚论》中,认为日本、中国之间如同近邻。而日本已经成功现代化,但中国仍然是落后地方,所以福泽认为应该想方法改善中国,不然落后的中国将会牵连日本,使日本也受到损害。
 +
 
 +
为了日本的福址,日本应该不惜强佔落后的中国、朝鲜,帮助其建设。而且事实上,福泽甚至还通过出资购买武器来资助过当时朝鲜的政变。这种意识形态成为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根源。最初亚洲主义主张日本和大陆国家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但是后来亚洲主义得到修正,一改过往建立平等关系的主张,提倡日本成为亚洲国家发展的导师,日本应当参与东亚的政局,积极左右大陆国家的发展。根据昭和研究会的「东亚协同体论」,二战时成为构筑「[[大东亚共荣圈]]」的根基。
  
 
 日本法西斯主义是指日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政治意识形态]],现代学者一般将这理解为[[军国主义]]。战前日本军部(陆军省)兴起法西斯主义,[[陆军省]]与[[海军省]]联合[[黑龙会]]之激烈夺权斗争,终于爆发1936年二二六军事政变;[[海军省]]及[[黑龙会]]政军界闻人数人遇害,事后[[皇道派]]被整肃,[[统制派]]领袖[[东条英机]]控制的陆军省自此彻底掌握军部及内阁政权,日本军国体制确立。日本的东方会是当时国内法西斯主义运动的典范。该会由中野正刚创建,主张将[[天皇]]变成纯粹象徵性的国家元首。其政党在1937年选举获得2.1%的选票。东方会后来遭到取缔,中野正刚受到软禁,他在软禁时剖腹自杀。虽然在日本法西斯主义运动没有形成决定性的政治力量,但已经对二战期间日本军部的思想影响深远。
 
 日本法西斯主义是指日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政治意识形态]],现代学者一般将这理解为[[军国主义]]。战前日本军部(陆军省)兴起法西斯主义,[[陆军省]]与[[海军省]]联合[[黑龙会]]之激烈夺权斗争,终于爆发1936年二二六军事政变;[[海军省]]及[[黑龙会]]政军界闻人数人遇害,事后[[皇道派]]被整肃,[[统制派]]领袖[[东条英机]]控制的陆军省自此彻底掌握军部及内阁政权,日本军国体制确立。日本的东方会是当时国内法西斯主义运动的典范。该会由中野正刚创建,主张将[[天皇]]变成纯粹象徵性的国家元首。其政党在1937年选举获得2.1%的选票。东方会后来遭到取缔,中野正刚受到软禁,他在软禁时剖腹自杀。虽然在日本法西斯主义运动没有形成决定性的政治力量,但已经对二战期间日本军部的思想影响深远。
  
1938年11月3日,大日本帝国[[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总理大臣]][[近卫文麿]]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号召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欲树立「日满中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以大日本帝国、[[东亚]]及[[东南亚]]「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为目标。1940年7月26日,[[第2次近卫内阁]]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将继续扩大战争,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为基本政策;「[[八紘一宇]]」被写入基本国策纲要,成为战争的方针 。1940 年8月,近卫文麿首度明确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名称,及指明大日本帝国(包括其傀儡政权[[满洲国]])、[[中华民国]]、[[法属印度支那|法属中南半岛]]、[[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海峡殖民地|英属马来亚]](包括[[新加坡]])、[[英属香港]]、[[北婆罗洲|英属婆罗洲地区]](包括[[布鲁克王朝|砂捞越]]与[[汶莱]])及[[新几内亚]]、[[澳洲]]、[[纽西兰]]等[[大洋洲]]地区与[[苏联]][[西伯利亚]]东部为大东亚之范围。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满洲国、中国([[汪精卫政权]])为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1942年[[日本内阁]]设立[[大东亚省]],并于1943年11月5日由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与满洲国(代表:首相[[张景惠]])、中国(代表:行政院长[[汪精卫]])、[[泰国]](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唯一实质独立的参与国)、[[菲律宾自治领|菲律宾自治邦]](总统[[劳威尔]])、[[缅甸国]](总理[[巴莫]])、[[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首席代表[[钱德拉·鲍斯]])等共同召开[[大东亚会议]],并在会后发表《大东亚共同宣言》揭暨其目标。
+
1938年11月3日,大日本帝国[[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总理大臣]][[近卫文麿]]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号召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欲树立「日满中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以大日本帝国、[[东亚]]及[[东南亚]]「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为目标。1940年7月26日,[[第2次近卫内阁]]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将继续扩大战争,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为基本政策;「[[八紘一宇]]」被写入基本国策纲要,成为战争的方针
 +
 
 +
1940 年8月,近卫文麿首度明确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名称,及指明大日本帝国(包括其傀儡政权[[满洲国]])、[[中华民国]]、[[法属印度支那|法属中南半岛]]、[[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海峡殖民地|英属马来亚]](包括[[新加坡]])、[[英属香港]]、[[北婆罗洲|英属婆罗洲地区]](包括[[布鲁克王朝|砂捞越]]与[[汶莱]])及[[新几内亚]]、[[澳洲]]、[[纽西兰]]等[[大洋洲]]地区与[[苏联]][[西伯利亚]]东部为大东亚之范围。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满洲国、中国([[汪精卫政权]])为经济共同体。
 +
 
 +
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1942年[[日本内阁]]设立[[大东亚省]],并于1943年11月5日由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与满洲国(代表:首相[[张景惠]])、中国(代表:行政院长[[汪精卫]])、[[泰国]](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唯一实质独立的参与国)、[[菲律宾自治领|菲律宾自治邦]](总统[[劳威尔]])、[[缅甸国]](总理[[巴莫]])、[[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首席代表[[钱德拉·鲍斯]])等共同召开[[大东亚会议]],并在会后发表《大东亚共同宣言》揭暨其目标。
  
 
=== 殖民地事务 ===
 
=== 殖民地事务 ===
 
 日本派往其殖民地的总督拥有[[行政权]]、[[立法权]]和兵权,掌握着殖民地所有的管治资源,并且很多时是独立于[[日本内阁]]自主运作,只对天皇负责。
 
 日本派往其殖民地的总督拥有[[行政权]]、[[立法权]]和兵权,掌握着殖民地所有的管治资源,并且很多时是独立于[[日本内阁]]自主运作,只对天皇负责。
  
 台湾总督府成立之初,设民政、[[陆军]]、[[海军]]三局。[[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民政局]]下置内务、殖产、财务、学务四部。此外,[[乙未战争]]期间曾短暂命[[高岛鞆之助]]为台湾副总督,高岛也是为期五十年之[[台湾日治时期]]内的唯一副总督。1896年,陆海军两局合併为军务局。民政局则在原本组织下增设总务、法务、通信共七局。之后在1898年、1901年皆曾修订总督府官制,最后在1919年的最后一次修订中,[[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民政部]](原民政局)被废除,军事部份也改由直属[[日本内阁]]的[[台湾军司令官]]负责。一般而言,台湾总督府的行政组织分为直属部局、所辖官署与地方行政三大部门 。不管1896年发布的《[[六三法]]》及后来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号]]》,台湾日治时期的地方政体皆採[[委任立法]]制度,总督府为当然之中央机关。而一般政策形成过程,通常是由总督府的[[技术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后,即授权台湾总督以「总督府令」命总督府各级单位、所辖官署或[[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也因此,总督府辖下机关、尤其是地方行政机关的政策实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员皆只以执行法律及管理行政为主要事务,各级地方行政机关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层以[[台湾总督府警察|警察]]为中心,除了维护[[治安]]外,举凡[[政治思想]]、[[结婚]]生子、[[户口]]管理,还有[[鸦片]]管理、[[公共卫生]]、徵收[[税金]]、物资分配、[[地政]]调查等,均是警察的事务
+
 台湾总督府成立之初,设民政、[[陆军]]、[[海军]]三局。[[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民政局]]下置内务、殖产、财务、学务四部。此外,[[乙未战争]]期间曾短暂命[[高岛鞆之助]]为台湾副总督,高岛也是为期五十年之[[台湾日治时期]]内的唯一副总督。1896年,陆海军两局合併为军务局。民政局则在原本组织下增设总务、法务、通信共七局。之后在1898年、1901年皆曾修订总督府官制,最后在1919年的最后一次修订中,[[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民政部]](原民政局)被废除,军事部份也改由直属[[日本内阁]]的[[台湾军司令官]]负责。一般而言,台湾总督府的行政组织分为直属部局、所辖官署与地方行政三大部门。
  
  [[ 中日甲午战争]] ,朝鲜王国易国号为大韩帝国,并且由于 《[[ 乙巳条约]]》 的签订,成为了日本的[[ 保护国]],日 本始此牢牢控制着[[朝鲜半岛]],并在朝鲜设立了[[统监府]]。1909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併吞朝鲜 的方 针,这受到了[[ 伊藤博文]] 的反对 伊藤坚持暂缓併吞朝鲜 伊藤博文经 [[ 山县有朋]]、[[ 桂太郎]]、[[ 寺内正毅]] 等支持[[扩张 义]]的陆军军阀有衝突 <ref> 伊藤博文之韩国併合|author=海野福寿|publisher=青木书店|year=2004|isbn= 978-4-250-20414-2|language=Ja</ref>1909年10月26日 ,[[ 伊藤博文]] 国东北的[[哈尔滨站]]遭到[[朝鲜民族主义]]者[[安 重根]] 暗杀身亡。伊藤死后,韩国随即被日本併吞。1910年5月,陆军大臣寺内正毅被任命为大韩帝国统监,负责完成合併朝鲜的任务。1910年8月22日 大韩帝国总理[[ 李完用]] 与寺内正毅签订具有法理争议<ref>cite news | first=Kawasaki | last=Yutaka | title=Was the 1910 Annexation Treaty Between Korea and Japan Concluded Legally? | date=1996-08-07 | publisher= | url http://www.murdoch.edu.au/elaw/issues/v3n2/kawasaki.html | work =[[Murdoch University]] Electronic Journal of Law | pages = | accessdate = 2007-02-19 </ref><ref>The Abacus and the Sword; Duus, Peter;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pp. 18–24</ref>的《[[ 日韩併合条约]] 寺内正毅成为事实上的第一任朝鲜总督。[[ 大韩帝国皇帝]] 陛下之一切统治权永久让予[[ 日本天皇|大日本帝国天皇]] 陛下(併合条约第一条),日本正式吞并[[ 朝鲜半岛]] ,改统监府为[[ 朝鲜总督府]] 。<ref name="AnnexTreaty">cite news |first= |last= |title=Treaty of Annexation |publisher= http://www.isop.ucla.edu/eas/documents/kore1910.htm |work=USC-UCLA Joint East Asian Studies Center |pages= |accessdate=2007-02-19 |deadurl=yes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211234114/http://www.isop.ucla.edu/eas/documents/kore1910.htm |archivedate=2007年2月11日 </ref>朝鲜总督直隶于[[天皇]],掌握朝鲜半岛的立法、行政、司法和军队 动权。<ref>cite book |author=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 |title=新编韩国史 |year=2010 |publisher=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740997 |pages=第231-232页</ref>全权总督下设置政务总监、总督官房、五部(总务部、内务部、度支部、农商工部、司法部)。另外 设有中枢院、 警务 总监部、法院和铁路司等机构
+
  不管1896年发布的《[[ 六三法]] 》及 来1906年 《[[ 三一法]]》 或1921年《[[ 法三号]] 台湾 治时期 政体皆採[[ 委任立法]] 制度 总督府为当然之中央机关 而一般政策形成过程,通 是由总督府的[[ 技术官僚]] 制定法律政策后,即授权台湾总督以「总督府令」命总督府各级单位 所辖官署或[[ 地方政府]] 执行政策。也因此,总督府辖下机关 尤其是地方行政机关的政策实行深具[[ 人治]] 色彩,所有行政官员皆只以执行法律及管理行政为主要事务,各级地方行政机关缺乏自 主。 另外 地方行政基层以[[ 台湾总督府警察|警察]] 心,除了维护[[ 安]] 举凡[[ 政治思想]] [[ 结婚]] 生子、[[ 户口]] 管理 还有[[ 鸦片]] 管理、[[ 公共卫生]] 、徵收[[ 税金]] 、物资分配、[[ 地政]]调 查等 均是 察的事 务。
  
 自大韩帝国沦为日本保护国后,朝鲜民族主义运动兴起,[[义兵运动]]、国权恢复运动等民族运动持续不断,因此日本在并吞朝鲜后,以镇压朝鲜民族主义运动为由,实行宪警统治。<ref>水田直昌‘统监府时代の财政’|title=《朝鲜近代史料研究》|date=2002年12月|publisher=友邦协会编、クレス出版〈友邦シリーズ〉|isbn=4-87733-121-2</ref>1919年[[朝鲜高宗|高宗]]去世。3月1日在为高宗举行国葬时,韩国民众藉机在各地游行,韩国独立运动者在[[首尔|京城]][[塔洞公园]]发表了独立宣言,要求[[韩国独立运动|韩国独立]],是为[[三一运动]]。<ref>cite book | last = Lee | first = Ki-Baik | coauthors = Translated by Edward W. Wagner with Edwar J. Shultz | title = A New History of Korea (韩国史新论) | publisher = Ilchora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date = 1999 | pages = p. 1080 | doi = | isbn = 0-674-61575-1</ref>三一运动的爆发迫使日本改变管治政策。在镇压[[韩国独立运动]]后,日本以文人替代军人政府,[[出版自由]]得到容许,[[东亚日报]]和[[朝鲜日报]]皆在这段时期创立。<ref>cite book |author=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 |title=新编韩国史 |year=2010 |publisher=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740997 |pages=第233-235页</ref>此外,于1930年代起实行同化政策,作为[[皇民化运动]]的一部分,宣传“[[内鲜一体]]”、“[[日韩同祖论|日鲜同祖]]”等思想。1939年日本颁布《[[创氏改名|创氏改名令]]》,允许朝鲜人更改[[日本人名|日式姓名]],该法令的颁布推翻了之前朝鲜总督府颁布的禁止韩国人使用日本名字的法令。<ref>cite book |author=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 |title=新编韩国史 |year=2010 |publisher=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740997 |pages=第235-238页</ref>
+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朝鲜王国易国号为大韩帝国,并且由于《[[乙巳条约]]》的签订,成为了日本的[[保护国]],日本始此牢牢控制着[[朝鲜半岛]],并在朝鲜设立了[[统监府]]。1909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併吞朝鲜的方针,这受到了[[伊藤博文]]的反对,伊藤坚持暂缓併吞朝鲜。伊藤博文经常与[[山县有朋]]、[[桂太郎]]、[[寺内正毅]]等支持[[扩张主义]]的陆军军阀有衝突。<ref> 伊藤博文之韩国併合|author=海野福寿|publisher=青木书店|year=2004|isbn= 978-4-250-20414-2|language=Ja</ref>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站]]遭到[[朝鲜民族主义]]者[[安重根]]暗杀身亡。伊藤死后,韩国随即被日本併吞。1910年5月,陆军大臣寺内正毅被任命为大韩帝国统监,负责完成合併朝鲜的任务。
 +
 
 +
1910年8月22日,大韩帝国总理[[李完用]]与寺内正毅签订具有法理争议<ref>cite news | first=Kawasaki | last=Yutaka | title=Was the 1910 Annexation Treaty Between Korea and Japan Concluded Legally? | date=1996-08-07 | publisher= | url http://www.murdoch.edu.au/elaw/issues/v3n2/kawasaki.html | work =[[Murdoch University]] Electronic Journal of Law | pages = | accessdate = 2007-02-19 </ref><ref>The Abacus and the Sword; Duus, Peter;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pp. 18–24</ref>的《[[日韩併合条约]]》,寺内正毅成为事实上的第一任朝鲜总督。[[大韩帝国皇帝]]陛下之一切统治权永久让予[[日本天皇|大日本帝国天皇]]陛下(併合条约第一条),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半岛]],改统监府为[[朝鲜总督府]]。<ref name="AnnexTreaty">cite news |first= |last= |title=Treaty of Annexation |publisher= http://www.isop.ucla.edu/eas/documents/kore1910.htm |work=USC-UCLA Joint East Asian Studies Center |pages= |accessdate=2007-02-19 |deadurl=yes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211234114/http://www.isop.ucla.edu/eas/documents/kore1910.htm |archivedate=2007年2月11日 </ref>朝鲜总督直隶于[[天皇]],掌握朝鲜半岛的立法、行政、司法和军队调动权。<ref>cite book |author=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 |title=新编韩国史 |year=2010 |publisher=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740997 |pages=第231-232页</ref>全权总督下设置政务总监、总督官房、五部(总务部、内务部、度支部、农商工部、司法部)。另外,设有中枢院、警务总监部、法院和铁路司等机构。
 +
 
 +
 自大韩帝国沦为日本保护国后,朝鲜民族主义运动兴起,[[义兵运动]]、国权恢复运动等民族运动持续不断,因此日本在并吞朝鲜后,以镇压朝鲜民族主义运动为由,实行宪警统治。<ref>水田直昌‘统监府时代の财政’|title=《朝鲜近代史料研究》|date=2002年12月|publisher=友邦协会编、クレス出版〈友邦シリーズ〉|isbn=4-87733-121-2</ref>1919年[[朝鲜高宗|高宗]]去世。3月1日在为高宗举行国葬时,韩国民众藉机在各地游行,韩国独立运动者在[[首尔|京城]][[塔洞公园]]发表了独立宣言,要求[[韩国独立运动|韩国独立]],是为[[三一运动]]。<ref>cite book | last = Lee | first = Ki-Baik | coauthors = Translated by Edward W. Wagner with Edwar J. Shultz | title = A New History of Korea (韩国史新论) | publisher = Ilchora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date = 1999 | pages = p. 1080 | doi = | isbn = 0-674-61575-1</ref>三一运动的爆发迫使日本改变管治政策。在镇压[[韩国独立运动]]后,日本以文人替代军人政府,[[出版自由]]得到容许,[[东亚日报]]和[[朝鲜日报]]皆在这段时期创立。<ref>cite book |author=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 |title=新编韩国史 |year=2010 |publisher=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740997 |pages=第233-235页</ref>
 +
 
 +
此外,于1930年代起实行同化政策,作为[[皇民化运动]]的一部分,宣传“[[内鲜一体]]”、“[[日韩同祖论|日鲜同祖]]”等思想。1939年日本颁布《[[创氏改名|创氏改名令]]》,允许朝鲜人更改[[日本人名|日式姓名]],该法令的颁布推翻了之前朝鲜总督府颁布的禁止韩国人使用日本名字的法令。<ref>cite book |author=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 |title=新编韩国史 |year=2010 |publisher=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740997 |pages=第235-238页</ref>
  
 
== 军事 ==
 
== 军事 ==
行 158: 行 232:
 
1878年12月,陆军省独立出分管军令权的参谋本部<ref> [http://kindai.ndl.go.jp/BIImgFrame.php?JP_NUM=40022968&VOL_NUM=00013&KOMA=298&ITYPE=0 法令全书. 明治11年 内阁官报局]</ref>。1886年3月,参谋本部内分设海军部和陆军部,分别掌管海军和陆军的军令。1888年,海军部和陆军部分别改为海军军令部和陆军参谋本部,而陆海军全军参谋长称为「参军」。1889年,陆军参谋本部长改称「参谋总长」,设置海军参谋部负责海军军令。1893年5月制定的[[日本帝国海军军令部|海军军令部]]条例(敕令第37号)规定,陆海军的军令部门(陆军的参谋本部和海军的军令部)在和平时期是对等的;而根据同年制定的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52号),战时,海军军令权属于作为幕僚长的陆军[[参谋总长]]<ref> [http://ja.wikisource.org/wiki/战时大本营条例_(明治二十六年敕令第52号) 战时大本营条例 (明治二十六年敕令第五十二号)] 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1903年12月,根据修改后的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293号),在战争时期,陆海军的军令部门也保持对等的地位<ref> [http://ja.wikisource.org/wiki/战时大本营条例改正ノ件 战时大本营条例改正ノ件] 2018年7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no </ref>。
 
1878年12月,陆军省独立出分管军令权的参谋本部<ref> [http://kindai.ndl.go.jp/BIImgFrame.php?JP_NUM=40022968&VOL_NUM=00013&KOMA=298&ITYPE=0 法令全书. 明治11年 内阁官报局]</ref>。1886年3月,参谋本部内分设海军部和陆军部,分别掌管海军和陆军的军令。1888年,海军部和陆军部分别改为海军军令部和陆军参谋本部,而陆海军全军参谋长称为「参军」。1889年,陆军参谋本部长改称「参谋总长」,设置海军参谋部负责海军军令。1893年5月制定的[[日本帝国海军军令部|海军军令部]]条例(敕令第37号)规定,陆海军的军令部门(陆军的参谋本部和海军的军令部)在和平时期是对等的;而根据同年制定的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52号),战时,海军军令权属于作为幕僚长的陆军[[参谋总长]]<ref> [http://ja.wikisource.org/wiki/战时大本营条例_(明治二十六年敕令第52号) 战时大本营条例 (明治二十六年敕令第五十二号)] 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1903年12月,根据修改后的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293号),在战争时期,陆海军的军令部门也保持对等的地位<ref> [http://ja.wikisource.org/wiki/战时大本营条例改正ノ件 战时大本营条例改正ノ件] 2018年7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no </ref>。
  
1903年以勅令第294号为基础设立的军事参议院,是大日本帝国军中回复[[天皇]]重要军务咨询的国家机关。当[[天皇]]要进行军事咨询时,军事参议院会召开参议会并将意见上奏给天皇,但不允许军官独自上奏。当有海陆军不相互干涉的军务时,可只由[[大日本帝国陆军|陆军]]或[[大日本帝国海军|海军]]的参议官进入参议会。军事参议院由议长、军事参议官、干事长,和干事组成。议长由军事参议官中一般由军事元老担任,当发生紧急事件时议长可以绕过议院回应天皇咨询。军事参议官主要是[[元帅]]、[[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参谋总长]]、军令部总长及特别的[[亲任官]]陆海军将官,[[亲任官]]作为军事参议官[[副官]]只由佐尉官1人担任。干事长由侍从武官长或其他将官担任,负责整理军事参议会的庶务。干事由[[侍从武官]]中的陆海军佐官各一人担任,负责辅助干事长的职务。另外在必要的场合中,担任要职的将官可以作为临时参议官参加参议会。但是,参议会结束后将会解任临时参议官。虽然《大日本帝国宪法》列明天皇掌握统帅权,并赋予军令长官“帷幄上奏权”,即凡有关军令事项,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上奏天皇。然而,近代日本实行廷政分离,天皇不亲政,即使在御前会议上裁决争端,也是只听不答,所以即使陆海军名义上直辖于天皇,实际上是一个独立势力。
+
1903年以勅令第294号为基础设立的军事参议院,是大日本帝国军中回复[[天皇]]重要军务咨询的国家机关。当[[天皇]]要进行军事咨询时,军事参议院会召开参议会并将意见上奏给天皇,但不允许军官独自上奏。当有海陆军不相互干涉的军务时,可只由[[大日本帝国陆军|陆军]]或[[大日本帝国海军|海军]]的参议官进入参议会。军事参议院由议长、军事参议官、干事长,和干事组成。议长由军事参议官中一般由军事元老担任,当发生紧急事件时议长可以绕过议院回应天皇咨询。军事参议官主要是[[元帅]]、[[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参谋总长]]、军令部总长及特别的[[亲任官]]陆海军将官,[[亲任官]]作为军事参议官[[副官]]只由佐尉官1人担任。干事长由侍从武官长或其他将官担任,负责整理军事参议会的庶务。干事由[[侍从武官]]中的陆海军佐官各一人担任,负责辅助干事长的职务。
 +
 
 +
另外在必要的场合中,担任要职的将官可以作为临时参议官参加参议会。但是,参议会结束后将会解任临时参议官。虽然《大日本帝国宪法》列明天皇掌握统帅权,并赋予军令长官“帷幄上奏权”,即凡有关军令事项,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上奏天皇。然而,近代日本实行廷政分离,天皇不亲政,即使在御前会议上裁决争端,也是只听不答,所以即使陆海军名义上直辖于天皇,实际上是一个独立势力。
  
1921年三名日本军部军官永田铁山、小烟敏四郎、冈村宁次参与了在德国莱茵河畔的巴登温泉聚会,达成了巴登巴登密约,承诺将加强日德之间的邦交,聚会的第二天,[[东条英机]]亦刚从[[柏林]]赶到。军部也演变成一法西斯团体。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国内经济困难,军部开始猛烈评击政党政治,并制造了一连串的暗杀及政变事件。[[陆军省]]与[[海军省]]联合[[黑龙会]]之激烈夺权斗争,终于爆发1936年「[[二二六]]」[[东京]]军事政变,[[海军省]]及[[黑龙会]]政军界闻人数人遇害,事后[[皇道派]]被整肃,[[统制派]]领袖[[东条英机]]控制的陆军省自此彻底掌握军部及内阁政权。{{和暦|1936}}发生[[二二六事件]]之际、当时的军事参议官之中的野中四郎大尉等同情反乱军,以结束当前事态为目举行了由军事参议官参加的非正式会议。之后又陆军大臣发表告示(昭和11年2月26日)。1936年的军事政变后,由军部所扶植的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国家的决策权便从属于军部。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国家机构,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上的现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广田内阁全面改组政府后,结束了「二重政府」的局面,确立了日本军国体制,即是[[军事独裁]]的[[政治体制]]。
+
1921年三名日本军部军官永田铁山、小烟敏四郎、冈村宁次参与了在德国莱茵河畔的巴登温泉聚会,达成了巴登巴登密约,承诺将加强日德之间的邦交,聚会的第二天,[[东条英机]]亦刚从[[柏林]]赶到。军部也演变成一法西斯团体。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国内经济困难,军部开始猛烈评击政党政治,并制造了一连串的暗杀及政变事件。[[陆军省]]与[[海军省]]联合[[黑龙会]]之激烈夺权斗争,终于爆发1936年「[[二二六]]」[[东京]]军事政变,[[海军省]]及[[黑龙会]]政军界闻人数人遇害,事后[[皇道派]]被整肃,[[统制派]]领袖[[东条英机]]控制的陆军省自此彻底掌握军部及内阁政权。
 +
 
 +
{{和暦|1936}}发生[[二二六事件]]之际、当时的军事参议官之中的野中四郎大尉等同情反乱军,以结束当前事态为目举行了由军事参议官参加的非正式会议。之后又陆军大臣发表告示(昭和11年2月26日)。1936年的军事政变后,由军部所扶植的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国家的决策权便从属于军部。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国家机构,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上的现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广田内阁全面改组政府后,结束了「二重政府」的局面,确立了日本军国体制,即是[[军事独裁]]的[[政治体制]]。
  
 
=== 战时大本营 ===
 
=== 战时大本营 ===
 
[[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大日本帝国陆海军]]的最高统帅机关是大本营,能够以大本营命令形式发布[[天皇]]敕命,是直属于天皇的最高司令部。大本营最初为临时性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都临时设置了大本营,战争结束后即告解散。[[抗日战争|侵华战争]]爆发后设置的大本营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战争结束。
 
[[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大日本帝国陆海军]]的最高统帅机关是大本营,能够以大本营命令形式发布[[天皇]]敕命,是直属于天皇的最高司令部。大本营最初为临时性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都临时设置了大本营,战争结束后即告解散。[[抗日战争|侵华战争]]爆发后设置的大本营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战争结束。
  
1893年([[明治]]26年)5月19日,[[明治天皇]]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52号);甲午战争爆发后的1894年6月5日,首次设置了大本营。根据1893年制定的《[[日本帝国海军军令部|海军军令部]]条例》(敕令第37号),陆海军的军令部门在和平时期是对等的。而战时大本营条例规定,战时海军军令属于作为幕僚长的陆军[[参谋本部 (大日本帝国)|参谋总长]]<ref> [http://ja.wikisource.org/wiki/ 战时大本营条例_(明治二十六年勅令第五十二号)战时大本营条例 (明治二十六年勅令第五十二号)]</ref>。同年9月15日,天皇和大本营都移到[[广岛]],称为「广岛大本营」<ref>cite web http://www.cc.matsuyama-u.ac.jp/~tamura/hirosimadaihonnei.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0-09-1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710144250/ http://www.cc.matsuyama-u.ac.jp/~tamura/hirosimadaihonnei.htm |archivedate=2010-07-10 </ref> 。1896 年4月1日,大本营奉诏解散。1903年,《战时大本营条例》做了修改(敕令第293号):在战争时期,海军军令部长和陆军的参谋总长都被视为幕僚长,陆海军的军令部门在战时也保持对等地位<ref> [http://ja.wikisource.org/wiki/ 战时大本营条例改正ノ件 战时大本营条例改正ノ件]</ref>。日俄战争期间,大本营设置于1904年2月11日,解散于1905年12月20日。日中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日中两国都没有正式向对方宣战<ref>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ISBN 9787214030344.</ref>,于是在1937年([[昭和]]12年)11月18日,根据敕令第658号废止大本营只能在战时设置的规定,另颁大本营令(昭和12年军令第1号)规定大本营在发生事变时也可以设置 。11 月20日,随即依新令设置了大本营,这次设置的大本营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9月13日。太平洋战争末期,曾经计划将大本营转移到[[长野市]][[松代钉]]的地下掩体中,称为「松代大本营」;但工作尚未完成,战争就结束了<ref>西条地区を考える会,松代でなにがあったか! 大本宫建设、西条地区住民の証言,竜凤书房,2006年1月ISBN 978-4947697295</ref>。
+
1893年([[明治]]26年)5月19日,[[明治天皇]]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52号);甲午战争爆发后的1894年6月5日,首次设置了大本营。根据1893年制定的《[[日本帝国海军军令部|海军军令部]]条例》(敕令第37号),陆海军的军令部门在和平时期是对等的。而战时大本营条例规定,战时海军军令属于作为幕僚长的陆军[[参谋本部 (大日本帝国)|参谋总长]]<ref> [http://ja.wikisource.org/wiki/ 战时大本营条例_(明治二十六年勅令第五十二号)战时大本营条例 (明治二十六年勅令第五十二号)]</ref>。同年9月15日,天皇和大本营都移到[[广岛]],称为「广岛大本营」<ref>cite web http://www.cc.matsuyama-u.ac.jp/~tamura/hirosimadaihonnei.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0-09-1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710144250/ http://www.cc.matsuyama-u.ac.jp/~tamura/hirosimadaihonnei.htm |archivedate=2010-07-10 </ref>
 +
 
 +
1896 年4月1日,大本营奉诏解散。1903年,《战时大本营条例》做了修改(敕令第293号):在战争时期,海军军令部长和陆军的参谋总长都被视为幕僚长,陆海军的军令部门在战时也保持对等地位<ref> [http://ja.wikisource.org/wiki/ 战时大本营条例改正ノ件 战时大本营条例改正ノ件]</ref>。日俄战争期间,大本营设置于1904年2月11日,解散于1905年12月20日。日中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日中两国都没有正式向对方宣战<ref>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ISBN 9787214030344.</ref>,于是在1937年([[昭和]]12年)11月18日,根据敕令第658号废止大本营只能在战时设置的规定,另颁大本营令(昭和12年军令第1号)规定大本营在发生事变时也可以设置
 +
 
 +
11 月20日,随即依新令设置了大本营,这次设置的大本营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9月13日。太平洋战争末期,曾经计划将大本营转移到[[长野市]][[松代钉]]的地下掩体中,称为「松代大本营」;但工作尚未完成,战争就结束了<ref>西条地区を考える会,松代でなにがあったか! 大本宫建设、西条地区住民の証言,竜凤书房,2006年1月ISBN 978-4947697295</ref>。
  
 
 大本营下辖的机构大部分是[[参谋本部 (大日本帝国)|参谋本部]](陆军)和[[日本帝国海军军令部|军令部]](海军)的机构。大本营会议由天皇、参谋总长和次长、军令部总长和次长、参谋本部第1部长(负责作战事务)和作战课长、军令部第1部长和作战课长组成;[[陆军省|陆军大臣]]和[[海军省|海军大臣]]列席会议,但没有发言权。大本营中不包含[[内阁总理大臣]]、[[外务大臣]]等政府文官([[小矶内阁]]时期,首相曾例外地成为大本营的成员)。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负责在大本营和政府之间协调。
 
 大本营下辖的机构大部分是[[参谋本部 (大日本帝国)|参谋本部]](陆军)和[[日本帝国海军军令部|军令部]](海军)的机构。大本营会议由天皇、参谋总长和次长、军令部总长和次长、参谋本部第1部长(负责作战事务)和作战课长、军令部第1部长和作战课长组成;[[陆军省|陆军大臣]]和[[海军省|海军大臣]]列席会议,但没有发言权。大本营中不包含[[内阁总理大臣]]、[[外务大臣]]等政府文官([[小矶内阁]]时期,首相曾例外地成为大本营的成员)。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负责在大本营和政府之间协调。
行 176: 行 258:
 
 总军是[[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部队的最高编制,总司令官为陆军[[大将]],下辖数个[[方面军]]。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日本[[陆军]]计有[[中国派遣军]]、[[关东军]]、[[南方军 (日本陆军)|南方军]]、[[第一总军 (日本陆军)|第一总军]]、第二总军、航空总军等6个总军。
 
 总军是[[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部队的最高编制,总司令官为陆军[[大将]],下辖数个[[方面军]]。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日本[[陆军]]计有[[中国派遣军]]、[[关东军]]、[[南方军 (日本陆军)|南方军]]、[[第一总军 (日本陆军)|第一总军]]、第二总军、航空总军等6个总军。
  
1939年以前,日本陆军的最高编制为[[军 (军队)|军]],下辖数个[[师团]],但[[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战争]]开战后,日军大幅徵召兵员,扩建陆军,方于军之上再设立方面军及总军的编制。1939年9月12日,[[陆军省|日本陆军省]]为因应中日战争的需要,将华中方面军与华北方面军合并,首先于[[中国]][[南京]]设立了第一支总军「中国派遣军」,首任总司令官为[[西尾寿造]]大将。1941年11月6日,日本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前一个月,另编成「南方军」,以利进军[[南洋群岛]],首任总司令官为[[寺内寿一]]大将 。1942 年10月1日,德苏开战,日本又将驻扎于[[新京]]的「关东军」升格为总军(总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大将),以作为日苏之间战争之准备。1944年后,日本在战争中节节败退,军方开始有人喊出「本土决战」的口号,1945年4月7日,日本将原本防卫总司令部改制为「第一总军」(总司令官[[杉山元]]大将,驻地[[东京]])、「第二总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元帅]],驻地[[广岛]],在8月6日[[原子弹]]攻击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及航空总军(总司令官[[河边正三]]大将,驻地东京)。战后,除第一总军改制为复员司令部,专门负责部队复员工作外,其馀总军均遭裁撤。
+
1939年以前,日本陆军的最高编制为[[军 (军队)|军]],下辖数个[[师团]],但[[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战争]]开战后,日军大幅徵召兵员,扩建陆军,方于军之上再设立方面军及总军的编制。1939年9月12日,[[陆军省|日本陆军省]]为因应中日战争的需要,将华中方面军与华北方面军合并,首先于[[中国]][[南京]]设立了第一支总军「中国派遣军」,首任总司令官为[[西尾寿造]]大将。1941年11月6日,日本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前一个月,另编成「南方军」,以利进军[[南洋群岛]],首任总司令官为[[寺内寿一]]大将
 +
 
 +
1942 年10月1日,德苏开战,日本又将驻扎于[[新京]]的「关东军」升格为总军(总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大将),以作为日苏之间战争之准备。1944年后,日本在战争中节节败退,军方开始有人喊出「本土决战」的口号,1945年4月7日,日本将原本防卫总司令部改制为「第一总军」(总司令官[[杉山元]]大将,驻地[[东京]])、「第二总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元帅]],驻地[[广岛]],在8月6日[[原子弹]]攻击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及航空总军(总司令官[[河边正三]]大将,驻地东京)。战后,除第一总军改制为复员司令部,专门负责部队复员工作外,其馀总军均遭裁撤
 +
 
 +
[[方面军]]是[[大日本帝国陆军]]的军事单位之一。[[中日战争]]开战之前有[[朝鲜军 (日本陆军)|朝鲜军]]、[[台湾军]]、[[关东军]]、[[中国派遣军]]等4军存在,并没有设立称之为方面军的单位。随着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的爆发,8月31日中国派遣军改组为[[第1军 (日本陆军)|第1军]],在[[华北]]西部的作战地域也组建并部署了[[第2军 (日本陆军)|第2军]],与其他部队统和编组而成的[[华北方面军]]是大日本帝国陆军最初的方面军。之后于同年11月7日设立[[华中方面军]],1940年(昭和15年)2月9日设立[[华南方面军]],[[太平洋战争]]开战以前撤编,太平洋战争开战时称为方面军的仅有华北方面军
  
[[方面军]]是[[大日本帝国陆军]]的军事单位之一。[[中日战争]]开战之前有[[朝鲜军 (日本陆军)|朝鲜军]]、[[台湾军]]、[[关东军]]、[[中国派遣军]]等4军存在,并没有设立称之为方面军的单位。随着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的爆发,8月31日中国派遣军改组为[[第1军 (日本陆军)|第1军]],在[[华北]]西部的作战地域也组建并部署了[[第2军 (日本陆军)|第2军]],与其他部队统和编组而成的[[华北方面军]]是大日本帝国陆军最初的方面军。之后于同年11月7日设立[[华中方面军]],1940年(昭和15年)2月9日设立[[华南方面军]],[[太平洋战争]]开战以前撤编,太平洋战争开战时称为方面军的仅有华北方面军。 但是,随着战事的激烈化,而增设方面军,终战时已组建有17支。此外,更进一步在方面军之上,设立[[总军]]作为陆军部队的最大单位。军队符号以HA为记,标记为1HA(第1方面军)、2HA(第2方面军)等与[[大日本帝国陆军军列表|军]]相区别。[[司令|司令官]]由[[大将|陆军大将]]或[[中将]][[亲任官|亲补]]。
+
但是,随着战事的激烈化,而增设方面军,终战时已组建有17支。此外,更进一步在方面军之上,设立[[总军]]作为陆军部队的最大单位。军队符号以HA为记,标记为1HA(第1方面军)、2HA(第2方面军)等与[[大日本帝国陆军军列表|军]]相区别。[[司令|司令官]]由[[大将|陆军大将]]或[[中将]][[亲任官|亲补]]。
  
 
 大日本帝国没有独立的空军,陆军与海军拥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队。
 
 大日本帝国没有独立的空军,陆军与海军拥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队。
行 187: 行 273:
 
 日本海军之后在“复制·改进·创新”的政策下继续了自己的扩张道路。工厂经常会为测试和分解买入两艘相同型号的外国舰艇,随后对其进行研究和改进。这样子的作法使得最初只能依靠进口的军舰逐渐可以在国内进行组装,直到最后可以完全国产,从一八八〇年代开始的小型鱼雷艇到一九〇〇年代早期的大型战列舰。1905年建造的[[萨摩号战舰|萨摩]]百分之八十的部件来自于英国,而在1910年完成的[[河内号战舰|河内]]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部件需要靠进口。日本海军最后的大型军舰进口是在1913年从维克斯购买的[[金刚号战列舰|金刚]][[巡洋战舰|战列巡洋舰]]。
 
 日本海军之后在“复制·改进·创新”的政策下继续了自己的扩张道路。工厂经常会为测试和分解买入两艘相同型号的外国舰艇,随后对其进行研究和改进。这样子的作法使得最初只能依靠进口的军舰逐渐可以在国内进行组装,直到最后可以完全国产,从一八八〇年代开始的小型鱼雷艇到一九〇〇年代早期的大型战列舰。1905年建造的[[萨摩号战舰|萨摩]]百分之八十的部件来自于英国,而在1910年完成的[[河内号战舰|河内]]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部件需要靠进口。日本海军最后的大型军舰进口是在1913年从维克斯购买的[[金刚号战列舰|金刚]][[巡洋战舰|战列巡洋舰]]。
  
 在经历了日本海海战后,佐藤铁太郎|佐藤铁太郎}}等海军战略家,开始计划对策以应付美国海军的威胁,佐藤认为战列舰的数量必须达到对方的70%以上,但由于日本工业输出的局限性,战列舰数量只保持在60%。1918年,日本海军的预算达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32%,世界上第一艘正式的[[航空母舰]][[凤翔号航空母舰|凤翔]]竣工。410毫米口径的[[长门号战列舰|长门]]和460毫米口径的[[大和级战列舰|大和级]]战列舰后来成为了日本海军[[大舰巨炮主义]]的象征。1920年,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海军开始了一套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的“[[八八舰队]]”(八艘战舰加上八艘巡洋舰)增强政策 。因为在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和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的影响导致主力舰的建造被一度中断,但在伦敦海军条约破裂后则重新开始了扩充。1941年,到了[[太平洋战争]]开战前,日本海军的旗下拥有了十艘战舰,三百八十五艘舰艇和包括[[零战]]在内的3260架军用机。从日俄战争胜利以来一直到太平洋战争战败,大日本帝国海军一直和[[英国皇家海军]]与[[美国海军]]构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世界三大海军。1928年,日本海军推出了[[吹雪型驱逐舰]],开创性的127毫米口径炮和鱼雷塔成为了其它海军模仿的目标,而它610毫米的[[九三式鱼雷|九三式鱼雷]]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前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鱼雷之一
+
 在经历了日本海海战后,佐藤铁太郎|佐藤铁太郎}}等海军战略家,开始计划对策以应付美国海军的威胁,佐藤认为战列舰的数量必须达到对方的70%以上,但由于日本工业输出的局限性,战列舰数量只保持在60%。1918年,日本海军的预算达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32%,世界上第一艘正式的[[航空母舰]][[凤翔号航空母舰|凤翔]]竣工。410毫米口径的[[长门号战列舰|长门]]和460毫米口径的[[大和级战列舰|大和级]]战列舰后来成为了日本海军[[大舰巨炮主义]]的象征。1920年,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海军开始了一套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的“[[八八舰队]]”(八艘战舰加上八艘巡洋舰)增强政策。
  
1920-30年代,[[日本海军]]大概分舰队派及条约派两个对立派系,于[[海军假日]]时期的日本政坛上挑起多次衝突。条约派认识到日本经济的困难,中主张遵守[[伦敦海军条约]],限制军备发展以充实国力的势力,以[[加藤友三郎]]元帅为代表人物,以[[海军省]]为代表。相对于此,舰队派是指大日本帝国海军中反对《[[伦敦海军条约]]》,提倡全力扩张[[舰队]],挑战欧美列强在亚太地区权力的势力,以[[伏见宫博恭王]]、[[加藤寛治]]、山本英辅、末次信正、高桥三吉等人及[[军令部 (日本海军)|军令部]]为中心,日后[[珍珠港事变]]率领日军舰队偷袭[[夏威夷]]的[[南云忠一]]中将亦为这一派的代表人物。虽说舰队派与条约派互为对立,然而事实上,两者所代表者仅为当时日本海军中两种对立的意见,并非有组织的两个团体,两者之间亦无明确的定义与分割。1929年,日本帝国海军成立了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戦队|海军陆戦队,かいぐんりくせんたい)。
+
因为在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和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的影响导致主力舰的建造被一度中断,但在伦敦海军条约破裂后则重新开始了扩充。1941年,到了[[太平洋战争]]开战前,日本海军的旗下拥有了十艘战舰,三百八十五艘舰艇和包括[[零战]]在内的3260架军用机。从日俄战争胜利以来一直到太平洋战争战败,大日本帝国海军一直和[[英国皇家海军]]与[[美国海军]]构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世界三大海军。1928年,日本海军推出了[[吹雪型驱逐舰]],开创性的127毫米口径炮和鱼雷塔成为了其它海军模仿的目标,而它610毫米的[[九三式鱼雷|九三式鱼雷]]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前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鱼雷之一。
 +
 
 +
1920-30年代,[[日本海军]]大概分舰队派及条约派两个对立派系,于[[海军假日]]时期的日本政坛上挑起多次衝突。条约派认识到日本经济的困难,中主张遵守[[伦敦海军条约]],限制军备发展以充实国力的势力,以[[加藤友三郎]]元帅为代表人物,以[[海军省]]为代表。相对于此,舰队派是指大日本帝国海军中反对《[[伦敦海军条约]]》,提倡全力扩张[[舰队]],挑战欧美列强在亚太地区权力的势力,以[[伏见宫博恭王]]、[[加藤寛治]]、山本英辅、末次信正、高桥三吉等人及[[军令部 (日本海军)|军令部]]为中心,日后[[珍珠港事变]]率领日军舰队偷袭[[夏威夷]]的[[南云忠一]]中将亦为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
 
 +
虽说舰队派与条约派互为对立,然而事实上,两者所代表者仅为当时日本海军中两种对立的意见,并非有组织的两个团体,两者之间亦无明确的定义与分割。1929年,日本帝国海军成立了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戦队|海军陆戦队,かいぐんりくせんたい)。
  
 
=== 卫戍部队 ===
 
=== 卫戍部队 ===
行 197: 行 287:
 
 宪兵队是隶属于[[大日本帝国陆军]],存在于1881年至1945年。海军有自己的宪兵队,称作{{Link-ja|海军特别警察队|海军特别警察队}}。<ref>Masae Takahashi (editor and annotator), ''Zoku Gendaishi Shiryo'' ("Materials on Contemporary History, Second Series"), Volume 6, ''Gunji Keisatsu'' ("Military Police"), (Tokyo: Misuzu Shobo, 1982), pp. v–xxx.</ref>
 
 宪兵队是隶属于[[大日本帝国陆军]],存在于1881年至1945年。海军有自己的宪兵队,称作{{Link-ja|海军特别警察队|海军特别警察队}}。<ref>Masae Takahashi (editor and annotator), ''Zoku Gendaishi Shiryo'' ("Materials on Contemporary History, Second Series"), Volume 6, ''Gunji Keisatsu'' ("Military Police"), (Tokyo: Misuzu Shobo, 1982), pp. v–xxx.</ref>
  
1881年3月11日,日本宪兵条例公布,5月9日宪兵队成立。宪兵条例列明宪兵是作为陆军军纪的代表,担任军内军纪的巡查和检察的任务,监督军人的日常品行。兼任行政警察和司法警察。日本陆军宪兵最初兵力1600名,在[[东京]]设有宪兵司令部。1883年在[[大坂]]建立了关西宪兵总司令部。1889年,设立六个[[师团]]后,每个师团都设置一个宪兵队。宪兵兵力2100名。[[甲午战争]]爆发,增设师团,宪兵兵力增加到5000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宪兵兵力裁至2000名。1923年[[陆军省]]正式规定了宪兵袖章,白棉质地的白箍宽十二公分,上面写有红色从右至左的「宪兵」二字。1931年[[918事变]]时,宪兵总数2250名。1935年9月[[东条英机]]任关东宪兵司令官后,把只有三百人的宪兵队伍迅速扩充为近千人。
+
1881年3月11日,日本宪兵条例公布,5月9日宪兵队成立。宪兵条例列明宪兵是作为陆军军纪的代表,担任军内军纪的巡查和检察的任务,监督军人的日常品行。兼任行政警察和司法警察。日本陆军宪兵最初兵力1600名,在[[东京]]设有宪兵司令部。1883年在[[大坂]]建立了关西宪兵总司令部。1889年,设立六个[[师团]]后,每个师团都设置一个宪兵队。宪兵兵力2100名。[[甲午战争]]爆发,增设师团,宪兵兵力增加到5000名。
 +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宪兵兵力裁至2000名。1923年[[陆军省]]正式规定了宪兵袖章,白棉质地的白箍宽十二公分,上面写有红色从右至左的「宪兵」二字。1931年[[918事变]]时,宪兵总数2250名。1935年9月[[东条英机]]任关东宪兵司令官后,把只有三百人的宪兵队伍迅速扩充为近千人。
  
 
 大日本帝国曾设置的秘密警察组织特别高等警察,负责政治团体的调查工作。特别高等警察原隶属于内务省,二战前日本驻中华民国各领事馆均设有警察署,内设特高课。后来也被设立在占领区宪兵队内,归军部领导。
 
 大日本帝国曾设置的秘密警察组织特别高等警察,负责政治团体的调查工作。特别高等警察原隶属于内务省,二战前日本驻中华民国各领事馆均设有警察署,内设特高课。后来也被设立在占领区宪兵队内,归军部领导。
行 205: 行 297:
 
1883年至1945年间,陆军大学校创设于[[东京都]][[港区]][[北青山]](开校后一年迁往[[千代田区]],在[[二次大战]]结束前疏散至[[山梨县]][[甲府市]]),培养参谋军官及日军[[将]]级、[[大佐]]级高阶军官及军事研究为其主要任务。设置的64年间共有3,485名毕业生。报考资格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在[[部队]]两年以上经历,未满30岁的[[中尉]]、[[大尉]]军官。教育期间为[[步兵]]、[[骑兵]]三年,[[抱兵]]、[[工兵]]为两年。日本陆军内的诸所学校通常是在教育总监部的管辖下,陆军大学校却是由[[参谋本部]]直辖的学校,陆军大学校毕业生的人事安排由参谋本部直接处理。
 
1883年至1945年间,陆军大学校创设于[[东京都]][[港区]][[北青山]](开校后一年迁往[[千代田区]],在[[二次大战]]结束前疏散至[[山梨县]][[甲府市]]),培养参谋军官及日军[[将]]级、[[大佐]]级高阶军官及军事研究为其主要任务。设置的64年间共有3,485名毕业生。报考资格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在[[部队]]两年以上经历,未满30岁的[[中尉]]、[[大尉]]军官。教育期间为[[步兵]]、[[骑兵]]三年,[[抱兵]]、[[工兵]]为两年。日本陆军内的诸所学校通常是在教育总监部的管辖下,陆军大学校却是由[[参谋本部]]直辖的学校,陆军大学校毕业生的人事安排由参谋本部直接处理。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日本[[少尉]][[军官]]的养成学校。该校于[[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开办,前身是1868年8月开办的「京都军校」,于1874年正式成立。该校毕业生均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近代日本的[[陆军]]军官无论[[大将]]还是[[少尉]],几乎都曾是该校的毕业生。当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海军兵学校]]学生一毕业即成为奏任官。日本皇族、华族也多数进这两所学校 。陆军士官学校的学制是两年预科,然后分[[兵科]],以少尉候补生身份(佩戴[[上等兵]]军衔)进入部队实习5个月,战时缩短为3个月。部队实习结束晋升为[[军曹]]军衔,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本科或者陆军航空士官学校一年零五个月,战时缩短为一年半。本科毕业后,以见习士官身份(佩戴[[曹长]]军衔)回原部队实习数个月,实习结束后获得现役[[少尉]]的任命书。因此中学毕业生从入校到获得少尉军衔至少需要5年
+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日本[[少尉]][[军官]]的养成学校。该校于[[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开办,前身是1868年8月开办的「京都军校」,于1874年正式成立。该校毕业生均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近代日本的[[陆军]]军官无论[[大将]]还是[[少尉]],几乎都曾是该校的毕业生。当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海军兵学校]]学生一毕业即成为奏任官。日本皇族、华族也多数进这两所学校。
  
 海军兵学校、海军机关学校与海军经理学校是帝国海军的三大军校。[[海军兵学校|日本海军兵学校]]是[[大日本帝国海军]]战斗兵科军官的养成学校,设校于[[广岛县]][[江田岛市]]。1869年,其前身「海军操练所」开设,后改称「海军兵学寮」。1876年迁往[[东京]][[筑地]],改称「海军兵学校」。1888年再迁往现址广岛县[[濑户内海]]安艺群岛的江田岛。1943年在[[岩国飞行场]]设立岩国分校。1944年设立[[大分]]、[[舞鹤]]分校。1945年设立针尾分校。海军兵学校的录取年龄为16-19岁的中学校毕业生。学制起初是三年制,1927年改为3年8个月,1932年时改为4年制。后来因为需要大量军事人员扩充军队,兵学校的学制由第66期开始缩短为3年8个月,再后来又缩减为3年3个月(67期)、3年4个月(68期)、3年(69期~71期)、2年4个月(72期)。海军兵学校的最高年级生称为「1号」,其下较低年级生则以「2号」、「3号」、「4号」分别称呼之。海军兵学校毕业生会以[[少尉]]候补生身份分发至练习舰队,经过远洋航行的术科讲习及实地训练后任职。
+
陆军士官学校的学制是两年预科,然后分[[兵科]],以少尉候补生身份(佩戴[[上等兵]]军衔)进入部队实习5个月,战时缩短为3个月。部队实习结束晋升为[[军曹]]军衔,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本科或者陆军航空士官学校一年零五个月,战时缩短为一年半。本科毕业后,以见习士官身份(佩戴[[曹长]]军衔)回原部队实习数个月,实习结束后获得现役[[少尉]]的任命书。因此中学毕业生从入校到获得少尉军衔至少需要5年。
 +
 
 +
 海军兵学校、海军机关学校与海军经理学校是帝国海军的三大军校。[[海军兵学校|日本海军兵学校]]是[[大日本帝国海军]]战斗兵科军官的养成学校,设校于[[广岛县]][[江田岛市]]。1869年,其前身「海军操练所」开设,后改称「海军兵学寮」。1876年迁往[[东京]][[筑地]],改称「海军兵学校」。1888年再迁往现址广岛县[[濑户内海]]安艺群岛的江田岛。1943年在[[岩国飞行场]]设立岩国分校。1944年设立[[大分]]、[[舞鹤]]分校。1945年设立针尾分校。海军兵学校的录取年龄为16-19岁的中学校毕业生。
 +
 
 +
学制起初是三年制,1927年改为3年8个月,1932年时改为4年制。后来因为需要大量军事人员扩充军队,兵学校的学制由第66期开始缩短为3年8个月,再后来又缩减为3年3个月(67期)、3年4个月(68期)、3年(69期~71期)、2年4个月(72期)。海军兵学校的最高年级生称为「1号」,其下较低年级生则以「2号」、「3号」、「4号」分别称呼之。海军兵学校毕业生会以[[少尉]]候补生身份分发至练习舰队,经过远洋航行的术科讲习及实地训练后任职。
  
 
== 经济 ==
 
== 经济 ==
行 214: 行 310:
 
1918年,米价急涨,日本农村爆发[[1918年米骚动|米骚动]]事件,并演变成武装衝突,参与者逾二百万人;事后警方逮捕超过二万五千人,其中八千二百人被判各项刑罚:轻则罚款,重则处死<ref>cite book | title=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apan 1868–1941 | publisher=[[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uthor=W. J. Macpherson | year=1995 | isbn=978-0521557924</ref>;此事亦使[[寺内正毅|寺内内阁]]下台。由于当时日本内地的大米供不应求,因而增加生产朝鲜和台湾的大米,并进口更多的外地大米至内地,以解内地缺米之忧;朝鲜和台湾对内供米减少,朝鲜农民祇能从满洲进口杂粮充饥<ref>cite journal|author=许介鳞|title=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与朝鲜的比较(二)|journal=海峡评论http://www.haixiainfo.com.tw/182-954.html|accessdate=2014-01-22|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archive.org/web/20140201220843/http://www.haixiainfo.com.tw/182-954.html|archivedate=2014-02-01</ref>。
 
1918年,米价急涨,日本农村爆发[[1918年米骚动|米骚动]]事件,并演变成武装衝突,参与者逾二百万人;事后警方逮捕超过二万五千人,其中八千二百人被判各项刑罚:轻则罚款,重则处死<ref>cite book | title=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apan 1868–1941 | publisher=[[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uthor=W. J. Macpherson | year=1995 | isbn=978-0521557924</ref>;此事亦使[[寺内正毅|寺内内阁]]下台。由于当时日本内地的大米供不应求,因而增加生产朝鲜和台湾的大米,并进口更多的外地大米至内地,以解内地缺米之忧;朝鲜和台湾对内供米减少,朝鲜农民祇能从满洲进口杂粮充饥<ref>cite journal|author=许介鳞|title=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与朝鲜的比较(二)|journal=海峡评论http://www.haixiainfo.com.tw/182-954.html|accessdate=2014-01-22|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archive.org/web/20140201220843/http://www.haixiainfo.com.tw/182-954.html|archivedate=2014-02-01</ref>。
  
 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军需激增,[[日本]]的经济从中获益很多。[[重工业]]在日本经济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当时日本开始出现自[[江户时代]]起的首次[[贸易顺差]];而到了1920年代,製造业和矿业在全国生产总值中佔的比重为23%,首度超越农业的21%,日本亦因此成为了债权国。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国家对军需品的需求下降,使依赖军需品外销的日本经济陷入低谷 。1923 年的[[关东大震灾]]导致日本多间银行信用不佳,1927年发生了[[昭和金融恐慌]]。1929年,更发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1930年,由于解除黄金出口禁令与世界恐慌等一连串影响,日本经济恶化。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自由经济]]转换成国家统制经济(战时经济),这段时间日本製造业和矿业总值佔日本全国生产总值超过30%,这是由于军事工业的发展。
+
 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军需激增,[[日本]]的经济从中获益很多。[[重工业]]在日本经济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当时日本开始出现自[[江户时代]]起的首次[[贸易顺差]];而到了1920年代,製造业和矿业在全国生产总值中佔的比重为23%,首度超越农业的21%,日本亦因此成为了债权国。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国家对军需品的需求下降,使依赖军需品外销的日本经济陷入低谷
 +
 
 +
1923 年的[[关东大震灾]]导致日本多间银行信用不佳,1927年发生了[[昭和金融恐慌]]。1929年,更发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1930年,由于解除黄金出口禁令与世界恐慌等一连串影响,日本经济恶化。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自由经济]]转换成国家统制经济(战时经济),这段时间日本製造业和矿业总值佔日本全国生产总值超过30%,这是由于军事工业的发展。
  
 
=== 货币政策 ===
 
=== 货币政策 ===
 
 日本银行在帝国金融体系的岗位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依据日本银行法,日本银行为[[财务省]]主管的认可法人,是独立于[[日本政府]]的[[法人]]。1882年6月帝国颁布日本银行条例。1882年10月10日日本银行正式成立。1942年2月,日本颁布日本银行法(昭和17年法律第67号)。1942年5月1日,根据旧日本银行法施行法人改组。
 
 日本银行在帝国金融体系的岗位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依据日本银行法,日本银行为[[财务省]]主管的认可法人,是独立于[[日本政府]]的[[法人]]。1882年6月帝国颁布日本银行条例。1882年10月10日日本银行正式成立。1942年2月,日本颁布日本银行法(昭和17年法律第67号)。1942年5月1日,根据旧日本银行法施行法人改组。
  
1871年6月27日,日本制定了货币单位「圆」({{lang|ja|円}}),取代当时的四进制的[[二分金]]。当年明治政府发布《新货币条例》,规定新货币采用金本位,以圆为单位,一圆与1500[[毫克]]纯金等值,并设有辅币单位[[钱]]及[[厘]],兑换比例为十进制,即1圆=100钱=1000厘。<ref>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title =日本圆| url =http://www.cbpmc.com.cn/qbjs/rmbjs/gwqb/gwqb_12.htm| author =| date =| accessdate =2009年9月17日| deadurl =yes| archiveurl https://archive.org/20080921085210/http://www.cbpmc.com.cn/qbjs/rmbjs/gwqb/gwqb_12.htm| archivedate =2008年9月21日</ref>在[[日本]]国内,[[白银]]的价值相对较高。因而其[[黄金]]与[[白银]]比价要低于国际市场,这就使得国际投机商有利可图。他们将[[银两]]运入日本,换成[[黄金]],再到其他国家卖出。此举扰乱了日本经济,到1874年,日本实际上转向了[[银本位]]制。<ref >cite web | language = zh-hans | publisher = | title =关于日本市场经济| url =http://www.sekigun.com/learn/scjj.htm| author =  | date =  | accessdate = 2009年9月22日 </ref>虽然白银的价格相对于黄金仍然在下跌,但出于贸易结算的考虑,日本对外贸易多以[[银币]]计算。1897年,随着日本[[s:货币法|货币法]]的发布,日圆的[[金本位]]制度第二次以法律形式被确立下来。该法律规定1日圆与750[[毫克]][[黄金]]等价。1931年12月31日,日本由大藏省宣布停止黄金输出,禁止[[金币]]与[[钞票]]之间的兑换。
+
1871年6月27日,日本制定了货币单位「圆」({{lang|ja|円}}),取代当时的四进制的[[二分金]]。当年明治政府发布《新货币条例》,规定新货币采用金本位,以圆为单位,一圆与1500[[毫克]]纯金等值,并设有辅币单位[[钱]]及[[厘]],兑换比例为十进制,即1圆=100钱=1000厘。<ref>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title =日本圆| url =http://www.cbpmc.com.cn/qbjs/rmbjs/gwqb/gwqb_12.htm| author =| date =| accessdate =2009年9月17日| deadurl =yes| archiveurl https://archive.org/20080921085210/http://www.cbpmc.com.cn/qbjs/rmbjs/gwqb/gwqb_12.htm| archivedate =2008年9月21日</ref>在[[日本]]国内,[[白银]]的价值相对较高。因而其[[黄金]]与[[白银]]比价要低于国际市场,这就使得国际投机商有利可图。他们将[[银两]]运入日本,换成[[黄金]],再到其他国家卖出。此举扰乱了日本经济,到1874年,日本实际上转向了[[银本位]]制。<ref >cite web | language = zh-hans | publisher = | title =关于日本市场经济| url =http://www.sekigun.com/learn/scjj.htm| author =  | date =  | accessdate = 2009年9月22日 </ref>
 +
 
 +
虽然白银的价格相对于黄金仍然在下跌,但出于贸易结算的考虑,日本对外贸易多以[[银币]]计算。1897年,随着日本[[s:货币法|货币法]]的发布,日圆的[[金本位]]制度第二次以法律形式被确立下来。该法律规定1日圆与750[[毫克]][[黄金]]等价。1931年12月31日,日本由大藏省宣布停止黄金输出,禁止[[金币]]与[[钞票]]之间的兑换。
  
 
=== 朝鲜半岛地区 ===
 
=== 朝鲜半岛地区 ===
行 226: 行 326:
  
 
=== 满洲地区 ===
 
=== 满洲地区 ===
 满洲当时已建立起较完备、先进的工业体系。包括铁道运输、航空、航海、钢铁、煤炭、机车、汽车製造、飞机製造和军工等工业部门。时任[[满洲国]]国务院实业部总务司长[[岸信介]]向[[关东军]]说:「要是没有[[财阀]]、资本家,就无法进行初期建国工程」,而从日本引入财阀投资<ref>cite book |author=宫脇淳子 |year=2016 |orig-year=2013 |chapter=第三章 |script-chapter=满洲国建国、崩坏以及其后 |title=《这才是真实的满洲史——中日满纠缠不已的「东北」如何左右近代中国》 |language=zh-hant |edition=初版 |location=新北市 |publisher=八旗文化 |isbn=978-986-5842-71-0 </ref>。财阀的资金迅速涌入满洲国。[[鲶川义介]]的日产财阀藉此进入满洲,旗下拥有日立製造所、[[日产汽车]]、日本矿业、日本化学工业等130家公司,是拥有15万名员工之大财阀rp|223-224。满洲国对于工业部门採取经济统制政策,推行“一业一社”的原则,每个行业都成立一个“特殊会社”——垄断性公司。满铁之所以接受改组,时任满铁总裁之[[松冈洋右]]是岸信介叔叔之妻舅,和满业之鲇川义介为姻亲rp|223-224。由于战争的进行导致物资奇缺,满洲国末期时国务院制定《金属类回收法》<ref>cite web |language = zh-hans |url =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g365/2009-09/15/content_18521567_2.htm |title = 揭秘伪满洲国 |publisher=中国网 |date=2009-09-15 |accessdate=2011-07-28 </ref>。
+
 满洲当时已建立起较完备、先进的工业体系。包括铁道运输、航空、航海、钢铁、煤炭、机车、汽车製造、飞机製造和军工等工业部门。时任[[满洲国]]国务院实业部总务司长[[岸信介]]向[[关东军]]说:「要是没有[[财阀]]、资本家,就无法进行初期建国工程」,而从日本引入财阀投资<ref>cite book |author=宫脇淳子 |year=2016 |orig-year=2013 |chapter=第三章 |script-chapter=满洲国建国、崩坏以及其后 |title=《这才是真实的满洲史——中日满纠缠不已的「东北」如何左右近代中国》 |language=zh-hant |edition=初版 |location=新北市 |publisher=八旗文化 |isbn=978-986-5842-71-0 </ref>。财阀的资金迅速涌入满洲国。[[鲶川义介]]的日产财阀藉此进入满洲,旗下拥有日立製造所、[[日产汽车]]、日本矿业、日本化学工业等130家公司,是拥有15万名员工之大财阀rp|223-224。
 +
 
 +
满洲国对于工业部门採取经济统制政策,推行“一业一社”的原则,每个行业都成立一个“特殊会社”——垄断性公司。满铁之所以接受改组,时任满铁总裁之[[松冈洋右]]是岸信介叔叔之妻舅,和满业之鲇川义介为姻亲rp|223-224。由于战争的进行导致物资奇缺,满洲国末期时国务院制定《金属类回收法》<ref>cite web |language = zh-hans |url =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g365/2009-09/15/content_18521567_2.htm |title = 揭秘伪满洲国 |publisher=中国网 |date=2009-09-15 |accessdate=2011-07-28 </ref>。
  
 
 满洲国钢铁和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鞍山]]和[[本溪|本溪湖]],煤炭工业集中于抚顺、本溪湖、[[阜新]],油页岩和[[合成燃料]]工业集中在抚顺和[[吉林]],菱镁矿业集中于[[海城]]和[[大石桥]],水力发电集中于吉林和[[鸭绿江]],机械、军火、飞机工业中心为[[奉天]](今[[渖阳]]),纺织和和食品等轻工业则集中在[[大连]]、[[丹东]]、[[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
 
 满洲国钢铁和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鞍山]]和[[本溪|本溪湖]],煤炭工业集中于抚顺、本溪湖、[[阜新]],油页岩和[[合成燃料]]工业集中在抚顺和[[吉林]],菱镁矿业集中于[[海城]]和[[大石桥]],水力发电集中于吉林和[[鸭绿江]],机械、军火、飞机工业中心为[[奉天]](今[[渖阳]]),纺织和和食品等轻工业则集中在[[大连]]、[[丹东]]、[[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
行 331: 行 433:
 
== 帝国遗产 ==
 
== 帝国遗产 ==
 
 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终战时,仍然控制着中国东部及东南亚的大片领土,当地的日本资产,包括工厂、基础建设,有很多都由当地在战后成立的政府所接收。中国的鞍山钢铁集团的前身就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1916年成立的「[[鞍山製铁所]]」和「[[昭和製钢所]]」。[[国民政府]]收复中国东北后,负责掌管全国重工业的[[资源委员会]]利用剩馀练钢设备改组成鞍山钢铁公司。[[中国共产党]]占领中国东北后鞍山钢铁公司仍维持既往编制,并藉由苏援重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规模最大且最先进的钢铁生产公司。
 
 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终战时,仍然控制着中国东部及东南亚的大片领土,当地的日本资产,包括工厂、基础建设,有很多都由当地在战后成立的政府所接收。中国的鞍山钢铁集团的前身就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1916年成立的「[[鞍山製铁所]]」和「[[昭和製钢所]]」。[[国民政府]]收复中国东北后,负责掌管全国重工业的[[资源委员会]]利用剩馀练钢设备改组成鞍山钢铁公司。[[中国共产党]]占领中国东北后鞍山钢铁公司仍维持既往编制,并藉由苏援重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规模最大且最先进的钢铁生产公司。
 
== 注释 ==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30em}}
 
{{Reflist|30em}}
  
== 外部连结 ==
+
=== 外部连结 ===
 
*[[大日本帝国]]
 
*[[大日本帝国]]
 
*[[近代殖民国家]]
 
*[[近代殖民国家]]
行 344: 行 443:
 
*[[帝国]]
 
*[[帝国]]
 
*[[大东亚共荣圈]]
 
*[[大东亚共荣圈]]
 +
 +
[[Category:710-799 史地類:世界史地]]
 +
[[Category:国家]]

於 2019年12月9日 (一) 07:01 的最新修訂

大日本帝國: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間所使用的國號,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現於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在1936年後才成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國號。現在「大日本帝國」一詞主要是指日本在1868年江戶時代結束至1947年新憲法施行之間的歷史時期

大日本帝國(大日本帝國|hg=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だいにほんていこく大日本帝國dainippon teikoku, dainihon teikoku;中文又譯為日本帝國)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間所使用的國號,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現於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在1936年後才成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國號。現在「大日本帝國」一詞主要是指日本在1868年江戶時代結束至1947年新憲法施行之間的歷史時期。統治期間,日本皇室成員均以農曆而並非新曆來計算生日。

簡介

日本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政治權力德川幕府武家重回天皇手中,開始了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大日本帝國憲法》於1889年發布,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國議會

由明治時代開始,日本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範圍,國力逐漸壯大,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位於東方世界列強。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日本曾經在中國的五個城市中開闢過專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蘇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慶日租界漢口日租界

1902年1月30日,日本與英國結成同盟,雙方的友好關係一直延續到1923年盟約失效。

二十世紀初,加藤高明內閣於1925年3月公佈《普通選舉法》,同年4月22日為抑制國內共產主義運動,公佈了《治安維持法》,於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選舉法》在1928年2月20日舉行的第16回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得到實行,自加藤高明以後的六代內閣皆為眾議院多數黨交替組成的政黨內閣,由立憲政友會立憲民政黨兩大政黨輪替執政,開始了「憲政之常道」的慣例。

日本:日本在二戰時所統治及占領的地區 。

1930年代中期後,自1912年第一次護憲運動以來的政黨政治日漸衰落。早年軍部興起法西斯主義,在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軍部便乘機製造了一連串政變。

1936年,日本爆發二二六政變事件,事後軍部扶植了傀儡廣田弘毅內閣掌政,廣田弘毅按軍部的意思改組政府,規定內閣中的陸海軍大臣必須由中將以上的現役軍人擔任,使內閣成為軍部的傀儡。日本自始確立了其軍國體制,統制派大政翼贊會掌控了政治權力。1936年11月與納粹德國簽定《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意大利加入。

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名裕仁,號迪宮,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在位),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間最長的天皇,執政長達62年零13天。 大正十五年(1926)大正天皇因病逝世,裕仁登基成為日本新一任天皇。在位期間,他策劃和指揮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侵略和踐踏了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十幾個國家,導致了數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與中國全面爆發戰爭。1940年9月27日,大政翼贊會促成了《三國同盟條約》的簽定,日本成為軸心國成員之一。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至此完全涉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國投降,成為二戰軸心國陣營最後一個投降的國家,這也意味着大日本帝國已名存實亡。

隨後同盟國對日本實施軍事占領,同時修改憲法與改造政治制度。1947年《日本國憲法》頒布後,日本官方不再以此為正式國號。1951年9月8日,《三藩市和約》簽定,日本才結束長達七年的盟軍占領時期,並恢復正常國家地位。

大日本帝國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自1868年明治天皇發表《五條御誓文》至1947年修改憲法為止,存在79年,帝國的疆域在1942年達到最盛,控制着大約7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億多的人口,這大約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六。期間,大日本帝國在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達到很高的水平,自明治維新主張脫離亞洲開始的國力提昇,使日本很早就進入發達國家行列。

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日本經歷迅速現代化,出現空前的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對後世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這段時期的日本積極進行軍事擴張,先後經歷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塑造了近現代東亞的政治局勢,戰爭同時為世界各國遺留不少歷史爭端,至今仍未能平息。

名稱

1867年11月9日(慶應3年10月14日),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向登基不久的天皇歸還政權,稱為大政奉還。1868年1月3日(慶應3年12月9日),日本改元明治朝廷同時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根據大號令,以討幕派的薩摩藩長州藩的領導班子為中心組成了新的政府,天皇正式重新掌握政治實權。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國憲法》生效,天皇定為國家元首,政體為二元君主制君主立憲制的分支),內閣國會也漸次設置。

之後的時間裡,「日本」、「日本國」、「大日本」、「日本帝國」、「大日本帝國」等名稱都曾經被日本政府使用過。受到西方影響崩潰的藩幕體制,自明治維新以來藉由再造天皇制的方式,試圖創造日本人現代的國家認同。直到1934年發表:「國體明徵聲名」,日本為由天皇統治的國家,首度確立現代國體意義的「日本」主幹。[1][2]。1936年(昭和11年),國號正式統一為「大日本帝國」,但根據外務省的通知,不是法定名稱。通稱「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敗戰的日本在盟軍占領當局的指導下形成新的國家體系;1947年(昭和22年),《日本國憲法》頒布施行以取代《大日本帝國憲法》,官方文件也改用「日本國」國號,「大日本帝國」一詞走入歷史。

君主

歷史

早期歷史

幕末時日本諸藩當中,以薩摩藩長州藩最具政治上的影響力高喊高舉「攘夷」大旗,兩藩對於「開國」的幕府不滿,與朝廷聯手逼迫幕府轉向「攘夷」,繼而不惜主動挑起與西洋諸國的事端。薩摩與幕府對長州作戰,種下傳統武士的不滿加深日後武力討伐幕府的種子。1866年1月21日,在坂本龍馬的中介下,薩摩藩與長州藩締結同盟,決定在倒幕上合作。

1867年11月9日,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眼見薩長同盟的威脅,決定先行上奏明治天皇,提出大政奉還,翌日獲得敕許,將260年來由德川幕府掌握的政權交還天皇,並創設以德川家為中心的新政府,德川家將作為政治中樞繼續掌握實權。公家岩倉具視和薩摩藩的大久保利通等討幕派見此,策劃政變以阻止親德川派建立以德川家為中心的新政府。在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召開的最後一次朝議後,薩摩等五個藩的軍隊封鎖了京都御所的九門,禁止親德川派的攝政二條齊敬和賀陽宮朝彥親王進宮。

隨後,明治天皇在京都御所內學問所發布了「王政復古大號令」,並在當天進行的小御所會議上,決定了要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向天皇交還內大臣官職和領地。[3]此事刺激了德川慶喜,更激化了德川慶喜與討幕派的對立。1868年1月中,親德川派的會津藩、桑名藩以謁見天皇為名,從大坂京都進軍。同時,以薩摩和長州兩藩軍隊為主力的討幕軍亦在京都重兵集結,雙方在京都南郊的鳥羽、伏見爆發武裝衝突,即鳥羽伏見之戰,內戰戊辰戰爭爆發。討幕派的薩長軍獲得鳥羽伏見之戰的勝利。

德川慶喜戰後於慶應4年1月6日放棄大坂城,並由海路逃往江戶。1月31日,天皇發布討伐德川慶喜的命令,並在2月3日剝奪了德川的官職。以薩摩、長州等藩兵為主力的討幕軍,相繼從京都出發。3月12至13日,討幕軍隊到達江戶城外。經過一連場談判後,討幕軍統帥西鄉隆盛成功勸服德川慶喜投降,於4月21日和平接收江戶。事後德川慶喜遭到軟禁,江戶時代結束。

1869年5月的箱館灣海戰是日本內戰戊辰戰爭的最後階段,帝國海軍猛烈掃蕩德川幕府的殘餘軍力。

明治天皇於1868年4月6日發表《五條御誓文》,開啟了明治維新的歷史序幕。自1868年開始日本進行了多項改革[4]。1868年,明治新政府宣布設立後箱館裁判所|箱館裁判所,便將北海道納入新政府統治之內[5]

在德川慶喜被迫使交還權力後,討幕軍征討由仙台藩伊達氏作為盟主的奧羽越列藩同盟等殘餘幕府勢力。幕府軍在接連敗仗後,在1869年1月北上佔領五稜郭,將領榎本武揚宣布成立蝦夷共和國,並和討幕軍之間爆發箱館戰爭[6]。1869年6月27日,榎本武揚宣佈投降,隨着幕府勢力的抵抗消失,日本全境統一。

在幕府軍投降之後,新政府廢藩置縣及廢除大名,並宣布在北海道全境設11國86郡。1869年天皇和新政府遷都,從京都移駐江戶,並把江戶改稱為東京。同年,新政府創建了開拓使,北海道開始進入大規模開發時代。除了政府動員的移民之外,亦有自發性的大規模移民,其代表例為帶廣的晩成社[7]

為了加強國防,還設置了屯田兵制度[8]。1882年,開拓使被廢止,政府改設函館縣札幌縣根室縣三個縣來管理北海道[9]rp|28-30。1886年,政府決定廢除三縣,改設北海道廳 (1886-1947)|北海道庁 (1886-1947)|北海道廳。

日本後來有出兵台灣之議[10][11]。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國船隻於颱風後漂流至台灣東南部[12],其中54名登島乘客被原住民出草殺害,史稱八瑤灣事件[13]

由於當時琉球國同時向日本和清朝朝貢,而清廷表示將事件交由日本處理[14],日本因而在1874年5月攻打台灣南部排灣族部落,是為「牡丹社事件[15]

在駐華英國公使調停下,日清兩國簽訂《北京專約》。1871年12月23日,岩倉使節團出使外國。1873年,日本政府取消了自豐臣秀吉起,基督教傳教士在日本國內傳教的禁令。

君主憲政的形成

明治初期,政府內長州與薩摩兩派摩擦越來越烈,不久政治家板垣退助提出的征韓論引致明治政府的內部衝突,於1873年10月爆發明治六年政變,事件中大久保利通等人成功說服明治天皇擱置征韓。事後征韓論領導者板垣退助西鄉隆盛江藤新平等人均宣布下野,連同六百多名軍人及官員離開政府。

直至1874年,已經下野的板垣退助後藤象二郎等人撰寫民撰議院設立建白書,向明治政府表達開設民選議會的期望,是一份肇始日本自由民權運動的文書。由於大量士族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失業,舊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西鄉隆盛江藤新平等人轉投士族抗爭,最終引發1877年的內戰西南戰爭[16][17]

1875年,與俄國簽訂《樺太千島交換條約》,日本獲得堪察加半島以南的整個千島群島的主權、鄂霍次克海的捕魚權和其周邊俄國港口十年的免費使用權,條件為讓出整個樺太的主權予俄國。板垣退助雖然於明治六年政變失敗,但是征韓論始終未有失勢。

1875年9月,發生了江華島事件,最終使日朝雙方簽訂江華條約,日本最終透過條約打開朝鮮國門,取得了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並承認朝鮮為獨立國。1877年,西鄉隆盛以「清君側」為名,發起西南戰爭討伐明治政府,最終薩摩兵敗。

1878年,實行地方三新法。引發各地不安,1878年5月14日,明治維新元勛大久保利通在東京的紀尾井釘清水谷遭到暗殺。1878年8月23日,發生竹橋事件,駐紮在竹橋附近的帝國陸軍近衛軍發起武裝叛亂。1879年,日本政府將《北京專約》中的「琉球人」詮釋為「日本國屬民」,染指中國自明清兩朝以來的朝貢國琉球國,藉此機會在1879年8月31日吞併了琉球,琉球王國滅亡[18],並改設為沖繩縣

1880年,國會期成同盟結成,是自愛國社等組織改稱發展而成的組織。借着這個組織,國會開設運動得以發展成全國性的運動。1881年,發生自由民權運動,自1874年民撰議院設立建白書遞交以來,該運動的分子就向明治政府表達一系列開設議會、保障自由等期望。1880年,元老院按明治天皇的要求制定了《日本國國憲按》,並將此作為草案提交。此外,時任大藏卿的大隈重信與自由民權運動組織互相呼應,也提出了自己的《憲法意見》,這使得他與伊藤博文不和。而《日本國國憲按》規定了天皇需遵守憲法,並給予議會很大權力,亦遭到了伊藤博文、岩倉具視等人的反對,與大隈的意見一樣,未能獲得最終通過。

在明治十四年政變中,岩倉具視最終以財政政策失政為由褫奪大隈重信參議一職。大隈被罷免後,天皇隨即頒布開設國會的敕諭。大隈垮台後,松方正義接任大藏大臣和內務大臣,上任後推行松方通貨緊縮,削減政府開支,改革地稅改革、設置有權發行可兌換鈔票的央行日本銀行和兌換制度。三年後,通貨膨脹得到控制,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好轉。

建於1883年的東京鹿鳴館,是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脫離亞洲、全面西化的象徵。俄國在十七世紀末進行的西化改革,成為日本西化的參照。值得注意的是,西化並不等同羅馬化,而事實上在日本實行完整的羅馬化是一樣不可能的事,當年日本西化的對象是更具匈人色彩的普魯士(德國)。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事變雲峴君(興宣大院君)兵變成功掌握政權後不久,即被清朝朝鮮事務大臣吳長慶、幫辦大臣袁世凱平定,清方將雲峴君監禁於直隸保定。事件中,當地日本公使館被焚,多名日本僑民遇害,日本公使花房義質亦經濟物浦乘船返回日本求援。同年8月12日,花房義質帶着日軍一千五百人和四艘軍艦回到漢城,要求朝鮮政府賠償損失,以及同意日軍駐紮朝鮮。

8月30日,日朝雙方就上述內容簽訂了《濟物浦條約》,日本獲得了在朝鮮的駐兵權。1884年12月4日,朝鮮發生甲申政變開化黨人挾持國王李熙矯詔稱清軍作亂,請求日方派兵支援,日軍藉此占領朝鮮王宮。至12月6日清軍入宮,擊敗開化黨人和日軍。政變失敗後,日方於1885年派井上馨與載着軍隊的兵艦六艘登陸朝鮮濟物浦,要求朝鮮賠償損失,朝鮮在日本威脋下簽署了《漢城條約》,同意日本在漢城增置戍兵。

1885年4月,日本與清方簽訂《朝鮮撤兵條約》,雙方皆從朝鮮半島撤軍。日本雖然撤走了駐朝軍隊,但保留隨時派兵到朝鮮半島的權利,為以後的中日甲午戰爭埋下伏筆。

曾任大日本帝國閣揆山縣有朋,在任內頒布的《教育敕語》,其宗旨成為該時期日本教育的主軸。

1885年12月22日,伊藤博文基於內閣職權組成第一任內閣。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發布。1890年7月1日,舉行第1屆日本眾議院議員總選舉。1890年10月30日頒布《教育敕語》,其宗旨成為戰前日本教育的主軸,該文件由山縣有朋內閣的內閣法制局長官井上毅等人負責起草。1890年11月29日召集第1回帝國議會。 1891年,軍事工程師下瀨雅允研製出下瀨火藥,後來被使用在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

帝國的擴張

1894年1月11日至1895年3月29日,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線。東學黨起義中,日清按1885年《朝鮮撤兵條約》同時出兵朝鮮半島,起義平息後日本要求繼續駐兵被拒,其後扣留朝鮮高宗李熙,任命大院君李昰應主理朝鮮國事。1894年7月16日,日本與英國簽署《日英通商航海條約》,條約由日方代表青木周藏與英方代表約翰·伍德霍斯在倫敦簽署。促成條約簽訂的官員,包括日方的陸奧宗光,英方的休·弗雷澤 、約翰·哈林頓·歌賓斯。

條約規定由1899年7月17日開始,在日本的英國國民會受到日本法律的限制,而非英國法律與領事法庭。以往根據德川幕府與外國人的相關協定,在條約港居住的外國人,由該人的所屬國家制定的法例管制。該條約的簽訂促成了1902年締結的日英同盟。1893年,化學家長井長義自麻黃鹼合成出甲基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後來被廣泛作軍事用途。

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9]。1895年2月,清軍戰敗後,派李鴻章代表清廷在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日本在此條約中獲得了台灣澎湖群島的主權以及二兩白銀的巨額賠款[20]。台灣住民因不滿《馬關條約》的簽訂,於1895年5月29日爆發起義。至1895年11月18日,日軍平定了台灣原住民暴亂。1900年5月10日,皇太子嘉仁親王大正天皇)與九條節子結婚。

1900年6月中國爆發義和團事件,日本派出陸軍第5師團參與了八國聯軍之役。1900年,俄國趁八國聯軍之役,出兵佔據中國東北地區,在清廷與各國議和後,俄國仍然不撤兵。1901年,高峰讓吉首次分離出腎上腺素。1901年4月29日,皇太孫迪宮裕仁親王(昭和天皇)出生。1902年1月30日,日英雙方結成同盟,日英兩國希望藉盟約鉗制俄國和德國在遠東的發展。1904年,長岡半太郎提出了早期的原子行星模型,稱為半太郎模型|Hantaro Model,建議電子的軌道就像土星環[21],該模型後來被玻爾模型取代。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取得決定性勝利,但由於戰爭導致財政惡化,而俄國亦爆發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兩國要繼續戰爭都很困難。1905年1月日露戰爭期間,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說《吾輩乃貓也》開始在《子規》雜誌上連載,成為日本文學史上的一部名著。1905年9月5日,日俄兩國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中介下簽署《朴次茅斯和約》,結束了戰爭。日本戰後取得樺太北緯50度以南的部分[22],這樣的戰爭賠償與日本國民的期望有落差,最終引發1905年9月5日的日比谷縱火事件。日本在《朴次茅斯和約》中取得俄國東清鐵路長春至旅順段的控制權,及後改稱該鐵路為南滿鐵路。1906年,南滿州鐵道設立,旨在壟斷滿州地區的鐵道運輸。

1907年,韓國高宗派遣至海牙的密使任務失敗,事後日本藉事件逼使韓國高宗讓位。1908年,日本無政府主義者引發赤旗事件,與警察發生衝突,最終演變成械鬥事件。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被行刺身亡。1910年與韓國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令朝鮮半島合併成為日本的一部分[23]。1910年,化學家鈴木梅太郎從米糠中提取出了抗腳氣病酸,將它命名為硫胺(維生素B)。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駕崩,子嘉仁繼位,改元大正,是為大正時代。同年末,因為陸軍倒閣而引起第一次護憲運動(日語大正デモクラシー),事情導致1913年第三次桂內閣倒閣事件,日本開始出現政黨政治。1914年1月的西門子事件,最終導致執政14個月的第1次山本內閣總辭。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以協約國成員身份在1914年8月23日向同盟國宣戰。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軍需激增,日本的經濟從中獲益很多。重工業在日本經濟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當時日本開始出現自江戶時代起的首次貿易順差。早年,高峰讓吉就提出日本應該建立「國民科學研究所」的構想,這一構想後來得到了資本家澀澤榮一的響應,於1917由日本政府補助經費,加上民間的捐款,成立了理化學研究所,其原子物理研究促進了日本後來在二戰時期的核武器研製。

同年,俄共推翻了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奪取了彼得格勒的政權。1918年3月蘇維埃俄國與德國單獨議和,簽訂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蘇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此,協約國決定武裝干涉蘇俄革命,俄國白軍得到日本等協約國成員支援推翻布爾什維克政權。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派遣軍隊在西伯利亞東面海岸登陸,直接武裝支援俄國白軍推翻在西伯利亞的布爾什維克政權。事件最後失敗告終,蘇聯共產政府確立。1920年協約國撤出俄國,日本軍隊鑑於1920年2月至3月發生廟街事件後與莫斯科布爾什維克政府交涉不果,一直駐守西伯利亞至1922年,並佔領庫頁島北部,直至1925年與蘇聯建交後才撤出該地。

一戰協約國勝利後,根據在1919年6月28日簽署的《凡爾賽條約》,將德國在山東半島的權益轉交日本,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國際聯盟託管地亦委任日本統治。1922年,日本在其委任統治的南洋群島上設置的南洋廳,行政首府位於帕勞群島科羅爾島。數學家高木貞治在一戰期間完成了類域論中的高木存在性定理的證明,並於1920年提交到國際數學家大會,導致1920年代類域論古典理論的發展。戰後日本政局出現不穩,權貴與政黨不斷抗爭,發生第二次護憲運動。1925年實行全民普選,由唯一的元老西園寺公望推薦首相,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期。日本為1920年建立之國際聯盟創始會員國及常任理事國。

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攝政。1923年9月,日本關東大地震[24],死亡人數達十三萬人。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駕崩,皇太子裕仁繼位,是為昭和時代。翌年,台灣總督府宣布,開始台灣日治時期極重要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25],並於1930年竣工[26]。1927年4月,由於日本政府救濟台灣銀行失敗,陷全國金融於險地,史稱「昭和金融恐慌[27]。1928年,八木秀次和宇田新太郎兩人發明了引向天線,後來被應用在無線電測向和長距離無線電通信

1930年,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日本未能倖免。在此期間,濱口犬養岡田內閣為挽救經濟,主張削減軍費,使軍部和右翼組織不滿,三人亦先後被暗殺[28]。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1932年,日本發動一·二八事變。在1933年3月27日,日本因扶植傀儡國家滿洲國而引發國際危機,於1935年3月27日退出國際聯盟。1935年,湯川秀樹以核作用力的理論基礎預言介子的存在。

軍國體制的確立

位於東京丸之內的東京會館|東京會舘,原為一民營宴會場館,大政翼贊會成立時一度徵用此地做為總部使用。

政黨政治日漸衰落(例如田中義一主張懲罰殺害張作霖的兇手而被迫下台),首相甚至會被軍人政變刺殺(如五一五事件二二六事件)或任意廢立(首相意見或政策若與軍部不同調,便會遭到軍方倒閣撤廢,換上親軍部的人馬),二二六事件之後,統制派首腦東條英機等軍人集團漸漸掌握內閣與議會的控制權。1936年2月26日,發生了二二六事件[29]廣田弘毅組閣,建立以天皇及軍部為本的法西斯體制[30]

統制派軍人東條英機掌權後,日本對中國開展大規模侵略。1937年,武見太郎建造了世界第一台便攜式心電圖儀,並在1939年發明了心向量圖機。1937年7月7日,日軍策動盧溝橋事變,正式入侵中國,引發中日戰爭。戰時日軍佔領華東平原,包括首都南京,殺害中國軍民,史稱南京大屠殺[31],估計被殺人數約三十萬人[32][注 1]蔣中正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祇能退守中國西南一帶[33]

但其後戰情僵持不下,令日軍陷入消耗戰;曠日持久,消耗日軍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34]

為了取得對華戰爭的勝利,日本認為必須封鎖中國取得同盟國支援的途徑,於1940年9月派軍進駐維希法國所控制的越南北部,切斷了中國賴以取得同盟國軍火的中越鐵路。1941年4月,日本派遣外交官前往華盛頓特區談判,但談判破裂告終。日本遂於7月2日決定增派部隊至越南。而美國則於7月25日凍結日本在美資產,並8月1日對「所有侵略國」實施石油禁運與經濟制裁,英國與荷蘭亦同時實施對日經濟制裁。對於石油、鋼鐵、工具母機有70%從美國進口的日本來說,這政策極為致命,除非日本將軍隊撤出中南半島,否則日本國內儲存的石油資源將會耗盡。日本不接受此條件,並稱這三國和中國為ABCD包圍網

日本在對中國的戰爭中持續消耗物資,加上美英荷三國對日實施經濟制裁,為了打破僵局,軍部內分做兩種派系:一派主張往滿洲國北部的西伯利亞擴張,另一派則主張南下東南亞。在1941年4月13日日本與蘇聯簽訂蘇日中立條約,日本簽此條約之目的是確保滿洲國北部邊界不會爆發戰爭,影響到南進政策的實行。而在1941年6月22日,納綷德國開始巴巴羅薩行動進攻蘇聯,日本南進無後顧之憂後,大本營便考慮與英美荷開戰的可能性,最終決定向東南亞進發[35]南進政策的目標指向印度支那半島泰國馬來亞印尼

日本在中國犯下濟南慘案平頂山慘案、鎮江屠城慘案、南京大屠殺三灶島萬人墳重慶大轟炸等罪行,組建731部隊進行活體實驗,發動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一二八事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

太平洋戰爭

開戰、日軍攻勢

戰爭的第一槍在馬來亞打響。日本時間1941年12月8日凌晨00:30,日軍發動馬來亞戰役,首先在馬來半島北端吉蘭丹哥打峇魯海岸開始炮轟岸面登陸作戰,當時距離珍珠港事件發生前還有約48分鐘。這場戰役中,日軍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攻破英軍防線,使得英軍只能一退再退最終撤退到新加坡,最後以日軍的勝利告終。日軍以少許代價占領了整個馬來半島以及新加坡,遠比大本營預計占領時間還要短上許多,因此該戰役被稱為馬來亞閃擊戰。

馬來亞戰役爆發後不足一小時,日軍於東岸時間1941年12月7日,偷襲夏威夷的美軍基地珍珠港,並正式向美國英國荷蘭宣戰。珍珠港事件後日本迅速進攻太平洋區內美國、英國、荷蘭的殖民地,包括馬來亞荷屬東印度菲律賓新畿內亞所羅門群島等地,扶植多個傀儡政權,大批同盟國士官被日軍俘虜,泰國亦在日本壓力之下加入了軸心國陣營。

這段時間裡,日本勢力向西達至英屬印度、以東至新幾內亞群島,形成「絕對國防圈」,能掩護日本的海上戰略資源運輸。除了對東南亞英美荷殖民地的攻佔外,日本接連佔領太平洋的各個島嶼,由於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中被摧毀,無法援助其戰區,且日軍大規模進攻,島嶼紛紛被日軍所佔領。日軍在各島上修築各個不同的防禦工事和機場,使得日本的「絕對國防圈」範圍不斷擴增,但兵力大量分散。

此外日軍還有試過對澳洲達爾文展開空襲,並在澳洲的東部海域攻擊沿岸與來往的商船,但在空襲與攻擊沿岸後未即時登陸,且在不久後盟軍開始反攻,失去進攻澳洲的機會。在海上,日本海軍局部巡弋陸續消滅盟國海軍,其中最大的戰果是在印度洋空襲中將英國皇家海軍徹底逐出太平洋。日本海軍攻擊美國西海岸。

戰爭轉捩點:中途島海戰

1942年5月4日,珊瑚海海戰爆發,是太平洋戰爭中的一場重要戰役。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使用航空母艦的海戰,為一個月後的中途島海戰拉開了序幕。日本在1942年4月18日的杜立特空襲後,為了防範美軍持續由側翼直接攻擊日本本土,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便積極策劃對中途島的攻佔作戰計畫,原本預計所有參與偷襲珍珠港的南雲艦隊的六艘航空母艦要全部參戰,為日軍攻擊中途島時提供空中支援以及隨時殲滅出現的美軍機動部隊,但由於日軍在新幾內亞地區發動FS作戰而引發珊瑚海海戰,讓六艘航空母艦中的兩艘「翔鶴」與「瑞鶴」航空母艦無法參戰,使南雲艦隊減損33%的空中兵力,但日軍仍按照既定計畫,於1942年5月28日發動中途島作戰計畫。

由於日方的密碼被美軍破譯成功,美軍在日軍進攻中途島前就已作好準備,除了強化中途島本身的防禦力量外,尼米茲也要求剛由珊瑚海海戰回到珍珠港的「企業號」以及「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由斯普魯恩斯少將領軍,駛往中途島東北海域埋伏,同時也令在珊瑚海海戰中受重傷,當時在珍珠港大修中的「約克鎮號」航空母艦執行緊急修理,於3日後組成另一支特混編隊,由法蘭克·傑克·弗萊徹少將領軍,駛向中途島東北海域與斯普魯恩斯的艦隊會合。

1942年6月4日晨南雲部隊開始空襲中途島,然而因為南雲艦隊發生一連串的戰術判斷失誤(其中包含偵察機未搜尋到美艦隊,中途島攻擊部隊返航以及中途島陸基航空部隊攻擊等),讓埋伏在東北海域的美軍特混編隊有機可趁,首先對日艦隊發動攻擊,讓南雲艦隊中的「赤城」、「加賀」和「蒼龍」號航空母艦被美軍俯衝轟炸機的炸彈擊中起火,並於當晚陸續沉沒。而「飛龍」號的航空機隊隨後對美軍艦隊發動反擊,也讓美軍的「約克鎮號」航空母艦受到重創,後來日軍伊-168號潛艦發現了約克鎮號,隨即發射魚雷擊沉約克鎮號。而發動攻擊的「飛龍」號航空母艦也被美軍攻擊後沉入大海。

在南雲艦隊損失4艘航空母艦後,由於空中攻擊力量完全喪失,山本大將不得不向全軍宣布撤消戰役計畫並開始撤退,此戰役以美軍勝利而告終,也因為日軍損失過於巨大(四艘航空母艦、200架以上的艦載機以及訓練有素的飛行員),讓日軍在短期內無法再發動大型的戰役,美軍得以獲得寶貴的喘息時間,故中途島戰役在太平洋戰爭中具有極重要的地位,也是整個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36]

膠着狀態

1938年以來,日軍以「掃蕩」、「三光作戰」,試圖穩定中國的日佔區,但仍無法扭轉整體局勢。

最後階段

戰爭後期,美國海軍陸戰隊接連攻下硫磺島沖繩島,美軍B-29轟炸機隨即密集轟炸日本本土,許多城市遇襲,市民傷亡慘重、工業設施盡毀,並重創日本的飛機工廠和機場[37]。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依次在廣島市長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同時蘇聯亦於8月8日對日本宣戰,佔領滿洲。8月15日,裕仁天皇電台廣播宣佈向同盟國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簽署降伏文書,接受波茨坦宣言,並將領土範圍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以及其他指定島嶼[38]

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39],大日本帝國也已名存實亡,但日本政府直到1947年才放棄大日本帝國的稱號,改稱日本國。原屬日本的位於東南亞和東亞地區的領土在戰後被中國和東南亞各國收回,琉球群島硫磺島被美國軍事占領,後美國陸續將這些地區歸還日本,但美國並未歸還原屬日本的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而北方四島則被蘇聯和繼承國俄羅斯聯邦占領至今。

戰爭損失

1939年全日本總人口為73,114,308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軍事人員死傷人數為2,200,000至 2,300,000人,其中對美英等國作戰死亡約155萬人,在太平洋戰場死亡約138萬人,八月風暴行動死亡約30,000人。由於軍事行動造成的平民死傷人數為500,000至 1,000,000人,總死傷人數為為2,620,000 至 3,120,000人,約占1939年全日本總人口的3.67至 4.37個百份比。

政治

憲法及政府

1883年,伊藤博文授意井上毅着手憲法草案的起草,並設立憲法取調局,次年改稱制度取調局,正式開始了制定憲法、設立國會的進程。1885年,隨着太政官制的廢止和內閣制度的創立,伊藤博文被任命為首任內閣總理大臣。井上毅於1887年5月初步完成了憲法草案初稿。以該初稿為基礎,伊藤博文、井上、伊東巳代治、金子堅太郎等人聚集在位於夏島(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伊藤別墅中,進行再次修改,寫成了「夏島草案」。此後,在夏島草案的基礎上再做修改,於1888年4月基本完成了定稿。隨後不久,伊藤博文設置樞密院,並自任議長,對憲法草案進行了審議。審議過程持續到1889年1月方告終結。1889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國憲法》正式向全體國民公布。憲法通過天皇黑田清隆首相親手遞交的方式發布,即「欽定憲法」。同時制定的法典還有作為皇室家族法的皇室典範、議院法、貴族院令、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會計法等重要法令。大日本帝國憲法在第一屆帝國議會召開當天的1890年11月29日施行。

1885年12月22日,第一代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基於內閣職權組成第一任內閣。四年後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後,第五十五條規定國務大臣輔弼天皇。而憲法內文並沒有「內閣總理大臣」及「內閣」名詞。內閣當時依據內閣官制之法律運作,「內閣總理大臣為(國務大臣)同輩中之首席」,實際上職權並不明確,內閣總理並沒有閣臣的任免權,由於任免權在天皇手上,所以當內閣意見不一時只能總辭。內閣總理大臣的任命,由天皇向總理「大命降下」授命組閣。明治後期至昭和中期,總理的人選由曾當過總理,被稱為「元老」、「重臣」向天皇推薦。

大正後期至昭和初期的政黨內閣時代,是基於「憲政之常道」,由眾議院政黨構成而任免政黨黨魁組閣(例如政友會為最大黨,則任命其組閣。當政友會下台後,則任免另一個大黨憲政會組閣,由大黨輪流執政。)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在大部份時間採用「現役武官制」,必須由現役武官出任,人選必須由陸軍海軍推薦。而兩大臣亦有直接向天皇上奏的權利。所以兩大臣如果直接向天皇辭職,而所屬軍部拒絕推薦後繼者則內閣倒台。而且軍令方面屬於天皇的統帥權,所以一般文人內閣較難干預軍事政策。

加藤高明是第二十四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第二次護憲運動後出任護憲三派聯合內閣首相,任內製定《普通選舉法》及改革貴族院

1888年為了審議憲法草案,根據樞密院官制創設了樞密院。在1889年公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中,也明確規定其為天皇的最高諮詢機關。首任議長為伊藤博文。長期以來,樞密院是掌控日本國家大政方針的顯要部門,但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國內政黨勢力衰退,軍部逐漸強硬,樞密院的影響力也日漸式微,最後隨着日本國憲法的施行,於1947年結束了其歷史使命。樞密院設議長1名、副議長1名、顧問官24-28名。任命資格為40歲以上、國家元勛的人物。另外,各國務大臣都自然成為顧問官,可以參加表決。在東京的成年親王也可以參加會議。樞密院建築位於東京都皇居內,建於1921年,二戰後供皇宮警察使用至今。

大日本帝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是帝國議會,是日本國會從1890年發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到1947年發布《日本國憲法》期間的正式名稱。帝國議會的歷史從1890年11月29日的第1回議會開始,直至1947年3月31日的第92回帝國議會。1890年11月29日,第1屆眾議院、貴族院開議。直至1947年3月31日,第92屆眾議院解散、貴族院停會。帝國議會由眾議院貴族院構成,眾議院議員由國民選出,貴族院議員則由不經選舉的皇族華族、勅任議員構成。貴族院不解散,所以多數議員是終身任期。兩院權限對等,但是眾議院擁有預算先議權。

日本二戰時主導政府的大政翼贊會,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政治團體,於1940年10月12日宣告成立,1945年6月13日解散。其以推動政治權力集中的「新體制運動」作為主要目標,將既有的政黨解散成一個全國性的政治組織,以一黨專政的模式統治日本。由於當時任何形式的結社自由均被管制,大政翼贊會因而自稱是一種為了公共目的而成立的「公事結社」。雖然自身認為是一個超越黨派的組織,但戰後被廣泛被認為是與同時代之納粹黨法西斯黨相似的獨裁政黨,較不同之處是大政翼贊會採取多數決,與上述政黨多為個人獨裁相異。

除了位於首都東京的中央本部外,在全國各地設有道府縣支部、大都市支部、市區釘村支部、釘內會、部落會等分支機構。大政翼贊會成立後,曾與許多功能類似的團體合併、也成立許多外圍團體,例如1942年5月26日成立的「日本文學報國會」、1942年12月23日成立的「大日本言論報國會」等。在當時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情勢下,以大政翼贊會為中心、對軍部的方針給予支持的政治體制,被稱為「翼贊體制」,無論是政府運作、公共政策、產業發展、文化教育等各種國政事務,均在這種體系下被大政翼贊會及其外圍團體緊密掌握。1945年3月30日,其旗下肩負議會政黨職責的翼贊政治會翼賛政治会改組為「大日本政治會」,大政翼贊會本身則在同年6月被解散併入因應本土決戰而成立的「國民義勇隊」。

意識形態

明治中期以前的日本,出現以興亞會為代表的「興亞論」,其內容包括新日本的現代化、國家協同合作、國家合併、構築新秩序等。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在其著作《脫亞論》中,認為日本、中國之間如同近鄰。而日本已經成功現代化,但中國仍然是落後地方,所以福澤認為應該想方法改善中國,不然落後的中國將會牽連日本,使日本也受到損害。

為了日本的福址,日本應該不惜強佔落後的中國、朝鮮,幫助其建設。而且事實上,福澤甚至還通過出資購買武器來資助過當時朝鮮的政變。這種意識形態成為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的根源。最初亞洲主義主張日本和大陸國家建立平等的合作關係,但是後來亞洲主義得到修正,一改過往建立平等關係的主張,提倡日本成為亞洲國家發展的導師,日本應當參與東亞的政局,積極左右大陸國家的發展。根據昭和研究會的「東亞協同體論」,二戰時成為構築「大東亞共榮圈」的根基。

日本法西斯主義是指日本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政治意識形態,現代學者一般將這理解為軍國主義。戰前日本軍部(陸軍省)興起法西斯主義,陸軍省海軍省聯合黑龍會之激烈奪權鬥爭,終於爆發1936年二二六軍事政變;海軍省黑龍會政軍界聞人數人遇害,事後皇道派被整肅,統制派領袖東條英機控制的陸軍省自此徹底掌握軍部及內閣政權,日本軍國體制確立。日本的東方會是當時國內法西斯主義運動的典範。該會由中野正剛創建,主張將天皇變成純粹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其政黨在1937年選舉獲得2.1%的選票。東方會後來遭到取締,中野正剛受到軟禁,他在軟禁時剖腹自殺。雖然在日本法西斯主義運動沒有形成決定性的政治力量,但已經對二戰期間日本軍部的思想影響深遠。

1938年11月3日,大日本帝國總理大臣近衛文麿發表「第二次近衛聲明」,號召建立「大東亞新秩序」,欲樹立「日滿中三國相互提攜,建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互助連環的關係」,以大日本帝國、東亞東南亞「共存共榮的新秩序」為目標。1940年7月26日,第2次近衛內閣制定《基本國策綱要》,將繼續擴大戰爭,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為基本政策;「八紘一宇」被寫入基本國策綱要,成為戰爭的方針。

1940年8月,近衛文麿首度明確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名稱,及指明大日本帝國(包括其傀儡政權滿洲國)、中華民國法屬中南半島荷屬東印度英屬印度英屬馬來亞(包括新加坡)、英屬香港英屬婆羅洲地區(包括砂撈越汶萊)及新幾內亞澳洲紐西蘭大洋洲地區與蘇聯西伯利亞東部為大東亞之範圍。大東亞共榮圈中,日本本國與滿洲國、中國(汪精衛政權)為經濟共同體。

東南亞作為資源供給地區。南太平洋為國防圈。為實現大東亞共榮圈,1942年日本內閣設立大東亞省,並於1943年11月5日由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與滿洲國(代表:首相張景惠)、中國(代表:行政院長汪精衛)、泰國(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唯一實質獨立的參與國)、菲律賓自治邦(總統勞威爾)、緬甸國(總理巴莫)、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首席代表錢德拉·鮑斯)等共同召開大東亞會議,並在會後發表《大東亞共同宣言》揭暨其目標。

殖民地事務

日本派往其殖民地的總督擁有行政權立法權和兵權,掌握着殖民地所有的管治資源,並且很多時是獨立於日本內閣自主運作,只對天皇負責。

台灣總督府成立之初,設民政、陸軍海軍三局。民政局下置內務、殖產、財務、學務四部。此外,乙未戰爭期間曾短暫命高島鞆之助為台灣副總督,高島也是為期五十年之台灣日治時期內的唯一副總督。1896年,陸海軍兩局合併為軍務局。民政局則在原本組織下增設總務、法務、通信共七局。之後在1898年、1901年皆曾修訂總督府官制,最後在1919年的最後一次修訂中,民政部(原民政局)被廢除,軍事部份也改由直屬日本內閣台灣軍司令官負責。一般而言,台灣總督府的行政組織分為直屬部局、所轄官署與地方行政三大部門。

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台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台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總督府各級單位、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層以警察為中心,除了維護治安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均是警察的事務。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朝鮮王國易國號為大韓帝國,並且由於《乙巳條約》的簽訂,成為了日本的保護國,日本始此牢牢控制着朝鮮半島,並在朝鮮設立了統監府。1909年7月日本內閣會議決定併吞朝鮮的方針,這受到了伊藤博文的反對,伊藤堅持暫緩併吞朝鮮。伊藤博文經常與山縣有朋桂太郎寺內正毅等支持擴張主義的陸軍軍閥有衝突。[40]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中國東北的哈爾濱站遭到朝鮮民族主義安重根暗殺身亡。伊藤死後,韓國隨即被日本併吞。1910年5月,陸軍大臣寺內正毅被任命為大韓帝國統監,負責完成合併朝鮮的任務。

1910年8月22日,大韓帝國總理李完用與寺內正毅簽訂具有法理爭議[41][42]的《日韓併合條約》,寺內正毅成為事實上的第一任朝鮮總督。大韓帝國皇帝陛下之一切統治權永久讓予大日本帝國天皇陛下(併合條約第一條),日本正式吞併朝鮮半島,改統監府為朝鮮總督府[43]朝鮮總督直隸於天皇,掌握朝鮮半島的立法、行政、司法和軍隊調動權。[44]全權總督下設置政務總監、總督官房、五部(總務部、內務部、度支部、農商工部、司法部)。另外,設有中樞院、警務總監部、法院和鐵路司等機構。

自大韓帝國淪為日本保護國後,朝鮮民族主義運動興起,義兵運動、國權恢復運動等民族運動持續不斷,因此日本在併吞朝鮮後,以鎮壓朝鮮民族主義運動為由,實行憲警統治。[45]1919年高宗去世。3月1日在為高宗舉行國葬時,韓國民眾藉機在各地遊行,韓國獨立運動者在京城塔洞公園發表了獨立宣言,要求韓國獨立,是為三一運動[46]三一運動的爆發迫使日本改變管治政策。在鎮壓韓國獨立運動後,日本以文人替代軍人政府,出版自由得到容許,東亞日報朝鮮日報皆在這段時期創立。[47]

此外,於1930年代起實行同化政策,作為皇民化運動的一部分,宣傳「內鮮一體」、「日鮮同祖」等思想。1939年日本頒布《創氏改名令》,允許朝鮮人更改日式姓名,該法令的頒布推翻了之前朝鮮總督府頒布的禁止韓國人使用日本名字的法令。[48]

軍事

軍事參謀與軍國體制

明治時代設立兵部省,負責管轄國家防衛治安維持的機關。因王政復古征夷大將軍被廢除,日本朝廷其他的決定恢復原有的權威。

1871年(明治4年)7月,兵部省設立了陸軍參謀局。應薩摩閥以及長州閥的要求,次年2月,根據太政官公告,兵部省廢除,拆分為海軍省陸軍省[49],陸軍參謀局改為陸軍省參謀局。1873年4月1日,陸軍省參謀局改稱第六局[50],1874年2月22日又改回原狀[51]。1875年6月18日改為陸軍省直屬機構[52]

1878年12月,陸軍省獨立出分管軍令權的參謀本部[53]。1886年3月,參謀本部內分設海軍部和陸軍部,分別掌管海軍和陸軍的軍令。1888年,海軍部和陸軍部分別改為海軍軍令部和陸軍參謀本部,而陸海軍全軍參謀長稱為「參軍」。1889年,陸軍參謀本部長改稱「參謀總長」,設置海軍參謀部負責海軍軍令。1893年5月制定的海軍軍令部條例(敕令第37號)規定,陸海軍的軍令部門(陸軍的參謀本部和海軍的軍令部)在和平時期是對等的;而根據同年制定的戰時大本營條例(敕令第52號),戰時,海軍軍令權屬於作為幕僚長的陸軍參謀總長[54]。1903年12月,根據修改後的戰時大本營條例(敕令第293號),在戰爭時期,陸海軍的軍令部門也保持對等的地位[55]

1903年以勅令第294號為基礎設立的軍事參議院,是大日本帝國軍中回復天皇重要軍務諮詢的國家機關。當天皇要進行軍事諮詢時,軍事參議院會召開參議會並將意見上奏給天皇,但不允許軍官獨自上奏。當有海陸軍不相互干涉的軍務時,可只由陸軍海軍的參議官進入參議會。軍事參議院由議長、軍事參議官、幹事長,和幹事組成。議長由軍事參議官中一般由軍事元老擔任,當發生緊急事件時議長可以繞過議院回應天皇諮詢。軍事參議官主要是元帥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參謀總長、軍令部總長及特別的親任官陸海軍將官,親任官作為軍事參議官副官只由佐尉官1人擔任。幹事長由侍從武官長或其他將官擔任,負責整理軍事參議會的庶務。幹事由侍從武官中的陸海軍佐官各一人擔任,負責輔助幹事長的職務。

另外在必要的場合中,擔任要職的將官可以作為臨時參議官參加參議會。但是,參議會結束後將會解任臨時參議官。雖然《大日本帝國憲法》列明天皇掌握統帥權,並賦予軍令長官「帷幄上奏權」,即凡有關軍令事項,可以不經過內閣直接上奏天皇。然而,近代日本實行廷政分離,天皇不親政,即使在御前會議上裁決爭端,也是只聽不答,所以即使陸海軍名義上直轄於天皇,實際上是一個獨立勢力。

1921年三名日本軍部軍官永田鐵山、小煙敏四郎、岡村寧次參與了在德國萊茵河畔的巴登溫泉聚會,達成了巴登巴登密約,承諾將加強日德之間的邦交,聚會的第二天,東條英機亦剛從柏林趕到。軍部也演變成一法西斯團體。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日本國內經濟困難,軍部開始猛烈評擊政黨政治,並製造了一連串的暗殺及政變事件。陸軍省海軍省聯合黑龍會之激烈奪權鬥爭,終於爆發1936年「二二六東京軍事政變,海軍省黑龍會政軍界聞人數人遇害,事後皇道派被整肅,統制派領袖東條英機控制的陸軍省自此徹底掌握軍部及內閣政權。

Template:和暦發生二二六事件之際、當時的軍事參議官之中的野中四郎大尉等同情反亂軍,以結束當前事態為目舉行了由軍事參議官參加的非正式會議。之後又陸軍大臣發表告示(昭和11年2月26日)。1936年的軍事政變後,由軍部所扶植的傀儡廣田弘毅內閣掌政,國家的決策權便從屬於軍部。廣田弘毅按軍部的意思改組國家機構,規定內閣中的陸海軍大臣必須由中將以上的現役軍人擔任,使內閣成為軍部的傀儡。廣田內閣全面改組政府後,結束了「二重政府」的局面,確立了日本軍國體制,即是軍事獨裁政治體制

戰時大本營

甲午戰爭太平洋戰爭期間大日本帝國陸海軍的最高統帥機關是大本營,能夠以大本營命令形式發布天皇敕命,是直屬於天皇的最高司令部。大本營最初為臨時性質,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期間都臨時設置了大本營,戰爭結束後即告解散。侵華戰爭爆發後設置的大本營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戰爭結束。

1893年(明治26年)5月19日,明治天皇頒布了《戰時大本營條例》(敕令第52號);甲午戰爭爆發後的1894年6月5日,首次設置了大本營。根據1893年制定的《海軍軍令部條例》(敕令第37號),陸海軍的軍令部門在和平時期是對等的。而戰時大本營條例規定,戰時海軍軍令屬於作為幕僚長的陸軍參謀總長[56]。同年9月15日,天皇和大本營都移到廣島,稱為「廣島大本營」[57]

1896年4月1日,大本營奉詔解散。1903年,《戰時大本營條例》做了修改(敕令第293號):在戰爭時期,海軍軍令部長和陸軍的參謀總長都被視為幕僚長,陸海軍的軍令部門在戰時也保持對等地位[58]。日俄戰爭期間,大本營設置於1904年2月11日,解散於1905年12月20日。日中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日中兩國都沒有正式向對方宣戰[59],於是在1937年(昭和12年)11月18日,根據敕令第658號廢止大本營只能在戰時設置的規定,另頒大本營令(昭和12年軍令第1號)規定大本營在發生事變時也可以設置。

11月20日,隨即依新令設置了大本營,這次設置的大本營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的1945年9月13日。太平洋戰爭末期,曾經計劃將大本營轉移到長野市松代釘的地下掩體中,稱為「松代大本營」;但工作尚未完成,戰爭就結束了[60]

大本營下轄的機構大部分是參謀本部(陸軍)和軍令部(海軍)的機構。大本營會議由天皇、參謀總長和次長、軍令部總長和次長、參謀本部第1部長(負責作戰事務)和作戰課長、軍令部第1部長和作戰課長組成;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列席會議,但沒有發言權。大本營中不包含內閣總理大臣外務大臣等政府文官(小磯內閣時期,首相曾例外地成為大本營的成員)。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負責在大本營和政府之間協調。

陸軍

明治時代所設立的省廳之一。負責管轄國家防衛治安維持的機關。功能相當於現在的防衛省。因王政復古征夷大將軍被廢除,日本朝廷其他的決定恢復原有的權威。兵部省廢除之後,應薩摩閥以及長州閥的要求,成立陸軍省海軍省

1872年(明治5年)2月,陸軍省從兵部省獨立出來,與海軍省一同被單獨設置。

總軍是日本陸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部隊的最高編制,總司令官為陸軍大將,下轄數個方面軍。在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日本陸軍計有中國派遣軍關東軍南方軍第一總軍、第二總軍、航空總軍等6個總軍。

1939年以前,日本陸軍的最高編制為,下轄數個師團,但中日戰爭開戰後,日軍大幅徵召兵員,擴建陸軍,方於軍之上再設立方面軍及總軍的編制。1939年9月12日,日本陸軍省為因應中日戰爭的需要,將華中方面軍與華北方面軍合併,首先於中國南京設立了第一支總軍「中國派遣軍」,首任總司令官為西尾壽造大將。1941年11月6日,日本於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前一個月,另編成「南方軍」,以利進軍南洋群島,首任總司令官為寺內壽一大將。

1942年10月1日,德蘇開戰,日本又將駐紮於新京的「關東軍」升格為總軍(總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大將),以作為日蘇之間戰爭之準備。1944年後,日本在戰爭中節節敗退,軍方開始有人喊出「本土決戰」的口號,1945年4月7日,日本將原本防衛總司令部改制為「第一總軍」(總司令官杉山元大將,駐地東京)、「第二總軍」(總司令官畑俊六元帥,駐地廣島,在8月6日原子彈攻擊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及航空總軍(總司令官河邊正三大將,駐地東京)。戰後,除第一總軍改制為復員司令部,專門負責部隊復員工作外,其餘總軍均遭裁撤。

方面軍大日本帝國陸軍的軍事單位之一。中日戰爭開戰之前有朝鮮軍台灣軍關東軍中國派遣軍等4軍存在,並沒有設立稱之為方面軍的單位。隨着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的爆發,8月31日中國派遣軍改組為第1軍,在華北西部的作戰地域也組建並部署了第2軍,與其他部隊統和編組而成的華北方面軍是大日本帝國陸軍最初的方面軍。之後於同年11月7日設立華中方面軍,1940年(昭和15年)2月9日設立華南方面軍太平洋戰爭開戰以前撤編,太平洋戰爭開戰時稱為方面軍的僅有華北方面軍。

但是,隨着戰事的激烈化,而增設方面軍,終戰時已組建有17支。此外,更進一步在方面軍之上,設立總軍作為陸軍部隊的最大單位。軍隊符號以HA為記,標記為1HA(第1方面軍)、2HA(第2方面軍)等與相區別。司令官陸軍大將中將親補

大日本帝國沒有獨立的空軍,陸軍與海軍擁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隊。

海軍

明治政府繼承了江戶時代以來長崎海軍傳習所等組織的一些海軍操練所與海軍傳習所外加其他相關人員和裝備。1870年(明治3年),陸海軍正式分離。1872年(明治5年),海軍省川村純義勝海舟的指導下在東京都築地區建立。1876年(明治9年)創立了海軍兵學校。1893年(明治26年)成立了軍令部。由於薩摩藩西南戰爭中失去的影響力,早期的明治政府把陸軍的發展重于海軍。1903年(明治36年),在成立了參謀本部後,通過了兩名海軍大臣西鄉從道山本權兵衛的主張,開始對艦隊的裝備和組織結構進行了一番改革,到了中日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已經擁有了31艘軍艦和24艘水雷艇。而到了日俄戰爭時,則達到了七十六艘軍艦外加七十六艘水雷艇的規模。

日本海軍之後在「複製·改進·創新」的政策下繼續了自己的擴張道路。工廠經常會為測試和分解買入兩艘相同型號的外國艦艇,隨後對其進行研究和改進。這樣子的作法使得最初只能依靠進口的軍艦逐漸可以在國內進行組裝,直到最後可以完全國產,從一八八〇年代開始的小型魚雷艇到一九〇〇年代早期的大型戰列艦。1905年建造的薩摩百分之八十的部件來自於英國,而在1910年完成的河內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部件需要靠進口。日本海軍最後的大型軍艦進口是在1913年從維克斯購買的金剛戰列巡洋艦

在經歷了日本海海戰後,佐藤鐵太郎|佐藤鐵太郎}}等海軍戰略家,開始計劃對策以應付美國海軍的威脅,佐藤認為戰列艦的數量必須達到對方的70%以上,但由於日本工業輸出的局限性,戰列艦數量只保持在60%。1918年,日本海軍的預算達到了國家財政收入的32%,世界上第一艘正式的航空母艦鳳翔竣工。410毫米口徑的長門和460毫米口徑的大和級戰列艦後來成為了日本海軍大艦巨炮主義的象徵。1920年,在日俄戰爭結束後,海軍開始了一套以美國海軍為假想敵的「八八艦隊」(八艘戰艦加上八艘巡洋艦)增強政策。

因為在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和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的影響導致主力艦的建造被一度中斷,但在倫敦海軍條約破裂後則重新開始了擴充。1941年,到了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日本海軍的旗下擁有了十艘戰艦,三百八十五艘艦艇和包括零戰在內的3260架軍用機。從日俄戰爭勝利以來一直到太平洋戰爭戰敗,大日本帝國海軍一直和英國皇家海軍美國海軍構成了全球範圍內的世界三大海軍。1928年,日本海軍推出了吹雪型驅逐艦,開創性的127毫米口徑炮和魚雷塔成為了其它海軍模仿的目標,而它610毫米的九三式魚雷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前為世界上最優秀的魚雷之一。

1920-30年代,日本海軍大概分艦隊派及條約派兩個對立派系,於海軍假日時期的日本政壇上挑起多次衝突。條約派認識到日本經濟的困難,中主張遵守倫敦海軍條約,限制軍備發展以充實國力的勢力,以加藤友三郎元帥為代表人物,以海軍省為代表。相對於此,艦隊派是指大日本帝國海軍中反對《倫敦海軍條約》,提倡全力擴張艦隊,挑戰歐美列強在亞太地區權力的勢力,以伏見宮博恭王加藤寛治、山本英輔、末次信正、高橋三吉等人及軍令部為中心,日後珍珠港事變率領日軍艦隊偷襲夏威夷南雲忠一中將亦為這一派的代表人物。

雖說艦隊派與條約派互為對立,然而事實上,兩者所代表者僅為當時日本海軍中兩種對立的意見,並非有組織的兩個團體,兩者之間亦無明確的定義與分割。1929年,日本帝國海軍成立了海軍陸戰隊(海軍陸戦隊|海軍陸戦隊,かいぐんりくせんたい)。

衛戍部隊

大日本帝國陸軍時期,日軍將基地稱為衛戍地,其部隊長稱為衛戍司令官,例如東京衛戍司令官(之うきょうえいじゅしれいかん)。衛戍地設有衛戍醫院(衛戍病院)、衛戍監獄(衛戍刑務所、戍拘置所)等設施,均屬衛戍司令官所管。

憲兵隊是隸屬於大日本帝國陸軍,存在於1881年至1945年。海軍有自己的憲兵隊,稱作海軍特別警察隊海军特别警察队[61]

1881年3月11日,日本憲兵條例公布,5月9日憲兵隊成立。憲兵條例列明憲兵是作為陸軍軍紀的代表,擔任軍內軍紀的巡查和檢察的任務,監督軍人的日常品行。兼任行政警察和司法警察。日本陸軍憲兵最初兵力1600名,在東京設有憲兵司令部。1883年在大坂建立了關西憲兵總司令部。1889年,設立六個師團後,每個師團都設置一個憲兵隊。憲兵兵力2100名。甲午戰爭爆發,增設師團,憲兵兵力增加到5000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憲兵兵力裁至2000名。1923年陸軍省正式規定了憲兵袖章,白棉質地的白箍寬十二公分,上面寫有紅色從右至左的「憲兵」二字。1931年918事變時,憲兵總數2250名。1935年9月東條英機任關東憲兵司令官後,把只有三百人的憲兵隊伍迅速擴充為近千人。

大日本帝國曾設置的秘密警察組織特別高等警察,負責政治團體的調查工作。特別高等警察原隸屬於內務省,二戰前日本駐中華民國各領事館均設有警察署,內設特高課。後來也被設立在占領區憲兵隊內,歸軍部領導。

軍事人員養成

1883年至1945年間,陸軍大學校創設於東京都港區北青山(開校後一年遷往千代田區,在二次大戰結束前疏散至山梨縣甲府市),培養參謀軍官及日軍級、大佐級高階軍官及軍事研究為其主要任務。設置的64年間共有3,485名畢業生。報考資格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在部隊兩年以上經歷,未滿30歲的中尉大尉軍官。教育期間為步兵騎兵三年,抱兵工兵為兩年。日本陸軍內的諸所學校通常是在教育總監部的管轄下,陸軍大學校卻是由參謀本部直轄的學校,陸軍大學校畢業生的人事安排由參謀本部直接處理。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是日本少尉軍官的養成學校。該校於日本明治維新期間開辦,前身是1868年8月開辦的「京都軍校」,於1874年正式成立。該校畢業生均是日本近代軍隊的骨幹,近代日本的陸軍軍官無論大將還是少尉,幾乎都曾是該校的畢業生。當時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海軍兵學校學生一畢業即成為奏任官。日本皇族、華族也多數進這兩所學校。

陸軍士官學校的學制是兩年預科,然後分兵科,以少尉候補生身份(佩戴上等兵軍銜)進入部隊實習5個月,戰時縮短為3個月。部隊實習結束晉升為軍曹軍銜,進入陸軍士官學校本科或者陸軍航空士官學校一年零五個月,戰時縮短為一年半。本科畢業後,以見習士官身份(佩戴曹長軍銜)回原部隊實習數個月,實習結束後獲得現役少尉的任命書。因此中學畢業生從入校到獲得少尉軍銜至少需要5年。

海軍兵學校、海軍機關學校與海軍經理學校是帝國海軍的三大軍校。日本海軍兵學校大日本帝國海軍戰鬥兵科軍官的養成學校,設校於廣島縣江田島市。1869年,其前身「海軍操練所」開設,後改稱「海軍兵學寮」。1876年遷往東京築地,改稱「海軍兵學校」。1888年再遷往現址廣島縣瀨戶內海安藝群島的江田島。1943年在岩國飛行場設立岩國分校。1944年設立大分舞鶴分校。1945年設立針尾分校。海軍兵學校的錄取年齡為16-19歲的中學校畢業生。

學制起初是三年制,1927年改為3年8個月,1932年時改為4年制。後來因為需要大量軍事人員擴充軍隊,兵學校的學制由第66期開始縮短為3年8個月,再後來又縮減為3年3個月(67期)、3年4個月(68期)、3年(69期~71期)、2年4個月(72期)。海軍兵學校的最高年級生稱為「1號」,其下較低年級生則以「2號」、「3號」、「4號」分別稱呼之。海軍兵學校畢業生會以少尉候補生身份分發至練習艦隊,經過遠洋航行的術科講習及實地訓練後任職。

經濟

明治維新以來,門戶被放以後,日本政府開始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政策。日本開始工業化,躋身列強。當時日本開始出現了數個影響日本經濟深遠的巨無霸公司:三井三菱住友。三井財團早年聘用了三野村利左衛門、益田孝、中上川彥次郎等人,掌握了近代化經營模式。1876年,三井銀行三井物產創立。此後,財團不斷擴大產業領域,進入了紡織業採礦業和機械製造業等行業。1909年,成立三井合名會社。當時已經成為日本規模最大的財閥。

1918年,米價急漲,日本農村爆發米騷動事件,並演變成武裝衝突,參與者逾二百萬人;事後警方逮捕超過二萬五千人,其中八千二百人被判各項刑罰:輕則罰款,重則處死[62];此事亦使寺內內閣下台。由於當時日本內地的大米供不應求,因而增加生產朝鮮和台灣的大米,並進口更多的外地大米至內地,以解內地缺米之憂;朝鮮和台灣對內供米減少,朝鮮農民祇能從滿洲進口雜糧充飢[63]

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軍需激增,日本的經濟從中獲益很多。重工業在日本經濟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當時日本開始出現自江戶時代起的首次貿易順差;而到了1920年代,製造業和礦業在全國生產總值中佔的比重為23%,首度超越農業的21%,日本亦因此成為了債權國。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國家對軍需品的需求下降,使依賴軍需品外銷的日本經濟陷入低谷。

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導致日本多間銀行信用不佳,1927年發生了昭和金融恐慌。1929年,更發生了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1930年,由於解除黃金出口禁令與世界恐慌等一連串影響,日本經濟惡化。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自由經濟轉換成國家統制經濟(戰時經濟),這段時間日本製造業和礦業總值佔日本全國生產總值超過30%,這是由於軍事工業的發展。

貨幣政策

日本銀行在帝國金融體系的崗位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依據日本銀行法,日本銀行為財務省主管的認可法人,是獨立於日本政府法人。1882年6月帝國頒布日本銀行條例。1882年10月10日日本銀行正式成立。1942年2月,日本頒布日本銀行法(昭和17年法律第67號)。1942年5月1日,根據舊日本銀行法施行法人改組。

1871年6月27日,日本制定了貨幣單位「圓」(),取代當時的四進制的二分金。當年明治政府發布《新貨幣條例》,規定新貨幣採用金本位,以圓為單位,一圓與1500毫克純金等值,並設有輔幣單位,兌換比例為十進制,即1圓=100錢=1000厘。[64]日本國內,白銀的價值相對較高。因而其黃金白銀比價要低於國際市場,這就使得國際投機商有利可圖。他們將銀兩運入日本,換成黃金,再到其他國家賣出。此舉擾亂了日本經濟,到1874年,日本實際上轉向了銀本位制。[65]

雖然白銀的價格相對於黃金仍然在下跌,但出於貿易結算的考慮,日本對外貿易多以銀幣計算。1897年,隨着日本貨幣法的發布,日圓的金本位制度第二次以法律形式被確立下來。該法律規定1日圓與750毫克黃金等價。1931年12月31日,日本由大藏省宣布停止黃金輸出,禁止金幣鈔票之間的兌換。

朝鮮半島地區

日治朝鮮時期,日本在朝鮮半島開展了包括興建基礎設施等的經濟建設。1912至1937年間,朝鮮半島GDP年增長4.2%,超過了日本列島和西歐。[66]其對外貿易在1911年以向英國進口最多,占39.46%,其次依次為清帝國美國德意志帝國荷屬東印度英屬印度俄羅斯帝國,以向清帝國出口最多,占54.79%[67]

滿洲地區

滿洲當時已建立起較完備、先進的工業體系。包括鐵道運輸、航空、航海、鋼鐵、煤炭、機車、汽車製造、飛機製造和軍工等工業部門。時任滿洲國國務院實業部總務司長岸信介關東軍說:「要是沒有財閥、資本家,就無法進行初期建國工程」,而從日本引入財閥投資[68]。財閥的資金迅速湧入滿洲國。鲶川義介的日產財閥藉此進入滿洲,旗下擁有日立製造所、日產汽車、日本礦業、日本化學工業等130家公司,是擁有15萬名員工之大財閥rp|223-224。

滿洲國對於工業部門採取經濟統制政策,推行「一業一社」的原則,每個行業都成立一個「特殊會社」——壟斷性公司。滿鐵之所以接受改組,時任滿鐵總裁之松岡洋右是岸信介叔叔之妻舅,和滿業之鯰川義介為姻親rp|223-224。由於戰爭的進行導致物資奇缺,滿洲國末期時國務院制定《金屬類回收法》[69]

滿洲國鋼鐵和化學工業主要集中在鞍山本溪湖,煤炭工業集中於撫順、本溪湖、阜新,油頁岩和合成燃料工業集中在撫順和吉林,菱鎂礦業集中於海城大石橋,水力發電集中于吉林和鴨綠江,機械、軍火、飛機工業中心為奉天(今瀋陽),紡織和和食品等輕工業則集中在大連丹東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城市。

台灣地區

日治台灣產業發展最顯著的是糖業。台灣總督府為謀求台灣產糖量的增加,進行一連串糖業改革措施,包括引進含糖量高的蔗種、改善製糖方法,獎勵從事糖業者。總督府並扶植資本家投資製糖業,建立「原料採集區域制度」,規定農民只能把甘蔗賣給自己農地附近的糖廠,而且價格由糖廠決定。在這樣的制度下,吸引了許多日本大財團來台設立製糖公司,在台灣眾多糖公司中也有幾家台灣人創辦較大規模的,如林本源製糖

1900年,三井財閥設立台灣第一家新式製糖工廠「台灣製糖株式會社[70],新式糖廠至1911年已有11家、1927年增為45家,其中台灣、明治、鹽水港、大日本、新港、新高等糖廠佔總產量80%。然而,從台灣糖業圖(1934年)可見,有部份台灣人的傳統製糖事業仍以改良糖廍的方式經營[71]

經過總督府全力支持後,台灣糖業於1930年代產量達到高點。以1931年為例,台灣全年總共產出24億3834萬4890斤(台斤),是整個帝國產糖量最多的地區。[72]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在任教台北帝國大學期間,以日本種稻米改良培植出蓬萊米。日本農學新渡戶稻造任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長時,於1901年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對台灣糖業有重大影響。總督府又大力推廣阿薩姆紅茶的種植,讓福爾摩沙茶外銷歐洲與美洲市場。

文學

明治時代的日本經歷迅速現代化,大量外來文化也在這段時期被引進日本。自由詩就是隨著歐洲文學引進日本的詩歌題栽之一,這種體裁主要是一些長篇的及體現新學術理念的作品。年輕日本散文家及劇作家爭相獵取新思想,但小說家還是最早把這些理念融入其作品之中。

當時新出現的通俗文學集中於「私小說」這一種體裁的創作以及一些不尋常的重要作家,比如夏目漱石,就寫下有名的小說《我是貓》。除此之外,他還有代表作《少爺》及《心》。被譽為「小說之神」的志賀直哉森鷗外就致力於運用西方的文學風格及技巧。芥川龍之介也寫下不少有名的歷史短篇小說。尾崎紅葉泉鏡花樋口一葉等作家的風格則保留了近代日本文學早期的面貌。

在明治世代早期(1868-1880年代),福澤諭吉創作啟蒙文學,是近世描畫激烈轉變的社會的普及讀物。接著,在明治中期(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坪內逍遙二葉亭四迷開始引入現實主義,但在同時,古典主義的尾崎紅葉,山田美妙及幸田成行也大受歡迎。樋口一葉,是在當時少數的女性作家,以口語及文學語言用簡單的手法寫下一些關於該世代女人無力的短篇故事。泉鏡花,尾崎的追隨者,追求典雅的風格,其早期的小說如《外科室》(1895年)就用文學的語言寫成;後來的小說,比如《高野聖》(1900年)就用口語創作。

社會

1880年代的銀座磚城,因區內建築大量使用燒制磚瓦而得名。1872年銀座大火後,日本政府按「都市防火」原則於原火除地修築而成,但因當時缺乏抗震設計,區內建築大多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期間被震毀。

國土範圍

大日本帝國的領土分為「內地」與「外地」,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具有屬地的性質;廣義上的領土也包括在中國境內的數個租借地。此外,大日本帝國發動大東亞戰爭後,在其佔領的部分外國領土上樹立多個傀儡政權,如在中國東北扶持滿洲國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政權),在菲律賓建立第二共和國等。

首都

明治天皇在1867年即位後,隔年即以「行幸」(天皇出巡)的名義,將皇室駐地由京都遷至江戶日本歷史上稱為「東京行幸|東京行幸」),以之為行在,並以「在東方的京都」之名將江戶改名為「東京」。在此之後,日本朝廷及政府也隨之遷移至東京。明治天皇以江戶時代江戶城為新住所,這個新皇宮曾使用「東京城」、「宮城」等名,二戰後更名為皇居至今。東京則因為是「帝國的首都」而常被稱為「帝都」。
日本法律並沒有規定首都位置,僅有在1923年(大正12年)9月12日發布的《關東大地震發生後之詔書》(關東大震災直後ノ詔書)提到「東京為帝國之首都」(東京ハ帝國ノ首都)。事實上,象徵天皇駐地所在的天皇寶座「高御座|高御座」並沒有隨著朝廷遷至東京,而是繼續留在京都舊皇宮(至今仍是如此),大日本帝國時期在位的明治、大正昭和等3位天皇也都是在京都天皇即位禮|即位の禮|即位,這使得京都仍然具有部分的首都機能。

內地

與現在日本的領土範圍大致相同,即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日本列島四大島,加上奄美群島琉球群島小笠原群島,以及這些群島的附屬島嶼。

內地的範圍中,曾有重大主權變更的區域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南樺太與整個千島群島被蘇聯佔領;日本雖在《舊金山和約》中放棄這兩地的主權,但沒有涵蓋持續被蘇聯管治的南千島群島。此爭議延續至蘇聯解體繼承其政治地位的俄羅斯聯邦,雙方至今尚未解決。

外地

有別於內地的稱呼。性質上等同於屬地,因此適用日本本土的部分法律。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日本被迫放棄所有外地的統治權。

原為大清帝國領土,1895年透過《馬關條約》割讓,戰後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參見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
原為獨立國家,1910年透過《日韓合併條約》併入版圖,戰後由美蘇兩國接管,後分裂為朝鮮韓國。參見朝鮮日治時期朝鮮總督府

租借地

委任統治區域

間接統治區域

第二次世界大戰實質控制地

佔領地 今日所在地 佔領年份 參見
英屬馬來亞 馬來西亞 1941年-1945年 日本佔領馬來亞
英屬北婆羅英屬沙撈越汶萊 馬來西亞汶萊 日本佔領婆羅洲
英屬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國 1942年-1945年 新加坡日佔時期
英屬緬甸 緬甸聯邦 日本佔領緬甸緬甸國
英屬吉爾伯特群島 吉里巴斯共和國 1941年-1943年
英屬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1941年-1945年 香港日佔時期
英屬印度安達曼群島 印度聯邦 1942年-1945年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he Andaman Islands
英屬所羅門群島British Solomon Islands 所羅門群島 1942年-1943年 索羅門群島戰役
英屬聖誕島 澳屬聖誕島 Battle of Christmas Island
荷屬東印度 印尼 1942年-1945年 荷屬東印度日佔時期
法屬印度支那 越南寮國柬埔寨 1940年-1945年 越南帝國柬埔寨王國
美屬關島 美屬關島 1941年-1944年 關島戰役
美屬威克島 美屬威克島 1941年-1945年 Battle of Wake Island
美國阿拉斯加領地基斯卡島阿圖島 美利堅合眾國 1942年-1943年
美屬菲律賓自由邦 菲律賓共和國 1942年-1945年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he Philippines及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澳管新幾內亞 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 New Guinea campaign
英澳紐共管諾魯 諾魯共和國 Japanese occupation of Nauru

帝國遺產

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終戰時,仍然控制着中國東部及東南亞的大片領土,當地的日本資產,包括工廠、基礎建設,有很多都由當地在戰後成立的政府所接收。中國的鞍山鋼鐵集團的前身就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在1916年成立的「鞍山製鐵所」和「昭和製鋼所」。國民政府收復中國東北後,負責掌管全國重工業的資源委員會利用剩餘練鋼設備改組成鞍山鋼鐵公司。中國共產黨占領中國東北後鞍山鋼鐵公司仍維持既往編制,並藉由蘇援重建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規模最大且最先進的鋼鐵生產公司。

參考文獻

  1. 甘懷真,東亞政治秩序與生命意義的安頓:以近代日本的國家轉換為例,法鼓人文學報第二期 2005 12 月,頁 203 '"'-'215
  2. 安丸良夫(著)、劉金才(譯)(2010)。 近代天皇觀的形成。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3. 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59187 |title=大政奉還與王政復古 |publisher=中華民國教育部| accessdate=2013-12-09
  4. cite book |author=袁昌堯,張國仁 |year=1996 |title=日本簡史 |publisher=書林出版有限公司|pages=33 |isbn=9789575865993
  5. http://www.hakodate-bugyosho.jp/about3.html |script-title=ja:箱館戦爭の七カ月 |accessdate=2014-09-06 箱館奉行所
  6. http://www.city.hakodate.hokkaido.jp/docs/2014011700789/ |script-title=ja:五稜郭の歴史 箱館戦爭~現在 |accessdate=2014-09-06 |publisher=函館市
  7. http://www.city.obihiro.hokkaido.jp/seisakusuisinbu/kouhoukouchouka/shishi_03.html |script-title=ja:第三章 開拓使・札幌県時代(明治2年〜19年) |accessdate=2014-09-06 |publisher=帯廣市 |language=ja
  8. cite web http://www1.hokkaido-jin.jp/zukan/story/02/15.html |script-title=ja:開拓時代 |accessdate=2014-09-06 北海道デジタ兒図鑑 |language=ja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13155617/ http://www1.hokkaido-jin.jp/zukan/story/02/15.html |archivedate=2015年3月13日
  9. "100 years">cite book |author=大庭幸生・永井秀夫|script-title=ja:《北海道の百年》 |year=1999 |publisher=山川出版社 |location=東京都 |isbn=4-634-27010-2 |language=ja
  10. cite book |author=林明德 |year=1986 |title=日本史 |publisher=三民書局|pages=248 | isbn=957-14-0710-0
  11. cite book |author=Donard King,著、角地幸男譯 |year=2001 |title=《明治天皇(上)》 |publisher=新潮社|pages=431-447 | isbn=4-10-331704-3
  12. "征台記事p.26"cite book |author=Edward H. House (譯/陳政三) |year=2003 |title=征台記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 |publisher=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ages=26-30 | isbn=957-8491-95-6
  13. "真相">cite book |author=林呈蓉 |year=2006 |title=牡丹社事件的真相 |publisher=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57-0463-76-7
  14. 日本在1872年3月派遣外務卿副島種臣前往中國,詢問清朝為何不懲辦台番,清朝總理衙門大臣吏部尚書毛昶熙及戶部尚書董恂當時以「生番」(不順服清廷的台灣原住民)不服王化為理由推搪。原文:「副島:「生番害人,貴國置之不理,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因與貴國盟好,特先來奉告。」毛、董:「生番系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
  15. cite |url= 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16/ch16_sec02.htm |title= 牡丹社事件|publisher=世新大學|accessdate=2014-03-14
  16. cite |url=http://big5.huaxia.com/thjq/jsgoucheng/2008/06/1010934_3.html |title=日本最後的內戰:日本武士覆滅的西南戰爭 | publisher=華夏經緯網 |date=2008-06-26 |accessdate=2014-01-22
  17. 小島慶三 |year=1996 |title=《戊辰戦爭から西南戦爭へ》 |publisher=中央公論新社|pages=186-191 | isbn=4-12-101316-6|language=ja
  18.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I0002/112357/web/#02 |title= 琉球王國的滅亡 (三)|publisher=歷史月刊|author=赤嶺守|accessdate=2014-03-14
  19. http://www.21ccom.net/lsjd/ssjt/2012/0801/64881.html | title=1894年8月1日清朝和日本政府互相向對方宣戰 |date=2012-08-01| accessdate=2014-01-23|publisher=共識網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11746/http://www.21ccom.net/lsjd/ssjt/2012/0801/64881.html%7Carchivedate=2016-03-05%7Cdeadurl=yes
  20. http://www.millionbook.net/lsxs/d/dingzhongjiang/byjf/008.htm | title=北洋軍閥史話:六、甲午戰爭與馬關和約 |author=丁中江| accessdate=2014-01-23
  21. http://www-history.mcs.st-andrews.ac.uk/~history/Extras/Maxwell_Saturn.html%7Ctitle=James Clerk Maxwell on the nature of Saturn's rings|accessdate = 2008-12-20|publisher = JOC/EFR|date=2006年3月
  22. http://news.qq.com/zt2011/zxzg/1904.htm |title=1904年度事件:日俄戰爭 | publisher=騰訊| accessdate=2014-01-22
  23. http://www.japantimes.co.jp/opinion/2010/08/29/editorials/the-annexation-of-korea/#.VuwDt8fWXJw |title=The annexation of Korea | publisher = The Japan Times | date = 2012-08-29 | accessdate=2016-03-18
  24. http://www.tanken.com/sinsai.html |title=關東大震災の慘狀 |publisher =探検コム | accessdate=2008-01-12|language=ja
  25. http://wcis.pcc.gov.tw/files/15-1004-1886,c121-1.php |title=嘉南大圳 |publisher=中華民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accessdate=2014-01-22 |deadurl=yes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27030857/http://wcis.pcc.gov.tw/files/15-1004-1886,c121-1.php |archivedate=2014-04-27
  26. 台灣的古圳道 王萬邦/著 ISBN 978-957-28561-0-9 2003年4月出版
  27. http://news.sina.com.tw/books/history/barticle/9504-4.html | title=昭和初期金融恐慌的台銀危機(之三)台灣總督府在1927年昭和金融恐慌期的應對 |publisher=遠流出版 | via=新浪新聞 | accessdate=2014-03-14 | author=黃紹恆
  28. http://www.simplyarticle.com/article/63591498004/ | title=辛亥百年祭——中國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五)|publisher=中華網 2015-06-11
  29. http://www.tanken.com/226.html |title=寫真で見る二・二六事件、証言で綴る226事件 |author= | publisher = 探検コム
  30.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6/08/content_3057728.htm | title=甲級戰犯中被絞死的惟一文官:廣田弘毅|publisher=中國青年報|via=新華網 | date=2005-06-08 | accessdate=2013-12-09
  31. cite ur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4/24/content_6022978.htm |title=日本政府承認南京大屠殺事件中有殺害非戰鬥人員行為 |publisher=新華網| accessdate=2015-03-21
  32. http://jds.cass.cn/UploadFiles/2010/11/201011041014223781.pdf%7Ctitle=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演变%7Cpublisher=江海学刊%7Cauthor=孙宅巍%7Cyear=2001%7Cdeadurl=yes%7C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22091900/ http://jds.cass.cn/UploadFiles/2010/11/201011041014223781.pdf%7Carchivedate=2014-03-22
  33.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gb299/page032.asp |title=中國命運‧關鍵十年 - 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1937~1947) | publisher=天下文化 |date=2010-07-07 |accessdate=2014-03-25
  34. cite | http://hk.crntt.com/doc/1010/0/5/6/101005686.html |title=險象環生的日本二戰投降內幕:主戰派爆兵變|publisher=中國評論新聞網|date=2009-06-26 |accessdate=2013-12-09
  35. http://war.163.com/07/0205/14/36ISOCQI00011232.html |title=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真正原因 |publisher=世界博覽 |via = 網易| date=2005-06 | accessdate=2014-03-25
  36. cite web | http://big5.huaxia.com/zt/js/15-005/4361400.html | title= 中途島戰役 |publisher=華夏網 | date=2015-04-16 | accessdate=2015-06-11
  37. cite web | http://wenhui.news365.com.cn/xsz/201307/t20130710_1310055.html | title=1945,攻佔沖繩島 | date=2013-07-10 | accessdate=2013-12-09
  38. cite web | http://www.ndl.go.jp/constitution/e/etc/c06.html | title=Potsdam Declaration|Birth of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 | accessdate=2013-12-11
  39. cite web http://library.educationworld.net/txt15/surrend1.html |title=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publisher=educationworld.net |accessdate=2006-12-28
  40. 伊藤博文之韓國併合|author=海野福壽|publisher=青木書店|year=2004|isbn= 978-4-250-20414-2|language=Ja
  41. cite news | first=Kawasaki | last=Yutaka | title=Was the 1910 Annexation Treaty Between Korea and Japan Concluded Legally? | date=1996-08-07 | publisher= | url http://www.murdoch.edu.au/elaw/issues/v3n2/kawasaki.html | work =Murdoch University Electronic Journal of Law | pages = | accessdate = 2007-02-19
  42. The Abacus and the Sword; Duus, Peter;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pp. 18–24
  43. cite news |first= |last= |title=Treaty of Annexation |publisher= http://www.isop.ucla.edu/eas/documents/kore1910.htm |work=USC-UCLA Joint East Asian Studies Center |pages= |accessdate=2007-02-19 |deadurl=yes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211234114/http://www.isop.ucla.edu/eas/documents/kore1910.htm |archivedate=2007年2月11日
  44. cite book |author=高麗大學校韓國史研究室 |title=新編韓國史 |year=2010 |publisher=山東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0740997 |pages=第231-232頁
  45. 水田直昌『統監府時代の財政』|title=《朝鮮近代史料研究》|date=2002年12月|publisher=友邦協會編、クレス出版〈友邦シリーズ〉|isbn=4-87733-121-2
  46. cite book | last = Lee | first = Ki-Baik | coauthors = Translated by Edward W. Wagner with Edwar J. Shultz | title = A New History of Korea (韓國史新論) | publisher = Ilchora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date = 1999 | pages = p. 1080 | doi = | isbn = 0-674-61575-1
  47. cite book |author=高麗大學校韓國史研究室 |title=新編韓國史 |year=2010 |publisher=山東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0740997 |pages=第233-235頁
  48. cite book |author=高麗大學校韓國史研究室 |title=新編韓國史 |year=2010 |publisher=山東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0740997 |pages=第235-238頁
  49. 明治太政官期法令の世界,國立國會図書館
  50. 法令全書. 明治6年 內閣官報局
  51. 法令全書. 明治7年 內閣官報局
  52. 法令全書. 明治7年 內閣官報局
  53. 法令全書. 明治11年 內閣官報局
  54. 戰時大本營條例 (明治二十六年敕令第五十二號) 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55. 戰時大本營條例改正ノ件 2018年7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no
  56. 戰時大本營條例_(明治二十六年勅令第五十二號)戰時大本營條例 (明治二十六年勅令第五十二號)
  57. cite web http://www.cc.matsuyama-u.ac.jp/~tamura/hirosimadaihonnei.htm |title=存檔副本 |accessdate=2010-09-1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710144250/ http://www.cc.matsuyama-u.ac.jp/~tamura/hirosimadaihonnei.htm |archivedate=2010-07-10
  58. 戰時大本營條例改正ノ件 戰時大本營條例改正ノ件
  59. 郭汝瑰,黃玉章,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ISBN 9787214030344.
  60. 西條地區を考える會,松代でなにがあったか! 大本宮建設、西條地區住民の証言,竜鳳書房,2006年1月ISBN 978-4947697295
  61. Masae Takahashi (editor and annotator), Zoku Gendaishi Shiryo ("Materials on Contemporary History, Second Series"), Volume 6, Gunji Keisatsu ("Military Police"), (Tokyo: Misuzu Shobo, 1982), pp. v–xxx.
  62. cite book | title=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apan 1868–1941 | 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uthor=W. J. Macpherson | year=1995 | isbn=978-0521557924
  63. cite journal|author=許介鱗|title=日本殖民統治台灣與朝鮮的比較(二)|journal=海峽評論http://www.haixiainfo.com.tw/182-954.html|accessdate=2014-01-22|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archive.org/web/20140201220843/http://www.haixiainfo.com.tw/182-954.html%7Carchivedate=2014-02-01
  64. 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 title =日本圓| url =http://www.cbpmc.com.cn/qbjs/rmbjs/gwqb/gwqb_12.htm%7C author =| date =| accessdate =2009年9月17日| deadurl =yes| archiveurl https://archive.org/20080921085210/http://www.cbpmc.com.cn/qbjs/rmbjs/gwqb/gwqb_12.htm%7C archivedate =2008年9月21日
  65. cite web | language = zh-hans | publisher = | title =關於日本市場經濟| url =http://www.sekigun.com/learn/scjj.htm%7C author = | date = | accessdate = 2009年9月22日
  66. 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論
  67. cite book|author1=Andrew Grajdanzev|editor=The Government of Korea|title=Modern Korea|date=1944年|publisher=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edition=1}}
  68. cite book |author=宮脇淳子 |year=2016 |orig-year=2013 |chapter=第三章 |script-chapter=滿洲國建國、崩壞以及其後 |title=《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中日滿糾纏不已的「東北」如何左右近代中國》 |language=zh-hant |edition=初版 |location=新北市 |publisher=八旗文化 |isbn=978-986-5842-71-0
  69. cite web |language = zh-hans |url =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g365/2009-09/15/content_18521567_2.htm |title = 揭秘偽滿洲國 |publisher=中國網 |date=2009-09-15 |accessdate=2011-07-28
  70. cite author1=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title=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新式糖廠http://the.nmth.gov.tw/nmth/zh-TW/Item/Detail/9d0c97be-e0cd-489e-923f-f7518591ebc3|agency=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work=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 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
  71. cite author1=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title=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台灣糖業圖(1934年)http://the.nmth.gov.tw/nmth/zh-TW/Item/Detail/1a474173-70be-46fb-a7af-087726fc2a49%7Cagency=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7Cwork=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 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
  72. cite http://133.30.51.93/das/jsp/ja/ContentViewM.jsp?METAID=00223160&TYPE=IMAGE_FILE&POS=1%7Ctitle=神户大学电子新闻:断然首位を占むる台湾製糖実绩%7Cpublisher=133.30.51.93%7Cdate=%7Caccessdate=2014-08-15%7Cdeadurl=yes%7Carchiveurl=https://archive.org/web/20140226124735/ http://133.30.51.93/das/jsp/ja/ContentViewM.jsp?METAID=00223160&TYPE=IMAGE_FILE&POS=1%7Carchivedate=2014-02-26

外部連結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注"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注"/>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