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日本」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1: 行 11:
 
==国名==
 
==国名==
 
{{main|日本國名}}
 
{{main|日本國名}}
[[日語]]中「日本」一詞有多種讀法,一般讀作 「{{jp|j={{audio|help=no|ja-nippon(日本).ogg|にっぽん}}|rm=Nippon}}」或「{{jp|j={{audio|help=no|ja-nihon(日本).ogg|にほん}}|rm=Nihon}}」<ref>{{cite web|title=日本語は悪魔の言語か:日本の正式な読みは「ニッポン」? |author=小池清治 |url=http://toron.pepper.jp/jp/kodai/kigen/nippon.html |accessdate=2014-03-20 |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051028052305/http://toron.pepper.jp/jp/kodai/kigen/nippon.html |archivedate=2005-10-28 |deadurl=yes }}</ref>,時至今日,[[日本政府]]並無规定其标准读音,因此两种读法并存<ref name="kokkai171_570">{{cite web | url=http://www.shugiin.go.jp/internet/itdb_shitsumon.nsf/html/shitsumon/b171570.htm | title=衆議院議員岩國哲人君提出日本国号に関する質問に対する答弁書 | publisher=[[日本眾議院|衆議院]] | date=2009-06-30|accessdate=2016-03-18|language=ja}}</ref>。日本國名的意思為“朝阳升起的地方”,在《[[万叶集]]》及《[[源氏物語]]》中都有出現;後來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此名詞的發音由[[训读]]改為今日的[[音读]]。而由於日本國土地處[[中國]]東面的[[海|海洋]]上,故此[[中文]]使用上又稱其為「[[東瀛]]」或「[[東洋]]」<ref>{{cite web|url=http://www.kpcn.org/zhuanti/swjz/a/a004.htm |title="扶桑"與日本 |author=吴鸿春 |accessdate=2015-03-2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2100646/http://www.kpcn.org/zhuanti/swjz/a/a004.htm |archivedate=2015-04-02}}</ref>,中國古籍亦以「[[扶桑]]」代稱。根據《旧唐書·東夷伝》《新唐書·日本傳》的記載:咸亨元年(670年),日本[[遣唐使|遣使入唐]],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經承認後,『続日本紀』記述西元702年(大宝2年)定名稱為日本。
+
[[日語]]中「日本」一詞有多種讀法,一般讀作<ref>{{cite web|title=日本語は悪魔の言語か:日本の正式な読みは「ニッポン」? |author=小池清治 |url=http://toron.pepper.jp/jp/kodai/kigen/nippon.html |accessdate=2014-03-20 |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051028052305/http://toron.pepper.jp/jp/kodai/kigen/nippon.html |archivedate=2005-10-28 |deadurl=yes }}</ref>,時至今日,[[日本政府]]並無规定其标准读音,因此两种读法并存<ref name="kokkai171_570">{{cite web | url=http://www.shugiin.go.jp/internet/itdb_shitsumon.nsf/html/shitsumon/b171570.htm | title=衆議院議員岩國哲人君提出日本国号に関する質問に対する答弁書 | publisher=[[日本眾議院|衆議院]] | date=2009-06-30|accessdate=2016-03-18|language=ja}}</ref>。日本國名的意思為“朝阳升起的地方”,在《[[万叶集]]》及《[[源氏物語]]》中都有出現;後來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此名詞的發音由[[训读]]改為今日的[[音读]]。而由於日本國土地處[[中國]]東面的[[海|海洋]]上,故此[[中文]]使用上又稱其為「[[東瀛]]」或「[[東洋]]」<ref>{{cite web|url=http://www.kpcn.org/zhuanti/swjz/a/a004.htm |title="扶桑"與日本 |author=吴鸿春 |accessdate=2015-03-2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2100646/http://www.kpcn.org/zhuanti/swjz/a/a004.htm |archivedate=2015-04-02}}</ref>,中國古籍亦以「[[扶桑]]」代稱。根據《旧唐書·東夷伝》《新唐書·日本傳》的記載:咸亨元年(670年),日本[[遣唐使|遣使入唐]],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經承認後,『続日本紀』記述西元702年(大宝2年)定名稱為日本。
  
 
== 歷史 ==
 
== 歷史 ==

於 2018年12月10日 (一) 17:36 的修訂

日本國(日語:日本国にっぽんこく、にほんこく Nippon-koku, Nihon-koku */?),通稱日本,是位於東亞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伊豆小笠原小笠原諸島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海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俄屬遠東,東北接千島群島,西南面臺灣大陸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人居住於首都東京及周邊數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1]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以及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管[2]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3],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權體制。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數個幕府軍事強人政權實際統治,期間包括了政治紛亂的南北朝戰國時代。17世紀起江戶幕府頒布鎖國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政治實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維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現代化,施行天皇專權的君主立憲制,將北海道正式納為領土;而自19世紀末起,日本首先併吞琉球,之後將臺灣朝鮮庫頁島等地納為殖民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的帝國主義列強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之一,並於1937年開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1941年擴大戰場至西太平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但最終於1945年在原子彈轟炸日本本土後宣布無條件投降。敗戰後,日本在盟軍主導下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2],同時依據新憲法放棄發動戰爭的權利,僅維持防禦性的武裝力量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4],並是世界第4大出口國和進口[5]。2018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四萬零八百美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四萬四千四百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在最高群組行列[6]

國名

日語中「日本」一詞有多種讀法,一般讀作[7],時至今日,日本政府並無規定其標準讀音,因此兩種讀法並存[8]。日本國名的意思為「朝陽升起的地方」,在《萬葉集》及《源氏物語》中都有出現;後來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此名詞的發音由訓讀改為今日的音讀。而由於日本國土地處中國東面的海洋上,故此中文使用上又稱其為「東瀛」或「東洋[9],中國古籍亦以「扶桑」代稱。根據《舊唐書·東夷伝》《新唐書·日本傳》的記載:咸亨元年(670年),日本遣使入唐,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經承認後,『続日本紀』記述西元702年(大寶2年)定名稱為日本。

歷史

先史時代

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需要解釋],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今日的考古學證據則表明,古代的日本除了原住民外其他是由東南亞東北亞遷徙而來的各民族融合演變而成的[10]。大約在公元前一萬年開始,日本進入新石器時期,是為繩紋時代(公元前一萬年至公元前3世紀)和彌生時代(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

伴隨著從東亞遷入日本的渡來人,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陶器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11],同時一些如奴國等的小國也開始與中國發展外交關係[12]

古代

在《日本書紀》中,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公元前660年舊曆1月1日即位為初代天皇、並建立日本國・倭朝廷。現今日本的建國紀念日即依此而定為2月11日[3]

日本(倭朝廷)一直透過朝鮮半島的諸國吸收來自於亞洲大陸的文化。587年,豪族蘇我氏的頭目蘇我馬子擊敗物部守屋,又在592年暗殺崇峻天皇、立女皇推古天皇為帝,聖德太子攝政[13],日本進入飛鳥時代。聖徳太子制定官位十二階,並頒布憲法十七條,嘗試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聖徳太子過世後,蘇我氏長期掌權。645年,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暗殺蘇我入鹿,掌握政權,是為「乙巳之變[14]。中大兄皇子擁立孝德天皇即位,推動大化革新等改革,仿效中國唐朝政治制度,嘗試建立一個律令制的國家。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15],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16]

奈良時代後期,政局動蕩,律令制鬆弛。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現在的京都[17],此後到1192年成立鎌倉幕府的這段期間是為平安時代日語假名以及國風文化在此時代成形。嵯峨天皇時期的《新撰姓氏錄》記錄居住在京都及畿內的1182個氏族,其中「漢」為163氏,「百濟」為104氏,「高句麗」為41氏,「新羅」為9氏,「任那」為9氏[18]

平安時代末期,出現以東國為勢力范圍的源氏和以西國為勢力範圍的平氏兩個龐大的武家勢力,1159年,發生平治之亂,源氏實力雖遭遇很大削弱,但在東國仍擁有強大實力,國家內部因為割據有源平二氏及奧州藤原氏等勢力,加上各界不滿架空朝廷的太政大臣平清盛專橫擅政而內戰頻仍。經過長期的源平合戰,平氏被趕出京都,將朝廷遷往福原京,之後於1185年在壇之浦之戰中徹底覆滅[19]

幕府時代

1192年,武家首領源賴朝被封為征夷大將軍,建立鎌倉幕府,並展開幕府統治,開始日本600多年的幕府時代。源賴朝過世後,其妻子的娘家北條氏實力擴大,開始操縱、暗殺或廢立之後的繼位者,幕府大權旁落執權的北條氏得宗家之手[20]承久之亂後,北條氏的合議制執權政治達於全盛。1232年(貞永元年),北條泰時制訂法典《御成敗式目》(又稱《貞永式目》)[21]。該法典最初僅適用於武家內部,後來適用於全國。1274年(文永十一年)與1281年(弘安四年),蒙元兩次侵日都未能成功,而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無法恩賞抗元兵,導致御家人的貧困與御家人制度的解體[22]。北條氏實行一族獨裁,加深御家人和非御家人武士的反感,地方武士和農民積極進行反幕活動,幕府由盛轉衰。後醍醐天皇乘機發動正中之變元弘之變,倒幕號召得到各地武士響應。1333年5月新田義貞攻陷鎌倉,北條氏控制的鎌倉幕府滅亡[23]

後醍醐天皇掌握大權以後,並沒有滿足武士階層的期望。大軍閥足利尊氏成為所有武士的代表,於1336年攻陷京都,扶持兩統迭立中的持明院統光明天皇即位。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把持著日本皇室三神器逃到吉野山中,堅持自己才是正統[24],足利尊氏則在京都建立室町幕府,於是出現京都(北朝)和吉野(南朝)兩個對立的朝廷。南北朝的征戰持續將近60年,1392年,足利義滿逼南朝的後龜山天皇讓位,由室町幕府擁立的北朝後小松天皇成為天皇,也終止長達57年的南北朝時期[25]。1401年,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為了經濟利益和抗衡天皇而向明朝朝貢,明廷遂封其為「日本國王」,但幕府於7年後與明朝斷交[26]

室町幕府末期(1467年)發生應仁之亂,標誌著日本進入長達148年的戰國時代[27]。1573年,大名織田信長,亦是當時最強悍的諸侯,攻下室町幕府所在地二條御所,將足利義昭流放到河內國,室町幕府滅亡,日本進入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至1603年)。1582年,織田信長因家臣明智光秀發動兵變而被害[28]。信長重臣羽柴秀吉繼承其勢力,繼續進行統一日本的戰爭。1586年,秀吉受賜姓豐臣氏並就任太政大臣關白的官職,並於1590年擊敗北條氏統一全日本,隔年秀吉將關白一職讓與過繼來的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閤,以世襲的方式宣示豐臣政權的穩定[29]。秀吉統率大部分的大名諸侯,自1592年起發動文祿・慶長之役,攻打朝鮮[30]。1593年6月,日本因海戰失利,無法補給,加上朝鮮瘟疫流行,為保朝鮮南部四道的戰果,遂派使節隨同明使沈惟敬到北京議和,其間談判使者石星沈惟敬小西行長合謀欺瞞矇混中日雙方,使得明朝在冊封秀吉為日本國王時態度輕慢。9月,明朝賜封的使者抵達日本,豐臣秀吉因朝鮮王子不前來答謝而頓感大怒,拒絕受封,下令驅逐明朝使節,並將小西行長治罪,再次發兵攻打朝鮮[31]。1598年7月,豐臣秀吉在伏見城過世,日方於當年逐漸撤出朝鮮結束戰爭。

1600年,封地在關東地方的大名德川家康取得關原之戰的勝利[32],基本上獲得全國軍、政上的優勢。1603年,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開創江戶幕府[33]。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坂之役中完全消滅豐臣氏的勢力,實現了日本的統一,江戶幕府也成為日本實際上的統治者。江戶幕府實行日本獨特的封建體制「幕藩制幕藩体制」,將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級及穢多、非人等賤民,基本上階級間的流動受到限制。在幕藩制之下,各藩領國在經濟上依賴中央政府的市場進行交易,幕府憑藉經濟上優勢確保其統治權;但隨著後期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藩際貿易大大減少各領國對中央的依附性,各藩表現出明顯的獨立傾向,瓦解了幕藩體制的政治基礎[34]。 1543年,一艘葡萄牙船漂流到鹿兒島種子島[35]。時日本正值戰國紛擾,葡萄牙人將歐式火槍傳入日本,基督教也在這時進入日本[36]。然而,傳教活動與發達的貿易逐漸威脅到江戶幕府的統治,於是幕府在1641年把荷蘭商館遷移到長崎的出島,奉行保護主義(鎖國[37],這段期間日本只容許荷蘭和中國的商人來日貿易。在奉行保護主義的200多年間,荷蘭商人通過與日經商傳入蘭學蘭學因而在日本生根發芽[38][39]。1854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率領黑船艦隊駛抵江戶附近的浦賀,迫使日本開港通商,才一改日本的貿易保護主義作風[40][41]江戶幕府末年暴動頻繁,幕藩體制搖搖欲墜,在西南四藩(薩摩長州土佐肥前)為主的維新志士帶領下,一場全國性的倒幕尊皇運動正式開展[42]

帝國時代

1867年末代江戶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迫於情勢主動大政奉還,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正式成立[43]江戶時代結束。1889年,新政府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又稱《明治憲法》),1890年舉行了第一次帝國議會[44]。在整頓內政的同時,日本也積極對外擴張版圖。1867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對日本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地方政治上廢藩置縣,廢除大名制度[45]。然而大量士族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失業,造成極大社會問題[46],並引發1877年的西南戰爭[47]。為安撫士族情緒,遂有出兵臺灣之議[48][49]。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國船隻於颱風後漂流至臺灣東南部[50],其中54名登島乘客被原住民出草殺害,史稱八瑤灣事件[51]。由於當時琉球國同時向清朝和日本朝貢,而清廷表示將事件交由日本處理[註 1],日本因而在1874年5月攻打臺灣南部排灣族部落,是為「牡丹社事件[52]。在駐華英國公使調停下,中日兩國簽訂《北京專約》,後來日本政府將條文中的「琉球人」詮釋為「日本國屬民」,因而在1879年以此為由吞併了琉球,琉球王國滅亡[53]。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中日按《天津條約》同時出兵朝鮮半島,起義平息後日本要求繼續駐兵被拒,其後扣留高宗李熙,命大院君李昰應主國事,後日本稱發現李昰應曾要求東學黨與清軍一起驅逐日軍[54],於是不宣而戰,突襲駐守於朝鮮的大清海軍。隨後於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互相宣戰,甲午戰爭正式爆發[55]。1895年2月,清軍潰敗,清廷被迫派李鴻章代表清廷向日本求和,並以戰敗國身份在日本威逼下簽訂了條件苛刻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日本在此條約中獲得了臺灣澎湖群島以及二兩白銀的巨額賠款[56]

1900年,俄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單獨出兵佔據中國東北,但各國與清廷議和後俄國拒不撤兵,遂與日本交惡,最終在1904年爆發日俄戰爭,日本獲勝,取得庫頁島(日本稱樺太)北緯50度以南的部分[57]。1910年與大韓帝國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令朝鮮半島合併成為日本的一部分[58]

日本於1910年併大韓帝國入版圖,是為日韓合併;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投向協約國,向同盟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殖民地。[59]1914年9月,日本向德國宣戰,發動青島戰役,11月攻佔青島[60]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日本富強,日本進入短暫的「大正民主」時期。1918年,米價急漲,日本農村爆發米騒動事件,並演變成武裝衝突,參與者逾二百萬人;事後警方逮捕超過二萬五千人,其中八千二百人被判各項刑罰:輕則罰款,重則處死[61];此事亦使寺內內閣下台。由於當時日本內地的大米供不應求,因而增加生產朝鮮和臺灣的大米,並進口更多的外地屬地)大米至內地,以解內地缺米之憂;朝鮮和臺灣對內供米減少,朝鮮農民祇能從滿洲進口雜糧充飢[62]。翌年,臺灣總督府宣布,開始臺灣日治時期極重要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63],並於1930年竣工[64]。1923年9月,日本關東大地震[65],死亡人數達十三萬人,日本經濟遭遇重創;1927年4月,由於日本政府救濟臺灣銀行失敗,陷全國金融於險地,史稱「昭和金融恐慌[66];1930年,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日本未能倖免。在此期間,濱口犬養岡田內閣為挽救經濟,主張削減軍費,使軍部和右翼組織不滿,三人亦先後被暗殺[67]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中國東北,扶植傀儡國家滿洲國;再於1932年,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1936年2月26日,發生了二二六事件[68]廣田弘毅組閣、東條英機為軍部當權派閥領袖,建立以天皇及軍部統制派為本的法西斯體制[69]。1937年7月7日,日軍策動盧溝橋事變,正式入侵中國,引發第二次中日戰爭。戰時日軍佔領華東平原,包括首都南京,並試圖以南京大屠殺逼中國軍民屈服[70],估計被殺人數約三十萬人[71][註 2]蔣中正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祇能退守中國西南一帶[72]。但其後戰情僵持不下,令日軍陷入消耗戰;曠日持久,消耗日軍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73],加上歐美對日本禁運石油鋼鐵等,不得運往日本。因此軍方孤注一擲,發動「大東亞戰爭」,向南亞繼續擴張,史稱太平洋戰爭[74]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夏威夷的美軍基地珍珠港,並正式向美國英國荷蘭宣戰,同時開始進軍東南亞等太平洋地區。日軍起初連戰皆捷,然而大日本帝國海軍中途島戰役大敗,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75]。1938年以來,日軍以「掃蕩」、「三光作戰」,試圖穩定中國的日佔區,但仍無法扭轉整體局勢。戰爭後期,美國海軍陸戰隊接連攻下硫磺島沖繩島,美軍B-29轟炸機隨即密集轟炸日本本土,許多城市遇襲,市民傷亡慘重、工業設施盡毀,並重創日本的飛機工廠和機場[76]。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依次在廣島市長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同時蘇聯亦於8月8日對日本宣戰,佔領日屬滿洲。8月15日,昭和天皇電台廣播宣佈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簽署降伏文書,接受波茨坦宣言,並將領土範圍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以及其他指定島嶼,約占1920年日本國土面積的54%[77]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78]

二戰以後

從1945年9月2日戰敗到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期間,日本被盟軍軍事佔領,由美軍為首的駐日盟軍司令部(GHQ)統治,實行財閥解體政策,對壟斷資本進行大規模重組;日本除了失去所有屬地,也暫時被迫移交小笠原諸島琉球(原沖繩縣)予美國軍政管理。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對日本的政策開始改變,包括單方面和日本議和並放棄戰勝國對日索賠的權利[79][80],允許日本設置自衛隊[81],同時向日本訂購大量軍火及軍需產品,帶動日本戰後軍工產業的發展[82][83]。美國亦在經濟、政治方面對日本提供援助,使其成為第一島鏈的一部分,遏制共產主義[84][85],由此而生的「特需繁榮」讓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並在隨後十年分別出現神武景氣岩戶景氣等多次經濟發展高潮。1956年12月18日,日本加入聯合國[86]。1964年,東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帶來奧林匹克景氣,同年日本加入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民生產總值在其後4年超越英、法,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式躋身於先進國家之列[87]。1972年,美國將琉球的行政權、施政權交還給日本[88]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日本經濟增長每年僅4%左右,低於六十年代初的9%,日本高速經濟成長時期宣告結束,但日本在世界經濟體中仍排第二位[89]。至19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經濟陷入長期不景氣階段。這一時期失業攀升,國債赤字龐大,加上1995年奧姆真理教發動的一系列恐怖攻擊與阪神大地震,社會陷入不安。1990年代日本的人均國內總生產值(生產性)爲歷史上的高位。

戰後的日本自1955年起長期由自民黨執政,因而出現「55年體制[90],直至1993年由於部份自民黨黨員退黨,導致自民黨在該年國會眾議院選舉過後短暫失去組閣權約10個月,然而短短一年後自民黨與社會黨聯手,藉社會黨村山富市內閣的組建重返執政地位[91]

21世紀

進入21世紀初期,日本經濟透過往新興市場出口出現小波段復甦的伊邪那美景氣[92],但是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索尼豐田等指標性大企業紛紛出現巨大虧損[93]

2009年,執政自民黨第45屆日本眾議院議員總選舉中慘敗,再次下台,更首次失去共計長達54年眾議院第一大黨的地位。僅僅三年後,由於民主黨施政失當和在東日本大震災中救災不力[94]內閣總理大臣更換頻繁,加上福島核災使日本的經濟再次陷入困境,造就自民黨再次上台的機會[95]。2012年12月,自民黨取得壓制性勝利,黨總裁安倍晉三在上台後倡議修改憲法,取消當中否定的集體自衛權[96]以允許自衛隊到海外參與聯合國的維和反恐行動[97],同時將自衛隊的目標改為「本土防衛和國防保障」[97][98],透過自主制定的新憲法使日本成為一個正常的主權國家[99]。然而由於新憲法的部分字眼具爭議性,引發部分亞洲鄰國不安[100],其推出的秘密保護法案特定秘密保護法案在社會上亦引起一些疑慮[101]安倍晉三推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包括推動日圓貶值、實行量化寬鬆[102],被稱為「安倍經濟學[103]。縱使當中調高消費稅的措施可能會令部分國民的薪資追不上物價升幅[103][104],但由於日圓兌美元貶值,帶動日本產業出口量和國內消費需求攀升,使日本能夠擺脫長達15年之久的通縮陰影[105],亦令失業率創6年新低[106]日經平均指數升至近六年高位[107]

地理

日本是位於歐亞大陸以東,太平洋西部,由3個弧狀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伊豆-小笠原群島)組成。其中北海道九州本州四國四大島的面積就佔了國土面積的99.37%。日本通常被歸劃於東亞東北亞的範疇[108],北與俄羅斯、西與北韓南韓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與臺灣、南與菲律賓隔海相望。日本由6,852個島嶼組成[109],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110]。國土面積75%屬山地丘陵地帶[111],因此森林覆蓋率高,但卻不適合農耕,耕地面積僅佔日本國土的11.1%[112]。也因此日本的人口多集中在沿海地區,日本的人口密度在世界排名第37位[113]。日本國土狹長,南北總長3,800公里,與澳洲馬達加斯加美國相近。

日本列島按照地質構造可分為東日本西日本兩大區域,其界線為位於本州中部,新潟縣糸魚川市靜岡縣靜岡市之間的糸魚川靜岡構造線[114]。日本列島附近是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洲板塊的交界地[115],同時日本列島還處在環太平洋造山帶、火山帶、地震帶之上[116],故日本為一個經常發生地震、但同時也擁有許多火山溫泉的國家。日本最高的山峰,海拔3,776米的富士山,本身就是一座活火山。據統計,世界全部芮氏規模6.0以上的地震中,超過20%都發生在日本[117];而日本發生的地震,釋放的地震能量就占全球地震釋放能量的10%[118]

由於日本面積狹小多山,因此河流普遍長度不長但落差較大[119]。日本的河流在梅雨和颱風季節容易形成洪水,日本政府因而修築了大量的堤壩水庫用於防洪[120],同時實行水力發電[121]。日本最長的河川是發源於長野縣,並在新潟縣注入日本海信濃川[122],總長367公里;而第二長的利根川也是日本流域面積最大的河川[123]。日本最大的湖泊是位於滋賀縣琵琶湖,面積670.25平方公里[124]

各地氣候

日本地處溫帶,一年四季溫差很大。深受海洋影響,海洋性氣候明顯。日本國土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119][註 3],但由於日本的島嶼自西南向東北延伸得很長,南北跨越緯度約20度,因此全國各地的氣候仍然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可分為六個氣候區:[125]

  • 北海道氣候: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響,降雨量較日本其他地方為少。夏季短暫且涼爽,冬季漫長而寒冷。
  • 日本海側氣候:範圍包括本州島西部的海岸地區。冬季受西伯利亞高氣壓所影響,吹西北風。同時由於暖流對馬海流在冬季通過日本海而帶來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夏季降水較少,因位於夏季風的背風地帶有時出現焚風而異常高溫。
  • 中央高地式氣候中央高地式気候:典型的內陸性氣候,冬寒夏涼。冬季與夏季及晝夜之間溫差很大,降雨量少。
  • 太平洋側氣候:包括了本州東海岸、南四國和九州大部分地區。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梅雨強颱風多,冬季的降雪較少。
  • 瀨戶內海式氣候:包括了山陽地方、北四國、近畿與九州局部地區。天氣常是晴天,降雨量少,不時遭受熱浪侵襲[126]
  • 南西諸島式氣候:範圍為琉球群島。這里屬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暖,降雨量大,且常受颱風吹襲。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較多的地區,主要包括日本海側地區的冬季降沖繩5至7月連綿不斷的颱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陸或接近日本的颱風[127]。日本有記載的最高溫度紀錄是攝氏41度,於2013年8月12日在高知縣四萬十市測得;有記載的最低溫度紀錄是攝氏-41.2度,於2016年1月25日在北海道上川町測得。

行政區劃

日本政府在1947年根據《地方自治法地方自治法》將全國分成47個一級行政區,稱為「都道府縣」,分別為一、一、二府、四十三[128]。部份市因人口較多,在當地影響較大,而被指定為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截止到2013年4月1日,日本全國共有20個政令指定都市、42個中核市和40個特例市[129]。都道府縣下的行政區劃為市町村[130],此外還有支廳、區、特別區等行政單位。根據地理與人文、經濟特徵,日本通常被分為八大區域,包括北海道地方東北地方關東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中國地方四國地方九州及沖繩地方[131]

日本自1888年起逐步實行市町村合併政策,町村數目大量減少[132]。踏入21世紀,為增進地方分權,政府開始檢討廢除都道府縣,改實行道州制的必要性,引起日本道州制議論。1968年,日本自治省導入了地方公共團體編號制度,目前全日本的都道府縣與各市町村均有自己的編號,編號與ISO 3166-2:JP符合。

主要城市

日本沒有法定首都,其行政中心位於東京都[133]。截至2012年,東京都區部(又稱為「東京23區」,即口語所稱的東京市區)人口中約有900萬,全東京都的人口約有1323萬人。以東京都為中心,包括神奈川縣、埼玉縣、千葉縣的首都圏人口約為3670萬人,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1]。日本的皇居國會議事堂、內閣、最高裁判所、各省廳、各國駐日大使館、大企業的本部、日本銀行、証券公司、百貨商店、報社及電視台大都集中在東京。目前在東京都區部內和東京周邊衛星郊縣已經形成了眾多副都心,亦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密度最高的郊區購物商圈及高效完善的城市軌道系統[134]。東京也是世界上擁有最多財富500強公司總部的城市[135]

如果將東京都區部視為一個都市的話,日本共有12個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其中除了川崎市之外,其他都是都道府縣廳的所在地

政治

日本為君主立憲國家,日本國憲法訂明「主權在民」,而天皇則為「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136]。如同世界上多數君主立憲制度一樣,天皇在日本只有國家元首名義,並無政治實權,只能進行禮儀性的事務,例如,簽署法律和行政命令,任命內閣總理大臣[2]。日本政府的行政機關是指《國家行政組織法》以及《內閣府設置法》中規定的內閣府、省及其外局,並以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為首的「1府12省廳」。2001年實施的「中央省廳再編」機構改革以大部門體制為重點,按照職能優化的原則將原本的1府22省廳精簡成為內閣府總務省法務省外務省財務省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環境省防衛省警察廳的「1府12省廳」體制。經過改革的日本行政機關核心機構數量屬主要發達國家中最少[137]

日本古代的法律體制深受中國的中華法系影響,江戶時代制定的國家最高法律《公事方御定書公事方御定書》就是建基於其基礎之上[138]。 然而自18世紀末期,日本大部份的法律則是在歐洲法系的基礎上編寫,例如明治政府在1896年通過的民事法則參考了德國的《德國民法典》,此法律至今依然是日本民事法律的骨幹[139]。日本最高的法院是最高裁判所,下分三個不同等級的法院[140]。日本的主要法律被統稱為《六法[141]

日本現行的憲法是於1947年5月3日由當時佔領日本的美軍草擬,經過日本國會的審議後再由天皇頒行。日本國憲法最重要的三大原則是主權在民、基本人權的尊重以及和平主義,日本政治以這三大原則及其中最基本的、對個人尊嚴的尊重運行[142]。日本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權歸兩院制國會司法權歸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權則由內閣、地方公共團體及中央省廳分別處理[143]。憲法規定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為國會。日本實行兩院制,眾議院有480席,參議院有242席,由18歲或以上的國民投票選出[144]。眾議院議員任期為四年,但由於眾議院可以在任期結束之前中途解散,所以實質上眾議院議員任期平均只有兩年多[145]參議院議員任期為6年,每3年改選一半,不能中途解散[146] 1955年起,自由民主黨(自民黨)一直長期執政,只在1993年至1994年及2009年至2012年成為在野黨。其中1994年至1996年自民黨是作為聯合政權其中一黨,擁立日本社會黨委員長村山富市擔任總理大臣首相),1996年初開始才重新掌握組閣權。2009年,時任首相麻生太郎宣布提前舉行眾議院選舉,結果自民黨大敗,民主黨(今民進黨)大勝。然而,由於民主黨在執政後遲遲未能兌現競選承諾[147],因此在執政僅僅三年多後的大選即慘敗下台,自民黨再次成為執政黨[95],黨總裁安倍晉三取代落敗的民主黨總裁野田佳彥成為內閣總理大臣(即首相[148]。雖然所有總理大臣均需由天皇任命,但是憲法已經規定無論任何人在選舉中勝出,天皇都必須予以任命[149]。目前日本執政聯盟由自民黨公明黨組成[150],主要在野黨包括民進黨日本維新會眾人之黨社民黨共產黨等。

外交

日本現代在國際上最親密的盟友為美國[151],雙方在1960年簽署《美日安保條約》並生效至今。由於日本扼東北亞通往太平洋的門戶,在冷戰時期是美國抵禦共產主義於亞洲擴張的前線,即「島鏈[152]。日本亦同時是美國在亞洲的重要軍事據點,美軍在日本設有多處軍事基地,日本在美國的東亞外交策略中也有一定影響力[153]。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系,日本努力在世界舞台上爭取與之相等的角色。自1956年來,日本累計擔任了16年的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日本亦曾聯同德國巴西印度組成四國聯盟聯合國提交改革安全理事會建議,其中包括允許四國加入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由於受到中國和南韓的反對而未能成功[154]

日本是八大工業國組織APEC成員,同時也是東盟東協十加三論壇的參與國。縱然日本的捕鯨活動偶爾令日本成為國際組織的批評對象[155],但日本與世界各國的關係基本上和諧,並分別在2007年和2008年與澳洲印度簽訂安保條約[156][157]。根據美國馬里蘭大學英國廣播公司對全世界四萬人進行的民意調查,日本是給世界人民最佳印象的國家之一[158]

與此相對,由於日本和中國以及韓國對歷史和領土等認知的分歧,故至今跟兩國的關係仍較其他國家相對緊張。首爾日本駐韓大使館經常有示威者要求日本政府對韓國慰安婦問題作出賠償和道歉,中國民間也經常發生反日示威和抵制日貨運動[159]。日本目前與中俄韓三國存在領土糾紛的問題,包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爭議的東海油氣田;與台海兩岸政府之間所存在的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與韓國的竹島(獨島)主權爭端和與俄羅斯之間的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主權問題,但是日本和俄羅斯的關係在近年已大幅改善,兩國在天然氣以及其他自然資源方面的合作亦越趨緊密[160]

日本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政府開發援助額為世界第二,大部分用於免於債務和國家建設基建。截至2004年,日本政府的援助達2千億美元,而最大的受益國家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14.4億美元)、印度尼西亞(8.6億美元)和菲律賓(8億美元)[161]

軍事

日本當今的國家防衛組織為自衛隊,成立於1954年7月1日,目的是維持日本的自我防衛能力。1945年,日本在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主導下制定了日本國憲法,當中的第九條規定日本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來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被視為世界上最能落實和平主義的憲法[162]。因此,自衛隊在名義上不是軍事組織,但在實際上的功能等同其他國家軍隊[163][164]

自衛隊分為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等三大分支,由防衛省統籌管轄。在韓戰爆發後,日本政府在1950年成立警察預備隊本部,並在其後更名為防衛廳。防衛廳是根據日本《內閣府設置法》第49條第3項以及《防衛廳設置法》第2條的內容而設置的機關,屬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管轄範圍之下設置的內閣府外局[165]。隨著《防衛廳設置法》的修改,防衛廳在2007年升格為防衛省,從內閣府獨立成為日本中央一級單位,升格爲與11個平級的單位,防衛廳長官晉升後的防衛大臣在制定政策和申請預算等方面享有更大的權限和獨立性[165],但總理大臣仍為自衛隊的最高指揮官,並保留著對自衛隊的最高指揮監督權和頒布「防衛出動命令」權力。 另外,原本定義為「附屬任務」的國際緊急救援協助事務、聯合國維和事務以及根據《周邊事態法》的後方支援等事宜,亦不用再以個案的方式經國會兩院審議通過[166]

日本自衛隊的人數受到法律約束,現行編制為22.4萬人,編制常保持不整狀態,軍事人員中亦包括大量軍校士官以及軍校教師職工,以及4.3萬名具培訓新兵能力的幹部解密日本自衛隊:實力亞洲領先 25萬人僅作種子. 新京報. 2013-11-10 [2013-12-11] –通過新浪軍事. </ref>。2010年,日本政府發表《防衛計劃大綱》,決定將陸上自衛隊的坦克數量削減到400輛,但為了對應巨大地震等大規模災害,陸上自衛隊的人數則保持不變[167]。自衛隊在踏入21世紀後開始進行海外軍事任務,除了參與了2002年阿富汗戰爭後的維和任務外,也曾於2004年至2009年間向伊拉克派遣了「自衛隊伊拉克復興支援群」,協助支援美伊戰爭後的基礎設施重建工程[168]。2009年3月,海上自衛隊首次向索馬里海域派遣了兩艘護衛艦打擊海盜[169],並在其後數月分別組成了三批艦隊互相接替。航空自衛隊於2009年向索馬里海域派遣兩批P-3C巡邏機部隊,為打擊海盜進行預警監視[170]自民黨在2012年上台後倡議修改憲法,將自衛隊的目標設定為「本土防衛和國防保障」[97][98],同時提出取消當中否定的集體自衛權允許自衛隊到海外參與聯合國的維和反恐行動[96][97]以及保護在公海上與日本共同聯合行動的船艦艇[171]。但修憲的內容具有爭議性[172],因此在社會上亦引起一些疑慮[100]

日本於2014年的國防預算總額為4.8928萬億日圓,較去年增長2.9%[173],但因日圓美元大幅貶值,換算為美元後數值實際與去年同比下降近10%[174]。由於日本的軍購均依賴美國進口[174],預算中增加的款項將用在於彌補因日圓貶值而上升的進口武器裝備價格的費用、恢復東日本大震災減薪措施結束後的薪資增長以及搬遷沖繩普天間美軍基地。1976年,時任首相三木武夫訂立了防衛開支不得超過國民生產總值1%的限制,至今只曾於1986年超過限制,而在1980年代末經濟爆破後,自衛隊預算撥備在10多年間並無增加,故扣除通脹後實質是減少。日本軍事支出目前仍維持在GDP總值的1%[175],比例約為全球第134名,總支出位居美國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中國之後,為全球第7位[176]

經濟

日本的經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毀滅性打擊,但在戰後快速復興。日本經濟自1960年代開始了持續長達30年的高度增長,被譽為「日本戰後經濟奇蹟[177],目前絕大多數世界知名的日本跨國企業都誕生於這一時期[178]。而從1990年代開始,由於過度投資所造成的資產膨脹以及證券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化」,日本經濟最終在逾放比過高與日圓不斷升值下,泡沫經濟崩潰,而政府改革經濟的努力也沒有成效,被稱作「失去的十年」。2002年2月以來日本經濟的景氣景象一直擴大,創下了戰後最長的景氣復甦期紀錄[179],被稱作「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是一個自由市場經濟體,其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在世界位居前茅[4],同時也是當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5]。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品質[180]。日本GDP總量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自1968年至2009年,日本一直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181];2010年被中國超過,GDP總量退居世界第3位。2015年日本全國國內生產總值高達4.124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2,478美元,在世界195個國家中排第24名,是全球國際最富裕、經濟最發達與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6]。此外,日本還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海外淨資產達到296.3兆日圓[182]。日本經濟的特點包括製造商供應商經銷商的緊密結合、強大的企業聯盟和對於僱員採用年功序列制終身僱用制[183][184]

產業結構

第三產業

日本的第三產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及商業服務業對GDP貢獻最大,佔全國GDP逾70%[185]。東京不僅是國內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上最大工商城市和全世界生產總值名列第一的城市[186],同時也是世界頂級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服務業是日本第三產業的核心,佔日本GDP逾70%[187];日本2011年的服務貿易出口佔世界出口3.4%,排名全球第七[188]

截至2016年,日本有219家公司名列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佔總數10.95%[189]東京電力NTT三菱UFJ瑞穗野村三菱地所東京海上三井住友JR東日本7&I日本航空均是世界規模數一數二的公司[190]。日本三菱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超級企業財閥,2013年世界五百強企業中上榜的62家日本企業當中,就有5家屬三菱旗下[191]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為日本最大的金融機構,2013年時點的總資產達230兆日圓[192],旗下的三菱UFJ也是日本以至亞洲以資產計最大的銀行[193]郵貯銀行則是世界上存款總額最龐大的金融機構[194]三菱UFJ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在世界金融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球最大的海外貸款業者[195],而東京證券交易所也是僅次於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世界第二大證券交易所[196]

日本的旅遊產業也非常發達,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報告指日本在2013年以24%的成長率成為世界旅遊成長最快速地點[197],而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旅遊業競爭力報告2015》也指出,日本旅遊競爭力在全球141個經濟體中排行第9,位居亞洲第一[198]。同時,由於日本國內的服務和產品種類繁多,競爭激烈,因此日本的廣告業亦非常興盛[199],也造就了行業龍頭電通成為全球市佔率第五、淨收入第一的巨型廣告公司[200]

是日本文化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201]。日本製作的動畫節目佔全球播放的60%,因此日本享有「世界動漫王國」的美譽[202]。1950年代以後,漫畫逐漸成為日本出版業的主要部分[203]。2006年日本漫畫業績達到4810億日圓[204],而日本動畫2011年的海外業績亦達到177億日圓[205]秋葉原則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動漫及電器集散地點[206]

日本的航空運輸業也相當發達,東京的羽田機場成田機場的客貨吞吐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羽田機場2014年的旅客吞吐量在全球排前4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207]。在2013年機場服務質量排名中,羽田機場位列世界第二[208],航班晚點率全球最低[209],而且是全球衛生情況最佳的機場[210]。日本的四大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全日空北海道國際航空SKY(天馬航空)為日本空中交通的重要標誌。由於日本99.7%的原材料和商品均依賴海運進出口[211],水路交通一直被重視而且十分便利[212]。日本全國一共有1020個各式的港口,當中屬於指定重要港灣的超級中樞港灣スーパー中枢港湾包括了「京濱港」(東京港橫濱港)、「名四港」(名古屋港四日市港)以及「阪神港」(大阪港神戶港[213]

第二產業

日本的主要工業範圍包括鋼鐵、汽車、造船、電子電器、化工、紡織和食品加工等[214],當中汽車工業佔日本製造業總產值16%,其產業鏈延伸到製造銷售、維修保養、材料等廣闊領域,與汽車工業相關的從業人員也佔了全國就業人數的10%,為日本國民提供了巨大就業機會,因而被稱為日本的「支柱產業」[215],也使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216]。此外,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國,全球70%以上碳纖維產量均源自日本公司[217]。日本的核發電量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法國[218]

日本的電子機械市場在基本上是由日立松下索尼東芝NEC富士通三菱電機夏普三洋電機等九大製造商瓜分,以電子電器產業和汽車工業為代表的製造業高速發展。汽車工業方面,日本汽車的生產量位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219],以豐田馬自達本田日產等公司的產品暢銷全球。由於電子機械包括了洗衣機、電冰箱、燈光設備以及個人電腦等多個範疇,總生產額超過了日本整個機械工業的10%,因此也被視為汽車工業以外的第二個支柱產業。[220]

第一產業

日本的農業實行小型機械化,單位耕地產量世界第一[221]。日本的稻米主要在日本海沿岸地區和東北地方生產[222],自給有餘[223],而在越光米富士蘋果等農產品均聞名於世界。日本政府的農業政策除了會確保國內糧食穩定供應外,也推動農業現代化、農民收入穩定[224]。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漁業資源生產國,捕魚技術和捕魚量居世界前列。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5%以上,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225],但是由於林業主要著重於保護生態環境,因此工業上使用的木材基本使用進口資源,是世界上進口木材最多的國家[225]。此外,日本還是世界上填海造陸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約有0.5%的國土面積來自填海[226]

對外貿易

外貿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5]。日本在1950年代確立了貿易立國方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開始跟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進行自由貿易,這為日本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創造了有利的國內和國際條件。此後,日本的對外貿易迅猛增長,主要貿易對象為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南韓香港台灣沙地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5]。日本主要出口的商品包括汽車半導體鋼鐵塑膠、化工產品等,而主要進口的產品則是化石能源機械、影音產品和紡織品[5]。目前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5]

基建和交通

日本的交通以公路、鐵路、航空和水路為主[227],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技術水平和運輸量均居世界前列。

儘管國土狹小,日本的道路總長度居世界第五位[228],每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長度居世界前列。日本的高速公路收費和徵稅都較其他國家高,但同時亦在公路維修和保養方面投放不少資源[229],節能方面也屬世界領先[230]

日本在2012年的鐵路運量達230.4億人次[231],為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網[232]。東京是日本的海陸空交通總樞紐,同時擁有目前世界上最複雜、最密集且運輸流量最高的通勤鐵路系統,東京地鐵則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233]。此外,日本還是世界上地下街最多的國家[234]。日本的鐵路密度亦處世界領先水平,且客運路線基本實現電氣化

日本擁有1,020個港口[235],數量雄居世界前列,為世界海運大國[236]。為增加在國際海運市場的競爭力,目前日本政府將國內6大商港劃為3個「超級中樞港灣スーパー中枢港湾」,分別為「京濱港」(東京港橫濱港)、「名四港」(名古屋港四日市港)、以及「阪神港」(大阪港神戶港),以協同作戰的方式應對周邊國家港口崛起的挑戰。

日本的基礎建設完善,特別是交通建設上。1964年開通的新幹線是世界最早的高速鐵路[237],其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東海道新幹線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鐵道[238],全長515.4公里。連接本州北海道青函隧道為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全長3911米的明石海峽大橋則是世界上最長的吊橋[239]

創新科研

日本在全球百大創新力科研企業中佔28個席位,僅次於美國[240]。日本全國有約70萬的科研人員,每年的科研經費達1300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三[241]。日本在電子、手機通訊、低耗能環保車、機械、工業用機器人光學化學半導體金屬等多項領域具世界領先技術且屢獲殊榮[242][243][244],並在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各有11人、7人、4人獲獎,自然科學三大獎(22人)人數為亞洲第一[245][246]。此外,日本獲得其他國際科學大獎的人數,也都是亞洲第一。其包括沃爾夫獎(科學類8人)、富蘭克林獎章(12人)、拉斯克獎(7人)、蓋爾德納國際獎(13人)、羅伯·柯霍獎(11人)以及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26人)。

日本工業用料的科技水平屬世界頂尖,目前日本為全球唯一能製造出第五代單晶的國家,如勞斯萊斯的Trent系列發動機就是使用了進口自日本的單晶製造[247],而且日本的高科技發展也減低了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每工業生產單位產值所使用的能源和原材料均為世界最低[248]。另外,日本的工業用機器人產量占了世界一半以上,比次位的美國多出逾4倍[249],在工業機器人的製造、傳動和伺服技術上也屬領先地位[248]。日本用於軍事技術的研究費用並不高,但相反地積極推行以民用技術為主的技術發展路線。在民用為主的技術發展路線之下,日本的科技研究以服務民生為首要目標,科技力量主要集中於民間企業的研究開發機構[248]

太空科技方面,日本東京大學在1955年發射了日本第一枚小型火箭,隨後日本太空科技在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領導下開始逐步發展,於1970年成功將大隅號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使日本成為世界上繼美國、蘇聯和英國後第四個發射人造衛星上天的國家。踏入21世紀,日本太空科技迅速發展,2007年,日本順利發射繞月探測衛星輝夜姬,成為繼美蘇之後第3個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日本發射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號在2010年從小行星25143返回地球,是首個在月球以外的星球着陸並安全歸來的人造航天器,已被健力士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上首架從小行星上帶回物質的探測器」。這些創舉都為日本躋身世界太空強國之列做出了貢獻。[250]

人口

民族語言

| align = | image1 = Japanese dialects-ja.png | width1 = 185 | caption1 = 日本各地的方言分布 | image2 = Japan Population density map-zhtw.svg | width2 = 175 | caption2 = 日本人口密度 }} 根據總務省統計局公布,1億2675萬5千人(2017年8月確定值)[251]。雖然大和民族佔日本人口的大多數,但嚴格意義上日本並非單一民族國家。由於日本在19世紀末以來開始接收移民和多次擴張領土,目前境內也存在數個少數民族,當中包括阿伊努族(約3萬人)、朝鮮人(約60萬人)和華人(約70萬人),另有因沒有統計項而數量不明的琉球人等(估計約160萬人)[252]。在日本,大部分日本人和在日外國人都通日語,現行的公用語言稱為標準語或共通語,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253]。在17世紀前,京都作為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當地的語言曾經是日本的標準語言。但是自從德川幕府統治日本後,江戶(即現今的東京)的語言便成為日本的標準語。[254]日本各地也存在不同的方言,主要可分為東日本方言東日本方言西日本方言西日本方言[254],而兩者中較具代表性的包括了近畿方言(關西腔)、東北方言東北方言和混合了琉球語口音和詞彙的沖繩日語等。還有一些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有在琉球群島地區琉球人使用的琉球語及母語使用者不足100人的阿伊努人語言愛努語[255]英語是日本國民教育中標準的項目之一,但因日語音標一定會帶aiueo五個母音音標的特性,加上日本人通常直接以假名音譯外來詞,導致日本人在英語發音上面(尤其是rl音)普遍有一定程度上的不準確[256][257]

日本的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336.8人,其中又以太平洋沿岸地區與南部地區最為密集。在日本,除了四國地方,各地方均有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大都市。主要都市都集中在沿海地區的平原,10%的日本國土集中了90%的日本人。全國80%的人口居住於城市或大城鎮,26%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首都圈,49%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大東京、京阪神、中京等三大都會圈,而東京都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748人。現在東京城市群(即首都圈)的人口達到3千6百70萬人以上,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會區,但在都心地帶也引發了地價昂貴等問題,東京更是全球最貴的辦公地點之一[258]。而在農漁村,大量的青年離開本地前往都市,使這些地區逐漸出現過疏化和老齡化問題[259]。日本平均壽命位於世界前列,2016年平均壽命男性80.98歲,女性87.14歲。[260]厚生勞動省發布數據,截至2017年9月15日全日本100歲以上的人瑞高達6萬7824人,較去年增加了2132人[261]。隨著戰後首波嬰兒潮出生的人口開始退休,同時越來越多日本年輕人選擇不結婚生育[262],日本的高齡化少子化問題嚴重,人口持續減少[263]。人口下降將會影響日本的經濟及社會,日本即將面臨被扶養人口急劇增加、勞動力成本提高和福利體系負擔加重的危機。2017年6月2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日本人口數字較前一年減少33萬786人,持續負成長。[264]也是世界勞動力缺口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但儘管面對如此嚴峻的情勢,日本政府目前婉拒大規模移民計劃[265],僅開放少量臨時移工,而日本民眾更反對任何形式的長期居留,僅22%能夠接受移民[266],而日本的外國出生人口幾乎也都以鄰近的中國大陸、朝鮮半島移民為主。

宗教信仰

神道佛教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現在大多數日本人心理上並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是日本人生活中的許多儀式和活動都與神道和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婚禮喪禮[267]。《日本書紀》記述,佛教於552年傳入日本[268],其後在聖德太子的積極推廣下在日本迅速傳播開來[269]。神道教則是在日本本土所發展出來的宗教,神社是祭神的場所,神道教認為自然界萬物皆為神[270]。目前最多日本人信奉神道教,佛教排第二[271]

天主教在1549年進入日本,至17世紀初大約有75萬名教徒。然而後來德川幕府中後期實行禁教政策,並迫害日本信徒及傳道師,直到19世紀後期,美軍強制日本開放貿易與外交的黑船來航事件以後,傳教活動才再次興盛於日本,現在日本經過正式受洗基督宗教教徒不超過總人口的1%,但因其常佔有較高社會地位,故社會影響力遠大於1%[272],其中最大的宗派為日本基督教會(新日基、新日キ)。

伊斯蘭教在20世紀初期從奧斯曼帝國傳入日本[273],目前日本的穆斯林約有12.6萬人,以外籍人士居多,日籍穆斯林不足一萬。分別在東京、神戶、名古屋和福岡四地擁有一定規模的清真寺,其中以東京清真寺最為著名。[274]

建築

日本建築擁有久遠的歷史,最早在6世紀受到中國建築的影響,佛教在傳入日本時同時帶入中國的建築技術與風格,大量興建佛寺宮殿,隨後慢慢發展出屬於日本的獨特風格。自16世紀起,府邸和城樓取代佛寺成為主要建築活動,城堡在江戶時代已演變為地方的政治與經濟中心,各大城市的富有人家也開始興建不同規模與風格的府邸[275]

日本在明治時代開始引入西方的建築技巧、材料和風格,建造與傳統風格有極大差別的鋼鐵水泥建築[276]。二戰前最早的日本建築受到西方影響,材料、功能、結構和比例之間的關係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二戰後,重建的城市與舊有的建築樣貌完全不同,逐而發展出現代的日本城市建築風格。1950至1960年代奠定日本建築發展的基調,日本建築師開始在早期基礎上尋找日本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理念之間重疊的部分,互相替換[277],得出的成品既和西方建築融為一體,但也有日本自己的特色[278]。同一時期,日本經濟快速成長,許多城市建築(例如東京鐵塔)都是在20世紀中後期興建的,當時是日本建築粗野現代主義建築的最興盛時期,代表建築包括在1961年落成的東京文化會館[279]

日本建築對自然環境的關注、日本傳統文化的堅持以及東西方建築風格之間的平衡是其較為重要的特點[277]。1991年,具後現代風格的東京都廳舍完工,掀起日本的摩天大樓風潮,其後東京國際論壇大樓六本木新城東京晴空塔等地標性建築逐一落成,標誌著日本建築已走出一條與西方建築體系不同、充滿本土色彩的風格,正式踏入一個新時代[277][280]

社會

醫療

日本的醫療保險制度始建於1922年,當時新通過的健康保險法建立了以受僱者爲對象的醫療保險制度,其後1938年頒布的《國民健康保險法》則建立了以自營業者、農民爲對象的國民健康保險制度。1961年,日本政府提出所有國民都有義務加入國民健康保險,從而日本實現了全民醫療保障[281]。1973年,70歲以上長者開始獲政府提供免費醫療服務[282],同年也新設了高額治療護理費支付制度和提高了分娩費和喪葬費。[281]日本的醫療保險主要分為國民健康保險(地區保險)和受僱者保險,前者覆蓋普通國民,如農民自僱人士和退休人士等,後者則只覆蓋現職人士[281]。兩種保險均需要患者負擔一定比例的費用,但是只要在社會保障指定醫院看病,受僱者保險將會負擔其診療費80%,而地區保險也會負擔醫療費的70%、門診費的70%和退休人員住院費的80%[281],病人也可以自己選擇屬意的醫生和醫院[283]

教育

日本實行小學校6年、中學校3年的義務教育,大部分學生在接受完義務教育後還會繼續進入高等學校。2010年高等學校就學率為98%,位列全球第一[284]大學就學率也高達45.5%[285]。日本的識字率亦為全球之冠,達到99%[286]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陸續開始普及6年小學,3年中學的9年制義務教育。70年代,高中教育普及化,直到20世紀末,大學教育也開始逐步普及[287]。21世紀開始,日本將教育大眾化逐步邁向重點發展研究生教育,目標是要把研究生的人數從20世紀末的10萬翻增加至20萬[287]。國民終身教育也是21世紀日本教育的新亮點,公民館公民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教育文化體系已經遍布日本全國各地。截至2006年,日本有青少年活動中心1,320個,公民館17,143個,博物館1,196個和公共圖書館2,979個[287]

體育

日本自古以來即重視各種武術,相撲是日本的傳統運動,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已有記載,且有「國技」之稱[288]。現在日本每年舉行6次大相撲競賽;相撲運動員被稱為「力士」,其中等級最高者為「橫綱」。此外柔道空手道劍道弓道也是日本的傳統體育項目,擁有很高的地位。 空手道是日本傳統格鬥術結合琉球武術唐手而形成的,起源於日本武道和其琉球地區的唐手。唐手是中國武術傳入沖繩地區,結合當地武術琉球手發展而成的,而日本本土人又將九州、本州的摔、投等格鬥技與唐手相結合,最終形成空手道。二戰之後通過美軍宣傳而在全世界廣泛傳播。空手道當中包含踢、打、摔、拿、投、鎖、絞、逆技、點穴等多種技術,一些流派中還練習武器術。 柔道空手道甚至影響不少外國武術,如韓國跆拳道就是來自空手道[289]柔道則影響巴西柔術[290]俄羅斯擒拿術[291]

明治維新後,西方體育運動透過教育系統進入日本並普及[292],其中以棒球最為發達盛行,始於1936年的日本職業棒球聯賽[293]孕育王貞治長島茂雄鈴木一朗等棒球巨星,在日本享有「國球」地位[294]。除了職業棒球之外,由高中生參加的選拔高等學校野球大會春季甲子園大賽)與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夏季甲子園大賽)也頗負盛名,全國超過4000所高中當中只有獲得各地區冠軍的49所學校能夠突圍而出,在兩周的比賽中決出冠軍,因此在甲子園登場代表高中生的「終極榮耀」,甲子園亦被視為日本體育乃至日本精神的一種象徵[294]

日本的職業足球聯賽成立於1992年,平均每年有30萬人次入場觀賽[295],而日本也在2002年與南韓共同舉辦韓日世界盃日本國家足球隊是亞洲實力最強的足球隊之一[296],總計贏得4次亞洲盃,並連續6屆殺入世界盃zh-cn:决赛圈;zh-tw:決賽周;,水平與歐洲次級國家看齊[297]日本國家女子足球隊也在2011年女足世界盃決賽取得冠軍,成為首支贏得女足世界冠軍的亞洲球隊[298]。時至今日,西方的高爾夫球[299]網球滑雪等運動在日本也頗為流行。

  1. 1.0 1.1 RICHARD L. FORSTALL, RICHARD P. GREENE, JAMES B. PICK. WHICH ARE THE LARGEST? WHY LISTS OF MAJOR URBAN AREAS VARY SO GREATLY. Royal Dutch Geographical SocietyRoyal Dutch Geographical Society: 34. 2009 [2014-03-20]. 
  2. 2.0 2.1 2.2 天皇制度與皇室軼事 (PDF). 香港城市大學. [2014-03-02]. 
  3. 3.0 3.1 日本建國紀念日 環球日曆. 環球網. [2014-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5). 
  4. 4.0 4.1 中日誰才是亞洲的真正的主導者(圖). 大公網. 2013-03-21 [2013-12-10]. 
  5. 5.0 5.1 5.2 5.3 5.4 5.5 Japan Export, Import & Trade. [2013-12-10]. 
  6. 6.0 6.1 這就是差距!揭秘世界上人均財富最多的國家(組圖). 阿波羅新聞網. 2013-08-21 [2013-12-10]. 
  7. 小池清治. 日本語は悪魔の言語か:日本の正式な読みは「ニッポン」?. [2014-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0-28). 
  8. 衆議院議員岩國哲人君提出日本國號に関する質問に対する答弁書. 衆議院. 2009-06-30 [2016-03-18] (日語). 
  9. 吳鴻春. "扶桑"與日本. [2015-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10. 中科院:日本人口從5000年前快速增長. 中國新聞網. 2011-07-01 [2013-12-10] –通過網易. 
  11. The Yayoi period (c.250 BC – c.AD 250).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6 [2006-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5). 
  12. 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傳》
  13. 日本書紀:卷廿二—推古紀. [2015-03-21]. 
  14. 日本書紀:卷廿四—皇極紀. [2015-03-21]. 
  15. 續日本紀:卷第五—元明紀二. [2013-12-10]. 
  16. 大森和夫. 日語精讀教材(上). 致良出版社. [2013-12-10]. 
  17. 日本後紀 卷第三 桓武紀三. [2014-03-20]. 
  18. 新撰姓氏錄(しんせんしょうじろく). [2013-12-10]. 
  19. 源平合戦(壇ノ浦の戦い)ーー平氏滅亡. [2008-01-12] (日語). 
  20. 北條氏的專權. [2013-12-11]. 
  21. 御成敗式目の要點. [2008-01-12] (日語). 
  22. 鐮倉幕府的成立. [2013-12-09]. 
  23. 新田義貞とは - はてなキーワード. [2013-12-10]. 
  24. 後醍醐天皇. [2013-12-09]. 
  25. 南北朝(期). [200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5) (日語). 
  26. 中日邦交史值得研究 (PDF).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15-03-21]. [失效連結]
  27. Sansom, George. A History of Japan: 1334–161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42, 217. ISBN 0-8047-0525-9. 
  28. 林明德. 本能寺之變. 遠流出版公司. [2013-12-09]. 
  29. 羽柴秀吉(はしば・ひでよし) 1536~1598. [2013-12-09]. 
  30. 文祿・慶長の役. [2013-12-10] (日語). 
  31. 日本史話—近古篇. : 108. ISBN 9570829281. 
  32. 関ヶ原の戦いとは. [2008-01-12] (日語). 
  33. Turnbull, Stephen. Toyotomi Hideyoshi. Osprey Publishing. 2010: 61. ISBN 978-1-84603-960-7. 
  34. 左學德/王曉燕. 《北方論叢》(哈爾濱)2007年5期第104~109頁:日本江戶時代的幕藩體制與商品經濟. 哈爾濱師範大學. [201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9). 
  35. 鹿兒島介紹. 日本見聞錄. [2013-12-09]. 
  36. 楊永良. 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的光與影. 語橋文化. 1999: 190–191. ISBN 9789579821636. 
  37. 江戶東京博物館展覽目錄. : 207. 
  38. 陳斌. 脫亞入歐:日本的弒父情結(1).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12-13]. 
  39. 江戶川亂舞. 蘭學的歸去來兮辭. [2013-12-13]. 
  40. 武田元介. 黒船來航-幕府の混亂. [2008-01-12] (日語). 
  41. 榜樣日本. 多維新聞網. 2013-12-09 [2013-12-13]. 
  42. 「倒幕」運動與明治維新. 策略出版.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8). 
  43. 大政奉還與王政復古.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3-12-09]. 
  44. 新增:日本帝國議會議事速記錄-臺灣檔. 國立成功大學. 2013-12-18 [2014-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4). 
  45. 袁昌堯,張國仁. 日本簡史.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6: 33. ISBN 9789575865993. 
  46. 小島慶三. 《戊辰戦爭から西南戦爭へ》. 中央公論新社. 1996: 186–191. ISBN 4-12-101316-6 (日語). 
  47. 日本最後的內戰:日本武士覆滅的西南戰爭. 華夏經緯網. 2008-06-26 [2014-01-22]. 
  48. 林明德. 日本史. 三民書局. 1986: 248. ISBN 957-14-0710-0. 
  49. Donard King,著、角地幸男譯. 《明治天皇(上)》. 新潮社. 2001: 431–447. ISBN 4-10-331704-3. 
  50. Edward H. House (譯/陳政三). 征臺記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 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 26–30. ISBN 957-8491-95-6. 
  51. 林呈蓉. 牡丹社事件的真相. 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 ISBN 957-0463-76-7. 
  52. 牡丹社事件. 世新大學. [2014-03-14]. 
  53. 赤嶺守. 琉球王國的滅亡 (三). 歷史月刊. [2014-03-14]. 
  54. 東學黨事件ニ付會審ノ顛末具報 (明治28年9月20日の別紙第二號). 1895. 
  55. 1894年8月1日清朝和日本政府互相向對方宣戰. 共識網. 2012-08-01 [201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56. 丁中江. 北洋軍閥史話:六、甲午戰爭與馬關和約. [2014-01-23]. 
  57. 1904年度事件:日俄戰爭. 騰訊. [2014-01-22]. 
  58. The annexation of Korea. The Japan Times. 2012-08-29 [2016-03-18]. 
  59. 中國向東 日本向西. 陽光 總第128期. 2012-07-24 [201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7) –通過大公網. 
  60. 歷史上的8月23日:日本向德國宣戰. 商都網. [201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2). 
  61. W. J. Macphers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apan 1868–194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521557924. 
  62. 許介鱗.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與朝鮮的比較(二). 海峽評論. 2006, (182) [2014-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63. 嘉南大圳. 中華民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2014-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7). 
  64. 台灣的古圳道 王萬邦/著 ISBN 978-957-28561-0-9 2003年4月出版
  65. 関東大震災の慘狀. 探検コム. [2008-01-12] (日語). 
  66. 黃紹恆. 昭和初期金融恐慌的台銀危機(之三)台灣總督府在1927年昭和金融恐慌期的應對. 遠流出版. [2014-03-14] –通過新浪新聞. 
  67. 辛亥百年祭——中國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五). 中華網. [2015-06-11]. 
  68. 寫真で見る二・二六事件、証言で綴る226事件. 探検コム. [2014-03-22] (日語). 
  69. 甲級戰犯中被絞死的惟一文官:廣田弘毅. 中國青年報. 2005-06-08 [2013-12-09] –通過新華網. 
  70. 日本政府承認南京大屠殺事件中有殺害非戰鬥人員行為. 新華網. [2015-03-21]. 
  71. 孫宅巍. 論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認定的歷史演變 (PDF). 江海學刊. 20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3-22). 
  72. 中國命運‧關鍵十年 - 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1937~1947). 天下文化. 2010-07-07 [2014-03-25]. 
  73. 險象環生的日本二戰投降內幕:主戰派爆兵變.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9-06-26 [2013-12-09]. 
  74.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真正原因. 世界博覽. 2005-06 [2014-03-25] –通過網易. 
  75. 中途島戰役. 華夏網. 2015-04-16 [2015-06-11]. 
  76. 1945,攻佔沖繩島. 2013-07-10 [2013-12-09]. [失效連結]
  77. Potsdam Declaration|Birth of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 [2013-12-11]. 
  78. 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educationworld.net. [2006-12-28]. 
  79. 崔新京, 李堅, 張志坤. 日本法西斯思想探源.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2303065. 
  80. 蘇智良, 榮維木, 陳麗菲. 日本侵華戰爭遺留問題和賠償問題. 商務印書館. 2005. ISBN 9787100046596. 
  81. 鄭保國. 美國霸權探析. 秀威出版. 2009. ISBN 9789862212943. 
  82. James Cotton, Ian Neary. The Korean War in Histor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9. ISBN 9780719029844. 
  83. 魯思平, 馬平. 朝鮮戰爭的美軍「特需」使日本經濟起死回生. [2015-03-21]. 
  84. 袁昌堯, 張國仁. 日本簡史.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6. ISBN 9789575865993. 
  85. 陳峰君, 王傳劍. 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ISBN 9787301056554. 
  86. 日本の國際連合加盟50周年. 外務省. [2008-01-12] (日語). 
  87. 日本申奧成功 鉅額開支能否削減債務?. 每日經濟新聞. 2013-09-10 [2015-03-21] –通過每經網. 
  88. 張楊. 美日沖繩問題與沖繩返還得以實現的原因. [2013-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89. 政壇風雲:當日本"得罪"美國. 新華網. 2013-06-04 [2013-12-10]. 
  90. 自民黨今料奪參院 日派閥內戰烽煙四起. 文匯報. 2013-07-21 [2013-12-10]. 
  91. 池谷知明. 日本首相和義大利總理為何「短命」. nippon.com. 2013-11-18 [2013-12-09]. 
  92. Japan scraps zero interest rates. BBC. 2006-07-14 [2006-12-28]. 
  93. 平井一夫: Sony 正走在復興的路上. 新浪網. 2013-11-13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7). 
  94. 菅直人政權救災不力 自民黨有望參與執政. 中國青年報. 2011-04-05 [2015-03-21] –通過新浪網. 
  95. 95.0 95.1 承諾跳票人民怒 民主黨慘敗 安倍回任做首相. 壹凸新聞. 2012-12 [2013-12-10]. 
  96. 96.0 96.1 日本修憲派擬改走軟化路線 認為冒進將招致反感. 新浪網. 2013-08-28 [2013-12-13]. 
  97. 97.0 97.1 97.2 97.3 日本修憲 和平與戰爭拉鋸. 臺灣讀報教育指南.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98. 98.0 98.1 日本國憲法改正草案(增補版) (PDF). 自民黨. 2012-04-27 [2013-12-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2-21). 
  99. 「憲法改正草案」を発表. 自民黨. [2013-12-10]. 
  100. 100.0 100.1 小澤一郎專訪:日本修憲違人權 安倍建軍 走錯路. 文匯報. 2013-11-23 [2013-12-11]. 
  101. 日強推秘密法 恐恃勢硬修憲. 文匯報. 2013-12-08 [2013-12-11]. 
  102. 日本繼續維持量化寬鬆政策. 經濟日報. 2013-11-04 [2014-02-09] –通過中新網. 
  103. 103.0 103.1 日元一貶再貶 凱恩斯也叫不回來. 中國網. 2013-12-09 [2015-06-11]. 
  104. 日本:是的!經濟正在復甦. 經濟日報. 2014-01-18 [2014-02-09]. 
  105. 經濟觀察─日本通脹穩步上行,工業產出連續增長. 鉅亨網. 2013-12-27 [2014-02-09]. 
  106. 12月失業率降至3.7% 創6年新低. 精實新聞. 2014-02-04 [2014-02-09] –通過鉅亨網. 
  107. 美元升至103日圓 帶動日經平均指數漲至近六年高位. infocast. 2013-12-03 [2013-12-09]. 
  108. Standard Country and Area Codes Classifications.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10-04-01 [2010-07-16]. 
  109. 知る-基本情報-. 日本離島センター. [2016-02-29] (日語). 
  110. 日本概況. 日本國家旅遊局. [2015-10-15]. 
  111. 悩み多い國土「日本」. 社団法人 建設コンサルタンツ協会. [2012-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4). 
  112. Japan Information—Page 1. WorldInfoZone.com. [2006-12-28]. 
  113. Population density - Country Comparison. index mundi. [2014-03-20]. 
  114. 3 自然 (PDF). 國土地理院部. [2013-12-20]. 
  115. 地震と火山. 気象庁. [2012-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1) (日語). 
  116. 硫磺島近海變色 日:未來恐海底噴火. 東森新聞. 2012-04-30 [2013-12-09]. 
  117. 楊鵬. 《日本 地震成就建築》,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2008年 第6期 地震專輯. 2008. 
  118. 《世界進入強震周期?》,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2008年 第6期 地震專輯. 思遠. 2008. 
  119. 119.0 119.1 日本的地形地貌. 廈門大學日本研究所 《走進日本》. [2007-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3). 
  120. 日本のダム・世界のダム. 財団法人 日本ダム協会. [2012-02-02] (日語). 
  121. 日本水利水電情況介紹. 中國水科院信息網絡中心. 2008-10-20 [2014-03-02]. 
  122. 信濃川. 國土交通省. [200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8-20) (日語). 
  123. 利根川のながれ. 國土交通省関東地方整備局. [2014-03-02] (日語). 
  124. 日本で一番大きい湖はどこ? 日本の湖ランキング. [2008-01-12] (日語). 
  125. 日本の気候區分. 日南市の情緒的町づくり応援サイト. [2013-12-09] (日語). 
  126. 水深火熱 九州再降豪雨又逢熱浪. TVBS. 2012-07-16 [2013-12-10]. 
  127. 雨・雪について. 氣象廳. [2013-12-10]. 
  128. 日本的行政區劃. 廈門大學日本研究所 《走進日本》. [200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3). 
  129. 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一覧表:都道府県別. 地理データ集. [2012-02-03] (日語). 
  130. 地方公共団體の區分. 総務省. [2012-02-05] (日語). 
  131. 市町村コード一覧表. 総務省. 2013-08-23 [2014-03-25] (日語). 
  132. 市町村數の変遷と明治・昭和の大合併の特徴. 総務省. [2012-02-05] (日語). 
  133. 東京都的由來. 東京都廳. [2016-09-01]. 
  134. [資料]東京:高效完善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新華網. 2012-07-17 [2013-12-10] –通過東方網. 
  135. 《財富》500強:企業最多城市東京居首 北京第四. 新華網. 2007-07-12 [2013-12-10]. 
  136. 日本國憲法. 参議院. [2008-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2) (日語). 
  137. 發達國家中最精幹的中央政府部門架構. 中央電視台. [2014-03-13]. 
  138. Dean, Meryll. Japanese legal system: text, cases & materials 2nd. Cavendish. 2002: 55–58. ISBN 978-1-85941-673-0. 
  139. Kanamori, Shigenari. German influences on Japanese Pre-War Constitution and Civil Code.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9-01-01, 7 (1): 93–95. doi:10.1023/A:1008688209052. 
  140. The Japanese Judicial System. 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of Japan. [2007-03-27]. 
  141. Dean, Meryll. Japanese legal system: text, cases & materials 2nd. Cavendish. 2002: 131. ISBN 978-1-85941-673-0. 
  142. 世界大百科事典「日本國憲法」. 平凡社. 2007. ISBN 9784582034004. 
  143. 日本政治體制. 廈門大學 日本研究所. [2014-03-02]. [失效連結]
  144. 18歲投票! 日本通過了. udn. 2015-06-18 [2016-03-17]. 
  145. 日本國憲法第45條. Law.e-gov.go.jp. [2017-05-23]. [失效連結]
  146. 日本國憲法第46條. Law.e-gov.go.jp. [2017-05-23]. [失效連結]
  147. 日本民主黨參議院選舉失敗的原因. 中工網. 2010-07-21 [2014-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8). 
  148. Fackler, Martin. Ex-Premier Is Chosen To Govern Japan Again.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2013-12-27 [2013-03-12]. 
  149.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 Prime Minister of Japan and His Cabinet. 1946-11-03 [2014-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9). 
  150. 日本執政聯盟在參議院選舉中獲勝. 新華社. 2013-07-22 [2014-03-14]. 
  151. Michael Green. Japan Is Back: Why Tokyo's New Assertiveness Is Good for Washington. Real Clear Politics. [2007-03-28]. 
  152. 林濁水:中日競飆戰機下的台灣角色. NOWnews. 2013-01-21 [2014-03-14]. 
  153. 「亞洲版北約」︰日美軍事同盟的歷史與未來. 中國網. 2009-01-20 [2015-03-21]. 
  154. 日本入常關鍵時刻. 太陽報. 2005-06-07 [2013-12-10]. 
  155. BBC中文 推動解除商業捕鯨日本遭抵制. BBC. [2007-12-29]. 
  156. Japan-Australia Joint Declaration on Security Cooperatio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2010-08-25]. 
  157. Joint Declaration on Security Cooperation between Japan and India.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2008-10-22 [2010-08-25]. 
  158. BBC World public opinion (PDF). BBC. [2007-12-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10-05). 
  159. 分析:中國反日示威向何處發展?. BBC. 2012-09-19 [2013-12-09]. 
  160. 日俄關係升溫 領土爭端現契機?. 德國之聲. 2014-02-09 [2014-03-14]. 
  161. Development Assistance from Japan. World Bank. [2014-03-14]. 
  162. 安倍晉三與日本和平憲法. 明報. 2006-12-07 [2014-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3). 
  163. 日本防衛白書(平成18年版) 資料編 資料55 自衛官の定員及び現員. 防衛省. [2007-12-29] (日語). 
  164. 小泉說日本自衛隊「實質上是軍隊」. 新華網. 2003-05-22 [2013-12-12]. 
  165. 165.0 165.1 日防衛廳升格防衛省 爲變「正常國家」鋪路.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07-01-09 [2014-02-07]. 
  166. 吳谷豐. 日本防衛廳正式升格為防衛省. 新華網. 2007-01-09 [2013-12-10]. 
  167. 日決定將坦克減至300輛 陸上自衛隊人數不變. 中國新聞網. 2013-11-12 [2014-02-07] –通過網易. 
  168. Prime Minister Koizumi Encourages Japan Ground Self-Defense Force (JGSDF) to be Dispatched to Iraq. Prime Minister of Japan and His Cabinet. 2004-02-01 [2014-02-07]. 
  169. 日本向索馬里海域派出打擊海盜替換艦隊. 新華網. [2014-03-14]. 
  170. 日本向索馬里海域派遣第三批艦隊打擊海盜. 新華網. 2009-10-13 [2014-03-14] –通過新浪網. 
  171. 安倍晉三重起懇談會 提修憲改革自衛隊. 東森新聞. 2013-02-09 [2014-02-07]. 
  172. 第九條以外 - 安倍政權修憲究竟要修甚麼?. 輔仁網. 2013-08-15 [2013-12-13]. 
  173. 趙松. 日本新年度國防預算或將增加2.9%. 人民網. 2013-11-10 [2014-01-22] –通過網易. 
  174. 174.0 174.1 安倍擴軍底氣不足 日圓貶值導致軍費大減10%. 新銳軍事. 2013-12-27 [2015-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175. 日軍費上限:GDP 1%. 文匯報. 2014-01-22 [2014-02-07]. 
  176. 2008年全球軍費1.4萬億 美國居首中國第二. 星島環球網. 2009-06-09 [2014-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4). 
  177. 羅傑.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 重慶師大. 2011-05-20 [2013-12-10]. 
  178. Japan: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country-data.com. January 1994 [2006-12-28]. 
  179. 九成四企業看好 日景氣復甦期創戰後最長紀錄. 2006-05-04 [2013-12-10]. 
  180. Inman, James. China confirmed as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The Guardian (London). 2011-11-21 [2011-11-21]. 
  181.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 National Accounts. UN. [2013-12-10]. 
  182. 連22年 日居全球最大債權國. 法新社. 2013-05-28 [2014-03-17] –通過Yahoo!奇摩. 
  183. 劉益滄. 終身雇用制的秘密 -職場前輩.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2014-03-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年). 
  184. Japan's Economy: Free at last. The Economist. 2006-07-20 [2007-03-29]. 
  185. Manufacturing and Construction. Statistical Handbook of Japan. Statistics Bureau. [2014-03-14]. 
  186. 國民経済計算(GDP統計). Cabinet Office of Japan. [2014-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0). GDP of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Prefecture of Tokyo, Kanagawa, Saitama and Chiba) is 165 trillion yen (approximately US$1.9 trillion) 
  187. Japan : GDP Composition Breakdown. Mecometer. [2014-03-14]. 
  188. 日本重點服務業推動政策. 台灣服務業聯盟. [2014-03-15]. 
  189. The World’s Biggest Public Companies. Forbes. 2016-05-25 [2016-12-21]. 
  190. Japan Economic Conditions. Economic Watch. 2010-10-13 [2014-03-18]. 
  191. 2013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1-100). 新浪財經. 2013-07-08 [2014-03-25]. 
  192. US. SEC Annual Report (Form 20-F) (PDF). 2013-05 [2013-10-14]. 
  193. Top Banks in Asia. Relbanks. [2013-12-04]. 
  194. Finbarr Flynn and Shingo Kawamoto. Japan Post Bank Reports 150.1 Billion Yen Half-Year Profit. Bloomberg. 2008-11-27 [2010-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9). 
  195. 全球金融:日系銀行重回全球海外貸款龍頭地位--BIS. 路透社. 2013-09-16 [2014-03-26]. 
  196. Japan's Tokyo Stock Exchange is the second largest stock market with a market value of $3.8 trillion. India: The Economic TimesThe Economic Times. 2010-06-19 [2010-06-19]. 
  197. 全球旅遊最快成長地 台列第十. 中央通訊社. 2014-02-07 [2014-02-07]. 
  198. The Travel &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5. 2015-05-15: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5 [2016-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1). 
  199. Japan : Country Studies.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2014-05-21]. 
  200. Dentsu|About DENTSU INC.. Dentsu. [2014-05-21]. 
  201. 日本動漫業成功得益於「產業規劃」. 中國證券報. 2013-07-09 [2013-12-10]. 
  202. 日本動漫產業概述.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10-11-10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8). 
  203. Schodt, Frederik L. Dreamland Japan: Writings on Modern Manga. Berkeley: Stone Bridge PressStone Bridge Press. 1996. ISBN 978-1880656235. 
  204. Japanese Manga Market Drops Below 500 Billion Yen. 2007-03-10 [2007-09-14]. 
  205. 日本動漫產業崛起基因:「酷」文化!. i黑馬網. 2013-07-08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9). 
  206. 再次發現奇幻之境——秋葉原的魅力. 日本國家旅遊局. [2013-12-03]. 
  207. Passenger Traffic for past 12 months. [2014-03-14]. 
  208. World's Best Airport Staff Service Awards.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30). 
  209. Koyen, Jeff. World's most on-time airports. The Age (Melbourne). 2009-09-09. 
  210. Airport Award winners - by Category. Skytrax.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9). 
  211. Assistance to Asian Coastal Nations for Ensuring Maritime Safety.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2013-12-10]. 
  212. 日本的交通. 株式會社 Creative Engine(玩轉日本).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213. 指定特定重要港灣の指定について. 国土交通省. 2005-07-01 [2014-03-11] (日語). 
  214. Japan Industry Sectors. Economy Watch. 2013-06-04 [2013-12-10]. 
  215. 日本汽車工業概況. 決策支持網. [2014-03-02]. 
  216. World Motor Vehicle Production by Country (PDF). OICA. [2011-01-16]. 
  217. CARBON FIBERS - A Dream Material Developed over 40 Years by Japanese Companies. [2013-12-10]. 
  218. Nuclear Share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2011. IAEA. 2013-04-13 [2013-04-14]. 
  219. OICA » Production Statistics - 2012 Production Statistics. 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Constructeurs d'Automobiles. 2012 [2013-12-10]. 
  220. 瞭望日本 : 電子機械工業. J-CAST. 2004-11-01 [2014-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4). 
  221. Why Start A Business In Japan?. The Prysm group.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9). 
  222. お米の産地 ― 日本で美味しいお米ができる理由. お米とごはんの基礎知識. [2012-02-04]. 
  223. Japan Immigration Services - About Japan. SkillClear. [2013-12-10]. 
  224. 〈日本保護農業的現狀與未來〉. 《人民日報》. [2004-05-11]. 
  225. 225.0 225.1 Japan's Timber Trade and Forestry. 熱帯林行動ネットワークJATAN. [2013-12-10]. 
  226. Reclaimed Land in Japan. Japan Property Central. [2013-12-10]. 
  227. Transport in Japan. Lonely Planet. [2014-03-22]. 
  228. Rank Order - Roadways CIA World factbook. [2013-12-10]. 
  229. Japan's Road to Deep Deficit Is Paved With Public Works. The New York Times. 1997 [2013-12-13]. 
  230. Phillip Y. Lipscy. A Casualty of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s of Japanese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12:3 (PDF). 2012 [2013-12-13]. 
  231. 鉄道輸送統計年報 (PDF). 國土交通省: 6. 2012 [2014-03-25]. 
  232. 世界客運最繁忙的鐵路網. 鐵路博物館-. [2014-03-25]. 
  233. Katherine Schulz Richard. Busiest Subways- The World's Busiest Subway Systems. [2013-12-10]. 
  234. Golany, Gideon S.; Ojima, Toshio. Geo-Space Urban Desig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6. ISBN 0-471-16252-3. 
  235. Ports from Japan. Japan Auto Pages. [2013-12-10]. 
  236. Japan, A Shipping Nation. 國土交通省. [2013-12-10]. 
  237. 0系新幹線電車. 鐵道之路.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9). 
  238. Transportation Data. JR Central. [2013-12-11]. 
  239. 明石海峽大橋ブリッジワールド:世界最長の吊橋を體験しよう!-JB本四高速-. 明石海峡大橋. [2013-08-10] (日語). 
  240. Thomson Reuters Names the World’s Top 100 Most Innovative Organizations for 2013.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241. McDonald, Joe. China to spend $136 billion on R&D. BusinessWeek. 2006-12-04. 
  242. Japanese Nobel Laureates. 京都大學. 2009 [2009-11-07]. 
  243. Japanese Fields Medalists. 京都大学. 2009 [2009-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10). 
  244. Dr. Kiyoshi Ito receives Gauss Prize. 京都大学. 2009 [2009-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9). 
  245. All Nobel Prizes in Chemistry. Nobel Foundation. 2011-10-07 [2014-03-15]. 
  246. All Nobel Prizes in Physics. Nobel Foundation. [2014-03-15]. 
  247. 不屌中國! 日本實力的冰山一角 很多方面連美國都望塵莫及. 澳洲日報. 2013-01-21 [2014-03-15] –通過新浪網. 
  248. 248.0 248.1 248.2 馮昭奎. 日本節能技術發展的新動向 (PDF). 唐藤日本研究文庫. 2013-08-23 [2015-06-11]. 
  249. The Boom in Robot Investment Continues. 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2000-10-17 [2006-12-28]. 
  250. 日本太空事業發展探析. 國際觀察 2011年6期. 2012-09-06 [2014-03-15]. 
  251. 総務省統計局. 統計局ホームページ/人口推計(平成30年(2018年)5月確定値,平成30年(2018年)10月概算値) (2018年10月22日公表). www.stat.go.jp. [2018-10-27]. 
  252. 総務省 統計局. 2010年 國勢調査 全國結果. [2011-10-30]. 
  253. 日本的標準語與共通語. 梅と桜. 2005-06-28 [2014-01-22]. 
  254. 254.0 254.1 日語中有方言嗎?. 日本兒童網. [2014-03-14]. 
  255. 「Texts come alive」 at Ainu culture lecture. PublicAsian. 2010-10-08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256. Goto, Hiromu, Auditory perception by normal Japanese adults of the sounds "l" and "r"", Neuropsychologia, 1971, 9 (3): 317–323, PMID 5149302, doi:10.1016/0028-3932(71)90027-3 
  257. Hallé, Pierre A.; Best, Catherine T.; Levitt, Andrea, Phonetic vs. phonological influences on French listeners' perception of American English approximants, Journal of Phonetics, 1999, 27 (3): 284, doi:10.1006/jpho.1999.0097 
  258. 倫敦東京地價貴. 文匯報. 2003-01-17 [2013-12-09]. 
  259. 日本農業現狀及危機分析. 新晨範文網. [2013-12-09]. 
  260. 日本平均壽命創新高 全球排名僅次於香港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10-27]. 
  261. 秦醒驪. 日本百歲以上老人超6.7萬 最高壽達…… 日經中文網. zh.cn.nikkei.com. [2018-10-27]. 
  262. Ogawa, Naohiro. Demographic Trend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Japan's future. Transcript of speech delivered on 7 March 1997.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2016-01-07] (英語). 
  263. 日本の人口と人口問題. Ryuichi Kobayashi. 2013-03-31 [2008-01-01] (日語). 
  264. 日本去年新生兒首度未達百萬 人口自減數再創新高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10-27]. 
  265. 人口減 日了解問題但不願解決. 路透社. 2014-06-13 [2016-01-07]. 
  266. 經濟學人 日本移民窄門 A narrow passage @ mlkj24 :: 痞客邦 PIXNET ::
  267. 張建立. 日本國民宗教信仰的現狀、特點及其影響 (PDF). 1994 [2014-03-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268. 佛教傳入. 飛鳥の扉. [2007-12-29]. 
  269. 佛教流布與諸宗派的發展. 雅安佛教. 2013-08-12 [201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7). 
  270. 從日本人靈魂觀看其宗教信仰 (PDF). [2013-12-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9-21). 
  271. 日本人信奉什麼宗教?. 日本兒童網. [2014-03-02]. 
  272. Mariko Kato. Christianity's long history in the margins. The Japan Times. 2009-02-24 [2014-04-22]. 
  273. 日本のイスラーム歷史. Islamic Center Japan. [2014-05-06]. 
  274. 店田廣文. 世界と日本のムスリム人口 2011年 (PDF). 2012-08-29 [2014-05-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5-06). 
  275. 建築博物館:日本的建築. 中國科普博覽. [2015-06-11]. 
  276. 博物館明治村. 犬山觀光諮詢處. [2013-12-09]. 
  277. 277.0 277.1 277.2 踐行廣義建築學責任的紙管魔術師. 東方早報. 2014-03-26 [2016-03-18] –通過網易財經. 
  278. 坂茂獲獎既意外,又在情理中. 東方早報. 2014-03-26 [2014-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6). 
  279. 前川國男的粗野主義- 室內設計師. idzoom 室內設計師. [201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8). 
  280. 磯達雄. 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巡禮. 楓樹林出版社. 2013. ISBN 9789866023774. 
  281. 281.0 281.1 281.2 281.3 日本的醫療保險制度簡介. [2014-03-13]. 
  282. Rodwin, Victor. Health Care in Japan. New York University. [2007-03-10]. 
  283. Health Insuranc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National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国立社会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 [2007-03-28]. 
  284. 高等學校教育の現狀 (PDF). 文部科學省. [2014-03-02]. 
  285. 平成17年版 日本文部科學白皮書:「參考資料8 就學率・進學率(年次別). 文部科学省. 2005-01 [2007-12-29] (日語). 
  286. The World Factbook - LITERACY. CIA. [2015-03-21]. 
  287. 287.0 287.1 287.2 劉金釗. 《解讀日本與日本人》. 大連市: 大連出版社. 2009-08: 17–18. ISBN 9787806847909. 
  288. Sumo: East and West. PBS. [2007-03-10]. 
  289. A History Of Taekwon Do. Universal Tae Kwon Do Federation. [2014-04-05]. 
  290. Virgílio, Stanlei. Conde Koma – O invencível yondan da história. Editora Átomo. 2002: 93–104. ISBN 85-87585-24-X (葡萄牙語). 
  291. サンボと柔道との関係. 愛知県サンボ連盟. [2014-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日語). 
  292. Culture and Daily Life. Embassy of Japan in the UK. [2007-03-27]. 
  293. Nagata, Yoichi; Holway, John B. Japanese Baseball. (編) Palmer, Pete. Total Baseball 4th. Viking Press. 1995: 547. ISBN 978-0670860999. 
  294. 294.0 294.1 甲子園,日本拼搏精神的象徵. 環球時報. 2011-11-22 [2014-03-02] –通過新華社. 
  295. Soccer as a Popular Sport: Putting Down Roots in Japan (PDF). The Japan Forum. [2007-04-01]. 
  296. 日本- 足球球隊簡介- 雪緣園資料庫. 雪緣園. [2014-03-02]. 
  297. 日本名宿:日本足球已達歐洲二流 仍非史上最強國家隊. 新浪網. 2013-06-05 [2014-03-02]. 
  298. 日本首奪世界盃狂喜 中國女足淚飛. 阿波羅新聞網. 2011-07-19 [201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2). 
  299. Fred Varcoe. Japanese Golf Gets Friendly. メトロポリス. [2014-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9).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註"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註"/>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