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德」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缩略图|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位于[[中欧|中西欧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
 
行 18: 行 18:
 
 ​
 
 ​
 
== 历史 ==
 
== 历史 ==
 毛厄原人 下颌骨化石的发掘表明至少600,000年前在德国即有古人类活动{refTag|1={{cite web|url=http://www.pnas.org/content/107/46/19726.full|title=Radiometric dating of the type-site for Homo heidelbergensis at Mauer, Germany|work=[[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date=2010-08-27|accessdate=2010-08-27|archivedate=2015-01-0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101005057/http://www.pnas.org/content/107/46/19726.full 。自[[舍宁根]]的煤矿中亦出土三支380,000年前的标枪,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狩猎武器{{refTag|1={{cite web|url=http://archive.archaeology.org/9705/newsbriefs/spears.html|title=World's Oldest Spears|work=archive.archaeology.org|publisher= |date=1997-05-03|accessdate=2010-08-27} 。在[[尼安德河谷]]发现史上第一枚非现代人类化石,这一物种被称为[[尼安德特人]] 。{le| 尼安德特-1|Neanderthal 1}} 化石具有近40,000年的历史。乌尔姆附近[[施瓦本汝拉山]]洞穴中亦有同一时期的现代人类生存迹象,包括42,000年前的鸟骨和猛玛象牙笛,为至今出土的最早乐器{{refTag|1={{cite =http://www.bbc.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18196349|title=Earliest music instruments found|publisher=BBC|date=2012-05-25|accessdate=2012-05-25;40,000年前大冰期的[[史前狮子人雕像|狮子人]]为世界已知无争议的最古老雕塑品{refTag|1={{cite web|url=http://www.theartnewspaper.com/articles/Ice-Age-iLion-Mani-is-worlds-earliest-figurative-sculpture/2859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215162121/http://www.theartnewspaper.com/articles/Ice-Age-iLion-Mani-is-worlds-earliest-figurative-sculpture/28595|archivedate=2015-02-15|title=Ice Age Lion Man is world's earliest figurative sculpture|work=[[艺术新闻|The Art Newspaper]]|date=2013-01-31|accessdate=2013-01-31};距今35,000年前的{le|霍勒费尔斯维纳斯|Venus of Hohle Fels}}则为无争议的最古老人类雕塑{refTag|1={{cite web|url=http://donsmaps.com/hohlefelsvenus.html|title=The Venus of Hohle Fels|work=donsmaps.com|publisher= |date=2009-05-14|accessdate=2009-05-14}}}} 。[[内布拉星象盘]]于[[萨克森-安哈尔特]]的[[内布拉]]附近出土,为一欧洲[[青铜时代]]铜制文物,被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名录{refTag|1={{cite news| url=http://www.unesco.org/new/en/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flagship-project-activities/memory-of-the-world/register/full-list-of-registered-heritage/registered-heritage-page-6/nebra-sky-disc/ | work=Unesco memory of the World  | title=Nebra Sky Disc | date=2013
+
 毛厄原人 下颌骨化石的发掘表明至少600,000年前在德国即有古人类活动。自[[舍宁根]]的煤矿中亦出土三支380,000年前的标枪,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狩猎武器。在[[尼安德河谷]]发现史上第一枚非现代人类化石,这一物种被称为[[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化石具有近40,000年的历史。乌尔姆附近[[施瓦本汝拉山]]洞穴中亦有同一时期的现代人类生存迹象,包括42,000年前的鸟骨和猛玛象牙笛,为至今出土的最早乐器。[[内布拉星象盘]]于[[萨克森-安哈尔特]]的[[内布拉]]附近出土,为一欧洲[[青铜时代]]铜制文物,被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名录。
 
 ​
 
 ​
 
=== 日耳曼部落及法兰克王国 ===
 
=== 日耳曼部落及法兰克王国 ===
[[日耳曼人|日耳曼部落]]最早可追溯至{{link-de| 北欧铜器时代|Nordische Bronzezeit}} (西元前17至前5世纪)或者最晚是{{link-en| 前罗马铁器时代|Pre-Roman Iron Age}} (西元前5~4世纪至西元前1世纪)。西元前1世纪,部落开始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德国北部逐渐向南、向东和向西扩散,与[[伊朗人]]、[[波罗的人]]、[[凯尔特人]]的[[高卢人|高卢部落]]以及[[东欧]]的[[斯拉夫人]]发生接触<ref group="书">{{harvnb|Claster|1982|p=35}}</ref> 。在[[奥古斯都]]的统治时代,[[罗马帝国]]军队开始入侵日耳曼地区,该地区约为[[莱茵河]]至[[乌拉尔山脉|-{zh-hans:乌拉尔山脉; zh-hant:乌拉山脉}-]]之间,西元9年时,{{link-de| 谢鲁斯克|Cherusker}} 部落主[[阿尔米尼乌斯]][[条顿堡森林战役|击败]]由[[瓦卢斯]]领导的三个[[罗马军团]],使奥古斯都放弃将罗马帝国边界扩张至易北河的意图<ref group="书">{{harvnb|周惠民|2009|pp=8-9}}</ref> 。[[塔西佗]]于西元100年完成[[日耳曼尼亚志]]时,日耳曼部落已在莱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佔据现今德国的大部分地区,而奥地利、[[巴伐利亚]]南部及[[莱茵兰]]西部则为罗马帝国所管辖<ref name="9-13" group="书">{harvnb|Fulbrook|1991|pp=9-13}</ref>
+
[[日耳曼人|日耳曼部落]]最早可追溯至 北欧铜器时代 (西元前17至前5世纪)或者最晚是 前罗马铁器时代 (西元前5~4世纪至西元前1世纪)。西元前1世纪,部落开始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德国北部逐渐向南、向东和向西扩散,与[[伊朗人]]、[[波罗的人]]、[[凯尔特人]]的[[高卢人|高卢部落]]以及[[东欧]]的[[斯拉夫人]]发生接触 。在[[奥古斯都]]的统治时代,[[罗马帝国]]军队开始入侵日耳曼地区,该地区约为[[莱茵河]]至[[乌拉尔山脉|-{zh-hans:乌拉尔山脉; zh-hant:乌拉山脉}-]]之间,西元9年时, 谢鲁斯克 部落主[[阿尔米尼乌斯]][[条顿堡森林战役|击败]]由[[瓦卢斯]]领导的三个[[罗马军团]],使奥古斯都放弃将罗马帝国边界扩张至易北河的意图 。[[塔西佗]]于西元100年完成[[日耳曼尼亚志]]时,日耳曼部落已在莱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佔据现今德国的大部分地区,而奥地利、[[巴伐利亚]]南部及[[莱茵兰]]西部则为罗马帝国所管辖
 
 ​
 
 ​
3世纪时出现许多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拉曼人]]、[[法兰克人]]、{{link-de| 夏登人|Chatten}} 、[[撒克逊人]]、{{le| 弗里西人|Frisii}} {{le| 斯卡姆布里人|Sicambri}} {{link-de| 图灵吉人|Thüringer}} 等。日耳曼人约于西元260年进入罗马帝国控制地区<ref group="书">{{harvnb|Bowman|2005|p=442}}</ref> 。[[匈人]]于375年西移至罗马帝国统治地区后,罗马帝国势力自395年起衰弱,日耳曼部落因而得以进一步向西南方迁移<ref group="书">{harvnb|丁建弘|2007|pp=14-16}}</ref> ,同时,今日德国境内出现较大的部落取代或吸收先前的小型部落。日耳曼地区大片土地(即[[墨洛温王朝]]时所称的[[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利亚]]和[[阿基坦]]一带)为法兰克人所佔领,建立起[[法兰克王国]],并向东征服[[萨克森公国|萨克森]]和{le|巴伐利亚公国|Duchy of Bavaria|巴伐利亚}};今德国东部地区则由[[西斯拉夫民族]](包括[[索布人]]、{le| 维莱蒂人|Veleti}} {le| 奥伯德里特人|Obotrites}} )定居< name="9-13" group="书"/>
+
3世纪时出现许多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拉曼人]]、[[法兰克人]]、 夏登人 、[[撒克逊人]]、 弗里西人、斯卡姆布里人 图灵吉人 等。日耳曼人约于西元260年进入罗马帝国控制地区 。[[匈人]]于375年西移至罗马帝国统治地区后,罗马帝国势力自395年起衰弱,日耳曼部落因而得以进一步向西南方迁移 ,同时,今日德国境内出现较大的部落取代或吸收先前的小型部落。日耳曼地区大片土地(即[[墨洛温王朝]]时所称的[[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利亚]]和[[阿基坦]]一带)为法兰克人所佔领,建立起[[法兰克王国]],并向东征服[[萨克森公国|萨克森]]和{le|巴伐利亚公国|Duchy of Bavaria|巴伐利亚}};今德国东部地区则由[[西斯拉夫民族]](包括[[索布人]]、 维莱蒂人 奥伯德里特人 )定居
 
 ​
 
 ​
 
=== 东法兰克王国与神圣罗马帝国 ===
 
=== 东法兰克王国与神圣罗马帝国 ===
[[查理大帝]]{{NoteTag|按德语Karl der Große,亦可称卡尔大帝<ref group="书">{harvnb|周惠民|2009|p=15}</ref>}} 于800年圣诞节于罗马接受教宗[[教宗良三世|利奥三世]]加冕,并建立[[卡洛林帝国]],后于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分裂<ref name="f11" group="书">{harvnb|Fulbrook|1991|p=11}}</ref> ,分裂后出现的[[东法兰克王国]]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雏型<ref group="书">{harvnb|周惠民|2009|p=19}</ref> ,领土西至莱茵河,东至[[易北河]],北至[[北海 (大西洋)|北海]],南至[[阿尔卑斯山]]<ref name="f11" group="书"/>
+
[[查理大帝]] 于800年圣诞节于罗马接受教宗[[教宗良三世|利奥三世]]加冕,并建立[[卡洛林帝国]],后于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分裂 ,分裂后出现的[[东法兰克王国]]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雏型 ,领土西至莱茵河,东至[[易北河]],北至[[北海 (大西洋)|北海]],南至[[阿尔卑斯山]]
 
 ​
 
 ​
 在[[奥托王朝]](919年-1024年{NoteTag| 又称萨克森王朝<ref name="周20" group="书">{harvnb|周惠民|2009|p=20}</ref>} )统治期间,由各公国推举间推举共主,王位虽非世袭,但仍多为父死子继的情形,而形成王室家族<name="周20" group="书"/> 。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一世]]于962年经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列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refTag|1=陆世澄,《神圣罗马帝国》,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资料库-外国历史}} 。在[[法兰克尼亚王朝|萨利安王朝]](1024年-1125年< name="周20" group="书"/>)统治期间,义大利北部及勃根第併入神圣罗马帝国,但由于[[叙任权斗争]],皇帝权力遭到削弱<ref group="书">{harvnb|周惠民|2009|p=22}</ref>
+
 在[[奥托王朝]](919年-1024年 又称萨克森王朝 )统治期间,由各公国推举间推举共主,王位虽非世袭,但仍多为父死子继的情形,而形成王室家族 。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一世]]于962年经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列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在[[法兰克尼亚王朝|萨利安王朝]](1024年-1125年< name="周20" group="书"/>)统治期间,义大利北部及勃根第併入神圣罗马帝国,但由于[[叙任权斗争]],皇帝权力遭到削弱
 
 ​
 
 ​
12世纪[[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年-1254年)统治期间,德意志诸侯的影响力向南方和东方扩张至[[斯拉夫人]]定居地区;他们鼓励德意志人向这些区域移居,称[[东向移民运动]]。多数由北部德意志城镇组成的[[汉萨同盟]]由于贸易的扩张而繁荣<ref group="书">{{harvnb|Fulbrook|1991|pp=13-24}}</ref> 。南部的大拉芬斯堡贸易组织(Große Ravensburger Handelsgesellschaft)起到类似的作用。1356年[[查理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四世]]颁布[[1356年金玺诏书|金玺诏书]],确立帝国的基础政治结构,规定七个最具势力的公国统治者或大主教为[[选帝侯]]<ref group="书">{{harvnb|Fulbrook|1991|p=27}</ref> ,通过多数制选举皇帝<ref group="书">{{harvnb|周惠民|2009|p=30}</ref>
+
12世纪[[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年-1254年)统治期间,德意志诸侯的影响力向南方和东方扩张至[[斯拉夫人]]定居地区;他们鼓励德意志人向这些区域移居,称[[东向移民运动]]。多数由北部德意志城镇组成的[[汉萨同盟]]由于贸易的扩张而繁荣 。南部的大拉芬斯堡贸易组织(Große Ravensburger Handelsgesellschaft)起到类似的作用。1356年[[查理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四世]]颁布[[1356年金玺诏书|金玺诏书]],确立帝国的基础政治结构,规定七个最具势力的公国统治者或大主教为[[选帝侯]] ,通过多数制选举皇帝
 
 ​
 
 ​
14世纪上半叶德意志地区人口大幅减少。1315年发生{le|1315-1317年大饥荒|Great Famine of 1315–17|大饥荒}},[[黑死病]]则于1348年至1350年流行{{refTag|1={{cite book |url =http://www.vlib.us/medieval/lectures/black_death.html |title =The Great Famine (1315–1317) and the Black Death (1346–1351) |first =Lynn Harry |last =Nelson |publisher =University of Kansas |accessdate =2011-03-19 。即便如此,德意志的艺术家、工程师和科学家仍在这一时期发展一系列的技术,与同一时期在意大利诸城邦使用的科技类似。德意志诸国的艺术和文化中心培养{le|老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Elder}}、其子[[小汉斯·霍尔拜因]]以及[[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约翰内斯·古腾堡]]将[[活字印刷术]]引入欧洲,为日后知识的大众化创造条件{{refTag|1=Eisenstein, Elizabeth. (1980). ''The printing press as an agent of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43.
+
14世纪上半叶德意志地区人口大幅减少。1315年发生{le|1315-1317年大饥荒|Great Famine of 1315–17|大饥荒}},[[黑死病]]则于1348年至1350年流行 。即便如此,德意志的艺术家、工程师和科学家仍在这一时期发展一系列的技术,与同一时期在意大利诸城邦使用的科技类似。德意志诸国的艺术和文化中心培养{le|老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Elder}}、其子[[小汉斯·霍尔拜因]]以及[[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约翰内斯·古腾堡]]将[[活字印刷术]]引入欧洲,为日后知识的大众化创造条件
 
 ​
 
 ​
1517年,[[路德城维滕贝格|维滕贝格]]教士[[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挑战罗马公教教会并引发[[宗教改革]]<ref group="书">{harvnb|周惠民|2009|p=57}}</ref>{refTag|1=孔祥民,《宗教改革》,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资料库-外国历史} 。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宣告路德宗为可接受的天主教替代信仰,但还规定诸侯的信仰应为其子民的信仰,这一原则称“教随国定”(Cuius regio, eius religio)。和约未涉及其他信仰,由此[[加尔文主义|归正宗]]仍为异端,而其原则亦未涉及神权领袖改信的状况(如1583年[[科隆选侯国]]的情形)。自{le|科隆战争|Cologne War}}至[[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一系列宗教战事对德意志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ref group="书">{{harvnb|Philpott|2000|pp=206-245}}</ref> ,其中后者导致诸邦国总人口减少近百分之三十,而在一些地区人口减少高达百分之八十<ref group="书">{harvnb|Macfarlane|1997|p=51}</ref>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终结德意志诸国的宗教战事<ref group="书">{harvnb|Philpott|2000|pp=206-245}}</ref> 。1648年后,德意志诸侯可选择罗马天主教、路德宗及归正宗为其国教{{refTag|1=For a general discuss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Reformation on the Holy Roman Empire, see Hajo Holborn, ''A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The Reform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9, chapters 6–9 (pp. 123–248)}
+
1517年,[[路德城维滕贝格|维滕贝格]]教士[[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挑战罗马公教教会并引发[[宗教改革]] 。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宣告路德宗为可接受的天主教替代信仰,但还规定诸侯的信仰应为其子民的信仰,这一原则称“教随国定”(Cuius regio, eius religio)。和约未涉及其他信仰,由此[[加尔文主义|归正宗]]仍为异端,而其原则亦未涉及神权领袖改信的状况(如1583年[[科隆选侯国]]的情形)。自{le|科隆战争|Cologne War}}至[[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一系列宗教战事对德意志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 ,其中后者导致诸邦国总人口减少近百分之三十,而在一些地区人口减少高达百分之八十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终结德意志诸国的宗教战事 。1648年后,德意志诸侯可选择罗马天主教、路德宗及归正宗为其国教
 
 ​
 
 ​
18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由近1,800个领地所组成<ref group="书">{harvnb|Gagliardo|1980|=12-13}}</ref> 。由{{le| 帝国改革|Imperial Reform}} (1450–1555年)推动的法律体系建立[[帝国政治体]],并在其神权、世俗及世袭邦国中确定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权,由[[帝国议会 (神圣罗马帝国)|帝国议会]]代表。[[哈布斯堡王朝]]自1438年起保有帝国皇权。1740年[[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六世]]过世;其生前无子嗣,由此说服各选帝侯接受《{le|1713年国事遗诏|Pragmatic Sanction of 1713|国事遗诏}}》以确保王朝统治。这一问题通过[[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最终得到解决:《[[第二亚琛和约|亚琛和约]]》规定[[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弗朗茨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丈夫]]将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位,而特蕾西亚将以皇后之名统治帝国。自1740年起,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国]]同[[普鲁士王国]]的二元之争主导德意志地区的局势。[[法国大革命战争]]及[[德国教会的世俗化运动|帝国议会最终会议]]之后,多数世俗的[[帝国自由城市]]均为各王朝吞并,而神权领土则被世俗化并吞并。1806年帝国终结,多数德意志邦国(尤其是[[莱茵邦联|莱茵河畔诸国]])为法国所统治。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俄罗斯、普鲁士及哈布斯堡对德意志地区的霸权展开争夺;战争于1815年终结<ref group="书">
+
18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由近1,800个领地所组成 。由 帝国改革 (1450–1555年)推动的法律体系建立[[帝国政治体]],并在其神权、世俗及世袭邦国中确定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权,由[[帝国议会 (神圣罗马帝国)|帝国议会]]代表。[[哈布斯堡王朝]]自1438年起保有帝国皇权。1740年[[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六世]]过世;其生前无子嗣,由此说服各选帝侯接受《{le|1713年国事遗诏|Pragmatic Sanction of 1713|国事遗诏}}》以确保王朝统治。这一问题通过[[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最终得到解决:《[[第二亚琛和约|亚琛和约]]》规定[[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弗朗茨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丈夫]]将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位,而特蕾西亚将以皇后之名统治帝国。自1740年起,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国]]同[[普鲁士王国]]的二元之争主导德意志地区的局势。[[法国大革命战争]]及[[德国教会的世俗化运动|帝国议会最终会议]]之后,多数世俗的[[帝国自由城市]]均为各王朝吞并,而神权领土则被世俗化并吞并。1806年帝国终结,多数德意志邦国(尤其是[[莱茵邦联|莱茵河畔诸国]])为法国所统治。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俄罗斯、普鲁士及哈布斯堡对德意志地区的霸权展开争夺;战争于1815年终结<ref group="书">
 
=== 德意志邦联及德意志帝国 ===
 
=== 德意志邦联及德意志帝国 ===
[[拿破仑一世]]战争失败后,欧洲各国于1814召开[[维也纳会议]],并建立由39个主权邦{{NoteTag| 包括1个帝国-奥地利,5个王国-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汉诺威和巴登-符腾堡,4个自由市-不来梅、汉堡、吕贝克及法兰克福,1个选侯国(Electorate)-黑森,7个大公国(Grand Duchy),10个公国(Duchy),10个侯国(Principality)及1个伯爵领(Landgraviate)。<ref group="书">{{harvnb|丁建弘|2007|p=167}}</ref>}} 组成的鬆散联盟-[[德意志邦联]]。对[[欧洲协调]]政治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促成[[自由主义]]运动,但随后遭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梅特涅]]所镇压。于1834年成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则促成日耳曼邦国的经济整合{{refTag|1={{cite journal |last=Henderson |first=W. O. |title=The Zollverein |journal=History |date=January 1934 |volume=19 |issue=73 |pages=1–19 |doi=10.1111/j.1468-229X.1934.tb01791.x 。受[[法国大革命]]影响,[[民族主义]]及自由主义逐渐受德意志人支持,尤其是年轻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建立一个具备中央集权政府的民族国家<ref group="书">{harvnb|周惠民|2009|p=133}}</ref> 。受[[1848年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和[[法国二月革命|法国建立共和国]]影响,德意志知识份子和平民也发动[[德意志1848年革命|革命]],[[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国民议会]]决议由普鲁士王[[肺特烈·威廉四世]]担任德意志帝国皇帝,但威廉四世认为其权力将受限而拒绝,使革命运动暂时遭遇挫败{refTag|name=state}}
+
[[拿破仑一世]]战争失败后,欧洲各国于1814召开[[维也纳会议]],并建立由39个主权邦 包括1个帝国-奥地利,5个王国-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汉诺威和巴登-符腾堡,4个自由市-不来梅、汉堡、吕贝克及法兰克福,1个选侯国(Electorate)-黑森,7个大公国(Grand Duchy),10个公国(Duchy),10个侯国(Principality)及1个伯爵领(Landgraviate)。 组成的鬆散联盟-[[德意志邦联]]。对[[欧洲协调]]政治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促成[[自由主义]]运动,但随后遭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梅特涅]]所镇压。于1834年成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则促成日耳曼邦国的经济整合 。受[[法国大革命]]影响,[[民族主义]]及自由主义逐渐受德意志人支持,尤其是年轻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建立一个具备中央集权政府的民族国家 。受[[1848年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和[[法国二月革命|法国建立共和国]]影响,德意志知识份子和平民也发动[[德意志1848年革命|革命]],[[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国民议会]]决议由普鲁士王[[肺特烈·威廉四世]]担任德意志帝国皇帝,但威廉四世认为其权力将受限而拒绝,使革命运动暂时遭遇挫败
 
 ​
 
 ​
 威廉四世的继任者——[[威廉一世 (德国)|威廉一世]],与以自由派为主的议会渐生衝突,就军事预算有相当歧异,于1862年任命[[奥托·冯·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主导普鲁士改革及建军政策<ref group="书">{{harvnb|周惠民|2009|p=137}}</ref> 。普鲁士于1864年[[普丹战争]]及1866年[[普奥战争]]获得胜利后,并成立[[北德意志邦联]],排除过去曾主导日耳曼地区事务的奥地利势力{{NoteTag|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代表倾向「小德意志」路线,及排除奥地利参与,系基于种族、经济及宗教上考量,种族上,普鲁士以德意志人为主体,而奥匈帝国境内则有不少马札尔人、斯拉夫人经济上,普鲁士领土于维也纳会议后取得莱茵地区部分土地,与日耳曼诸邦较为接近,普鲁士与北德地区邦国成立关税同盟,奥地利即被排除在外;宗教上,北德地区以新教为主,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信仰罗马公教<ref group="书">{harvnb|周惠民|2009|pp=124-125}</ref>} 。俾斯麦欲将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及达姆施塔特等地併入北德意志邦联,与法国衝突渐增<ref group="书">{harvnb|丁建弘|2007|p=219}}</ref> ,遂于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于普法战争失利后,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统合奥地利以外的日耳曼国家,即採「[[小德意志]]」路线。普鲁士约佔帝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及人口,主导帝国事务,德意志帝国由[[霍亨索伦王朝]]统治,首都设于柏林{refTag|name=state}}
+
 威廉四世的继任者——[[威廉一世 (德国)|威廉一世]],与以自由派为主的议会渐生衝突,就军事预算有相当歧异,于1862年任命[[奥托·冯·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主导普鲁士改革及建军政策 。普鲁士于1864年[[普丹战争]]及1866年[[普奥战争]]获得胜利后,并成立[[北德意志邦联]],排除过去曾主导日耳曼地区事务的奥地利势力 。俾斯麦欲将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及达姆施塔特等地併入北德意志邦联,与法国衝突渐增 ,遂于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于普法战争失利后,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统合奥地利以外的日耳曼国家,即採「[[小德意志]]」路线。普鲁士约佔帝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及人口,主导帝国事务,德意志帝国由[[霍亨索伦王朝]]统治,首都设于柏林
 
 ​
 
 ​
 在[[德意志统一]]之后,作为威廉一世治下[[德国总理]]的俾斯麦在外交上试图巩固德国的大国地位,与外国结盟,孤立法国,避免战争<ref group="书">{{harvnb|周惠民|2009|p=146}}</ref> 。但在[[威廉二世 (德国)|威廉二世]]治下,德国同其他欧洲列强一样逐渐朝[[新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方向发展,同周边国家时常发生冲突。先前的同盟关系多数终止,由此德国同[[奥匈帝国]][[德奥同盟|结盟]],保证了一定程度的中立并获得军事支持。1882年的[[三国同盟]]将意大利揽入,这也反映德、奥、意三国对法国和俄国势力的担忧。同时,英国、法国和俄国亦各自结盟,以防止奥地利对巴尔干半岛(俄罗斯利益)及德国对法国进行干预<ref group="书">{{harvnb|Fulbrook|1991|pp=135、149}}</ref>
+
 在[[德意志统一]]之后,作为威廉一世治下[[德国总理]]的俾斯麦在外交上试图巩固德国的大国地位,与外国结盟,孤立法国,避免战争 。但在[[威廉二世 (德国)|威廉二世]]治下,德国同其他欧洲列强一样逐渐朝[[新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方向发展,同周边国家时常发生冲突。先前的同盟关系多数终止,由此德国同[[奥匈帝国]][[德奥同盟|结盟]],保证了一定程度的中立并获得军事支持。1882年的[[三国同盟]]将意大利揽入,这也反映德、奥、意三国对法国和俄国势力的担忧。同时,英国、法国和俄国亦各自结盟,以防止奥地利对巴尔干半岛(俄罗斯利益)及德国对法国进行干预
 
 ​
 
 ​
1884年的[[柏林西非会议|柏林会议]]中,德国对[[德属东非|东非]]、[[德属西南非洲|西南非]]、[[多哥兰|多哥]]和[[喀麦隆]]等殖民地提出宣称<ref group="书">{harvnb|John|2005|p=202}}</ref> 。此后德国进一步扩张,将[[德属新几内亚|新几内亚]]、[[德属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和[[德属萨摩亚|萨摩亚]]纳入其殖民地范围。德国殖民政府在西南非(今[[纳米比亚]])对当地的赫雷罗人和纳马人展开{{le|赫雷罗和纳马种族灭绝|Herero and Namaqua genocide|灭绝行动}} ,以对其反抗运动进行报复,日后被称为“二十世纪首次种族灭绝“。近100,000人(80%的{{le| 赫雷罗人|Herero people}} 和50%的{{le| 纳马人|Nama people}} )死于集中营内,多数死于疾病、虐待、积劳、脱水和饥荒{{refTag|1=Olusoga, David and Erichsen, Casper W (2010). The Kaiser's Holocaust. Germany's Forgotten Genocide and the Colonial Roots of Nazism. Faber and Faber. ISBN 978-0-571-23141-6}}{{refTag|1={{cite web |url=http://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5/apr/18/pope-francis-armenian-genocide-first-20th-century-namibia |title=Dear Pope Francis, Namibia was the 20th century's first genocide |last=Olusoga |first=David |date=2015-04-18 |website=The Guardian |publisher=The Guardian News and Media Limited |accessdate=2016-06-11
+
1884年的[[柏林西非会议|柏林会议]]中,德国对[[德属东非|东非]]、[[德属西南非洲|西南非]]、[[多哥兰|多哥]]和[[喀麦隆]]等殖民地提出宣称 。此后德国进一步扩张,将[[德属新几内亚|新几内亚]]、[[德属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和[[德属萨摩亚|萨摩亚]]纳入其殖民地范围。德国殖民政府在西南非(今[[纳米比亚]])对当地的赫雷罗人和纳马人展开 ,以对其反抗运动进行报复,日后被称为“二十世纪首次种族灭绝“。近100,000人(80%的 赫雷罗人 和50%的 纳马人 )死于集中营内,多数死于疾病、虐待、积劳、脱水和饥荒
 
 ​
 
 ​
1914年6月28日,[[弗朗茨·斐迪南|奥匈帝国王储]]被[[萨拉热窝事件|刺杀]],奥地利借此对塞尔维亚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四年的战事中,德国损失严重,超过200万名军人死亡{refTag|1={{cite news |url = 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germany/aged-107-last-german-world-war-i-veteran-believed-to-have-died-a-530319.html |title = Last German World War I Veteran Believed to Have Died |work =Spiegel Online |date =2008-01-22 |first =David |last =Crossland |accessdate=2011-03-25}}}} 。1918年11月11日[[康边停战协定|停战协定]]签署,德军士兵返回国内。同年11月[[德国十一月革命|德国革命]]爆发,威廉二世及各邦国统治者被迫逊位。新政府于1919年签署《[[凡尔赛条约]]》。作为[[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成员,德国接受其为[[协约国]]所败。德国民众认为条约不公且使德国蒙羞,史学家日后称这一态度最终导致[[阿道夫·希特勒]]的掘起<ref group="书">{harvnb|Lee|2003|p=131}}</ref>
+
1914年6月28日,[[弗朗茨·斐迪南|奥匈帝国王储]]被[[萨拉热窝事件|刺杀]],奥地利借此对塞尔维亚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四年的战事中,德国损失严重,超过200万名军人死亡 。1918年11月11日[[康边停战协定|停战协定]]签署,德军士兵返回国内。同年11月[[德国十一月革命|德国革命]]爆发,威廉二世及各邦国统治者被迫逊位。新政府于1919年签署《[[凡尔赛条约]]》。作为[[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成员,德国接受其为[[协约国]]所败。德国民众认为条约不公且使德国蒙羞,史学家日后称这一态度最终导致[[阿道夫·希特勒]]的掘起
 
 ​
 
 ​
 
=== 威玛共和国及纳粹德国 ===
 
=== 威玛共和国及纳粹德国 ===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初期,德国宣布改行共和制。1919年8月11日,[[德国联邦总统|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签署《[[魏玛宪法]]》<ref group="书">{harvnb|Fulbrook|1991|pp=156-160}}</ref>。在此后的权力斗争中,左翼激进共产主义者在[[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巴伐利亚夺权]],而德国其他地区的保守派则试图通过[[卡普政变]]推翻共和国。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家防卫军]]、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和皇权主义者的支持。此后的德国经历工业中心的血腥街道战,比利时和法国军队[[占领鲁尔区|对鲁尔区的占领]],[[魏玛共和国恶性通货膨胀|1922年至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道威斯计划|债务重组计划]]及1924年[[地产抵押马克|新货币的引入]]。此后[[黄金二十年代]]到来,德国进入一段文化及艺术生活的自由繁荣期。即便如此,对《凡尔赛条约》的恨意仍旧存在,[[刀刺在背传说]]广泛流传,为此后二十年的反犹潮提供基础{refTag|1=[[威廉·劳伦斯·夏伊勒|Shirer, William L.]], ''{{tsl|en|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Simon and Schuster (1960) p.31.} 。经济仍然持续动荡,史学家仅称1924年至1929年间为“局部稳定期”。1929年全球范围的[[大萧条]]对德国造成冲击。{{le|1930年德国联邦选举|German federal election, 1930|1930年联邦选举}}后,总统[[保罗·冯·兴登堡]]授权[[海因里希·布吕宁]]领导的政府不经议会批淮采取举措。布吕宁政府采取财政紧缩和通货紧缩政策,导致大幅度的失业;1932年失业率高达30%。
+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初期,德国宣布改行共和制。1919年8月11日,[[德国联邦总统|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签署《[[魏玛宪法]]》<ref group="书">{harvnb|Fulbrook|1991|pp=156-160}}</ref>。在此后的权力斗争中,左翼激进共产主义者在[[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巴伐利亚夺权]],而德国其他地区的保守派则试图通过[[卡普政变]]推翻共和国。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家防卫军]]、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和皇权主义者的支持。此后的德国经历工业中心的血腥街道战,比利时和法国军队[[占领鲁尔区|对鲁尔区的占领]],[[魏玛共和国恶性通货膨胀|1922年至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道威斯计划|债务重组计划]]及1924年[[地产抵押马克|新货币的引入]]。此后[[黄金二十年代]]到来,德国进入一段文化及艺术生活的自由繁荣期。即便如此,对《凡尔赛条约》的恨意仍旧存在,[[刀刺在背传说]]广泛流传,为此后二十年的反犹潮提供基础{refTag|1=[[威廉·劳伦斯·夏伊勒|Shirer, William L.]] 。经济仍然持续动荡,史学家仅称1924年至1929年间为“局部稳定期”。1929年全球范围的[[大萧条]]对德国造成冲击。 1930年德国联邦选举|German federal election, 1930|1930年联邦选举}后,总统[[保罗·冯·兴登堡]]授权[[海因里希·布吕宁]]领导的政府不经议会批淮采取举措。布吕宁政府采取财政紧缩和通货紧缩政策,导致大幅度的失业;1932年失业率高达30%。
 
 ​
 
 ​
[[1932年7月德国联邦选举|1932年特别联邦选举]]中[[纳粹党]]获胜。在一系列失败内阁后,1933年兴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德国总理<ref group="书">{harvnb|Fulbrook|1991|pp=155–158、172–177}}</ref> 。[[国会纵火案]]后,一项[[国会纵火法令|法令]]取消民众的基本权利,在数周之内首个[[纳粹集中营]]于[[达豪集中营|达豪]]开始运作{refTag|1=Richard Evan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New York: Penguin, 2003, ISBN 978-0-14-303469-8 p.&nbsp;344}}{{refTag|name="MNN"|1={cite journal|title=Ein Konzentrationslager für politische Gefangene In der Nähe von Dachau |url=http://www.holocaust-history.org/dachau-gas-chambers/photo.cgi?02 |journal=Münchner Neueste Nachrichten ("The Munich Latest News") |date=1933-03-21 |publisher=The Holocaust History Project |language=de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28163626/http://www.holocaust-history.org/dachau-gas-chambers/photo.cgi?02 |archivedate=2013-12-28 }}}} 。《[[德国1933年授权法|1933年授权法]]》授予希特勒无限立法权,由此其政府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极权主义]]国家,通过全民投票{{le|1933年德国全民投票|German referendum, 1933| 退出国际联盟}} ,并开始重新武装化{{refTag|1={{cite web |url= http://www.dhm.de/lemo/html/nazi/wirtschaft/index.html |title=Industrie und Wirtschaft |accessdate=2011-03-25 |publisher=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language=de}
+
[[1932年7月德国联邦选举|1932年特别联邦选举]]中[[纳粹党]]获胜。在一系列失败内阁后,1933年兴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国会纵火案]]后,一项[[国会纵火法令|法令]]取消民众的基本权利,在数周之内首个[[纳粹集中营]]于[[达豪集中营|达豪]]开始运作 。《[[德国1933年授权法|1933年授权法]]》授予希特勒无限立法权,由此其政府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极权主义]]国家,通过全民投票 1933年德国全民投票 , 退出国际联盟 ,并开始重新武装化
 
 ​
 
 ​
 通过赤字财政政策,由政府支持的经济复兴计划开始实施,主要着重于公共工程领域。1934年的公共工程项目中,170万德国民众投入工作,由此获得收入和社会福利{refTag|1=McNab, p.&nbsp;54}} 。最为著名的工程项目为[[德国高速公路|全国高速公路]](Reichsautobahn){refTag|1=Evans, Richard J. (2005). ''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New York: Penguin. ISBN 978-0-14-303790-3 pp.&nbsp;322–326, 329}} 。其他重要建设项目包括[[水力发电]]项目{le|鲁尔大坝|Rur Dam}}、供水项目如{{le|茨列巴赫大坝|Zillierbach Dam}}及交通枢纽如{le|茨维考火车站|Zwickau Hauptbahnhof{refTag|1=Hugo Ehrt, ''Neuer Harzbote.'' Heft 13, Fremdenverkehrsverein Bodfeld/Harz, Elbingerode (Harz),2003, p.565. Schütz and Gruber, Mythos Reichsautobahn: Bau und Inszenierung der "Straßen des Führers" 1933–1941, Berlin: Links, 1996, ISBN 9783861531173, pp.&nbsp;16–17}}。此后五年内,失业率大幅度下跌,时均和周均薪酬上升{{refTag|1=McNab, p.&nbsp;56}}。
+
 通过赤字财政政策,由政府支持的经济复兴计划开始实施,主要着重于公共工程领域。1934年的公共工程项目中,170万德国民众投入工作,由此获得收入和社会福利 。最为著名的工程项目为[[德国高速公路|全国高速公路]](Reichsautobahn) 。其他重要建设项目包括[[水力发电]]项目{le|鲁尔大坝|Rur Dam}}、供水项目如{{le|茨列巴赫大坝|Zillierbach Dam}}及交通枢纽如{le|茨维考火车站|Zwickau Hauptbahnhof{refTag|1=Hugo Ehrt, ''Neuer Harzbote.'' Heft 13, Fremdenverkehrsverein Bodfeld/Harz, Elbingerode (Harz),2003, p.565. Schütz and Gruber, Mythos Reichsautobahn: Bau und Inszenierung der "Straßen des Führers" 1933–1941, Berlin: Links, 1996, ISBN 9783861531173, pp.&nbsp;16–17}}。此后五年内,失业率大幅度下跌,时均和周均薪酬上升{{refTag|1=McNab, p.&nbsp;56}}。
 
 ​
 
 ​
 
1935年,当局宣布不再履行《凡尔赛条约》,并颁布[[纽伦堡法案]],针对犹太人及其他少数族群。德国亦于1935年收回[[萨尔 (国际联盟)|萨尔]]<ref group="书">{harvnb|Fulbrook|1991|pp=188–189}}</ref>,于1938年[[德奥合并|吞并奥地利]],并于1939年初[[苏台德区问题|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35年,当局宣布不再履行《凡尔赛条约》,并颁布[[纽伦堡法案]],针对犹太人及其他少数族群。德国亦于1935年收回[[萨尔 (国际联盟)|萨尔]]<ref group="书">{harvnb|Fulbrook|1991|pp=188–189}}</ref>,于1938年[[德奥合并|吞并奥地利]],并于1939年初[[苏台德区问题|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行 69: 行 69:
 
 东德为一[[东方集团]]国家,苏联通过其军力和[[华沙条约组织]]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其进行控制。虽然其名义上为民主国家,政治权力仅由[[德国统一社会党]]高官(政治局成员)行使,并由控制社会诸多领域的秘密机构[[斯塔西]]支持{refTag|name=spiegel_20080311|1={{cite web|url = 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germany/east-german-spies-new-study-finds-more-stasi-spooks-a-540771.html|title = New Study Finds More Stasi Spooks|author = maw/dpa|date = 2008-03-11|work = Spiegel Online – english site (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publisher = [[明镜|Der Spiegel]]|accessdate = 2011-10-30|quote = 189,000 people were informers for the Stasi – the former Communist secret police – when East Germany collapsed in 1989 – 15,000 more than previous studies had suggested. [...] about one in 20 members of the former East German Communist party, the SED, was a secret police informant.。民主德国采行苏联式[[计划经济|统治经济]],后成为[[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refTag|name=loc-cs|1="Germany (East)",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y, [http://memory.loc.gov/frd/cs/germany_east/gx_appnb.html Appendix B: The 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虽然东德官方对其社会政策进行大规模宣传,并鼓吹西德入侵威胁,诸多东德公民仍然向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及经济繁荣{refTag|name="NYT_19890822"|1={{cite news|url = http://www.nytimes.com/1989/08/22/world/westward-tide-of-east-germans-is-a-popular-no-confidence-vote.html?pagewanted=all&src=pm | title = Westward Tide of East Germans Is a Popular No-Confidence Vote|first = Ferdinand|last = Protzman |date = 1989-08-22|work = The New York Times | accessdate =2011-10-30。1961年建成的[[柏林墙]]旨在阻止东德人逃亡西德,成为[[冷战]]的象征之一{{refTag|name=state}}。在此[[罗纳德·里根]]于1987年6月12日发表《[[推倒这堵墙!]]》演说,与[[约翰·肯尼迪]]于1963年6月26日的《[[我是柏林人]]》演讲相应合。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成为[[东欧剧变|共产主义垮台]]、[[两德统一]]和[[东德转型与和平革命|东德转型]]的象征{refTag|1={{cite news |url=http://www.cnn.com/SPECIALS/views/y/1999/11/burns.wall.nov8|title=What the Berlin Wall still stands for|date=1999-11-08 |accessdate=2008-02-18|work=CNN Interactive
 
 东德为一[[东方集团]]国家,苏联通过其军力和[[华沙条约组织]]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其进行控制。虽然其名义上为民主国家,政治权力仅由[[德国统一社会党]]高官(政治局成员)行使,并由控制社会诸多领域的秘密机构[[斯塔西]]支持{refTag|name=spiegel_20080311|1={{cite web|url = 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germany/east-german-spies-new-study-finds-more-stasi-spooks-a-540771.html|title = New Study Finds More Stasi Spooks|author = maw/dpa|date = 2008-03-11|work = Spiegel Online – english site (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publisher = [[明镜|Der Spiegel]]|accessdate = 2011-10-30|quote = 189,000 people were informers for the Stasi – the former Communist secret police – when East Germany collapsed in 1989 – 15,000 more than previous studies had suggested. [...] about one in 20 members of the former East German Communist party, the SED, was a secret police informant.。民主德国采行苏联式[[计划经济|统治经济]],后成为[[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refTag|name=loc-cs|1="Germany (East)",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y, [http://memory.loc.gov/frd/cs/germany_east/gx_appnb.html Appendix B: The 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虽然东德官方对其社会政策进行大规模宣传,并鼓吹西德入侵威胁,诸多东德公民仍然向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及经济繁荣{refTag|name="NYT_19890822"|1={{cite news|url = http://www.nytimes.com/1989/08/22/world/westward-tide-of-east-germans-is-a-popular-no-confidence-vote.html?pagewanted=all&src=pm | title = Westward Tide of East Germans Is a Popular No-Confidence Vote|first = Ferdinand|last = Protzman |date = 1989-08-22|work = The New York Times | accessdate =2011-10-30。1961年建成的[[柏林墙]]旨在阻止东德人逃亡西德,成为[[冷战]]的象征之一{{refTag|name=state}}。在此[[罗纳德·里根]]于1987年6月12日发表《[[推倒这堵墙!]]》演说,与[[约翰·肯尼迪]]于1963年6月26日的《[[我是柏林人]]》演讲相应合。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成为[[东欧剧变|共产主义垮台]]、[[两德统一]]和[[东德转型与和平革命|东德转型]]的象征{refTag|1={{cite news |url=http://www.cnn.com/SPECIALS/views/y/1999/11/burns.wall.nov8|title=What the Berlin Wall still stands for|date=1999-11-08 |accessdate=2008-02-18|work=CNN Interactive
 
 ​
 
 ​
 东、西德间的紧张关系在[[德国总理|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于1970年代初期通过[[东方政策]]稍获缓解<ref group="书">{harvnb|周惠民|2009|pp=205-206}}</ref>。1989年夏,匈牙利放弃[[铁幕]]并开放边界,数千名东德国民经匈牙利进入西德,此举也对东德造成衝击,大型抗议活动获得更多支持。东德当局放松边境限制,使东德居民能自由至西德旅游,以维持东德的国家地位,而实际上加速转向改革的进程。一年后于1990年9月12日,四个占领国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放弃其在投降书中获得的权力,德国重获完整主权。由此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德国新联邦州|前东德五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重新建立并加入德国{refTag|name=state}。
+
 东、西德间的紧张关系在[[德国总理|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于1970年代初期通过[[东方政策]]稍获缓解<ref group="书">{harvnb|周惠民|2009|pp=205-206}}</ref>。1989年夏,匈牙利放弃[[铁幕]]并开放边界,数千名东德国民经匈牙利进入西德,此举也对东德造成衝击,大型抗议活动获得更多支持。东德当局放松边境限制,使东德居民能自由至西德旅游,以维持东德的国家地位,而实际上加速转向改革的进程。一年后于1990年9月12日,四个占领国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放弃其在投降书中获得的权力,德国重获完整主权。由此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德国新联邦州|前东德五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重新建立并加入德国{refTag|name=state}。  
{{clear}}
+
 
 
 
=== 两德统一与欧盟 ===
 
=== 两德统一与欧盟 ===
 
Reichstag building Berlin view from west before sunset.|[[两德统一]]于1990年10月3日实现{{refTag|name="Einigungsvertrag"|1=[http://bundesrecht.juris.de/einigvtr/BJNR208890990.html Vertrag zwisch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und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 über die Herstellung der Einheit Deutschlands (Einigungsvertrag)] Unification Treaty signed by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nd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in Berlin on 31 August 1990 (official text, in German).}。自1999年起,柏林[[德国国会大厦|国会大厦]]为[[德国联邦议院]]会址。
 
Reichstag building Berlin view from west before sunset.|[[两德统一]]于1990年10月3日实现{{refTag|name="Einigungsvertrag"|1=[http://bundesrecht.juris.de/einigvtr/BJNR208890990.html Vertrag zwisch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und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 über die Herstellung der Einheit Deutschlands (Einigungsvertrag)] Unification Treaty signed by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nd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in Berlin on 31 August 1990 (official text, in German).}。自1999年起,柏林[[德国国会大厦|国会大厦]]为[[德国联邦议院]]会址。

於 2022年6月15日 (三) 16:09 的修訂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位於西歐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由16個組成,首都最大城市柏林。其國土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南北距離為876公里,東西相距640公里,從北部的北海波羅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爾卑斯山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Bundesrepublik_Deutschland.ogg|發音),通稱德國(Deutschland),是位於西歐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由16個組成,首都最大城市柏林。其國土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南北距離為876公里,東西相距640公里,從北部的北海波羅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爾卑斯山氣候溫和,季節分明。德國人口約8,180萬,為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僅次於美國

在5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徒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refTag|1=拉丁文名稱Sacrum Imperium(仁聲帝國)見於1157年的文獻,而Sacrum Romanum Imperium(神聖羅馬帝國)最初記載於1254年,全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可追溯到15世紀
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國家元首為聯邦總統,政府首腦則為聯邦總理。 ​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內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 德國為1993年歐洲聯盟的創始成員國之一,為申根區一部分,並於1999年推動歐元區的建立。德國亦為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八國集團20國集團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其軍事開支總額居世界第九。 ​ 德語是歐盟境內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德國:柏林牆的塗鴉

國名

中文德意志一詞是德語{lang|de|Deutsch}的音譯,而日耳曼是英語German的音譯,來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亞尤利烏斯·凱撒以日耳曼尼亞稱呼萊茵河東岸的各個部落,日耳曼尼亞紀載於西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亞志》,後來英語單詞的德國由此演變而來。而德文中的德國 ,德意志人的土地,起初為diutisciu land)來自deutsch,由古高地德語diutisc(大眾的,指屬於diotdiota"人"的[書 1])一詞而來,該詞最初用以區別源自拉丁文羅曼語族地方話。diutisc一詞依序來自原始日耳曼語þiudiskaz(大眾的),þiudiskaz又來自於þeudō,þeudō又承繼自原始印歐語的tewtéh(人)。 ​ 日本韓國對德國的國名漢字寫法,都是「獨逸」,日文寫作「ドイツ(獨逸}},Doitsu)」,韓國字寫作「독일lang|ko|獨逸,Dokil)」。在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中分別稱德國為阿勒芒(Allemagne)、阿拉曼尼亞(Alemania、Alemanha),是承襲過去稱呼由日耳曼人一支的阿勒曼尼人創建的獨立國家的舊稱。 ​

歷史

毛厄原人 下頜骨化石的發掘表明至少600,000年前在德國即有古人類活動。自舍寧根的煤礦中亦出土三支380,000年前的標槍,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狩獵武器。在尼安德河谷發現史上第一枚非現代人類化石,這一物種被稱為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化石具有近40,000年的歷史。烏爾姆附近施瓦本汝拉山洞穴中亦有同一時期的現代人類生存跡象,包括42,000年前的鳥骨和猛瑪象牙笛,為至今出土的最早樂器。內布拉星象盤薩克森-安哈爾特內布拉附近出土,為一歐洲青銅時代銅製文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項目名錄。 ​

日耳曼部落及法蘭克王國

日耳曼部落最早可追溯至 北歐銅器時代 (西元前17至前5世紀)或者最晚是 前羅馬鐵器時代 (西元前5~4世紀至西元前1世紀)。西元前1世紀,部落開始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和德國北部逐漸向南、向東和向西擴散,與伊朗人波羅的人凱爾特人高盧部落以及東歐斯拉夫人發生接觸 。在奧古斯都的統治時代,羅馬帝國軍隊開始入侵日耳曼地區,該地區約為萊茵河乌拉山脉之間,西元9年時, 謝魯斯克 部落主阿爾米尼烏斯擊敗瓦盧斯領導的三個羅馬軍團,使奧古斯都放棄將羅馬帝國邊界擴張至易北河的意圖 。塔西佗於西元100年完成日耳曼尼亞志時,日耳曼部落已在萊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佔據現今德國的大部分地區,而奧地利、巴伐利亞南部及萊茵蘭西部則為羅馬帝國所管轄 。 ​ 3世紀時出現許多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拉曼人法蘭克人、 夏登人 、撒克遜人、 弗里西人、斯卡姆布里人 和 圖靈吉人 等。日耳曼人約於西元260年進入羅馬帝國控制地區 。匈人於375年西移至羅馬帝國統治地區後,羅馬帝國勢力自395年起衰弱,日耳曼部落因而得以進一步向西南方遷移 ,同時,今日德國境內出現較大的部落取代或吸收先前的小型部落。日耳曼地區大片土地(即墨洛溫王朝時所稱的奧斯特拉西亞紐斯特利亞阿基坦一帶)為法蘭克人所佔領,建立起法蘭克王國,並向東征服薩克森和{le|巴伐利亞公國|Duchy of Bavaria|巴伐利亞}};今德國東部地區則由西斯拉夫民族(包括索布人、 維萊蒂人 和 奧伯德里特人 )定居 。 ​

東法蘭克王國與神聖羅馬帝國

查理大帝 於800年聖誕節於羅馬接受教宗利奧三世加冕,並建立卡洛林帝國,後於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分裂 ,分裂後出現的東法蘭克王國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雛型 ,領土西至萊茵河,東至易北河,北至北海,南至阿爾卑斯山 。 ​ 在奧托王朝(919年-1024年 又稱薩克森王朝 )統治期間,由各公國推舉間推舉共主,王位雖非世襲,但仍多為父死子繼的情形,而形成王室家族 。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於962年經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在薩利安王朝(1024年-1125年< name="周20" group="書"/>)統治期間,義大利北部及勃根第併入神聖羅馬帝國,但由於敘任權鬥爭,皇帝權力遭到削弱 。 ​ 12世紀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年-1254年)統治期間,德意志諸侯的影響力向南方和東方擴張至斯拉夫人定居地區;他們鼓勵德意志人向這些區域移居,稱東向移民運動。多數由北部德意志城鎮組成的漢薩同盟由於貿易的擴張而繁榮 。南部的大拉芬斯堡貿易組織(Große Ravensburger Handelsgesellschaft)起到類似的作用。1356年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確立帝國的基礎政治結構,規定七個最具勢力的公國統治者或大主教為選帝侯 ,通過多數制選舉皇帝 。 ​ 14世紀上半葉德意志地區人口大幅減少。1315年發生{le|1315-1317年大饑荒|Great Famine of 1315–17|大饑荒}},黑死病則於1348年至1350年流行 。即便如此,德意志的藝術家、工程師和科學家仍在這一時期發展一系列的技術,與同一時期在意大利諸城邦使用的科技類似。德意志諸國的藝術和文化中心培養{le|老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Elder}}、其子小漢斯·霍爾拜因以及阿爾布雷希特·丟勒約翰內斯·古騰堡活字印刷術引入歐洲,為日後知識的大眾化創造條件 。 ​ 1517年,維滕貝格教士馬丁·路德撰寫九十五條論綱,挑戰羅馬公教教會並引發宗教改革 。1555年的《奧格斯堡和約》宣告路德宗為可接受的天主教替代信仰,但還規定諸侯的信仰應為其子民的信仰,這一原則稱「教隨國定」(Cuius regio, eius religio)。和約未涉及其他信仰,由此歸正宗仍為異端,而其原則亦未涉及神權領袖改信的狀況(如1583年科隆選侯國的情形)。自{le|科隆戰爭|Cologne War}}至三十年戰爭(1618–1648)的一系列宗教戰事對德意志地區造成嚴重的破壞 ,其中後者導致諸邦國總人口減少近百分之三十,而在一些地區人口減少高達百分之八十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終結德意志諸國的宗教戰事 。1648年後,德意志諸侯可選擇羅馬天主教、路德宗及歸正宗為其國教 。 ​ 18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由近1,800個領地所組成 。由 帝國改革 (1450–1555年)推動的法律體系建立帝國政治體,並在其神權、世俗及世襲邦國中確定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權,由帝國議會代表。哈布斯堡王朝自1438年起保有帝國皇權。1740年查理六世過世;其生前無子嗣,由此說服各選帝侯接受《{le|1713年國事遺詔|Pragmatic Sanction of 1713|國事遺詔}}》以確保王朝統治。這一問題通過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最終得到解決:《亞琛和約》規定瑪麗亞·特蕾西亞丈夫將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皇位,而特蕾西亞將以皇后之名統治帝國。自1740年起,奧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國普魯士王國的二元之爭主導德意志地區的局勢。法國大革命戰爭帝國議會最終會議之後,多數世俗的帝國自由城市均為各王朝吞併,而神權領土則被世俗化併吞並。1806年帝國終結,多數德意志邦國(尤其是萊茵河畔諸國)為法國所統治。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法國、俄羅斯、普魯士及哈布斯堡對德意志地區的霸權展開爭奪;戰爭於1815年終結引用錯誤:缺少 <ref> 標籤的結束標籤 </ref>。在此後的權力鬥爭中,左翼激進共產主義者在巴伐利亞奪權,而德國其他地區的保守派則試圖通過卡普政變推翻共和國。後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國家防衛軍、保守主義、民族主義和皇權主義者的支持。此後的德國經歷工業中心的血腥街道戰,比利時和法國軍隊對魯爾區的占領1922年至23年的惡性通貨膨脹債務重組計劃及1924年新貨幣的引入。此後黃金二十年代到來,德國進入一段文化及藝術生活的自由繁榮期。即便如此,對《凡爾賽條約》的恨意仍舊存在,刀刺在背傳說廣泛流傳,為此後二十年的反猶潮提供基礎{refTag|1=Shirer, William L. 。經濟仍然持續動盪,史學家僅稱1924年至1929年間為「局部穩定期」。1929年全球範圍的大蕭條對德國造成衝擊。 1930年德國聯邦選舉|German federal election, 1930|1930年聯邦選舉}後,總統保羅·馮·興登堡授權海因里希·布呂寧領導的政府不經議會批淮採取舉措。布呂寧政府採取財政緊縮和通貨緊縮政策,導致大幅度的失業;1932年失業率高達30%。 ​ 1932年特別聯邦選舉納粹黨獲勝。在一系列失敗內閣後,1933年興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德國總理 。國會縱火案後,一項法令取消民眾的基本權利,在數周之內首個納粹集中營達豪開始運作 。《1933年授權法》授予希特勒無限立法權,由此其政府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極權主義國家,通過全民投票 1933年德國全民投票 , 退出國際聯盟 ,並開始重新武裝化 。 ​ 通過赤字財政政策,由政府支持的經濟復興計劃開始實施,主要着重於公共工程領域。1934年的公共工程項目中,170萬德國民眾投入工作,由此獲得收入和社會福利 。最為著名的工程項目為全國高速公路(Reichsautobahn) 。其他重要建設項目包括水力發電項目{le|魯爾大壩|Rur Dam}}、供水項目如茨列巴赫大壩Zillierbach Dam及交通樞紐如{le|茨維考火車站|Zwickau Hauptbahnhof{refTag|1=Hugo Ehrt, Neuer Harzbote. Heft 13, Fremdenverkehrsverein Bodfeld/Harz, Elbingerode (Harz),2003, p.565. Schütz and Gruber, Mythos Reichsautobahn: Bau und Inszenierung der "Straßen des Führers" 1933–1941, Berlin: Links, 1996, ISBN 9783861531173, pp. 16–17}}。此後五年內,失業率大幅度下跌,時均和周均薪酬上升[參 1]。 ​ 1935年,當局宣布不再履行《凡爾賽條約》,並頒布紐倫堡法案,針對猶太人及其他少數族群。德國亦於1935年收回薩爾[書 2],於1938年吞併奧地利,並於1939年初占領捷克斯洛伐克。 ​ 1939年8月,希特勒政府同斯大林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將東歐劃分為德國與蘇聯勢力範圍。條約簽署後,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展開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展開[參 3]。1944年6月,西方盟軍在法國登陸,法國重新復國,並且加入反擊德國的行動。蘇聯向東歐推進;至是年年末,西方盟軍已進入德國境內,德軍最後一次於阿登地區展開反攻未果。在希特勒於柏林戰役自殺身亡後,1945年5月8日,美、英、法、蘇攻入柏林德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終結{refTag|1=Steinberg, Heinz Günter. Die Bevölkerungsentwicklung in Deutschland im Zweiten Weltkrieg: mit einem Überblick über die Entwicklung von 1945 bis 1990. Kulturstiftung der dt. Vertriebenen. 1991。 ​ 在日後稱猶太人大屠殺中,德國政府對少數族裔進行迫害,並通過歐洲一系列集中營滅絕營對其所稱劣等種族進行種族滅絕。超過1,000萬平民被系統性殺害,包括600萬猶太人、220,000至1,500,000羅姆人、275,000身心障礙者、數千耶和華見證人、數千同性戀者及成千上萬政治和宗教異見者{refTag. ISBN 978-3-88557-089-9 (德語).  已忽略文本「Niewyk, Donald L.; Nicosia, Francis R. The Columbia Guide to the Holocaus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45–52. ISBN 978-0-231-11200-0.  」 (幫助); 參數|date=值左起第7位存在零寬空格 (幫助); 。在占領區內的政策導致270萬波蘭人死亡[參 4]、130萬烏克蘭人{refTag|name="Maksudov, S. 1994"|1=Maksudov, S. (1994). "Soviet Deaths in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A Note". Europe-Asia Studies 46 (4): 671–680.}}、及近280萬蘇聯戰俘[參 5]{refTag|name="books.google.com"|1=Ian Kershaw.Stalinism and Nazism: dictatorships in comparis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50 ISBN 0-521-56521-9}}。德國約有320萬至530萬士兵陣亡{refTag|name="Rüdiger Overmans 2000"|1={cite book|author=Overmans, Rüdiger|title=Deutsche militärische Verluste im Zweiten Weltkrieg|publisher=Oldenbourg|year=2000|isbn=3-486-56531-1,近200萬平民死亡{{refTag|1={{cite book|author=Winter, JM|chapter=Demography of the war|title=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editors=Dear, I; Foot, M|year=2003|isbn=9780191727603|edition=ebook|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前東部領土的損失導致近1,200萬德意志裔人被由東歐驅逐。其戰前領土損失近四分之一。戰略轟炸及地面戰事導致許多城市及文化遺產被摧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前納粹政權參與者於紐倫堡審判中接受戰爭罪審判{refTag|1={{cite web |last=Overy |first=Richard |title=Nuremberg: Nazis on Trial |url=http://www.bbc.co.uk/history/worldwars/wwtwo/nuremberg_article_01.shtml |publisher=BBC History |date =2011-02-17 |accessdate=2011-03-25。 ​

東西德分裂時期

Map-Germany-1945.|1947年,盟軍佔領下的德國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法律上由波蘭及蘇聯管理,但事實上為併吞,而西部的分離地區為薩爾保護領。 於德國投降後,德國領土及柏林由同盟國中的四強美、英、法、蘇分區佔領,這些地區接受650萬名來自東部領土的德意志人{{refTag|1={{cite web|url=http://www.newrepublic.com/book/review/orderly-humane-expulsion-germans-richard-evans?page=0,1&utm_source=The%2520New%2520Republic&utm_campaign=c58b90ef8c-TNR_BA_062812&utm_medium=email%7Cauthor=Richard J. Evans|title=The Other Horror, Review of Orderly and Humane: The Expulsion of the German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by R.M. Douglas|publisher=The New Republic|date=2012-06-25|accessdate=2012-07-01。1949年5月23日,法國、英國及美國占領區合併,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949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一般也以西德及東德稱之。東德首都設於柏林,西德將波恩設為臨時首都,以強調兩國分治僅為暫時性的現狀{{refTag|1={cite book | last = Wise | first = Michael Z. | title = Capital dilemma: Germany's search for a new architecture of democracy| publisher =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 isbn =978-1-56898-134-5 | page = 23|date=1998。 ​ 西德為議會民主制共和國,採行「社會市場經濟」。自1948年起,西德成為馬歇爾計劃的主要受援國之一,通過援助重建其工業基礎{refTag|1={{cite book|author=Carlin, Wendy|chapter=West German growth and institutions (1945–90)|editors=Crafts, Nicholas; Toniolo, Gianni|year=1996|title=Economic Growth in Europe Since 1945|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age=464|isbn=0-521-49964-X。1949年康拉德·阿登納當選為首任聯邦總理,並任至1963年。在他和路德維希·艾哈德領導之下,西德自1950年代起經歷長期的經濟增長,被稱為經濟奇蹟[參 6]。1955年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refTag|1=Template:Cite =https://www.nato.int/cps/su/natohq/declassified 139339.htm。 ​ 自1949年起,基督教民主聯盟德國社會民主黨為主導政黨,至今總理皆由這兩黨黨員出任,但規模較小的自由民主黨(1949年至2013年在議會中擁有席位)及聯盟90/綠黨(自1983年在議會中擁有席位)亦為議院中重要力refTag|1=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Christian Social Union. U.S. Library of Congress. [2011-03-26。 ​ 德國{le].  已忽略文本「債務-GDP比」 (幫助); 已忽略文本「debt-to-GDP ratio」 (幫助); 參數|accessdate=值左起第13位存在零寬空格 (幫助); 在2010年達到最高(80.3%),在此後逐漸下降{refTag|1={{cite web |url=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5/01/weodata/weorept.aspx?sy=2005&ey=2020&scsm=1&ssd=1&sort=country&ds=.&br=1&pr1.x=67&pr1.y=6&c=122%2C136%2C124%2C941%2C423%2C137%2C939%2C181%2C172%2C138%2C132%2C182%2C134%2C936%2C174%2C961%2C178%2C184&s=GGXWDG%2CGGXWDG_NGDP&grp=0&a= |title=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15, General government gross debt (National currency, Percent of GDP) |publisher=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date=2015-04 |accessdate=2016-01-26。根據歐洲統計局數據,2015年德國政府淨債規模達到2.152萬億歐元,占其GDP的71.9%{refTag|1=Third quarter of 2015 compared with second quarter of 2015 - Government debt fell to 91.6 % of GDP in euro area (PDF). Eurostat. 2016-01-22 [2016-01-26。2015年聯邦政府預算盈餘達121億歐元(131億美元){refTag].  已忽略文本「德國聯邦最高財政法院」 (幫助); 已忽略文本「Federal Finance Court of Germany」 (幫助); 已忽略文本「聯邦最高財政法院」 (幫助); 聯邦最高行政法院則為其他類型案件的終審法院[書 3]。 ​ 在國家層面,刑法及私法分別編著為《link-de|德國刑法典|Strafgesetzbuch (Deutschland)》及《德國民法典》。德國刑罰制度以矯正罪犯及保護公眾為目標{refTag|1={{cite web|url=http://www.gesetze-im-internet.de/stvollzg/__2.html%7Ctitle=§ 2 Strafvollzugsgesetz|publisher=Bundesministerium der Justiz|accessdate=2011-03-26|language=de。除輕微犯罪(由單一職業法官審判)及嚴重政治犯罪外,所有案件均採用混合審判制,由公民陪審團同職業法官一同審案{{refTag|1={{cite book | title= Criminal Justice in Germany | first= Jörg-Martin | last= Jehle | author2=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Justice | publisher= Forum-Verlag | page= 23 | isbn= 978-3-936999-51-8 |=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V-ng-8jOoQC&pg=PA23 | ref= {harvid|Jehle|BMJ|2009}|date=2009{refTag|1=Casper, Gerhard; Zeisel, Hans. Lay Judges in the German Criminal Courts.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January 1972, 1 (1): 141. JSTOR 724014.  已忽略文本「Länder」 (幫助); 參數|ref=值左起第50位存在零寬空格 (幫助))整體{refTag|1=The individual denomination is either Land [state], Freistaat [free state] or Freie (und) Hansestadt [free (and) Hanseatic city].
{cite web |url= http://www.bundesrat.de/nn_11006/EN/organisation-en/laender-en/laender-en-node.html?__nnn=true%7Ctitle= The Federal States|publisher=德國聯邦參議院|work = www.bundesrat.de|accessdate=2011-07-17}
{cite web|url = http://www.auswaertiges-amt.de/DE/Infoservice/Terminologie/Bundeslaender/Uebersicht_node.html%7Ctitle = Amtliche Bezeichnung der Bundesländer|work = www.auswaertiges-amt.de|publisher = Federal Foreign Office|language = de|trans_title = Official denomination of federated states|format = PDF; download file "Englisch"|accessdate =2011-10-22。各邦擁有其邦憲法{refTag|1=Example for state constitution: "Constitution of the Land of North Rhine-Westphalia". {tsl.  已忽略文本「en」 (幫助); 已忽略文本「Landtag of North Rhine-Westphalia」 (幫助); 已忽略文本「Landtag (state assembly) of North Rhine-Westphalia」 (幫助)|accessdate=2011-07-1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117011619/http://www.landtag.nrw.de/portal/WWW/GB_I/I.7/Europa/Wissenswertes/English_information/North_Rhine_Westphalia_Constitution_revised.jsp%7Carchivedate=2013-01-17,並對其內部事務有相當大的自治權限。由於各邦在領土面積及人口數量上具有差異,尤其是城邦(Stadtstaaten)與具較大領土的邦(Flächenländer)間的差異,而於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黑森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薩克森設有22個一級行政區{NoteTag|性質上為邦政府的派出管理機構[書 4]},管理地方事務。截至2013年,德國共分為402個縣市級行政區,包括295個縣行政區及107個市行政區{refTag|1={{cite web |url= https://www.destatis.de/DE/ZahlenFakten/LaenderRegionen/Regionales/Gemeindeverzeichnis/Administrativ/Aktuell/04Kreise.xls;jsessionid=611904454C9287BBBD47BE5D6103CAC1.cae2?__blob=publicationFile%7Ctitle=Kreisfreie Städte und Landkreise nach Fläche und Bevölkerung auf Grundlage des ZENSUS 2011 und Bevölkerungsdichte - Gebietsstand 31.12.2013|format=XLS|date=2014-10|publisher=Statistisches Bundesamt Deutschland|language=de|accessdate=2015-02-02。 ​

首府 面積 (km2) 人口 {refTag|1={{cite web|url=https://www.destatis.de/DE/PresseService/Presse/Pressemitteilungen/2013/08/PD13_283_12411.html%7Ctitle=Bevölkerungszahlen 2011 und 2012 nach Bundesländern|date=August 2013|publisher=Statistisches Bundesamt Deutschland|accessdate=2013-12-16|language=de 名義GDP(十億歐元,2015年){{refTag|name=auto|1=Template:Cite =http://www.vgrdl.de/VGRdL/tbls/tab.jsp?lang=en-GB&rev=RV2014&tbl=tab01 1={{cite web|url=http://www.usforex.com/forex-tools/historical-rate-tools/yearly-average-rates%7Ctitle=Historical Exchange Rates Tool & Forex History Data - OFX|publisher=USForex Inc.|accessdate=2017-11-23
巴登-符騰堡 斯圖加特 35,752 10,569,100 461 42,800 47,500
巴伐利亞 慕尼黑 70,549 12,519,600 550 43,100 47,900
柏林 柏林 892 3,375,200 125 35,700 39,700
勃蘭登堡 波茨坦 29,477 2,449,500 66 26,500 29,500
不來梅 不來梅 404 654,800 32 47,600 52,900
漢堡 漢堡 755 1,734,300 110 61,800 68,800
黑森 威斯巴登 21,115 6,016,500 264 43,100 47,900
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 什未林 23,174 1,600,300 40 25,000 27,700
下薩克森 漢諾威 47,618 7,779,000 259 32,900 36,600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 杜塞爾多夫 34,043 17,554,300 646 36,500 40,500
萊茵蘭-普法爾茨 美茵茲 19,847 3,990,300 132 32,800 36,400
薩爾蘭 薩爾布呂肯 2,569 994,300 35 35,400 39,300
薩克森 德累斯頓 18,416 4,050,200 113 27,800 30,900
薩克森-安哈爾特 馬格德堡 20,445 2,259,400 57 25,200 27,800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 基爾 15,763 2,806,500 86 31,200 34,700
圖林根 埃爾福特 16,172 2,170,500 57 26,400 29,300
德國 柏林 357,376 82,175,684 3025 37,100 41,200

國際關係

德國於全球設有229個駐外代表機構{{refTag|1={{cite =http://www.auswaertiges-amt.de/EN/AAmt/Auslandsvertretungen/Uebersicht_node.html%7Ctitle=German Missions Abroad|publisher=German Federal Foreign Office|accessdate=2011-03-26並與190多個國家維持邦交關係{refTag|1={{cite web|url=http://www.auswaertiges-amt.de/EN/AAmt/Auslandsvertretungen/Botschaften_node.html%7Ctitle=The Embassies|publisher=German Federal Foreign Office|accessdate=2012-07-18。2011年,德國為歐盟第一大預算出資國(佔20%){refTag|1={{cite web | url=http://ec.europa.eu/budget/figures/2011/2011_en.cfm | title=The EU budget 2011 in figures|publisher=European Commission|accessdate=2011-05-06及聯合國第三大預算出資國(佔8%){refTag|1={{cite =http://www.un.org/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ST/ADM/SER.B/824 |title=United Nations regular budget for the year 2011 |publisher=UN Committee on Contributions |accessdate=2011-05-06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623054849/http://www.un.org/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ST%2FADM%2FSER.B%2F824 |archivedate=23 六月 2011 。德國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八大工業國組織20國集團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德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與法國保持緊密結盟,並為歐盟重要成員,德國亦致力於促進歐洲各國政治、防禦及安全機構整合{refTag|1={{cite web|url=http://www.ambafrance-uk.org/Declaration-by-the-Franco-German,4519.html |title=Declaration by the Franco-German Defence and Security Council |publisher=French Embassy UK |date=2004-05-13 |accessdate=2011-03-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27015942/http://www.ambafrance-uk.org/Declaration-by-the-Franco-German%2C4519.html |archivedate=27 三月 2014 |deadurl=yes {refTag|1={{cite news | url=http://www.nytimes.com/2008/04/04/world/europe/04iht-poll.4.11666423.html | title = The leader of Europe? Answers an ocean apart | author = Freed, John C. | newspaper = The New York Times | date = 2008-04-04 | accessdate =2011-03-28 。 ​ 德國的援助發展政策獨立於外交政策,由德國聯邦經濟合作及發展部規劃,並由執行機構執行,德國政府將援助發展政策視為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參 7],德國的援助總額僅次於美國及法國{{refTag|1={{cite |=http://www.oecd.org/investment/stats/44981892.pdf |title=Net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2009 |publisher=OECD |accessdate=2011-03-26{refTag|1={{cite news | = http://www.bundesregierung.de/ContentArchiv/EN/Archiv17/Reden/2010/2010-09-21-merkel-mdg-gipfel.html |title =Speech by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to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work =Die Bundesregierung |date =2010-09-21 |accessdate =2011-03-18。 ​ 冷戰期間,德國被鐵幕分割,象徵東、西勢力於緊張關係並成為歐洲的政治戰場。維利·勃蘭特東方政策在1970年代的緩和政策中相當重要{refTag|1={{cite journal |last=Harrison |first=Hope |url=http://www.ghi-dc.org/fileadmin/user_upload/GHI_Washington/Publications/Bulletin31/31.31-34.pdf |publisher=German Historical Institute |journal=Bulletin Supplement |volume=1 |title=American détente and German ostpolitik, 1969–1972 |accessdate=2011-03-26|date=2004。1999年,由總理格哈特·施羅德領導的政府對德國的國際政策重新定義,並派遣德國軍隊參與北約組織於科索沃的行動,為德國軍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次進行作戰{refTag|1={{cite news=http://www.dw.de/germanys-new-face-abroad/a-1741310-1 |title=Germany's New Face Abroad |work=Deutsche Welle |date=2005-10-14 |accessdate=2011-03-26}。德國政府與美國緊密政治結盟{refTag|name=state|1={{cite web|url=http://www.state.gov/r/pa/ei/bgn/3997.htm%7Ctitle=Germany%7Cpublisher=U.S. Department of State|date=2010-11-10|accessdate=2011-03-26,1948年的馬歇爾計劃及文化聯繫促成德、美兩國緊密關係,但施羅德口頭反對伊拉克戰爭暗示著大西洋主義的結束,德美關係也較為低盪{refTag|1={{cite news |url = http://www.economist.com/node/7141311?story_id=7141311 |title = Ready for a Bush hug? |newspaper = The Economist |date =2006-07-06 |accessdate =2011-03-19;而德國與美國間互為重要經濟夥伴,德國出口品中8.8%輸往美國,進口品中來自美國者佔6.6%{refTag|1={{cite web|url=http://germany.usembassy.gov/germany/img/assets/9336/econ_factsheet_may2006.pdf |title=U.S.-German Economic Relations Factsheet |publisher=U.S. Embassy in Berlin |date=May 2006 |accessdate=2011-03-26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511123309/http://germany.usembassy.gov/germany/img/assets/9336/econ_factsheet_may2006.pdf |archivedate=2011-05-11 。梅克爾就任總理後提出強調自由民主人權等理念的「價值觀外交」。{refTag|1={{cite news |=http://english.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7/12/17/2007121761004.html%7Ctitle=It's Principles vs. Profits in Dealing With China|publisher=Chosunilbo & Chosun.com|date=2007-12-17|deadurl=no|archivedate=2016-12-21|accessdate=2017-11-2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221145634/http://english.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7/12/17/2007121761004.html{refTag%7C1={{cite news |=http://tw.epochtimes.com/b5/7/10/28/n1882678.htm |title=德執政黨提亞洲政策視中國為競爭對手 |work=中央通訊社 |date=2007-10-28{refTag|1={{cite news=http://www.nytimes.com/2007/11/21/world/europe/21iht-germany.4.8423438.html?_r=0 |title=Merkel defends her policy on Russia and China |work=New York Times |date=2007-11-21{refTag|1={{cite news |=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germany/the-world-from-berlin-the-west-is-mainly-interested-in-scoring-points-against-china-a-547205.html |title=The West Is Mainly Interested in Scoring Points against China |work=SPIEGEL |date=2008-04-14{refTag|1={{cite news|url=http://cnnews.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7/12/17/20071217000026.html%7Ctitle=从默克尔对华外交中吸取“教训”%7Cwork=朝鲜日报%7Cdate=2007-12-17%7Cdeadurl=yes%7C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701170836/http://cnnews.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7/12/17/20071217000026.html%7Carchivedate=2015-07-01

軍事

德國的武裝部隊為「聯邦國防軍」,由陸軍(包括特種部隊)、海軍空軍三大軍種及中央醫務軍德語Zentraler Sanitätsdienst der Bundeswehr基礎軍(含後勤、防諜及憲兵等部隊)兩大跨軍種部隊組成。德國軍費總支出為世界第9高{refTag|1={{cite =http://www.sipri.org/research/armaments/milex/resultoutput/milex_15/the-15-countries-with-the-highest-military-expenditure-in-2011-table/view |title=The 15 countries with the highest military expenditure in 2011 |accessdate=2012-04-07 |date=September 2011 |publisher=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archive.org/20120501075718/http://www.sipri.org/research/armaments/milex/resultoutput/milex_15/the-15-countries-with-the-highest-military-expenditure-in-2011-table/view |archivedate=2012-05-01 ,2015年這一數額為329億歐元,約占其GDP的1.2%,遠低於北約要求的2.0%{{refTag|1={{cite |title=Germany to increase defence spending |work=Reuters|=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germany-merkel-defence-idUSKBN12F0JU?il=0%7Caccessdate=2016-01-20。 ​ 截至2015年12月,聯邦國防軍現役人數約為178,000人,其中包括9,500名志願者{refTag|1={{cite web |url=http://www.bundeswehr.de/portal/a/bwde/!ut/p/c4/DcmxDYAwDATAWVgg7unYAugc8kSWI4OMIesTXXm002D8SeWQy7jRStshc-4p94L0hENCnXEGUvXXSuMKG8FwBd26TD9uIZiT/ |title=Die Stärke der Streitkräfte |accessdate=2016-01-02|date=2015-12-10 |publisher=Bundeswehr|language=de。預備役軍人可參加國防演習和海外部署{refTag|name="bwzukunft"|1={{cite web |url=http://www.bundeswehr.de/portal/a/bwde/!ut/p/c4/04_SB8K8xLLM9MSSzPy8xBz9CP3I5EyrpHK9pPKUVL3ikqLUzJLsosTUtJJUvbzU0vTU4pLEnJLSvHRUuYKcxDygoH5BtqMiAMTJdF8!/ |title=Ausblick: Die Bundeswehr der Zukunft |accessdate=2011-06-05 |publisher=Bundeswehr|language=de。自2001年起,女性可參與國防軍,不限部門{refTag|1={{cite web |url=http://www.bundeswehr.de/portal/a/bwde/!ut/p/c4/FcwxEoUgDAXAE0l6O0_x1YZ5QMSMEp2In-urs_3STC_FXzKqHIqdRpqi9KG50BK7qxpL3Qy8VHbZbk07MqtbDDerF_WJzYdGv286DbmAJj26iLgynaUMD6qutPs!/%7C title= Frauen in der Bundeswehr |accessdate=2011-04-14 |publisher=Bundeswehr |language=de。近19,000名女性正在服役。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數據,2014年德國為世界第四大主要軍備出口國{refTag|1={{cite web|title=Trends in International Arms Transfer, 2014|url=http://books.sipri.org/product_info?c_product_id=495%7Cwebsite=www.sipri.org%7Cpublisher=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accessdate=2015-03-18|ref=SIPRI Fact Sheet, March 2015|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19023856/http://books.sipri.org/product_info?c_product_id=495%7Carchivedate=2015-03-19。 ​ Fregatte Mecklenburg-Vorpommern F218.德國海軍le|勃蘭登堡級巡防艦|Brandenburg class frigate ​ 和平時期,聯邦國防軍由國防部長指揮;戰爭時期,聯邦總理則成為其最高指揮官{{refTag|1=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Artikel 65a,87,115b (PDF). Bundesministerium der Justiz. [2011-03-19] (de。 ​ 根據德國憲法,聯邦國防軍僅具國防職責,但1994年聯邦憲法法院裁定「國防」一詞不僅包括保衛德國國境,還包括危機應對及衝突預防,廣至保衛世界範圍內德國的安全。截至2015年1月,德國軍隊約有2及370人在海外進行國際維和任務,包括北約主導的駐阿富汗國際維和部隊,850人部署於阿富汗和烏茲別克斯坦,670人部署於科索沃,120人同{le).  已忽略文本「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 (幫助); 已忽略文本「United Nations Interim Force in Lebanon」 (幫助); 參數|language=值左起第5位存在零寬空格 (幫助)部署於黎巴嫩{refTag|1={{cite web |url=http://www.bundeswehr.de/portal/a/bwde/einsaetze/einsatzzahlen?yw_contentURL=/C1256EF4002AED30/W264VFT2439INFODE/content.jsp |title=Einsatzzahlen – Die Stärke der deutschen Einsatzkontingente |accessdate=2015-01-11 |publisher=Bundeswehr|language=de ​ 2011年以前,年滿18歲男性須服6個月義務役,基於宗教或道德因素不願服兵役者得參加與役期等長的公共服務,或志願參與志願消防局紅十字會等急救機構6年。2011年後,義務兵役停止,改為志願兵役制{refTag|1={{cite news |title= Germany to abolish compulsory military service |author= Connolly, Kate |url= 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0/nov/22/germany-abolish-compulsory-military-service |newspaper =The Guardian |location =UK |date= 2010-11-22 |accessdate =2011-04-07{refTag|1={{cite news |title = Marching orders for conscription in Germany, but what will take its place? |author =Pidd, Helen |url= 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1/mar/16/conscription-germany-army |newspaper =The Guardian |location =UK |date =2011-03-16 |accessdate =2011-04-07。

經濟

2015 Mercedes-Benz S63 AMG Coupé, front left (US).|德國擁有規模巨大的汽車工業,並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refTag|name="auto1"|1={{cite web|url=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rankorder/2078rank.html%7Ctitle=Country Comparison: Exports|work=The World Factbook|publisher=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accessdate=2012-11-10]] ​ 德國採行社會市場經濟<refgroup="書"> 賴麗銹 1994,第181頁</ref>[書 5],工業基礎堅固,擁有高技術的勞工、龐大股本,較低的腐敗程度{refTag|1={{cite web |url=http://archive.transparency.org/policy_research/surveys_indices/cpi/2009/cpi_2009_table |title=CPI 2009 table |publisher=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accessdate=2012-05-15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511052011/http://archive.transparency.org/policy_research/surveys_indices/cpi/2009/cpi_2009_table |archivedate=2012-05-11 },及高創新能力{refTag|1=Template:Cite =http://www.bcg.com/documents/file15445.pdf,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世界第5大經濟體{refTag|name=WBWDI|1=Template:Cite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DATASTATISTICS/Resources/GDP PPP.pdf。根據歐洲統計局2015年1月數據,德國失業率為4.7%,為28個歐盟成員國中最低{refTag|name="Eurostat"|1=Eurostat: Euro area unemployment rate at 11.2% (PDF). eurostat. 2015-03-02 [2017-11-23;其青年失業率為7.1%,亦為歐盟最低{refTag].  已忽略未知參數|name= (幫助);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報告,德國為世界上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國家之一{refTag|1={{cite web|title=Labour productivity levels in the total economy|url=http://stats.oecd.org/Index.aspx?DatasetCode=LEVEL%7Cpublisher=OECD%7Caccessdate=2014-12-12。 ​ Frankfurt Skyline (16259801511).|法蘭克福為歐洲金融中心,亦為歐洲中央銀行總部所在地。 ​ 德國為歐洲單一市場(消費者數量超過5.08億)的組成部分。多項國內商業政策通過歐盟成員國協定及歐盟立法協調製訂。2002年德國推行歐洲共同貨幣歐元{refTag|name=euroc|1={{Cite news |title =Germans Say Goodbye to the Mark, a Symbol of Strength and Unity |newspaper=The New York Times |accessdate =2011-03-18 |url = http://www.nytimes.com/2002/01/01/world/germans-say-goodbye-to-the-mark-a-symbol-of-strength-and-unity.html |first=Edmund L. |last =Andrews |date=2002-01-01{refTag|1={{cite news |title=On Jan. 1, out of many arises one Euro |newspaper=St. Petersburg TimesSt. Petersburg Times |first= Susan |last =Taylor Martin |date=1998-12-28 |page=National, 1.A 。作為歐元區成員國(總人口近3.38億),德國的貨幣政策由總部設於歐洲大陸金融中心法蘭克福歐洲中央銀行制訂。 ​ 德國是近代汽車的發源國,擁有全球最具競爭力和創新力的汽車產業之一[參 8],汽車產量位居全球第四{{refTag|1={{cite web|url=http://oica.net/category/production-statistics/%7Ctitle=Production Statistics - OICA|work=oica.net。出口量最大的十種貨品為汽車、機械、化學品、電子產品、機電設備、醫藥品、運輸設備、基礎金屬、食品、橡膠及塑膠{refTag|name="Destatis"|1={{cite web| url = http://www.destatis.de/EN/FactsFigures/NationalEconomyEnvironment/ForeignTrade/_Graphic/TradingGoods.png?__blob=poster%7C title = CIA Factbook | accessdate =2015-04-23 | authorlink =Statistiches Bundesamt。

企業

​ 2014年,以上市公司營業額排名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有28家企業的總部設在德國。德國DAX指數則由30家市值最大的德國公司組成。著名國際品牌包括梅賽德斯-賓士BMWSAP福斯汽車奧迪西門子安聯阿迪達斯保時捷DHL{refTag|1={{cite web| url=http://bestglobalbrands.com/2014/ranking/ |title=Best Global Brands - 2014 Rankings |publisher=Interbrand |accessdate=2015-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15012352/http://bestglobalbrands.com/2014/ranking/%7Carchivedate=2015-03-15%7Cdeadurl=no。 ​ 德國亦有大量具備專業技術的中小型企業(其模式稱Mittelstand)。約有1,000家此類企業在各領域居世界領先地位,被稱為隱形冠軍企業{refTag|1={{cite news |author=Gavin, Mike |date=2010-09-23 |=http://www.businessweek.com/news/2010-09-23/germany-has-1-000-market-leading-companies-manager-magazin-says.html |title=Germany Has 1,000 Market-Leading Companies, Manager-Magazin Says |newspaper=Businessweek |accessdate=2011-03-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430195209/http://www.businessweek.com/news/2010-09-23/germany-has-1-000-market-leading-companies-manager-magazin-says.html |archivedate=2011-04-30。柏林為創業公司的重要樞紐,亦為歐盟諸多風險投資支持公司的所在地{refTag|1={{cite web|last1=Frost|first1=Simon|title=Berlin outranks London in start-up investment|url=http://www.euractiv.com/sections/innovation-industry/berlin-outranks-london-start-investment-317140%7Cwebsite=euractiv.com%7Caccessdate=2015-10-28。 ​ 如下為2014年最大的德國企業{refTag|1={{cite news |url=http://fortune.com/global500/ |title=Global 500 – Fortune |work=Fortune|accessdate=2016-07-03: ​

排名 企業 總部 營業額
(百萬歐元)
盈利
(百萬歐元)
雇員數
(全球)
{{0}1. 大眾汽車 沃爾夫斯堡 268,566 14,571 592,586
{{0}2. 戴姆勒 斯圖加特 172,279 9,235 279,972
{{0}3. E.ON 杜塞爾多夫 151,460 −4,191 58,503
{{0}4. 安聯 慕尼黑 136,846 8,252 147,425
{{0}5. 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 慕尼黑 106,654 7,691 116,324
{{0}6. 西門子 柏林慕尼黑 74,000 6,300 360,000
{{0}7. 巴斯夫 路德維希港 98,595 6,838 113,292
{{0}8. 麥德龍 杜塞爾多夫 85,505 172 227,868
{{0}9. 德國電信 波恩 83,117 3,878 228,000
{{0}10. 慕尼黑再保險 慕尼黑 81,685 4,182 43,316

交通

德國位於歐洲中心位置,為歐洲大陸重要的交通樞紐{refTag|1=Assessment of strategic plans and policy measures on Investment and Maintenance in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PDF). {tsl.  已忽略文本「en」 (幫助); 已忽略文本「International Transport Forum」 (幫助); 已忽略文本「International Transport Forum」 (幫助) | year=2012 | accessdate=2014-03-15 | deadurl=yes |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XESdJ2Db?url=http://www.internationaltransportforum.org/statistics/investment/Country-responses/Germany.pdf | archivedate=2015-03-23 ,擁有稠密的道路交通網{refTag|1={{cite =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IS.ROD.DNST.K2?order=wbapi_data_value_2011%20wbapi_data_value%20wbapi_data_value-last&sort=desc |title=Road density (km of road per 100 sq. km of land area)|date=2014 |publisher=World Bank |accessdate=2014-07-0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101011332/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IS.ROD.DNST.K2?order=wbapi_data_value_2011%20wbapi_data_value%20wbapi_data_value-last&sort=desc%7Carchivedate=2015-01-01。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高速公路的國家,已有80多年的歷史,總里程約1.3萬公里,居世界第六,而且有部分路段無速度限制{refTag|1=Autobahn-Temporegelung (新聞稿). ADAC. 2010-06 (de。德國的普通公路分為聯邦級、邦級和鄉鎮級三等,一般規定的最高車速為100公里/小時,市區內為50公里/小時,住宅區內一般只允許30公里/小時。德國獲淮行駛的機動車約4000多萬輛,人均0.63輛(2008年){refTag).  已忽略未知參數|= (幫助); 已忽略未知參數|name= (幫助); 。近年來,德國政府大力推行一系列優惠措施,公眾巴士越來越為人們所喜愛和接受。此後自行車也悄悄進入城市交通,許多城市有自行車路線,並修建自行車高速公路{refTag|1={{cite web|author1=荊玉珍|title=中國修高鐵,德國卻在建自行車高速公路!|=http://dy.163.com/wemedia/article/detail/BHI5NBUQ05118T2M.html%7Cwebsite=网易订阅%7Cpublisher=IT时代网%7Caccessdate=2016-09-02。德國的鐵路總長度近5萬公里,居世界前十位。德國亦建立起多中心的高速鐵路網,聯通德國主要城市及周邊國家,其營運速度最高達300公里每小時{{refTag|1={{cite =http://www.db.de/site/bahn/de/unternehmen/investor__relations/finanzberichte/geschaeftsbericht/geschaeftsbericht__2006.html |archiveurl=https://archive.org/20070809140315/http://www.db.de/site/bahn/de/unternehmen/investor__relations/finanzberichte/geschaeftsbericht/geschaeftsbericht__2006.html |archivedate=2007-08-09 |title=Geschäftsbericht 2006 |publisher=Deutsche Bahn |accessdate=2011-03-27 |language=de。1994年,德國聯邦鐵路德國國營鐵路合併,實現私有化,成為德國鐵路股份公司(DB)。2014年,德國政府對德國鐵路公司補貼170億歐元{refTag|1={{cite web|title=German Railway Financing |url=https://www.deutschebahn.com/file/de/2192370/2RLvPOzueXgX19CucGFn4Wofp5E/2267530/data/finanz_eisenbahn_dtl.pdf |page=2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10165357/https://www.deutschebahn.com/file/de/2192370/2RLvPOzueXgX19CucGFn4Wofp5E/2267530/data/finanz_eisenbahn_dtl.pdf |archivedate=2016-03-10 。 ​ 漢莎航空是德國最大的航空企業。法蘭克福機場慕尼黑機場為德國最大機場,二者均為漢莎航空的樞紐機場,其中法蘭克福國際機場是歐洲第三、世界第八大機場,也是歐洲貨運量和起降量第二大機場;柏林-泰格爾機場杜塞爾多夫機場則為柏林航空樞紐機場{refTag|1={{cite =http://www.aircraft-charter-world.com/airports/europe/germany.htm%7Ctitle=Airports in Germany|publisher=Air Broker Center International|accessdate=2011-04-16。 ​ 目前德國的內河年貨運量在2億噸以上,約占全國貨運總量的1/4。其中萊茵河承擔約2/3的水路運量,被稱為「歐洲黃金水道」。基爾運河它是世界上運量最大的人工水道之一,方便波羅的海北海間的航運。德國的主要港口有漢堡不來梅哈芬威廉港呂貝克羅斯托克。其中漢堡港,是歐洲第三大、世界第九大港口,有「德國通向世界的門戶」之稱{refTag|1={{cite web|url=http://www.hafen-hamburg.de/en/statistics/toptwenty%7Ctitle=Top World Container Ports |publisher=Port of Hamburg|accessdate=2015-05-06。2012年落成的威廉港集裝箱港區是德國唯一的天然深水良港,水深達18米,與漢堡港作為傳統的通商口岸形成良好的互補{{refTag|1=德國深水港威廉港今年8月啟用 或將改變中德貿易通道. 華商報. 2012-04-17 [2017-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1。 ​

能源

於2008年,德國能源消耗居世界第6位{refTag).  已忽略文本「Ziesing, Hans-Joachim. Energieverbrauch in Deutschland im Jahr 2014 (PDF). AG Energiebilanzen: 4. [2015-03-10] (德語). 」 (幫助); 參數|archivedate=值左起第13位存在零寬空格 (幫助); 。德國政府及德國核能產業同意在2021年前逐步除役全部核電站{refTag|1={{cite news |=http://news.bbc.co.uk/2/hi/europe/4295389.stm |title=Germany split over green energy |work=BBC News |date= 2005-02-25 |accessdate=2011-03-27。政府亦推動能源節約綠色能源和減排活動{refTag|1={{cite news |= http://article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2008-06-21/pollution/27752791_1_energy-security-global-energy-germany |title=Germany green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newspaper=The Times of India |date=2008-06-21 |accessdate =2011-03-26,並計劃在2020年前使全國發電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達到40%。德國履行《京都議定書》及其他條約以促進生物多樣性、減少排放、管理水資源可再生能源商業化{refTag|1={{cite press release |url=http://www.umweltbundesamt.de/presse/presseinformationen/deutschland-erfuellte-2008-seine |title=Deutschland erfüllte 2008 seine Klimaschutzverpflichtung nach dem Kyoto-Protokoll |publisher=Umweltbundesamt |date=2010-02-01 |accessdate=2015-05-08 |language=de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518073016/http://www.umweltbundesamt.de/presse/presseinformationen/deutschland-erfuellte-2008-seine |archivedate=2015-05-18 。德國的家庭回收率為近65%,為世界最高之一{refTag|name=":0"|1=Brown。即便如此,2010年德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仍舊為歐盟最高{refTag, Eliot. Germans Have a Burning Need for More Garbag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5-11-09]. ISSN 0099-9660.  已忽略文本「Record High 2010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Fossil-Fuel Combustion and Cement Manufacture Posted on CDIAC Site. 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 [2012-05-15]. 」 (幫助)。德國能源轉型(Energiewende)計劃通過提升能源效率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動德國經濟向可持續化發展{refTag|1=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Langfristszenarien und Strategien für den Ausbau der erneuerbaren Energien in Deutschland bei Berücksichtigung der Entwicklung in Europa und global [Long-term Scenario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in Germany Considering Development in Europe and Globally]. Berlin, Germany: Federal 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BMU). 2012-03-29.  已忽略未知參數|= (幫助)。 ​

科技

20世紀初至今德國共有10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refTag|1={{cite web|url=http://nobelprize.org/%7Ctitle=Nobel Prize|publisher=Nobelprize.org|accessdate=2011-03-27,在科學領域(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優勢明顯{refTag|1={{cite news|=http://www.sciencenews.org/view/generic/id/63944/title/Swedish_academy_awards%7Ctitle=Swedish academy awards|newspaper=ScienceNews|accessdate=2010-10-01{refTag|1=National Science Nobel Prize shares 1901–2009 by citizenship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and by country of birth. From Jürgen Schmidhuber. Evolution of National Nobel Prize Shares in the 20th century. 2010. (原始內容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url= (幫助)存檔於2014-03-27。 德國擁有一整套結構完善、分工明確、協調一致的科研體系。高等院校、獨立研究機構、企業科研機構是德國科研體系的三大支柱。德國共有300餘所大學及專科學院和眾多獨立科研機構,如馬普學會擁有79個研究所、弗勞恩霍夫協會擁有48個研究所,此外還有亥姆霍茲聯合會、16個國家研究中心以及84個「藍名單」科研機構。德國研究開發的資金來源除了政府之外還有企業、非盈利機構、高校、國外投資等,2013年共計797億歐元,占德國國內生產毛額的2.84%{refTag).  已忽略文本「Bruttoinlandsausgaben für Forschung und Entwicklung (BAF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nach durchführenden Sektoren, 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 (原始內容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url= (幫助)存檔於2016-09-02)  已忽略未知參數|= (幫助); 」 (幫助); 已忽略未知參數|= (幫助); 參數|archivedate=值左起第12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獎每年頒予10名科學家或學術研究者,獎金最高為250萬歐元,為世界上資助研究獎金最高者之一{refTag|1={{cite =http://www.dfg.de/en/research_funding/scientific_prizes/gw_leibniz_prize.html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621091621/http://www.dfg.de/en/research_funding/scientific_prizes/gw_leibniz_prize.html |archivedate=2008-06-21 |title=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Prize |publisher=DFG |accessdate=2011-03-27 |deadurl=yes 。德國目前重點科技領域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信息及通信技術、生物技術、衛生、環保、新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地球科學、國防等。不過,經濟諮詢公司BDO及漢堡世界經濟研究所聯合進行的一項調研顯示,德國在高科技研究領域開始落伍,2012年至2014年,德國每百萬人口申請專利數量為916個,在百萬人口專利數量方面世界排名第五{refTag|1={{cite web|author1=達揚/石濤(德新社)|title=調研:德國在高科技研究領域開始落伍|url=http://www.dw.com/zh/%E8%B0%83%E7%A0%94%E5%BE%B7%E5%9B%BD%E5%9C%A8%E9%AB%98%E7%A7%91%E6%8A%80%E7%A0%94%E7%A9%B6%E9%A2%86%E5%9F%9F%E5%BC%80%E5%A7%8B%E8%90%BD%E4%BC%8D/a-19260315%7Cwebsite=德国之声%7Caccessdate=2016-09-02%7Carchiveurl=http://dw.com/p/1IoUF%7Carchivedate=2016-09-02%7Cdate=2016-05-16}。愛因斯坦普朗克為近代物理學的重要奠基者,維爾納·海森堡馬克斯·玻恩並進一步發展{refTag|1={{cite book |last=Roberts |first=J. M. |title =The New Penguin History of the World |publisher =Allen Lane |page =1014 |isbn= 978-0-7139-9611-1|date=2002。威廉·倫琴發現X射線,並於1901年獲得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refTag|1=The First Nobel Prize. Deutsche Welle. 2010-09-08 [2011-03-27。奧托·哈恩放射放射化學領域的先驅,並發現核裂變{refTag].  已忽略文本「Stephen Brockmann, A Critical History of German Film, Camden House, 2010, p. 286. ISBN 1571134689」 (幫助); 。 ​ 1970年代和1980年代,德國新浪潮導演如沃克·施隆多夫維爾納·赫爾佐格維姆·文德斯寧那·華納·法斯賓德提高西德作者電影的國際地位。包括《從海底出擊》(1981年)、《le|大魔域|The NeverEnding Story (film)》(1984年)、《再見列寧!》(2003年)、《愛無止盡》(2004年)、《白絲帶》(2009年)、《動物總動員》(2010年)和《雲圖》(2012年)等德國電影亦在國際上獲得成功。197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授予德國電影《鐵皮鼓The Tin Drum (film)》,同一獎項在2002年授予《何處是我家》,2007年授予《竊聽風暴[參 9]柏林國際電影節頒發金熊獎,自1951年起每年舉行,為世界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refTag|1=Template:Cite =http://www.fiapf.org/pdf/2006accreditedFestivalsDirectory.pdf。 ​

飲食

德國飲食根據地區不同而各有差異,但相鄰的區域時常有共同之處(如南部的巴伐利亞和施瓦本飲食文化同瑞士和奧地利相近)。國際食品如比薩餅壽司中國菜希臘菜印度菜土耳其烤肉亦因不同民族社群的存在而可以獲得,頗受大眾歡迎{refTag|1={{cite web | url = http://www.rp-online.de/leben/gesundheit/news/die-beliebtesten-fast-food-gerichte-bid-1.569000 | title =Die beliebtesten Fast-Food-Gerichte|language=de| publisher= RP ONLINE | accessdate =2015-06-04|quote=。 ​ 麵包是德國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出產近600種麵包和1,200種糕點和圓麵包。德國奶酪的生產數量占到全歐洲的近三分之一[參 10]。2012年,超過99%在德國生產的肉類為豬肉、雞肉和牛肉。香腸在德國極為普遍,生產種類近1,500種,包括油煎香腸白香腸咖喱香腸等{refTag|1={cite = http://germanfoods.org/german-food-facts/german-hams-sausages-meats-guide/ | title = Guide to German Hams and Sausages | publisher = German Foods North America | accessdate =2015-03-26。2012年,有機食品銷量占到食品總銷量的3.9%{refTag|1=Numbers, data, facts about the organic food sector. Foodwatch. [2015-06-04] (德語). Bio-Produkte machen lediglich 3,9 Prozent des gesamten Lebensmittelumsatzes in Deutschland aus (2012)。 ​ 葡萄酒在德國許多地方逐漸開始流行{refTag  已忽略文本「German Wine Statistics. Wines of Germany, Deutsches Weininstitut. [2014-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4). 」 (幫助); 參數|quote=值左起第104位存在零寬空格 (幫助),但最受歡迎的國家酒精飲品仍舊為啤酒。2012年德國啤酒飲用量為每人{convert|110|litres|0},在世界位居前列{refTag|1=cite news = http://www.ibtimes.co.uk/top-10-heaviest-beer-drinking-countries-czech-republic-germany-sink-most-pints-1475764 | title = Top 10 Heaviest Beer-drinking Countries: Czech Republic and Germany Sink Most Pints | accessdate =2015-05-06 | author = Samantha Payne | date = 2014-11-20。德國對於啤酒純度的規定可追溯至15世紀{{refTag|1=spiegel.de/international/germany。 ​ 2015年《米其林指南》指定11家德國餐廳為最高的三星級,38家餐廳則獲得二星評價,233家餐廳獲得一星評價{refTag|1=cite =http://www.viamichelin.com/web/Restaurants/Restaurants-Germany%7Ctitle=Michelin Guide restaurants for Germany|publisher=|accessdate=2015-01-26,總數量位居第二,僅次於法國{{refTag|1=German cuisine beats Italy, Spain in gourmet stars. Reuters. 2011-03-28 refTag [2011-03-19].  已忽略文本「Schnitzel Outcooks Spaghetti in Michelin Guide. Deutsche Welle. 2007-11-15 [2012-04-06]. 」 (幫助); 。 ​

體育

Michael Schumacher 2010 Malaysia.|邁克爾·舒馬赫. 近二千七百萬德國人為體育俱樂部成員,此外亦有一千二百萬人獨立參與體育活動refTag|name="sports"|1=Template:Cite = http://www.germany.info/relaunch/culture/life/sports.html德國國家足球隊於1954年、1974年、1990年和2014年奪得世界盃足球賽冠軍[參 11]塞巴斯蒂安·維特爾亦為史上最為成功的三名一級方程式車手之一{{refTag|1=Vettel makes Formula One history with eighth successive victory. Irish Independent. 2013-11-17。 ​ 德國運動員奧林匹克運動會中有優異表現,總獎牌數居世界第三(包括東西德)。德國是最後一個在同年舉辦夏季和冬季奧運會的國家——1936年於柏林舉辦夏季奧運會,在加爾米施-帕滕基興舉辦冬季奧運會[參 12]。 ​

時尚和設計

德國設計師在現代產品設計領域聲名顯赫,其中包豪斯設計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博朗設計師迪特·拉姆斯為傑出代表refTag.  已忽略文本「塔嘉娜·帕迪斯」 (幫助); 已忽略文本「Tatjana Patitz」 (幫助); 參數|date=值左起第13位存在零寬空格 (幫助); 娜嘉·奧爾曼亦獲得國際名望refTag|1=cite web|title=German Cultures Today: Fashion Stars - One Germany in Europe|url=http://www.germanhistorydocs.ghi-dc.org/sub_image.cfm?image_id=3211&language=english%7Cpublisher=German History Docs GHDI|accessdate=2015-04-26。

注釋

來源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1. {harvnb|Lloyd|1998|pp=685–686}}
  2. {harvnb|Fulbrook|1991|pp=188–189}}
  3. {harvnb|顧俊禮|2001|pp=214-215}}
  4. {harvnb|顧俊禮|2001|p=240}
  5. {harvnb|肖捷|1992|p=1}}
  • 賴麗銹, 新德國, 台北: 中央圖書出版社, 1994, ISBN 9576372585 
  • 周惠民, 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 台北: 三民書局, 2009, ISBN 978-957-14-5197-8 
  • 丁建弘, 大國通史-德國通史,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745-126-6 
  • 顧俊禮, 德國政府與政治, 台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1, ISBN 957-818-327-5 
  • 肖捷, 德國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 北京: 中國計劃出版社, 1992, ISBN 7-80058-212-4 
  • 陳杭柱, 德語簡史,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600-1736-5 
  • Lloyd, Albert L.; Lühr, Rosemarie; Springer, Otto, Etymologisches Wörterbuch des Althochdeutschen, Band II, Gö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98, ISBN 3-525-20768-9 (德語) 
  • Claster, Jill N., Medieval Experience: 300–1400,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0-8147-1381-5 
  • Bowman, Alan K.; Garnsey, Peter; Cameron, Averil, The crisis of empire, A.D. 193–337,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1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521-30199-8 
  • Fulbrook, Mary, A Concise History of Germa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978-0-521-36836-0 
  • Philpott, Daniel, The Religious Root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orld Politics, 2000, 52 (2) 
  • Gagliardo, G., Reich and Nation, The Holy Roman Empire as Idea and Reality, 1763–1806,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 Macfarlane, Alan, The savage wars of peace: England, Japan and the Malthusian trap, Blackwell, 1997, ISBN 978-0-631-18117-0 
  • John, O.E. Clark, Black, John, 編, 100 maps, Sterling Publishing, 2005, ISBN 978-1-4027-2885-3 
  • Lee, Stephen J., Europe, 1890–1945, Routledge, 2003, ISBN 978-0-415-25455-7 
  • Stackelberg, Roderick, Hitler's Germany: Origins, interpretations, legacies, Routledge: 103, 1999, ISBN 978-0-415-20115-5 
  • Bekker, Henk, Adventure Guide Germany, Hunter, 2005, ISBN 978-1-58843-503-3 
  • Schulze, Hagen, Germany: A New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674-80688-3 

外部連結

政府

旅遊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參"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參"/>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