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咸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8月4日 (六) 07:45 由 30face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清朝皇帝信息框 |名稱 = 奕詝 |頭銜 = 清朝第8代皇帝 |畫像 = center|250px |說明 = 清文宗顯…”)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咸豐

清朝第8代皇帝

在位時期:1850年3月9日—1861年8月22日
清文宗顯皇帝朝服全身像
前任 清宣宗(道光帝)
繼任 清穆宗(同治帝)
首都 大清北京
皇宮 紫禁城
年號 咸豐
愛新覺羅氏
奕詝
出生 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
(1831-07-17)1831年7月17日
出生地 圓明園澄靜齋
逝世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
1861年8月22日(1861-08-22)(30歲)
逝世地 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
廟號 文宗
諡號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初諡)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德宗光緒元年加諡)[1]
陵墓 清定陵
父親 道光帝
母親 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Template:清朝皇帝信息框/子女
咸豐
漢語名稱
簡化字 咸丰帝
繁體字 咸豐帝
蒙古語名稱
蒙古字母 ᠲᠦᠭᠡᠮᠡᠯ
ᠡᠯᠪᠡᠭᠲᠦ
ᠬᠠᠭᠠᠨ
西里爾字母 Түгээмэл Элбэгт хаан
滿語名稱
滿文 ᡤᡠᠪᠴᡳ
ᡝᠯᡤᡳᠶᡝᠩᡤᡝ
ᡥᡡᠸᠠᠩᡩᡳ
穆麟德轉寫 Gubci elgiyengge Hūwangdi
太清轉寫 Gubqi elgiyengge Hvwangdi

清文宗奕詝滿語ᡳ ᠵᡠ穆麟德I Ju太清I Ju)(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又稱咸豐帝愛新覺羅氏,;汗號圖格莫爾額爾伯特汗」(Template:Lang-mn[lower-alpha 1]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lower-alpha 2]年號咸豐」。

咸豐帝乃道光帝第四子,生母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誕於北京圓明園澄靜齋,養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20歲登基,於1850年至1861年在位(合共11年),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葬於定陵(河北遵化市清東陵),享年31歲,廟號文宗滿語ᠸᡝᠨᡯᡠᠩ穆麟德wendzung),諡號簡稱顯皇帝滿語ᡳᠯᡝᡨᡠ
ᡥᡡᠸᠠᠩᡩᡳ
穆麟德iletu hūwangdi),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兵入關以來的第七位皇帝。此外,他亦為清朝和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與最後一位儲位密建的皇帝。

生平

File:《咸豐皇帝便裝像》.jpg
清宮廷畫師繪《咸豐皇帝便裝像》
File:Xianfeng Bias.jpg
圓明園被毀壞後的咸豐帝御批

1831年7月17日(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咸豐帝生於北京圓明園之澄靜齋。二十六年,按照秘密立儲制度,被道光帝立為儲君。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駕崩前,宣召大臣開啟鐍匣,立為皇太子

咸豐帝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廣開言路、明詔求賢,先後將有損國家利益的穆彰阿耆英革職,大手筆的對朝政頗有改革。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不斷,先後爆發太平天國運動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割去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原屬清朝的領土約60萬平方公里,咸豐帝拒絕承認該條約。隨後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帝下詔對英國法國宣戰:「兵家勝敗何常,該國兵遠來即有數萬,未可當我中國人民千百之一,其能經幾戰乎?[2]」最後圓明園清漪園等被焚掠,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帝崩於行在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皇長子同治帝繼位。同時依遺詔,由肅順載垣端華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顧命八大臣肅順為首,輔導皇帝施政。在咸豐靈柩啟程返京期間,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四人聯合發動辛酉政變,醇親王奕譞親自抓捕肅順[3],隨之八大臣非死即貶。同時,政府隨即由慈安慈禧兩宮聽政,咸豐帝生前的輔政遺命宣告廢止。

評價

  • 清朝皇帝的評價中,咸豐帝的爭議最大。咸豐愛看戲,愛唱戲,即使到熱河行在唱戲,「着昇平署三拔至熱河」,也表現得樂不思蜀[4]。咸豐一朝,財政十分困難,要鎮壓太平天國,對付英法聯軍,財源枯竭,「戶部因軍興財匱,行鈔,置寶鈔處,行大錢,置官錢總局,分領其事」,鈔票大量發行,造成通貨膨脹,「官民交累,徒滋弊竇」[5]
  • 咸豐帝「任賢擢才,洞觀肆應」,在面對太平天國運動與「三千年未有之政局」的內憂外患中,咸豐指揮若定,重用漢族大臣曾國藩人等組織團練來對付太平天國,咸豐帝頗思除弊求治,提拔行事果斷的肅順,並支持肅順人等在朝政上推行的改革。為後來的同光中興打下良好基礎。但也因為採納肅順對英法兩國強硬的做法,導致引發英法聯軍之役
  • 咸豐帝臨終前對朝政事宜不合理的安排和權力制衡,使朝臣和後宮在有關朝政和國事方面展開逐鹿,間接導致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聯手,打倒了顧命八大臣,最後慈禧掌權近半個世紀,從而也被有些史家流派認為咸豐帝沒有安排好善後事宜,致使後宮干政近半個世紀的局面。
  • 英、法等國要求清廷能讓英法兩國在北京設置駐京公使,新任公使到任時能覲見皇帝,但咸豐帝不接受。英國也要求清廷開放中國貿易,咸豐帝也拒絕,雖然天津條約簽訂後,咸豐帝默許了英、法等國的要求,但又對英、法等國的公使刁難(主因是採納肅順對英法兩國強硬的做法)。咸豐帝本人的守舊,間接導致英法聯軍之役清朝的慘敗,使清朝失去首都北京圓明園也遭聯軍焚毀。

大事年表

家族

后妃子女

皇后
  • 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咸豐即位前即去世。
  • 孝貞顯皇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皇后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楊阿之女。1852 年(咸豐二年二月)選秀入宮,四月二十七進內,冊封為貞嬪,五月晉升為貞貴妃,十月即正式立為皇后。文宗死後,稱為「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東太后)與慈禧太后(西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崩,年45,相傳為西太后所害,曰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
  • 孝欽顯皇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滿洲鑲藍旗人,安徽徽寧池太廣道道員惠徵之女。1852 年(咸豐二年二月)選秀入宮,五月初九進內,冊封為蘭貴人,咸豐四年二月乙未晉封為懿嬪,1856年(咸豐六年三月庚辰),懿嬪生下皇長子載淳,當日就晉封懿妃。咸豐七年(1857)正月乙卯[16],又晉封懿貴妃。文宗死後,稱為「聖母皇太后」(慈禧太后、西太后)與東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三十四年崩,年74。生一子載淳,即同治帝。
妃嬪
  • 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主事慶海女,道光十七年二月二十七生,咸豐元年入宮,二年五月初九,封為麗貴人,四年十二月二十四,封為麗嬪,五年五月初七,晉為麗妃,穆宗登極後,尊封麗皇貴妃,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六,光緒帝尊封為麗皇貴太妃,光緒十六年十一月薨,年五十四,生一女,榮安固倫公主。
  • 端恪皇貴妃,佟佳氏;
  • 玫貴妃,徐佳氏,皇二子生母;
  • 婉貴妃,索綽絡氏,咸豐帝時為婉嬪,同治帝晉尊為皇考婉妃,再詔晉尊為婉貴妃。
  • 璷妃,葉赫那拉氏;
  • 禧妃,察哈拉氏;
  • 吉妃,王氏;
  • 慶妃,張氏;
  • 雲嬪,武佳氏,咸豐帝為皇子時,入侍為「格格」;
  • 容嬪,伊爾根覺羅氏,咸豐三年稱容常在,晉容貴人,咸豐十一年尊封容嬪;
  • 璹嬪(?—1874年),葉赫那拉氏,初封璹貴人,咸豐十一年尊封璹嬪,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四去世,葬在清定陵妃園寢;
  • 玉嬪 (1843年—1863年),葉赫那拉氏,滿洲正白旗,清咸豐帝妃嬪[6]。為員外郎桂祥之女,有一姐璹嬪,同為咸豐帝妃嬪[7]。咸豐三年三月賜號玉貴人。咸豐十一年同治帝繼位,奉兩宮皇太后懿旨晉封為玉嬪。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六日(1863年1月5日)去世[6]。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奉安妃園寢[6]
  • 玶常在,伊爾根覺羅氏,初號英貴人,咸豐二年封英嬪,咸豐三年降為伊貴人,五年降為伊常在,再降為伊答應,六年升回玶常在。[8]
  • 瑃常在[9]
  • 鑫常在(?—1859年),姓氏不詳,卒於咸豐九年(1859年)五月初六日。
皇子

咸豐共生有2子1女。

皇女

養子

養女


 
 
 
 
 
 
 
 
 
 
 
 
 
 
 
 
 
 
高祖父:世宗憲皇帝胤禛
 
 
 
 
 
 
 
曾祖父:高宗純皇帝弘曆
 
 
 
 
 
 
 
 
 
 
 
高祖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祖父:仁宗睿皇帝顒琰
 
 
 
 
 
 
 
 
 
 
 
 
 
 
外高祖父:內管領魏清泰
 
 
 
 
 
 
 
曾祖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外高祖母:楊佳氏
 
 
 
 
 
 
 
父:宣宗成皇帝旻寧
 
 
 
 
 
 
 
 
 
 
 
 
 
 
 
 
 
外高祖父:喜塔臘常安
 
 
 
 
 
 
 
外曾祖父:承恩公和爾經額
 
 
 
 
 
 
 
 
 
 
 
外高祖母:李佳氏
 
 
 
 
 
 
 
祖母:孝淑睿皇后喜塔拉氏
 
 
 
 
 
 
 
 
 
 
 
 
 
 
外曾祖母:王佳氏
 
 
 
 
 
 
 
 
 
 
 
文宗顯皇帝奕詝
 
 
 
 
 
 
 
 
 
 
 
 
 
 
 
 
 
 
 
 
外高祖父:駐藏將軍成德
 
 
 
 
 
 
 
外曾祖父:(追封)輕車都尉剛烈二等男穆克登布
 
 
 
 
 
 
 
 
 
 
 
外祖父:(追封)榮僖三等承恩公頤齡
 
 
 
 
 
 
 
 
 
 
 
 
 
 
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外祖母:烏雅氏
 
 
 
 
 
 
 
 
 
 
 
 
 

影視形象

演員 影視作品 年份 備註
電影
梁家輝 火燒圓明園 1983年
梁家輝 垂簾聽政 1983年
于榮光 慈禧秘密生活 1995年
電視劇
黃浩義 少女慈禧 1983年
李青山 滿清十三皇朝之咸豐 1987年
彭文堅 太平天國 1988年
翁家明 戲說慈禧 1992年
侯天來 太平天國 2000年
沈曉海 咸豐王朝之一簾幽夢 2005年
王暉 一生為奴 2005年
張迪 大清後宮 2006年
蔣愷 紅牆綠瓦之殘陽 2011年 又名《宮鎖秘史》
王增奇 瀛寰之志 2011年
江俊翰 女人花 2012年

注釋

  1. 蒙古語「舉世皆富」的可汗之意,為漢語」的意譯。[原創研究?]
  2. 藏傳佛教文殊菩薩敬稱「清帝」。

參考文獻

引用

  1.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一五九
  2. 《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卷62
  3. 據老北京滿族宮廷禁衛口述史
  4. 福成《庸盦筆記》
  5. 《清史稿肅順傳》卷三八七。
  6. 6.0 6.1 6.2 列傳一·后妃. 清史稿. 璹嬪那拉氏,咸豐時賜號為璹貴人。十一年十月,穆宗尊封為皇考璹嬪。同治十三年甲戌三月二十四日卒,光緒元年三月十二日奉安。 
  7. 章乃煒、王藹人. 陳曉東, 編. 清宮述聞(正續編合編本). 封扉設計:李猛 第1版.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9年12月: 597. ISBN 978-7-80047-907-6. 
  8. 王佩環. 清宮后妃. 瀋陽: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3年12月: 351. ISBN 978-7-5610-2144-6. 
  9. 章乃煒、王藹人. 責任編輯:陳曉東, 編. 清宮述聞(正續編合編本). 封扉設計:李猛 第1版.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9年12月: 600. ISBN 978-7-80047-907-6. 

來源

  • 茅海建:《苦命天子》

外部鏈接

咸豐
清朝
出生於:1831年7月17日逝世於:1861年8月22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
清宣宗旻寧
(父)

年號:道光
大清皇帝
1850年3月9日-1861年8月22日
道光三十年正月廿六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
繼任:
清穆宗載淳
(子)

年號:祺祥同治
西藏文殊皇帝
1850年3月9日-1861年8月22日
前任:
托爾格勒特汗
(道光帝)
蒙古大汗
1850年3月9日-1861年8月22日
繼任:
布倫札薩克汗
(同治帝)

    1. 光緒
光緒
1875年-1908年
政權 清朝
君主 清德宗
歷時 34年
<timeline>

ImageSize = width:200 height:50 PlotArea = width:180 height:30 left:10 bottom:20 TimeAxis = orientation:horizontal DateFormat = yyyy Period = from:1616 till:1911 AlignBars = early ScaleMajor = increment:60 start:1616 Colors =

 id:canvas value:rgb(1,1,0.85)

BackgroundColors = canvas:canvas PlotData =

 width:15 color:black
 bar:era from:start till:end
 bar:era from:1875 till:1908 color:red

</timeline>

光緒清朝時期的位置。

光緒滿語ᠪᠠᡩᠠᡵᠠᠩᡤᠠ
ᡩᠣᡵᠣ
穆麟德badarangga doro太清badarangga doro蒙古語ᠪᠠᠳᠠᠷᠠᠭᠤᠯᠲᠤ
ᠲᠥᠷᠥ
西里爾字母Бадаргуулт төр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號,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溥儀即位之初沿用[1]

大事記

重要人物

公元紀年對照

光緒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 1875年 1876年 1877年 1878年 1879年 1880年 1881年 1882年 1883年 1884年
干支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光緒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公元 1885年 1886年 1887年 1888年 1889年 1890年 1891年 1892年 1893年 1894年
干支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光緒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公元 1895年 1896年 1897年 1898年 1899年 1900年 1901年 1902年 1903年 1904年
干支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光緒 三十一年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 三十四年
公元 1905年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干支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參考文獻

  1. 李崇智. 中國歷代年號考.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12月: 225. ISBN 978-7-101-02512-5. 

參見

前一年號:
同治
清朝年號
1875年-1908年
下一年號:
宣統
前一年號:
同治
台灣年號 下一年號:
永清